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河南五

顾祖禹Ctrl+D 收藏本站

◇归德府东至江南徐州五百十里,南至江南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开封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曹县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山东兖州府四百十七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二百三十里,至南京八百五十里,至布政司见上。

《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周武王以封微子启,是为宋国。战国齐灭宋,与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汉因之。晋亦为梁国。后魏曰梁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置宋州,炀帝复曰梁郡王世充亦置梁州于此。唐初仍为宋州。天宝初,曰睢阳郡。乾元初,复曰宋州。五代梁为宣武军治唐建中二年,置宣武军,治宋州。兴元初,宣武军移治汴州。梁改汴州为东京,因移宣武军于此。唐改为归德军。宋仍曰宋州亦曰河南郡归德军。景德二年,升为应天府以太祖由归德节度使受命也。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金曰归德府。元因之。明初降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复为归德府,领州一、县八。今仍曰归德府。

府据江淮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春秋时,宋以亡国之余,争长于山东诸侯者数百年。楚、汉之相距荥阳、成皋间也,彭越为汉徇梁地,往往攻下睢阳、外黄等城,绝其军后,破其积聚,楚是以败。景帝时,七国之变,梁实当其冲,吴楚兵不敢过而西,卒以破灭。后汉初,刘永擅命于睢阳,号召东方,居然强敌。晋永嘉以后,中原沦丧,王师出于彭城,梁、宋为必经之道。而胡、羯、氐、戎,亦由此以震动淮泗。萧梁因元魏之衰,尝道出梁国,席卷汴洛而不能保也。盖睢阳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舟车之所会。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睢阳为腰膂之地者。唐天宝末,张巡、许远力守睢阳以抗贼锋,贼围益急,或议弃城东走,巡、远曰:睢阳者,江淮保障。若弃之,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论者谓睢阳坚守,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敢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以富庶全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张、许之功,于是乎伟矣。兴元末,李希烈僭逆,刘洽以宋州之兵西入大梁。及咸通之季,庞勋据彭城以倡乱,势甚张,而王师厚集于宋州,贼以平定。宋建陪京于此。其后蒙古攻金汴京,遣偏师陷睢州,攻归德,归德残破,汴亦不守。郡之形势,与徐、汴相表里,不较然哉?

今府城,春秋宋国城也。其城东门曰扬门《礼·檀弓》:元公入自扬门。《左传》昭二十一年,宋元公以华、向之乱,公自扬门见公徒,下而巡之。汉时东门犹曰扬门,又东北门曰蒙门《左传》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是也,南门曰卢门《左传》桓十四年,宋伐郑,取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又昭二十一年,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杜预曰:睢阳有卢门亭,东南门曰垤泽门即《孟子》鲁君所呼门也。《括地志》:宋东城南门曰泽门。《左传》襄十七年,宋皇国父为平公筑台,筑者讴“泽门之,实兴我役”者也。鲁君所呼当在此,西北门曰曹门《左传》成十八年,郑伯侵宋,及曹门外,是也,北门曰桐门《左传》襄十年,楚及郑围宋,门于桐门。又昭二十五年,宋乐大心居桐门,称桐门右师。又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无子,蓄公孙周之子得与启;景公卒,启立,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已为乌而集于其上,朱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是也,又外城门曰桑林门《左传》昭二十一年,宋城旧及桑林之门而守之。又而彡门,或曰宋郊外门。宋武公时,而彡班御皇父充石获长狄缘斯,宋公以门赏而彡班,使食其征,谓之而彡门,是也。汉梁孝王都于此本封大梁,以地卑湿,徙睢阳。《北征记》:城方三十七里,南临水即睢水,凡二十四门《汉书》: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太康地记》:城方三十里。唐建中时,亦为宣武军城,城有三长庆二年,宣武叛将李介攻宋州,陷南城,刺史高承简保北二城,与贼战却之。咸通十年,徐贼庞勋袭攻宋州,陷南城,刺史郑处冲守北城以拒贼。宋为南京城。城周十五里四十步,东二门: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门:南曰顺成,北曰回銮;南一门曰崇礼,北一门曰静安。内为宫城,周二里三百十六步,门曰重熙、颁庆。京城中有隔城,门二:东曰承庆,西曰祥辉。东有关城东面外城也,周二十五里八十三步,东、南、北各有一门。金之将亡也,以汴京危急,谋出幸。或言归德四面皆水,可以自保,既而金主出顿归德,复走蔡州。《志》曰:旧城周十二里三百六十步。明初,少裁四分之一。弘治十五年,圮于水。正德六年,重筑,乃徙而北之。城周九里有奇,今南门,即旧北门故址也府东门曰宾阳门,南拱阳门,西垤泽门,北拱辰门。

商丘县附郭。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秦置睢阳县。汉因之,梁国都于此。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宋城,属宋州。大业初,还属梁郡。唐仍为宋州治。后因之。金人复曰睢阳。明初,省入归德州。嘉靖中,升州为府,复置今县,编户二十七里。○睢阳城《括地志》:在州治南二里外城中。秦县治此。项王拔外黄,东至睢阳,皆争下项王。汉文封子武于此。景帝三年,吴楚叛,引兵攻睢阳,不能克。自汉以后,皆为梁国治。后魏主子攸永安二年,梁将陈庆之送北海王颢北还,进至梁国,魏将丘大千分筑九城以距之。庆之拔其三垒,大千降,颢遂即帝位于睢阳南,旋克梁国。隋始改县曰宋城,亦治南城中。宋建东京,宋城县移入郭内。蒙城在府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国语》:楚申无宇曰:宋有萧、蒙。又有蒙泽,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左传》庄十二年,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汉置蒙县,属梁国。晋因之。永嘉五年,苟奉豫章王端为皇太子,自仓垣徙屯蒙城,置行台,寻为石勒所虏。刘宋属谯郡。后魏因之,亦曰北蒙县。永安初,梁将陈庆之送北海王颢北还,自钅至城进拔荥城,遂至梁国。荥城,即蒙城之讹矣。后齐废。又有小蒙城,在府南二十五里。《志》云:中有漆园。庄周尝为园人城,亦名漆丘。晋义熙十二年,刘裕遣王镇恶等入秦境,秦将王苟生以漆丘降,即此。钅至城,见江南宿州。○贳城,在府西北。《左传》僖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贳。杜预曰蒙县西北有贳城,是也。今详见山东曹县。

亳城在府西北。杜预曰:在蒙县西北,故汤都也。春秋时宋邑。庄十二年,宋公子御说以宋万之乱,奔亳。亦曰薄。《左传》僖二十一年,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哀十四年,桓请以鞍易薄,宋景公不可,曰:薄,宗邑也。汉置薄县,属山阳郡。后汉改属梁国。晋省。《括地志》:熟西南三十里有南亳故城。《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为西亳,汤所迁也。又诸家皆以蒙县之亳为景亳。按:《商颂》明言瞻彼景山,为高宗寝庙所托,则指偃师之亳无疑,况景山至今未改乎?指为北亳,误矣。鞍亦在亳西,盖之食邑。

