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星野

张文耀Ctrl+D 收藏本站

自分野昉于周禮,厥後象緯家,人持一啄,紛紛異同,以故世儒疑而非之。原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總之一理,若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晉文即位,歲在實、沈;占 合符,史不絕書。繇斯以譚諸家異說,未必盡是,至以星分野,誠以陰陽之精,本於地而上發于天,有如昔人 □雲,景之象形,響之應聲者。《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安得以 □□之見,而遂謂不經耶?今諸家言班班俱在,爰陳其大概,以備參考志星野。 《周禮 ·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注星土,星所主土也。觜、參、實、沈、魏,益州也。井、鬼、鶉首,秦雍州也。按巴蜀本梁州。周並為雍州。秦因之。漢更置益州。故紀星者多系巴蜀于秦分,又觜、參、實、沈屬益州,曰魏分,今互紀之,後皆仿此。 《呂氏春秋 ·訓解》: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注參,西方宿,晉之分野。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注:東井,南方宿,秦之分野。仲秋之月,日在角、旦、觜、嶲中。注:觜、嶲,西方宿,魏之分野。 《史記 ·列國分野》,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壄。其界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又西南有牂牁、越嶲。益州《天官書》:觜、觹、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又秦之疆域,在太白占於 □弧。注:太白、□弧,皆西方之星,故秦占候也。 《前漢 ·天文志》:觜、觹、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又庚辛,華山以西又魏已、秦辛,又秦未、中山申。又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又太歲在未曰:協恰。六月,出石氏曰名長,烈在觜、觹、參,甘氏在參,罰在申,曰涒灘。七月,出石曰:名天。晉在東井與鬼井氏在弧。 《後漢 ·天文志》:星經太白,主華陰山、涼州、雍州、益州。又鎮星主東井,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候之,乙亥為漢中,丁亥為永昌,巳亥為巴郡、蜀郡、牂牁,辛亥為廣漢,癸亥為犍為,凡七郡。 《淮南子 ·九野辨》:西南方為朱天,其星觜、觹、參、東井。魏張揖《廣稚》:觜、參,魏、東井、輿鬼,秦。又戊,魏。庚,秦。又秦,未。又□鬥七星,一為樞,六為陽開,樞為雍州,開陽為梁州。又太白謂之長庚,或謂之太囂,參謂之實、沈,東井謂之鶉首,輿鬼謂之天廟。 《晉書 ·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樞機,陰陽之本元也。魁四星為璿璣,杓三星為玉衡。第一星,曰天樞,三曰璣,六曰開陽。樞為天,璣為人,開陽為律。石氏雲:第一曰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也。三曰令星,主中禍。六曰危星,主天倉五穀。又一主天、三主火、六主木。又曰:一主秦、三主樑、六主趙。又五車、五星在畢北。五車者,五帝車舍也,主天子五兵。又主五穀豐耗。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主秦。次西南星曰卿星,主熒惑,主魏,五星有變,皆以其所主占之。 又觜、觹三星為三軍之候,行軍之藏府,葆旅,收斂萬物。明則軍儲盈,將得勢。 又參十星,一曰參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 鉞,主斬刈。又為天獄,主殺伐。又主權衡,所以平理也。又主邊城,為九譯,故不欲其動也。參曰獸之體,其中三星橫列,三將也。東北曰左肩,主左將。西北曰右肩,主右將。東南曰左足,主後將軍。西南曰右足,主偏將軍。故《皇帝占》參應七將。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胡、鮮卑、戎、狄之國,故不欲明。七

