文/残影
村头古树 露水未干 谁人说起纸上长安
村落炊烟 升起飘散 疯狂想念故事长安
陌然转首 桥水之湾痴迷守候结发之魂
浩荡古城久存尘世 岂一纸一笔触摸轮廓
阁楼殿堂为谁埋下执念的劫 失忆过往 无言承诺
山水路漫漫 春夏秋冬伴看花开几转
洛阳长街熙熙攘攘 有人在哭泣古人无晓
江南小镇夜凉如水 有人凭栏十年谁依旧素颜如初
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 歌尽了悲欢
羽化终究归尘 看往昔朱砂刺痛双眸
谁深刻曾相许十年不减的幻影 怅然中独往
辗转 徘徊 遗失 颠覆 回首
终湮没原本 崩塌不见 散落千古天涯
十日如一 一笔一默 千里相望 莫失莫忘
现时已迷失遗忘的方向 怎寻来时之路
朱砂狂染长天 何人为她拾手已嫁 待石壁崩塌永刻“红颜”
说书人不再相续 此生天涯亦不再想离
长安城忽然开始下雨 湿了繁华沧桑 尽了悲欢离合
———《不见长安》
古风河图,嗜血天下尽歌,让人感动。
上古长安城,下落西安市,至始,都是我心中神往圣地,它的盛衰荣辱沧桑浩荡令我痴迷,它赋予河图的美好声音,让我不忍窥叹,让我感动直至落泪。
长安,遍步千古足迹,踏寻李白妖娆,让我执念相向前往,目睹荒芜遗迹。又怕如歌中那般不是我想象,我无法去猜测,当一个人满揣希望,有勇气踏上漫漫长路,远离故土与执手之人,毅然追往心中所向,抵达之时,抬首觐向看到的.是满世界的陌生荒凉,苍白无力时,是怎样一种错愕与失望,不是我想象,多么残忍与决绝。
长安,这个我不忍提及与触碰的代名词,沉淀了多少生离,祭奠了多少死别,回眸相诉离殇,亦只是一场话别。她守誓十年,未曾相离,他归来时她是否还在。乱世烟花,不过一场繁华,此生情缘,不过鸳鸯连理。多少文人武士一朝进城,悔恨此生,可它鬼魅的身影还是让人不胜前往。长安城官场的黑暗,朝廷的争斗。歌舞升平,诗书卷气,浩荡城墙,斩情毁爱。它用痴情与残虐,演绎了千古盛衰的倾城绝恋,残垣断壁的斑驳印记不减当年。无尽白骨化灰,鸳鸯双飞,长安,你究竟是何种圣地,汉唐的长安城,又是如何一番江山。
执念长安,唯记洛阳。
........待续
春姑娘拿起了一支神奇的画笔,在大地了甩了一下又一下,画出了优美的景色。
《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其全文诗句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登科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句如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掩映于绿杨浓荫下的白沙堤。
《忆江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翻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全文诗句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相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翻译】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泊船瓜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文诗句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
京口和瓜洲仅隔着一条长江,从京口到钟山也只隔几座山而已。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游园不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全文诗句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为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其全文诗句如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游子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句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在刘禹锡的诗歌中,表现有关长安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四十三,而且这样的作品贯穿诗人一生的各个阶段。
在唐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到过长安,都在长安或长或短的居留过;也就是说,凡是到过长安的诗人,都有与长安相关的诗歌,诗人刘禹锡亦如此。刘禹锡一生著作颇为丰富,但散佚的情况也很严重。从他现存的800余首诗歌来看,刘禹锡创作的与长安有关的诗歌可分成两类,一是作于长安的诗歌,二是异地追忆长安的诗歌,而这两类诗歌主要包括:描写长安城内坊里建筑、风景名胜的诗歌;描写长安政治、日常生活的诗歌;寄寓着诗人对长安特殊感情的诗歌。这些作品分布于刘禹锡一生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有关长安的内容,无论是其居京还是离朝时间,都是其诗歌中不变的一个主题。长安特有的文化以及长安的生活经历,都时刻在激发着诗人刘禹锡的创作感情,所以从他的长安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同时期不同的复杂心态。因此,通过对刘禹锡诗歌中长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长安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形象,以及长安是怎样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心态的。
对诗人来说,长安虽然只是一个匆匆的驿站,但诗人却在诗歌中多次提到长安。据笔者统计①,刘禹锡描写长安的诗歌(包括作于长安以及异地思念长安的),共有312题352首,占诗人现存696题813首诗歌的43首左右(我们姑且称之为长安诗歌),其中在长安创作的共140题164首,占长安诗歌的47首左右,在异地创作的追忆长安的诗歌共172题188首,占长安诗歌的53�左右。诗人在诗歌中直接称都城为长安或是使用长安代称的诗歌共57首,占长安诗歌的18首左右,在其长安诗歌中,诗人直接提到的长安地名就有78处、273次之多。由此可见,长安在诗人心中的分量以及对诗人创作强烈的影响。
刘禹锡明确提到长安的诗歌就有57首,其中最为直接就是在诗中径呼长安,如《谪居悼往二首》其二“郁郁何郁郁,长安远于日”,写其幻想重回长安而不得的郁闷心情。但更多的是使用一些代称,有的是用“国、上国、都、上都”来指代长安,如《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此处“去国”就是离开京城;《令狐相公见示新栽慧兰二草之什兼命同作》则以“上国庭前草”中“上国”一词称呼京城长安。而《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以“上都”来指代长安;《送如智法师游辰州兼寄许评事》“都人礼白足”,此处“都人”就是指京城长安之人。
