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文别集。8卷。陈元晋著。全书以政论文为主。《四库全书总目》称:“元晋嗜学好义,为德于乡人者甚多,历官所至,俱著政绩。今观集中,如《乞差甲首科札子》,极论当时赋役之弊。其于南宋废弛聚讼之象,指陈痛切,可谓深中膏肓。文多愤世嫉俗之言,则知其生平必伉直不谐于时者。”诗如其文,风格朴实,多有同情民间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谣》:“长年饭不足,背裂赤日中。忍饥不肯懒,辛苦求年丰。”又如《田间》:“高田拍拍水连塍,早稻将齐晚稻深。闭粜人家争发贷,丰年也有债相寻。”有《四库全书》本。
元代诗文别集。3卷。王奕(或作王弈)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王奕原撰有《斗山文集》12卷,《梅岩杂咏》7卷,今均未见传本。今存《玉斗山人集》3卷原名《东行斐稿》,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乡人陈中州所刊,佚去诗4首,而补入遗文2篇,并改今题。原书卷1-2诗文错杂混编,卷3为词。卷末附遗文2篇,还收有明人李梦阳、费宏等的有关诗篇,及陈中州所撰《斐稿板成告墓文》。从体例上看,今本《玉斗山人集》3卷无疑是拾辍残丛而混编成书。王奕的诗文都比较质朴,甚至失于粗糙,但往往直抒胸臆,颇有感人之笔。如《和元遗山诗》10首、《谢叠山先生己丑九月被执北行闽士以诗送之倚歌以饯》2首,都受到诗论家的注意,尤其是后者,格调高昂,感情炽热,在沧桑之感衬托下,更使人执著于友情。可见王奕的诗文不以辞藻、格律见长,而以气韵称胜。他集中的诗文不时流露出以胜国遗民自居的心境,但对于新朝确立的现实又并无怨尤,这一矛盾是许多同时代人都曾有过的,也是他与谢枋得等人的区别。
明代诗文别集。李舜臣(字茂钦,号愚谷)著。初刻于隆庆年间,凡10卷。诗为4卷,卷1为《部署稿》,卷2为《金陵稿》,卷3为《江西稿》,卷4为《归田稿》。卷5至卷10皆是其所著各类杂文。前有王世贞、孔天允2序。《四库全书》即以此刻本为底本加以收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诗格雅饬,而颇窘于边幅。所长所短,皆在于斯。文皆古质,而稍觉有意谨严,或铲削太过。故王世贞尝有体制纤小之讥。然于时北地、信阳之学盛行于世,务以钩棘涂饰相高,而舜臣独以朴直存古法。其序记多名论,而《西桥逸事状》一篇,触张璁、桂萼之锋,直书不讳。文出之日,天下咋舌,抑亦刚正之士矣。”李开先尝仿李攀龙作《九子诗》,以李舜臣为首,可见他在当时亦有一定的名气。
十二卷。《札记》一卷。《年谱》一卷。清戴震撰。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曾师事婺源江永。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奉诏任 《四库全书》纂修官。第二年,特命与会试被录取者一起廷对,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馆五年,劳累而逝。戴震通晓天文、历算、史地、训诂、音韵、考据,为一代大师。其人一生著述宏富,其中《孟子字义疏证》是平生得意之作,思想精髓尽粹于此。另著有《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将其平生著作悉编入《戴氏遗书》中。此文集所收戴震考据文章涉及《诗经》、《尚书》、《周易》、《尔雅》诸论,及天文、地理、术学诸学科,包括其散篇论著、论学书信、及序跋等。戴震文集原有《戴氏遗书》十卷,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其弟子段玉裁重排刊印,改名为《戴东原集》,增为十二卷,即所谓“经韵楼”本。此集卷首有段玉裁序,并附段玉裁著《戴东原先生年谱》、《复校札记》。此书有宣统二年(1910) 刻本,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据宣统原版重印。1980年,中华书局以 《经韵楼本》为底本,整理出版 《戴震文集》。
诗文别集。明丘云霄(号止山)著。二十卷。本集又析为《南行集》四卷、《东游集》二卷、《北观集》四卷、《山中集》十卷。前三集均为诗集。《南行集》卷首有嘉靖十三年(1534)丰熙序,卷一为《建安稿》,卷二为《延津稿》,卷三、卷四为《晋安稿》。《东游集》二卷均为《括苍稿》。《北观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黎节序,卷一为《楚稿》、《越稿》、《吴稿》,卷二为《宋稿》、《鲁稿》、《齐稿》,卷三、卷四为《燕稿》。《山中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冯承芳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赋,卷六至卷一○为文。有旧抄本,《四库全书》据以录入。
三十卷。《别集》十卷。明归有光撰。归有光,字熙甫,昆山 (今属江苏省)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 (1540年) 举乡试,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始举进士,授长兴知县。历顺德通判,官至南京太仆丞。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认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项思尧文集序》),斥当时主张“文必秦汉”的王世贞辈为“妄庸巨子”,并力相抵排。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甚受时人推重,堪称明代一大家。著有《震川文集》、《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归有光的诗文初由其族弟归道传于万历二年 (1574) 刊刻,题名为《震川先生文集》,凡二十卷。世称为“常熟本”。继而有其子归子祜、归子宁编次,由书商翁良瑜于万历四年(1576年)刊刻的《归先生文集》,凡三十二卷,附录一卷。其时书商寓居昆山,故世称之“昆山本”。后其子归昌世和钱谦益合其已刻诸本,编为《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是集乃归有光曾孙归庄以家藏抄本互相校勘,又补入未刻之文汇为全集刻于清康熙十年至十四年(1671—1675)。