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ū,pú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998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仆姓主要源自:姬姓。
仆姓仆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所设置的仆夫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有仆析父,郑有仆展。”在文献《中国姓氏集》中也记载:“汉时有仆多,从校尉征匈奴有功,官至骠骑将军,封辉渠侯。属河南族。”仆,在西周时期是“主管”之意,原来是为君主喂养马匹的卑官,同时也是驾御马车的人,时称“仆夫”;在君主外出时,“仆夫”还兼管君主的饮食、就寝、梳洗、礼仪、警卫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君主、王侯、贵胄们的私家奴隶中的主管,与“师”是同等待遇。
在仆夫的后裔子孙中,很早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仆氏,世代相传至今。
仆姓仆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仆射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仆射,一般认为是魏、晋、南北朝至宋朝时期尚书省的长官。其实,仆射起源很早,在秦朝时期,律法中就有“仆射”称谓。汉朝时期的“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中皆有仆射官职。古代战争频乃,因此历代王朝皆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直至宋朝时期,而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被废除。故而,魏、晋、南北朝至宋朝时期的仆射,均专指尚书仆射而言。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尚书令阙,仆射便是尚书台(后称省)的主政长官。从汉武帝刘彻至汉元帝刘奭时期(公元前140~前33年),兼用士人与宦官为仆射。汉宣帝刘珣执政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宦官弘恭为中尚书令,宦官石显为仆射;汉元帝刘奭执政时期(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石显为令,牢梁为仆射。这些仆射均专权用事。因此至汉成帝时期,罢除宦官,专用士人,置有尚书五人,以一人为仆射。仆射“掌授廪、假、钱、谷”。西汉朝时期,尚书的机构较为简单,所以仆射主管具体事务较多。到东汉时期,尚书台称为“中台”,主管全国机要政务,组织扩大,仆射与尚书令同为台中长官,与六曹尚书台合称“八座”,台中具体事务遂移归尚书左右丞及诸曹尚书侍郎。仆射,起初设置一人,至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始分置左、右仆射。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尚书令阙,则左右仆射为省主。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号称端副(尚书令称端右)。但自魏、晋至南北朝,仆射之上还有录尚书事、尚书令,至南朝陈国时,因其权重,此二职已基本不置,仆射的权力独重。
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公元581~604年在位),废录尚书事,尚书令虽置而常缺。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唐朝初期,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例如房玄龄曾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滥大故才呈报仆射,这就限制了仆射全面综理政务的权力。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唐中宗、唐睿宗时,还有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也不参加议政的仆射,唐玄宗以后,仆射不再加此号。从此仆射就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左右仆射在唐朝曾数次改名: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为左右匡政;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为文昌左右相;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复原名。在整个唐朝开元时期,仆射虽名为丞相,实际虚名无实。到了唐朝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于是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的事务也不过问。从五代至宋朝,基本沿袭了唐朝后期的官制。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大举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宰相。北宋徽宗赵佶执政时期(公元1101~1125年在位)又改宰相为太宰、少宰。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复名左右仆射。到了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名为左右丞相。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不再有“仆射”之官名。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朝历代仆射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仆氏,世代相传至今。
仆姓仆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所设置的仆正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金国时期,宫中大帅府设有“仆正”官位,官秩为六品。其下还设有副仆,官秩为正七品;仆丞,官秩为正九品。仆正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掌管王宫中的车、马、厩、牧、弓、箭、鞍具等后勤保障和军需物资,是挺要紧的职务,多为亲信大臣担当。
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金国在蒙宋联军攻击下灭亡。其后,在仆正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仆氏,世代相传至今。
仆姓仆姓起源四
