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九 兵政十五塞防下

盛康Ctrl+D 收藏本站

西域图说  

黄楙材

泰西诸家地图。详于欧罗巴洲及滨海诸国。至于西域回部一带。商舶不通。游罕到。其山川道理。部落种族。多所阙略。昨岁在孟加拉国博物院内。见有中亚细亚一图。最为精核。因悉心临摹。译出华文。归乃参校中土图志。历代史传。及近世诸家著述。阙者补之。繁者删之。所有通都大邑。名山巨川。与夫疆域界限电铁路之类。加用颜色区别。庶几一目了然。按图。东起金山。一名阿尔泰山。又名按台山。西至黑海。南起波斯湾。北至乌拉岭。经四十度。纬三十度。广袤万里。居亚细亚洲之中央。而葱岭一山。又居此图之正中。磅礡蜿蜒。横亘南北。至高至大。为天下众山水之祖。葱岭以东。为中国所属之新疆三藏。葱岭以南。为英吉利所属之五印度。葱岭以西以北。皆为俄罗斯之属部。是为三大国之界限。亦天下万国之关键也。两汉之世。开通西域。属于都护者。本三十六国。后稍增至五十余。张骞甘英。奉轺车而远迈。贰师定远。振军威于遐陬。北联乌孙。西击大宛。断匈奴之右臂。空漠南之王庭。可谓盛矣。出玉门阳关。玉门。在敦煌之东。为出伊吾之道。阳关。在敦煌之西。为出鄯善之道。通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今叶尔羌。为南道。南道西踰葱岭。则出大月氐自铁门以南。贺罗巴达克山。皆属月氐。今为阿富汗北境。安息。今波斯土尔基。自车师今吐鲁番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噶尔为北道。北道西踰葱岭。则出大宛今浩罕康居康居最大。兼有赛马尔罕布哈尔哈萨克左右诸部。奄蔡。今机哇。又自于阗南行。经皮山西夜上葱岭。蹑悬而至罽宾。以达于天竺。为晋法显北魏慧生所行之程。此三道皆在天山南路也。都护治乌垒城。即今之乌鲁木齐。居西域适中之地。四达之冲。古城以东。则为匈奴境。轮台以西。则为乌孙境。盖南路为城郭居国。北路为游牧行国。自古然也。唐置北庭都护。又移安西都护于龟兹。軡库领羁縻十六州。于是建立四镇。始通山北之路。由姑墨今阿克斯踰乏驴岭。今穆素岭经热池今特穆尔图泊于泉今吹河昭武九姓诸国。然后逾铁门而南渡缚刍河而入北印度。为元奘法师所行之程也。辽亡。耶律大石假道回鹘。率众西徙。创国号曰西契丹。有二都城。一曰寻思干。寻思干。与邪迷思干译音相近。中土之人。往往混合为一。余始着西域形胜。疑寻思干为霍罕城。后考诸书。乃知西辽之都。实在今之塔什罕也。一曰虎思窝鲁朵。在伊丽河西南。太清池东北。属哈萨克右部。传国百年。洎夫元太祖崛起朔漠。混一寰区。翦灭数十国强汗。开拓数万里疆域。南及申河。中印度。西抵富浪。地中海之岛。一名忽鲁谟斯。北并厄罗斯钦察亚速三国皆在俄罗斯境。亚速。即亚萨塔坎也。等国。奄有亚细亚洲全境。及欧罗巴洲之半。幅员之广。亘古无伦。于是封建懿亲。众树屏藩。置阿母河行中书省。驻寻思干领葱岭以西诸国。别失八里元帅府。驻乌鲁木齐领天山南路。阿力麻里元帅府。驻伊领天山北路。火州曲先元帅府。领吐鲁蕃哈密至玉门阳关以东。厥后鞭长尾大。诸王跋扈。各自擅命。迄今土尔基波斯。及五印度各部酋长。尚多元裔也。

我 朝平定新疆。武烈文谟。远超前古。民繁物阜。等于腹中。出嘉峪关至安西州折北至哈密。分为南北二路。建筑城堡。设立台站。满汉军营。星罗碁布。其天山南路。自吐鲁蕃始。所辖五回城。曰辟展。曰鲁古沁。曰色更木。曰托克逊。曰哈拉和卓。雍正时。归附最早。伊敏和卓之子孙。世袭土司。西南行。曰哈喇沙尔。曰库车。曰阿克苏。曰乌什。谓之东四城。曰喀什哈尔。曰英吉沙尔。曰叶尔羌。曰和阗。谓之西四城。所称回疆南八城是也。其天山北路。本额鲁特四卫拉之地。及剿灭准噶尔之后。数千里空虚无人。乃移驻满汉官兵流徙罪犯以实之。又土尔扈特十数万众投诚。安置其闲。分给游牧之地焉。自巴里坤西行。经古城奇台一千四百余里。至乌鲁木齐。汉为山北六国。元称回鹘五城。水草肥饶。足资耕牧。设迪化州阜康昌吉绥来三县隶之。居民富庶。商贾辐凑。建学兴文。彬彬乎化毡毳为冠裳矣。又西行二千里为伊。准噶尔踞为巢穴。乾隆时归入版图。筑惠远城。驻札将军都统。暨索伦锡伯察哈尔领队大臣。屹然为西陲重镇。外蕃数十国。贾胡贸易。悉萃于此。繁华殷富。为口外第一都会也。三垂阴山。中贯巨川。西北流入夷播海。即巴勒哈什泊。一名腾吉思泊。南岸多沙碛。北岸流泉映带。原隰沃衍。分屯耕牧。建筑八城。熙春。惠宁。绥定。拱宸。广仁。瞻德。宁远。塔勒奇。西北界连哈萨克。西南界连布鲁特。沿边设卡伦三十余处。规制极为周密。东界库尔喀喇乌斯大小珠勒都斯。山径庞杂。正北逾果子沟。经赛里木泊。通塔尔巴哈台之绥靖城。正南经铅厂诸山。踰穆素尔岭。一名凌山通阿克斯城。西南沿特穆尔图泊之南。通喀什噶尔城。皆山路崎岖。穿过布鲁特之境。伊换防兵官。往来取道于此。此新疆南北两路之大概情形也。自咸丰以后。俄罗斯并兼里海咸海一带游牧部落。及葱岭迤西机洼布哈尔塔什罕敖汗等国。其东西布鲁特。左右哈萨克。昔本中国藩属。今皆为彼所诱降。又乘回疆之乱。窃踞伊。将附近城堡。全行堕废。而取其砖石木料。移于大城东南九十里之金顶寺。构造洋楼。几二十里。阛阓稠密。赋税烦苛。得寸进尺。狡焉思逞。查西北各处与俄境交涉者。自伊大城西行。经霍尔果斯。至塔勒根渡河。折西南经虎思窝鲁朵吹河干泉塔剌速河欧梨分路。一西通陀尔奇司丹。一南通赛马尔罕。其伊西北卡伦以外。至巴勒哈什泊。为色密尔志迁司科。地多砂卤。小径甚多。塔尔巴哈台西南。有阿拉图勒泊。向设卡伦八处。每遇冬季雪大。则准哈萨克暂入卡伦以内牧放牲畜。自绥靖城西行。经沙吉呵波来。折北至色密巴那丁司科。商贾往来之孔道。塔尔巴哈台之东北。有额尔齐斯河。与科布多交界。其水发源阿尔泰山。足资屯田。西流汇于宰桑泊。又从泊西北曲曲流出俄境加孟罗各司科左右。纳数小水。至巴那丁司科。水势渐大。可通舟楫。西北流二千余里。经阿木司科。托波儿司科。下流会合阿比河。而注于北海。俄人于港口建筑台。以控东方诸藩。自科布多西北逾阿尔泰山。与多木司科接壤。古之坚昆丁零骨利干等国。元为海都笃哇昔里吉诸王封地。后置谦州。益兰州。隶于岭北行省。海都之叛。其入寇之路。往往逾金山而窥和林。盖其地土沃兵强。别开境界。非他部之戈壁旷野可比。俄罗斯镇以巨酋。戍以重兵。东藩四大司科。以此为首。按葱岭北干。发为阴山。

络伊塔尔巴哈台。与阿泰山相连属。其闲天然险要。足资战守。而阿尔泰山尤为雄伟。曲抱科布多之三面。实外蒙古喀尔喀西北之屏障也。

西域形胜 

黄楙材

出嘉峪关外至哈密。分为南北二路。中隔腾格里山。即天山也。亘五千余里。直抵葱岭。南路为回部八城。北路为乌鲁木齐伊及库尔喀喇乌斯塔尔巴哈台。统称新疆。其建置道里。具详官书。姑不具论。惟就葱岭外者言之。自伊西南行。经特穆尔图泊。千七百里入霍罕境。古之大宛国也。纳林河中境西流。折西北注于咸海。都城曰寻思干。西契丹建牙于此。元初置阿母河行省。以控西域诸国。所属之城。东曰马尔噶朗。曰霍什。东北曰纳木干。曰安集延。商贾所萃。故独擅名。其西北之霍占科拉普塔什罕等城。久已割隶于俄罗斯。近年复为俄人所诱。举国降附之。查新疆南城。通霍罕之路有二。一由喀什哈尔西行。陟葱岭。经奈曼布鲁特游牧。过喀喇库儿泊。以达于霍罕。计程一千四百里。一由叶尔羌西南行。循徙多河而上葱岭。经塞勒库儿泊。折西北至克什南。又北过贺罗境。以达于霍罕。约计二十日程。虽皆山路崎岖。然沿途回庄。烟户稠密。水草方便。较之伊北路。沙碛旷渺无垠者有闲矣。由霍占渡河西南行。七百余里。至赛马尔罕。为康居故城。其地居四达之冲。从古著名。康居盛时。户十万。或作飒末建。一作悉万斤。又名邪迷思干。皆一音之转也。西契丹置河中府。元封驸马塞因帖木耳于此。至明中叶。遂霸西戎。北并俄罗斯。南兼五印度。幅员万里。号曰大蒙古王。即四洲志所称莫卧尔者是已。莫卧尔。即蒙古儿之转音。华人于寻思干赛马尔罕二城。因译音相近。往往混合为一。不知相距千有余里。一为大宛故都。一为康居故都。明史谓赛马尔罕为汉罽宾国。魏默深力辨其谬。盖是时赛马尔罕跨有北印度克什米耳。罽宾实隶其封内。特明史沿王圻续通考之误。未能区别耳。由赛马尔罕东南踰铁门。渡缚刍河。历博罗尔巴达克山。而入阿富汗国。广袤三四千里。兼有月氐高附厌达诸国之地。东倚印度河。北负大雪山。即兴都哥士山。元太祖征印度。驻军于此避暑。四境险塞。风俗勇悍。乐为战争。所与邻者。又多强国。南界俾路芝。西界波斯。北界布哈尔。东北界塞哥。东南与英吉利所属之信地。本若犬牙交错。尽皆劲敌。日寻干戈。当月氐之盛也。西踰哥兰森以侵安息。东跨印度河而割塞哥。及其衰也。或称藩于波斯。或降附于罽宾。此三国。境壤毗连。迭为强弱。互相兼并。所谓疆场之邑。一彼一此。初无一定之界限也。波斯国。名最古。南枕海湾。即波斯湾。一名墨生丁海。一名东红海。北面大泽。即里海。一名加斯比安海。分十二部。藩臣擅权。各世其职。旧时建都伊士伯兴。今迁于得希阑城。胜兵二十万。长于击刺。多养刺客以伺敌人。并于里海设立水师战舰。以资防护。西北一隅。与俄国藩部高加索相接。其耳利穵那格什穵等城。为俄所占。东境哥兰森部内。有眉什奚城。即元史所称木乃奚国。眉什奚之东。为哈烈国。一名黑腊。又名亚加业坦。元驸马塞因帖木耳遣其子哈鲁沙据此城。境宇日拓。渐成强国。明时西域诸国贡使。每序哈烈于首。其后波斯转强。降为附庸。今又入于阿富汗。而波斯屡起师征之。哈烈求助于英俄乃免。然北境与机哇布哈尔密迩为邻。恐终为俄人捷足先得也。

