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零七 工政十三直隶水利上

饶玉成Ctrl+D 收藏本站

敬陈管见折             

吴峋

为疏浚黄河。敬陈管见。仰祈 圣鉴事。三月二十一日。恭阅邸抄。奉 上谕。前据游百川奏。查看黄河。酌拟办法。绘图呈览。游百川陈士杰奏。查明黄河下游情形各一折。当经谕令再行通盘筹划。会同熟商妥议。详细具奏。兹据奏称。拟亟筑缕堤。藉资保障。开徒骇马颊河以分水势。并拟开小清河及遥堤窒碍难行各折片。户部工部速议具奏等因。钦此。仰见  皇太后 皇上轸念民生。慎重河防之至意。凡薄海臣民。同深钦感。臣窃以为方今河患。宜杜治河之流弊。仿治河之成规。必帑不虚糜。河无旁溢。庶为经久至计。臣籍隶山东海丰县。谨就见闻所及。不揣冒昧。条悉缕陈。以备刍择。谨按汉书沟洫志。长安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民引河溉田。故使河流迟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是束水攻沙之法。始自西汉。钦惟 国朝治河方。迭蒙我 圣祖仁皇帝亲临阅视。指授河臣。累修大工。生民利赖。恭查乾隆二十三年。江南河道总督白钟山奏报徐城黄河刷深尺寸。河底通畅情形。钦奉 上谕。益当坚守束水刷沙之策。不可为保堤放水之庸计。以顾目前而贻远忧也。又乾隆三十九年。钦奉 上谕。倘引河一开。黄水经流势顺。或遇夏秋盛涨。湍急遄流。吸动大溜。难于遏抑。滨河民田庐舍。恐不能无突之虞。是其利小而患大。不可不慎之于始等因。钦此。 圣训煌煌。允为万世法守。今河入牡蛎嘴已二十九年。并无支流分泄。尚复淤垫日高。若再开引河。水势散漫。更难望其疏刷。黄河水性。中洪大溜。从未分流。此处遄行。他处立成壅阻。而拟开之引河。上接黄河。下抵海口。均有二三百里。即使竭力疏瀹。谅难宽深。水过沙停。徒事劳费。又虑经流势顺设。或人力难施。以致夺溜。则将来挽复牡蛎故道。非数百万帑金不能蒇事。马颊小有漫溢。则庆云盐山诸县恐被其累。如水势大至。则天津为众水所归。形如釜底。大溜北趋。近畿受害。而河海两运。亦恐窒。于大局深有关系。臣考河流自周定王五年宿胥口决以至西汉末。皆由天津入海。东汉以至宋初。皆由利津入海。宋景佑以后。导河入淮。以至国朝。皆由江苏之安东入海。咸丰五年。铜瓦口。又由利津入海。今利津海口。又非畅驶矣。夫北流而填淤。改为南行。则南行而壅滞。势将北徙。今即不能导之使南。而可导之使北哉。臣愚以为北岸之徒骇马颊二河。但可勿开。总宜停辍。如必需开挑。既与庆云等县接壤。亦应由直隶地方官详细查看。方为有备无患。可否请 旨饬下直隶总督派员前往徒骇马颊上下游。加履勘。如开挑后津南数县及天津海口确无妨。奏明始可动工。夫北岸果建遥堤。尚多保障。今所恃者一线缕堤。现在海丰境内。漫水四溢。独马颊干涸。今乃开工引水。北行渐近 京师。甚为非计。且所谓不致有夺溜之虞者。恃闸坝而已。以黄水之澎湃喷激。崖触堤。岂闸板所能抵御。窃为 畿辅危之。臣所谓杜治河之流弊者此也。

今日之河。必以大开海口为第一要义。恭查嘉庆十五年。钦奉 上谕。黄水下游日臻淤垫。甚至海口阻塞。尾闾不通。经朕力持定见。将海口挑挖深通。堵塞马港旁趋之路。现在河水滔滔。东注更无壅遏之虞等因。钦此。诚以尾闾宣泄不通。上游溃决立见。今牡蛎嘴旧河口出路倍窄。河底更浅。自当设法变通。陈士杰既查出利津之南北岭决口。距海不过四五十里。由此开入。较为便捷。且本已漫淹。村庄无多。虽百姓抢筑堤。该巡抚亦明知工巨地险。难保无虞。乃游百川陈士杰覆奏既称便捷。不为无益。又谓刷有河槽。方可定议。游移不。恐难收效。伏愿  皇太后 皇上力持定见。 饬下该侍郎等。即就南北岭决口导使入海。实为正办。臣考历来河工多于冬令集事。今既查得海口消落之时。水行归槽。便与岸平。疏浚自易得力。应于伏秋各汛。加意防护。仍俟冬令兴工。又海口宜筑长堤。从前云梯关外淤沙。曾着成效。如虑上游盛涨难容。再将缕堤加高培厚。河身逢湾取直。逼溜愈紧。日刷日深。不致涨漫。明臣潘季驯即坚守此法。道光年间。举人包世臣所议对头斜坝。亦应试办。凡此详见治河诸书。足资考镜。惟费较多。然与其逐年开挑引河。何如将海口河身长堤对坝。分项分年带修。于河防实有益。宋臣文彦博。省力役以足财用之对。 御批责其不权轻重。是可鉴也。至混江龙铁篦子。向用于合龙归槽之后。随溜新沙。可资鼓荡。若治年久河淤。则宋人铁爪木把。 御批所弗许。臣所谓仿治河之成规者此也。臣梼昧寡识。原不足仰赞 高深。而缕缕愚诚。祗以事关大局。必当慎益加慎。不敢安于缄默。据实沥陈。可否 饬下户部工部一并议奏之处。出自 圣裁。臣不胜惶惧屏营之至。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