將皆明,大天下兵精也。王道缺則茫角張,伐星明輿參等,大臣皆謀,兵起。參星失色,軍散敗。參、芒、角動搖,邊候有急,兵起,有斬伐之事。參星移,客伐主。參左足入玉井中,兵大起,秦大水,若有喪,山石為怪。參星差,戾主,王臣貳。隋書同。 又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黃道所經,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王者用法平,則井星而端列。鉞一星,附井之前,主伺淫奢而斬之,故不欲其明。明輿井齊,則用鉞于大臣。月宿井,有風雨。 又輿鬼五星,天目也,主視明,察奸謀。東北 ①星主積馬,東南是主積兵,西南是主積布帛,西北星主積金玉,隨變占之。中央星為積屍,主死喪祠祀,一曰 鑕,主誅斬。鬼星明,大谷成。不明,百姓散。鑕欲其忽忽然不明,明則兵起,大臣誅。隋書同。 又十二次度數,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屬益州。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屬雍州。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又州郡 次,觜、參、魏,益州:廣漢入觜一度,越雋入觜三度,蜀郡入參一度,犍為入參三度,牂牁入參五度,巴郡入參八度,漢中入參九度,益州入參七度。 《隋書》:梁州於天官,上應參之宿。 《唐書》: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南戒自岷山、嶓塚,負地絡之陽。又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鶉首為秦。蜀得兩戒,山河之首。又鶉首,實沈,以負西海,神主于華山、太白位焉。又東井十二度,終,柳六度。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西南盡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嶲、益州郡,東至牂牁,及庸、蜀、羌、髳之國。 《宋史 ·天文志》:鬥、魁、枕、參首是為帝車,運於中央。魁第一星,曰天樞,正星,主天。又曰樞,為天,主陽德,天子象,其分為秦,漢志主徐州;二曰璿,法星,主地。又曰璿為地,主陰刑,女主象,其分為楚,漢志主益州;三曰璣,為人,主火,為令星,主中禍,其分為梁,漢志主冀州。又三台六星,兩兩而居。次二星為中台,為司中,中臺上星主樑、雍。又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西垣第四星曰巴、第五星曰蜀。又五車五星,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次西南一星曰卿,主熒惑,魏分益州,主麥。又星經太白,主華山、梁、雍、益州。 《觀象玩占》:觜三星,一曰天貨,主寶貨,其北上三尺為日月五星,中道內主樑,外主巴、漢。星明則天下安、五穀熟。 《國朝一統志》《四川總志 ·職方考》《鏡廣輿記》《皇輿考》皆雲井、鬼分野。 按《巴郡分野舊志》皆屬井、鬼。今考《周禮》以下諸家言,大要以觜、觹、參、井為主者居多,其餘纏次諸星,一一有紀。餘考覽後,未敢以某星為確,姑以諸所記載書而次之。以俟君子,若妖祥占驗,詳在事紀中。 疆域 古者體國經野,從正疆域,是故土有定封,則人有定守。將下之賦役,上之經畫,兩相待焉。郡邑封疆,廣狹不一,又多越在山谷中,有如經界不正,則作奸者得以規避,而保障者因之廢格,烏能使之各有寧宇?爰考方域,附以里鎮,而繁、簡、沖、疲之大略可 矣!蒞茲土者得 ①《晉書 ·天文志》注為 “西北”。

