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武備志

佚名Ctrl+D 收藏本站

兵制

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都尉墨從石牛道伐蜀,滅之。錯率巴蜀之士十萬,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修整里闠,張市列肆,與咸陽同制俱《華陽國志》。

漢獻帝分涪陵縣為四縣,置屬國都尉。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以江夏費瓘為江州太守,領江州郡都督,以尚書令李嚴為巴東都督,造設圍戍。

後帝延熙中,以車騎將軍鄧芝為江州都督,治陽關。後帝延熙中,丞相諸葛亮發涪陵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遂移漢中。《華陽國志》:涪陵多獽蜑之民,人皆戇勇,漢時赤甲軍常取其民。後帝延熙十三年,涪陵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移其豪於蜀,為射獵官,配其人為助郡軍。《華陽國志》:“芝平徐巨,乃移其豪徐、藺、謝、範五千家於蜀,為射獵官,分羸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長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于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通志》。宋太祖開寶八年,設渝州懷化軍,江津、巴縣巡遏將。《通考》:皆州縣調補,戶下子弟客丁遇定警責辦土戶此系鄉兵。徽宗崇甯元年,川峽置安遠軍。四川路步兵之額,自開遠而下,並改曰克寧,凡一百一十一指揮,軍二萬三千四百人。渝川為克甯軍指揮。元世祖三年平蜀後,立萬戶府及千戶所以統軍士。遇方面有警,則置行省樞密院以綜之,置重慶五路守鎮萬戶府。成宗大德九年,以行播州軍民使楊漢英為紹慶、彭水、南平、重慶等處沿邊宣尉司,管軍萬戶,佩虎符。明置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置總兵、參將、遊擊、守備,以司攻守,又理以憲臣,監以禦史,撫以都憲,各衛所官軍分番教閱,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二百一十六人為一千戶,一百一十二人為一百戶所,每一百戶設總旗二人,小旗一十人,管領大小相維,以成隊伍。四川都司所屬二十一衛所,原額軍十六萬三千六百三十六名。有大征伐或量調,各土司兵聽官兵頭領節制指使,置重慶一衛五所。及本府州縣,又編民壯以時操演,用備不虞。

今制

國朝順治十四年,設總督四川軍務部部院一員,駐紮重慶。康熙七年奉裁,複設兼制川湖總督一員,駐紮荊州府,嗣奉裁,複設陝西總督一員,駐紮漢中府。設重慶夔鎮總兵官一員,駐紮夔州。鎮標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守備三員。設重慶城守副將一員,左右兩營,遊擊二員,守備二員。康熙十八年移重慶副將于夔州,移駐總兵官于重慶,為重慶鎮,鎮標左右三營,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千總六員,把總十二員,外委十八員,馬二步入額,兵二千名。雍正六年改馬一步九。雍正十三年裁撥綏甯營馬步兵丁二百名。乾隆十七年,移右營守備分駐巴縣、大庵,于三營內撥兵七十名,駐守華鎣山。乾隆二十三年改右營遊擊為都司,裁馬步兵丁五名,

現在實存馬步戰守兵丁一千七百九十五名。

官俸

總兵官一員每年共支俸餉、馬幹、米折等項,銀二千八十三兩七錢九分零。中營遊擊一員每年共支俸餉、馬幹、米折等項,銀六百七十九兩七錢二分零。左營遊擊一員每年俸餉、馬幹、米折,同中營。右營都司一員每年共支俸餉、馬幹、米折等項,銀四百四十二兩一塵四纖。中營守備一員每年共支俸餉、馬幹、米折等項,銀三百三十九兩四錢六分零。左營守備一員右營守備一員每年俸餉、馬幹、米折,俱同中營。千總六員每員每年應支俸餉、馬幹、米折等項,銀一百七十九兩五錢一分零。把總十二員每員每年應支俸餉、馬幹、米折等項,銀一百七十九兩五錢一分零。外委十八員每員每年應支養廉戰糧一分,餉米銀二十兩四錢六分三厘。

兵餉

馬兵一百七十八名每名每年支餉幹米折,折銀三十五兩七錢九分三厘六纖。步戰兵七百一十八名每名每年支餉米,銀二十兩四錢六分三厘。守兵八百九十九名每名每年支餉米,銀十四兩八錢三厘二纖。以上馬步戰守兵丁共一千七百九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三萬四千三百七十一兩四錢八分五

厘二忽八微六塵六纖。

營額

中營兵丁六百名內馬兵六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三百名,除各官養廉公費一百零三名,外實在差操兵丁四百九十七名,內分防各汛及馬塘、水塘。兵丁一百八十一名,存城兵丁三百一十六名。左營兵丁六百名內馬兵六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三百名,除各官養廉公費一百零三名,外實在差操兵丁四百九十七名,內分防各汛及馬塘兵丁一百五十二名,存城兵丁三百四十五名。右營兵丁五百九十五名內馬兵五十八名,步戰兵二百三十八名,守兵二百九十九名,除各官養廉公費九十八名,外實在差操兵丁四百九十七名,內分防各泛及馬塘。兵丁一百六十七名,存城兵丁三百三十名。

今鎮標三營,額設員弁除移撥外。總鎮一員 遊擊二員 都司一員 守各二員 千總五員 把總九員 外委十五員 額

外七員馬、步、兵丁三營除歷年裁撥外,實額設馬兵丁一千三百四十九名。中營馬步兵丁四百八十名 左營馬步兵丁三百八十名 右營馬步兵丁四百八十五名。三營所屬十九汛,中營轄佛圖、璧山、長壽、綦江、石壕、南川六汛。左營轄江津、永川、松溉、大足、榮昌五汛。右營轄巴縣、江北、涪州、台州、定遠、銅梁、安

