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毁灭》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作者自传性色彩;也对美国暴发户的贪婪及纽约夜生活的挥霍、蒙蔽天赋的虚掷浪费,极尽令人刺目之嘲讽。一对新婚夫妇——安东尼•帕奇和葛罗丽亚——讲究而拘谨遇上轻挑又浪漫,像是红茶加巧克力的组合;他们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该书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波兰长篇小说。符·莱蒙特著。创作于1897—1898年。小说共39章,中译本近60万字。本书以当时波兰最大的工业城市、财富追求者心目中的“福地”——罗兹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为题材,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生存竞争,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为榨取超额利润不顾工人死活的吸血鬼嘴脸。小说主人公波兰实业家博罗维耶茨基和犹太资本家莫雷茨合股开印染厂。博罗维耶茨基善于玩弄手段,欺骗工人,对工人十分残酷。可他在表面上道貌岸然,还假惺惺地关照工人,为乡下的穷人“解决困难”。另一个资本家、犹太人谢亚也是一个一贯不择手段榨取工人血汗的吸血鬼。他竟然从工人的医疗金中千方百计加以克扣肥私。但谢亚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方面,却不能与博罗维耶茨基相匹敌,因而感到博罗维耶茨基对他是个很大的威胁,就绞尽脑汁设法把博罗维耶茨基吃掉。犹太银行家格罗斯吕克站在谢亚一边,为压倒博罗维耶茨基,他联合了罗兹所有的犹太资本家,共同对付博罗维耶茨基。他看中了莫雷茨,试图让他成为他们在博罗维耶茨基内部的代理人。但莫雷茨比博罗维耶茨基和银行家格罗斯吕克更阴险、更狡猾。他表面上和多年好友博罗维耶茨基“密切合作”,事实上他却背后搞小动作,企图利用博罗维耶茨基一时缺乏现金的机会,排挤博罗维耶茨基,以夺取工厂的所有权。为此,莫雷茨还私下和格罗斯吕克订下了合同和行动计划。一次,博罗维耶茨基外出,新建厂房突然起火,工厂损失惨重。莫雷茨一面假意对博罗维耶茨基表示同情,一面却向博罗维耶茨基提出退股和要买他遭灾后的工厂地皮。博罗维耶茨基看到莫雷茨居心叵测,一怒之下,便和莫雷茨绝了交。后来,博罗维耶茨基幸得一个德国资本家缪列尔的帮助,才得以重振工厂。博罗维耶茨基虽然重新获得了这块福地,但金钱和利益给他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闷和烦恼,是套在他身上的枷锁。他感到他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幸福。作品通过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反映出作者鲜明的民主主义立场、敏锐的洞察力和现实主义创作才能。
《萨朗波》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现代小说的写法将源于古代的一个幻想永存。《萨朗波》的史诗特征十分明显。福楼拜选取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去再现古代迩太基社会矛盾达到白热化的一段历史。雇佣军起义发生在迦太基的霸权受到重大打击,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处于内外交困的严峻时刻。福楼拜选取这一历史时刻来表现迦太基各种社会势力的斗争。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和罗马正在进行激烈的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战败,担负巨额赔款。由于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鼓动和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雇佣军发动起义,使迦太基一度陷入困境。领导者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而萨朗波却帮助父亲战胜了马托率领的雇佣军。马托被残忍地处死,而萨朗波也随着马托——她神秘的爱、梦想的英雄、假想的仇敌——的死亡,倒地身亡。
《牛虻续集:中断的友谊》主要内容:读完《牛虻》后,大家总感到美中不足,不知道牛虻是怎样在南美洲度过十三年的。每当读到《牛虻》第二卷卷首“十三年之后”,人们不禁都要关切地提出这个问题。作者仿佛猜透了广大读者的心思,于《牛虻》问世十三年后的1908年,又动笔写了《中断的友情》一书,描写牛虻在南美洲的悲惨遭遇及回巴黎后参加意大利亚平宁山区的暴动等不平凡经历。
比阿特丽斯是牛虻的曾外祖母,她的一生遭受过各种苦难:婚前,她失去父亲;又险遭继父的蹂躏;婚后,爱子包比惨死,次子迪克天性贪婪,去做有钱人家的养子,她最敬爱的哥哥沃尔特舍己救人,横死海上;她本人又身患癌症。弥留时,她向养子亚瑟和女儿格拉迪斯祝福,希望他们能成为善良的人。这是一部心理小说,它着力塑造了比阿特丽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从她的坚强、善良和正直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到牛虻性格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
死灵魂(俄语:Мёртвые души),为俄国文学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小说的第一部出版於1842年,果戈理还没有完成预定计划中的第三部,便於1852年去世。这本书的主题得自於普希金。虽然这部小说最後以中断的句子做为结束,它仍被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是四大著名吝啬鬼小说之一。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查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塔拉斯·布尔巴》是俄国文学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5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小说描写了乌克兰民族英雄抗击波兰贵族压迫的历史,浓墨重彩地勾勒了高大英勇的哥萨克首领塔拉斯·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乌克兰查波罗什哥萨克为祖国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充满诗意的非理性的哥萨克精神及其在战斗中产生的一种疯狂的快乐和陶醉。果戈理在小说中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段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文笔遒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外套》是俄国作家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彼得堡故事》,首次发表于1840年。《外套》反映了一个地位卑下的小公务员是怎样在反动官僚制度的沉重压力下生活着、挣扎着、以至死亡的过程。 果戈理以普通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其中渗透着作者对造成小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果戈理认为小说主人公这种扭曲的性格是长期贫困和备受压迫造成的,是彼得堡贵族官僚尔虞我诈的罪过,是农奴制不公平的结果。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维奇平日兢兢业业,奉公守法,但由于官职微薄,生活穷困,终年只得穿一件破旧外套去上班,常常受到同僚们的奚落。经过一段时间的节衣缩争,苦心经营,他好不容易添置了一件可以御寒的新外套。新外套刚穿上一天,当晚便被一伙强盗剥走。他来到警察局和“某要人处”请求寻找失去的外套,却遭到局长大人和“某要人”声色俱厉的呵斥和凌辱。这一连串意外的打击,终于使他惊吓成疾,最后在一片念念不忘“外套”的呓语和胡话中死去。
1835年,俄国作家果戈里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彼得堡的故事》,其中小说“《鼻子》的‘荒诞无稽’,使他具有果戈里最神秘的作品之一的声誉”。故事描写了一个八等文官柯瓦廖夫,有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鼻子丢失,于是心急地四处寻找,而这鼻子却穿了件五等文官的礼服在街上游荡。后来鼻子被警察抓获,柯瓦廖夫的鼻子终于失而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