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宋景文公笔记》、《笔记》。三卷,北宋宋祁撰。宋祁博学多才,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所见所闻,遇有心得,即加以笔录,日积月累,完成此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曰《释俗》,记载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包括官员服饰、写书用纸、俚语音乐及遗闻轶事等。中卷曰《考订》(《丛书集成初编》本作《考古》),考订名物音训,也涉及文章史事。下卷曰《杂说》,分《庭戒诸儿》、《治戒》、《左志》、《右铭》几个部分。主要论述有关治国之道、君臣关系、为人处世原则等,是为教子而作的。书中颇多精详之论,其中,如论汉高祖吕后一条,后来为苏洵撰写《高祖论》所采纳。又如萧该《汉书音义》早已亡失,也赖此书存其略。今传有《四库全书》本、《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湖北先正遗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一卷,北宋王钦臣(生卒年不详)编。此书原不著撰人名氏,《说郛》载之,题曰王洙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以为翰林学士南京王洙之子录其父所言。今观此书,凡九十九则,而称先公及公者七十余则,说明此书不是王洙亲撰。王洙(997—1057),字原叔,天圣进士,历官史馆检讨、知制诰、翰林学士等。博览多闻,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音律、训诂、篆隶之学无所不通。曾校订《史记》、《汉书》,预修《崇文总目》、《国朝会要》、《三朝经武圣略》等书。平日谈论经史百家之言及朝野逸闻等事颇多,其子王钦臣将其父所谈,录以成书,称《王氏谈录》。书中内容博杂,所录包括经史典籍,朝野掌故。其中,解“绘事后素”一条,为朱熹《四书集注》所取;其论校书当两存、解经不可改字就义等,皆有见地;称校书之注,二字以上谓之一云,一字谓之一作,也有道理。版本主要有《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本、《四库全书》本等。
宋代笔记。18卷。罗大经著。此书为其退居林下所作。自序写于宋淳祐八年(1248),当为成书之时。“鹤林”是他与门客清谈之所,“玉露”则本杜甫《赠虞十五司马》“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之句。全书分甲、乙、丙三编,每编各6卷。主要记载南宋中期的历史掌故和文坛轶闻。《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体制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其宗旨亦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大抵详于议论而略于考证。”书中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史料。如甲编卷4“绍熙内禅”条,记载群臣逼宋光宗逊位、拥立宋宁宗的始末;同卷“邓友龙使虏”条,揭示了韩侂胄北伐的直接起因;乙编卷3“白羊先生”条,记载了宋光宗时一次未遂政变;丙编卷1“高宗眷紫岩”及卷4“中兴讲和”条,有助于了解当时和战两派斗争的内幕。诸如此类,或可与史乘互参,或可补阙订误,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涉及文人交往、诗文本事及评述资料极多,明代叶廷秀从中辑出近40条诗话,编成《诗谭续集》,其实本书谈诗者远不止此数。现存版本较多,主要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18卷本,一为16卷本。18卷本较16卷本多出40条。经考证,18卷本较为接近此书原貌,今存《永乐大典》残卷中引此书19条,均未超出现存18卷本。中华书局将此书纳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3年出版,由王瑞来以18卷系统中刊行较早的庆安本为底本点校。书后附有关于罗大经生平事迹及《鹤林玉露》版本源流的考证及诸书题跋。
宋代笔记。4卷。陈郁著。陈郁字仲文,号藏一。此书分甲、乙2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记两宋杂事。其间文人轶事与诗话,对研究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卷3载周邦彦《天赐白》等诗,并称周邦彦诗“若此凡数百篇,岂区区学晚唐者可及耶?”即是研究周邦彦的重要资料。而岳珂序此书称其“博闻强记,出入经史,研考本末,而风月梦怪、嘲谑讹诞、淫丽习气净洗无遗”,评价不免过高。其中品题诗文,往往失于穿凿附会。如惠洪解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联,以老妻比臣,以稚子比君,固为妄诞不伦,而陈郁则谓上句比君子之直道事君,下句比小人以直为曲,亦穿凿无理。所称赏诸诗亦多不工。旧时流传如《百川学海》、《古今说海》、《学海类编》等本皆为1卷本。4卷本有《四库全书》本;又有《豫章丛书》本,附有近人魏元旷、胡思敬校勘记。