居、大庵八汛。東三百六十里至涪州汛手巾溪,交忠州營,勘都縣汛界;西三百五十五里至榮昌縣蔣家寺,交隆昌縣汛界;南二百九十里至南川縣汛鵲子岡,交貴州正安州界;北三百五十里至定遠縣汛乍石灘,交川北南充縣汛界。

一分防巴縣汛,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七十五名。一分防佛圖關汛,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一百名道光二年新設。

一分防長壽縣汛,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六十八名。一分防綦江縣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七十名。一分防石壕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十八名道光二十二年新設。一分防南川縣汛,外委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四十二名。一分防璧山縣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三十九名。一分防永川縣汛,外委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五十名。一協防永川松溉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十名嘉慶十八年安設協防。一分防榮昌縣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三十九名。一分防江津縣汛,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四十五名。一分防大足縣汛,外委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十八名。一分防颱州縣汛,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八十一名。一分防定遠縣汛,外委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三十八名。一分防銅梁縣汛,外委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十名。一分防江北廳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四十名道光二年新設。一分防大庵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三十三名。一分防安居江汛,外委把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七名。一分防涪州汛,千總一員,帶領馬戰守兵六十五名。其餘官兵存營差操。

重慶鎮統轄員弁附

副將二員一綏寧協,一夔州協。遊擊三員鎮標中營,左營,酉陽營一員。都司七員鎮標一,夔州協三,綏寧二,忠州一。守備七員鎮標二,綏右一,夔協二,邑梅一,酉陽一。千總二十員鎮標五,綏寧七,夔協七,忠州一。把總二十二員外委四十七員額外二十二員鎮標統屬十四營,額設經制馬兵戰守兵五千三百零,除歷年裁撥外,馬戰守兵實存五千一

百餘名。東至夔州府屬巫山縣,交湖北巴東縣汛界;南至貴州遵義府,交正安州汛界;西至敘州府,交隆昌縣汛界,又接連交滬州合江縣汛界;北至川北順慶府,交南充縣汛界。

題名重慶鎮總兵官康熙元年設駐重慶府。王朝海陝西臨洮人,康熙十九年任。王渡沖直隸撫寧人,康熙十九年任。鄭僑柱陝西甘州人,康熙二十五年任。韓 成《巴縣誌》:字君輔,山東膠州人,康熙三十九年任,法令嚴明,蠻夷率服。遇旱禱雨輒應,郡城火,於火所肅

拜,忽返風,火滅。在任十有七年,兵民感戴,贈都督,祀名宦。

胡 琨江南江都武探花,康熙五十六年任。

楊盡信陝西長安人,康熙六十年任。

路振揚陝西長安人,雍正元年任。

李 耀甘肅寧夏人,雍正元年任。耀曾孫名和春,寄籍直隸,由大挑舉人,道光二十三年任重慶府定遠縣知縣,加同

知銜。

任國榮鑲黃旗人,雍正五年任。

馬 義陝西長安人,雍正九年任。

張朝良保寧府人,雍正十一年任。

任 舉《通志》:字漢翀,山西大同人,甲辰武進士,曆官重慶鎮總兵。乾隆十二年,大金川蠻酋逆,命督兵進剿。山谷險阻,冰雪峻嶒。舉舍馬徒步,身先士卒,首襲昔嶺,克之,又奪據噶達、喇木同等卡,攻破木石城及碉樓二百餘座。進兵色兒力山梁,逼賊巢。賊懼,退守石城,依崖齦

,賊恃負嵎。十三年六月十六日,舉提刀薄卡,一躍而上,連刃數賊,賊擊以火槍,洞腹墜崖死。奏既入,贈提督,諡勇烈陰參將。

和邦額蒙古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靜 海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高 瑹漢軍鑲黃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馬鎮國甘肅團元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袁國璜四川保縣人,乾隆五十六年在任。

百 樣蒙古鑲白旗人,嘉慶二年任。

馬 瑜甘肅張掖人,嘉慶六年任。

雷 仁甘肅寧朔人,嘉慶九年任。

唐文淑廣西馬平人,嘉慶十一年任。

羅聲阜四川成都人。乾隆四十四年入營,撥補外委。五十三年出師巴勒布,五十六年出師廓而喀。嘉慶元年出師湖北,三年撤赴達州,大小戰陣殺斃首逆楊開第、徐萬富、汪貴、亢士洪、賴先鋒、齊國典、馬漆保、譚世勝、趙金文、陳君賜、張朝龍等十一名,生擒首逆徐添壽、冉學勝、蕭坤、郭士寬、李大炮、張廷貴、李華度、向瑤、張正朝、米世華、宋國聘、宋游氏、朱映鬥、湯思蛟、劉連伯、黃如循、段大貴、魏忠懷、劉岔口、芶宗友、楊宗文、苟文漢、龔無吳等二十三名。七年凱旋,後任督標副將。十四年升授重慶鎮總兵。