熟城在府东南四十里。汉睢阳县地。后汉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为熟侯,邑于此;寻为熟县,属梁国。晋因之。后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熟县,属宋州。唐武德二年,置南州治焉;四年,州废,仍属宋州。宋开宝五年,汴水决于此,迁治城南,仍曰熟县。元省。今为熟镇。横城在府西南。《左传》昭二十一年,宋华、向之徒乱,乐大心、丰愆、华御诸横。杜预曰:睢阳县南有横亭,世谓之光城,声相近也。○新城,在城南。《左传》文十四年,晋赵盾盟诸侯于新城。杜预曰:熟县西有新城。○商丘在城西南三里,周三百步。《左传》阏伯居商丘,是也。世称阏台。○丘,在城南四十里。《左传》桓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丘,是也。

○黄河在府北三十里丁家道口。自开封府仪封县东流,入府境之睢州考城界,流经此,又东至虞城、夏邑北,而东入徐州境,为丰、沛间之漕河。

汴河旧在城南。自开封府杞县东流,经睢州考城界,又东入宁陵界,至府城南而东南流,入江南凤阳府界。宋开宝五年,汴决熟,害民田。太平兴国三年,汴水决宋城县。淳化二年,汴复决于宋城。景德元年,宋州复言汴河决溢,皆命有司修塞。《寰宇记》:睢水在城南,汴水在城北,梁孝王广睢阳城,开汴河,始经城南为洪蓬泽。今详见大川汴水。又《水经注》:睢阳有涣水,亦汴水之支流也。今见永城县界。睢水在府城南。自开封府陈留县东南,经睢州宁陵县之南流入境,又东至夏邑永城之南,而入江南徐州南界。《春秋》僖十九年,宋襄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成十五年,宋华元讨荡泽之乱,其党鱼石等出舍于睢上。元止之,不可,则决睢ㄛ,闭门登陴以备之,鱼石等皆奔楚。汉建安七年,曹操军谯,遂至浚仪,治睢阳渠。胡氏云:睢水于浚仪首受莨荡水,东过睢阳,故曰睢阳渠。

孟诸泽在府东北,接虞城县界。今虞城县西北有孟诸台,亦故泽地也。《禹贡》:导荷泽,被孟猪。《尔雅》十薮,宋有孟诸。《左传》僖二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赐以孟诸之麋。又文十年,宋道楚子田孟诸。哀十四年,宋皇野语向巢:迹人来告,逢泽有介麋焉。或曰:逢,犹遇;泽,即孟诸。《周礼》谓之望诸,《史记》谓之明都,《汉志》谓之盟诸。○漆沟,在府城北,一名陨石河。《左传》:陨石于宋五。相传水涸时,五石犹存。

堤在府西北七里。,一作蓼。梁孝王所筑。宇文周末,杨坚使于仲文击尉迟迥将檀让于河南,军至堤,去梁郡七里,进拔之。《志》云:府城南六里有南湖,梁孝王园池故址也。白沙渠在府东。又有石梁渠。宋张亢知应天府,治此二渠,民无水患。○赵渠,在府东南。《志》云:即贾鲁所开大河故渎也。自商丘虞城县而东,达萧县至徐州。嘉靖末,始北徙。万历初,潘季驯议复开之,以费重而止。二十六年,刘东星复浚赵渠,功未竟而卒。

○武津关府东南三十五里。路通徐、亳,有巡司。又府北三十里曰丁家道口,当黄河之津要。今有丁家道口渡巡司,在府北十里。《志》云:府城西有商丘驿,明初置。阳梁聚在城东南三十里。《左传》襄十二年,楚会齐师伐宋,师于阳梁。杜预曰:阳梁在睢阳东。又鸿口亭,在府东。《左传》昭二十一年,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杜预曰:睢阳东有鸿口亭。

蠡台在府城南。司马彪曰:睢阳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亦谓之升台。《续述征记》:回道似螺,故曰蠡台。《水经注》:蠡台傍又有女郎台、凉马台。晋永和九年,姚襄降晋,屯于历阳,殷浩恶其强盛,迁襄于梁国之蠡台。又燕升平四年,燕以慕容垂为征南将军、荆州刺史,镇梁国之蠡台,是也。又有平台,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宽广而不甚高。《史记》: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即此。司马贞曰:平台,一名修竹院。

竹圃在府东南。《水经注》:睢水自睢阳东南流,历竹圃,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弥望,世谓之梁王竹园。官收其利,因名官竹。梁中大通四年,遣羊侃送元法僧北还,侃至官竹,闻谯城为魏所陷,引还。

宁陵县在府城西六十里,又西至开封府杞县一百里,北至睢州考城县七十里。古葛国,后为宋之宁邑。战国时属魏。汉曰宁陵,高帝封吕臣为侯邑。元狩初,置县,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晋因之。刘宋属谯郡。后魏仍旧。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宋州。唐因之。宋初属拱州,后属应天府。今城,明初筑,周九里有奇,寻圮于水。成化二十二年,改筑,截去北城,周仅五里。编户七里。○宁城在县城西。春秋时宋之宁邑也。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宁。秦楚之际,周市欲立故魏公子宁陵君咎为王,即此。汉置宁陵县。后汉初平四年,曹操败袁术于封丘,术自襄邑走宁陵。唐至德初,张巡自雍丘东守宁陵,大破贼将杨朝宗等于此,即今县矣。○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孟子》:汤居亳,与葛为邻。春秋时亦为葛国。桓十三年,葛人来朝。汉为葛乡。又县南三十里有东、西二期城,相去五里,战国时梁楚之边邑也。己吾城在县西南三十里。《风俗传》云:宁陵县之种龙乡也。后汉永元十一年,置己吾县,属陈留郡。中平末,魏武初起兵于己吾,即此。晋省县而城犹存。永嘉五年,石勒绐斩王弥于己吾,即此。后魏复置县,属马头郡。东魏置仁州及临淮郡治焉。北齐州郡俱废,省县入下邑县。盖废徙不一,非故县地也。

沙随城县西北六里。《左传》成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襄二十二年,复会于沙随。亦曰沙阳亭,或谓之棠阳城,俗谓之堂城。梁大通三年,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自钅至城进拔荥城,胡氏以为即堂城也。其西有白沙埚。唐至德初,张巡守雍丘以抗贼,贼众屯白沙埚,巡乘夜袭击,大破之。○汋陵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左传》成十六年,郑子罕伐宋,宋将Θ乐惧,败诸汋陂,退舍于夫渠,不儆,郑人覆之,败诸汋陵,是也。

