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游学十余年后,回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众数百千人。其学说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汉书·郑玄传》说:“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其著述,今惟存《毛诗笺》《三礼注》等。清代郑珍撰《郑学录》四卷,对郑玄生平及学术辑述甚详。
戒子书
【题解】
郑玄七十岁后,得了一次重病,他怕自己会一病不起,便写了这封信给唯一的儿子益恩。信中先谈自己一生的游学经历和种种遭遇,再托告家事及自己为学志向,最后告诫儿子要以修养德行为要。文章按事理次第一一道来,层次清楚,明白易晓,于父子亲情,也十分感人。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①,去厮役之吏②,游学周、秦之都③,往来幽、并、兖、豫之域④,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授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⑤。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⑥,以娱朝夕。以上游历学业。遇阉尹擅势⑦,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⑧,辟大将军三司府⑨。公车再召⑩,比牒并名(11),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12)。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13),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以上出处岁年。宿素衰落(14),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15)。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16)。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以上传家。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17),研赞勿替(18),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以上教诫。吾虽无绂冕之绪(19),颇有让爵之高(20)。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以上自述志事未竟。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注释】
①昆弟:兄弟。
②厮役:干粗杂活的隶使之人。郑玄初为乡啬夫,掌听讼,收赋税。
③周、秦之都:指长安。
④幽、并、兖、豫:指幽州、并州、兖州、豫州。幽州,属今河北、辽宁二省地,古代十二州之一。并州,属今河北保定、正定,山西太原、大同等地,古代十二州之一。兖州,属今河南、山东二省地,古代九州之一。豫州,属今河南省地,古代九州之一。
⑤秘书纬术:谶纬图篆之类书籍和方法。
⑥假田:租田。
⑦阉尹:宦官。
⑧贤良方正:汉文帝二年(前178)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才,始后成为科举名目。唐宋皆有贤良方正科。
⑨大将军:指何进。三司:即司徒、司空、太尉。
⑩公车:汉时迎送应征者的车。后世代指朝廷。
(11)比牒并名:在授官簿录中与人并名。
(12)式序:按次第叙录功劳,任用。
(13)黄巾:指东汉末黄巾起义。
(14)宿素衰落:旧时的学业荒疏。宿素,一向,平素。
(15)传家:把家务托付给儿子管理。《礼记·曲礼》说“七十而传”。
(16)覃思:深思。
(17)勖求:勉力问求。
(18)研赞勿替:研求不要中断。替,中断。
(19)绂(fú)冕:古时礼服,喻高官显位。
(20)让爵:指数次被征召而不就。
【译文】
我家过去贫穷,自己又不被父母兄弟们喜欢和容纳,就离开了干粗杂活的吏使行列,到周、秦的都城长安去求学,来往于幽、并、兖、豫这些地方,得以拜识到居官任职而学识渊博的人和一些安逸闲处的大学者。通得心意的人都接纳和欢迎我,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不少知识。于是广博地考证六艺文献,粗略地浏览人物传记,不时也了解一些谶纬图录之术的奥妙。年过四十后,便回家奉养父母,租田耕种,以使早晚娱心快乐。以上讲自己的游历与学业。后来遇到宦官专权,遭受党锢之祸,有十四年之久。蒙赦免后,因举荐贤良方正有道,征召到大将军三司府任职。后遇朝廷再次召用,在授官的簿录中与我并名的,有的早已是宰相了。其他几位先生,道德美好,性情高雅,能胜任国家重臣的职位,本当叙录任用。我自作考虑掂量,无法胜任这样的官职,只是想阐释先代圣贤的道理,整理百家学说的不一致,也希望竭尽我的才能,因此接到诏命而没有服从。继而黄巾为乱,我又像浮萍一样南北漂泊,最终才再一次回到家乡。到今年,我已经七十岁了。以上是说外出任职的经历。我过去的学业已经荒疏,并且还存在不足和错误,根据礼仪典章,现在就应当托付家事。今天我告诉你我自己是老了,要将家庭诸事归推于你,以便我自己能闲处逸求,安心养性,再作一些深刻的思考,完成我的事业。若不是拜受国君诏命,存问亲族忧患,敬吊亲人坟墓,观赏野外物景,我大概是不需要策扶手杖再走出家门了吧!家中的大小事情,你要一一承担起来。以上传家。叹你孤独一人,没有兄弟可依靠。你要勉力追求君子之道,研求不要中断,言行举止谦恭谨慎,做一个有德之人。美好称誉来自同事和朋友,高尚德行的养成要靠自己的志向。假如得到赞美,生养你的父母也有光彩,怎能不常想着呢!怎能不常想着呢!以上是教诫。我虽然没有高官厚禄的功业,但也多有辞让爵位的高义。自感欣慰的是能修明经学,大约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羞耻。最后遗恨不平的事,是亡亲的坟墓未能修好,而所喜欢的书籍大都已经破旧不堪,自己不能在礼堂上书写抄定,以留传给后人。夕阳西下,我已衰老,这事还可以做到吗?以上是自述志事未竟。家庭情况比昔日差得太多了,你要勤奋劳动,不负时光,不要为饥饿寒冷忧虑。饮食要微薄,衣服要俭朴,在这两个方面节俭,还能使我少些遗憾。若很快便忘记,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蜀汉后主
蜀汉后主,即刘禅(207—271),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刘禅没什么才能,即位后,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病逝后,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炎兴元年(263)魏军分兵攻蜀,迫成都,刘禅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策丞相诸葛亮诏
【题解】
这是蜀汉后主刘禅策命诸葛亮率师北伐的一篇诏文。文中追溯了汉末历史,指出了蜀汉政权要恢复汉室的历史使命,义正词严,沉痛激昂,千载之下读之,我们似乎仍能感觉到当年蜀汉君臣以恢复为任、上下一心的豪迈气概,仍能体会到诸葛丞相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信念。
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①,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②,窃执天衡③,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④,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⑤,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于下。以上数曹氏之恶。
【注释】
①曩(nǎnɡ):以往,过去。
②阶:凭借。
③天衡:喻皇权。
④神器:喻皇权。
⑤皇极:帝王统治的准则。
【译文】
朕听说天地间的道理,行仁多福而作恶多灾,积善者昌盛,积恶者灭亡,这是古今不变的规律。因此汤、武积德而称王,桀、纣凶暴而身死。以前汉室江山中道衰微,奸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以致董卓为祸,破坏京师;曹操跟着为害,窃国专政,残害天下,目无君上;他的儿子曹丕小丑跳梁,竟敢趁势作乱,盗窃皇权,改朝换代,举世帮其行凶。值此之际,皇纲沦丧,天下无主,皇上诏命也得不到贯彻。以上是历数曹氏的罪恶。
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①,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②,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膺诞皇纲③,不坠于地。万国未静,早世遐殂④。以上述先主功绪。
【注释】
①昭烈皇帝:指刘备。
②谶(chèn):预言。
③膺(yīnɡ):承,受,当。
④遐(xiá):远。此处是委婉地说先主死去。
【译文】
昭烈皇帝天生睿智,文武双全,应运而诞,挺身而出,欲平大难,转战南北,人神同助,百姓支持,万民拥戴。顺从人心天意,登基改号,继承帝位,挽救衰亡,恢复祖宗之业,以使汉室江山不致灭亡。天下尚未一统,他就过早离去。以上述先皇的功绩。
朕以幼冲①,继统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②。六合壅否③,社稷不建,永惟所以④,念在匡救。光载前绪⑤,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崇菲薄以益国用⑥,劝分务穑以阜民财⑦,授方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⑧,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然我薪而自焚也。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⑨。诸葛丞相宏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⑩。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伐(11)。除患宁乱,克复旧都(12),在此行也。以上后主嗣位,诸葛专征。
【注释】
①幼冲:幼小。
②婴:缠绕,被……缠着。
③壅否(pǐ):阻塞不通。
④惟:思考。
⑤绪:前人留下来的事业。
⑥菲薄:这里指节衣缩食。
⑦阜(fù):增大,增加。
⑧朱旗:天子出征之旗。
⑨弭(mǐ):消除,停止。
⑩勖(xù):勉励。躬:自身。
(11)龚:通“恭”。
(12)旧都:指洛阳。
【译文】
朕以幼小之身,继承皇位,没有好好接受过老师的教诲,却要挑起祖先交给的重担。天下分崩,社稷不立,平日所想,只图挽救。中兴祖业,尚无良谋,朕很恐惧!所以日思夜想,不敢放纵自己,常常节衣缩食,以增加国家的费用,劝百姓守分专心种地,以增加人口财富;挑选方正有才能的人做官,听取他们的意见;克制私心以礼待人,换取将士的欢心。准备挥剑进军,讨伐逆贼,军旗未展,曹丕已经丧命,这真是不用我们的柴草而他自己先行自焚。剩下的余恶群丑,又继续为祸,在河、洛一带胡作非为,顽抗不服。诸葛丞相坚毅忠勇,忘身忧国,先帝将国家托付给他,以劝勉鞭策朕。现在授予他节旄、黄钺的重任,赋予他自主行事的大权,率领步兵骑兵二十五万,统管全军,奉行天讨。消除祸乱,收复旧都,就看这次出征了。以上叙述后主嗣位,诸葛亮主持军事讨伐。
昔项籍总一强众①,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②,死于东城③,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④,所向必克。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⑤,诣受节度⑥。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以上言以顺讨逆,兵势甚盛。