波斯之西。为土耳基。其国分二部。东部在亚细亚洲。西部在欧罗巴洲。都城曰君士但丁。建于  海峡。扼两海之咽喉。据二洲之冲要。自古必争之区。俄罗斯久怀并吞之志。而英法普奥诸国恶其相偪。合从联约。相与并力拒俄而保土。以维欧洲均势之局。丙辰年。六国公使会盟于巴黎城。俄国兵船不得出地中海。他国兵船不得入黑海。乃近岁普既与俄交欢。法败于普。一蹶不振。奥则自顾不暇。于是从散约解。而土耳基女主执政。国多内乱。俄人得以乘闲抵隙。肆其蚕食。英人独力难支。亦坐视而不能救矣。希腊埃及二国。本土之藩属。后皆背叛而自立。英与俄屡助之。盖袒护同教之民。不欲受制于回回也。然而土国之存亡。于欧洲大局攸关。昔则恶其强而抑之。今则怜其弱而扶之。傥一旦无土。俄人出黑海而与诸国争南洋之利权。欲求旦夕之安。其可得哉。考土耳基波斯。皆古安息地境。其南之亚剌伯。则条枝也。一称天方。为回教祖国。自派罕默德刱立教门。渐染西域。蔓延于五印度。暨葱岭东西天山南北。一入其教。冥心坚守。百折不回。每七日礼拜。其王为臣民讲论。杀敌者授福。死敌者生天。逞刃寻仇。奋不顾身。虽英与俄据有其地。终不能变其教而移其俗也。至若西北一带游牧部落。逐水草无定居。皆哈萨克种类。分左右中三部。散处于里海咸海腾格里海。及额尔齐河两岸。毡帐毳幕。转徙无常。其都会曰达奇司丹。曰布哈尔。曰机洼。颇称繁盛。今皆为俄人所胁降。且夫俄罗斯地跨三洲。控弦百万。挟其诈力。日以开疆辟壤为事。自乌拉岭以东。曰西比利亚。延袤万里。直抵黑龙江。俄人不烦一兵一饷。诱而降之。迩来尤极力经营于中亚细亚。西人称西域为中亚细亚建造火车铁路。由布哈尔东北。经赛马尔罕霍罕塔什罕等城。至札木干。分而为二。一东经伊西境。折北至波那丁司科。顺额尔齐河而下。以达于呵木司科。一西经达奇司丹。沿纳林河北岸。至咸海折北而西。至阿林伯克。复分为二。一西南沿乌拉江而至里海之格昭城。一西北经索麻拉以达于马司孤都城。此外如窝雅江高加索部内。新建铁路。不一而足。统计俄国境内。共有铁路四万余里。六通四达。皆近二十年内所成者。去岁复议增修一路。由俾格什穵。沿里海而南。经波斯哈烈。以达于阿富汗。特遣大将高福满统领重兵驻扎霍罕。南以窥伺印度。东以觊觎新疆。其阴谋诡计。狡焉思逞。夫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同治元年。乘回部之乱。窃据伊。得寸则寸。得尺则尺。今欲索还。此岂口舌所能争者。夫伊为新疆精华。北路门户。彼族实偪处此。终为边患。及早图之。兴修铁路。添设电。乃足以长驾远驭。保固疆圉。非然者。迢迢万里。奏报稽迟。转饷劳劬。虽有知者。亦难为谋。或曰。工程浩大。难筹巨款。吾谓中华财力之富。十倍他国。人民之众。百倍他国。综五岁而计之。以驿递之费。添设电报而有余。以转输之费。建造铁路而无不足。南北二路。地势平坦。易于施工。咫见之士。必且闻而怪之。然而古今异宜。世变日新。岂循途守辙者所可与议天下大计乎。因绘西域地图。不禁慨然言之。以俟筹边者有可采焉。

新疆私议 

沈垚

自古制戎狄之道。无不以通西域为事。汉置西域都护。断匈奴右臂。而单于入朝。唐平高昌。灭焉耆。取龟兹于阗疏勒等属国于突厥。列为安西四镇。扼诸蕃走集。则北不患突厥。南不患吐蕃。建武时。西域请复内属。光武辞不许。意非不美也。而永平中。匈奴卒诸国。共寇河西。明帝命将讨匈奴。取伊吾卢地。卒通西域。而后寇息。武后时。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四镇兵。后从郭震言。不许。逮上元后。河西陇右皆陷没。而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与沙陀回鹘相依。吐蕃百计攻之不下。是时唐时多难。强臣方命。而吐蕃兵终不能踰陇而东。固由凤翔泾原。皆屯设重兵。亦未始非畏安西北庭之议其后。有所牵制而不敢逞也。元定西域。而后取中国如拉朽。宋堕夏州。不救灵州。于是西域为党项隔断。而契丹不能制矣。明不阨玉门阳关。而守嘉峪。于是中叶以后。蒙古诸部北扰延绥宁夏者。遂踰凉甘。绝瓜沙。据青海。而东扰河洮岷矣。然则隔绝羌胡奸通之路。使不得并力东寇。西域诚要地哉。而论者或谓竭内地以事外夷。散有用以资无用。不知外夷不守。防守将移在内地。而费益不赀。西域地广。饶水草。其处温和田美。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诚广行屯田积粟之法。即有军兴。可无需中国馈运。然则谓西域绝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真迂士之论。而不审于汉唐之已事者矣。然汉之都护。虽统率南北二道。固非有其地也。唐所有者。仅车师前后国及焉耆地。而龟兹以西。为国如故也。我 国家  皇灵远鬯。威德遐宣。风行所及。日入以来。皆慕化输诚。愿为臣妾。   高宗皇帝平伊。定回疆。辟地二万余里。汉唐所谓乌孙西突厥及葱岭东城郭诸国。均编入内地。有重臣镇守。则昔之羌种塞种。今皆  天子生全长育之民。昔之穷荒极远界在区外之国。今皆 国家出贡赋列亭障之地矣。夫汉不有西域地。然弃西域。则河西受敌。唐不有龟兹以西地。然弃四镇。则伊西庭三州单弱。故当时君臣深谋远虑。悉力与匈奴吐蕃争。而不弃也。况地皆王土。民皆王臣。隶版图已久。涵濡醲化已深者哉。前年逆回张格尔叛。攻陷喀什噶尔等四城。西垂自荡平后。休养生息。六十余年。一旦逆贼猖獗。调兵筹饷。羽书旁午。加以地界穷边。冰雪满山。戈壁匝地。挽粟飞刍。转运艰阻。大臣以其悬远难守。欲弃四城。  皇上深仁覃覆。不忍置远方于域外。谓英吉沙尔为外蕃各国入回疆之总道。弃之则朝贡路断。和阗南通后藏叶尔羌等城。岁解伊铜布棉数万。弃之则伊经费有缺。夫回部诸城。北界雪山。西戎葱岭。四城据葱岭之要。无四城。是西面无门户也。繇喀什噶尔而东。据乌什而北钞。则伊之兵。列城障而守。繇和阗而东。渡河而北。则库车以东诸城危。渡河而东。据故曲先卫。历白龙堆而东钞。则安西敦煌诸州县。尽城守矣。四城不可不复。非一劳不能永逸。

且   祖宗开辟之地。尺寸不可失。赫然震怒。命将出师。扬威将军长龄等。承  圣旨。统劲旅跃马昆山之西。投鞭计式之水。三战皆捷。遂复四城。曾未几时。逆首就获。安集延布鲁特诸蕃。益慑  皇威。稽首恐后。葱岭以西。至于海曲。莫不震迭。咸修职贡。   高宗皇帝开创新疆。远拓边塞于万里之外。  皇上敬绳   祖武。天戈所指。电扫尘清。诚所谓圣人之达孝善继善述者矣。然而元恶就。抚绥为急。善后事宜。方劳  圣虑。夫议者之所以欲弃四城。恐其空竭中国也。自军兴以来。所费诚不少矣。然汉不有其地。而都护校尉等官。诸国兵攻匈奴。未尝劳费内地。诸国未属汉时。匈奴置僮仆都尉。收赋税。取富给焉。及既属汉。则发畜食食汉军。负水儋粮。虽苦迎送。然未尝不给。汉所置田官。仅渠北胥鞬数处。然未尝匮乏。即闲有匮乏。亦不过发酒泉敦煌驴橐佗负食出玉门而已。未尝扰及天下。 国家回疆诸城。东西六千余里。南北亦数千里。张格尔亡虏小丑。非汉鄯善莎车王有国有民者比。一朝窃发。 朝廷以军饟为虑。昔之西域。分为三十六国。国小地隘。然尚以自奉之余。奉匈奴奉汉而无不足。今之回疆。以阿克苏以东数千里膏腴沃衍之地。而不能足军食以备一小丑。何古今悬绝若斯耶。则以回疆镇守诸臣。不讲求于屯田积谷之道故也。西域经准噶尔霍吉占之乱。人户死亡略尽。大兵平定后。招集流离。渐就安集。夫龟兹有东西川。焉耆有敦薨水。皆左右其国城。水流径通。枝津布濩。桑宏羊言轮台以东水。可溉田五千顷以上。诚谷食易给足不可乏之国也。故匈奴赋税之使。长居焉耆尉危须闲。而汉都护治乌垒。与渠田官相近。昭帝用宏羊前议。复田轮台。亦与渠相连。今之库车。古之龟兹也。今之布古尔。古之乌垒渠也。今之哈拉沙尔。古之焉耆尉危须也。今之海多河。齐召南水道提纲所谓南源东流经枯察北者。古之龟兹东川也。其在哈拉沙尔西者。则古之敦薨水也。哈拉沙尔等城。有灌溉之利。蒲鱼芦雁之饶。详葱岭南北河考。而所安插之土尔扈特霍硕特二部。不能力本农务耕作。惟以盗窃为事。新疆初定时。荆榛弥望。垦荒之人。聊无村落。故赋税鲜少。仅足支给各官禄米。伊兵食。须仰给内地。其后荒地日辟。生齿日增。则经制亦当渐备。镇守诸臣。诚以时度地形。益治沟洫。广田畜。务储积。则内地之转输可罢。蓄积益多。兵食益足。缓急有备。则虽大宛。蹈康居。斩郅支。亦非甚难事。何至以回疆奉回疆而不能制一小丑哉。不知经久大计。令有以待卒然之变。但奉行成例。岁岁仰关内脂膏。以赡防守之卒。是守外徒以耗内。非卫内也。平时尚不免耗内。况有事乎。不欲耗内。则必弃外。此议者所有四城县远难守之说也。然则远终不可守乎。非也。不尽其守之之道。故不可得而守也。不守远。必守近。而守近之费不减于远。或更甚焉。则何如尽守之之术以守远。不弃可耕之地。则屯田积谷而已。

