檆[shān]溪居士集,宋代诗文别集。刘才邵著。周必大于嘉泰元年(1201)为本集所作的序称:“其孙承议郎恪类公集二十二卷,授其子国学生千龄。”原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重编为12卷,前3卷为诗,卷4至5为内外制,卷6为诏,卷7为敕书,卷8为表、状、札子,卷9为启,卷10为序、记、论、跋、策问,卷11为箴、偈、祝文、疏文等杂文,卷12为祭文、墓志铭。卷首列周必大、杨万里序。周序称“其制诰有体,议论有源,铭志能叙事,偈颂多达理,固余事也。”《四库全书总目》则谓:“其诗源出苏氏(东坡),故才气颇为纵横,其余亦驯雅,而制诰之作尤有体裁。”本集除《四库全书》本,较常见的版本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戴表元撰,戴表元别号剡源先生,故名。《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此集编刊于明万历年间,卷首有明万历九年(1581)戴洵叙,周汝砺小引,《元史》本传,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万历元年(1573)周仪序及戴表元撰《戴剡源先生自序》。据以上诸文,可知入明后戴表元文集即很难得见,宋濂以修《元史》之需,派专人到四明搜求到《剡源文集》28卷,洪武四年由乡人夏君与戴表元后人刻于国子监。明代中期以后,28卷本《剡源文集》亦已失传。嘉靖年间,周仪得到戴表元的全集,便校订补辑为今之30卷本。本集卷1—6为记,卷7—14为序,卷15—16为墓表,卷17为墓表、墓碣,卷18—19为题辞,卷20为跋、铭、箴、赞、述、碑,卷21为赋,卷22为史论,卷23为杂著、祭文,卷24为书启、疏、传等,卷25—26为讲义,卷27为五言古诗、排律,卷28为七言古诗,卷29为五言、七言律诗,卷30为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据周仪《重辑戴剡源先生文集序》,戴表元的文已备载于此,而诗“仅备诸体,而散落尚繁”。
五卷。明童冀撰。童冀,字中州,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九年 (1376) 征入书馆,后为浙江湖州府教授。调北平(今北京),坐罪死。著有《尚絅斋集》。其集不知何人所编,原分诗文为二集,体例杂糅。就其编目考之,原目当为《金华集》、《南行集》、《霅川集》、《北游集》四种。前三集兼载诗文,惟《北游集》有诗无文。盖后人不知古法,以诗归诗,以文归文,分为二集。而诗文之中,又不各归其类,前后复叠。幸其虽经割裂,尚未窜乱,其顺序犹有端绪可寻。今详考标题,仍分为四集,中间时有阙文。如《霅川集》中《唐五王醉归图》一篇,《书柳子厚伊尹五就桀赞后》一篇,《书王简死事传后》一篇,《书金节妇传后》一篇,《书集芳诗文卷后》一篇,《卜释》一篇,均悉有录无书。童冀在明初与宋濂、张羽、姚广孝相唱和,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虽名不甚著,然在一时作者之中,亦有一定影响。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
诗文别集。二十卷,其中诗四卷。清纳兰性德撰。性德享寿虽短(仅三十一岁),但其生前已刊刻有《饮水诗集》二卷、《饮水词集》三卷,为顾贞观所选定。此本未标明刊刻年月,而贞观自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离京返乡不复出,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年,是知此本必定于其生前。性德卒后,其师徐乾学受嘱编其全集,序云:“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岩、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此集按五七言、古今体顺序编排,共录五古一百一十首、七古九首、五律十八首、七律二十九首、五排三首、五绝八首、七绝一百二十六首,凡三百零三首,是纳兰所有诗集中录诗最多者。此编刊于康熙三十年。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本影印出版。纳兰诗较平庸,故不如其词集屡有刊刻。合刻诗、词者有清宣宗道光(1821—1850)年间张祥正校刊本,收诗、词各一卷。另《粤雅堂丛书》、《万松山房丛书》中亦收有合刻纳兰诗词集。
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十七卷。明董其昌撰。董其昌,字玄宰,号容台、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精于鉴赏、善于书画,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著有《容台文集》及《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是集为董其昌诗文集。凡十七卷,文九卷,诗四卷,别集四卷。初刻于崇祯三年(1630)。集前有陈继儒序。其昌以书画称名当世,论者比之赵孟頫。集中其诗文多为率尔而成,无暇研炼,故未能与孟頫比肩。然其一些小诗却楚楚有致,清新感人;一些随笔,文气也很清新流畅。是集崇祯八年(1635)曾重刻。为十九卷,(计,文集十卷,诗集四卷,别集五卷)并有黄道周、叶有声、沈鼎科序。明崇三年 (1630) 初刻本及崇祯八年(1635) 增刻本均存世。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宋代诗文别集。陈东撰。本集元代大德年间刊本及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刊本均为8卷,名为《尽忠录》。编次颇嫌错杂;明代天启五年(1625)贺懋忠刻本及清代康熙年间刻本又为10卷。《四库全书》据康熙刻本著录,但因其“前五卷皆东遗文,后五卷则本传、行状及他书论赞。今存遗文五卷,附录史传一篇、行状一篇及钦宗省敕一篇、高宗谕旨七篇为第六卷,他皆汰之。”(《四库全书总目》)其遗文5卷中,前4卷为书,卷5为诗词。书末有跋云:“翼按:先生诗词乃百十中之一二耳。然《初筮斋咏雪》一首直与卢韩《月蚀诗》并驱,《咏桃花菊》一首体物之妙,杂之苏、黄集中人不能辨。吉光片锦,大庖一脔,岂在多哉!”《少阳集》是文以人传的较典型例子之一,全书缺乏剪裁,编辑颇不精审。
元文别集。15卷。刘岳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善本仅有数种清抄本传世。卷首有李祁序。卷1—2为序,卷3为说,卷4为书,卷5—6为记,卷7为碑,卷8为碑铭,卷9—11为碑志,卷12为祭文,卷13为传,卷14为题赞,卷15为杂著。刘岳申的文章在元末已丧失过半,由他的门人萧洵搜辑遗作,编校成《申斋集》15卷,在吉水郡侯费震资助下,于元末刊行于世,但元刊本久已亡佚不存。李祁在《申斋集序》中说,刘岳申“学问根据切实,故其文思深远”,他的文章宗法韩苏,行文气骨遒上,无南宋文坛卑冗之习。从行文风格而言,又以简约峻洁为特点,叙事议论都相当有分寸感。在《申斋集》中,碑志之作约占全书篇幅的 一半,有不少作品都可作为考证史实的资料,比如他写的《文天祥传》,比《宋史》更为详尽;他为夏贵所作墓志,除了表彰夏贵战功,也并不讳言夏贵失节偷生的事实,并且为之深表婉惜。
诗文集。唐沈亚之(781—832)撰。十二卷。亚之字下贤,吴兴(今属浙江)人。元和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栎阳令、南康尉,官终郢州椽。与李贺友善,曾投韩愈门下。工诗,擅长传奇,为杜牧、李商隐所称赏。此集诗赋一卷,杂文、杂记二卷,杂著三卷,记二卷,碑文、墓志二卷,行状、祭文二卷。沈诗今存二十余首,集中仅十八首,可见此集并非完璧。其文务为险崛,颇有特色。《秦梦记》、《异梦录》、《湘中怨解》诸篇,属于小说、寓言之类。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