無我疆我理之思乎?志疆域。 重慶府隸上川東道,廣一千二十五里,袤四百七十里。東至夔州府萬縣界六百四十五里,西至敘州府隆昌界三百六十七里,南至遵義府梓潼縣界三百四十里 ①,北至順慶府岳池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到夔州府治七百六十五里,西到成都府治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到遵義府治六百九十里,北到順慶府廣安州治四百八十里,東南到思南府治八百六里,東北到夔州府達州治七百五十里,西南到瀘州合江縣治三百一十里,西北到潼川州遂寧縣治二百三十里。本府至布政司一千二百二十里,南京水路六千五百里,陸路五千里,北京水路八千七百里,陸路五千六十里,州縣各屬、里鎮俱列于左: 巴縣,治附廓。廣四百二十五里,袤三百四十里。東至長壽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永川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綦江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順慶府大竹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南川縣界一百十七里,西北至合州一百二十五里。東到長壽縣二百一十里,西到永川縣二百一十里,東南到南川縣二百五十里,西北到合州一百五十里到布政司、兩京同府。 鄉凡十有四,里凡七十。下來鳳鄉有梓潼、石英、虎峰、沙溪、含穀、虎溪、茶店、高灘、封文、冠山、鳳來十一里;依來鄉有甘泉、新市、多榮、寶積、大同五里,何李市鄉有金劍、石佛、東陽何、何市、何龍門、新安六里;劉何鄉有劉何市、劉市、劉石馬、寶勝、劉石子五里;遷善鄉有龍山、善慶、禾磧、大城、大洪、銅鼓六里;白崖鄉有沙平、寶輪二里;懷仁鄉有清溪、湖崖、懷石馬、青崖、新豐、居義六里;茅柴鄉有永安、雲篆、固城、龍門四里;廣陽鄉有金子、木洞、鐘樓三里;龜停鄉有雍壩、石洞、龜停三里;江北鄉有鴛鴦、石城、江石子里、石虎、江北五里;德義鄉趙市、石橋、白市、鳳山、雙山、柳市、複安七里;利蒙鄉有梁灘里、利石馬、東陽、龍車、雲台、井口六里;臥龍鄉臥石馬、土沱二里,坊凡十,曰:仁義、太平、宣化、安靜、壁□、忠孝、龍台、通遠、內江、外江。初衙門一切什物供應,取辦於坊,坊民苦之。萬曆八年,知縣張文燿歸併為里,民至今稱便,勒有碑。總凡八十里。 鎮凡十,北岸五里江北鎮,西三十里北崖鎮,西八十里葶溪鎮,東一百里樂磧鎮,北六十里井口鎮,西一百四十里新市鎮,北一百五十里水東鎮,西四十里柳市鎮,西北七十里安仁鎮,東八十里木洞鎮。 江津縣,府治南,廣二百四十里,袤三百五十里。東至綦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永川縣界九十里,南至遵義府界三百里,北至巴縣界五十里。東到綦江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到永川縣治一百二十里,南到遵義府治七百里,北到巴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南川縣治四百里,西南到合江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銅梁縣治三百八十里,西北到榮昌縣治二百二十里。到府一百二十里,到布政司一千九十里,南京五千一百二十里,北京五千一百八十里。 鄉凡八,里凡三十八。移風鄉有三峰、石橋、德感、興孝、江北五里;易俗鄉有金子、南江二里;青平鄉有青平、遊溪、後羊、登雲、靈感、同心、勝中,魯市、延壽九里;忠信鄉有鶴山、頂山、聖燈、筍溪、官山五里;思善鄉有思善、南峰、仁高、白沙、碓溪五里;進德鄉有進德、五脈二里;宣化鄉有長池、石龍、高詹、羅江四里;保安鄉有高湖、杜市、珞黃三里。在城有東隅、西隅、西關。 鎮凡七,北岸中渡鎮,鎮西六十里遊溪鎮,東六十里珞黃鎮,鎮南七十里李市鎮,南一百里 ①此處應為 “桐梓縣”。

清溪鎮,南一百二十里南川鎮,東南六十里保安鎮,後四鎮廢。 長壽縣,府治東。廣七十里,袤一百五十里。東至涪州界四十里,西至巴縣界三十里,南至南川界五十里,北至墊江縣界八十里。東到涪州一百一十里,西到巴縣二百一十里,南到南川縣一百六十里,北到墊江縣一百四十里。到府二百一十里,布政司一千四百二十里,南京四千七百九十里,北京四千八百五十里。 鄉凡八,里凡二十四。東鄉有杜周、陽關、祥符、納溪、陽嶽四里;西鄉有沙溪、菩提、磧溪、鼓樓、廣伏五里;麻堆鄉有龍山一里;光陽鄉有山寒、安樂、龍合、葛南四里;隆安鄉有玉溪一里;白市鄉有峰門、杜市二里;巾子鄉有雲台、太平二里;業昌鄉有何市、龍市、明月、相樂四里。坊三,曰:清和、興賢、桃源。鎮凡三:沙鎮,即沙鎮公館;雙江鎮在雙江灘,止址存;桃源鎮,即桃花街。 大足縣,府治西。廣九十里,袤九十五里。東至銅梁縣六十里,南至永川縣八十里,西至安嶽縣界二十里,北至遂寧縣界一十五里。到府三百八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三百八十里,北京五千九百八十里。 