四城兵火之后。田庐芜没。邑郭空虚。宜及时量留官田要地。徙他处回户实四城。益垦荒废之土。不足。则募民无田而壮健敢远徙者诣田所。就耕垦为本业。又令于闲暇时习骑射战陈之法。使人皆可用。且耕且守。有变。不至于遥遥于万里外劳敝索伦兵。庶几威服西国。四城浸灌之水。有葱岭南北河。又有于阗河。膏壤数千里。诚皆开设屯保。卒有外寇。蓄积足为战守之备。又何至开口望哺于关内有司。致虚耗中国也。汉徙渠田官。披莎车地田北胥鞑。仅一隅耳。然都护尚得以蓄聚之富。时出兵以威外夷。况今合疏勒莎车于阗诸国数千里地而尽田之乎。四城屯政既举。即当益治阿克苏以东之田。汉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明帝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卢。西域水甘泉肥。无地不可耕。即鄯善号为沙卤少田矣。而伊循城肥美。则汉置田官。水经注称敦煌索劢断注宾河灌楼兰田。遂成沃壤。田三年。积粟百万。今罗布淖尔。即蒲昌海。海西南故楼兰国也。其处回人以鱼为粮。不知稼穑。繇班固郦道元之言观之。则固亦可耕之土。汉车师前王国。治交河城。元和郡县志。西州交河县。交河出县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为名。水道提纲所疑为古交河有三。一在吐鲁蕃城西三百里。一在城西百余里。一在城西二十里。在西二十里者近之。然其言曰。河自北而南。经吐鲁蕃城西。其南两源。皆出巴巾图西南山。合而北与会。长二百里。旧疑为古交河。考古所谓交河一水分流于城下。如齐说。两水合流于城西。与古不合。太平寰宇记。西州交河县。交汀源出县东北天山东南。入高昌县。又曰。高昌县交河水。西北自交河县界流入。然则古之交河。自今吐鲁蕃城。东南流。经哈剌和卓界。高昌县。元宝元年。改为前庭县。故元和志言交河在前庭县西。齐所指之三水。皆非古交河。然其地水泉之多。田之良沃可见矣。元和郡县志。伊州伊吾县。本后汉伊吾屯纳职县。东北至州百二十里。后汉明帝曾于此置宜禾都尉。柔远县。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柳谷水有东西二源。出县东北天山。南流十五土合。水道提纲。哈密。古伊吾地。沙地逢水泉为聚落。无大川泽。唯哈密有一河。在城东南。南北长百里许。案此疑即元和志之柳谷水。唐书地理志。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修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县。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经悉利支井。祅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阗东兰城守捉。又西经移杜保彭怀保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阗。又曰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东七百里有精绝国。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西二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于阗东距且末镇千六百里。元和郡县志。沙州西至石城镇一千五百里。案伊修。即伊循之。史书中循修二字每相混。汉书地理志武都郡循成道。魏书地形志作修城。罗布淖尔。亦曰贺卜诺尔。水道提纲谓之洛普鄂模。戴校水经注谓之罗布淖尔。

夫回部者。安西关内之籓篱也。四城者。又回部之尔籓篱也。籓篱固则腹心安。腹心实则籓篱益固。今当实阿克苏以东诸城。令皆有积聚。足待四城不虞之用。即当实安西以东诸府州。以待回疆不虞之用。必使回疆有警。但取给于回疆。而不罢敝关内。而后关内安。不得已而征及关内。但如汉时取给于酒泉敦煌等郡。而不扰及天下。而后天下安。酒泉有呼蚕水。敦煌有南籍端水。氐置水。皆可溉田。宜禾效谷。着于前史。故李暠以一隅地。而能自立于雄窃据之时。使长吏皆如崔不意之力田积粟。富盛可指日待也。汉书地理志。酒泉郡福禄县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道羌谷。会水故城。在故镇彝所城西北。镇汇所城。在高台县西北百二十里。呼蚕水。今曰讨来河。所入之羌谷水。即至合黎之弱水也。太平寰宇记。肃州酒泉县呼蚕水。一名潜水。俗又谓福禄河。西南自吐谷浑界流入。水道提纲。卯来河。源出肃州西南边外青海西北境。有三源。东源西北流。中源北流。西源最大而远东北流数百里。始与二源水会。东北流。又东合一水。又东北经重山。入肃州南边。经卯来保。曰卯来河。又东北经州城南境。又东北有水。西南自嘉峪关东北流。经州西北境来注之。又东北至古城保南。临水保北。当西长城断处出边。东北流。经金塔寺营西北。又东北折正北流。经卫鲁西火烧屯东。又北折东北流至卫公营北。又东北入删丹水。以下即弱水下流矣。水道提纲又曰。删丹水既合卯来水。东北经华墙镇驿北。又东北至毛母西折西北流。经双城西。又折东北流。经平所驿沙马营西。又西北折东北。而北流。经什庄西。又西北有昆都伦水。自东北来注之。又北为二巨泽。西北曰索廓克鄂模。周九十里。其东北曰索博鄂模。周六十余里。即古居延海也。计自滔来发源。至此北行二千一百五十里。案卯来水。经肃州东北。潴为白亭海。在州东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宁寇军。在居延水两叉中。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县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质泽。溉民田。龙勒县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案冥安。即唐瓜州晋昌县。在今安西州东。龙勒即唐沙州寿昌县。在今郭煌县西南。太平寰宇记。南籍端水一名冥水。元和郡县志。冥水自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丰水草。宜畜牧。水道提纲曰。布隆几勒河。自靖逆厅西南境。平地两源。合而北流七十里。有水水二自东来会。折而西流。有小水入。俱南自柳沟卫北流注之。又西数十里至双塔南。有小水。南自真拖来地北注之。又西三百余里。经安西府北。又西百里至古沙州北境。有西拉葛金河。自南经州东而北来注之。西拉葛金河。源出安西厅。南边界大山。西北流。折而北百七十里。折而西百二十余里。有察乌苏水自西南来会。又北流八十里。经沙州东。又北五十里。与布隆几勒河会。又西北流曲曲而西三百里。潴为巨泽。曰哈勒池。周六十余里。池东南多大山。案布隆几勒河。上源曰昌马河。至柳沟卫。会南境北来之十道沟。曰苏赖河。即汉时南籍端水。西拉葛金河。即汉时氐置水也。亦曰党河。垚案靖逆厅。乾隆二十六年改置玉门县。安西府。三十八年降为州。沙州卫。二十五年改置敦煌县玉门县西至州二百九十五里。敦煌县东北至州二百七十里。氐置水。在汉龙勒县。则当在唐寿昌县地。寿昌东北至沙州百五十里。水不应反在沙州之东。又汉志后东北入泽。而此水自东南而西北。亦与汉志不合。疑党河非即古氐置水。太平寰宇记沙州敦煌县县泉水。一名神泉。在县西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此水西与龙勒近。然汉志言出南羌中。而县泉水近出龙勒山腹。则亦不合。今党河之西。又无他水。可当氐置水。柳沟卫。在安西州东二百三十里。汉志敦煌郡。广至县。宜禾都尉。治昆仑障。效谷县。故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下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太平寰宇记。广至故城在瓜州常乐县西北。宜禾都尉城。在晋昌县西北界。案常乐县。东至瓜州一百十五里。今为安西州地。广至故城在州西。效谷故城在敦煌县西。

如是则何远之不可守。而守远又何有耗内之患哉。然欲使回疆永靖。则在绥辑诸臣矣。回民虽不娴教训。然颇知敬官长。安全至乐也。人命至重也。舍保性命全身家之至计。而反乐于从逆。即极愚蠢。当不至此。然卒至此者。盖有由矣。镇守诸臣。不仰体  皇上安边柔远之心。宣布 朝廷威德。乃恣为贪酷。侵夺其财货。虏辱其妇女。以积其愁苦冤怨之气。然犹未遽叛也。一有桀黠凶悍之人。乘机鼓煽。而后向之穷志无聊者。皆揭竿起矣。不观后汉之多患乎。西羌之杂居内地者。多则万余人。少或不满千人。皆役属郡县豪右。不为寇也。豪右既奴虏使之小。吏黠人又侵掠之。郡县又淫毒之。于是东羌西羌不胜其愤。相率皆叛。连及河首诸羌。东犯赵魏。南寇梁益。朝廷为之移徙郡县以避其锋。民不乐徙。则刈禾稼彻室屋夷垒壁以驱迫之。不战不守之守令。竟忍视民之捐老弱。沿道死亡而不恤也。民多死亡。羌寇转炽。延及桓帝。数征数叛。段颎转战连年。尽杀之乃止。而汉之府库已空竭矣。并凉二州已虚耗矣。读范书西羌传。见邓任尚诸人。错置乖谬。屡为之废书叹也。使当日任虞诩以平羌之事。何至弃数千里险阻沃饶之地以资寇哉。使二千石令长皆马不入厩金不入怀之人。则羌亦一气所生。何至屡征屡叛。必诛尽而始息哉。明之失交址也。以镇守中官之贪黩也。使得廉吏以抚之。交址且至今为冠带之邦矣。故欲使西垂无事。必自镇守诸臣能仰体  皇上安边柔远之心始。

论伊

李云麟

近年来强邻日以交收伊为要挟之具。今之论者。或虑其重索兵费。或虑其要挟通商各款。滞碍难行。诚不为无见。然卒以不得伊为忧。收回伊为喜。此大不然。其故何欤。彼族赋性。惟利是图。居心似信实诈。然其遇事也。善筹大局。于地理尤精详。云麟查其近日举动。复以往事证之。窃有以知其心矣。伊九城。纵横相连。东西不逾二百里。大城居其中。今该国将大城巴彦岱霍尔果斯三城。房屋俱平毁。清水河塔尔奇绥定三城。俱付汉回居住。芦草沟城盘子俱弃置。而专于大城东南九十里之金顶寺。及固尔札两处。拆各城材木。营盖市廛。横亘几二十里。用费以数百万计。不知者。疑其不营西北转营东南为失计。殊不知俄人得此八年之久。岁入数十万。岂轻弃。日日筹划。岂无定见。盖欲外假交收之名以示惠。而使我终不能居也。伊塔两城交收事。无论一时难办。即幸而得之。弹丸之地。四面受敌。何以居守。要而论之。今日 朝廷若不惮败约。以兵力攻取伊。在所不言。若重开边衅。得伊于俄人之手。则其患有五。各城所遗精锐汉回三千余人。抵死不降。日后须随地分归俄国。为之爪牙。一也。缠头哈萨克等众。均经助逆。未受惩创。分处内外。终多反复。二也。膏腴之地。仅存东北一隅。各旗人众。无以自容。三也。城池平毁。急难修复。四也。俄人既环其西。又亘其东。五也。有此五患。重兵一撤。倾覆立见。而议通商。偿兵费。分疆定界等事。有无滞碍。尚不与焉。

新疆善后方略 

李云麟

前述各条。其种种情形已如彼。然则将奈何。曰。今日西陲之事。外强中干。贫弱在内。欲图日后之自强。当先图目前之自立。自立之术何在。速修乌鲁木齐根柢是矣。当乌鲁木齐之克复也。是西陲治乱安危之一大转关。其时伊情形。难得难守。南疆情形。易得难守。主其计者。宜知伊难得难守之实。暂缓南疆。不宜为欲收伊之故。肆力南疆也。然则善后方略何如。曰。以乌鲁木齐为腹地。安插各项眷兵。则有根。改伊为换防处所。不置眷兵。则可久。等南路于要荒。众建少力。不设防兵。则无侵畔。速撤各项征兵。则饷项不致虚耗。稍留余地。外以举办西陲善后。内以整顿陕甘营伍。则元气渐固。后患不生。凡此四端。惟在知之明。行之决。狐疑观望。其机坐失矣。行之之法维何。在去名务实。今关外如迪化地。并无汉兵。而犹放提督。古城乌鲁木齐等处。并无满兵。而仍设领队。哈密无事可办。而犹设正副员缺。等而上之。至于将军都统额缺。皆与现在事件不符。照章派。名实俱损。为当时计。 朝廷宜尽罢各项官。特重臣经略西陲。便宜行事。改弦而更张之。规模既定。再设额缺。则名实相符矣。或曰。改弦更张。将无与建省之说同。曰。不然。关外各部。种类纷歧。皆不可以郡县治。宜郡县者。惟内地迁居之民。今大乱后。关外数千里内。所余户民不及五千户。合计不抵内地一县。郡县根株已绝。而犹侈言建省。情格势阻。何能有成。查乌桓旧制。系郡县与军府参用。今即欲复旧规。亦非数十年生聚不可。兹所言归并之法。拟去郡县而专立军府。略仿前代卫所边军之制。其事至易。其效至捷。不至期年。规模可定。请条类其事而申言之。乌桓大乱之后。城市为墟。萧条无人。欲移内地驻防实其地。路远费重。卒难举办。查伊及塔城寄居现存人口。满营绿营各八百名上下。索伦不及万人。锡伯一万八千余名。厄鲁特上三旗人口在俄境未回。下五旗在伊者万余人。察哈尔两翼共二万余人。合计丁口六万零。去老弱妇女。亦可得精壮二万人。若将此项人众。全数移入乌鲁木齐境内。则乌鲁木齐。既不致有地无人。各项人众。亦不致流离失所。受他国钤制。至安插之法。则宜以满汉营及索伦锡伯各旗。置于乌桓附近。其外则为察哈尔。又其外则为厄鲁特。再查土尔扈特各旗。人丁最众。当年为众建少力之法。分隶各城。今该部众世笃忠贞。大乱后流亡散失。合计丁口不过数万。宜将该部落各旗人众。调集一处。安其游牧于伊迤东塔城迤南乌桓迤北一带地方。使之联络一气。外御哈萨克布鲁特等众。为北路一大籓篱。至乌桓迤东抵木垒一带。土田饶沃。旗蒙人众。尚不能尽其地利。由内地徙民。亦属缓不济急。查关外现有客兵六七万人。兵多饷少。劳费不支。宜撤其四分之三。酌留精锐一万五千人。分屯乌桓境内。以备缓急。余者均遣撤使归关内。其中有眷口者。约可万余。皆编为军籍。分隶卫所。使为屯丁。合山北现有居民二三千户。如再不足。酌移山南安敦玉三处居民补之。再移关内甘凉肃三处居民补之。费省效速。实计可得万五千户。