【注释】
①项籍:即项羽。总:统领,统率。
②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一带,项羽被刘邦围困于此。
③东城:在今安徽定远,项羽被迫于此地自刎而死。
④炎精:火德,据五行说,汉为火德。
⑤月支、康居:皆西域国名。
⑥节度:指挥调度。
【译文】
当年项籍统率一支强悍的部队,跨州并士,其雄心勃勃,但最终兵败垓下,身死东城,宗族无遗,成为千载笑谈,都是因为不讲信义,欺上压下的缘故。今日奸贼效法项氏,天人共愤。出师应趁热打铁,好能凭着高祖的神灵相助之福,攻无不克。吴主孙权同仇敌忾,暗中派出兵力配合,与此互为掎角攻敌后方;凉州各国派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国二十多人,都来听命。大军一旦北上,他们便要率领兵马,作为前锋奋勇冲击。天意如此,人事条件也已成熟,正义在我军一方而且各种力量联合起来,肯定无人能挡!以上讲正义讨伐叛逆,兵势强盛。
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①,军不血刃,牧野之师②,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③,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④,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于智氏⑤,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土之庆⑥。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沉不反,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及妻孥,罔有攸赦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以上赦降吊民。
【注释】
①鸣条之役: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成汤败夏桀于此。
②牧野:地名。今河南淇县,周武王败殷人于此。
③旍(jīnɡ):同“旌”。旌旗。
④箪(dān)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箪,古代用来盛饭食的盛器。
⑤辅果:本姓智,知智氏将灭,改姓辅氏。
⑥茅土之庆:封王封侯的庆赏。茅土,指王、侯的封地。
⑦攸:所。
【译文】
本来帝王之师,有征无战,因为王师尊贵而且出师有名,没有人敢对抗。所以鸣条之战,兵不血刃,牧野之战,商人倒戈。现在部队出发,所到之处,也不愿穷兵黩武。如有能改邪归正、送饭送水欢迎王师的人,国家有规定好的办法,论功大小行赏,各有等级。曹魏宗族戚属,如果有能以利害相劝、认识到去逆归顺的道理而来投降的人,一律不予追究。当年辅果与智氏断绝关系,而得到宗族保全的福分,微子离开殷朝,项伯归降汉室,都有裂土受封的优待。这都是前世明白发生过的事实。如果执迷不悟,助人为乱,不遵王命,诛及妻子儿女,一律不饶!大力宣传国恩军威,饶恕他们的将帅,善待百姓。其他按诏书法令处理,丞相要将其布告天下,以符合朕意。以上讲赦免降军,慰问百姓。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在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隆中,被称为“卧龙”。后成为刘备谋士,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任丞相,政事无论大小,皆由其决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并五次出兵伐魏。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著作有《诸葛亮集》。详见本书所选《三国志·诸葛亮传》。
与群下教
【题解】
这是诸葛亮下发给属官的一份文告,主要目的是鼓励属下在讨论政务时要不厌其烦,别怕有矛盾,集思广益,反复讨论,以便减少决策中的失误。文字不长,但叮咛周至,反映了诸葛亮小心谨慎、办事不苟的一贯作风。
夫参署者①,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②,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③,犹弃敝而获珠玉④。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⑤。又董幼宰参署七年⑥,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注释】
①参署:指衙门。
②违覆:反复讨论。
③中:不偏颇。指正确意见。
④(jué):草鞋。
⑤徐元直:即徐庶。
⑥董幼宰:即董和。
【译文】
军府的各机构,是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尽可能多地搜集对国家忠诚有益的意见。如果能远离日常的小纠纷,有疑难互相对质讨论,那么被耽搁疏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了。质问讨论而取得折中意见,就好比是扔掉破草鞋而得到珠玉一样。但人情往往是怕麻烦不愿做到底,只有徐元直深明其中道理,处事能坚持不懈。另外董幼宰在军府任职七年,议事有认为不周到的,能跑十趟,来和我商量。如果大家能学到元直的十分之一,幼宰的不辞辛劳,尽忠国家,那我也就可以少出差错了。
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何进欲诛宦官,引兵进京劫太后,陈琳进谏;不被接纳,便避难冀州,依附袁绍,为其典掌文告。曾为袁绍作檄文,历数曹操罪状。后袁绍败,陈琳归于曹操。操爱其才,命其掌记室,草拟军国书檄公文。陈琳擅长章表书记,与阮瑀齐名。其诗作仅存四首,以《饮马长城窟行》最为著名。《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陈琳集》三卷,久已散佚,明人辑有《陈记室集》。
为袁绍檄豫州
【题解】
檄为一种文体,多作征召、晓谕、申讨用。豫州,指刘备,当时为豫州牧。公元200年,袁绍从河北率领大军征讨曹操,陈琳为袁绍联合刘备、刘表三面夹击曹操的战略意图所鼓舞,应命撰写了这篇檄文以告谕刘备:曹操无德,不堪依附,应予征讨。文中详述袁绍起兵的原委,重点揭露了曹操的种种恶迹劣行。同时也指出了袁绍军队在兵力上的压倒优势,以及曹军兵士军心不齐的弱点,意在说明曹军必败。本文引古说今,笔锋犀利,申以大义,写得辅张扬厉;辞藻华丽,多用排比对偶,形式上给人以美感。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中称赞此文“壮有骨鲠”。本文确是檄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①: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②,忠臣虑难以立权③。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④。曩者强秦弱主⑤,赵高执柄⑥,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⑦,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⑧,产、禄专政⑨,内兼二军⑩,外统梁、赵,擅断万机(11),决事省禁(12),下陵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13),诛夷逆暴,尊立太宗(14),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15)。以上言大臣立权以殄逆乱。
【注释】
①刺史:一州之长,与州牧职同。刘备原由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后为曹操表为左将军。郡国相守:郡国为汉朝时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中央,设守;国分封给诸侯王,置相,相、守俱为地方行政长官。
②图危:设法应付危难。制变:制应变之计。
③难:危难。权:权宜之计。
④拟:比拟,模仿。
⑤曩(nǎnɡ):从前。弱主:指秦二世胡亥。
⑥赵高:本赵国人,秦朝宦官,秦二世时为丞相,控制朝政,掌握大权,后杀胡亥,立子婴为王,后为子婴所杀。
⑦望夷:即望夷宫,赵高令其婿阎乐逼二世自杀于此。
⑧臻(zhēn):到。吕后:名雉,刘邦的皇后,惠帝的母亲。惠帝死,少帝立,吕雉临朝称制,主政八年。季年:晚年。
⑨产、禄:即吕后的侄子吕产和吕禄,吕后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分领南、北军。
⑩二军:汉代驻守京师的有南、北二军。
(11)万机:重要的政事。
(12)省禁:宫廷禁地。
(13)绛侯:周勃。汉初佐高祖平定天下,封为绛侯。朱虚:朱虚侯刘章,高祖之孙。据《汉书》载,吕产、吕禄阴谋作乱,刘章、周勃、陈平等合谋诛诸吕,拥立汉文帝刘恒。
(14)太宗:指汉文帝刘恒,太宗是其庙号。
(15)明表:明白之表仪。
【译文】
左将军兼豫州刺史、郡国相守:听说圣明的君主危难时能进行谋划裁制应变之计,忠正的大臣患难时能考虑制定权宜之计。所以有了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然后才有不同寻常的事;有了不同寻常的事,然后才能立不同寻常的功勋。所谓不同寻常,原本不是平常人所能比拟模仿的。从前强大的秦国由懦弱无能的秦二世执掌,使赵高篡夺朝政,独揽大权,尊威福禄均由己意,当时的人迫于他的威势,不敢仗义执言,终于有了秦二世在望夷宫的被逼自杀,祖先宗庙尽被焚毁,莫大的耻辱延至今日,永为世人所鉴戒。到高后吕雉末年,吕产、吕禄独揽朝政,于内控制了南、北二军,在外统领梁、赵二国,专擅决断朝廷事务,自决要事于内省宫禁,对下欺凌,对上僭越,令天下人寒心。于是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等愤怒起兵,诛戮平定了逆吕暴臣,拥立文帝太宗。所以能使汉家王道昌盛,更加光明显耀。这就是大臣创立权宜之功的明显榜样。以上讲大臣在特殊时刻挺身而出,以诛灭逆乱。
司空曹操①,祖父中常侍腾②,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③,饕餮放横④,伤化虐民⑤。父嵩乞匄携养⑥,因赃假位⑦,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⑧,倾覆重器⑨。操赘阉遗丑⑩,本无懿德(11),狡锋协(12),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13),扫除凶逆(14),续遇董卓侵官暴国(15)。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16),收罗英雄,弃瑕取用(17),故遂与操同咨合谋(18),授以裨师(19),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20),轻进易退,伤夷折衂(21),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22),表行东郡(23),领兖州刺史(24)。被以虎文(25),奖蹙威柄(26),冀获秦师一克之报(27)。而操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28),割剥元元(29),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30),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31)。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32),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33),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34),故复援旌擐甲(35),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36),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37)。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38)。以上言绍初与操合谋。