羅思舉四川東鄉縣人。嘉慶元年招募鄉勇,隨營征戰,賊負隅,思舉劫入其營,生擒逆首廖延賢,即蒙恩給禦千總,賞戴藍翎。嗣後,曆戰殺斃首逆孫老五、張仕龍、張仕虎、王泅虎、陳天奇、王仕貴等七名,斬捕教匪二千三百餘名,生擒首逆冉無元、雷仕旺、孫老六、王玉昆、向老八、張簡、熊老八、賈偽、總兵杜春等九名。十一年出師寧陝,十二月協剿綏定叛匪。十二年正月剿辦陝西瓦石坪教匪,生擒首逆趙文賢,升任綏定協副將。十九年由甘肅涼州總兵調補重慶鎮。二十年任事,旋奉總督部堂常調剿瞻酋,蕩平河東西賊巢,燒斃首洛布七力,毀其巢穴。歷任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提督,平定趙金龍,賞戴雙眼花翎。道光中卒於官。平生仗義敢作,目不識丁,而行兵暗與古合,善撫士卒,所得俸皆以頒。宗族又于東郊創建文昌書院,捐產為修脯膏火資,購書五千余卷,培植士類。臨陣奮不顧身,嘗曰:“吾但如馬援,得馬革裹屍,足矣。”然大小百有餘戰,雖小有傷恤,未嘗敗北,而卒以壽終,殆忠勇並著者也。

余步雲四川廣安州人。嘉慶三年入營剿賊,曆殲首逆蕭掌櫃、冷天祿、余國明、楊開甲等四名。生擒首逆高三、王亭昭、辛鬥、張世龍、冉藩、辛聰等六名,拔補都司升任黎雅營遊擊。十九年剿辦陝西教匪,殲斃苗小一,生擒楊榮、羅懷凱、撤回門,升補參將,歷任阜和協副將。道光元年升任重慶鎮總兵。

馬騰龍四川成都縣人。乾隆五十八年入伍,六十年出師黔、楚,征繳苗匪。嘉慶二年調赴湖北川陝等處,斬嫋首逆石柳鄧、張長庚,槍斃伍金柱,生擒吳半生、覃加耀、張正朝、羅其清、王廷詔、馬五等六名。道光元年升任甘肅鎮總兵。二年帶兵西寧口外,剿捕番匪,前後征戰斃賊一千餘名,奪獲牛羊器械無算,生虜四十三名,搜捕大小男婦餘匪三百九十七名。

三年調補陝甘鎮總兵。八年改授重慶鎮。張作功甘肅皋蘭縣人。嘉慶元年入營,四年出師秦鞏,六年隨總督長剿辦悄悄會匪徒,在南山峪口截殺旗首龍貴等四十餘名,生擒逆首張仕榮,偽先鋒胡登敖及余匪三十餘名,拔補把總。十八年隨剿滑縣李文成餘匪。歷任至福建汀州鎮

總兵,調補四川松潘總兵。道光十七年改調重慶鎮。十八年會剿貴州仁懷縣匪徒穆繼賢,仍著勞績雲。

重慶鎮標中營中軍遊擊

朱 貴陝西人,康熙二十一年任。王執中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六年任。陳嘉謨浙江人,康熙三十三年任。杜汝齋山西人,康熙四十二年任。魯 岱《巴縣誌》:字人嶽。浙江山陰人,庠生,嫻韜略,善騎射,保舉授武職。康熙五十三年任,飭戎行撫士卒,兵戢

民安,文武和協,喜吟詠,酷好陶詩,有詩,見《藝文》。王俊美山東人,康熙五十七年任。汪 蓉雲南人,雍正元年任。劉 敬江西武進士,雍正五年任。劉應彪松潘人。穆克登阿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年任。馬奉君甘肅靈州人,乾隆四十二年任。愛隆阿滿洲鑲黃旗人,乾隆五十二年任。李發先雲南南寧人,嘉慶四年任。楊登魁四川冕甯人,嘉慶七年任。楊逢春四川崇慶州人,嘉慶十五年任。德 印旗人,嘉慶十七年任。魏永泰山東人,嘉慶十九年任。仵仁潔山東宜城人,嘉慶二十五年任。楊開雲嘉慶二十四年任。開 明正白旗人,嘉慶八年補鑾儀衛治議正,十五年外任山西矚州營都司,二十五年升授重慶中營遊擊。樊豐年四川成都人,乾隆五十八年入營,六十年出師黔楚。嘉慶二年撤,赴達州軍營,節次出力,殲斃首逆苟文明,

撥補重慶左營守備。十一年出師寧陝。十二年剿辦長清土匪。二十年升補南平都司。道光元年剿捕雲南夷匪,拿獲首逆

谷老大,事竣回營。四年調補重慶鎮中營遊擊。馬懷謨四川華陽縣人,乾隆五十八年入營。嘉慶二年出師湖北,事竣撤,赴達州。十一年出師陝西瓦石坪。十三年派征峨眉、馬邊剿辦猓夷。道光元年捕獲鹽匪彭幫帽等七十七名。歷任峨邊守備,建昌右營都司。十二年升授重慶鎮中營

遊擊。

恒 裕旗人,道光十三年署。

中營中軍守備

郭有功陝西人,康熙二十一年任。李 嵋直隸武進士,康熙三十四年任。韓 雄陝西人,康熙四十年任。蘇 凱陝西人,康熙五十六年任。王應鳳四川武舉,康熙六十一年任。

楊 鶴山東人武進士,雍正六年任。郜 見河南人,雍正八年任。何正國四川人,雍正五年任。李成邦《通志》:安徽人,由行伍擢重慶中營守備,署遊擊事。乾隆十三年出師金川,攻克巴納山,力戰陣亡,予蔭恤。四 格蒙古鑲紅旗人,乾隆四十年任。哈得功四川成都人,乾隆四十三年任。胡尚賢陝西漢中人,乾隆五十二年任。石陣圖《通志》:山東人,由武科。乾隆五十六年任。嘉慶元年邪匪王三槐等倡亂,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達州陣亡,子

