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1834年发表。收入《风俗研究》中的《私人生活场景》部分(先收入《巴黎生活场景》部分)。作品由两条主要情节线索结构而成。第一条线索是高老头隐秘的痛史。商人高里奥在法国大革命中发了横财,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但不幸妻子早死,他便把感情倾注在女儿身上,把大部分财产给了她们,自己所剩无几,寄居在伏盖公寓中,节衣缩食。后钱袋告罄,孤独而惨痛地死在伏盖公寓中。第二条线索是拉斯蒂涅的求学时代。外省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来巴黎求学,初来时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久,由其表姐鲍赛昂夫人引荐,出入上流社会。苦役犯伏脱冷又给他点拨前途。最后,高老头的痛史埋葬了他的最后一滴眼泪和最后一丝神圣的感情,他欲火炎炎地投入了上流社会,要与它拼上一场。金钱对家庭关系的破坏,巴黎社会的卑污恶浊对青年人的腐蚀,贵族权势的由盛而衰的历史趋势等构成了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其中,拉斯蒂涅刚刚涉世就为巴黎社会的恶势力所吞噬的情节,尤令人掩卷长思。《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之前的巴尔扎克的作品,虽也深刻反映了法国的现实,但都不及《高老头》惊心动魄,包罗万象。《高老头》引出了《人间喜剧》中的部分主角,上百的悲剧从这里开始了。此外,作者是在该书中才开始运用“人物再现”法的。他力求在作品里把1834年之前的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加以总结和调整,试图使《人间喜剧》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有人讲,《高老头》不仅是对过去作品的总结,而且也是以后作品的基石和《人间喜剧》的序幕。小说的艺术特点除“人物再现”法的运用外,还有浮雕式的环境描绘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
苏联长篇小说,帕斯特尔纳克(1890~1960)著。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蓝英年等译。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主人公日瓦戈在他不到40年的人生中几乎经历了所有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并对这些历史事件作出反应。日瓦戈是一个天资很高、博学多才的人,他具有丰富的文史哲知识,爱艺术、善作诗,又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相信人应该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所以选择了医生职业。他对别人充满怜悯之心,维护人的自由、纯洁与尊严。然而革命后的现实非但没有为他提供发挥其天资、才能的机会,反而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日瓦戈变成了一个庸夫俗子型的“小人物”。一个新时代里的“多余人”。不仅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在个人私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失败者。甚至连他求温饱的起码生存条件也难以保障。但他始终坚持超凡脱俗的人道主义胸怀,追求独善其身,维护和保卫人的个性自由、纯洁和尊严。
未完成的游记体叙事长诗。英国诗人拜伦的杰作。唐璜是一个漂亮的西班牙贵族青年。父亲死后,尽管他的母亲决心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让他学习军事、艺术、科学,并给予封建道德的教育,对他管束极严,但唐璜在16岁时却和一个已婚的贵族少妇发生了爱情的纠葛。他的母亲不得不将他送往欧洲旅行。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唐璜的乘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的袭击。后来,他漂浮到希腊的一个荒岛上,得到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海蒂的援救,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两人产生了爱情。在听说兰布洛在海上出事身亡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正当庆宴达到高潮时,兰布洛突然归来,粗暴地破坏了他们的婚姻。海蒂悲痛地死去。唐璜则被捆绑押上船,当作奴隶卖到土耳其王宫。王宫的黑人侍从让他穿上女服、戴上假发,晋见苏丹王的26岁的妻子古尔佩霞兹,她为唐璜的俊美所动,对他百般勾引,但唐璜心中思念着海蒂,拒绝了她的引诱。不久唐璜逃出了王宫,参加了俄国进攻土耳其伊斯迈尔城堡的战斗。由于作战英勇,立下战功,他被派往彼得堡向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递送捷报,得到了女皇的青睐,成为女皇的头等宠臣。他因在宫内放荡不羁而致病,御医建议他出国旅行,女皇就派他以特使身份去英国进行外交事务谈判,进入了英国上流社会。唐璜的俊美与才干吸引了许多贵族妇女。当他正在一个贵族的乡村城寨里经历着浪漫的奇遇,长诗就此中断(全书16章)。按照拜伦的计划,唐璜本来还要再到德国,最后到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而死。由于作者早逝,而没有完成。