【注释】
①司空:汉代三公之一,参议国事。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冬十月拜为司空。
②中常侍:官名。东汉时由宦官担任,传达诏令和掌官文书。腾:曹操父亲之养父的名字,顺帝时为中常侍大长秋,历事四朝,颇得宠爱。
③左悺(ɡuàn)、徐璜:皆桓帝时的宦官。
④饕餮(tāo tiè):传说中一种贪吃的恶兽,用来比喻贪得无厌。
⑤伤化:伤害风化。
⑥嵩:曹嵩,曹腾的养子,曹操的父亲,字巨高。没有人知道他出生的本末。
⑦因赃假位:据《后汉书》载,曹嵩在汉灵帝时以财货得拜大司农、大鸿胪,后官至太尉。
⑧鼎:天下之重器。
⑨重器:指国家社稷。
⑩赘:连缀,系属。
(11)懿(yì):美好。
(12)(piào)狡锋协:轻疾勇猛,锋锐任侠。
(13)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此为袁绍的自称。董统:统帅。鹰扬:形容军队的壮大。
(14)扫除凶逆:何进被杀后,袁绍率兵入宫尽杀诸宦官。《三国志·袁绍传》有载。
(15)董卓:字仲颖。官至相国,后为王允、吕布所杀。暴国:危害国家。
(16)东夏:指渤海郡。袁绍起义兵讨伐董卓,东部诸州郡纷纷响应。
(17)瑕:玉上的斑点,比喻小过错。
(18)咨:询问,商议。
(19)裨(pí)师:偏师。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公元190年,袁绍等讨伐董卓,曹操作奋武将军。
(20)佻:轻。
(21)伤夷:伤亡惨重。折衂(nǜ):指遭挫折、失败。据《三国志》,曹操引兵西进,至荥阳遇董卓大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很多。衂,同“衄”。
(22)完:坚固。辑:聚集。
(23)东郡:郡名。属兖州,东汉时辖十五城。公元191年,黄巾军攻打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御,后得曹操破之,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
(24)兖州: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在昌邑(在今山东金乡西北)。公元192年,黄巾军攻入兖州,公元195年,曹操击败吕布,攻拔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进围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子拜曹操为兖州牧。
(25)虎文:汉朝虎贲中将戴鹛冠,身着虎纹单衣。
(26)奖蹙(cù)威柄:奖以官职,以助成他的威势权柄。
(27)秦师一克之报:据《左传》记载,秦穆公任用孟明征伐晋国,两败之后一举克胜,报了崤之战失败之仇。
(28)忒:凶恶。
(29)割剥:掠夺残害。元元:平民百姓。
(30)边让:字文礼。初平年间,王室大乱,边让去官还家,不屈于曹操,遂以被杀。
(31)妻孥:妻子、儿女。
(32)徐方:指徐州。公元193年,曹操征伐徐州牧陶谦,因军粮匮乏而还。公元194年,再征陶谦,吕布乘机进击兖州,自为兖州牧,后来曹操苦战一年多,才收复兖州。
(33)裔:边。
(34)登:成。叛人:指吕布。
(35)擐(huàn)甲:穿着铠甲。擐,穿着。
(36)沮:溃败。
(37)方伯:本指一方诸侯之长,此处泛指地方长官。
(38)大造:大恩。
【译文】
司空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腾,和左悺、徐璜二人同是妖邪罪孽,贪婪凶残放肆骄横,伤风败俗残虐百姓。他父亲曹嵩乞求曹腾收他做养子,用贿赂买得官位,以舆载金,以辇载璧,送到权豪势要之家,窃夺盗取三公之位,妄图颠覆国家社稷。曹操本是依附阉人者的遗亲丑类,本来没有什么好的品德,轻疾勇猛,锋锐任侠,喜好扰动祸乱。袁绍将军统领威武的部队,扫除了宦阉凶逆,继而遇到奸臣董卓专擅朝政,侵凌百官危害国家。于是袁将军手提利剑挥振战鼓,在渤海发布命令,收罗天下英雄豪杰,不计较缺点取贤用能,所以也让曹操参与咨议谋划,任命他为副将,以为他还有雄鹰猛犬的才能,可以充当爪牙。然而曹操愚笨轻佻缺少谋略,轻率进兵又随意退兵,伤亡惨重,损兵折将,牺牲了不少军卒。袁公立即又分一部分精兵良将给他,让他修整补充,并表奏皇上任他为东郡太守,又封他为兖州刺史。披上威武的虎纹将服,助成他的威势和权柄,希望能得到秦军孟明那样一举克胜的回报。然而曹操却以此为资本骄横跋扈,肆意行凶作恶,割夺盘剥平民百姓,残害有才能德行的好人。过去的九江太守边让,才智过人,俊逸魁伟,闻名于天下,言谈耿直一脸正气,不阿谀奉承曹操,却因此被斩首示众,妻子儿女也被杀害。从此读书人愤怒痛恨,人民的怨声也日益加重。一旦有一位勇士振臂一呼,全州的人都会响应。所以曹操惨败于徐州陶谦,土地被吕布夺取,在东边游移不定,无处投靠。袁公深明强干弱枝的大义,并且不愿助成叛人之党,因此又亲掌帅旗披上盔甲,全部出动去征讨吕布。金钲战鼓响声如雷,吕布的军队一败涂地,将曹操从灭亡的祸患中拯救出来,恢复了曹操兖州刺史的地位。这样看来,即使袁公对兖州人民没有什么大德,但对曹操却有大恩啊。以上讲袁绍当初与曹操合谋。
后会鸾驾反旆①,群虏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②,匪遑离局③,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④,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⑤。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⑥。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⑦,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⑧,所恶灭三族⑨。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⑩,尚书记朝会(11),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12),典历三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13),被以非罪,榜楚参并(14),五毒备至(15),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16),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以上言操专制朝政,诛戮忠良。
【注释】
①鸾驾反旆(pèi):公元190年,袁绍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回到洛阳。鸾驾,皇帝所乘的车子,代指汉献帝。旆,旗帜的通称。
②冀州:汉朝十三刺史部之一,约有河北、山西两省地。北鄙之警:公元191年,幽州刺史公孙瓒进攻冀州刺史韩馥,韩馥以冀州让袁绍,双方交战频繁。
③匪遑:无暇。匪,同“非”。
④从事中郎:官名。为州刺史的佐吏。
⑤翊(yì)卫:辅佐保卫。
⑥胁迁:胁迫迁徙。指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到许昌之事。
⑦三台:三种重要的官职。据李善注引应劭《汉宫仪》:“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
⑧五宗:五服以内的亲人。
⑨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⑩道路以目:不敢说话,路上相遇时以眼光表示愤怒。语出《国语·周语》。
(11)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掌章奏文书。朝会:诸侯或大臣朝见君主。
(12)太尉:官名。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掌军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杨彪:字文先,兴平元年(194)任太尉。
(13)眦睚(zì yá):怒目而视。
(14)榜(bēnɡ)楚:鞭笞考问之刑。
(15)五毒:指鞭、棰、灼、徽、五种酷刑。据《后汉书》,建安三年(198),曹操诬陷杨彪与袁术通婚,图谋废汉献帝,收系下狱,由于孔融力阻才得幸免。
(16)议郎:官名。掌顾问应付。
【译文】
后来献帝从长安返归洛阳,各路贼虏围攻夹击。当时冀州北部边境正有军事,袁公无暇离职救驾,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前往督促曹操立即进京,修缮宗庙社稷,辅佐保卫汉家幼主。曹操就任意独断专行,胁迫献帝迁都许昌,居守内省宫禁。轻视欺侮朝廷,败坏纲常法纪,无故领受三公的爵位,独揽大权,赐爵封赏皆由己意,刑罚杀戮随心所欲,其所亲近者光耀五宗,其所憎恶者灭绝三族。群聚议论者被公开杀害,口里不说心中非议的人被暗杀。所有官员都闭口不言,路上相遇,只能以眼神传达信息,尚书只记载朝会等琐事,公卿大臣也只是备员罢了。太尉杨彪典掌要职历任三司,享受国家最高的爵位,因为曹操和他有小怨恨,便加以不实之罪,严刑拷打,五种酷刑都用上了,凭个人好恶胡作非为,毫不顾及宪章法制。还有议郎赵彦,忠心进谏畅所欲言,其义多有可取之处,所以皇上能够容纳听取,给他奖励表示敬意。曹操为了迷惑扰乱圣主的明听,堵塞断绝向朝廷进言的途径,不等报奏圣上听闻,便擅自拘捕赵彦并立即杀害。以上讲曹操专制朝政,诛戮忠良。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①,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②,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③,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④,科防互设⑤,罾缴充蹊⑥,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以上言操发掘坟墓及诸虐政。
【注释】
①梁孝王:名刘武,汉文帝之子,汉景帝的同母弟,封梁王,谥号孝。
②隳(huī)突:冲撞毁坏。
③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有名的暴君。
④政:通“征”。税收。
⑤科防:条律禁令。
⑥罾(zēnɡ):网。缴(zhuó):生丝绳。
【译文】
又有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胞兄弟,坟墓陵寝高贵显赫,所栽的桑梓松柏更是应该恭敬保护。然而曹操却率领将官军士,亲自去发掘陵墓,打开棺椁裸露王尸,掠夺窃取金银珍宝,致使皇上也哀伤流泪,吏士百姓悲痛伤心。曹操又特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所经过的陵墓均遭毁坏,遗骸尸骨都暴露出来。他身处三公的高位,却奉行夏桀强虏的丑行,玷污国家虐待万民,人和鬼都遭受他的毒害。再加上他征税苛刻琐碎狠毒,科条禁令交错设置,网罗陷阱充满道路,使人举手就被网罗挂住,抬脚就踏进机关陷阱,因此兖州、豫州有无以为生的黎民,京城有吁嗟忧愁的哀叹。通观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无道逆臣的贪婪残酷,当以曹操为最厉害的一个。以上历数曹操发掘坟墓及诸多暴政。