大棘城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宣二年,宋华元、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即此。汉景帝三年,七国反,吴、楚共攻梁,破棘壁,即大棘也。

始基城在县南。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置。策大破乞活陈川于水南,谓人曰:吾从祖公北伐,功始基此。因名。相去五里有仇留城,川将仇留所戍处。按:水,一名谷水。《水经注》,汴水又东,谷水入焉,又东南经己吾城者也。今涸。

○甘露岭在县西五里。隋文帝幸岱,至此,甘露降,因名。○汴河旧在县北八里,又东入商丘县界。唐至德初,张巡守宁陵,大败贼将杨朝宗等,流尸塞汴而下。又兴元初,李希烈围宁陵,引汴水灌城,濮州刺史刘昌坚守,镇海节度韩遣将王栖曜赴救。栖曜以强弩数千,游汴水夜入城,希烈却走。宋太平兴国三年,汴河溢,坏宁陵堤岸,诏有司修塞。今涸。又县南七里有贾鲁堤。元时黄河南决,流经县界,鲁筑此堤障之,因名。

睢水在县南。自睢州界流经此,又东入商丘县界。○巴河,在县北。旧自睢州流经县境,入于大河。

桃园关县北四十里。旧尝设关于此,并置巡司。今废,其地仍曰桃园集。县北三十里又有柳河集,旧设公馆于此。又宁城驿,在县城北。○仪台,《括地志》:在县西南。《史记》:魏惠王六年,伐取宋仪台。一作义台。郭象云:宋之灵台。

鹿邑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江南亳州百三十里。汉郸县地,属沛郡。东汉析置武平县,属陈国。晋属梁国。后魏属陈留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鹿邑县,属陈州。唐属亳州。宋以后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

○鹿邑城在县西南。宋白曰:在县西十三里。春秋时陈邑,本曰鸣鹿。《左传》成十六年,晋知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隋因以名县。唐中和三年,宣武帅朱全忠与黄巢党战于鹿邑,败之,遂入据亳州。《志》云:县东北四十里有武平故城,后汉置县治此。建安元年,封曹操为武平侯,此其食邑云。

苦县城县东七十里。即楚之苦县。汉因置县,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晋仍曰苦县,属梁国。咸康三年,改曰谷阳,属陈郡。后魏仍曰谷阳县,属陈留郡。后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属亳州。唐乾封初,改曰真源县;载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改曰卫真县:俱属亳州。元并入鹿邑。《九域志》:县在亳州西六十里。

宁平城在故苦县西南。汉县,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晋省县而城犹存,亦曰宁平。《水经注》:城在沙水北。永嘉五年,东海王越卒于项,王衍等奉其丧,还葬东海。石勒自许昌追之,及于苦县宁平城,是也。近《志》讹曰安平,在县西北四十里。

郸县城在县东北。汉置郸县,属沛郡。郸,音多。后汉仍属沛国。晋省。隋开皇六年,复置郸县,属陈州。唐初省。今为郸城镇。《志》云故郸城在县西南七十五里,误。

○颍水在县南,与陈州沈丘县接界。《春秋》成十六年,晋知武子以诸侯之师至鸣鹿,遂侵蔡,诸侯迁于颍上,即此。蔡河亦自开封府太康县流合焉,古所谓蔡河口也。

涡水在县西北。自太康县东南流,经柘城县境,又东南流经县界,又东入亳州境。《水经注》:涡水东径大棘城南,又东径宁平故城北,又东径鹿邑城北。是也。今县北有涡河渡。○赖乡在废苦县东。《九域志》:真源县有赖乡及曲仁里,相传老子所居也。赖,一作厉,音赖。梁中大通六年,遣元庆和克魏赖乡,据之,即此。《志》云赖乡城在县东十里,误。○颐乡,在县东。汉初,灌婴攻苦、谯,与汉王会颐乡。徐广曰:苦县有颐乡。

夏邑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萧县百五十里,北至山东单县七十里。战国时下邑地。秦属砀郡。汉置下邑县,属梁国。晋因之。刘宋兼置梁郡于此。后魏初,属梁郡。孝昌二年,于此置砀郡。隋属亳州。开皇十六年,改属宋州。唐、宋因之。金曰下邑县,仍属宋州。元初,并入睢阳县,寻复置,属归德府。明初,改下为夏。今县城周八里,编户十四里。

○下邑故城在县西南。秦二世二年,沛公取砀,攻下邑,拔之。又彭城之战,吕后兄周吕侯军于此,高祖败还,从周军于下邑,寻置下邑县。景帝三年,吴、楚攻梁,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战。后周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徐州部将席毗罗之攻拔下邑。皆此城也。后移今治。

栗城在县东。秦县也。二世二年,章邯破楚军至栗,又沛公将周勃攻栗,取之,既而沛公引兵西,与彭越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即此。汉亦置栗县,属沛郡。武帝封赵敬肃王子乐为侯邑。后汉省。《寰宇记》:今县城,本栗城。砀山县,汉下邑县也。后魏明帝置砀郡于下邑,移下邑县治此。谯城在县北三十一里。或曰汉谯县初治此。东晋初,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即此城矣。○祁城,在县东北,秦邑也。汉初,曹参取祁善置。《括地志》:置,驿也;善,即驿名。盖祁县之善置。今夏邑东北有故祁城。

○黄河在县北二十二里。有巴堤,黄河之南岸也。东接徐州之萧县,北接兖州府之单县,东南为运河。

睢水在县东南二里。自商丘县流入境,又东达永城县南境。

○黍丘亭在县西南。《左传》襄七年,宋围曹,筑五邑于其郊,黍丘其一也。杜预曰:夏邑县西南有黍丘亭。《志》云:今县南三十五里有会亭驿。

永城县府东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江南砀山县百二十里,东南至江南宿州百三十里,西南至江南亳州百十五里。春秋芒邑地。汉为芒县,属沛郡。高祖初封而彡跖为侯邑。而彡,音而。后汉改芒曰临睢,属沛国。魏废。晋为谯郡郸县地。隋末,置永城县,属谯郡。唐属亳州,宋因之。金兴定五年,升永城为永州。元至元二年,复降为永城县,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ガ县城在县西南。本秦县,属泗水郡。陈胜初起攻ガ,下之。汉亦为ガ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建武三年,盖延等围刘永于睢阳,永突出,将走ガ,其将庆吾杀之以降,即此。晋属谯郡,魏置下邑县,属马头郡。北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ガ县,属亳州。唐因之。开元二十六年,移治于汴城之垣阳驿。宋因之。金改属永州。元至元二年,并入永城。ガ,音嵯,本作阝,非萧何食邑也。今有ガ城桥,在县南二十里。

