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别集。北宋杨杰撰。十五卷。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今属安徽)人。嘉祐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知润州,除两江提点刑狱。是集为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无为军知赵士粲所辑,并作序。凡赋二卷十一篇;文八卷,有序十六篇,题跋四篇,记八篇,杂文七篇,表启三十四篇,碑志三十五篇,计百○四篇;诗五卷,古诗三十八首,律百二十四首。杰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游,诗大致属元祐体。其律诗易者近白居易,奇崛处偶似卢仝。集中如《补正三礼图序》、《皇族服制图序》及诸奏文,皆有关于典制。今观之,其诗情调未深,但也有规格;其文才亦稍弱,但颇有根底。《勿去草行》:“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树悲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世态人情比照古今。是集编次也略欠完备。有《四库全书》本,又有民国九年(1920)刊行《宋人集乙编》本,附民国李之鼎《校记》一卷。
宋文别集。10卷。王炎午著。凡散文9卷,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谓“炎午大节不亏,而文章不甚著名”。但集中《生祭文丞相》和《望祭文丞相》两文,为世人所推重。文天祥被元军俘去后,作者写《生祭文丞相》,勉励其为国死节;文天祥就义后,又作《望祭文丞相》以吊之,其中“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没为列星;凛然劲气,为风为霆”等句,语气沉痛,感人肺腑。林瀚在《读吾汶稿》诗中对它备加推崇:“养士恩深士气豪,定分廊庙与蓬蒿。梅边节概秋云耸,直绕文山万仞高。”有《四部丛刊三编》本。
明代诗文别集。吴俨(字克温)著。其集初藏于家,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才由其孙吴士遇刊版。此版由王升、章煦及其仲孙达可删节、编辑,故曰摘稿,凡4卷。其中诗2卷,文2卷。前有万士和序,后有三升及达可跋。《四库全书》正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四库馆臣评其集说:“俨当何、李未出以前,犹守明初旧格,无钩棘涂饰之习。其才其学,虽皆不及李东阳之宏富,而文章局度春容,诗格亦复娴雅,往往因题寓意,不似当时台阁流派,沿为肤廓。虽名不甚著,要与东阳肩随,足相羽翼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1)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评论说:“俨文章庄重简古,诗词清丽可讽。”如《听郑伶琵琶》:“郑伶名价重江东,五百梨园伎尽空。子夜猿啼残月白,上林莺老落花红。江头商妇愁无限,塞外明妃恨不同。可惜曹纲今去远,何繇两市斗西风。”可见其诗作的风格的确与其文稍有不同,较有文学色彩。
诗文别集。一百卷。元吴澄撰。此集系其孙吴当所编。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1406),其五世孙吴爟重刊,集后有爟跋云:“《支言集》一百卷,私录二卷,皆大父县尹公手所编类,刊行于世,不幸刻板俱毁于兵火,旧本散落,虽获存者,间亦残阙。迨永乐甲申(1404),始克取家藏旧刻本,重寿诸梓,篇类卷次,悉存其旧,不敢更改,惟卷首增入年谱、神道碑、行状、国史传以冠之。但旧所阙简,遍求不得完本,今故只将残缺篇题列于各卷之末。”从此跋,可知此集原名《支言集》,重刻本乃残缺之馀,已非初刻之旧。但残缺不多,仅第十七卷《徐君顺诗序》一篇,第五十四卷《题赵天放桃源卷后》一篇,第五十七卷《题约说后》一篇,又第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堂记》末注“此下有缺文”而已。吴当所编过于求备,片言只字无不收入,有不必存而存者,未免病于稍滥。此集《四库全书》本前九十卷为文,卷九一至卷九八为诗,卷九九为词,卷一○○为骚体、杂题,附录年谱、行状、列传、圹记、神道碑。此外,有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1435)吴炬刊本(存九十八卷,外集五卷),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临川官刊本,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苏宇庶临汝刊本,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刊本,均为四十九卷,外集三卷。