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桡栋梁①,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②,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③。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④,争为前登,犬羊残丑⑤,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⑥,屯据敖仓⑦,阻河为固,欲以螗蜋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⑧,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⑨,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⑩,青州涉济、漯(11)。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12)。雷震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爇飞蓬(13),覆沧海以沃熛炭(14),有何不灭者哉?以上言操与绍相拒。
【注释】
①桡(náo):弯曲。
②王师:指袁绍的军队。
③“会其行人发露”几句:据《后汉书·袁绍传》:“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行人,使者的通称。
④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据《后汉书·袁绍传》载,公元193年,袁绍引军入朝歌破杀黄巾余部及其众万余人,又进攻左校、郭大贤、李大目诸军,平定幽州。屠各,匈奴部落一。左校,农民军首领的名号。奉质,献上抵押品。
⑤犬羊残丑: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
⑥逋(bū)遁:逃亡。
⑦敖仓:秦代在敖山上所设置的谷仓,在河南荥阳东北。
⑧折冲:使敌人战车后撤,即打败敌人,用以比喻袁绍的巨大威力。
⑨中黄、育、获:皆古代的勇士名,即中黄伯、夏育、乌获。事见《尸子》《战国策》。
⑩并(bīnɡ)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约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陕西的一部分,当时袁绍的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率军越过太行山,为袁绍助战。
(11)青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当时袁绍的儿子袁谭任青州刺史,也挥兵相助袁绍。济、漯(tà):两条河流的名字,济水源出河南,流经山东入海。漯水源出山东,流入徒骇河。
(12)荆州:指刘表当时为荆州刺史,与袁绍结盟。宛、叶:两个县名。宛即今河南南阳,叶即河南叶县。掎:拉住腿,牵制。
(13)爇(ruò):烧。飞蓬:草名。即蓬蒿。
(14)沃:浇灌。熛(biāo)炭:燃烧炽烈的炭火。
【译文】
幕府袁公正在查究清理外奸,来不及整肃训理朝中之事,也多加含忍宽容,希望他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曹操怀有豺狼般的野心,暗藏构祸的阴谋,想要摧折国家的栋梁,孤立削弱汉朝皇室,去除消灭忠诚正直的人,自己成为枭恶奸雄。前不久袁公出兵北伐公孙瓒,强敌凶暴顽抗,抵御防守了一年之久。曹操因为公孙瓒未被攻下,暗地里和他书信来往,相互勾结,表面上称辅佐王者之师,内地里乘我不备阴谋偷袭,所以带领军队到了黄河边上,并联战船准备渡河。恰好他使人送信的行为暴露,公孙瓒也被枭首平定,由此挫败了曹军的锐气,他的阴谋未能得逞。继而袁公大军扫荡西山屠各、左校等各路叛军,叛军都自缚双手献上抵押品,并争着效力充当先锋,那些丧家犬羊般的败类,都被消灭在山谷。于是曹军恐惧害怕,连夜仓皇逃遁,屯兵据守敖仓,以黄河天险固守,妄图用螳螂之臂,阻挡高车的通过。袁公凭借朝廷的声威,要扫平天下,长戟勇士数以百万,羌胡战马数以千群,振奋的猛士如中黄伯、夏育、乌获一般,驰骋强弓劲弩一样的雄势,并州刺史高幹带兵跨越太行山险,青州刺史袁谭领兵横渡济水、漯水。袁公大军浮渡黄河在前面牵制曹兵,荆州刘表攻击宛县、叶县夹击曹兵的后方。以此雷霆之威猛虎之步,共同集结在敌人周围,这就像举着烈火去烧干枯荡动的蓬草,倾倒沧海之水来浇灭炽烈的炭火,哪有什么消灭不了的呢?以上讲曹操与袁绍相抗拒。
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①,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之遗众②,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③,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以上言操军心易离。
【注释】
①部曲: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
②张扬:字稚叔,并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与怀仁一带)人。董卓掌权时为建义将军。
③挥:通“徽”。旗,幡。
【译文】
况且曹操军队的吏卒将士,其中善于作战的,都是从幽州、冀州来的,有的还是袁公旧营的部属,他们都怨恨分离而企盼回归,常流泪北望思念故乡。其余的是兖州、豫州的平民百姓和吕布、张扬被消灭后遗留下来的军队,倾覆败亡而被迫受胁,权宜一时苟且服从,他们各自身受创伤,人人视曹操为仇敌。如果袁军回荡旌旗并军征伐,登上高冈奏起军乐,张扬白幡来招降曹军,那曹军一定会土崩瓦解,不用等我们血染兵刃。以上讲曹操的军队军心离散。
方今汉室陵迟①,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折翼②,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以上勖人以忠义。
【注释】
①陵迟:衰微。
②折翼:折断翅膀。
【译文】
现在汉家皇室衰落不堪,法纪纲常松弛,皇上没有一位有力的大臣来辅佐,大臣也没有抵御敌人的气势。京城之中选拔出来的臣子,都垂头丧气无所作为,没有可以依赖的。虽然还有忠贞正义的大臣,在残暴酷虐的逆臣胁迫之下,又哪里能施展他们的气节操守呢?况且曹操掌握私人的精锐兵将七百人,围困把守皇宫,对外托称值宿警卫,而实际上则是在拘禁控制皇上,恐怕他要篡位叛逆的野心,就由此产生。这正是忠臣为国捐躯的时候,烈士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怎能不勉身尽力呢?以上以忠义精神勉励他人。
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①,强寇弱主,违众旅叛②。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③,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④。
【注释】
①过听:误听。
②旅:帮助。
③勒:统率。建忠将军:指张绣,东汉末军阀之一。当时屯兵于宛,与刘表合军。
④如律令:用于文书后,表示要像按照法律命令办事一样。
【译文】
曹操又假托王命行使皇权,派遣使臣动用军队,恐怕边远的州郡会错误地听从其命而给予援助,使敌寇强壮我主削弱,违背众望帮助叛逆。举动不慎丧失名誉,被天下人耻笑,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这样的。从今天起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四州军马共同进发,檄文一到,荆州刘表便统率现有兵卒,与建忠将军张绣遥相呼应共造声势,各自整顿军队,列阵在边境上,调动军队显示威风,共同匡扶汉家社稷,那不同寻常的功绩将在此举中著立。得到曹操人头的人,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曹操的部曲私兵偏将、裨将,各种官吏,只要投降了就不再追究他们。广泛地向他们宣扬袁公的恩德信义,颁布张扬朝廷命令和赏赐,使全国民众都知道圣朝君主有被拘禁胁逼的危难。以上如同法律条令。
檄吴将校部曲文
【题解】
建安二十一年(216)冬,曹操率兵讨伐孙权。陈琳以尚书令荀彧之口吻写成这篇檄文。檄文列举了自古以来吴越地方势力对抗中央朝廷皆以失败告终的事实,历数曹操消灭袁绍、袁术、吕布而统一北方,西征宋建、张鲁、韩遂、马超等,并迫使羌、胡、巴、夷等族归顺朝廷的功绩。同时指出东吴兵力薄弱,长江难以倚恃,孙权滥杀无辜,薄情寡义。檄文以古今之事,反复申说,向东吴官兵指出归顺朝廷之利,顽固附权之弊。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颇具说服力。
年月朔日①,子尚书令彧②,告江东诸将校部曲,及孙权宗亲中外③: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夫见几而作④,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⑤;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渐渍荒沉⑥,往而不反,下愚之蔽也⑦。是以大雅君子⑧,于安思危,以远咎悔⑨;小人临祸怀佚⑩,以待死亡。二者之量,不亦殊乎!以上泛言见几远害。
【注释】
①朔日:初一。
②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③宗亲:同宗亲属。中外:跟祖父、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称为“中”,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称为“外”。又叫“中表”。
④见几而作:《周易·系辞》:“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孔颖达疏:“言君子既见事之几微,则须动作以应之,不得待终其日。”意指事前洞察事物细微的变化,就应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对付。
⑤上圣:德才最高超的人。
⑥渐渍:浸润,沾染。荒:迷乱,放纵。
⑦蔽:蒙蔽。
⑧大雅:风雅。《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⑨咎悔:灾祸。
⑩佚(yì):安乐,安逸。
【译文】
某年某月的初一,尚书令荀彧先生明告江东各将领、部下官兵及孙权的同宗亲属、中表亲戚:常听说这么一句话,祸福来去无定,都是人自己招致的。能事先洞察时事的变化并采取相应行动以使自己不处在危险、不幸的困境,这是德才最高超者的聪明所在;面对事变而能控制其发展态势,处于困境而终能通达平安,这是有智谋者深谋远虑的结果;沉溺放纵于既往之境而不思改悔,这是愚蠢者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因此,德才兼备的君子,处在平安之境时就能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从而能避开灾祸;而目光短浅的浅薄之人,面临灾难却还留恋过去的安逸,无知地等待死亡。二者的器量不是相当悬殊吗!以上泛论要洞察几微,远离祸患。
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①,名字不足以污简墨②。譬犹卵③,始生翰毛④,而便陆梁放肆⑤,顾行吠主⑥。谓为舟楫足以距皇威⑦,江湖可以逃灵诛⑧,不知天网设张⑨,以在纲目,爨镬之鱼⑩,期于消烂也(11)。若使水而可恃(12),则洞庭无三苗之墟(13),子阳无荆门之败(14),朝鲜之垒不刊(15),南越之旌不拔(16)。昔夫差承阖闾之远迹,用申胥之训兵,栖越会稽,可谓强矣(17)。及其抗衡上国(18),与晋争长,都城屠于句践,武卒散于黄池(19),终于覆灭,身罄越军(20)。及吴王濞(21),骄恣屈强(22),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太尉帅师(23),甫下荥阳(24),则七国之军(25),瓦解冰泮(26),濞之骂言未绝于口,而丹徒之刃以陷其胸(27)。何则?天威不可当,而悖逆之罪重也。且江湖之众,不足恃也。以上言吴国屡取灭亡。
【注释】
①要(yāo):“腰”的本字。领:脖颈。《礼记·檀弓》:“是全要领以先大夫于九京也。”齐(zī)斧:用于征伐之斧,又名“黄钺斧”。
②污:涂染。
③(kòu):初生的小鸟儿。
④翰毛:羽毛。
⑤陆梁:跳走之态,引申为嚣张、跋扈。
⑥顾:反而,却。
⑦距:通“拒”。抗拒。
⑧诛:讨伐。
⑨天网:此处指国家法律。
⑩爨(cuàn):烧火煮饭。镬(huò):锅。古时指无足之鼎。
(11)期:必。
(12)水:指长江。