里凡三十三:安賢、長受、三溪、從順、昌寧、嘉勝、得陽、青平、遇仙、後院、高峰、同古、雍溪、富春、錫山、米糧、曲水、雙山、崇泰、汶水、善慶、伏元、靜南、月富、興昌、豐成、永安、三花、仁政、中山、進德、招賢、存義。 鎮凡四:縣西四十五里老官鎮,南四十里珠溪鎮、南三十里龍水鎮、西南三十二里劉安鎮。 永川縣,府治西。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一十里。東至璧山縣界五十里,西至榮昌界七十里,南至江津縣界七十里,北至銅梁縣界四十里,西南至瀘州界七十里,西北至大足縣四十里。到府二百二十里,布政司九百一十里,南京五千二百一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里凡二十有五:在郭、東皋、桂山、梁洞、臼石、梁善、青峰、鐵山、來蘇、龍洞、英山、高倦、雙石、砂山、安平、同心、星辰、陳市、太平、新屯、獨石、松子、石鬆、進德、安賢。 鎮凡五:縣八十里濱江松溉鎮,四十里來蘇鎮,西三十五里牛驛鎮,三十里陳市鎮,西十里土硃鎮。 榮昌縣,府治[西]。廣八十里,袤一百五十里。東至永川縣界三十里,南至瀘州界六十里,西至隆昌縣五十里,北至大足縣界九十里,東南到江津縣三百一十里,西南到富順縣二百里,西北到安嶽縣二百四十里。東到永川縣一百里,南到瀘州一百三十里,西到隆昌縣一百里,北到大足縣一百二十里。到府三百一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北京五千三百七十里。 里凡二十七:昌元、昌寧、新橋、新興、高喬、石橋、古潭、賴川、賴通、仁義、人壽、紅岩、虎岩、安福、安樂、安賢、從順、李子、梧桐、峰高、羅會、在市、清灘、換鵝、白石、沙溪。後清灘四里割置隆昌縣,凡二十三里。 鎮凡四:北七十里昌元鎮,北一百里賴川鎮,北三十里古潭鎮,止址存,東二十五里羅會鎮。 綦江縣,府治南。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里。東至南川縣界六十里,南至遵義府界二百里,西至江津縣界二十里,北至巴縣界三十里。到府二百里,布政司一千四百里,南京五千二百里,北京伍千八百里。 里凡五:思灘、附廓、永興、安穩、遵化。

鎮凡八:永安、明月、鹽倉、三溪、石角、石橋、趕水、鹿鳴。 南川縣,府治東。廣二百里,袤二百二十里。東至武隆真安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巴縣界八十里,南至綦江縣一百六十里,北至涪州、長壽俱一百六十里。到府二百二十里,布政司一千四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一百里,北京五千三百六十里。 里凡八:白土、梁堅、福祿、羅秀、富順、豐隆、明新、德政。 黔江縣,府治東。廣二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東至湖廣大田千戶所界七十里,西至彭水縣界二百里,南至酉陽宣撫司界七十里,北至石柱宣撫司界二百里。東到湖廣大田千戶所治一百五十里,南到酉陽宣撫司治四百里,西到彭水縣治四百里,北到石砫宣撫司治八百里。到府一千二百里,布政司二千四百里,南京五千七百五十里。 合州,府治西。廣三百二十里,袤二百七十里。東至巴縣界一百里,南至銅梁縣界三十里,西至安居縣界三十里,北至定遠縣界九十里。東到長壽縣治二百八十里,南到銅梁縣治九十里,西到安居縣治五十里,北到定遠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巴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到岳池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到銅梁縣治五十里,西北到蓬溪縣治一百里。到府一百二十里,布政司九百里,南京五千一百二十里,北京五千一百八十里。 鄉凡五:清平、長安、積善、通濟、太安。 里凡三十六:長樂、郎山、豐穀、赤水、冠山、青華、通市、東山、鶴鳴、大通、安壩、點山、渠水、永清、安福、石城、信義、雲賓、安賢、余慶、隆市、懷遠、集伏、大鼇、小市、明月、集賢、仁和、渠江、來蘇、得義、龍游、墊江、富郁、青平、興仁。 鎮凡八:安壩、羅市、雲門、雲賓、鶴鳴、隆市、朗山、雲會。 銅梁縣,府治西。廣二十一里,袤九十里。