太丘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春秋》襄元年,郑子然侵宋,取大丘。杜预疑其远。按:是时楚方侵宋吕留,郑服楚,盖为楚取也。吕留,今见江南徐州。汉为敬丘县,属沛郡。东汉曰太丘,仍属沛国。陈为太丘长,即此。晋县废城存。东晋初,祖逖自芦州进屯太丘,是也。今有太丘集,与夏邑县接界,大河经此,东北流入江南砀山县境。芦州,详见江南亳州。

建平城在县西南。汉置县,属沛郡。景帝封程嘉为侯邑,又昭帝封杜延年为建平侯。后汉仍属沛郡。晋析置马头郡,治建平城。齐废入ガ县。章怀太子曰:建平故城,今马头城。刘句曰:永城旧治在马浦城东北三里。唐武德五年,移于马浦,或曰即马头城也。芒城,在县东北。《志》云:汉县治此,俗呼大睢城。

○砀山县北八十里,与徐州砀山县分界。其北八里为芒山,山有紫气岩,即汉高避难处。其东南有保安镇,相传高祖斩蛇于此。《邑志》云:砀山别名,有磨山、白毛、石洞、黄土、戏山之称,连亘几二十里。

磨山在县东北。砀山之别阜也。唐咸通九年,徐州叛卒庞勋作乱,民逃匿其上,勋遣其党张玄稔围之,会旱,山泉竭,数万口皆渴死。又虞山,在县北九十里,《隋志》谓之鱼山。○睢水在县南。自夏邑县流入,又东南入徐、宿二州之界。《水经注》:睢水在县北,与砀县分界。盖故道已湮矣。涣水旧在县东南。睢水之支流也。东入凤阳府宿州西南境,一名水。《战国策》:楚宣王时,魏拔赵邯郸,楚救赵,取睢、之间。唐咸通九年,康承训讨庞勋,屯新兴,济涣水,与贼战,贼伏兵围承训,朱邪赤心击却之,是也。浍水在县南二十里。自凤阳、亳州界来,经县界柏山,又东入宿州界。又南二十五里有泡河,亦自亳州来,经县境东入宿州界,会于浍水。县南有黄沟、清沟,西南有大小涧沟,县北有洪沟、渍沟,皆流入于浍、泡两河。

○新兴镇在县南。唐咸通中,康承训讨庞勋,引兵屯于新兴,贼将姚周屯柳子拒之,承训退屯宋州,是也。自新兴东至鹿塘,又东至柳子,相距各三十里。柳子,见江南宿州。鹿塘寨在县东南。康承训将诸道兵屯柳子之西,自新兴至鹿塘,壁垒相属。既而贼将王弘立引兵渡睢水,围承训于鹿塘,为沙陀所败,蹙之于睢水,贼死者甚众,自鹿塘至襄城,伏尸五十里。襄城,即今江南宿州之相城。○太丘驿,在县东,以太丘故城名。棘亭在故ガ县东北。《左传》襄二十六年,吴克棘入州来。又昭四年,吴伐楚,入棘。杜预曰:即棘亭也。○费亭,在县西。《水经注》:沛国ガ县有费亭。汉延熹中,封中常侍曹腾为费亭侯,腾养子嵩袭父封。建安初,曹操亦袭封于此。

虞城县府东北六十里。北至山东单县六十里。古虞国,禹封商均于此。汉置虞县,属梁国。晋因之。后魏属沛郡,改曰萧县。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置虞城县,属宋州。唐武德四年,置东虞州,州旋废,仍属宋州。五代梁属辉州。宋仍属宋州。金废。元复置,属东平路,后属济宁路。明初改今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八里。

○虞城在县南三里。旧县治此。《史记》,汉王败于彭城,还军砀西,过梁地,至虞,是也。自汉以后,皆为县治。明嘉靖九年,以河患,始营今城,移县治焉。

纶城在县西三十五里。夏时虞国之邑。《左传》少康奔有虞,邑诸纶,是也。又西五里有熟城。阚る《十三州志》:熟城,汉县。未详所据,或熟之讹矣。

广乐城在县西。汉时有此城。建武二年,更始故将苏茂据广乐,降刘永。三年,吴汉率七将军击茂于广乐,大破之。隋避炀帝讳,改曰长乐城。

○空桐山《寰宇记》:在县东三十里。《郡国志》:县南五里有空桐亭。《左传》哀二十七年,宋景公游于空泽,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是也。杜注:空泽,邑名;连中,馆名。俱在虞城境内。○黄河在县北十三里。自商丘县东流入境,又东入夏邑县境。○汴河,《志》云:旧自归德东北流,经县城北,后转而东南流。五代以后,县境之河遂涸。

○孟诸台在县西北十里。县境,古孟诸之地也,台因以名。○石榴固驿,在县南六十里,明初置。

附见:

归德卫在府城内。洪武二十三年置,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属中都留守司。

睢州府西一百二十里。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里,西北至开封府一百七十里,北至山东曹州一百七十里。

春秋时宋、陈二国地。秦置襄邑县。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刘宋属谯郡。后魏属梁郡。东魏属阳夏郡。隋属宋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初,属宋州。宋属开封府。崇宁四年,升拱州,建为东辅亦曰保庆军。大观中废。政和四年,复置。金改睢州。元因之。明初,以州治襄邑县省入编户四十里,领县二。今仍曰睢州。

州界梁、宋之中,据汴河之会,土田平衍,舟车络绎。宋人置州于此,屏卫京邑。兖、豫有事,此亦驰驱之所矣。

○襄邑废县今州治。故宋承匡、襄牛之地。《左传》僖二十八年,卫侯出居于襄牛。又襄十年,楚、郑伐宋,卫侯救宋,师于襄牛。后以宋襄公葬此,亦曰襄陵。战国时,属魏。《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齐世家》:威王使田忌伐魏襄陵。又魏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楚怀王六年,柱国昭阳将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秦置襄邑县。汉因之,属陈留郡。更始二年,立成丹为襄邑王。建武二年,封更始子述为侯邑。晋仍旧,后废。魏景明元年复。东魏属阳夏郡。北齐省入雍丘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唐因之。宋为拱州治。金为睢州治。明初省。州城周十里有奇,有门四。

承匡城在州西三十里。《左传》文十一年,叔仲、惠伯会晋缺于承匡。《战国策》: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秦为承匡县,后以承匡之地卑湿,徙县于襄陵,城遂废。亦曰匡城。○广乡城,在县东。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即广乡也。后汉顺帝封挚填为侯国。

○金锁岭在州治后。昔人避水患者,多居其上。又骆驼冈,在城西,有襄公台,其形起伏如驼。冈后有西湖,周回十四里。

○黄河在州北七十里。自开封府仪封县流入境,又东入考城县界。

汴河在州北四十五里。自开封府杞县东流至此,又东入考城县界。今堙。

睢水在州北。自开封府陈留、杞县之南境,流入州界,又东入宁陵县境。今上流渐淤矣。○巴河,在州北五十里。旧自仪封东南流入境,达宁陵县,入于河。今堙,其余流自州境至考城县,西北入于河。