(13)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亦称“有苗”,苗民。《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其居处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江西鄱阳一带),传说舜时被迁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墟:废墟,故址。
(14)子阳:公孙述的字。公孙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王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起兵据益州(今四川)。建武元年(25),称帝,号成家,建元龙兴,遣任满拒守荆门。汉光武刘秀遣征南大将军岑彭攻破之。建武十二年(36),为吴汉所破,被杀。
(15)朝鲜之垒不刊:据《史记·朝鲜列传》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汉使涉何出使朝鲜,欲劝其王右渠归附汉,未果。何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归报武帝曰“杀朝鲜将”,遂拜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出击朝鲜,战不利,围其城,数月不能下。元封三年(前108)夏,朝鲜尼溪相参使人杀右渠来降,朝鲜乃定,为四郡。垒,军营的墙壁或工事。刊,削除。
(16)南越之旌不拔:据《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载,元鼎五年(前112),南越丞相吕嘉反,杀南越王、太后及汉使者。秋,汉派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今湖南郴州),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今江西南昌),共攻南越,元鼎六年(前111)冬,破之。南越已平,遂设为九郡。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不拔,不可攻克。
(17)“昔夫差承阖闾之远迹”几句: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阖闾西伐楚,攻陷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吴伐越,阖闾战死,其子夫差继为吴王。夫差替父报仇,兴精兵伐越,破之,越王句践乃率余众五千人栖身会稽,夫差追而围之。申胥,伍子胥,战国楚人,奔吴,吴封之申地,故称申胥。
(18)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诸国而言,齐、晋等中原诸侯之国称为“上国”。此指晋国。
(19)黄池:地名。今河南封丘西南。
(20)罄(qìnɡ):器中空,引申为尽、完。
(21)吴王濞:即吴王刘濞,汉初诸侯王。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被诛。
(22)骄恣:骄傲放纵。屈强(jué jiànɡ):即倔强,不顺从。
(23)太尉:官名。这里指周亚夫。
(24)甫:刚刚。荥(xínɡ)阳:县名。在今河南郑州西。
(25)七国:指西汉初七个诸侯王国,即吴王刘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七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
(26)瓦解冰泮:比喻完全失败或崩溃。泮,分,散。
(27)丹徒:县名。春秋时叫朱方,秦时有言其地有王气,始皇命刑徒三千人凿京岘山为长坑,刑徒服赭衣,因改名丹徒。汉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在今江苏镇江东南。
【译文】
孙权这小人,五谷不分,其血不值得用来润滑利斧,其名则不值一书。他就像刚出壳的雏鸟,才长出羽毛,就张狂放肆,竟对着主人狂叫起来。自以为靠船只就能抗拒朝廷的威力,靠江河湖海就能逃避神灵的讨伐,却不料天罗地网早已设下,自己已在罗网之中,就好像锅里的鱼,终必消融无踪。如果江河可以倚恃,那么洞庭湖就不会有苗城的废址,公孙述就不会有荆门的失利,朝鲜的防御工事不可能被攻陷,南越的旗帜也不可能被拔掉。从前吴王夫差继承父亲阖闾的威势,用伍子胥训练出来的军队把越王句践逼困在会稽山上,可算得上强大了。后来他与中原诸侯国相对抗,与晋定公争高竞胜,不料都城被句践攻破,在黄池作战的士兵军心涣散,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自己也被逼自杀。到了汉景帝时,吴王刘濞骄傲放纵,固执强硬,肆意妄为,狡黠伪诈,竟至为首作乱。他自以为兵力强盛,国家富有,便仗势欺侮朝廷。太尉周亚夫率军才攻下荥阳,七国军队便已溃不成军,刘濞骂声未绝,丹徒人的刀已插进了他的胸膛。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上天的威严是不可以抵敌的,而违乱忤逆的罪孽深重。而且游荡江湖的乌合之众是不可以依靠的呀!以上讲吴国这个地方的政权屡屡遭受败亡。
自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其间豪杰纵横,熊据虎跱①,强如二袁②,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辈。其余锋捍特起③,鹯视狼顾④,争为枭雄者⑤,不可胜数。然皆伏婴钺⑥,首腰分离,云散原燎,罔有孑遗⑦。近者,关中诸将,复相合聚,续为叛乱⑧。阻二华⑨,据河、渭⑩,驱率羌胡(11),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丞相秉钺鹰扬(12),顺风烈火。元戎启行(13),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橹(14),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逋逸迸脱,走还凉州,复欲鸣吠(15);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又镇南将军张鲁(16),负固不恭(17),皆我王诛所当先加。故且观兵旋旆(18),复整六师(19),长驱西征,致天下诛。偏师涉陇(20),则建、约枭夷(21),旌首万里;军入散关(22),则群氐率服(23),王侯豪帅,奔走前驱(24);进临汉中,则阳平不守,十万之师,土崩鱼烂,张鲁逋窜,走入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25);巴夷王朴胡、邑侯杜濩,各帅种落,共举巴郡,以奉王职(26)。钲鼓一动(27),二方俱定,利尽西海(28),兵不钝锋(29)。若此之事,皆上天威明,社稷神武(30),非徒人力所能立也。以上言曹氏武功之盛及破韩、马、宋、张。
【注释】
①熊据虎跱:喻群雄盘踞一方的形势。
②二袁:指袁绍、袁术。
③锋捍:勇猛,强悍。捍,通“悍”。特起:崛起。
④鹯(zhān):古书上指一种猛禽,貌似鹞鹰,逐食鸟雀。
⑤枭雄:指强横有野心、智勇杰出的人物,犹言魁首。
⑥(fū):铡刀。婴:遭遇。《艺文类聚》:“平生无志意,少小婴忧患。”钺(yuè):古代兵器,用以斫杀。
⑦罔(wǎnɡ):无,没有。孑(jié)遗:遭受兵灾等大变故多数人死亡后遗留下的少数人。
⑧“近者”几句:《三国志·武帝纪》载:“十六年,……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夏侯渊等出河东与繇会。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⑨二华:即太华山与少华山。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少华山在华山之西,与太华峰势相连而略低。
⑩河、渭:即黄河、渭河。
(11)羌:我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胡:我国古代将北方边地与西域诸族泛称为胡。
(12)丞相:这里指曹操。秉钺:意指掌握兵权。鹰扬:鹰之奋扬,喻威武或大展雄才。
(13)元戎:兵众。启行:启程,出发。
(14)橹(lǔ):大盾牌。
(15)“是后”几句:《三国志·武帝纪》:“十七年……冬十月,公(曹操)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韩约,即韩遂,字文约。
(16)张鲁:字公祺。汉末割据汉中,后降曹操。
(17)负固:凭恃地势险固。
(18)观兵:检阅军队示人以兵威。《左传》襄公十一年载:“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围郑,观兵以南门。”《注》:“观,示也。”旋旆(pèi):回师。旆,旗帜之通称。
(19)六师:《周礼·夏官·司马》:“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以六军或六师泛称朝廷的军队。
(20)陇:今甘肃省的简称,因古为陇西郡地而得名。
(21)建:宋建。枭夷:杀戮诛灭。
(22)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孔道,为古代军家必争之地。
(23)氐(dī):古族名。又称西戎。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
(24)奔走:急走,为某事而奔忙。《尚书·酒诰》:“奔走事厥考厥长。”引申为帮忙,出力。前驱:先锋,前导。
(25)委质:古人相见,必执贽为礼,如卿以羔,大夫以雁等,称为委质。质,通“贽”。一说质为形体,委质,谓人臣拜见人君时,屈膝而委体于地。后用来示归顺之意。
(26)“巴夷王”几句:参见《三国志·武帝纪》。种落,部族聚居的地方。也指部族。
(27)钲(zhēnɡ)鼓:古代行军时用的两种乐器。
(28)西海:西方。此处指巴郡。
(29)兵:兵器。
(30)神武:神明而威武。
【译文】
自从董卓作乱,至今已近三十年了。三十年间,四海之内英雄豪杰比比皆是,各据一方,有强大的如袁绍、袁术,有勇悍的如吕布,这些势力跨越州郡之界,有权势有名气的就有十多个。此外,勇猛强悍之辈也纷纷崛起,像猛鹯饿狼一样伺机争当魁首的人难以数清。然而他们都遭到杀戮,身首异处,就像云烟消散、草原遭火一样,没有幸存下来的。近来关中有几位将领又聚众闹事,背叛朝廷。他们倚仗太华山、少华山的天险,据有黄河、渭河的要塞,驱遣率领羌胡的军队向东进发。他们气焰嚣张,野心勃勃,似乎有不可抵挡之势。曹丞相挥师讨伐叛军,朝廷军队英勇威武,如顺风烈火,无法抵敌。军队开拔后,未经大战便击败了关中叛军。叛军死伤无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是全国上下人人皆知的。此后,朝廷大军之所以到达长江却不渡江追击,是因为韩遂、马超逃脱奔亡,跑回凉州想继续叛乱;而逆贼宋建,超越本分自称河首平汉王,他们狼狈为奸,相互依靠,共谋叛逆;还有镇南将军张鲁,凭仗所据地势险固,竟对朝廷有不敬的行为,这都是君王陛下应当先加以征讨的。所以暂且检阅军队以显示军威,并挥旌回师,接着马上就重整大军,向西挺进,为国家讨伐逆贼。夏侯渊率领偏师踏上甘肃,宋建、韩遂即被杀戮诛灭,其头颅被挂在旗杆上示众;大军进入大散关,氐族各部都来归顺,氐族的王、侯、将帅都愿助我而为先锋;军队到达汉中,张鲁据守的阳平关也守不住了,十万军队迅速瓦解,溃不成军,张鲁逃亡隐匿,跑到巴中,回想君王的恩泽,对自己所犯的过错后悔不已,于是投降并归顺了朝廷;巴七姓夷王朴胡、邑侯杜濩各自率领自己的部族,拱手让出巴郡,并接受朝廷赐予的官职。朝廷大军一出动,关中、陇汉都平定了,并且刀枪不动就顺利获取了巴郡全境。像这样的事,都是因为上天显示威灵,国家神明威武,仅凭人力是不能做得到的。以上讲曹军剿灭韩遂、马超、宋建、张鲁。
圣朝宽仁覆载①,允信允文②,大启爵命,以示四方。鲁及胡、濩,皆享万户之封。鲁之五子,各受千室之邑,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军已下千有余人。百姓安堵,四民反业③。而建、约之属④,皆为鲸鲵⑤,超之妻孥,焚首金城⑥,父母婴孩,覆尸许市⑦。非国家钟祸于彼,降福于此也,逆顺之分,不得不然!以上顺逆之分。
【注释】
①覆载:天覆地载,谓庇养包容。
②允信允文:诚信与文事兼备。
③四民:指士、农、工、商四行之人。反业:回到自己的行业。反,通“返”。
