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制

古今印制

一卷,清孙光祖撰。孙光祖,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作品为时所重。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说篆

说篆

印学论著。清许容著。一卷。共九则: 其一为文字起源, 归为六书; 其二为文字初创, 古文降而为大篆、小篆、隶、草、行、楷之衍变; 其三为欲法诸书, 先求执笔; 其四为欲书之时, 当心正气和; 其五为既明笔法, 后可刻印; 其六为刻印之道在文法 (指篆法)、章法、笔法、刀法, 指出 “惟浅、显、典三字,刻印之妙诀也”; 其七为字有增减之法, 当有所本, 不得杜撰; 其八为印文配合须得章法, 写数十方, 择而用之, 次得笔法, 然后用刀; 其九论用刀十三法, “以上刀法, 全在用刀之时, 心手相应, 各得其妙。” 为当时一般泛论。辑入 《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古印考略

古印考略

印学论著。清夏一驹著。一卷。夏一驹,字昂千, 号一斋, 又号凤凰山樵, 江苏江阴人。擅篆刻、精鉴赏、富收藏。此文成于雍正六年戊申(1728) 四月, 文简短而内蕴丰富, 专论秦、汉两代官、私印章之特征, 为其细致观察、苦心钻研、精意鉴赏之体会。后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 (1773) 其子夏犀、夏荦辑其旧藏钤拓为 《拾古印遗》 二册及四册本时, 附于其后。辑入 《海山仙馆丛书》、《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有文瑞楼影印本。

印辨

印辨

印学论著。清高积厚著。一卷。此文辨古之体例, 共六百又五字, 有所参考价值, 多系散见于当时各家之著述, 认为前人关于印章体例之说法 “论高而实非”。辑入 《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印说

印说

篆刻论著。明周应愿著。 周应愿,字公谨,吴江 (今属江苏) 人。此 书成于明万历三年 (1575) 王常辑的 《印薮》 刊行后不久。全书共分20章。内容丰富,于 印学源流及篆法、刀法等论述颇详,特别是 结合书法中的笔法来谈论篆刻中的运刀,触 类旁通,而切中肯綮。如第一次提出 “篆之 三害、刀之六害”,“除此九害,然可通于印” 的观点,还首开 “印品” 之先例,将印分为 神、妙、能、逸四个等次,以逸品中的 “法 由我出” 为最高标准,反映出艺术贵在创造 的思想。王穉登为之作序,时称: “其旨奥, 其辞文,其蕴博,其鉴深,其才宏,以论郁 而沉。称名小,取类大,寓哉言乎。”此书为 明代具有开拓性和代表性的印学理论著作。 《印说》 还独具匠心地运用各姊妹艺术的手 段,从理论上对印章艺术加以探讨,认为诗、 书、画 “与印一也”。故愈能左右逢源,高屋 建瓴,超出一般印论之上。因其多骈体铺陈, 时人亦有 “言多迂阔,不切事情” 之评。加 上后来杨士修的 《印说删》、赵宦光的 《篆学 指南》删节本盛行。致使该书如璞玉藏深山, 湮而不彰了。

印说

印说

印学论著。清陈鍊著。一卷。陈鍊,字在专,号西庵,又号鍊玉道人,福建日安人,后寓华亭(今上海松江)。精研印学,初得《朱修能印谱》,悉心师承,后与汪启淑交游,得睹秦、汉铜印数千钮,遂得心应手,遗貌取神,所作大变故态,篆法、刀法直追古人。著有《超然楼印谱》、《秋水园印谱》、《西庵诗抄》等。此文原刊《秋水园印谱》,成书于乾隆庚辰(1760),年方三十一,惜体弱善病,中年夭折,仅四十九岁。与所著《印言》均文简意远,半出前人,半出己意,颇可玩味研读。有《秋水园印谱》本、文瑞楼影印本(更名为《篆学丛书》),辑入《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印学管见

印学管见

亦称《古铁斋印学管见》。印学论著。清冯承辉撰。一卷。论述治印下笔、结字、运刀、构思的内在矛盾。指出“古朴”与“秀气”、“疏落”与“整齐”、“光洁”与“锋芒”、“直”与“曲”、“虚”与“实”、“出”与“入”、高”与“低”、“绚烂”与“平淡”等审美范畴在篆刻艺术中的对应关系。强调直逼古人而又有独特风貌的创作精神。推崇“变化从心,笔意古雅”;“真力弥满,操纵自如”;“风神畅适、体度端凝”;“朴茂浑厚,矩矱前人”的时代审美风格,反映其独特的美学见解。有《古铁斋》本、《篆学琐著》本,《历代印学论文选》据此校勘收入。

印章考

印章考

印学论著。明末清初方以智著。一卷。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 号曼公, 清初又字无可, 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 桐城 (今属安徽) 人。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 兼擅篆刻, 著有 《通雅》、《浮山集》、《物理小识》等。《印章考》 据其见闻考证成之, 言之有物, 计七则: 首论秦以前印、玺通名, 汉以来章与印亦分矣, 涉及印文、印谱之行世; 次论宋段义元及杨桓所上之 “传国玺” 非秦玺也, 兼考有关传秦国玺非真品; 三论 “填篆”, 字间茂密如九叠文称 “方填书”, 满白文皆其遗法; 四论 “半通” 即 “半章”; 五论银黄、银艾, 盖即先银印而后金、银印艾绶也; 六论古以泥封检而印之曰 “斗检封”; 七论汉有紫泥、金泥、青泥, 皆为封函用泥, 后以为印色。辑入 《篆学琐著》。

印章要论

印章要论

印学论著。明朱简撰。凡四十四则。其中部分并见于作者所著《印经》中,为作者摘录前人有关印学的札记,并申述其美学思想。认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诗”。要求“习印当如钟元常习书,张南本画火,须出人头地”,注重印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又强调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特点。有《篆学琐著》本,又收入《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摘录其二十四则。

印指

印指

印学论著。清初秦爨公著。秦爨公, 河南人, 事迹不详。此文不分卷次, 首论章法、字法、刀法, 继叹俗儒六书为游艺而失古文, 转而论评生平所见诸家之作, 如司马尧夫、陈卧云、项养长、刘无生、胡爱寮、沈子和、张大木、洪德润等, 因未见经传, 可补《广印人传》 之缺失, 颇具价值。其评语褒贬均有。唯论及十竹斋 (胡曰从) 等印作, 则抨击激烈, 诋为 “妖孽”, 诚一家之言。与秦氏另著 《印说》, 均载于冯泌《东里子别编》。有丁仁审定旧抄本, 辑入 《西泠印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