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宜山会语

泰和宜山会语

马浮的哲学讲演录。系作者1938年在江西泰和与广西宜山为浙江大学作特约讲座之所作讲演的合集。常见本为1939年冬复性书院木刻本。作者认为国学不是零碎的、陈旧的、机械的、凭籍外缘的,而是有体系的、活泼泼的、自然流出、自心本具的。国学即六艺之学,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包括西来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作者借助法相唯识的方法分析理学的“理气”、“知能”、“视听言动”、“居敬与知言”、“涵养致知与止观”、“止”、“矜”等范畴,多所发明。指出《易》是一切义理之所宗归,“气是变易,理是不易,全气是理、全理是气即是简易”。主张入思维不能离名相,但光懂得理之相(名相)还不够,还必须懂得理之性(本体),因此需要体验、悟证,即“先是依性说相,后要会相归性”。

生命的学问

生命的学问

牟宗三著。该书主要从哲学的角度对生命进行了思考,探讨了生命的学问。现代人都追求理想,而却终无理想。逞急迫躁,不可终日。人究竟往哪里走呢?纵使能登陆月球,又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在此不可不端正其最初的心愿,正在其基本方向。恣肆乖戾,虚无邪僻,皆足颠倒其生命,决无关于理想。

复性书院讲录

复性书院讲录

马浮著。系作者1939至1941年在乐山“复性书院”为诸生解经之讲义。常见的有该院木刻本。凡六卷。分说“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洪范约义”、“观象巵言”。认为“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莫急于礼”;“尚书道政事皆原本于德……,其义具于洪范”;“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学易之要观象而已”。其解经以义理为主,在方法上引入了天台宗释经五重玄义法和华严宗十门释经法,“略师其义”,使得“条理易得”。指出“自来说尚书以洪范最为难明”,而“洪范约义”末篇结尾“会通六艺”一段文字,“多先儒未发之旨,一一具四悉檀。此为运用义学之要,却可作后来说经轨范”。

尔雅台答问

尔雅台答问

《尔雅台答问》收录了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学期间答复院内、院外学者的书信,以及平时对学生的示语和批语,是先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分为正编、续编、补编三部分,论及书院教育的性质和特色,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治学方法,从中可窥见其“因材施教,随机指点”的教育原则。学界认为“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熹、陆九渊。今日尚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

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

梁启超著。分“老子哲学”、“孔子”、“墨子学案”和“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四部分,由多篇文章组合而成。参证西方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理论,重点阐释道、儒、墨三家学说内核,旁及源流及后传。对旧说多阐发,对时议亦具异评,可窥梁氏文字一斑。

坊记新解

坊记新解

不分卷。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原名登廷,字学斋。四川井研(今四川井研县) 人,清末民国时期经学家。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恩科进士,历官龙安教授、松潘教授、射洪训导。曾受业于王闿运。著书甚多。平作此书,盖仿明代黄道周之 《 〈坊记〉集传》。其著书之旨,大意谓“春秋时代,由禽兽进于野人,大约与今海外程度相同。孔子拨乱反正,作《礼经》以引进之,所以用夏变夷,为礼以教人,使人自知别于禽兽。由秦汉至今二千余年,验小推大,二十二行省,人伦礼教浃髓入神,至圣之赐也。自欧化东行,一、二喜新之士,乃欲用夷变夏,所谓以旧坊为无用而充之。正为今世言之,故仿黄氏之意,再解此书,用进化说,独尊孔经,欲以拨全球之乱,推礼教于外人。”于此可见今文经学家的治学风格。是书引《大戴记·礼察》、《小戴记·经解》及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三篇,以当序例,比附尚属切当。又据沈约之说,以凡称子言者皆为子思,非孔子,故六经外并引《论语》,解说亦不为无据。廖平著书,好立新意,多为异说,独此书虽多新解,且间以外国事迹参证,然较其它书平实。有《六艺馆丛书》本 (1925年四川存古书局集成刊本)。

孔子家语译注

孔子家语译注

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久佚。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作,十卷,共四十四篇。王肃《自序》中云:“郑氏学,行五十余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由此可知,王氏的目的是驳斥郑玄的经学诸论。为此,王氏从《左传》、《国语》、《孟子》、《礼记》、《荀子》、《说苑》等书中,收集了与郑学不同的丰富的事例,批驳郑氏,不仅使该书保存了大量古代佚文遗事,而且由于考证精细,引证详洽,使该书获得历代经学家的高度评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中强调:“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很多。明何孟春有《孔子家语注》八卷,清姜兆锡有《孔子家语正义》十卷。有明末毛晋据北宋本刻印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周礼订本略注

周礼订本略注

二卷。清廖平撰,其弟子黄熔笔述。此书卷前附有《周礼新义凡例》四十七条。卷一为《天官冢宰》,卷二为《地官司徒》,《春官》以下皆缺。此书不信《周礼》为周公所作,乃是七十子之传。以《周礼》为书传,如《王制》为《春秋》之传。又分散经文为序、经、传、联、说各节。如《天官》中,以“惟王建国”至 “以佐王均邦国”一节为序,“大宰之职”至“以佐王治邦国”一节为经,“一曰治典” 至“以生万民”一节为传。联、说例如: 以 “祀大神,示亦如之”至“赞玉几玉爵”三句为说,以“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至“则戒于百官赞王命”等句为联。廖氏所说,太过诡异。有六译馆丛书本。



哲学通论

哲学通论

范寿康著,中华书局1935年出版。 本书可分为绪论、知识哲学(认识论)、自然哲学或形而上学三大部分。在绪论中作者讲了哲学的概念、哲学与宗教、哲学与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几个问题。在知识哲学编中讲了认识的起源,并比较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论三者不同之处;认识的效力,包括独断论、怀疑论、批评论三种见解;认识的本质,包括朴素的实在论、观念论、先验的观念论、批评的实在论几种不同观点。在结论中对康德的哲学作了批评,并大致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自然哲学编中,首先讲述了本体论,其中有唯物论、唯心论、具体一元论、抽象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各种形形色色的观点。宇宙论中讲述了自然的历程和自然的究极。自然的究极就是讲自然的背后有无神的存在。在最后一章“结论”中,作者对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作了批评。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比之前人有很大发展,但他的唯物论是非辩证的,形而上学的,而且不能依据唯物论来说明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作者较为系统地讲述了辩证的唯物论。这本书是作者为哲学初学者写的,内容丰富,特别是各派的观点对立说得很清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材。

传习录译注

传习录译注

三卷,明王守仁著。由王守仁的弟子徐爱、钱德洪等所编辑,包括王守仁与弟子的问答及信札。三卷分上、中、下,上卷为徐爱、陆澄、薛侃、王嘉秀、郑朝朔、唐诩等与其师的问答;中卷收入王守仁论学书信及教约,共九篇;下卷收入钱德洪、黄以方、黄省曾等所记与其师的问答,未附《朱子晚年定论》。此书较全面地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学说。他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见于《传习录》中。他说的: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孝,见兄自然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的“良知说”,及其“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说,亦见于此书等等。因而,此书成为研究王阳明心学最重要的参考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诸子百家丛书》,将该书与《象山语录》合为一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