④建、约:指宋建、韩遂。
⑤鲸鲵:喻谓遭杀戮。
⑥金城:郡名。汉始元六年(前81)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
⑦许:即许昌。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都此。三国魏黄初二年(220),改许为许昌。
【译文】
圣明的朝廷宽厚仁慈,包容涵括,诚信美善,广开获取爵禄之门,用事实昭示各方人士。张鲁、朴胡和杜濩都被封为万户侯。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各自享受食邑千户的爵位,朴胡、杜濩的子弟及部下将领,成为列侯将军以下的有一千多人。百姓安居,士农工商也各归其业。而宋建、韩遂之流都被诛杀,马超的妻子儿女在金城被斩首,其父母及满门老小都在许昌被杀死。这并不是国家有意把灾难集中于他们身上,而把幸福降临给张鲁、朴胡及杜濩等人,而是叛逆与归顺朝廷的人必须加以区别对待,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啊!以上是讲顺逆结局的不同。
夫鸷鸟之击先高①,攫鸷之势也②;牧野之威③,孟津之退也④。今者枳棘翦扞⑤,戎夏以清⑥,万里肃齐⑦,六师无事。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及六郡、乌桓、丁令、屠各,湟中羌、僰,霆奋席卷,自寿春而南⑧;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⑨,巴、汉锐卒,南临汶江⑩,扼据庸、蜀(11);江夏、襄阳诸军(12),横截湘、沅(13),以临豫章(14);楼船横海之师(15),直指吴会(16)。万里克期(17),五道并入,权之期命(18),于是至矣。以上陈五道伐吴之盛。
【注释】
①鸷(zhì)鸟:凶猛的鸟,如鹰、雕之类。
②攫(jué):抓。
③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周武王与反殷诸侯会师,大败殷军于此。
④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州西南。相传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会师于此,故名盟津(即孟津)。
⑤枳(zhǐ)棘:枳木与棘木。二木皆多刺,因用以比喻违命作梗的人。翦(jiǎn):灭除,消灭。扞(ɡǎn):使物舒展,碾压。“擀”的异体字。
⑥戎:我国古代西方各民族之泛称。夏:古代汉族自称为夏。
⑦肃齐:恭敬统一。
⑧“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几句:《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六郡,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乌桓,少数民族,乃东胡别支,秦末东胡为匈奴击破后,部分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名。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迁乌桓万余至中原,其余留居东北。丁令,也称“丁灵”。少数民族,汉时主要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东汉时部分南迁。屠各,东汉至西晋时匈奴部落之一。杂居于西北沿边各郡。湟中,地区名。指今青海湟水两岸。汉代乃羌、汉、月氏等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僰(bó),我国古代西南民族之一。寿春,古县名。秦时设,治所在今安徽寿县,秦汉乃九江郡治所。
⑨武都:西汉置县,治所在今甘肃西河西南,乃武都郡治所。东汉末氐族迁至此。
⑩汶江: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县,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11)扼据:据守,占有。庸:古国名。商之侯国,曾随周武王伐纣,春秋时为楚所灭,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
(12)江夏: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郡,三国时分属魏、吴两国,各设江夏郡,魏郡治所在上昶城(今湖北西南),吴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襄阳:古郡名。建安十三年(208)分置南郡、南阳,治所在今襄阳。
(13)湘、沅:即湘江、沅江。
(14)豫章:古郡名。楚汉之际置,治所在今南昌,辖地相当今江西省。
(15)楼船:有叠层的大船,多作为战船。
(16)吴会(ɡuì):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合称吴会。
(17)克期:约定日期。
(18)期命:期限和命数。
【译文】
凶猛的鸷鸟在出击之前总是先飞得高高的,这是鸷鸟抓取猎物的态势;周武王在牧野大显军威击败殷军前,先退至孟津与诸侯会盟。如今违命作梗之辈都已被诛灭,西方各少数民族及中原的叛乱都已平定,万里统一,朝廷的军队已没有战事。所以朝廷出动百万大军,会合匈奴南单于呼完厨以及六郡、乌桓、丁令、屠各,湟中的羌族、僰族的军队,以雷霆席卷之势,从寿春向南挺进;又派遣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领五万精兵以及武都县的氐族、羌族部队,巴中、汉中的精锐士卒,向南抵达汶江,占据上庸、蜀郡;江夏郡、襄阳郡的各路军队,横渡湘江、沅江,直到江西豫章;楼船将军杨仆、横海将军韩说则率军直抵吴郡及会稽。定期到达,五路人马一同挺进江东,孙权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以上陈述五路人马伐吴的盛况。
丞相衔奉国威①,为人除害,元恶大憝②,必当枭夷。至于枝附叶从,皆非诏书所特禽疾③。故每破灭强敌,未尝不务在先降后诛,拔将取才,各尽其用。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昔袁术僭逆④,王诛将加,则庐江太守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⑤;吕布作乱⑥,师临下邳⑦,张辽、侯成⑧,率众出降;还讨眭固,薛洪、樛尚,开城就化⑨;官渡之役,则张郃、高奂,举事立功;后讨袁尚,则都督将军马延、故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临阵来降;围守邺城,则将军苏游,反为内应,审配兄子,开门入兵⑩;既诛袁谭,则幽州大将焦触,攻逐袁熙,举县来服(11)。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悉与丞相参图画策,折冲讨难(12),芟敌搴旗(13),静安海内,岂轻举措也哉!以上历数拔用降将。诚乃天启其心,计深虑远,审邪正之津(14),明可否之分,勇不虚死(15),节不苟立,屈伸变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禄(16)。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所谓临难知变,转祸为福者也。若夫说诱甘言(17),怀宝小惠,泥滞苟且(18),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19),亦甚众多。吉凶得失,岂不哀哉!以上泛论吉凶祸福。昔岁军在汉中,东西悬隔,合肥遗守,不满五千,权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20);今乃欲当御雷霆(21),难以冀矣。
【注释】
①衔奉:领受,接受。
②憝(duì):坏,恶。
③禽:同“擒”。捉,逮住。疾:憎恨。
④僭(jiàn):越分。指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行事。逆:作乱。
⑤则庐江太守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四年(199),“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列侯”。
⑥吕布:东汉末年军阀,后为曹操所杀。
⑦下邳:秦置县。汉属东海郡,故地在今江苏宿迁境内。
⑧张辽:字文远。吕布属下任骑都尉,后降曹,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侯成:吕布属下将,曹操伐布至其城下时,侯成等缚陈宫,将其众降。
⑨“还讨眭固”几句:《三国志·武帝纪》:“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列侯。”
⑩“围守邺城”几句:参见《三国志·袁绍传》:九年“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
(11)“既诛袁谭”几句:参见《三国志·武帝纪》: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触等举其县降,封为列侯。
(12)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击退敌军。冲,战车的一种。讨难:讨伐敌人。
(13)芟(shān):除去。搴(qiān):拔取。
(14)审:详知,明悉。津:渡口,引申为关键。
(15)虚:徒然,白白地。
(16)訾(zī):计算,估量。
(17)说(yuè):通“悦”。喜欢,愉快。
(18)泥滞:拘泥固执。
(19)熛(biāo):迸飞的火焰。
(20)“合肥遗守”几句:参见《三国志·张辽传》: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大战孙权。孙权围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21)当:抵挡,阻挡。
【译文】
曹丞相秉承朝廷的威力,为民除害,罪魁祸首一定要诛灭。至于其亲属部下,都不是朝廷文告所特别指出要捉拿的。所以每当要攻打强大的敌人,没有不是先招降他们,不投降方加以诛戮,然后选拔将领,任用贤才,使他们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那些想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没有不殷切地翘首以盼的,远见朝廷大军的威势就纷纷响应。从前袁术冒用帝王名号进行叛乱,皇上宣布要加以征讨,袁术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就率先领其郡众投降归顺了朝廷;吕布作乱时,朝廷征讨之师刚到下邳,张辽、侯成就带领部下出城投降;朝廷兵马回军讨伐眭固时,守城的薛洪、樛尚打开城门称降;官渡战役中,张郃、高奂起义立功;后来讨伐袁尚,都督将军马延、原来的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在战场上归降朝廷;包围邺城时,守城的将军苏游反而成了朝廷的内应,审配兄长的儿子审荣打开东门让朝廷军队入城;诛灭袁谭后不久,幽州大将焦触反攻袁熙,率领全县民众归顺了朝廷。这些人共有好几百,都是忠义、英勇、果敢、刚正、有智谋、有仁德的人,他们都与曹丞相共谋大事,击溃敌军,征讨叛贼,消灭敌人,拔取敌旗,从而使全国得以安定,难道说他们的举动是轻率的吗!以上历数任用投降过来的将领。其实,是上天启发了他们的思想,他们深谋远虑,详察正义与邪恶的关键区别,能辨别对与错的不同,虽然勇敢却不徒然送死,也不随便树立名节,其进退变化只跟随正义道德之所在,所以才建立了高山一样的功劳,享受无尽的福禄。早上还是敌人,晚上就成了将军,这就是所谓面对灾祸能随机应变从而转祸为福的人啊。而那些喜欢听好话,怀恋过去曾得的小恩小惠,固执拘泥,临近死期仍不醒悟,言行没有主见,最终与迸飞的火花一起灭亡的人也多得很。识时务而归顺的人能逢凶化吉,获益无穷,而执拗不醒悟的人就大祸临头,损失惨重,如此看来,后者不是很值得悲哀的吗!以上泛论吉凶祸福。去年朝廷大军因西征张鲁到达汉中,远离朝廷,东西相距迢遥,留守合肥的军队不足五千人,孙权亲自带领几万人的军队攻打合肥,结果都惨败逃跑;如今竟还想抵御势如雷霆的朝廷大军,这简直是没有希望的!