東至巴縣一百六十里,西至大足縣九十里,南至永川縣一百六十里,北至合州八十里,東南至璧山縣九十里,東北至遂寧縣三百里,西南至榮昌縣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安居縣四十里。到府一百六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一百六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二十里。 鄉凡四,里凡二十六:瓊池鄉有積慶、中正、永清三里;昔賢有巴川、巴岳、西平、呂奉、西安、六贏、東坪七里;永清有太平、明月、樓灘、得勝、長安、黎市、明星、倉山八里;桂林有塔子、高莊、柳溪、高平、同古、貴山、長春、羊燕八里。 定遠縣,府治西。廣九十里,袤一百三十里。東抵廣安四十里,西距南充七十里,北通岳池九十里,南接合州三十里。到府一百五十里,布政司九百五十里,南京五千一百五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二十里。 里十四:定遠、沙溪、新興、郁馬、太平、祝受、唐村、萬安、太山、清沙、寬平、永平、永甯、隆平。 鎮凡六:興福、鹽灘、圓石、列面、封山、石盤。 忠州,府治東。廣二百二十里,袤二百七十里。東至萬縣界一百里,西至酆都縣界五十 里,南至石砫宣撫司界二百里,北至墊江縣界一百五十里。到府六百九十里,布政司一千九百一十里,南京四千四百一十里,北京四千四百七十里。里凡七:在城、大 、塗 、毛店上、毛店下、隆翹、新立。新立坊凡九:宣化、善政、鳴玉、淳和、通遠、樂善、迎恩、儒林、通賢。酆都縣,府治東。廣七十里,袤二百六十里。東至忠州界五十里,西至涪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武彭忠路二百里,北至墊江縣六十里。到府六百里、布政司一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五百 里,北京四千九百七十里。里凡四:市廓、南賓、豐樂上、豐樂下。墊江縣,府治東。廣六十里,袤八十里。東至忠州界五十里,西至鄰水縣界十里,南至長 壽縣界四十里,北至梁山縣界四十里。到府三百二十里,布政司一千五百四十里,南京四千七 百里,北京四千七百六十里。里凡十二:桑園、新興、水東、東湖、永豐、永安、新廟、萬安、榮安、太平、水西、八莊、市城。涪州,府治東。廣四百五十里,袤三百六十里。東至酆都縣界九十里,南至南川縣界一百 里,西至長壽縣界七十里,北至墊江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到酆都縣治一百二十里,南到南川縣治一百里,西到長壽縣治一百里,北到墊江縣治一百二十里。到府三百九十里、布政司一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七百里,北京四千七百六十里。 里凡十三:黑石、白石、通濟、石龍、芋池、羅回、李渡、長灘、羅雲、附州、韓市、藺市、謝市。鎮凡八:李渡、羅市、藺市、韓市、白壁、貞溪、孟市、新市。武隆縣,府治東。廣五百里,袤八百六十里。東至彭水縣界九十里,南至真安州界七十 里,西至涪州界六十里,北至酆都縣界八十里。到府八百五十里,布政司二千七百里,南京五 千四百三十里,北京五千六百里。里凡二:武隆、思養。鎮凡四:瀵沱、白馬、關灘、白楊。彭水縣,府治東。廣四百三十里,袤四百四十里。東至黔江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真安州 界二百五十里,南至酉陽司界三百里,北至武隆縣界一百四十里。到府九百四十里,布政司二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九百九十里,北京五千五十里。鄉凡四里,凡七鄉,曰:前鄉、後鄉、黔陽、信寧、鹽井、計議、洋水。里曰:南隅、北隅、信寧、計議、鹽井、前里、後里。鎮凡三:鹿角、郁山、江口。 語曰石田千里,無所用之。州縣封疆,延袤雖廣,乃其財賦曾不能當江南之什一。至南、黔、彭、武,周遭巉岩深箐,即窮日之力,無一腴土,安在論地之廣狹為也?志疆里者,裒益增損,互為異同,何哉?若迺里鎮,既明則疆域可考,餘故附入焉。其他場集往往為藏奸匿盜之藪,故為略之。若載之,州縣誌中餘無論矣。 形勝 古者分圻建國,必憑險依阻而表其勝,故山河帶礪,厥為保障,且地靈人傑所從,來馬郡域,坤維下流,群山拱衛,二水襟合,據涪、夔、荊、楚之上游,豈非三蜀之雄鎮,而文獻之名區哉!迺州邑 錯,各據勝概,即封壤不同,而高山大川,蒼蒼泱泱,所在知是矣!爰考往跡,犯而志之,志形勝。 