如是布置乌桓境内。耕屯卫所。布星罗。三年之内。军食有资。既无仰给内地劳费转输之苦。又无朝夕匮乏借措他人之忧。实边塞久远之谋。屈指计之。其利有六。乌桓重地。不致久虚。一也。各旗人众。免受他人钤制。二也。眷兵移出后。交收伊之事。可迟可速。进退裕如。免生枝节。三也。土尔扈特部众。散而复聚。四也。客勇实时遣散。免致坐耗粮饷。五也。南疆诸部落。临之以威。结之以恩。使彼倾心归化。堪垂久远。六也。或疑如此收束。未免示弱于强邻。是大不然。夫中国之强弱在修内政。不在务外观。试问今日。能将常住卡伦为界一节翻案否。若能翻案。前说可废。否则重镇必不可临极边。况四面被围乎。康熙中。黑龙江将军设于爱珲。乾隆中因其临边。移住齐齐哈尔。其时爱珲城距邻境约千里。尚须量移。往事可验。伊之不可复为重镇。早决于庚申定约之时。更何疑焉。

论边防 

李云麟

中国西北诸城。与强国相邻。历有年所。自咸同以来。边事日棘。其故何也。我朝之治西陲务在宽大。彼国务在苛核。何以见之。驻防旗绿营兵。以至各项蒙古。属中国者。轻重俱有额饷。而彼则征丁税。缠头哈萨克布鲁特。中国俱无所征。彼亦征丁税是矣。乃中国近日边事。反不如彼。岂果宽大不如苛核欤。云麟尝经历彼我交界地方。详求原委。我虽宽大。其弊流于纵弛。纵弛既久。纲维颓败。百废不举。故诸乱生。彼虽苛核。而法度谨严。又其长在见可而进。知难即退。故能乘我之闲。蹈我之虚。即如近来中国用兵。楚军岁耗八九百万。而金军嵩武军伊塔巴哈四城协饷。尚不在内。约计岁需千一百余万。用兵三年。已耗饷三千数百万。关门以外。现屯征兵六七万人。详查彼国边界。防兵不过数千。既无如此多兵。亦未耗如此巨饷。何其势转胜于我。盖中国现在举办西陲兵事。弊在外强中干。为今之计。宜收敛。不宜外驰。何谓外驰。如乌桓不能守。而务取伊。山北不能固。而从事南疆。是也。何谓收敛。则前所言撙节归并之说是也。盖欲图日后之自强。当先图目前之自立。若再不培根柢。而徒为荒远之谋。不但无成。患且立致。譬如久病之人。元气未复。宜调其饮食。培其荣卫。若令升高逾远。开弓跃马。傥致颠踣。将有不堪复救者矣。

 当光绪纪元之始。海防边防并急。冬十一月。云麟奉命仍赴西陲军营。进谒故相国文文忠公。文忠曰。方今建议诸臣。多因海防吃重。请暂停西陲用兵。画关而守。廷论疑之。余曾因会议时。排众议之不决者。力主进剿。幸蒙 俞允。因有 命今左节相督师西陲之役。前此所以力争者。我 朝疆域。与明代不同。明代边外皆敌国。故可画关而守。今则内外蒙古皆臣仆。傥西寇数年不剿。养成强大。无论坏关而入。陕甘内地皆震。即驶入北路。蒙古诸部落。皆将叩关内徙。则京师之肩背坏。彼时海防益急。两面受敌何以御之。此次以陕甘百战之师。锐出关。破未经大敌之寇。乌鲁木齐辖境。不难指日肃清。但海内帑藏空虚。元气未复。陕甘地方凋敝。降众未安。根本不固。乌桓既克之后。宜赶紧收束。乘得胜之威。将南八城及北路之地。酌量分封。众建而少其力。以乌桓为重镇。居中控制。南钤回部。北抚蒙古。借以备御强邻。实为边疆久远之计。汝其以此意代达左相。慎勿因好大喜功。铺张过当。致堕前功。失此次用兵之本意也。因论边防。追忆故相遗言。老成远识。可谓扼驭边之要矣。

筹议河北各旗蒙古添设盟长疏道光三年 

那彦成

窃查甘凉肃三府州。东西延袤六七千里。自南山至黄河。南北亦三四千里不等。南山之外。系熟番种地纳粮。熟番之外。则各旗蒙古沿黄河北岸插帐住牧。重门保障。旧制诚为尽善尽美。嗣缘蒙古被野番抢劫。至今衰弱已极。因有汉奸句结。抢及马厂。渐坏籓篱。延扰边境。而议者但谓番子抢夺蒙古。不过外藩相雠。何必为蒙古捍卫。殊不思籓篱不固。犹人家墙垣倾圯。不加修整。即有盗贼入室之虞。臣再四思维。必须令蒙古自强。固外藩即以靖边徼。而蒙古之气馁势散。总由人心不齐。漫无约束。不知互相守助之义。人自为谋。心愈散而势愈孤。究之自顾者转不能自全。日前臣过河至蒙古境内。接见二十四旗蒙古王公。咸知感激  天恩。为其安兵设卡防河。十分欢感。出于至诚。因乘机向其询问。现在黄河水大。野番未能偷渡。将来河冰结冻。处处如履平地。可能保番子不来。转瞬即交冬令。尔等作何守御。目前仰仗  大皇帝恩威。不惜帑金。安兵设卡。为尔等防御。故得现在无虞。但事岂可永久施行。且  大皇帝恩施如此之厚。尔等仍前委靡。不自计算。坐享太平。试问尔等于心何安。该王公等乃旷若发蒙。一时之喜。又变为愁。查西北沿边蒙古。皆有盟长。惟青海蒙古。向未设有受事盟长。以致散漫无稽。遇事各自畏避。当即层层晓谕。代为筹议章程。将该二十四旗。分为左右两翼。每翼设盟长副盟长各一名。每六旗设霍硕扎噶尔齐一名。每三旗设梅勒一名。每旗设甲喇一名。承办巡防一切事件。按各旗远近大小。人数多寡。每旗止出二十五人。仍分匀每班止出五人。一季一换。随同官兵巡防。人数不多。又兼分班。口粮马匹。亦皆减省。随同官兵巡防。且得习练武备。若有番贼渡河。该蒙古能帮同擒杀。则野番从此不敢轻视。日久壮志可鼓。此后生计渐裕。人数再增。不至苦累。则蒙古之势。不期强而自强。及至数年之后。着有成效。再行察看情形。奏请将换防官兵裁撤。亦正可节此糜费。臣等商定。即谕知各旗王公等。照此派设。以期振作捍卫。反复开谕。均各欣然乐从。所有一切应办章程。臣等愚浅之见。商计如此。可否办理之处。仍求  皇上圣明指示。

统筹西路全局疏同治五年 

李云麟

窃维西陲大局受病之深。犹履霜以致坚冰。非一朝一夕之故。今由既失之后。溯未失之先。知所以沦陷者。厥有四端。一曰无饷。二曰无兵。三曰用人不当。四曰不知缓急。 国家自开辟新疆以来。额设旗绿满汉及换防官兵。合计四五万人之多。需饷繁浩。皆由内地转输。自东南各省兵连祸结。新疆之饷。不暇拨给。饷既不继。兵由此弱。闻数年以前。新疆各城兵丁。不但衣食不足。军装器械。亦典卖一空。虽有兵额。实无武备。逆回窥伺已久。故一旦揭竿。势若燎原也。夫饷既亏。兵又弱。虽叛回未动。乱机已成。若当时 朝廷洞见事机。特一二深明大略之人。假以重权。听其便宜行事。将西陲各城剿守事宜。赶紧变通。不拘成法。如是虽不能弭患于无形。挽回亦当较易。乃未虑及此。仍令不知事机之辈。厕乎其闲。养痈成患。非用人不当之故乎。至于库车称乱之后。各城纷起。在 朝廷未尝不设法营救。在各城大员等未尝不竭力支持。然而阅时不及两年。全局告陷。数十城在防官兵。荡然无存。内地所拨援兵。卒无一人至关外者。犹之居室被焚。坐待其烬。此何故欤。则惟不知缓急之一言可以蔽之。 国家自东南用兵。财力耗竭。溯自西陲事起。所拨内地之兵。虽日奉 严旨饬速进剿。然而将帅之能否。粮饷军火之有无。兵力之厚薄。所窒碍难行之处。似未能深思熟计。确有把握。惟时加督迫。冀其侥幸有成。岂非急之适以缓之。至用兵之事。能守而后可以言战。关外各城。当贼起时。患在不务守之实。反务剿之名。库车乱。山北各城纷然往援。而不知北路之将坏也。乌鲁木齐乱。伊塔奇古等处纷然往援。而不知其本城之亦难保也。勤远略忽近灾。大率如此。今全局沦陷至此。臣以为 庙堂之上。必当赫然思奋。力改前辙。乃恭读伊城失守后五月十七日所降 谕旨。其中筹兵进剿。以至布置机宜。不但未曾力改前辙。而壅蔽益甚。此臣所为悚惕战栗。而卒不忍不垂涕进谏者也。西疆全局沦陷。贼势浩大。口外用兵。军储饷项。皆须由内地转输。目今兵力饷力。无不虚耗。所调各项。缓不济急。为今之计。似宜综计守御之实。不宜虚存进剿之名。乃伏读 谕旨所言。惟汲汲进剿。而于布置防守之事。反不甚着意。此臣之所不解者一也。伊城既失之后。 廷旨惟惴惴于俄国之觊觎。谓非中国力图自强。迅速会剿。不足以杜其贪心。臣谓力图自强则是已。而派兵会剿。非今日急务。何也。夫中国之所谓自强。须由本及末。统筹大局而论之。不在一日征调闲。西北之势。关内为本。关外为末。臣窃见陕西甘肃山西直隶各省。近今兵本疲怯弱。决不堪用。未闻 朝廷思一长策。使之就强。惟汲汲于拨近畿之兵远图伊犁。譬如治病。剜心头之肉。以补背上之创。孰得孰失。此臣之所不解者二也。