前有王崇简、徐乾学二序,及归庄所作《凡例》。《文集》卷首为经解,卷终为祭文,凡二十四体。《别集》卷首为论策,卷终为古今体诗,凡十一体。尽管归庄在《凡例》中极言旧刻本之伪,诋斥不遗余力。然归庄亦有擅自改动集内文章的现象,且是集刻于康熙年间,文字忌讳较多,但与其他诸版相较,归庄刻本还比较完备。后来《四部丛刊》也据此本影印。清嘉庆元年(1796年)玉钥堂刻的《震川先生大全集》校正了归庄刻本的一些错字。近人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即以《四部丛刊》影印的归庄刻本为底本,以玉钥堂刻本为对校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出版。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明正德丁丑新安汪灿《序》,惟言旧刊《唐策》,不知谁集,考书中魏徵作“魏证”,与《古文集成》同,则亦宋人作也。其集中所录,兼有唐人策论、书状、表奏之文,而独以《唐策》为名者,盖辑以备答策之用,从所重耳。每篇略标其要语於上方,而卷前目录又摘其所标之语於题下,中间注语有“崇曰”、“张曰”、“李曰”、“窦曰”、“董曰”诸目,“崇曰”一处作“王崇”,则是其名,而馀又皆题其姓,均莫详其所自,亦不知诸人为谁。殆当时盛行,其本互相训释,而书贾合刊之耳。所注虽简略,而所录皆唐人名作,持择颇审,非明代坊选,冗滥无序者可比,存之亦足备采择也。
文集,梁启超著,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是我国晚清文学界革命的旗手。1899年,他率先提出“文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的口号,1904年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竖起了中国文学革命的大旗。本文集根据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藏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饮冰室文集》铅印本上下册和1922年石印本《饮冰室全集》20册精选,所选文字分政论、传记、随感、讲演、书信、诗词六类,每类文字又按编年排列。
六十卷。唐李善等撰。李善,江都 (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故人称为 “书簏”。曾流放姚州,后遇赦还,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 “《文选》学”。唐显庆中,开始为 《文选》作注。到了开元六年 (718),工部侍郎吕延祚又集衢州常山 (今浙江)县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处士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之注,上表于朝廷。其表诋毁李氏之注,并引高力士所宣口敕,亦有此书甚好之语。然唐李匡《资暇集》,备摘其窃据善注,巧为颠倒,条分缕析,言之甚详。姚宽 《西溪丛语》诋其注扬雄 《解嘲》,不知伯夷、太公为二老,反驳善注之谈。王楙《野客丛书》诋其误叙王暕世系,以览后为祥后,以昙首之曾孙为昙首之子。明田汝成重刊《文选》,其子艺衡又摘所注 《西都赋》之龙兴虎视,《东都赋》之乾符坤珍、《东京赋》之巨猾间舋,《芜城赋》之袤广三坟诸条。今观所注,错乱谬误之处尚不止此。而以空疏臆见轻诋通儒,殆亦韩愈所谓蚍蜉撼树者。其书本与善注别行,故 《唐志》各著录。黄伯思 《东观余论》尚讥《崇文总目》误以五臣注本置李善注本之前。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始有 《六臣文选》之目。南宋以来,偶与善注合刻,取便参证。元明至清,遂辗转相沾,并为一集,附骥以传,盖亦甚幸。然其疏通文意,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田氏刻本,颇有删改,犹明人窜乱古书之习。此本为明袁帙所刊。朱彝尊跋谓从宋崇宁五年(1106)广都裴氏本翻雕,讳字阙笔尚仍其旧,颇足乱真,惟不题镂版讫工年月,以此为别。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所藏宋本 《五臣注》作三十卷,为不失萧统之旧,其说与吕延祚表合。今未见此本。然田氏本及万历六年(1578)徐成位所刻,亦均作三十卷。盖或合或分,各随刊者之意。但不改旧文,即为善本,正不必以卷数多寡定其工拙。
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唐柳宗元撰。柳宗元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分为:议论文、传记文、寓言、山水游记四种。著作有多种。现存有 《柳宗元集》等。此书由宋韩醇音释。韩醇,字仲韶,临邛 (今四川邛崃)人。其始末未详。柳宗元集为刘禹锡所编。其后卷目有增损,在宋时已有四本。一为三十三卷,有元符闲京师刊行本。另有曾丞相家本、安元献家本。一为四十五卷之本,出自穆修家。据称,为刘禹锡原本。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刘禹锡作序,称编次其文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当时本。考今本所载刘禹锡序,实作四十五通,不作三十二通。与陈振孙所说不符。或后人追改刘禹锡之序,以合见行之卷数,亦未可知。刻韩柳集者自穆修始。虽非刘禹锡之旧第,诸家之本亦无更古于是本者。政和中,胥山沈晦取各本参校,独据此本为正,而以诸本所余者别作外集二卷,附之于后,至淳熙中,韩醇因沈氏之本为之笺注。又搜葺遗佚,别成一卷,附于外集之末。韩醇先作《韩集全解》,后又注柳文。其书与张敦颐《韩柳音辨》同时并出,而详博实过之。魏仲举《五百家注》亦多引其说。明唐觐《延州笔记》尝摘其注。有明刊本、济美堂柳集四十五卷本、明嘉靖中东吴郭云鹏重刊宋本、天启壬戌柳氏重刊本、明游氏刊本,苏城汪氏有残宋本、祠堂书目有残宋本、天禄目有宋板韩醇训诂本、南宋大字无注本《四库全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