蔭恤。夏繼先《通志》:浙江山陰人,由行伍。嘉慶元年任,委赴長壽縣防衛縣治。嘉慶二年十月二十三日,賊首王三槐率

眾來攻,繼先帶領兵勇奮力出禦,戰歿於陣,蔭恤如例。馬大緩四川成都人,嘉慶二年任。黃化治四川成都人,嘉慶七年任。馬登榜四川松潘人,嘉慶十五年任。高占魁四川人,嘉慶十七年任。馬懷謨四川人,嘉慶十九年署。張占鼇四川人,嘉慶二十年署。王玉龍嘉慶二十一年署。馬懷謨嘉慶二十四年署。吳世泰四川人,道光二十年任。江錦鱗四川人,雲騎尉,道光二十一年署。譚賢佐四川人,道光二十二年任。重慶鎮標左營遊擊蔣元魁江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楊生光河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黃 升福建人,康熙三十六年任。楊 洪陝西人,康熙三十七年任。劉一鳴湖廣人,康熙四十年任。李友德陝西人,康熙五十一年任。陳玉琳山東人,康熙五十八年任。保 璠四川武進士,雍正二年任。李世忠湖廣人,雍正七年任。王君賜甘肅靈州人,乾隆三十年任。安廷贊直隸樂亭人,乾隆三十九年任。趙宗濬漢軍武進士,乾隆五十二年任。張 麟山西太谷武進士,乾隆五十七年任。李發先雲南南寧人,乾隆六十年任。和 欽滿洲正黃旗人,嘉慶四年任。

劉 彪四川華陽人,嘉慶六年任。

塔清阿蒙古鑲紅旗人,嘉慶九年任。

張 傑四川華陽人,嘉慶十一年任。

黑達色滿洲正藍旗人,嘉慶十五年任。

張必祿四川巴縣人,嘉慶二十一年署。

岳 燾四川人威信公裔,道光元年任。

殷占魁四川人,道光二年任。

岳 燾道光三年任。

張君惠道光四年任。

岳 燾道光七年任。

李錦明道光十四年署。

瑞 周道光十五年任。

懷塔布旗人,道光十七年署。

吳世泰道光二十一年署。

唐 政四川成都人,嘉慶三年出師達州,十年凱撤回營。歷任巫山千總、邑梅守備。道光六年出師西口外,以功賞帶花翎,升任都司。十三年出師峨邊。十五年剿辦雅劄等支夷匪。十七年剿辦雷波夷匪,調補重慶左營遊擊。二十年出師

廣東,剿逆英逆,擢升陝西西鳳營參將。二十二年凱旋回渝。性謙退,有功不伐,尤喜讀書,武弁中罕其匹也。

左營中將守備

李洪異直隸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韓繼起直隸武進士,康熙三十二年任。

茅連昌浙江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頡 耀京衛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倪大采陝西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毛龍甲江南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孫兆勳山東臨淄武舉,乾隆三十年任。

劉宗泗山西右玉陰人,乾隆五十二年任。

范國勳漢軍正紅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夏繼元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二年任。

馬萬年四川成都人,嘉慶三年任。

傅廷佐四川成都人,嘉慶四年任。

祝廷彪四川華陽人,嘉慶五年任。

歐 愷《通志》:湖北東湖人,由行伍。嘉慶六年任,從征邪匪。七年二月十三日在太平廳力戰,臨陣亡,予蔭恤。

樊豐年四川成都人,嘉慶八年任。

劉興魁四川人。嘉慶二十一年任。

羅應升道光元年署。

唐 璥四川成都縣人,二年署,三年實授。

王用中道光六年署。

韓德新直隸人,道光十年任。

馬忠林道光十三年署。馬中華道光十四年署。萬承祿四川人,道光十五年署。楊 澤道光十六年署。王明福道光十七年署。虎嵩林道光十八年署。唐 琯道光十九年署。羅文鬥四川人,道光二十年署。萬承恩四川人,雲騎尉。道光二十一年署。江錦麟道光二十二年署。羅文鬥四川人,道光二十三年署。

重慶鎮標原設右營遊擊

秦世勳河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羅 璫福建人,康熙二十九年任。王應龍河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趙 錦陝西武舉,康熙四十四年任。杜明禮陝西人,康熙五十年任。詹德基浙江武進士,康熙五十六年任。姚文玉正藍旗人,康熙五十八年任。李 美河南人,康熙六十一年任。右營原設守備乾隆四十四年裁李伏茂陝西人,康熙二十一年任。陳成功福建人,康熙三十六任。崔自立直隸人,康熙四十六年任。相 琳直隸武進士,康熙五十七年任。鄧國興廣東高要人,乾隆三十年任。楊 奉直隸遵化人,乾隆三十九年任。重慶鎮標右營都司乾隆十五年裁遊擊改設愛 山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三十年任。阮甯芳直隸臨榆武進士,乾隆三十三年任。吳正奇廣西全州人,乾隆三十九年任。李芝榮陝西三原人,乾隆四十一年任。傅悅明湖北南漳人,乾隆五十二年任。穆隆阿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六十年任。龍 魁《通志》:江南人,由行伍擢守備,署重慶鎮都司。嘉慶二年追剿邪匪,在東鄉縣擊賊,陣亡。蔭恤如例。孫世愷湖南渲州武進士,嘉慶九年任。劉 炯漢軍正紅旗人,嘉慶十一年任。馬大綏四川成都人,嘉慶十五年任。