府東至魚複,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又江州以東,濱江山嶮;墊江以西,土地 平敞。(已上《華陽國志》)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漢書》)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又外負銅梁于宕渠,內亟要害於膏腴。(左思《蜀都賦》)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傾則縈回,下臨峭壑。(袁休明《巴蜀志》)東接夔門,西連蜀都,南通夜郎,北控賨國。環江為池,塹崖為城。岷、涪二水,于此會合,

乃巴渝之都會。(《舊志》)枕江負山,南連邛筰、僰道,東通荊楚吳會,蓋要衝之區。(《劉文簡集》)當蜀東上游,近制播酉,遠控溪峒,廣川大流,屹然蜀重鎮。又據岷巴二江水之合,後倚重 巒疊嶂,左右懸崖絕壁,隱然天造之險。(《曹汴城垣記》)璧山翠峪,錦江環波,雲嵐含暉,彩秀映日。(《巡道忠益亭記》)巴縣,地勢剛險,重屋累居,又承三江之會,又東有明月峽、廣德嶼。故巴亦有三峽。(《華陽國志》)江州對二水,口右則涪內,左則蜀外水,故巴子之都。(《山海水經》)三巴會合繞城下,巴字體勢何盤盤。(鮮于侁巴《江詠》)巴城在岷江之北,漢水之南。(《寰宇記》)地控夔渝之上游,天當參、井之分野。(張文燿縣治題)景曰:孔殿秋香、金碧春風、洪崖珠泉、龍門皓月、覺林曉鐘、塗山霽雪、黃葛晚渡、佛圖夜 雨,西湖晚眺、北鎮沙汀。江津縣,鼎山聳前,幾江繞後。(《總志》)奇峰秀嶺,從華蓋之山,地軸天關,鎖錦江之水;界瀘渝之間,會水陸之沖,全蜀之要地。(《舊志》)景曰:鼎山疊翠、華蓋晴嵐、龍門春浪、鶴山雪霽、古寺曉鐘、挑漁燈火、石羊晚渡、馬驍 春色。長壽縣,前臨岷江,後倚菩提,龍溪、鳳山環帶左右。(《總志》)桃溪桂源,環帶左右。金龍鳳山,對峙東西。龍山寨近列其南,羅圍城遠障其北,綿亙百 數十里,望之如重城焉。(《舊志》)景曰:鳳山春色、龍寨秋容、北觀煙霞、西崖瀑布、龍溪夜月、定慧曉鐘、桃源洞天、吉祥 飛石。大足縣,東臨赤水,西枕營山,北接長岩,最為險固。又青巒圍其田畔,赤水繞乎東南。 (《總志》)介於瀘、渝之間,枕於普、遂之上,為山水靜鎮之區。又玉口蔽於前,雲頭鎮於後。三華聲翠于南,孤塔淩霄於北。尖山西峙,鬥崖東顧。(《舊志》)景曰:畫樓遠眺、赤水春波、西州寶頂、白石奇觀、海棠春色、鑒湖夜月、白塔奇岩、玉皇 古洞。永川縣,環邑皆山,郭外平衍。(《總志》)北枕桂山,南瞰侯溪,印臺山擁于左,浩軸山環于右,高明之境。(《舊志》)景曰:桂山風月、竹溪煙雨、佛崖仙蹤、石鬆神跡、普濟晨鐘、紫薇暮鼓、八角攢青,三河 會碧。榮昌縣,昌元古佳郡,又山崗疊翠屏,溪瀨瀉清泚。(宋·張芳詩)山環繞而蜿蜒,地寬廣而夾塏。(《總志》)曬袍山北炫其奇,飛鳳巒東拔其萃,錦屏交岫於西,玉盤雄峙于南。環溪左旋而西泝,小 河九畔而南繞。又山皆平,伏而清奇。水多曲纏而秀麗,襟山帶溪,形勝比他邑稱最。(《舊志》) 景曰:蓮瑞天池、碧梧丹鳳、桃香仙嶺、紅岩峭壁、鴉山箐碁、石堰朝暮、舂馬灘春渡、賴通 仙舟。綦江縣,左挾瀛,右依石筍。(《總志》)景曰:龍角溪聲、馬鞍圖負、牛崗雪牧、瀛島雲蒸、月涵湖水、筍出天邊、勝果呈刹、瑪瑙 藏灘。南川縣,風俗連巴、楚,封疆接播、溱。(宋·趙與邁《詠南川形勢》)據涪之南,接播之北。(《總志》)巴江翼其右,武隆聯其左。雲山疊翠,溪水縈回。(《舊志》)景曰:金佛晚霞、白露晴嵐、徧楅晨鐘、葛溪夜月、孝泉一湧、聖水三(湖)潮、古渡流金、石 池臥象。黔江縣,水深巫峽里,山色夜郎西。(唐·上官侍禦《赴黔中詩》)外鎮諸洞,內靖涪、彭。(《總志》)前列三台之奇秀,後擁龍頭之巍峨。東則雄峙老鴉之寨,西則高聳八面之山。控酉陽之 左襟,振大田之喉吭。寔楚西南至徼道,蜀國東南之藩籬。(《舊志》)景曰:桃壩紅霞、梅坡白雪、山肖龍頭、寨如鷹立、三台聳翠、八面環青、月浸青溪、雲籠 石塔。安居縣,地靈人勝,石秀山熊。(《普州志》)山環水繞,地美土腴。(《總志》)北臨涪江,南接巴嶽,四面屏蔽。於東,紫極根據;於西,官濺瀠回。姚皋環繞,金雞聳峙。 銅溪關闌,天設之險,地造其固。(《舊志》)景曰:化龍鍾秀、飛鳳昂霄、波 映月、紫極煙霞、官濺流杯、冠山古洞、梵溪聖水、瑞石 蓮花。璧山縣,西北絕險,東南稍平。山分左右,秀拔垣拱。山川高深,風氣完密。涪江環其後, 岷江繞其前。跨巴、銅之勝概,為東南之佳境。(《舊志》)景曰:東林曉鐘、天池皓月、茅萊夕照、屏峰疊翠、秀環春風、覺林夜雨、老君朝霞、金劍 晴雪。