伏读 谕旨。现派进剿之兵。合计三路。成禄一军由关内进。是为南路之兵。臣与麟兴统带蒙兵。由塔趋伊。是为北路之兵。库克吉泰统旗绿兵由科城继进。是为后路之兵。即今而论。布置似觉周密。揣形度势。此皆有名无实之举。不但不能进剿。且愈办愈坏。虽北疆亦不可保。蒙古游牧。百余年不经兵事。一旦调集。不谙纪律。现今乌科两城。极力凑集。不过可得三四千众。而伊境缠头汉回勾结之众。实有十余万之多。伊以万余额兵。尚不能守。今欲使乌合三四千人进而攻之。众寡之数。相悬太远。且进兵之后。回逆重重阻其前。哈萨克十余万扰其后。乌科两城。相拒辽远。军火饷项。阻隔不通。徒取溃散而已。此北路兵军断难西上之实情也。库克吉泰用兵之能否。臣不能深知。但即所调京营及直省标兵而论。挑选之闲。动延时日。草地行军。难于内地。数千之众。若由台站行走。势不能供。欲用长马长驼。筹办非易。且内地之人。日食米。科布多至归化城采买。程途万余里。往返半年。已有鞭长莫及之势。由此而西。更不必论。是内地之兵。欲令由科布多进剿。缓不济急。成禄一军。兵力差厚。但现虽有 旨饬令督臣杨岳斌派兵更替。而移调之闲。已至秋后。彼时甘省未清。后路之粮。转输难继。而前途有粮之地。尽为贼据。又将何以行军。由此观之。三路之兵。皆属虚声。而无当于剿贼之实。窃计数月之后。贼党勾结。逆谋既定。必图大举东犯。与关内贼合。若另分一股滋扰北疆。乌科两城。万不能支。则蒙古游牧。尽将扰动。彼时变生意外。又将何以御之。此三路之兵皆不济事。而愈办愈坏。虽北疆亦不可保之实在情形也。窃以为方今 国家之弊。在于不务实事而务虚名。凡事皆然。而新疆为尤甚。臣以为新疆之事。有两说焉。曰弃。曰取。然皆须明以决之。勇以行之。非如今日之粉饰支吾。遂能了事也。何为弃。夫新疆之地。古非中国所有。我 朝乾隆中叶以前。并未常有新疆。而康熙雍正年闲。无害为郅治之世。今 国家元气损耗。兵帑两亏。虽内地尚不能供。不思养兵息民。先因腹地。乃欲黩武争胜于荒遐之地。竭中土脂膏。投之绝域。非经国之良谋。故曰弃之便。然既曰弃之。则须以此意明示内外。使知 朝廷保民息兵之深意。而于必不可弃之地赶紧布置。宜若何设兵兴屯。为经久远图。并将西北近边各省饷额兵制。酌量改定。不使仍蹈有名无实之弊。此弃之说也。若云新疆乃   祖宗之基业。必不可弃。当思取之之方。则亦有三术焉。一曰用人有定见。二曰筹饷有定数。三曰用兵有次第。从来将帅之寄。必在知之真。任之切。乃能有济。而西陲远在荒遐。尤非专其责任不可。新疆全局既沦。 朝廷于旧日额缺。必如数 放。而于将帅之任。皆随便取给。并无成见。以此为用人命将。充数者虽众。其实未得一人。乾隆中初开新疆。耗饷五千万。道光回疆南路之变。用兵年余。用饷亦千余万。

今欲复新疆。宜先择定其人。次将饷额筹定。每年所拨新疆进剿之饷。令各省督抚大员。自行奏定。实有若干。再由户部统筹共有若千万两。何时能解到若干。总归一处。专派大员经理。以便前敌将帅。量饷用兵。庶无贻误。今奉 旨协拨与部中奏定各省拨解之饷。有经各省婉转陈奏。原定之数。皆不足为凭。从前用兵西疆。拨解饷银。每起动以百万计。今之所拨。每起皆以数万计。多寡之数。已经悬殊。乃迟之数月年余之久。或解到数分之一。或竟不能解。似此用兵。安有把握。用人与拨饷。二者均无定。西疆之事。固不能办。即二者已定。用兵亦须有次第。今不察缓急。不量可否。不权轻重。惟日以进剿为辞。徒托空言。安能有济。夫西北两路。其地周回数万里。自   圣祖平定三藩后。即经营之。殚 国家数十年全盛之力。至乾隆中叶。始克戡定。迄今百余年而复失之。此乃大事。窃谓 朝廷必当深思熟虑。计将来之如何结局。若如今日之就事敷衍。惟取必不能行之事督责在事诸臣。以是为进剿之方。不亦误乎。伏思西北大局之误。误于 朝廷之壅蔽。疆吏之因循。而壅蔽之患较重。何也。下虽因循。而上不壅蔽。则因循之事可消。若上既壅蔽。在下者虽欲不为因循。其将能乎。总之新疆之事。曰弃曰取。当速决之。若疑不能决。当召深明大略之廷臣。咨询而商榷之。诚如近日所降 廷旨。有取新疆之名而未尝计其实。有弃新疆之实又不居其名。此臣所以昼夜思维。卒未知 庙算之所在。诚恐迟延既久。所患又不在新疆也。臣以逖人员。冒陈至计。固知未必能回  天听。然涕泣进谏。情不自禁。恭折上陈。伏乞  圣鉴训示。臣不胜恐惧待 命之至。

挽回西北大局疏同治五年 

李云麟

奏为西北大局。坏于纵弛。沥请力改前辙。去名务实。挈其纲领。以图渐挽全局。恭折具陈。仰祈  圣鉴事。窃维西北大局。颓敝太深。数年以来。日泄月沓。以致疆圉沦亡。乃观今日。上自 庙堂之措施。下至诸臣之举动。皆未免仍蹈旧辙。持此以往。而欲削平大乱。恢复疆土。正如缘木求鱼。势断断有所不能。新疆自库车称乱以来。两载有余。 朝廷日日调兵。并无一兵拒敌。日日拨饷。并无一饷济用。卒至全局沦陷。任其过者并无主名。厥故何欤。则惟失其纲领之一言可以蔽之。何为纲领。曰兵。曰饷。曰粮。乃戡乱之纲领。而是三者。尤须综理得人。方能集事。是用人一端。又为三者之纲领。若此四端。皆毫无把握。安能有济。

已往之事。姑不具论。谨即本年春夏之事。为我  皇上一进陈之。用兵之势如奕碁。戡乱之道如医病。奕碁当紧要时。而走一废着。则全局坏。治病当危急时。而用一废味。则诸药弃。伊垣危急。调乌城蒙兵六千赴援。往返征调。迄伊垣已失数月之久。尚无一兵至乌城者。此调兵之前鉴也。自武隆额请调科城小麦五千石。即奉 旨允准。卒之科城既不能拨。改为口内采买。又蒙兵请白六十万觔。旋由晋省改拨米四千石。皆奏准施行之事。迄今半年有余。前项米觔。并无担石至乌城者。更何论于伊塔。此运粮之往事也。新疆所派饷银二百余万。解到者亦数十万。伊塔被困年余之久。所拨之款。并无至者。此解饷之故辙也。至于用人。当伊垣吃紧之际。赴援之事。以之任衰迈之明谊。而明谊卒以老病告归。逮伊垣既陷之后。借兵恢复之事。以之任羁旅之荣全而荣全旋以借径折回。凡所谓 朝廷属望殷勤委任艰巨者。展转之闲。皆成画饼。未知 简用之初。曾计及否。臣前在南省。从事戎行者近一年。窃见各省督抚大员。所办军事。或善或否。要而论之。其善者实多而虚少。其不善者虚多而实少。然卒未见指空画空。毫无实。如今日西北之事者。因而反复思维。窃见致此之由。有两端焉。一则任事诸臣不谙军务。畏难苟安之所致。一则 朝廷原降谕旨。每因有人奏请。未尝深计其可否。即便 允准。其中有窒碍不行者。经在事诸臣指陈覆奏。无可如何。遂将已出成命。作毋庸议。诸臣习知 庙堂之上易于转移。遂并一切可为之事。亦耽延不举行。因而纲纪废坠。百务继弛。譬之瘫痪之人。四肢不举。乃使之挽强弓。驰怒马。欲不颠蹶能乎。若使旧习相沿。流而忘返。虽北疆亦不可保。然挽回之道。亦在人为。岂遂无术。其术何在。曰。去名务实。挈其纲领是矣。

今前辙之蹈。已在目前。诚不可不虑之深而备之早也。库克吉泰成禄与臣三军。 朝廷方倚之平定西陲。然而实计今日之事。将来必出两途。一曰贻误。一曰偾事。何为贻误。畏事机之难。展转迁延。未临贼境。贼已内侵。此贻误之说。何为偾事。不顾成败。贸贸前往。既抵前敌。日趋日远。一遇危急。贼众兵单。悬军万里之外。即使飞章入告。而一切粮饷救兵。任催罔应。百呼不起。卒致全军覆没而止。此偾事之说。贻误非臣所敢为。偾事非臣所愿为。因而反复思维。溯已往。审将来。推陈致弊之由。以得挽回之本。其说有五。请更为我  皇上进而陈之。一曰兵力不可分拨也。刻下新疆之地。汉回及缠头。句结共有数十万。占踞数十城。地界辽远。三路进剿官军。共有万数千人。众寡业已悬殊。且劳逸不同。攻守势殊。尤难措手。总之贼众兵寡。贼强兵弱。乃目今定论。臣再四思维。必当转贼之众而使之寡。兵之弱而使之强。乃得制胜之本。细思新疆贼势虽众。却有可弱之机。盖各城之贼。多者数万。少者数千。皆自有头目。不相统辖。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窃计现今三路之兵。果能会剿。则乌鲁木齐。必能克复。但既复之后。 廷议必将分兵剿办各路。用兵太多。力有不及。若仅有二三万人分剿各路。所得之城。又须分兵防守。则兵力太单。终必因一路之坏。诸路皆坏。是徒务剿办之虚名。而失制胜之实。臣以为当于乌鲁木齐克复。即置重兵居守修备粮储。然后简练马步精锐万数千人。合成一军。审度贼势之强弱虚实。相机雕剿。务使我之力聚。贼之势散。此股既平。续剿彼股。声威益壮。剿抚兼施。则南北两路。可望次第削平。如是则用兵之纲领得。一曰额缺不必 简放也。现在西陲全局告陷。并未恢复。而 朝廷每将旧日员缺。按额补放。此事无益于名。有损其实。何也。新疆各路大臣。原为管辖兵丁镇守地方而设。今地方失守。未能实时克复。旧日满汉兵丁。陷没无存。既无兵丁。又无地方。受 命之人。名为大员。实同闲散。故曰无益于名。为将来计。进兵之后。凡有员缺之人。其地方之未经克复者。 朝廷必令其率兵前往克复。已克复者。必令其筹划防守。凡此二者。皆须兵饷。所需兵饷。别无筹划之处。不过从现今筹办西陲兵饷内分拨。伏思现今 朝廷所拨办理西疆军务之兵力饷力。合而计之为数无几。以之归并一路。尚恐于事无济。又欲随时随地。瓜而分之。日后兵力饷力。必致皆成薄弱。诸事皆不能办。故曰有损于实。若谓不放员缺。则必不实心任事。且西疆全局皆陷。人皆意存规避。必须羁以地方之责。方免置身事外。则更不然。夫 朝廷戡乱。在乎得人。苟无其人。虽多何益。臣以为今日之事。惟在 简任能员。专办军务。用兵筹饷。皆使之方画一。乃可展布。如其筑室道谋。焉能戡定大乱。其旧有额缺。凡城地未经收复者。无论大小员缺。均乞不必 简派。俟将来军务办有起色。再行酌定办理。如是则用人之纲领得。