五十卷。清陈廷敬(1639—1712)撰。陈廷敬,字子端,号说严,本名陈敬,因举进士时同科有两陈敬,因奉旨增“廷”字。泽州 (今属山西晋城东北)人。顺治十五年 (1658)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大学士。谥文贞。陈廷敬生平好学,少与汪琬以文章切磋,与王士祯以诗唱合,都能形成很好的交流契合,却又保持各自风格特点。著有 《尊闻堂集》。是书是陈廷敬晚年手定为此编,其门人林佶缮写付刻。陈廷敬有午亭山村,在阳城。因 《水经注》载“沁水迳午壁亭”而名,因以名集。凡诗二十卷,杂著四卷,经解四卷,疏序记及各体文共二十卷,《杜律诗话》二卷。陈廷敬论诗宗杜甫,不为流连光景之词,颇不与王士祯相合,而王士祯颇为推崇他的诗。所为古文,虽汪琬性好排诋,论文很少推崇别人文章,但对陈廷敬之文亦评价很高。他者生平身居官场近四十年。值文运昌隆之日,从容载笔。典司文章,虽不似王士祯笼罩群才,广于结纳,而文章宿老,人望所归,可称大手笔。该集卷首有廷敬自序,谓:“于汪王不苟雷同,然蹊径虽殊,而分途并鹜,实能各自成家,其不肯步趋二人,乃所以能方驾二人欤。” 由是可知其为文所本。该书有 《四库全书》本。
元诗文集。7卷。王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梧溪集》原名《澂江棹歌》,系王逢生前自编。前6卷刊行于元末,第7卷则是王逢死后由其子王掖刊行于明洪武年间。景泰七年(1456)陈敏政据元至正及明洪武旧板补刻,刊行于世。卷首有元至正十九年(1359)周伯琦序,杨维桢序,至正六年汪泽民序。本集未按诗的体裁类编。卷末有明景泰七年陈敏政后序。王逢是元代遗民,他集中常有咏历代尽忠守节之事的诗,其中有涉及南宋亡国史实的,但这并不是表示他有民族意识,而正是以胜国遗民自居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还有不少作品写元末的社会动乱,而且往往以小序注出本事,所以杨维桢曾将他与杜甫作比较,并说:“《梧溪集》者,江阴王逢氏遭丧乱之所作也。予读其诗,悼家难,悯国难,采摭贞操,访求死节,纲罗俗谣与民讴,……亦杜史之流欤!”(《梧溪集序》)尽管王逢的诗无法与杜诗比肩,元末战乱的性质也与“安史之乱”不同,但这部分作品的确是《梧溪集》的精华所在。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被收入《丛书集成》)。
诗文集。明唐文凤撰。十卷。文凤字子仪,号梦鹤,歙县(今属安徽)人。与祖元、父桂芳均以文学擅名。永乐中荐授兴国知县,改赵府纪善。卒年八十有六。文凤知兴国,颇有政绩。著有《朝阳类稿》、《政余类稿》、《老学文稿》等。多散佚。是集所收不足十之三四,约九万字。其诗文丰赡深厚,刊落浮华,不失其家法,颇具乃父清谐婉丽遗风。有《四库全书》本,《唐氏三先生集》本。
五卷。明徐有贞撰。徐有贞,初名珵,字元玉,号天全。江苏吴县人。宣德八年 (143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尝诬杀于谦、王文,中外侧目。后又被石亨等所构陷,徙金齿(云南永昌)为民。放归,久之乃卒。事迹具载《明史》本传。著有《武功集》。是集凡五卷。徐有贞究心经济,于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博览。故其文奇气坌涌,而学问复足以济其辨。集中如《文武论》、《制纵论》及《题武侯像》、《出师表》诸篇,多杂纵横之说,虽气势较恢弘,然亦可见其才气之不足。至于其诗,则多为史馆酬应之作,非所擅长。集中《羽林子》二首,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虽称其源出右丞,然实则用语平平,仅具唐人之貌而已。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一百九十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举荐鸿博,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后辞归田。通经史、善诗文、工音律。著述颇丰,有《古文尚书冤词》、《四书改错》、《竟山乐录》、《春秋毛氏传》、《西河诗话》等。是集凡一百九十卷,一集八十三卷,二卷一百零七卷。毛氏著述范围包括策问、碑刻、拾遗、补注、诗话、词话、续录等,大致可分为时文、诗、词三部分,其水平以文最高,诗次之,词又次之。其文“纵横博辨,傲睨一世,与其经说相表里”,“不古不今,自成一格”; (《序》)其议论更是颇有独创。人物传记部分也保留了不少明人的珍贵史料。故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文中歌功颂德篇幅不少,则不十分可取。是集系毛氏殁后,由其门人蒋枢辑成。最早版本为清康熙年李塨等校刻本,乾隆四十六年 (1771) 收入《四库》。现有1983年台湾影印《四库》本。
诗文别集。北宋余靖撰。二十卷。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天圣进士。少以文学称乡里。曾官右正言、桂州知州、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使均不敢言。靖上书反对,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逐。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称为“四谏”。为官廉洁,有政绩。谥曰襄。是集乃其子屯田员外郎仲荀所编,周源为之序历元及明,几经湮没。成化中丘濬抄自内阁,始传于世。此本为嘉靖十三年(1534)重刊本。含诗二卷,序、论、记四卷,寺诗三卷,制诰二卷,判词二卷,表、启四卷,杂文一卷,墓志二卷。计收诗百余首,文三百余篇。靖为皇祐、嘉祐间名臣,狄青讨平侬智高,靖为之摩崖作记,以旌武功,颇为当时推重。其奉命使辽,撰《契丹官仪》亦可与史传参证,具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