夫天道助顺①,人道助信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盛孝章③,君也④,而权诛之;孙辅⑤,兄也,而权杀之。贼义残仁,莫斯为甚!乃神灵之逋罪⑥,下民所同仇。辜仇之人,谓之凶贼。是故伊挚去夏⑦,不为伤德;飞廉死纣⑧,不可谓贤。何者?去就之道,各有宜也。丞相深惟江东旧德名臣,多在载籍。近魏叔英秀出高峙⑨,著名海内;虞文绣砥砺清节⑩,耽学好古;周泰明当世隽彦(11),德行修明(12)。皆宜膺受多福(13),保子孙(14)。而周、盛门户(15),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16),各绍堂构(17),能负析薪(18);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19),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及诸将校,孙权婚亲,皆我国家良宝利器(20),而并见驱迮(21),雨绝于天(22)!有斧无柯(23),何以自济?相随颠没,不亦哀乎!以上历举江东旧德名臣。
【注释】
①天道:自然的规律。古人认为天道是支配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
②人道: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③盛孝章:即盛宪,其字孝章。
④君:指贤德之人。
⑤孙辅:孙权之堂兄。
⑥逋(bū)罪:指逃亡的罪人。
⑦伊挚:即伊尹。
⑧飞廉:人名。殷纣之臣。
⑨魏叔英:疑为魏少英。《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有载:“河内太守,上虞魏少英,遭世屯蹇,忘家忧国,列在八俊,为世英彦。”
⑩虞文绣:生平事迹不详。砥砺:砂石,磨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引申为磨炼、磨砺。清节:高洁的情操。
(11)周泰明:生平事迹不详。隽彦(jùn yàn):俊逸而才德杰出之人。隽,通“俊”。
(12)修明:整饬清明。
(13)膺(yīnɡ):受,当。
(14)保(yì):保养使安全。
(15)周、盛:指周泰明、盛孝章。
(16)魏周荣:生平事迹不详。虞仲翔: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馀姚)人。初为会稽太守功曹,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触犯孙权,被谪戍。
(17)绍:承继。堂构:立堂基,造屋宇。后以喻祖先的遗业。
(18)析薪:指父祖事业。
(19)顾、陆旧族:顾姓、陆姓的世家大族。
(20)良宝利器:比喻才德兼备之人。
(21)迮(zé):逼迫。
(22)雨绝于天:喻恩泽断绝。
(23)有斧无柯:比喻有才能却无用武之地。柯,斧柄。
【译文】
上天只帮助顺从天意的人,世人则只辅佐有信义的人,侍奉位高年长的人叫做义,热爱父兄叫做仁。盛孝章是位贤德的君子,而孙权却杀害了他;孙辅是孙权的堂兄,孙权也杀害了他。毁坏仁义之道,没有谁比孙权更厉害的了!他是神灵所要捉拿的在逃罪人,是平民百姓所共同仇视的敌人。罪恶滔天、千夫所指的人,是凶狠的恶人。因此伊尹离开夏桀王,并不损害他的德行;飞廉为殷纣王而死,也不能说他贤良。为什么呢?因为离开或留下,各有各的道理。曹丞相深知江东过去德高望重的名臣,他们在史籍上多有记载。近来有魏叔英,才华高绝,出类拔萃,矗立江东全国闻名;虞文绣刻苦自律,情操高尚,专心研习,喜爱古学;周泰明是当代才德杰出的人,道德品行整饬清明。他们都应享受福禄,并荫护子孙平安。然而周泰明、盛孝章两家,没有罪过却遭到杀害,幸存下来的子孙流离失所,埋没在丛林草莽之中,说起他们真是使人悲伤啊!听说魏周荣、虞仲翔各自继承父志,能担负起父祖的事业;还有江东顾姓、陆姓等世家大族,他们世代享有高官爵位,应当报答汉朝的恩德,光宗耀祖,播扬美名;还有东吴的各位将领校尉,孙权的岳家亲戚,都是我们国家有德有才的贤士,却一并遭到驱逐迫害,孙权对他们真是恩断义绝啊!有才华却无法施展,如何来挽救自己呢?跟随孙权倾覆灭亡,不是很可悲的事吗?以上历举江东德高望重的名臣。
盖凤鸣高冈,以远罻罗①,贤圣之德也;之鸟巢于苇苕②,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今江东之地,无异苇苕,诸贤处之,信亦危矣!圣朝开弘旷荡③,重惜民命,诛在一人,与众无忌。故设非常之赏,以待非常之功,乃霸夫烈士奋命之良时也④,可不勉乎!若能翻然大举,建立元勋,以应显禄,福之上也;如其未能,算量大小,以存易亡,亦其次也。夫系蹄在足⑤,则猛虎绝其蹯⑥;蝮蛇在手⑦,则壮士断其节⑧。何则?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弃者轻。若乃乐祸怀宁,迷而忘复,《大雅》之所保⑨,背先贤之去就,忽朝阳之安⑩,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故令往购募爵赏(11),科条如左(12)。檄到,详思至言。如诏律令。
【注释】
①罻(wèi)罗:捕鸟网,比喻法纲。
②(nínɡ jué):鸟名。似黄雀而小,亦称鹪鹩。苇苕:苇花。
③旷荡:空阔无边。
④霸夫:勇力超人者。烈士:指有志建立功业的人。奋命:勇往直前,不顾己身之安危。
⑤系蹄:捕兽工具。野兽踏在上面,就被绳缠牢套住。
⑥蹯(fán):兽足。
⑦蝮(fù)蛇:一种毒蛇。
⑧节:骨骼衔接处。
⑨(àn):昏昧不明。《大雅》之所保:《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意谓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
⑩朝阳:《诗经·大雅·泂酌》中有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以凤鸣朝阳喻贤才遇时而起或稀世之瑞。
(11)购:悬赏征求。爵赏:以爵禄为奖赏。
(12)科条:法令条规。
【译文】
凤凰在高高的山冈上鸣叫,避开捕鸟的罗网,这是德才兼备者的德行啊;之类的小鸟把窝搭在芦苇上,芦苇一断,蛋也随之打碎,这是蠢人才做的糊涂事。如今江东这个地方,与芦苇没什么区别,各位贤人智士呆在那里,确实太危险了!当今君王开明豁达,宽大为怀,重视珍惜人民的生命,只诛杀孙权一人,大家不用担心。朝廷还特意设置了不同寻常的奖赏,用来赏赐有非凡功勋的人,这是有胆识有理想的人应该奋勇向前的好时机啊,难道不应该努力吗!如能倒戈起义,立下大功,获得显要的爵禄,是最大的福气啊;如不能这样做,就权衡一下轻重,用保全自己去代替死亡,也可算是第二等了。如果脚爪被捕夹夹住,猛虎会咬断自己的脚爪逃走;如果手被毒蛇咬了,勇士就会把手臂砍掉。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所要保全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而他所舍弃的不过是身体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果只是幸灾乐祸,幻想苟且安宁,执迷不悟,不明白《诗经·大雅·烝民》中所说的明哲保身的道理,违背先贤去留的正道,忽视遇时而起,归顺朝廷所能得到的安乐,而甘愿遭受像一样苇折子破的命运,过一天算一天,直到灭亡的话,那么朝廷大军一开拔,好人坏人都将一并被毁灭,到时就是想自救也来不及了!所以发布檄文,以爵禄悬赏招募仁人志士,法令条规如左所示。接到檄文时,请仔细考虑这些中肯的话。本文告有效如诏书法令。
魏明帝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魏文帝曹丕之子。十五岁时封武德侯,黄初二年(221)封齐公,次年(222)为平原王。黄初七年(226)立为太子,当年即位称帝。景初三年(239)卒,在位十三年。曹叡为人刚毅果断,在位期间亲自参加判案,刑罚公允,不徇私情。但当时天下分裂,百姓疲惫不堪,而曹叡动用大量民力大兴土木,广建宫室,招致了很大民怨。
赐彭城王据玺书
【题解】
魏明帝即位后,当时的彭城王曹据私下派人到京师官府,进行了一系列违法活动,明帝据法对其进行了处罚。事后,明帝怕曹据心中不服,便赐此玺书。在信中对曹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方劝慰安抚,并积极鼓励他加强道德品行的修养,及时改过。后不久,便又恢复了曹据的原封邑规模。曹据封彭城王是在太和六年(232),则这封玺书的写作时间当在此之后。
制诏彭城王:有司奏,王遣司马董和,赍珠玉来到京师中尚方①,多作禁物,交通工官,出入近署,逾侈非度②,慢令违制。绳王以法,朕用怃然③,不宁于心。王以懿亲之重④,处藩辅之位,典籍日陈于前,勤诵不辍于侧。加雅素奉修⑤,恭肃敬慎,务在蹈道,孜孜不衰,岂忘率意正身⑥,考终厥行哉?若然小疵,或谬于细人,忽不觉悟,以斯为失耳。《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古人垂诰,乃至于此,故君子思心无斯须远道焉。尝虑所以累德者而去之,则德明矣;开心所以为塞者而通之,则心夷矣;慎行所以为尤者而修之,则行全矣。三者,王之所能备也。今诏有司宥王,削县二千户,以彰八柄与夺之法⑦。昔羲、文作《易》,著“休复”之诰;仲尼论行,既过能改。王其改行,茂昭斯义,率意无怠。
【注释】
①中尚方:官署名。主管帝王所用器物的制造和供应。
②逾侈:过于奢侈。度:法度。
③怃(wǔ)然:忧心的样子。
④懿(yì)亲:至亲。
⑤雅素:平时。
⑥率意:竭尽心意,尽心尽力。
⑦八柄:此处特指权力。
【译文】
制诏彭城王:有关部门的官员上奏说彭城王你派司马董和携带珠玉到京城中尚方官署,大量制作宫禁中专用的器物,经常和监工官员来往,进出于各衙门,过分奢侈,违犯法度,轻视禁令,背离礼制。对你进行处罚,我也心有不忍,深感不安。彭城王你凭借至亲的地位,现在又处在诸侯王的位置上,典册书籍每天都陈列在你面前,在身边还有人勤勉不停地为你朗读。再加上平时的自我修养,应该恭敬庄严,小心审慎,专心致志在仁义之道上前进,难道你忘了只有尽心尽力地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自始至终保持好的名节的道理吗?像这样一些小的缺点,在一般百姓身上表现出来,若不很快醒悟过来,也会因此而招致失误。《尚书》说:“即使是圣贤之人不时时思考也会变成小人,即使是草野小民若经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也终究会成为圣人。”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告诫,道理深刻,所以有德行的人考虑问题,一刻也不能远离仁义之道。我曾想,凡是对好的品行不利的行为都摒弃,那么好的品德就会明白地显示出来;要使自己心情开朗,就要把那些堵塞思路的杂念消除,那么心境自然也就平静了;要使自己的行为审慎,就要对那些造成失误的方面时时加以修正,那么你的行为就完美无缺了。这三个方面,是彭城王你能够具备的。现在诏令执法机构对你宽大处理,削减县邑二千户,用来显示我所掌握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以前伏羲氏、周文王创造《周易》,写下了“休复”的诏诰;孔子谈论人的品行,也强调犯了错误能够改正就是好的。彭城王你要改正以前的不好的行为,认真体察我的用心,尽心尽力去做,万万不可懈怠。