一曰筹饷必须有定章也。西陲用兵。与内地不同。内地各省可以就地筹划。西陲则必待转输。故向来一经用兵。必派得力大员。经理粮饷军饷事件。兵与饷各有专司。今事倍于昔。并未设立粮台。三路官军。即日进剿。后路军储。毫无把握。所有一切粮饷事件。仅付之山西抚臣绥远城将军及乌科两城将军大臣代为料理。殊未知此四城。不过代为转运。安能为之统筹大局。且四城之地。与新疆用兵处所。近者数千里。远者将及万里。军情变幻无常。机要岂能尽通。且无论有心贻误。即竭力筹办。亦无从深悉前敌之缓急。即深悉缓急。而事非专责。亦有坐视不能为力之处。伊塔往事。可以取鉴。兵抵前敌。不可一日无饷。各省应解新疆饷银。自行咨催。鞭长莫及。若由四城转催。事体隔膜。更难响应。若是则各省之饷能解与否。毫无把握。况虽有解到之款。亦苦于转折太多。迟延时日。合此数者而观之。日后新疆军务。必致因饷匮偾事。而求其贻误实。则仍无主名。庸有济乎。臣昼夜思维。此乃今日西北大局成败利钝之根本。不可不早杜其弊。谨酌定章程。另折上达。惟祈 睿断详加采察。一一俯准施行。然后西陲之事。始可着手。一曰北路未可恃防军也。今漠北地方。乌科所属各部落。东西袤延近万里。南逼回氛。北界俄夷。风鹤之警日至。刻下 朝廷时常属虑。严饬诸臣。必须节节设防。而诸臣亦即漫然应之曰。业已节节严防。自臣观之。今日北疆之事有不能防者三。何也。一曰无知兵之人。各爱曼王公札萨克等百余年来。不经兵事。一闻兵事。方寸已乱。临事安能有主。故曰无人。二曰无兵。现今调到蒙兵。无论战阵纪律。一概不知。即枪箭技艺。亦毫无所能。闻各爱曼所存之兵。亦不过如此。故曰无兵。三曰备多力分。今三城所调之兵。合计四千余名。然不过乌合之众。茫然不谙纪律。但臣受任责成。不敢诿卸。祗可统带进剿。赶急整顿。以冀兵随将转。若以如此之兵。少则数十。多亦不过二三百。分拨诸处。名曰设防。安能御贼。总之北路防兵。毫无纪律。若真有悍贼入境。决不能御。刻下臣进兵乌鲁木齐。若能剿办得手。则南路有所屏障。边防较缓。然不虞必戒。亦当别思良策。北疆现为西陲饷道。深为可忧。且俟臣进兵后。与麟兴锦丕勒多尔济等徐徐商酌。将来或能去名求实。或竟不能。臣决不敢附和粉饰。至现今所设防兵。切不可认为可靠。以致将来误事。

一曰 谕旨不宜太纷繁也。近日寄 谕之多。十倍往昔。 朝廷可谓勤于军政矣。而军务益坏。其故何欤。诚以枢密之地。与部院及有司衙门不同。可以持纪纲。不可以亲细务。自西陲多事以来。地方沦陷。一切细事。部中无从稽核办理。外闲又无总统承办之人。可以便宜行事。以致一切委曲琐屑之件。皆汇入奏章。猬集于政府。不能不即事覆答。而应事太烦。度务太细。转致顾小而遗大。伏读近日 谕旨。于陈奏款目。批答鲜有失当。惟于用兵用人筹划大局之处。续降 谕旨。与前降 谕旨参观。往往不相符合。此所谓揽条目而失纲纪也。窃以为 朝廷之上。惟当于任人筹饷用兵三事持其大端。毋或稍有错误。致他日扞格不行。其细小诸务。尽可付之任事之人。听其便宜行事。臣目击西北情形。窃叹纲纪隳弛。深为可惧。但任事诸臣。非有他故。亦因时势艰难。及所奉 谕旨内。或有窒碍难行之处。不敢显然指陈。大半宛转敷衍。久之泄沓成风。遂并可行之事。亦不能实力举行。臣则以为当此四方多难之秋。必须极力振作。如 谕旨所言果不可行。必当极力指陈。倘稍有可行。则当尽心筹划。不遗余力。但此心此理。不能与诸臣共喻。惟望嗣后降 旨。必须察断明确。万不可以必不能行之事。启诸臣诿卸推延之弊。庶几  庙堂雷厉。边圉风行。此臣所为私心窃幸者也。夫举纲必提其纲。振裘须挈其领。小事尚然。况大事乎。方今西北之事。若不赶紧整持。未知伊于胡底。臣现陈五事。皆为要务。拟请 旨饬下军机大臣。将管见所陈各节。约存记。若遇西北路有疑难事件。可以酌量采择。倘行之不替。三年之内。西事可以挽回。所有西北大局各缘由。恭折缕析上闻。伏乞  圣鉴训示。

沥陈西北军情疏同治六年 

李云麟

臣在边两载。办理军务。于西北情形。稍有所知。当此时事艰屯。不敢不效其愚忱。以备  庙堂之采择。管见所及。厥有四端。谨敬陈之。一曰西陲军务未可速办也。自古平定西陲。必须关中无事。未有关中鼎沸。而能平定西域者。今西陲之祸。起于陕西。自库车揭竿。不两载而诸城俱陷。陕甘为本。西陲为末。内地一日未靖。则关外之事。断不能办。此人所共知。不待智者而后办。故自西陲有事以来。凡 简命各将领。皆巧为趋避。设法迁延。诚知其事之不可为也。臣甫承 恩命。即勇于自任。岂遂见不及此。诚以前代用兵。无北疆之地。故惟一道出关。我 朝兼有北疆。故能两路出师。如乾隆中平定伊。奇功多在北路一军。查西疆回逆。并未多经战陈。诚能以内地大军。率北路蒙兵。先复乌鲁木齐。既可以恢复新疆要害之区。为南北两路进兵根本。又可断陕甘贼势。实为一举两得之策。讵料腹地军情日棘。两路大兵皆未能出关。因而蒙兵民勇。皆成尾大不掉之势。不但不能进剿。几至更生他变。乌城兵变。臣身在围中。科城之兵。虽未显变。德克吉讷亦曾两次被围。及民勇生变。遂致残害地方。夫手无一兵。而欲驱数千犬羊之众。使就范围。此真万不可行之事。乃一时愚昧。必欲为之。卒至变故屡生。几误大局。扪心自问。罪实不赦。幸而仰赖  皇仁。未生大变。然自兹已往。不但蒙兵未宜复调。即内地大兵。兵力未厚。亦未可取道北疆。此西陲军务万难速办之实在情形也。二曰北路防兵不可靠也。在 庙堂必以为西疆告陷。北路防兵。最为紧要。而臣目击情形。则知其有不如无。何也。既设防兵。则必须一兵有一兵之用。欲其有用。非训练不可。当乌城蒙兵初集之时。臣矢志进剿。亲身入营。朝夕训练。数日之闲。步伐进止。已有可观。奈无兵钤束。奸诈之徒。惮于远征。遂致滋事。近闻乌城兵散之后。该城现复派有防兵二千人。分布各要隘。然闻所派之兵。皆行止自由。荣全德克吉讷。现虽协办乌城防堵。皆惩臣从前覆辙。不敢入营居住。所派之兵。散处山谷。毫无纪律。即德勒克多尔济等。亦未敢亲往查看。似此情形。无事则徒糜饷糈。有事必先期逃溃。防兵若此。莫如不防。臣熟察蒙古地方。与回逆言语不通。性情迥异。又复中亘大漠。回逆得其土地不能居。得其人民不能治。且夙无深仇。两不犯境。或可久远相安。即使有警。游牧之地。无城郭居室。贼来则徙去。贼去即复来。以不守守之。未尝非善策。不犹愈于动众糜饷。毫无实济乎。此北路防兵决不足恃之实情也。

三曰棍噶札勒参宜慎用也。夫北路防兵。情形如此。然则厄鲁特一军。亦可以不用。而无如势有不能。以体制而论。西北军务既不能办。而以重兵授一番僧。似乎不便。以事势而论。目今北路无一得力之兵。该喇嘛独拥数千之众。生死相从。猝然不用。如何安置。今日之事。为 朝廷计。不用既有所不可。然用之得当。则收其利。不当将受其害。此事诚未可漫然处之。臣尝深察棍噶札勒之参为人。有忠于 朝廷之心。其遇事勇于自任。不避艰险。是其正处。惟性好揽权。轻不如己者。顺其性则汤火可赴。逆其情则怒不可止。是其偏处。臣初与见时。该喇嘛尚不通汉语。数月之久。遂畅然通晓。足见其聪明过人。而驭兵治众。则宽严互用。慈而能断。历观北路各大臣。及各部落王公。量材比力。均非其敌。而该喇嘛之视诸人。亦蔑如也。今日者。 朝廷诚能发重兵经西北。则该喇嘛用与不用。均无关系。如其不然。则用之当与不当。不可不审。何谓得当则收其利。目今该喇嘛所带之兵。皆精壮可使。计算西陲沦陷。回逆虽未必北犯。然塔境之哈萨克。时思东侵。新疆各城之土尔扈特各旗。皆思北徙入乌科境内。厄鲁特数千穷困之众。并无着落。难免滋事。凡此数端。皆北路心腹之患。其祸在内而不在外。一旦有事。乌科两城。并不能当。今任用该喇嘛。苟得其心。厄鲁特之众。既有收管。又可兼制哈萨克土尔扈特。使之不敢为变。非一举而三善备欤。何谓不当则受其害。新疆各城大臣。皆兼辖蒙古。其所以能控驭者。皆恃有满汉兵力耳。今塔城所存满汉兵仅数十人。弱不堪用。而厄鲁特数千人。其中能通汉语者。千人中难得一二人。遇有应办事件。不由该喇嘛经手。则言语不通。不能办理。既已一切事件。均由该喇嘛经手。所谓参赞领队。皆职任大员。其实形同木偶。势似赘疣。虽有何益。在廷议或以为稍可资钤制之方。殊不知自塔城沦陷之后。旧日典章尽失。此项蒙古。转徙邻境。皆成该喇嘛之爪牙羽翼。必欲以一二满员厕处其闲。此不过使之受该喇嘛之钤制耳。非能钤制该喇嘛也。名实颠倒。莫此为甚。又况因循日久。未必不猜嫌互起。别滋厉阶。以是为控御之方。则失之远矣。为今之计。宜因臣获咎之便。虚其员缺。不必派署。厄鲁特兵现既留防科境。见存饷糈。尚可敷衍。但又不宜使该喇嘛久属于乌科。诚恐该将军大臣等处置失当。日后贻误北路大局。然该喇嘛实有忠爱之心。又负义烈之气。苟御之得当。虽羁靮不施。亦可得其死力。当别思良策。以善其后。事贵先机。乃可以弥患于无形。若当断不断。则悔之晚矣。

四曰速保山西全大局也。夫北路情形如此。西陲军务不能复办。固不待言。然臣体察时事。则以为 国家之患。尚不在此。今日之事。紧急可忧。惟在山西。他处皆可缓。何也。西陲恢复。姑无具论。北路兵散之后。游牧如故。但使岁饷不绝。数年之内。尚可苟安。惟臣前接库克吉太来函。知陕军溃败后。贼势披猖。有 旨调皖豫江鄂诸军赴援。臣揣情度势。无论左宗棠刘典各军。相距极远。缓不济急。即鲍超刘松山郭宝昌等军。相距较近。亦恐未能星速赴陕。以解倒悬之厄。在 庙堂必以为今日急务。莫重于陕甘。而臣管见。则以为山西首重。陕甘次之。何则。陕甘之乱已久。未可骤平。山西地方最完富。为贼所注意。而武备废弛。特甚于他省。目今 严旨督诸军入陕。晋省虽有河防。实无重兵。该省大吏。如抚臣赵长龄藩司王榕吉等。皆吏治才。未能深谙军旅。一旦猝有大事。断难抵御。捻逆本为流寇。倘诸军入陕后。该逆声东击西。诡谋入晋。比时救援不及。若火燎原。无论陕甘事更不堪问。即齐豫江皖。安保不更有乘闲而起者。其时北路三城。粮饷断绝。事机不问可知。此诚西北中原利害安危之一大关键也。臣以为今日之急。惟在选能将。置重兵。严防山西。晋省无虑。然后徐图陕甘。如此尚可以消中原北路之患于无形。此本年第一要务。更不容稍事延缓者也。凡此四端。皆于治乱安危。大有关系。既有所见。不忍不言。冒罪直陈。伏祈  圣恩谅其愚忠。量加采择。