胡 超四川長壽縣人,嘉慶十七年任。郭 成嘉慶十八年署。馬麟輝漢軍鑲白旗人,嘉慶二十年任。羅應升嘉慶二十一年署。張士俸道光元年署。馬懷謨四川人,道光二年署。鄭起能道光十一年署。多樂安旗人,道光十二年任。武 慶旗人,道光十七年任。

驛傳

朝天驛在巴縣朝天門內,康熙十九年設驛丞一員,站馬二十三匹,馬夫十一名半,歸重慶府管理。至二十年裁馬十三匹,馬夫六名半。四十五年驛丞缺,裁驛務,改歸巴縣管理。五十一年裁馬四匹,馬夫二名,添設梓潼縣驛,實在馬六匹,

歲支草料銀一百二十七兩四錢四分,馬夫三名,歲支工食銀五十兩零九錢七分六厘,買補馬二匹,歲支價銀十六兩,棚廠槽

鍘,歲支銀八兩五錢二分,以上歲共支銀二百零二兩九錢三分六厘。白市驛在巴縣西,東至本縣朝天驛六十里,西至璧山縣來鳳驛五十五里。康熙十九年額設驛丞一員,站馬十七匹,馬夫八名半,至二十年裁馬七匹,馬夫三名半,續收隆昌縣撥補馬二匹,馬夫一名。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

驛站,驛丞缺,裁驛務歸巴縣管理,實在站馬六匹。來鳳驛在璧山縣南五十里。東至巴縣白市驛五十五里。西至永川縣東皋驛八十五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東皋驛在永川縣治內,東至璧山縣來鳳驛八十五里,西至榮昌縣峰高驛九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峰高驛在榮昌縣東二十五里,東至永川縣東皋驛九十里,西至隆昌縣隆橋驛一百四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隆橋驛在隆昌縣治,東至榮昌縣峰高驛一百四十里,西至內江縣安仁驛一百二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安仁驛在內江縣治內,東至隆昌縣隆橋驛一百二十里,西至資州珠江驛九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珠江驛在資州治內,東至內江縣安仁驛一百里,西至資陽縣南津驛一百四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雍正六年又調馬二匹,馬夫一名。添設日地腰站,其草料工食每年

由地丁內扣留,申解給發,實在馬四匹。南津驛在資陽縣治內,東至資州珠江驛一百四十里,西至簡州陽安驛九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抽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內撥馬二匹,馬夫一名,在金帶鋪接遞,又撥馬二匹,

馬夫一名,在臨江寺接遞。陽安驛在簡州治內,東至資陽縣南津驛九十里,西至本屬龍泉驛七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抽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雍正六年又調馬二匹,馬夫一名,添設滬定橋腰站,實在馬四匹。龍泉驛在簡州西,東至本州陽安驛七十里,西至成都縣錦官驛四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

四十一年抽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雍正六年又調馬二匹,馬夫一名,添設沈村驛站,實在馬四匹。錦官驛在成都治左,站馬三十匹。以上西路分水驛在長壽縣,東北至墊江縣九十里,西至巴縣朝天驛二百一十五里。康熙十九年設長壽、分水二驛站,馬二十

匹,馬夫十名,至二十一年裁汰。雍正八年調撥溫湯驛馬三匹,馬夫一名半安設,現在馬三匹。墊江縣南至長壽縣分水驛九十里,北至梁山縣一百里,雍正八年奉設站馬三匹。梁山縣東至萬縣一百六十里,西至墊江縣一百里,原設白洋、太平、沙河、袁壩四驛。康熙二十一年奉裁。雍正八年

奉設站馬三匹。萬縣東至雲陽縣一百四十里,西至梁山縣一百六十里,原設集賢水馬驛、瀼途水驛、分水馬驛,久經裁汰。雍正八年複設站馬三匹。雲陽縣東至奉節縣一百四十里,西至萬縣一百六十里,原設有五峰水馬驛、巴陽水驛,久裁。康熙初年設站船三隻,每只橈夫六名。雍正八年,議以川江水急,逆流上行,撓船遲誤,奉文裁汰,改設馬三匹。奉節縣東至巫山縣一百六十里,西至雲陽縣一百四十里,原設永甯水馬驛、南淪水驛、安平馬驛,久裁。雍正八年自小橋驛撥設站馬三匹。小橋驛在巫山縣治,東至湖廣巴東縣一百里,西至奉節縣一百六十里,原設站馬八匹,馬夫四名。康熙五十一年抽調馬二匹,馬夫一名,添設旌陽驛。雍正八年又調馬三匹,馬夫一名半,安設奉節縣,實在馬三匹。

裁汰廢驛

巴縣溫湯驛,在縣西北一百里。白節驛,在縣南八十里。鐵山驛,即土淪驛,在縣東北一百里,設驛丞一員。冷水驛,在縣東南六十里。在城水驛,康熙十九年設四橈船四隻,六橈船四隻。銅罐水驛,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魚洞水驛,在縣西南六十里。木洞水驛,在縣東九十里。以上均經裁汰。