源于回纥族,出自唐朝时期回鹘汗国仆骨氏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仆骨氏,亦称仆古氏、仆固氏,源出汉末铁勒之一部,出自铁勒九姓中的处月部,在有些史籍中称沙佗部。在南北朝以后,仆骨氏部落依附于突厥汗国,后在唐朝协助下摆脱了突厥汗国的控制,又依附于薛延陀部。当时,仆骨氏部落有帐户三万,兵万人。其游牧之一度远在蒙古高原的最北端,至贝加尔湖流域,史书称其“俗梗骜,难召率。”在归附薛延陀部时期,其首领任薛延陀部的“娑匐俟利发”,掌管仆骨部。薛延陀部被唐朝击灭之后,其首领仆骨·歌滥拔延开始率部归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将其居地设置为金微州,拜仆骨·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州都督。仆骨氏族人在归附于唐朝之后,多有族人入唐为中央王朝服务,在唐朝与突厥、吐蕃、高句丽、羌胡等政权的历次征战中,仆骨氏族人皆协助唐朝政府,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唐懿宗李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为了帮助唐朝解决吐蕃王朝的侵扰问题,回纥大首领仆骨·俊主动率部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出击,一举击败了吐蕃,收复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等城池,之后派自己的达干(宰相)拔也·米怀玉入朝见唐懿宗李璀,报告这一胜利。
仆骨氏族人后来大多融入藏族、维吾尔族、汉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唐朝时期即有以氏族名称为汉化姓氏者,称仆氏,世代相传至今。
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汝南为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仆(僕)p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西之临汾、广西之荔浦、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仆人之后。”仆人,周代官名,此以官为氏。
2、或出自匈奴族,郑樵又注:“后汉时,匈奴降者仆朋,封辉渠侯,生电、雷,属国都尉。
3、又据《河南·官氏志》注云:“仆兰氏,改为仆氏。”又云:“今吴兴有此姓。望出河南。”
4、《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楚有仆析父,郑有仆展(均见《左传》),其后或以为氏。”宋代有仆斗南,泉州知州;明代有仆雅(按:《姓氏词典》引作“仆淮”),善化训导。
二、仆(僕)
仆姓分布:贵州黎平、山西汾阳、河北万全、台湾、四川重庆等地均有此姓。
仆姓起源:
1、周时仆人(官名)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郑大夫仆展之后,见《左传》。
3、系自芈姓。楚公族仆析父之后。
4、匈奴人姓。
5、北魏时改代北仆兰氏为仆氏。
仆姓名人:
仆明、汉时匈奴降者,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去匈奴有功,封煇渠侯。仆淮,明时桂林人,正德中任善化县训导。
郡望:河南。
变化:一作㒒。
仆姓古代名人
仆析父春秋时期(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楚灵王侍从。
仆多汉朝,从校尉征匈奴有功,官至骠骑将军,封辉渠侯。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仆(僕)p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西之临汾、广西之荔浦、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仆人之后。”仆人,周代官名,此以官为氏。
2、或出自匈奴族,郑樵又注:“后汉时,匈奴降者仆朋,封辉渠侯,生电、雷,属国都尉。
3、又据《河南·官氏志》注云:“仆兰氏,改为仆氏。”又云:“今吴兴有此姓。望出河南。”
4、《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楚有仆析父,郑有仆展(均见《左传》),其后或以为氏。”宋代有仆斗南,泉州知州;明代有仆雅(按:《姓氏词典》引作“仆淮”),善化训导。
二、仆(僕)
仆姓分布:贵州黎平、山西汾阳、河北万全、台湾、四川重庆等地均有此姓。
仆姓起源:
1、周时仆人(官名)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郑大夫仆展之后,见《左传》。
3、系自芈姓。楚公族仆析父之后。
4、匈奴人姓。
5、北魏时改代北仆兰氏为仆氏。
仆姓名人:
仆明、汉时匈奴降者,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去匈奴有功,封煇渠侯。仆淮,明时桂林人,正德中任善化县训导。
郡望:河南。
变化:一作㒒。
一、仆(僕)p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西之临汾、广西之荔浦、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仆人之后。”仆人,周代官名,此以官为氏。
2、或出自匈奴族,郑樵又注:“后汉时,匈奴降者仆朋,封辉渠侯,生电、雷,属国都尉。
3、又据《河南·官氏志》注云:“仆兰氏,改为仆氏。”又云:“今吴兴有此姓。望出河南。”
4、《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楚有仆析父,郑有仆展(均见《左传》),其后或以为氏。”宋代有仆斗南,泉州知州;明代有仆雅(按:《姓氏词典》引作“仆淮”),善化训导。
二、仆(僕)
仆姓分布:贵州黎平、山西汾阳、河北万全、台湾、四川重庆等地均有此姓。
仆姓起源:
1、周时仆人(官名)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郑大夫仆展之后,见《左传》。
3、系自芈姓。楚公族仆析父之后。
4、匈奴人姓。
5、北魏时改代北仆兰氏为仆氏。
仆姓名人:
仆明、汉时匈奴降者,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去匈奴有功,封煇渠侯。仆淮,明时桂林人,正德中任善化县训导。
郡望:河南。
变化:一作㒒。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仆(僕)p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西之临汾、广西之荔浦、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仆人之后。”仆人,周代官名,此以官为氏。
2、或出自匈奴族,郑樵又注:“后汉时,匈奴降者仆朋,封辉渠侯,生电、雷,属国都尉。
3、又据《河南·官氏志》注云:“仆兰氏,改为仆氏。”又云:“今吴兴有此姓。望出河南。”
4、《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楚有仆析父,郑有仆展(均见《左传》),其后或以为氏。”宋代有仆斗南,泉州知州;明代有仆雅(按:《姓氏词典》引作“仆淮”),善化训导。
二、仆(僕)
仆姓分布:贵州黎平、山西汾阳、河北万全、台湾、四川重庆等地均有此姓。
仆姓起源:
1、周时仆人(官名)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郑大夫仆展之后,见《左传》。
3、系自芈姓。楚公族仆析父之后。
4、匈奴人姓。
5、北魏时改代北仆兰氏为仆氏。
仆姓名人:
仆明、汉时匈奴降者,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去匈奴有功,封煇渠侯。仆淮,明时桂林人,正德中任善化县训导。
郡望:河南。
变化:一作㒒。
其他姓氏
[ 仆 ]的同部首字 - [ 亻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