东涧在州东。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不克而还,燕兵追之,及于襄邑。慕容德伏兵东涧中,与慕容垂夹击温处也。

○巢亭在州南二十里。春秋时郑地。又有鄫亭,在州东南,亦郑地。《左传》襄元年,晋会诸侯伐郑,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晋师自郑以ガ之师侵楚焦夷及陈,是也。焦夷,见江南亳州。

滑亭在州西北。《春秋》庄二年,次于滑。杜预曰:襄邑西北有滑亭。又有盂亭。《左传》僖二十一年,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首乡在州东南。《春秋》桓十八年,齐侯师于首止。僖五年,齐桓公会王世子于首止。成十五年,楚侵卫,及首止。又十七年,诸侯伐郑,楚子重救郑,师于首止。杜预曰:即首乡也,卫地。○葵丘驿,在州城南,明洪武初置。

考城县州东北九十里,西南至开封府杞县九十里,北至直隶东明县百二十里,东至山东曹县七十里。本周之戴国。《春秋》隐十年,郑取戴。《陈留风俗传》曰:秦置县,汉改为甾县,属梁国。东汉章帝改名考城,属陈留郡。晋省。后魏改置考阳县,属北梁郡。北齐省入成安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考城县,属宋州。唐初,置东梁州,寻废,以县属曹州。五代梁改曰戴邑,属开封府。后唐复曰考城。宋因之。崇宁中,改属拱州。大观中,仍属开封府。金复属曹州,又改今属。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一里。○考城故城在县东南五里。本汉之甾县。王莽遣兵击翟义,东至陈留甾。后汉曰考城。后魏永安二年,梁将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至梁国。魏元晖业军于考城,庆之攻拔之。唐元和十三年,宣武帅韩弘讨淄青叛帅李师古,围曹州,拔其考城。皆此城也。明正统十三年,以河患徙今治。

成安城在县东北。《汉志》有成安县,属陈留郡。后魏孝昌中,复置成安县,为北梁郡治。北齐废郡,以考阳县省入,属济阴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又省县入考城县。斜城在县东。《陈留风俗传》考城县有斜城。又东三里有周坞,旧汴水经坞侧。《续述征记》: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汴故沟,斩树穿道七百余里,以开水路。停泊于此,故兹坞流称矣。

○黄河在县北三里。自开封府仪封县而东,县为冲决之所,堤防最切。

汴河在县南。《水经注》:汴水东经考城县故城南,而为获渠。亦兼丹水之称。《竹书纪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今为平陆矣。《汉志》注:获渠,自蒙县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二,行五百五十里。

黄沟在县西。《水经注》:河水旧于白马南,通濮、济、黄沟。鲁惠公败宋师于黄,黄,盖沟名也。又《国语》吴子掘深沟于商、鲁之间,以会晋公午于黄池,亦即此矣。薛瓒曰:外黄以黄沟而名。盖沟近外黄。《汉志》注:考城县有黄沟。《寰宇记》:在县西三十六里。

○葵丘亭在县治东。《左传》僖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杜预曰:在外黄东。盖晋省考城入外黄也。今县西去故外黄城四十里。○蒲亭,在县界。东汉仇香为蒲亭长,即此。

柘城县在州东南九十里。东北至宁陵县七十里。古朱襄氏邑。春秋为陈株野地。战国时为楚柘邑。《史记》:陈涉攻楚柘、谯,皆下之。汉置柘县,属淮阳国,以邑有柘沟而名。后汉属陈国。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改曰柘城,属宋州。唐贞观初,省入熟、宁陵二县。永淳初,复置,仍属宋州。宋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金属睢州。今县城,明初〔筑〕,周十二里。嘉靖二十一年,水坏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鄢城在县北。《汉志》有鄢县,属陈留郡。应劭曰: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寰宇记》:柘城县北三十里,有故鄢城。又藏甲城,在县西三十里。相传项羽藏兵于此。城西有冈,亦曰霸王冈。

○睢水在县北。自睢州流入境,北接宁陵县界。○泓水,在县北。《寰宇记》:鄢城北里许有泓水。《春秋》僖二十二年,宋人及楚人战于泓,是也。涡水在县南三十里。自太康县流经县境,又东南入鹿邑县界。

附见:

睢阳卫在州城内。洪武二十二年置,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

◇汝宁府东至江南颍州三百里,南至湖广黄州府五百里,西至南阳府二百九十里,北至开封府许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二千三百里。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沈、蔡二国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置汝南郡。后汉、魏、晋因之。刘宋立司州于汝南元嘉末,侨置于此,号其城曰悬瓠《唐书》作垂瓠,以为重镇。后魏得之,改为豫州东魏置行台于此。后周亦曰豫州置总管府,后改曰舒州,寻复曰豫州,又改溱州时改洛州为豫州,因以豫州为溱州,复改曰蔡州,而汝南郡如故。隋初废郡,仍曰蔡州。大业初,复改为汝南郡治汝阳县。唐初置豫州。天宝初,改汝南郡。乾元初,复为豫州。宝应初,又改蔡州避代宗讳也。是后为淮西节度使治所。寻又曰淮宁军,后又为彰义军,皆治此。宋仍曰蔡州亦曰汝南郡淮康军。金因之亦曰镇南军。元仍为蔡州。至元三十年,升汝宁府《志》云:元以汝水泛溢,截断上流,水患得宁,因改今名。明因之,领州二、县十二。今仍曰汝宁府。

府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荆楚之雄,走陈、许之道,山川险塞,田野平舒,战守有资,耕屯足恃,介荆、豫之间,自昔襟要处也。春秋时,楚文王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与晋争郑,夹颍水而军。是时楚之强,中国诸侯皆惴惴焉,其能与楚竞者,惟有晋耳。秦汉以降,汝南皆为雄郡。及晋室多故,南北瓜分,悬瓠之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带颍、洛。宋大明中,悬瓠丧败,而淮北之地,遂成荒外,中原声闻,日以隔远。历齐、梁、陈之际,南国之势往往折而入于北者,悬瓠不复之故也。唐之中叶,淮西抗命,李希烈纵横搏噬,河、洛、淮、汉之交,诸州悉被其患。其后吴元济以申、光、蔡三州,拒天下之兵,四面攻围,四年乃克。说者谓:自希烈据蔡,以迄于元济,蔡州不被王化者,几四十年,其风俗犷戾,虽居中土,过于奚貊。此亦山川险厄,有以致之矣。秦宗权以狼戾之资,窃有蔡州,肆其凶虐,毒螫所及,几半天下。朱温平之,遂成篡夺之势。宋人南渡以后,岳武穆自安、随北出,克复蔡州,大河以南,次第响应。陈亮亦尝欲以荆、襄之师,进规颍、蔡,为复取京、洛之计。及女真之衰,乃寄息蔡州。宋人会蒙古之兵,犄角益进,而后克之。然则蔡州之险固,争衡于南北门者,所必有事也。乃怅望三京,卒不复振。宋之覆辙,可深慨哉!