江津驛白渡馬驛,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僰溪水驛,在縣北迎思門內。石羊水驛,在縣西六十里。石門水驛,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漢東水驛,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均裁。綦江舊設東溪、扶歡二驛,今裁。合州什邡驛,在州南。劉宋場驛,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溫湯驛,在州北。合陽水驛,在州東。均久裁。涪州涪陵驛,在州治東。青水驛,在州東六十里。及藺市驛,均裁。張希召改置士沱、黔南、白渡三驛碑記隆慶上章,敦牂之歲。二月余,以北戶部郎中,移守重慶郡。甫旬日

輒下諮合屬,前所疾苦及利民之大者,急為之,所而未遑,更置驛傳也。越明年春,餘八覲竣事,旋奉銓曹訪冊謀之,郡父老舉有憂容顰蹙,跪而泣曰:“渝郡俗好淳簡,自乙丑兵燹之後,土瘠民貧,閭閻生計日絀,且賓旅宦僚借關應付,接望於舟車,日計月酬,其靡敝有田也。加以郡守弗克,師帥坐視驛遞凋廢,迎送稽玩,漫不經心,計將奈何?”余聞之,鰓鰓大懼,乃縱觀二十年提封縣驛,沖僻道里遠近,悉繪為圖畫,朝夕翻閱,籌度其間,民情地勢了然,視睹諸斯矣。迄辛未秋,將巴縣土沱邑移置鐵山,黔江縣黔南驛移置沙鎮,綦江縣白渡驛移置東溪,院司僉謂事體穩便,軫恤瘡痍,蓋不為一時之利,而貽川東地方以萬世無疆之福,正餘所以仰慰聖天子愛養元元之至意也。三驛夫馬支應並未一毫加編,以免紛更之擾,各驛官吏印記,俱不變動,省題請也,庶幾乎勞者以息,溺者以援,小民鮮偏累之歎,餘或可逭瘝官之誚也。於是郡父老欣欣然色喜,願紀石以垂不朽,遂選匠摹勒用紀歲月,姑俟後來君子嗣而考之,尚亦思所以休吾民哉。

塘鋪巴縣附郭底塘鋪在縣治內,接遞五路公文。東路觀音塘在縣東十五里。尖山鋪東二十五里。沙坪鋪東四十五里。土沱鋪東七十五里。大彎鋪東一百零五里。梅溪鋪東一百三十五里。張關鋪東一百五十五里。

茶店鋪東一百六十五里。沙溪鋪東一百八十五里,交長壽界。南路黃葛鋪在縣南五里。曹壩鋪南一十五里。青崖鋪南三十五里。苦竹鋪南四十五里。冬青鋪南五十五里。大窩鋪南六十五里。雞公鋪南七十五里。白節鋪南八十五里,交綦江界。西路佛圖鋪在縣西十五里。石橋鋪西三十里。二郎鋪西四十五里。白市鋪西六十里。鳳山鋪西七十二里。走馬鋪西八十七里,交璧山縣界。西北路龍坎鋪西北二十里。白崖鋪西北三十里。石道鋪西北四十里。金剛鋪西北五十里。高灘鋪西北六十里。八廟鋪西北七十里。青木鋪西北八十里。打鐵鋪西北九十里。溫湯鋪西北一百里。伏虎鋪西北一百一十里。七塘鋪西北一百二十里。蠻子鋪西北一百三十二里。八塘鋪西北一百四十二里。新市鋪西北一百五十四里。九塘鋪西北一百六十七里,交合州界。東南路背峰鋪東南十五里。倒座鋪東南三十里。梅埡鋪東南四十五里。冷水鋪東南六十里。木洞鋪東南七十五里。長延坪鋪東南九十五里。峰門鋪東南一百八十里,交長壽縣界。

天賜鋪額設思兵八十四名,每兵工食銀六兩。大江水塘四吊餌嘴、甕壩沱、海壩磧、木洞鎮。小江水塘二七孔子、白崖鎮。

江津縣

底塘鋪在縣城內。白崖鋪東十里。九龍鋪東二十里。石橋鋪東三十里。歧路鋪東五十里。頭塘鋪南十里。高牙鋪南二十里。大屋鋪南三十里。枝子鋪南四十里。尹村鋪南五十里。大塘鋪南六十里。長沙鋪南七十里。林岡鋪南八十里。杜市鋪南九十里。高歇鋪南一百里。里牛鋪南一百一十里。

額設司兵五十一名。

長壽縣

底塘鋪在縣城南門五里。龍溪鋪東南十里。九盤鋪東二十里。牛心鋪西十五里。土橋鋪西二十里。寒坡鋪西三十里。分水鋪北十五里。八顆鋪北二十里。沙鎮鋪北三十里。新橋鋪北四十里。葛蘭鋪北六十里。石堰鋪北七十里。毛市鋪北八十里。楊柏鋪北九十里。雲台鋪北一百里。海棠鋪北一百一十里。

登溪鋪北一百二十里。額設司兵一百二十九名。

永川縣

底塘鋪在縣東。石佛鋪東十里。鐵山坪鋪東二十里。新橋鋪東三十里。界碑鋪東四十里。土硃鋪西十里。耗子鋪西三十里。石盤鋪西七十五里。單溪鋪西北四十五里。跳石河鋪西北二十里。善鋪西北三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八名。