合州,巴蜀要津,又枕三江之口,當眾水之湊,又蜀口形勝之地。(《舊志》)景曰:東津漁火、涪江晚渡、金沙落雁、三佛灘鳴、魚城煙雨、瑞應春風、濮岩夜月、石龜 晴空。銅梁縣,水環巴宇,山擁飛鳳。(《總志》)巴嶽六贏,翊其左右。羅睺計都,峙於東西。(《舊志》)銅梁不可攀。(劉孝威詩)山似銅梁,近接宕渠,遠指斜穀。(《舊志》)景曰:帝座雲屏、玉堂柱石、高崗飛鳳、巴水騰蛟、泉晚鐘、南樓曉日、爐鼎繞霞、計羅纏宿。定遠縣,地勢峻迫, 道連居。(《總志》)地勢高明,來脈悠長,群峰似衛而環,長江如帶而繞。又果、渝會界,賨、合交加。又嘉陵 左環,鹽水右匯,天印仙峰,面拱石龜,玉馬後護,隱然一蜀省要區。(《舊志》)景曰:天印來賓、嵩岩積翠、澄江抱璧、遠 摩空、棠樹余陰、玉龍獻瑞、香溪晚渡、傑閣 秋蟬。忠州,井邑聚雲根又,又百層石磴上州門。(白居易詩)襟山帶河,楫拱秀誠,形勝之郡。又翠屏山在前,石牆在後,五龍山盤其左,九馬山拱其 右。俯瞰大江,地勢陡峻,山川穆如鎖,固岷、劍,控制施、黔,要害之郡。(《舊志》)景曰:翠屏春曉、紫極晚煙、巴台夜月、西崖瀑布、五龍撮寶、鳴玉平沙、九曲流觴、治平晨 鐘、宣公畫洞。酆都縣,面江倚山,中衍平川。(《總志》)仙都北聳,錦江前橫,青牛、白鹿環拱左右,珠簾月鏡,映帶遠近,勝景沃野,秀麗雄渾。(《舊志》)景曰:平都仙跡、曲水流觴、青牛野啗、白鹿夜鳴、珠簾映日、月鏡凝龍、山床夜雨、送客 晴瀾。墊江縣,山水環拱,土地坦夷。(《總志》)地勢平衍,東西二河,繞城為池。冠蓋山衛其後,鳳鳴山拱其前,狀元文筆輔其左,壁鬥星 關弼其右。二河環抱,屹如重城。(《舊志》)景曰:狀元文筆、龍門晚渡、鳳鳴朝陽、馬峽晴嵐、冠山霽雪、五花霞彩、兩水天光。涪州,鐵櫃在北,鳳崗在南,龜龍踞西,群豬截東。襟帶長川,勢雄百二。據五溪之要衝, 當三峽之津隘。壯哉之險。(《舊志》)白石從天設,青岩見地圖。(宋翰《詠涪陵》)地據咽喉,城逾雉堞。東鄰楚分,南帶夷邊。(馬提幹《詠涪州》)會川蜀之眾水,控瞿塘之上流。(《龜陵志序》)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牁,北接巴郡,山險水灘。(《華陽國志》)景曰:桂樓秋月、黔水澄清、白鶴時鳴、鐵櫃樵歌、石魚豐兆、 湖魚笛、松屏列翠、荔圃 春風。武隆縣,川峽陟險、山箐崎嶇。(《總志》)東鄰黔楚,西樓牂柯,壯枕巴江,南通貴竹,又山崖四寨,江峽孤開,險阨諸蠻,難先全蜀。(《舊志》)景曰:襆頭耀日、筆架齊雲、虎榜春暉、師峰晚翠、洞口仙麻、渡頭天劍、信水臨朝、關灘 勝概。彭水縣,地接荊楚,襟帶五溪。(《總志》)二水夾右,一山居左,有百二之勢。(《舊志》)五溪襟屬,為一都會。又地近荊楚。(侯如己《蜀圖經》)景曰:摩圍瑞靄、石花晚晴、孔殿秋香、龍門夜月、金鼇戲水、高閣龍吟、綠陰勝概、木櫃樵 歌、聖水三潮。按郡邑形勝具簡冊者如此,豈不甲於三川。乃往者播事卒起,綦城不守,諸邑大震,郡以 天設石城,大江為池。一時人心殊用,洶洶地利不如人和,信矣!若乃山川炳靈,世載其英,近 日屈指文獻者,率置喙于風氣,余於是乎有深思。馬故夫安輯封疆,俾金湯增險而長為寧宇, 振起人文令江山增勝,毋徒以襟帶雄侈為崢嶸,庸非今日第一務乎?

風俗 蓋風俗之漸久矣。結繩書契異,宜忠質文迭,尚上古暨三代猶然。顧淳漓盛衰關諸治,忽 則移風易俗,其可緩諸郡邑山谷異制、民生易俗。若一道德以同,其風則系乎上耳。今據諸志 所紀紀之,以備夫觀風問俗者,志風俗。府巴縣:巴蜀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漢書》)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奮之,則 賓旅玩之。則渝舞銳氣剽於中葉,蹻容世於樂府。(左思《蜀都賦》)士遠於進取,民疲於轉輸。攜之則難叛,一之則易服。(王騰《辨蜀都賦》)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又遲重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又民多居水 左右,天性勁勇,銳氣喜舞。又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風謠旁作。朝有忠貞盡節之 臣,鄉有主文歌詠之音。又其人半楚,恣態敦重。又風敦俗厚。(晉常璩《巴志》)敏慧輕急,頗慕文學。(《隋書》)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好音樂,少愁苦,尚奢靡,性輕揚,喜虛稱。庠塾聚學者眾。 (《宋史》)重本信巫,剛樸倜儻。(《職方考鏡》)尚鬼信巫,銳氣喜舞,重本力穡,人多秀異,喜以詩書自娛。(《皇輿考》)地廣民醇,俗尚簡樸。務農桑,敦節義。儒風日振,人才倍出。(成化中府舊志)意氣翩翩,矜名姱節。又節義之氣猶存,儉樸之風漸靡。(萬曆初汪言臣《志略》)江津縣,人性淳樸,俗浮華,農勤 畝,士業詩書。又有石公恕之風而人多敦睦,有杜莘老之風而士多剛直。(舊《縣誌》)冠間行於士類,婚或侈于富家,喪或雜以浮屠,祭不失乎家禮。士重友誼,駸駸乎有德有造之風。農唯力穡自給,商重遠涉,工備百為,亦不出其境。(《縣誌》)長壽縣,男耕女織,不事浮華。(《總志》)風氣習俗,類多僻陋。剛勁剽勇,不受人挫。又雅浮勤苦,農務耕稼而厭末作。士攻文學而貴科第。禮尚簡易,不事繁縟,有古樸之風。(《縣誌》)大足縣,北屋談經史,磊落出髦士。(張孝芳《別袁昌州》)民勤而力穡,士願而勤學。(《總志》)事商賈者不忘耕,善蔔算者不廢學。舟車不通,工藝是業。又其俗樸厚,又多秀民。又深山窮穀,戶曉禮儀,又不趨末作,不事 遊。(《舊縣誌》輯略)永川縣,民頗篤實,詞訟簡少。(《總志》)民質實而勤耕織,士雅素而服詩書。雖舟不通,其商賈多集。(《縣誌》)士樸願而有文,衣冠文物不減壯。(縣宋楊《表衣題名記》)榮昌縣,習俗淳厚,男耕女織。(《總志》)士質而靜,以詩書為業;民儉且淳,以廉恥為尚,男深耕足歲,女勤績杼織。又冠帶縉紳,退老居鄉,以入儀門為恥。無郊外逸遊酣飲之狎。又士崇敬先師,彬彬禮儀。(《縣誌》)綦江縣,民俗儉樸,不好爭競。(《總志》)前椎魯不尚侈靡,士斤斤自好,恥越名檢。力田不事末作,女勤績紡,商不越境。近皆稍變。(《縣誌》) 南川縣,民多質實,禮尚節儉。又風俗樸野,服養儉陋,冠婚相襲,尚鬼信巫。(《總志》)樸雅略近,淳風邇來,駸駸刁悍。(《縣誌》)黔江縣,就水造 ,鑽木出火。(《總志》)人有四種:蠻、夷、巴、漢,刀耕火種,酷信巫鬼,素號難治。開設以來,士勤學問,民知禮 法,樂於趨事,習俗頗淳。(《舊志》)安居縣,農勤稼穡,俗事詩書。(《總志》)冠婚相襲,尚鬼信巫,人多秀氣,詩書自娛。又民多力農,士知向學。(舊《縣誌》輯略)俗尚淳厚,勤於本業,不作豪奢。(《縣誌》略)民力本業,市不衣帛。婚禮稍稍近古,近多僭侈。(《縣誌》議略)璧山縣,俗尚節儉,民勤本業。(《總志》)率性真直,輕商重農,男耕女織,崇儉務學,性氣剛慧,俗朴少文。冠婚喪祭以禮,士夫之 家,不作佛老。(《縣誌》)合州,風土樸厚,秀異間生。喜詩書自娛。又重禮教,尚恭儉。(舊《州志》)精敏輕疾。(《華陽國志》)銅梁縣,民工藝術,秀異亦多。(《總志》)地瘠民貧,重本力穡。又人多朴茂,尤工藝術。又人多秀異,喜讀詩書,男耕女織,尤工藝 術。又人家好農不好商,婚男嫁女不出鄉。又處者厲孝悌之行,仕者秉忠直之猷。(《縣誌》輯略)定遠縣,人性淳樸,浮華不尚。(《總志》)君子尚朴質,好儒術;小人力耕織,少商旅。婚喪相助,士大夫家遵行古禮,民間隨俗,信 巫鬼浮圖。 會尚儉約,近略奢然,視之奢靡,終有間焉。忠州,土瘠民少,力事耕桑。(舊《總志》)有巴蔓子仗節死義之流風,故俗頗尚氣,有甘興霸、文廣休之遺 ,故士頗倜儻。酆都縣,士民有信義之風。(《總志》)士尚禮樂,民業耕種。墊江縣,民性醇樸,唯勤稼穡。(舊《總志》)民性淳樸,業務農桑。士習詩書,俗尚禮義。(《縣誌》)涪州,民務農桑,士習禮讓。(舊《總志》)人多戇勇。(《華陽國志》)戇直樸野,男女務耕織,不事貿易。地煖稻熟,蚤文風可齊西蜀。(《州志輯略》)崇節儉,尚廉恥,文風漸盛。(《州舊志》)武隆縣,人多直戇,信巫雜夷。(《總志》)人分四種,病不服藥,信巫鬼,好淫祀。(正統舊志)人多樸直,事耕讀,深山之民,局蹐奉法,憚遠商,鮮訟辯,寡技藝。耕率鹵莽,廣種薄收。 所居以齒為序。俗多親睦,婚喪如禮,民間雜用佛事。(《縣誌》)彭水縣,人性戇直,禮尚簡樸,古號難治,今異於昔。(舊《總志》)四鄰夷地,民業獵山漁水,刀耕火種為重。酷信巫鬼,少事醫藥。懷刑者似多,徤訟者不 少。今漸被聲教,亦尚文物知禮。(《州志》)務農稼穡,士競詩書。古多樸實,今頗尚文,織紝樹藝觀感。比屋,喜浮屠,信巫鬼。 (《縣誌》)就水造飱,鑽木出火。(舊《圖經》)餘志風俗已蓋三致,歎雲巴士尚氣節而喜詩書,民勤耕鑿而務本業,仕者有慷慨任事之 風,處者勵皎皎不淄之節,豈不彬彬質有其文乎?唯邇士習稍窳,民頗悍鷙,縉紳之家,亡賴市井,不招自赴,深為大蠹馬。其它州縣,舞文逋負,上伺下訐,風俗之刀敝更有甚于巴者,嗟夫!教化行則風俗美,然則鼓舞振作,俾其還醇而復古,其在當事諸君子與鄉國老成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