法国小说。《娜娜》的主人公娜娜首次在巴黎万象剧院扮演《金发的爱神》中的爱神,虽唱得不好,但她的裸体却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许多男人都想占有她。第2天午后,众多的债主、求爱者来找娜娜,娜娜偷偷地从厨房溜走,到妓院接客,很晚才回来。皇宫大臣莫法.德.伯维勒伯爵及他的岳父舒阿尔侯爵、银行家史坦那、新闻记者浮式瑞等,都对娜娜垂涎三尺,想方设法接近她。这些绅士们为了独占娜娜,绞尽脑汁。史坦那悄悄地在迷鸟台为娜娜买下了一座别墅,想把她藏在那里,可她一到,花匠就把消息告诉了附近的于贡夫人一家。正好这天莫法一家在于贡家作客。于贡的小儿子乔治,偷偷溜到娜娜那里过夜。第2天,追逐娜娜的那批绅士就都从巴黎来到于贡家作客,实际上他们都是为娜娜来的。在这里,娜娜拒绝同莫法、史坦那同室,只是同乔治秘密同居了好几夜,不久,她就厌烦他们的追逐,又回到了巴黎。后来,史坦那一度经济窘迫,于是莫法乘虚而入,常同娜娜鬼混。这时,娜娜已爱上了演员丰当。后来他们结婚,但婚后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常挨丰当的打。娜娜被环境折磨得很痛苦。但她觉得,只要丰当属于她,受什么苦也情愿。但她需要钱,为了钱,娜娜只好背着丰当去当流娼。娜娜深深爱着丰当,她曾拒绝许多绅士们的引诱。但是,丰当这时却又和另一个女人同居,此时的娜娜深深感到男人个个是野兽。迫于生计,在被丰当拒之门外之后,娜娜住进了莫法为她买的房子,又回到了万象剧院演戏。娜娜从丰当身上吸取了教训,对所有的男人绝不重蹈热恋的复辙,她享有主妇的自由,同男人见面的时间由她自己决定。她刚同莫法信誓旦旦地约好,当夜却又同汪德夫尔伯爵同宿。这时乔治也时常来找娜娜,于贡夫人叫大儿子菲力浦来找娜娜要回乔治,可菲力浦一见娜娜,就拜倒在了她的脚下。这时莫法尽力供给娜娜金钱,但她却还是不够花,于是经常向别的男人借钱。菲力浦就是为了给娜娜弄钱,挪用了海军联队的公款,事发后,不幸被捕入狱。乔治这时因向娜娜求婚不成,自杀未遂。不久,娜娜同时同许多人来往,接受他们的钱财,就连莫法这时也同别的男人一样,若没钱根本无法进她的卧室。她还经常侮辱莫法。后来,娜娜突然不辞而别,到国外去了。几年后,她又回到巴黎,因得天花病而死。小说专门描写道德堕落,是左拉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佳作。
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克拉斯诺顿城的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青年近卫军”成员的光辉业绩,歌颂了苏联人民在党领导下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苏联青年的英雄形象。他们是在苏联共产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崭新的一代。富于幻想、渴望斗争、酷爱自由、胸襟开阔、精明强干、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是这一代青年的共性。但是他们又具有各自的独特个性。总部委员奥列格头脑冷静、善于思考,有组织才能,对母亲和祖国都充满真挚的爱。他把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和革命事业。邬丽亚端庄文静、无限热爱生活。当敌机轰炸祖国的时候,她就选择了与法西斯斗争到底的道路。万里亚有着广泛的爱好,他沉着恬静、乐于助人,对敌人不放过任何一个斗争的机会;邱列宁好学、机灵、英勇善战,连续完成了许多艰巨的战斗任务。他在十月革命节把红旗插在第十办事处的屋顶上,散发了传单、处死了叛徒福明。柳巴是“穿了裙子的邱列宁”,她象邱列宁那样具有火一般热情。她能歌善舞,机智而勇敢,只身完成了一些最危险的任务。但是青年近卫军的一生是短暂的,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先后被捕。在狱中,他们怀着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与法西斯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强的意志。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是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作者充分运用了对比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增强了英雄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著。1516年出现。“乌托邦”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意为“乌有之乡”,全书分上下两部。在上部,莫尔以自己同航海家拉裴尔谈话的方式,结合亲身见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野蛮行径,把英国的圈地运动称为“羊吃人”,对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指出:私有制是劳动人民贫困和不幸的根源,“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得到福利。”书的下部借拉裴尔之口,描写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乌托邦。在乌托邦国家中,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城市中居民舒适,道路宽阔,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花草树木,有便利大众的食堂和医院,劳动在这里成为生活的必须,除极少数例外,所有男女都从事劳动,全国无游民,无使人堕落的场所;教育事业、学术研究、文娱活动受到高度重视,为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乌托邦人的全部行为,甚至包括道德行为,最后都把快乐当做目标和幸福,但这些快乐必须不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乌托邦》是一部杰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提出了一个财产公有、计划生产、按需分配、消灭了城乡对立的新社会制度。