敬陈新疆善后事宜疏光绪六年 

左宗棠

窃维新疆善后事宜。以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数大端为最要。臣前奉 谕旨。南北各城应如何随宜经理之处即着悉心筹划次第兴办。比即恭录咨行南北两路在事诸臣一体钦遵。旋准张曜刘锦棠咨呈并据前署镇迪道周崇傅现任镇迪道福裕委办吐鲁番局务道员雷声远禀报前来。以修浚言之。哈密修石城子渠。镇西厅修大泉东渠。迪化州修永丰大平二渠安顺一渠。绥来县修长渠。奇台县修各渠。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库尔勒修复旧渠四十里。库车浚筑阿柯寺两大渠。皆各防营将领。督饬防营兵勇。轮替工作。其兼用民力者。给以雇值。地方官募民兴修者。亦议给工食。诚以民困甫苏。未可责以力役也。以城堡工作言之。居国屋宇。以利栖止。农商工匠之所宜也。行国庐。移逐水草。畜牧游猎之所便也。今既联异域为一家。则城堡不可以不设。奇台绥来喀喇沙尔库车。或因旧基。或拓新地。均不劳民力。不耗公财。而崇墉屹然。足资保障。以屯垦言之。镇西厅属兵民报垦五万数千余亩。奇台报垦民户九百有余。军营新垦六千六百余亩。迪化旧报承垦。三千余户。核多浮冒。兹按册报。连新增民户。实祗二千有奇。军屯尚未据报亩数。吉昌新旧垦户共一千三百有奇。绥来共九百余户。吐鲁番及南疆八城。除沙碛外。荒地渐少。新增屯垦。均在新开渠工两岸。未据册报亩数。其熟地适当清丈之际。刘锦棠张曜现饬各局员册报。俟清丈竣事。始可汇齐送核也。以清丈言之。量地即履亩之法。长短广狭。非丈量不能明。肥腴瘠薄。非按测不能准。而西北地多高仰。土性善渗。需水尤殷。水足者地价倍昂。以产粮多也。水歉少收。价亦随减。将欲则壤成赋。必先计水分之充诎。定地亩之瘠饶。科粮赋之轻重。光绪四年。征收无额。臣与刘锦棠张曜周崇傅函牍相商。仿古中制而更减之。按民闲收粮实数。十一分而取其一。经收回目。任意增减者。许户民自陈。印委各员传经手人斥责。甚者加以革黜。并令于收获后。通行清丈。按地亩肥瘠。水分赢绌。分九等科赋。地既广阔。创行之初。事体繁杂。人役弓手。多不谙熟。一时未能集事。旋改为上中下三等征收。以取易。迨五年秋成。册报犹未造齐。仍照上年十一分取一之例征收。民闲输将争先。约计六年秋获。丈量可竣。按亩科赋。多寡始归一律矣。以赋税言之。镇迪一道。光绪四年分。征收各色京斗粮六千九百四十余石。房租银六千一百余两。吐鲁番厅。征粮一万四千二百余石。地课银二千一百余两。喀什噶尔。征收各色京斗粮料六万五百八石。英吉沙尔。征收二万六百十二石。叶尔羌。征收七万九千四百十二石。和阗。征粮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石。征折银色五千四十九两。课金四百六十两。阿克苏。征粮一万四千二百三十石。征折银色三千三百三十八两。征红铜黑铅磺铁均照额交纳。乌什。征粮八千三百七十八石。征折色钱五百一十缗。

库车。征粮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石。征折色银五千余两。征红铜棉花如额。光绪五年秋开征。仍按照四年征收款目。如数完缴内如喀喇沙尔一城因久罹兵燹。流亡未复。四年无征。五年分。据各局报征过各色京斗粮六千五百九十八石。尚未截数。综计南北两路征收粮数。折合京斗。已二十六万一千九百余石。而专就南路收数计算。较户部钞案从前额征十三万余石。已增十万六千五百石有奇。此皆清丈未竣。暂照十一分征收之数。若丈量完事。并加入北路续增。及开渠成熟地亩新赋合算。自更有增无减。此外税课折色。有照常征收者。有并入厘税征收者。就厘税言之。各局册报。自四年秋冬至五年夏。不足一年。已收银十八万有奇。亦称入款大宗。如伊犁事定。商货畅行。则厘务自有起色。姑勿论也。以义塾言之。新疆戡定已久。而汉回彼此扞格不入。官民隔阂。政令难施。一切条教。均藉回目传宣。壅蔽特甚。将欲化彼殊俗。同我华风。非分建义塾。令回童读书识字通晓语言不可。臣与南北两路在事诸臣筹商。饬各局员防营。多设义塾。并刊发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字韵语及杂字各本。以训蒙童。续发孝经小学。课之诵读。兼印楷书各本。令其摹写。拟诸本读毕。再颁行六经。俾与讲求经义。迭据防营局员禀。兴建义塾已三十七处。入学回童。聪者多。甫一年。而所颁诸本已读毕矣。其父兄竞以子弟读书为荣。相矜宠。并请增建学舍。颁发诗经论孟。资其讲习。局员送阅各塾蒙童临摹仿本。笔姿颇秀。并称蒙童试诵告示。皆能上口。教以幼仪。亦知领会。盖读书既可识字。而由声音以通言语。自易为功也。张曜因出   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一书。中刊汉文。旁注回字。刊发缠民。见者宝贵。足见秉彝之良。无中外可分。欲善则善。理有固然。虽不必化民成俗。而其效已可也。以货币言之。回民市易。旧用制钱。渐专用银。而成色高低。分量轻重。骤难明晰。奸伪日滋。阿古柏窃踞南八城。创铸银钱。名天罡。式圆如饼。中无方孔。不类钱形。其成色分量。任意低减。图售其奸。故市价相权。不能允协。民以为苦。应改造银钱。以平市价而利民用。惟改造银钱。宜先制模式。较准一律。交官设局经理。然后私造与伪易于辨认。而行使可规久远。臣饬兰州制造新式铜模。交张曜督局依法试制。范银为钱。用银片捶成。不须镕铸。枚重一钱。外圆内方。轮廓分明。字迹显朗。大小厚薄如一。与制钱相权。银为母。铜为子。市廛通用可。免畸重畸轻之患。而新模精巧。由官改造。工速费节。私不致混淆。人知宝贵。准张曜呈送样钱前来。臣察核无异。拟俟试行渐广。请 旨遵办。期为新疆创此永利。以救圜法之穷。凡兹数端。均已有绪可寻。渐着成效者也。至于中土蚕丝。赖及万方。而湖产尤甲中土。泰西市舶。骈集沪上。航海往返。费省运捷。非若陆路之艰阻也。西北各部落。行国居多。衣被庐帐。取给片。禹贡于昆仑析支渠。皆以织皮概之。由来久矣。

近代以来。参用蚕丝和毛弹织。精致殊伦。售获善价。惟与中土通商。专在陆路。运致维艰。新疆南北产桑。土人但取葚代粮。或称药材。蚕之利未广。俄罗斯及诸边种人。购丝于新疆不足。仍议入蜀购丝。臣通檄南北两路局员。检校属境桑株。陆续禀报。统计桑树八十万六千余株。教以饲蚕缫丝诸法。两年始有微效。据各处呈验新丝。色洁质韧。不减川丝。前饬沪局采运委员胡光墉。延访德国开河凿井织呢师匠。带购机器来兰州入制造局。教习西法。并饬募雇湖州土民熟习蚕务者六十名。交委员祝应焘由籍管领。并带桑秧蚕种及蚕具前来。教民栽桑接枝压条种葚浴蚕饲蚕煮茧缫丝织造诸法。自安西州敦煌哈密吐鲁番库车。以至阿克苏。各设局授徒。期广浙利于新疆也。所以先南路而后北路者。以南疆生桑颇多。一经移接。便可饲蚕。缠民勤习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由是推之西四城。更推之北路。耕织相资。民可使富。即西北诸行国。取携亦便。毋庸度陇趋蜀。以买新丝。远商拜惠。怀我好音。彼获其赢。我亦得施其控制之术。从此氛祲潜消。亦未可知。非仅厘税有增。稍纾军储之急已也。特事涉创行。无速效可。臣不敢多所论列。惟有黾勉图之。仰副  宵旰忧勤之意。谨一并附陈。

拟与刘钦使论新事宜书总理衙门

密启者。时事多艰。边情百变。渠犁持节。延跂为劳。近日西事粗安。界务粗定。尊处历办节饟裁兵停撤织呢等局。诸烦擘画。倚若长城。而营田省饷之利未兴。回赋榷之制未具。蕃部难资屏蔽。火器未尽讲求。此四端者。本署已不免鳃鳃过虑。其它隐患。抑又多端。目前诸帅虽各有画地分守之责成。而发纵指示。统辖全。安危之机。悬于执事。兹就愚虑所及。毕陈如右。 国朝大征伐。军需蒇事。至多不踰二千万。乃西师自出玉门以来。耗帑至八千万而赢。七借洋债。屡糜部垫。逋欠累累。后难为继。在历任重臣。公忠体 国。断不肯疲中原之力。以填蒲昌。往者已付逝湍。必思有以善持其后。规一久而不竭之谋。无已。则惟有拓复营田之制。以渐纾饷力乎。查车师屯田。西域水利。宜禾效谷。嘉名有自。远则可仿汉唐遗规。近亦当守阿文成舒文襄松文清林文忠诸公之成法。承平时岁饷止三百余万。而北路伊塔等处。有旗屯商屯。南路阿克苏等处。多兵屯回屯。开垦不下数万顷。岁入可抵额饷十之四。今北路人少。准回叛绝各产。清厘荒占。可授垦之土必多。闻连年招徕垦户。大都遣撤勇丁。居其太半。果能因势利导。仿用前陕抚刘蓉办理营田成法。行之不出五年。必有裨益。且陕西一隅。犹获营田十余万顷之多。乌孙疏勒。幅员万里。戈壁硗区。十而去四。尚可得其六七。使诸老经营于前。而执事董成于后。因地制利。使嬴壤化为沃区。史策书之。不亦美乎。此营田省饷之利当筹者一也。回部纳赋之制。查  皇朝通典田制门。载自种之地十分取一。承种官地者平分入官。前季皋中堂奏报光绪四五两年。南北路共征各色京斗粮五十一万五千余石。六年分由阁下奏报征三十四万七千余石。而乌什英吉沙尔和阗库车阿克苏。第就此五城计之。已得十七八万石。其甫办丈量之叶尔羌喀什噶尔。尚不在此数。目前郡县新造。南路人多。征收粮石。逐岁加赢。例应酌定科则常额。此外若金沙玉。吉贝绒布。药物皮张。百产坟盈。虽新约有暂缓纳税之说。而自然之美利。招商贩运。亦应妥筹。将来军府用饶。自易指撝集事。此回部赋榷之制应筹者二也。哈萨克布鲁特土尔扈特游牧各部。向为伊喀屏障。而土尔扈特。乾隆中畏俄人虐使。自拔来归。尤为我不侵不畔之臣。今各部虽衰微。而其众尚多。抚之得宜。则喜于去虎口而投慈母。弃而勿恤。则虑其安异域而逐羊腥。长驾远驭。属部强则我之门户固。使之为彼树敌。我扞掫。昔日耶律晋卿建牙岭北。拊循回部之遗规。将属望于执事。此蕃部之宜联指臂应筹者三也。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泰西火器日精。自后膛新式出。透靶及远。而前膛之林明登诸制皆废。营阵操演之法。亦日异而月新。而我犹恃旧式枪劈山以御之。虽薪翁笱女负。亦知其利钝所在矣。