又称《东坡手泽》。笔记。宋苏轼(1036—1101)撰。五卷。轼有《东坡七集》已著录。本书主要记元丰至元符二十年间事,多为亲见亲闻,随手笔记而成,命曰《手泽》。后人进行整理付梓时,因作者生前欲作《志林》未成,故改题《志林》。内容广涉北宋政治文教、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神仙幽怪,以及生活琐事、人物交往等。记游之作,短小精悍,笔法超凡,《记承天夜游》,寥寥八十余字,为小品杰作。所记亲朋师友如子由、王子立、殴阳修、刘敞、刘攽、参寥、黎錞等人逸事 ,风趣横溢;于自身生活,多心灵自白。《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反映当时民间俗文学发展情况。于历史人物如孔子、颜回、荀卿、张仪、汉高祖、汉武帝、司马迁、范增等人评论扼要,多有见解。有《学津讨原》、《丛书集成》等本。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刊行王松龄点校本,一九八三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刊行点校本,与《仇池笔记》合为一书。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苏轼撰。仇池山在成州以南, 《世说新语》云山中有地穴通小有洞山,苏轼《双石引》云: “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书名即源于此。二卷,有《类说》本、明赵开美刻本、涵芬楼辑刻《宋人小说》本等。本书体例与《东坡志林》相近,为宋人裒聚苏轼随笔文字而成,非苏轼自编。今本一百三十八则,与《东坡志林》重见者多达三十七则,其他尚有一部分别见于《东坡题跋》中。当因苏轼笔札散在人间,数量极多,编纂者各就所见编纂成书,故多有重复之篇。本书内容,或记生平经历见闻,或议论古今诗文得失及辞章所出,或记奇物异卉,或论经史朝制,间杂神异、谐谑故事,所涉较为广泛。这些均与《东坡志林》相似,故不赘述。由于今存本已经曾慥收入《类说》时作了文字上的删削,故有些篇章似不够完整。
笔记。宋晁说之(1059—1129)撰。一卷。说之有《景迂生集》已著录。辑札记、杂论、朝野见闻而成此编。仿《杜阳杂编》例,每条必记其所语之人,古称“客语”。议论多有关于立身律己之大端。所载熙丰间名流遗事,可与史传互证。其说或参杂儒禅,得自家传。凡与游宾朋苏轼、黄庭坚语录,亦多蜀党倾向,好执一格相绳。解经常持异说,又近于洛党。主“好各则有所不为,好利则无所不为”说,谓“凡财用,于国则奢,于家则俭,人之病也。”论人议事,俱多警语,且考述其出处。用辞简练,文笔流畅,非一般语录可比。记述北宋名人轶事,颇多趣闻,既可补史传之缺,又可资读宋诗文之参考。有清道光八年(1828)待学楼刻本,《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
笔记。明王鏊(1450—1524)撰。二卷。鏊有《王文恪公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嘉靖初。凡分十三类: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音律、音韵、字学、姓氏、杂伦、仙释、梦兆,共一百六十一条,近三万字。是编言史论致、说文谈诗、考音究字,持论皆有根据,多为见地之谈,颇有裨于文史研究。详载明初都市中的荒凉及宣德后经济发展情况,其中记明中期纳税,俸粮等资料,可与史参;记查抄刘瑾、朱宁货财数,亦颇缕悉。还辑录有时人遗闻轶事及诗词,可资参考。间有失考、过迂之论,杂迷信灵异之说。北京图书馆现藏有明刻本一册,善本。通行的有《四库全书》、《借月山房汇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及《说郛续》一卷本。
元代笔记。1卷。陈世隆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将其编入子部杂家类。本书卷首有“北轩小传”,可知陈世隆是钱塘人,系宋末书商陈思的从孙。元顺帝至正中馆于嘉兴陶氏,死于元末战乱中。所著诗文都已散佚,仅有《宋诗补遗》8卷和本书保存在陶氏家中。小传的作者不详。本书无序跋文字,仅以小传作为代序,书中辑评了远及先秦,近至南宋的遗闻佚事,大多数涉及史事,但也有涉及《庄子》的逸篇等内容的。全书共42则,应是作者读书时的杂感。《四库全书》馆臣对本书评价较高,说:所论“皆援据详明,具有特见。至所载僧静如事,则体杂小说,未免为例不纯,是亦宋以来笔记之积习,不独此书为然。然亦不害其宏旨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22)。除《四库全书》本,本书常见版本尚有《笔记小记大观》本等。
宋代笔记。10卷。何薳著。此书前5卷为“杂记”,卷6为“东坡事实”,卷7为“诗词事略”,卷8为“杂书琴事(墨说附)”,卷9为“记砚”,卷10为“记丹药”。“杂记”中多引仙鬼报应,兼及谈谐琐事,或资谈助,而可取者不多。后代著录题跋或称其书荒诞不检,品格甚低,有失儒家规范等等,大多指这部分而言。由于何薳之父何去非曾得苏轼赏识荐举,故作者为苏轼专列1卷,收载关于苏轼的佚事杂说,为研究苏轼及同时代的诗人,提供了正史中所无的资料。如“文章快意”条记苏轼之语:“某平生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常为后代诗话所引用。“诗词事略”1卷,或纪本事,或品佳句,是诗话的补充材料。其余关于琴、曲、墨、砚的杂考评述,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最早的版本,是明陈继儒所刻《宝颜堂秘籍》5卷本,后毛晋所刻《津逮秘籍》本方为10卷本。此外还有《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夏敬观所校涵芬楼《宋元人说部书》本。中华书局将此书收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于1983年出版张明华点校本,书后附有各家著录和题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