为此,托马斯·莫尔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乌托邦”一词被后人当做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乌托邦》一书影响深远,一出版就畅销一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乌托邦》没有对工业、农业生产进行根本性改造,把理想社会仍然建筑在家庭经营和手工业方式的落后生产基础上,甚至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贤明君主的统治上,不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些方面都贯彻着历史唯心主义的精神。
长篇小说。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著。1985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董乐山译。作者原名埃瑞克·布莱尔曾参加西班牙内战并负伤。他把自己视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十分痛恨极权主义。《1984》这部小说发表于1949年。作品描写未来社会中十分可怕的极权统治。在那种社会里,人权被践踏,个人在进行毫无希望的抗争,而最终不得不面对异常强大的社会现实。主人公温斯顿渴望得到真理和正义,但是在一个个人天地荡然无存,一旦背离正统思想就会被处以极刑的社会制度下,温斯顿终于认识到个人的渺小和斗争的无望。他曾经历过一次恋爱,却因自己被思想警察逮捕而完结。在几个月的囚禁生活中,他被严刑拷打,清洗脑筋,后来他被释放出狱。而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甘心情愿向社会低头屈服的被彻底驯服的人了。小说提醒人们要警惕警察国家的出现,如果那样,将会出现一个权力决定一切,为了当前的目的而不断篡改历史、官方语言越来越扼杀独立思维和不同观点的窒息社会。
《我们》是俄国作家尤金·扎米亚京创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21年,但当时前苏联当局认为该作不宜发表。1988年《我们》才在前苏联公开发表。这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是开创了反乌托邦这一文学作品类型。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大仲马的著名历史小说。大仲马取材于历史,但并不描摹历史。他说:“历史是什么?是我挂小说的钉子。”《三个火枪手》就是以17世纪20年代法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历史事件为框架,通过自由想象,编织的通俗小说。小说描写达达尼昂对王后的心腹侍女一见钟情,便同他的莫逆之交——三个火枪手一起为王后效劳。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有私,将国王给她的一串金刚钻坠子送给了白金汉。法国首相黎世留建议国王举行舞会,让王后佩戴钻石坠子出席,以使王后名誉扫地。达达尼昂和三个火枪手冲破黎世留部下的重重阻截,终于取回了金刚钻坠子,在舞会前不到一小时,交到王后手中。这时黎世留和路易十三围攻新教徒的最后堡垒罗歇尔城。城里新教徒得到英国的援助。黎世留派女间谍米莱狄去英国刺死了白金汉,以打破新教徒与英国的联盟。米莱狄回到法国后,达达尼昂等人将她抓住处死。黎世留看中了他们的才干,任命达达尼昂做火枪队副队长,另外三个火枪手也各得其所。小说情节惊险曲折,富有浪漫传奇色彩,颇能吸引读者。大仲马曾宣称:“在文学上我不承认什么体系,我不属于什么学派,不树什么旗帜。娱乐和趣味,这就是唯一的规则。”《三个火枪手》充分地体现了通俗文学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
意大利小说家薄加丘的代表作,大约写成于1350—1353年间。它是一部百篇故事集,全书包括一百个故事,短的二千多字,长的不过万字。说故事的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十个男女青年,他们为了逃避1348年的大瘟疫,住在佛罗伦萨城郊一座庄园里,每天讲十个故事,在十天中轮流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好几天所讲的故事能各自构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单元。这部作品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大胆地歌颂了一些青年的纯真爱情,提倡男女平等,抨击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包办婚姻;并以尖刻的讽刺揭露了当时僧侣的虚伪腐化,道德败坏。作品肯定了个人享乐的利己主义,把两性爱看成是人性最高的表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十日谈》的故事大都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拉丁故事集和东方寓言,它虽然由一百个故事组成,但不仅仅是一部故事集,作者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说故事的方式,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有新的探索,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巧妙地串连起来,使全书成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异常完整的作品,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