榮昌縣

底塘鋪在縣城東街。梧桐鋪東十五里。峰高鋪東三十里。石盤鋪東四十五里。高池鋪西十五里。磁磘鋪西二十五里。安富鋪西三十五里。蔣家鋪西四十五里。

額設司兵二十七名。

綦江縣

底塘鋪在縣北門外。白渡鋪北二十里。土橋鋪南二十里。黃金坪鋪南四十里。金土地鋪南六十里。絲櫟灣鋪南七十里。東溪鋪南八十里。尚書坪鋪南九十里。趕水坪鋪南一百一十里。黃泥坳鋪南一百三十里。安穩鋪南一百五十里,又四十里,交貴州桐梓縣界。

額設司兵十四名。

南川縣

隆化底塘鋪在縣城南。船溪鋪西十里。尖峰鋪西二十里。玉崖鋪西三十里。白土鋪西四十里。福祿鋪西五十里。桫樹鋪西六十里。白沙井鋪西七十里。

額設司兵十六名。

銅梁縣

底塘鋪在縣東門外。桐梓鋪東南十五里。石魚鋪東南三十里。虎峰鋪東南五十五里。大廟鋪東南八十里。太平鋪東南一百零五里。尹家鋪東南一百三十五里。板橋鋪東南一百六十里。高硐鋪東南一百九十里。萬壽鋪東二百三十里。鏡灘鋪東三十里。牆光鋪東五十里。大路崖鋪東七十里。接龍鋪東九十里。青木關鋪東一百二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名。鏡灘以下五鋪,接遞府城司兵十一名,系乾隆五十四年捐設。

合州

岡石鋪在州南十五里。瀼溪鋪南三十里。觀音鋪南四十五里。南峰鋪南五十五里。大石鋪北五十里。迥龍鋪北七十五里。古樓鋪北一百里。香爐鋪北一百二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七名。

涪州

底塘鋪在州城內。

青龍鎮鋪東三十里。白崖鋪東七十里。綠竹鋪東一百一十里。燈盞鋪東一百五十里。木銀鋪東一百九十里。聞天鋪東二百三十里。白果鋪東二百七十里。火爐鋪東三百一十里。沙台鋪東三百五十里。木棕鋪東三百九十里。沙溪鋪西四十里。雙廟鋪西八十里。大柏樹鋪西一百二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八名。

大足縣

底塘鋪在縣東。水車鋪東二十五里。龍水鎮鋪東四十里。雙路鋪東六十里。郵亭鋪東八十里。

額設司兵十二名。

璧山縣

底塘鋪在縣城。畫眉鋪東十里。虎峰鋪東二十里。響水鋪東三十里。三溪鋪東四十里。拖木鋪東六十里。來鳳鋪南五十里。帽子鋪南六十里。石梯鋪南七十里。高古鋪南八十里。界碑鋪南九十里。打鐵鋪北二十里。溫湯鋪北三十里。伏虎鋪北四十五里。楊家廟鋪北六十里。蠻墳鋪北七十里。

新市鋪北九十里。額設司兵五十一名。

定遠縣

底塘鋪在縣城。舊縣鋪北十里。石橋鋪北二十里。太平鋪北三十里。沿口鋪北四十里。梧桐鋪北五十里。三溪鋪北六十里。新場鋪北七十里。界牌鋪北八十里。坐虎鋪西南十里。唐家鋪西南二十里。興學鋪西南三十里。倒石鋪西南四十里。香爐鋪西南五十里。

額設司兵三十九名。

江北廳

底塘鋪在廳城東。頭塘鋪東五里。尖山鋪東十八里。二塘鋪東三十里。一碗水鋪東四十三里。沙坪鋪東五十里。勾溪鋪東六十五里。土沱鋪東七十五里。相見鋪東八十五里。分水鋪東九十五里。大灣鋪東一百五里。鷯鵼鋪東一百一十五里。石船鋪東一百二十五里。梅溪鋪東一百三十五里。欄埡鋪東一百五十里。張關鋪東一百六十五里。三角鋪東一百七十五里。石崖鋪東一百八十五里。沙溪鋪東二百里。