刘禹锡还有很多诗以“西京”、“玉京”、“京华”等来指代长安,如《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前人秉懿文,高视来上京。”用“上京”指代长安;《历阳书事七十四韵》:“容华本南国,妆梳学西京。”《鹤叹二首》其二:“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用“西京”来称呼长安;再如《曹刚》:“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晚步扬子江游南塘望沙尾》:“悠然京华意,怅望怀远程。”诗人则借“京城”、“京华”表达出了自己对长安的悠厚深长的眷恋之情。
诗人在众多的长安的指代名称中,有几种称呼是比较好听的,也比较有特色,那就是“凤城”、“凤凰城”,许多诗人都在诗中这样称呼过长安,刘禹锡也是如此,如《路傍曲》:“春入凤凰城。”《曲江春望》:“凤城烟雨歇,万象含佳气。”诗人把风雨之后的长安城美丽的景色、宜人的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非常喜爱吹箫,并且吹箫技艺也十分高超,能模仿凤凰的声音,以至引来了一群凤凰降于京城。因此,人们将凤城比作长安,后来,文人们将凤城泛指京都。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这个代称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京城是吸引、招募人才以及人才汇聚之地。②类似的称呼还有“九城”、“九重城”,如《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双绶重,梦入九城偏。”诗人表达出了自己贬谪时期梦回长安而不能得的心理;又如《观棋歌送儇师西游》:“蔼蔼京城在九天,贵游豪士足华筵。”诗人描述了自己初贬连州期间,长安距自己的身、心都很遥远,他常常回想起自己在长安城的交游生活,内心充满了向往,感叹自己遭逢不济,表达追忆往昔之感慨。因古制天子所居之处有九门,所以诗人借此义来比喻朝廷之门难入,自己距离朝廷如隔九重天地之远,难以触及,也正是因为宫门难入,朝廷拒自己于千里之外,诗人使用这一称呼也可能寄予了对长安的特别期待,希望自己能突破九重之障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因为地属于古代周朝的雍州地区,因而长安城又被称作“雍州”③,刘禹锡的诗中便常常用“雍州”来指代长安,如《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远写丹青到雍州。”《和令狐相公春日寻花有怀白侍郎阁老》:“芳菲满雍州,鸾凤许同游。”都是借“雍州”来指代长安,表现出了这样一个小场景:春天的长安城里,百花盛开,芳菲满城,花香宜人,景色令人陶醉。诗人借此表达出了对长安城的无限向往。同样,由于长安也地属于古秦国,因而也被诗人代称为“秦京”、“关中”等名词,如《武陵抒怀五十韵》:“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是说诗人第一次遭贬谪居朗州期间时,自己想念朝廷,但距离长安路途遥远,心里悲伤,当听到当地的音乐时,勾起了对朝廷的思念之情,更加心烦意乱。《谒枉山会禅师》:“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则写出了自己年轻时交游于长安,谒取功名的豪情壮气。
诗人还用长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来指代长安,如《寄陕州姚中丞》“旌旗阙下来”、《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稍当云阙正”,就是用大明宫主殿含元殿前的栖凤、翔鸾二阙来指代长安城的。其他的称呼还有“帝王州”、“白云乡”、“斗城”等。
在以上这些描写长安的诗歌中,诗人把长安称作“帝城”、“上京”、“九城”、“上国”、“王城”等,表现了长安城的整体风貌和王者之气,比较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神往。诗人心中的长安城,就是国家的象征,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舞台,诗人一直怀恋长安就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即是对扭转大唐帝国的颓势、实现国家中兴的期盼。刘禹锡的长安情结是他诗歌创作的深层特质,诗人对京城长安的特殊感情,长安对诗人一生的影响,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深刻地反映,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无论何事何物皆有诗,“长安诗歌”已经成为诗人表情达意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刘禹锡诗歌与长安的关系,不仅仅是具体的、物质层面上的,同时也是无形的、精神意识上的,同时这些因素促成了他诗歌的特殊风格。
拓展:
诗词故事(刘禹锡骂蚊)
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黜为连州刺史,接着又贬为郎州刺史,使他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于是,只好寄情于笔墨,用诗歌和散文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和不满。
唐宪宗元和年间,刘禹锡怀着对宦官、权贵的不满心情,来到江西南城麻姑山游览散心。他居住在一个叫“仙人洞”的山洞里。附近的乡民听说是鼎鼎有名的刘禹锡来了,纷纷来洞中问候,许多乡民还给他送来野草“门井焰”。刘禹锡见乡民们送来这么多的“门井焰”,心里纳闷,就问其中的一个老翁。那老翁说:“这‘门井焰’是专门用来熏蚊子的。这洞中的蚊子又大又毒,所以将‘门井焰’赠送先生。”刘禹锡听了老翁这番话,心想,老百姓憎恨恶蚊,犹同清廉正直之士憎恨宦官权贵一样。待乡民们走后,刘禹锡又把随行的仆人也打发走了,独自一人点燃蜡烛,盘坐洞中攻读。
二更刚过,洞内嗡声四起,一群群蚊子飞舞盘旋,左一口,右一口,咬得刘禹锡心惊肉跳,全身疼痛。不得已,只好将乡民送来的“门井焰”点起来。顿时,洞内浓烟滚滚,飞蚊四窜。面对这一情景,刘禹锡心潮起伏,诗兴大发,随口吟诗一首:
沉沉夏夜黑洞洞,骂汝群蚊欺我单。
聚闹喧鸣惊梦醒,欢腾关舞见愁烦。
乱音谤耳似箭毒,利嘴伤人比刀残。
且待清霜秋日晓,烟山灰烬尸骨寒。
这首诗只是刘禹锡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在他自己看来,近乎“俚句”,却是一种最真实的写照。这恶蚊,不就像那些吮吸民脂民膏的权贵吗?后来,刘禹锡多次对此诗修饰、充实,成为闻名后世的一首著名长诗《聚蚊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