查现在北洋淮军多用毛瑟枪。克鹿卜。吴清卿一军。全用哈乞开司枪。而前阅朗斋奏牍。深以火器未备为忧。筹时度务。利器为先。阁下似宜选购猛烈枪。严饬防军练习。并于哈密安设制造子药机器局。以节转般之费。以防阻截之虞。并陈各国枪表以备省览。此火器之宜亟讲求应筹者四也。以上各节。皆烦军中一韩。从容指授。务令各路切实讲求。至现在规画界务之事。尤有亟应更正者。查竹珊鹤亭振亭诸君。与俄使勘界。寄来各地图。但列牌博名色。而于经纬度限。山川形势。道里远近。中外译音。四至八到。概未详求。凡要隘有极冲次冲又次之分。曾阅俄图伊喀界外。有哩吐口忌威呢二炮台。彼己情形。宜加熟审。而今图无之。振亭勘喀界。舍帖列克而立于依尔克池他木。朗斋争之甚力。而两处所寄图说。道里至到。仍未明析。至塔城界图。尤病纰漏。将来斥堠行军。事事不得要领。边务至重。讵可同俳戏。昨本署复竹珊函。已引其端。兹复艹拟测缋事宜。并购上测地各书。寄呈贵大臣。转行通饬各路。别缋新图。重加考订。咨送本署备核。谆戒各路帮办及分界大臣。毋再草率了事。执事 钦符在握。天山草木。尽识威名。谅无不恪受指撝也。爱至望深。不胜翘切。

 附测绘舆图事宜五则

 一曰测量经纬度数以辨山川形势。准望至到。 测地开方。沿用勾股弧三角法。近日泰西人最精。其实源出中国周髀。西人谓之东来法。特为彼所窃取耳。周髀算经曰。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矩者即中法开平方立方。及西法用点而体三角八之祖也。得此而极高极深极远。皆可测识矣。地舆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与天度相应。乾隆中 内府十三排地图。及近胡文忠所刻一统舆图用之。为测地不易之良法。现行中西新法。凡欲测经度。须先定一处为正度中。中亦可随地刱立。如中图以京师为中。英图以伦敦为中。是也。中一定。则经度之偏东偏西可辨矣。欲测纬度。以仪器测北极高度。较求赤道法为便捷。欲测北极出地度数。以先测附近之勾陈大星为最准。得北极出地之数。则纬度之迤南迤北可定矣。经纬每一度。皆以二百里计。假如人向南直行二百里。则北极低一度。人向北直行二百里。则北极高一度。若遇重峦迭嶂。则以中峰主测鸟道里数。乃周髀测高法也。遇海滨洋面。则以海岛直表测斜距里数。乃周髀测远法也。无论开平方立方。每方以百里或二百里或四百里为率。由此按中西成法比较求之。则山川络凹凸阔狭之势。道里远近四至八到之数。殆可广轮毕现。使地无遁形矣。查西域各城经纬度分。久经乾隆中 钦派侍郎何国宗等携用仪器测定。载在官书。祗须照此推噚细寻。易于施手。因端竟委。已具椎轮。至其法之曲折繁重。详载英人所著行军测绘。测地绘图。绘地法原三书。及金华张作楠揣钥小识。余姚黄炳垕测地志要中。又嘉庆中。南丰刘衡。有勾股尺测量新法一书。凡山谷高深。田野平远。一测可得。不烦布算。尤为便捷。

 二曰详记卡伦屯堡道里之数以严立邮哨行军期限。 恭查   钦定西域图志。定新疆凡四路。曰安西南路。安西北路。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其台站里数。及朱勒都斯由伊犁那喇特卡伦。通喀喇沙尔之路。木素尔岭由伊犁帖克斯川。踰冰岭通阿克苏之路。贡古鲁克由伊通乌什之路。诸处。南北可以相通。大小径路。据官私沿用各图。俱以蓝朱丝。界画远近。注解明白。第腹地已极周详。而边尚虞阔略 此次新立牌博及安设卡伦之处。应于图上逐细签注贴说。由某界牌至某若干里。由某卡伦至某若干里。其俄国牌卡道里。彼所用泰西迈数。每一迈计中国三里三分。亦应附考明塙。以备巡哨驲递。及刻计行军期限之用。

 三曰证注译音以考定各部方言异名。 查边事所以茫昧舛误。坐失机宜之故。大半由不详审互译地名。以致豪厘之差。万里之谬。辽宋争分水岭之界。彼此欺诳。道光中驻藏大臣不识廓尔喀汗表称里底之名。咸丰中黑龙江将军奕山弃赫哲费雅喀数千里之地。贻误全局。罪不容诛。近日黑顶子珠伦河之界。聚讼未决。皆由定界时未经较准译音。阶之厉也。欲考定名。先求定译。名从中国。地从主人。凡标志一地。首列 国语。用名从中国之义也。次列方音。用地从主人之义也。又次分注各部异名。所以决重译互殊。转音歧异也。如 国语称山为阿林。蒙古则曰鄂拉。回语则曰塔克。 国语称水曰穆珂。蒙古语曰乌苏。西番语则曰楚。是一名而数译也。又如库尔喀喇乌苏。准部人语谓黑为库尔。回部人谓黑为喀喇。水则皆曰乌苏。是一地而两名也。恭查   钦定同文韵统西域同文志三史国语解  皇朝七音略诸书。均详载蒙古语准语回语唐古忒语。惟俄文尚待讲明。西路各将军大臣。成算在胸。所规久远。欲定译地名。似先以募通俄文者。翻译中俄各地名。为筹边第一要义。庶不致展转传讹。所失滋大。

 四曰目验山川络水草肥硗之数。以筹行军利便。 山分阴阳向背。阳则物产多而畜牧饶。阴则多不毛之土而人民瘠。水分经流枝流。经流可以为天堑守险之资。枝流可以收凿渠溉田之益。其枝干络。不可不详辨已。姑以科塔北界论之。余则可资隅反。如阿尔泰山之主。北干连乌拉岭。宰桑淖尔溢出之额尔齐斯河。入于北海。此大山大川络之应详考者也。扣里木图河一带。为乌梁海蒙部夏季游牧。乌隆古河诸处为冬季游牧。奎峒山东为哈萨克夏季游牧。大彦淖尔为冬季游牧。喀巴一河。两国均挹灌溉之利。此小山小川络之应详考者也。据此例类推伊喀各路可矣。自古绝塞行军。先预计水草休息。以备不虞。我 朝准回各部。于此尤廑   庙算。考验苟详。裨益非浅。

 五曰援引古近图籍。以证形势沿革。 古今边情异宜。视乎其地之丰耗盈虚。与其部落之盛衰强弱。为转移耳。如汉割匈奴。则结乌孙今伊犁为右臂。元征印度。则辟岭以建牙。地无常险。要在察古衡今。审势觇敌。而徐得夫守圉抚蕃之长策。我 朝绥奠西陲。尉候万里。内资满蒙索伦劲旅。布星罗。分守要隘。外资东西布鲁特左右哈萨克土尔扈特诸种人。以为屏蔽。今各部落或折入俄境。或安堵穷边。皆应讲求绥辑之方。操团之术。以收犄角依唇之效。若夫屯垦操防之制。应如何量为变通。当详考  皇朝通典通考   钦定西域图志新疆识略伊犁总统事略异域录元太祖西征记汉西域图考李光廷朔方备乘西域水道记阿公桂松公筠杨芳七十一各家年谱记载之书互证参观。折衷今日利病。条晰便宜。妥筹急务。随时奏咨。整齐办理。其诸未尽事宜。不惮往复讨论。务求至当。是所殷望于筹边之伟度也。

腾越边徼 

黄楙材

腾越当西南极边。为滇省门户。路通缅甸。界连野番。向设八关九隘。驻防土练。以资控驭。承平日久。边备废弛。昔时缅甸贡道。由虎踞关而入。经孟卯陇川以达于南甸。近十数年。因轮舶直抵新街。于是商贾往来。皆趋于北道。由腾越西南行。经南甸千崖盏达三宣抚司。四程至蛮允。过此即化外野人境。非大众结伴不敢行。其闲有三路。下为河边路。中为石梯路。上为火炎山路。下路较为近捷。然不若上路柴草方便也。约行三四日至蛮慕。入缅国界。又舟行一日至新街。该处土民数百家。汉人亦有三四百。缅国设蕴几一员。英国设领事一员。洋兵三十名。进口之货。以棉花为大宗。骡马驼载。露宿野栖。最为辛苦。野番出没无常。往往拦路要索。肆行劫掠。窃观野番散处山谷。每寨十余家。或数十家不等。较之藏地人烟。犹为稠密。且多勤力耕作。但未有酋长。不相统属。英人每以重赂要结野番。并遣教士深入山寨。前数年。曾在新街招募野番摆夷多人。安置海滨山岛。开垦荒地。又印度东境之亚山。本系貉貐野人之族。英人新辟其地。种茶栽桑。日渐富庶。其闲有一之路。可通孟养。而达腾越徼外。前明时置宝井于孟养。故设铜壁巨石万仞诸关。皆通宝井之道也。其迤北之茶山麻里。从前本有土司。后为野人所逐。按之舆图。大金沙江以东。潞江以西。江卡以南。腾越以北。中闲广袤二千里。重冈迭巘。悉为野番。人罕到。西人尝欲开通其境。不但琥珀象牙霞玺翡翠玉石百宝产于其中。且多五金矿藏焉。方今缅国孱弱。迥非昔比。沿海精华繁盛之区。被英人蚕食殆尽。轮舶上驶于新街。操其利权。公使驻于瓦城。遇事掣肘。新王嗣位以来。彼此尤多龃龉。不久必启兵端。我中华疆圉攸关。似宜先事筹备。规复关隘。招抚野番。不致为他人所用。亦免扰我行旅。可否将南甸营都司移驻蛮允。其野人山二百余里。添设塘汛数处。以资保护。又海珀江源远流长。自千崖以下。地势平阳。水宽至数十百丈不等。至新街会合于大金沙江。惟有浅滩数处。若稍加疏浚。即可通行舟楫。不惟平时商贾甚便。一旦边徼有变。转饷甚易。元代征缅。亦以舟师制胜。盖顺流而下。有建瓴之势。往岁英人滋事。甚恐中华约会缅人。进攻印度之地也。

西招图略书后 

梅曾亮

西招图略者。大学士松筠之所作也。其书大意。载西藏自达赖班禅。贡丹书克于盛京。而厄鲁特部之固什汗。亦同时进贡。时崇德七年也。后固什汗曾孙拉藏汗。为准噶尔部所残。当康熙五十七年。抚远大将军王同平逆将军延信。由西宁进兵。绥定西藏。以达赖喇嘛之呼毕勒罕。坐于布达拉山。而拉藏汗之康济鼐有功。封贝勒。旋为阿尔布巴等所害。雍正五年。大兵诛灭阿尔布巴。以颇罗鼐有功。封郡王。及次子嗣封。蔑视达赖。僧番怨苦之。卒谋反伏诛。乾隆十五年。除西藏王爵。设驻藏大臣。以达赖喇嘛统前藏。班禅统后藏。皆其俗所谓黄教僧也。前藏居后藏之东北。而地较广。又东北为三十九族游牧。属夷情部郎。而皆统辖于驻藏大臣。凡前后藏有四汛。有游击都司守备千把总外委十六员。汉兵六百六十人属之。有戴琫如琫甲琫定琫一百六十六员。番兵三千人属之。有骑兵五百人。有事则征发。于达木蒙古取之。定例。以麦三千石储前藏。粮台供之。以五千克贮布达拉硕。取于达赖喇嘛之庄头。除常运外。足供汉番兵三月食。曾亮曰。先王之制。因俗而为教。从欲以为功。 朝廷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及班禅参制之。所以设神道。顺夷情。长算远驭。为不可测者也。闻其世家。多以金钱布施班禅得欢心。即求取噶舒克。以役使番众之马牛羊人徒刍茭不与值。故番众敬班禅。亦时怨之。为大臣者。务以均强弱和僧俗为治。以番众疾苦谕班禅。则内治得矣。 国家冯天威。荡准部。藏地之东北无警。遂以永安。惟廓尔喀屈强西南。阳布中威。非其愿也。然其地酷暑。不耐寒。盛夏时有窃发。秋冬春则猬缩鼠窜。壅穴而居。非帝王所累心者矣。藏之领兵官曰琫。印照曰噶舒克。斗亦曰克。凡一石。六克有奇。其所食者。有稻米。买运于布噜克巴。其杂谷。有青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