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唐释慧祥撰,约成书于调露元年(679)以后,为一部最早记载佛教圣地五台山(清凉山)的史传。以作者亲身见闻记述了该山的命名、地理环境、名胜古迹、高僧信士登临、佛菩萨显化故事等,可看作一部五台山导游书。后来有北宋僧延一予以扩充,撰成《广清凉传》。《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有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中国佛教徒认为山西五台山即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在的清凉山。
记行著作。唐李翱撰。一卷,翱字习之,赵郡, (约当今河北赵县)人,一作成纪(约当今甘肃天水)人。贞元进士,历官庐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撰有《李文公集》等。是篇约八百四十字。记其元和四年(809)十月奉命南下,自东都洛阳出发,经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到达广州。记水陆道路、里程、河流顺逆、滞流等甚详,对研究唐代交通有参考价值。有《说郛》本,《唐人说荟》本, 《五朝小说》本等。
地理杂志。北宋路振 (957—1014)撰。一卷。路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今湖南祁阳西)人(一作湘潭人)。淳化进士,官州通判、知州、太常丞。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知制诰路振充契丹国主生辰国信使,率团使辽,次年正月返宋,归撰此文以献朝廷。本篇记载了使团越宋辽边境后沿途地名及地理概况,凡跋涉20天,宿辽20驿馆,才至辽中京大定府(治今辽宁建平西北)。
寺观志。宋释延一撰。三卷。系《古清凉传》的增补本。延一,为清凉山(今山西五台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大师法号,博通佛教。因惜唐《古清凉传》文字舛错,辞意乖谬,遂采摭经传,收讨故实,推而广之,于嘉祐五年(1060)撰成是书。卷首宋太原骑都尉郄济川序。较全面地记述了五台山的历史、自然景物和佛教史迹。卷一主要记述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由来和五台山历代寺庙的情况。卷二大部分和卷三,主要记述五台山历代高僧和其他人物的事迹及传说。嘉祐四年(1060)著此传,历时三月,次年正月刻印。全书四万五千字,为《古清凉传》的三倍。它补充了前传的不足,如慧祥提及武则天曾派会颐上五台山,此则补充,武则天遣使到大孚灵鹫寺采花万朵,移入禁苑,派尼妙胜至中台建塔,在五台斋僧万人,送玉像至五台等
南宋地方志。庆元知府胡榘修,方万里、罗濬撰。二十一卷。始撰于宝庆三年(1227),成书于绍定元年(1228)。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是书据张津《乾道四明图经》重加增订,依其体例,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山、水、产、赋、兵、人、祠、遗等九门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为鄞、奉化、慈溪、定海(今宁波市东北)、昌国(今舟山市)、象山各县志,每县俱自为门目,不与郡志相混。内容详备,叙述严谨,为后来修志者所根据。有绍定后至咸淳八年(1272)事迹,当系后人增续。今通行本为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校本。1950年故宫博物院曾将其所藏宋刊本影印出版。
区域志。南宋周去非撰。 十卷。去非字直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隆庆进士。淳熙间为广南西路桂林通判。归后,以答客问于淳熙五年(1178)写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内容含地理、边帅、山川、岩洞、风土、服饰、法制、食用、宝货、金石、花木、禽兽、古迹和蛮俗等。原书久佚,后从《永乐大典》中录出,编入《知不足斋丛书》,共十卷,列二十门,总二百九十四条。《四库全书》收编时云: “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诸书,叙述为详。”“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记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有《知不足斋丛书》和《丛书集成》等本。
一称《四明续志》、《开庆续志》。南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撰。十二卷。开庆元年(1259)成书。因续《宝庆四明志》而作,故名。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全书内容分为庆元府额、增秩因任、学校、科举、城郭、坊巷、郡圃、水利等三十七子目。凡山川、疆域前志已叙者,即不复载。多述判庆元府吴潜治绩及其诗文,系因人修志。
《入越录》是吕祖谦的长篇日记体游记,记载了吕祖谦与潘叔度的十八日会稽之游,语言朴质平实,简拔切当,大多以白描为主,个别段落则能娓娓道来,细细铺写.作者尤其对光与色有着敏锐的感受,使得文中点染着鲜丽的色彩与美妙的光晕.《入越录》对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的关注早于以田园诗人而著称的范成大的《吴船录》,显示出吕祖谦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对于世道民情的关注;从题材上来讲,也是对传统游记内容的开拓.文中还体现出吕祖谦重自然和要求人工亦应“殆若天成”的审美取向,是吕祖谦纪游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