汝阳县附郭。汉为上蔡县,属汝南郡。晋初因之。东晋徙汝南郡来治。宋、魏因之。隋改故汝阳为殷水。大业初,遂改故上蔡为汝阳,仍为汝南郡治,即今县也。自唐以后,皆为郡治。编户三十三里。

○女阳城即府城也。汉女阳县,在今陈州商水县境。今城本汉上蔡县地。东晋时,谓之悬瓠城。兴宁二年,燕李洪等攻汝南,败晋兵于悬瓠,郡守朱斌弃城走宋。元嘉二十年,魏人入寇。时豫州刺史南平王铄镇寿阳,遣其属陈宪行汝南郡事,守悬瓠。魏人力攻,坏其南城,宪随方拒守,积四十余日,卒不能拔。明年,魏人南寇,陷悬瓠。寻复得之。泰始三年,汝南太守常珍奇以悬瓠降魏。齐建武末,魏主宏取沔北诸郡,复如悬瓠,既又诏州郡发兵集悬瓠。梁天监七年,魏悬瓠军主白皂生杀其豫州刺史司马悦,求救于梁。徐州刺史马仙卑遣兵赴之,寻复为魏邢峦所取。中大通三年,南、北司二州刺史陈庆之围魏悬瓠。太清初,侯景降梁,自颍州引兵屯悬瓠,既而梁将羊鸦仁入悬瓠,诏以悬瓠为豫州。明年,侯景败于涡阳,鸦仁以东魏兵渐迫,弃悬瓠还义阳,顿军淮上。自晋以来,尝为汝南郡治。隋始改置县于此,仍为汝南郡治。后因之。城东北有月旦里,汉许虔、许邵所居,亦名二龙乡。今城,明初洪武六年置,周五里有奇,惟东西南三门。八年,拓为九里有奇,增辟北门,又为水门二,一在南门之东,一在北门之东,以泄城中积水于汝河。成化二十年,增筑高厚。正德九年,流寇薄城,知府毕昭以砖石,增埤浚隍。隆庆三年,又复修治。崇祯七年,复增置守御之备,益浚旧隍,开南堤石门,引汝入壕,颇为完固。十五年,为贼所陷。

平舆城在府东南汝水北岸。春秋沈国地。定四年,蔡灭沈。《史记》,蔡昭侯十三年,与晋灭沈,是也。后属楚。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平舆。明年,王翦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汉置县,为汝南郡治。光武封姚铫为侯邑。晋仍为平舆县,属汝南郡。高齐县废。隋大业初,析新蔡县复置,仍属汝南郡。王世充置舆州。唐初州废,县属豫州。贞观初,县废。天授二年,复置。宋仍属蔡州。元省入汝阳县。杜预曰:平舆县北有沈亭,古沈国也。沈,当作阝。近《志》:平舆城,在府东南七十里。又江南《颍州志》:州西百四十里有平舆城,与新蔡县接界。

宜春城在府西南。汉县,属汝南郡。东汉改曰北宜春,安帝封后父阎畅为侯邑。晋亦曰北宜春县,属汝南郡。后省。《括地志》:在府西南六十七里。

安成城在府东南七十里汝水南。汉为安成县,武帝封长沙定王子苍为侯邑,属汝南郡。三国魏豫州治安成。晋平吴州,徙陈国,而安成仍属汝南郡。后魏因之。高齐废。又富波城,在府东。汉县,属汝南郡。光武封王霸为侯邑。晋省。

阳城县城在府界。汉县,属汝南郡。东汉初,岑彭封此,后省入汝阳。又汝南城,在府城西。后魏兴和中,置县,属汝南郡。高齐废。唐贞元中,复置。元和中,省入汝阳。

○天中山在城北三里。亦名天台山。高止尺余,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故名。自古考日景,测分数,以此为正云。

○汝水在城北。自开封府许州郾城县界,流经西平、上蔡县界,又东南流经此,入新蔡固始县界,又东入于淮。《水经注》:汝水自上蔡县东径悬瓠城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因以名城。魏主宏太和二十二年,得疾于悬瓠,彭城王勰密为坛于汝水之滨,祈以身代,既而疾间,乃发悬瓠,舍于汝滨。梁天监七年,悬瓠来降,魏将邢峦渡汝水,围悬瓠,复取之。太清初,司州刺史羊鸦仁自义阳趣悬瓠,应接侯景前军至汝水,侯景遂自颍川出屯悬瓠。秦观曰:汝水故道已亡,惟存别枝,水潦暴降,郡城恒有涨溢之患。今城西北有黄公堤,又有岳公堤,皆在汝河东岸,逶迤五十里,广四丈,高倍之。水涨时,百里内皆蒙其利。万历中,按察司黄炜、邑令岳和声所筑,因名。余详大川汝水。

练水在府西十里。亦曰练江,一名黄酉河。源出确山县之乐山,东流至府西,有断济河、寨河、冷水诸小川汇入焉,至府城西北,入于汝。或曰:旧有练家河,流合于此,因兼练江之名。宋端平初,孟珙会蒙古兵攻金蔡州,珙决柴潭,蒙古决练江,即此。

澺水府东四十里。俗名洪河。源出西平县周家泊,东流合汝水支流,又东南经上蔡县东,而入于汝。复支分而东南出,经府东北十里,有洪河桥跨其上,复东流至新蔡县,入于汝。○荆河,在府东北二里。源出天中山,汇悬瓠池水,经城北大堤外,东流六十里,南入澺水。又府西北十二里有马常河,亦东流入于澺水。

溱水在府南十八里。源出南阳府桐柏县之桐柏山,一名沙河。东流经朗陵故城西,又径宜春故城南,又东北经溱口店入汝。复分流东南出,径平舆、安城故县北,又折而南入真阳县境,复东南流入息县界,又东北经新蔡县之官津店,复入于汝。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围悬瓠,破魏兵于溱水,即今府西南之溱口矣。

瀙水府西北三十里。俗名泥河。源出南阳府唐县之中阳山,流经舞阳、泌阳县境,而入遂平县界,至县南狼家口,分二流:一东北出,至府西北四十里黄埠西,复折而南入汝;一东南受傅家沟诸水,至府西姚家湾,亦入于汝。又半截河,在府西南十六里,一名英河,下流亦入于汝。南湖在府城南。周十余顷,长堤亘其前。又西湖,在城西南。城东北又有三角湖,中多菱芡,俗谓之菱角湖。城北十里有十家湖,水产鱼、莲,旱种粳稻,居民赖之。《宋志》谓之车辋湖。