額設司兵五十七名。

團練附

嘉慶元年,達州教匪徐添德等滋事,四川總督宜綿通飭各州縣,仿照南充知縣曾自柏辦理團練章程。按:據南充縣曾令秉稱邪匪滋事以來,該縣陸路隘口九處,水路大小渡口十九處,會同文武員弁,選拔幹練書役,分住各要隘,督同地方約保人等,嚴密防堵。仍不時親詣各隘,督率巡查,不敢稍事大意。鄉勇一項不惟需費浩繁,鹽糧不繼,抑且有業者不願充當,其無業遊民應者,無事則圖支鹽糧,有事則退縮畏避,徒滋糜費,不足以資捍衛。不若就糧戶居民,聚集鄉團,守望相助,彼各有田園廬舍父子家室,眉睫之災,誰不共切保護。見在巡查卡隘,親詣各鄉,面諭拎約,激以大義,令其各保各甲,選出丁壯,自備器械、口糧,互相聯絡,協力防堵。妥議章程,嚴立賞罰,集成條約,抄單傳示。複圖繪山川形勢,指明要隘,先事預防,旋據各鄉團衿約,稟齊團勇花名,計三十餘處,每處有二三百名至七八百名不等。民情頗為踴躍,均願自備器械口糧,在於城鄉分頭堵禦。近日賊匪擾至蓬州許家場、南部新鎮壩及圍攻營山縣城,警報頻傳,城鄉人民尚屬安堵,並無遷避轉徙之狀等情。本督部堂據此查賊匪並非別有伎倆,不過恃眾亡命,以期乘虛而入。凡各處團集鄉勇守禦稍嚴,輒即紛紛退避,如營山、梁縣、大竹等縣皆於賊匪逼近城池之時,帶領鄉勇奮力擊敗,其明驗也。然與其賊逼近城池,始行設法抵禦,恐地方已受蹂躪之慘,莫若先為準備,大張聲威,杜其窺伺之意,所以保全生靈者更大。本部堂與隨營司道講求守城、守卡之策,本之古人成法,參以時下機宜。其為地方官指示開導者,不啻唇焦舌敝。乃庸懦之員,以為事有難行。逞才之輩,又複言過其實。一聞警報,惟以清兵請餉為事,而於守土二字,竟不顧名思義,良可慨也。據該縣所稟,親詣各鄉,面諭衿約,激以大義,令其各保各甲選出丁壯,自備器械口糧,互相聯絡、協力防堵等語,與前此合川龔牧所稟,親赴各鄉,勸渝紳耆約保、立團、設卡情形均系民情之所樂,為一經官為經理,自然倍加踴躍,正古人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也。一鄉如此,附近各鄉仿而行之,則各鄉足資保障。一邑如此,附近各邑仿而行之,則各邑足資保障。推而至於各州各府無不然,豈非在在銅牆鐵壁,無懈可擊。夫賊匪起自邪教,邪本不能勝正,而自官兵痛加屠戮之後,即在入教者亦未必無悔心之萌,特以勢同騎虎,不得不挺而走險,能竄一處即走一處,能延一日即活一日,若各鄉各邑以至各州各府自為保障,賊匪無丁男之可裹,無米糧之可擄,將不翦自除。官兵四面兜圍,籠禽檻獸,何難一鼓蕩平。倘計不出此,一任賊匪衝突過境,使賊匪日裹日多,蔓延為害,何所底止。合由六百里加緊通飭各屬、各府、廳、州、縣,遵照辦理具報。倘該地方官竟敢視為尋常通行事件,並不實力奉行,無論賊匪失陷城池,固當按律嚴辦。即潛逸境內無抵禦,亦必從重參究,凜遵毋違。一、每團製造紅邊黃布大旗一杆,旗上大書某團義勇字樣,團內派一強幹有膽力者,執旗隨團總左右。一、團勇務須衣履緊劄,綿帽上須系號帶一根,上亦寫某團義勇字樣。一、團內人家凡有防夜鳥槍素習施放者,即備繩、藥、砂子,團成一隊。無鳥槍者各制鋼利矛刀刃,頭長一尺餘,杆長八尺,要堅硬木料裝制結實。其餘又耙、劍、戟,如有素習熟慣者,各隨武藝所長,備用兵器,團成一隊。一、每團置三眼銃、鐵炮二個,中鼓一面,中鑼一面,備用。一、遇地方有事,團勇視團總旗幟所指為趨向,不得退縮畏避。團總令兩人扛抬鑼鼓,團總執搥,欲進擊鼓,團勇聞鼓聲急催則奮力向前,放槍砍殺。欲退鳴鑼,團勇聞鑼聲則駐足徐退,毋得混追,以防賊有理伏。徐退則步武不亂,以防賊人返追,如有臨事退縮不聽號令者,送官處置。一、每團須設健足探報四名,輪流走探,如報有賊至,先連放號炮二聲,團總團長即率團勇堵禦。一面遣健足飛報本縣,其附近各團聞某團炮聲即遣本團健足飛往探明回報,該團總團長迅率團勇各隨帶器械口糧前往援助,如有觀望遲緩誤事者,即將該團總團長重究。一、本縣令旗信簽傳調某團,該團總團長即率團勇依限飛馳,照信簽註定處所,齊集聽候派遣,敢有延誤,稟明大憲,以軍法從事。一、團內有技勇精強之人,據實,州縣派令傳習教演各團勇,團總優禮以待,或公議月費以酬其勞。一、遇夜安歇,各團勇槍刀器械俱要隨身安放,刻不可離,以防事起,倉猝不能徒手應敵。一、每團務須定一聚集公所,無事則合一團之人或分為兩班、三班議定雙單日期輪赴公所演習武藝,空日亦可以各照家務,公私兩得。有事則齊集隘口,協力堵禦,不得偷安躲避,違者責成團總、團長稽查稟究。一、地方有事,團勇日夜守卡瞭望,協力堵禦,並夜間伏路巡更,尤為聚要,必須流派撥以均勞逸,如有推諉偷安及虛應故事,不認真用心出力者,團總、團長稽查稟究。一、賊匪所到之處,先以放火驚嚇人心,凡有火起即當整頓堵禦,不可驚慌退避,違者稟明大憲,依軍法從事。一、賊匪每于黎明人倦之時,踏營攻寨,無不催敗。每夜至雞鳴以後,即當加緊防堵,不可以天色將明,放心安歇致誤大事。一、紳約團長奉行巡查,派撥傳勻教演及一切堵禦要務,敢有籍端需索通、同舞弊擾累居民團勇者,立行拏究,追給領牌,仍倍罰不貸。一、各團相距在二十里內外者,每議一定期於附近要隘處所開集會哨,或施放槍炮,演試武藝,既足以壯聲勢,使賊匪聞風遠遁,又可以彼此認識,互相聯絡,萬不失守望相助之義。一、各團相距城遠近不一,必須與縣署聲息相通,方可隨事緩急,酌量辦理,每團各擇一明白曉事之人,常住本城平匪局內,凡有團內應行之事,隨著稟明核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