鸿陂在府东十里。淮北诸水,溢为大陂,郡以富饶。汉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相,议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建武十八年,邓晨为汝南太守,修复旧陂,使许扬掌其事。扬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郡以沃饶。亦曰鸿隙陂,亦曰鸿池陂,又为洪池陂。安帝永初三年,诏以鸿池陂假与贫民,自是陂遂废。宋秦观曰:鸿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潴水处也。陂既废,水无归宿,汝水所以散漫为害欤。○青龙陂,在府东。《志》云:府东百三十里有亢陂港,自青龙陂入汝。又府南二十里有汶河,源出真阳县境,亦自青龙陂入汝,今谓之汶口。

贾侯渠在府东。魏贾逵为豫州刺史,南与吴接,修水战之具,遏鄢、汝之水,造新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时称为贾侯渠。又城西南有苍陵堰。唐刺史夏夔堰汝水,灌田千顷。今废。

柴潭在城南三里。宋绍定六年,孟珙与蒙古共攻蔡州,珙进逼柴潭,立栅潭上,遂夺柴潭楼。蔡州恃潭为固,外即汝河,潭高于河五六丈。珙凿潭堤,决入汝水,潭涸,实以薪苇;蒙古亦决练江。于是两军皆济,攻破其外城,又堕其西城,蔡州旋拔。

鹅鸭池在城北。汝水之曲也。李夜袭蔡州,击鹅鸭池,以乱军声。一名悬瓠池。○栗渚,在城西南。汝水之湾,有地数顷,树栗其中,谓之栗洲。傍有溪曰锦绣溪。

○杨埠关府东八十里。有巡司。亦曰杨埠镇。下临洪河。○韩庄店,在县西。正德六年,贼刘六等犯境,千户方瑶拒战于韩庄,败死。万历十二年,守备熊世锦击盗史世华于韩庄,擒之。又汝阳驿,在府城西,洪武中置。

真阳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信阳州罗山县百十五里。汉置滇阳县,属汝南郡。高帝封栾说为侯邑。东汉永平中,讹曰慎阳县。滇、慎,俱读真。晋仍曰慎阳。刘宋因之。后魏初,仍属汝南郡。永安三年,置郢州于此。天平四年,罢州,置义阳郡,兼置淮川郡。后齐废郡,又并县入保城县。隋开皇十一年,废保城县。十六年,复置真丘县,属蔡州。大业初,改曰真阳。唐属豫州。载初元年,改曰淮阳。神龙初,复故。宋仍属蔡州。金改属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成化十六年,复置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白苟城在县东南。梁置白苟戍城,又为白苟堆。后魏将尧雄谓白苟堆,梁北面重镇,请备之,即此。魏收《志》:梁置西淮州,治豫州界白苟堆;又淮川郡亦治焉,领真阳、梁兴二县。高齐废州置齐兴郡,郡寻废,改为白狗县。隋改县曰淮川。大业初,省入真阳。唐初复置淮川县,属息州。贞观初废。元和十二年,李攻蔡州,遣兵下白狗栅,即故白苟城也。○慎阳废县,在县北四十里,自汉以来县皆治此。明改置今县。

新阳城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应劭曰:地在新水之阳,故名。陈涉殁,其将吕臣起新阳,攻陈,下之,复以陈为楚,即此。汉为县,属汝南郡。光武封阴就为侯邑。晋省。○保城废县,在县西北。刘宋孝建三年,置宝城县,属义阳郡。后魏改为保城县,属汝南郡。高齐因之。隋省入汝阳县。

安阳城在县东,与光州息县接界。信阳北出之道也。杜预曰:安阳,本春秋时江国。汉置安阳县,属汝南郡。文帝封淮南厉王子勃为侯邑。后汉仍曰安阳县。晋改为南安阳,以河北有安阳也。刘宋仍曰安阳县。北魏仍属汝南郡,后属义阳郡,又置安阳郡,属郢州。《梁书》:大通元年,夏侯夔自广陵进屯安阳,遣别将屠楚城,义阳北道遂绝。是也。隋废入真阳。《括地志》:安阳故城,在新息西南八十里。广陵、楚城,俱在息县界。江城在县东南。春秋时江国也。《左传》文四年,楚灭江。应劭曰:安阳有江亭。○建安城,在县南五十里。魏收《志》建安县属南郢州冯翊郡,盖东魏侨置郡也。又《志》云:县南八十里有临淮城,今为朱家店。又有固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建置未详。

○南龙冈在县南三里。势颇高峻,拱峙如屏。

○淮水在县南八十里。自确山县流入,又东经息县境。淮河南岸,即罗山县界也。详见川渎异同及大川淮水。

滇水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县西王家冲,经县南一里,东北流,入于汝。汉以此名县。《志》云:汝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接新蔡县境。又汶水,在县北三十里,亦东北流经安阳县之青龙陂,而入于汝。○塘下沟河,在县北二十五里。源出确山县东南二十五里之金牛山,流经县北,又东北入于汝。

清水港县南四十里。源出确山县之横山。县南二十五里有闾河,亦出确山县界。县南诸小水,俱附二河东流入于淮。

龙陂港县东六十里。旧《志》:源出遂平县之洪山,流入县境,合清水港而入于淮。唐元和十三年,以蔡州牧地为龙陂监,盖因龙陂港而名。○石塘陂,在县西北二十里。东汉永平五年,汝南太守鲍昱石堰水,灌田数百顷。今堙。

○汶港栅在县东北汶水上。唐时淮西拒命,立栅于此。元和十二年,李攻蔡,遣兵下白狗、汶港二栅,即其处也。上蔡县府北七十五里。西北至许州郾城县百里。故蔡国。楚并其地,谓之上蔡。汉因置县,属汝南郡。应劭曰:九江有下蔡,故此称上。后汉安帝封邓骘为侯邑。晋仍属汝南郡。宋为汝南郡治。魏因之。隋大业初,复分置上蔡县,属汝南郡。唐仍属蔡州。宋因之。今县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蔡城县西南十里。《志》云:蔡国旧城,周二十五里。蔡叔度始封此,其子蔡仲即封焉。春秋时为楚所侵,迁于新蔡,因以此为上蔡。《竹书纪年》: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亦谓之蔡阳。秦昭襄三十三年,客卿胡伤取魏蔡阳。孔氏曰:蔡城在蔡水之阳也,汉因置上蔡县。宋武分置临汝县,仍属汝南郡。高齐省入上蔡县。隋开皇六年,改置武津县。大业初,改上蔡为汝阳,因徙改武津为上蔡。后因之。

武津城在县东。刘宋置县于此,属汝阳郡。泰始四年,魏将赵怀仁率众寇武津,豫州刺史刘π遣将击破之。后魏亦曰武津县。北齐废。隋改置于废临汝县。○定颍城,在县北。汉安帝永初二年,分上蔡县置,属汝南郡。延光中,封尚书令郭镇之为侯邑。晋仍属汝南郡。后废。《志》云:县东北八十里有晋王城,相传李克用屯兵处。

○蔡冈在县东十五里。周二十里。又县西五里有芦山冈,俗名原王冈,亦曰芦冈。陵阜峻耸,南北绵延,周四十余里。

○汝水在县西五十里。自西平县流入境,又东南入汝阳县界。又澺水,在县东。亦自西平县流入境,南入汝阳县界。

沙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出遂平县岈山,流入县境,至县西南十二里蔡家埠口,又东北至姚家湾,入汝。元至正十二年,也先帖木儿讨刘福通,复上蔡,驻兵沙河,军中夜惊,遂北奔汴梁朱仙镇。○朱马河,《志》云:有二,一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在县东二十七里,俱东合戚桥河,至新蔡三义河,入于汝。杜沟在县东。旧有沟凡五,东流入于澺水。后汉初,县令杜诗所浚,因名。蔡地西亢而东卑,五沟浚,民始无泛溢之患。故址犹存。○蔡沟,在县东南三十里。又小茅河,在县东六十里。下流俱入于澺水。

○铁丘台县西南五十里。相传汉光武曾驻此。又县东北有厄台,相传孔子绝粮处。

新蔡县在府东百四十里,东北至陈州项城县百二十里,东至南颍州七十里。古吕国。春秋时蔡平侯徙都此,故曰新蔡。汉置县,属汝南郡。光武封吴汉为侯邑。曹魏分属汝阴郡。晋惠帝分立新蔡郡。刘宋因之。后魏仍为新蔡郡。东魏兼置蔡州。高齐州废,改郡为广宁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置舒州及广宁县。仁寿初,改县为汝北县。大业初,州废,复曰新蔡县。唐初仍置舒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属豫州,后属蔡州。宋因之。金属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洪武四年,复置,改今属。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阳城在县北五十里。汉县,属汝南郡。,水名也。汉明帝封阴庆为侯邑。晋属汝阴郡,后属新蔡郡。刘宋及后魏因之。东魏武定八年,置财州治此。北齐州县皆废。隋开皇十一年,复置,属陈州。唐初属沈州。贞观初废。今为阳村。《寰宇记》:阳城在沈丘县西北三十五里。

楚王城亦曰楚王戍,在县东北。《水经注》:葛陵城东北有楚武王冢,民谓之楚王岑。北魏时尝于此置戍,谓之楚王戍。萧齐建武四年,魏兵南寇,豫州刺史裴叔业攻魏楚王戍,为傅永所败。又梁天监七年,魏三关、悬瓠俱来降,梁将马仙卑进顿楚王城,遣兵助守悬瓠。既复,遣别将张道凝屯楚王城,魏取悬瓠,道凝弃城走。八年,魏楚王城主李兴国以城降,即此。

栎城在县北二十五里。今名野栎店。《左传》昭四年,吴伐楚,入栎。南北朝为戍守之所。萧齐建武三年,魏寇司州,齐栎城戍主魏僧珉拒破之,即此。

葛陵城在县北。后汉建武十五年,徙封姚丹为侯邑。又壶丘城,在县东北。《左传》文九年,楚侵陈,克壶丘,是也。○毛城,在县西。梁大通二年,义阳来降,以夏侯夔为北司州刺史,镇义阳。夔进拔魏毛城,逼新蔡。盖是时戍守处。

舒城在县东。隋开皇六年,置舒县,属舒州。大业初,废。又永康废县,在县东南。高齐置,属广宁郡。后周改曰澺水县。隋大业初,废。○四望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后魏景明初,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齐。魏收《志》:新蔡郡治四望城。

○冢冈在县西四里。冈势耸峙,上多古冢,因名。又县东二十五里有顿家冈,俗呼为邓家冈。

○汝水在县南。自汝阳县东流至此,又东南入息县界。《志》云:汝水经县南十里,有官津,即鲁昭公二十年夫子自楚反蔡问津处。今地名官津店。

澺水在县北四里。上承汝水支流,经葛陵故城,又东南至县东,注于汝水。《志》云:澺水注于汝,又东南径下桑里,迤左为横塘陂。又县北四十里有延河,亦自汝阳县境流入界,又东北至项城县,入于颍河,不通舟楫。

东湖在县城东。周四十余里。今堙废,仅余十之一。

阳渠在县北七十里。《水经注》:葛陂东出为水,俗谓之三丈陂,自陂东注而为富水。汉和帝时,何敞为汝南太守,修阳旧渠溉田,增三万余顷,是也。

葛陂在县西北。旧时陂方数十里。汉中平五年,鲍鸿破黄巾于葛陂。晋永嘉末,石勒掠豫州诸郡,临江而返屯于葛陂,因筑垒于陂上,课农造舟,将攻建业,琅邪王睿集兵于寿春以御之。《一统志》:汝阳县西南三十里有葛陂,即费长房投杖化龙处。青陂在县西南。其接汝阳县境者,亦曰青龙陂。或曰即古青波也。秦二世二年,秦兵复攻陈,下之。陈将吕臣走,收兵复聚,与鄱盗当阳君黔布复击秦,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盖潴水之处。后汉时,陂废。建宁三年,新蔡长李言请复此陂。陂上承真阳之滇水,入县境,又东南经息县而为墙陂,灌溉凡五百余顷。今废。

○繁阳亭在县北。《左传》襄四年,楚师在繁阳,以陈叛楚即晋也。又定四年,吴败楚舟师,楚大夫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阳。杜预曰:繁阳,楚地,在阳南。又大吕亭,亦在县北。《续汉志》云:故吕国也。

西平县府西北百三十里。北至许州郾城县六十里,西至裕州舞阳县百里。古柏国。汉置西平县,属汝南郡。宣帝封于定国为侯邑。更始时,立李通为西平王。后汉建初中,置西平国,寻复故。建安八年,曹操击刘表,军于西平。晋仍属汝南郡。刘宋及后魏因之,后又置襄城郡于此。北齐改文城郡。隋初郡废,以县属蔡州。大业初,县废。唐初复置。贞观初,省入郾城。天授二年,复置,属蔡州。元和中,改隶溵州,寻复故。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冶炉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战国韩铸剑处。晋于此置铁官。唐元和十二年,李澺遣将破吴元济于岈山,进取冶炉城,又破西平,是也。武阳城在县西南。后魏置武阳县,属襄城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吴房县,属蔡州。大业初,废。唐初置北武县,属道州。贞观初,复废。

○诸石山县西一百里。势甚高峻,其南曰云庄山。近《志》云:汝水源出二山间。盖汝水故流变易,后世即以二山溪谷之水,目为汝水源耳。○汝水在县北。自许州郾城县南流入县界,又东南入上蔡县境。《邑志》云:汝水在县城西。水涨时派分入城,自西水门入,由东水门出。后数泛溢,侵城郭,乃移水道于城北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