曹植
曹植简介参见卷七。
下国中令 黄初六年
【题解】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曹植因“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有司请治罪,文帝贬植为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又三年,立为鄄城王,黄初四年(223)徙封雍丘王。曹植数度上书追悔所谓罪过并谢恩,此文便是其中之一。
身轻于鸿毛①,而谤重于泰山。赖蒙帝王天地之仁,违百司之典,议舍三千之首戾②,反我旧居③,袭我初服④。云雨之施⑤,焉有量哉!孤以何功而纳斯贶⑥?富而不吝,宠至不骄者,则周公其人也。孤小人耳,身更以荣为戚。何者?将恐简易之尤出于细微,脱尔之愆一朝复露也⑦。故欲修吾往业,守吾初志,欲使皇帝恩在摩天⑧,使孤心常存此地,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然固欲行众之难。《诗》曰:“德如毛⑨,鲜克举之⑩。”此之谓也。
【注释】
①鸿毛:喻微不足道。
②三千之首戾:最大的刑罚。
③反:通“返”。
④初服:即王服王爵。曹植于任城王时被贬,后复为王,先鄄城王,后雍丘王、浚仪王、东阿王、陈王,颠沛辗转。
⑤施:赐。
⑥贶(kuànɡ):赠。
⑦脱尔:疏忽,纰漏。愆:罪责。
⑧摩天:喻其高。
⑨(yóu):轻。
⑩鲜:少。克:能。
【译文】
我自己像鸿毛一样微不足道,可受到的批评却比泰山还重。幸而承蒙皇帝陛下天地一般无私的仁厚,拒绝了百官治罪于我的提议,赦免了我那么大的罪过,返还我旧时的居处,让我恢复最初时的王服。这犹如云雨一样天大的恩惠,哪能估量呢!我凭什么功劳能接受这样的赐予呢?富贵却不吝啬,受宠却不骄横的人,那就是周公了。我,是一个小人物,更要以荣光为可担忧之物。为什么呢?是担心简慢放肆的罪责由细微小事引起,疏漏的错谬,怕有一天会再次暴露出来。所以想修习我往日的事务,坚守我当初的志向,想让皇帝常以高不可比的恩惠,使我能长久地保有这块封地,为的是成全陛下的大德,效尽我如狗马一样的生命。这很难做到,但我就是想实践别人以为艰难的事情。《诗经》说:“德行轻得像鸿毛,可很少有人能举起它来。”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钟会
钟会(225—264),字士孝,三国时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魏景元四年(263),与邓艾伐蜀有功,官至司徒,进封县侯,后与蜀国降将姜维等联合,图谋作乱,为部下及乱兵所杀。钟会出身世家,精研名理之学,曾一度加入玄学问题的讨论。据说嵇康因为不愿与其交往,而被他进谗言所害,这成了钟会不能被人原谅的一大污点。但钟会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应该承认的。
檄蜀文
【题解】
这篇檄文从汉末战乱讲起,为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作简略辩护。随之笔锋一转,分析敌我形势。认为蜀小魏大,力量相差悬殊,然后引历史事实说明弃暗投明是合适的做法,劝蜀国臣民早作打算。能不战而降人,固然是兵家上策,但得惠最多的则是老百姓,檄文中虽然提到这一点,但分量并不重。
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我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①,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②,受命践祚;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③,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④,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志也。今主上圣德钦明⑤,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⑥,劬劳王室⑦,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⑧。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⑨,征西、雍州、镇西诸军⑩,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11),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车,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12),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志。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注释】
①太祖武皇帝:指魏武帝曹操。
②高祖文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③烈祖明皇帝:指魏明帝曹叡。
④齐民:平民。
⑤主上:指陈留王曹奂。
⑥宰辅:指司马懿。
⑦劬(qú)劳:辛苦。劬,劳累。
⑧肃慎:古代东北国名。约今吉林直到俄罗斯东海滨省之间区域。
⑨龚:通“恭”。
⑩征西:指征西将军邓艾。雍州:指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指镇西将军钟会。
(11)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见于《淮南子·齐俗训》。干戚,是古代武器。干,指盾,戚是一种斧。
(12)元元:指老百姓。
【译文】
以前汉室衰落,四海分裂,百姓生命,几乎灭亡。我太祖武皇帝文武超凡,拨乱反正,挽救危亡,重造华夏;高祖文皇帝承天意顺民心,受命登基;烈祖明皇帝继承祖业,发扬光大。但是国家境外,政令风俗尚未归一,天下百姓,并非全部蒙受帝王教化,这也正是三祖为什么要抱恨而终的原故所在。现在的皇帝圣德清明,继续完成大业;宰相忠诚公正,勤恳为国,施政降恩,上下团结,德加蛮夷,远方进贡。可叹那巴蜀的百姓,独独还不是良民,同情这些人,他们的劳役没完没了。所以命令六师,奉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各部,分五路推进。古人出师,以仁为本,以义治军;帝王之师,有征无战;因此虞舜没有真正用兵,三苗便归服了,周武王有散发财物、开仓救济、表彰忠义的善举。如今镇西将军奉朝廷命令,统率大军,力图发扬先礼后兵的古训,以保全苍生性命,并非要耀武扬威,以图一时之快。所以简明扼要地讲明利害,希望大家听取!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①,兴兵新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②,太祖拯而济之,兴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诸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③,方内无事,畜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④,难以敌堂堂之阵。比年已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⑤,难以当子来之民⑥。此皆诸贤所共亲见。蜀侯见禽于秦⑦,公孙述授首于汉⑧,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君所备闻也。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福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⑨,长为周宾,陈平背项⑩,立功于汉。岂宴安鸩毒,怀禄而不变哉?今国朝隆天覆之恩,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11),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为国大害(12),叛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困逼禽获,钦二子还降,皆将军封侯,咨豫闻国事。壹等穷踧归命,犹加上宠,况巴蜀贤智见几而作者哉!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农不易亩,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计,岂不美与!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也!各具宣布,咸使知闻。
【注释】
①先主:指刘备。
②绍、布:袁绍、吕布。
③乂(yì):安定。
④段谷:地名。在今甘肃,邓艾曾于此打败姜维(姜伯约)。侯和:城名。在今甘肃临潭境内,邓艾于此破姜维。
⑤瘁:劳苦,困病。
⑥子来:《诗经·大雅·灵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谓百姓急于公事,如子女急于父母之事,不召自来。
⑦蜀侯见禽于秦:《史记》载秦惠文王八年(前317),张仪伐蜀,灭之。禽,同“擒”。
⑧公孙述授首于汉: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称帝,后被光武帝刘秀讨平。
⑨微子:殷纣王之庶兄。谏纣不听,于是离去,周灭商后,封微子于宋,管理殷后。
⑩陈平背项:陈平原是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遂成佐命功臣。
(11)孙壹:孙权之孙,降魏。
(12)文钦、唐咨:文钦与毋丘俭谋反被诛,其两子投降,司马昭赦免之。唐咨随诸葛诞反叛后也被赦免。
【译文】
益州先主刘备,以命世英才起兵于新野,在冀州、徐州一带受挫,听命于袁绍、吕布,太祖帮助他,形势转好。中间背叛,另与人联合,诸葛孔明屡次谋取关中,姜伯约常兵出陇右,冒犯我们的边境,侵扰我们的藩属氐人与羌人。时值国家多事,顾不上兴兵讨伐。如今边境安宁,天下无事,我们积攒力量伺机而发,集中兵力攻击一个目标,以巴蜀小小一州,即便处处设防,也势难抵挡九州雄师。段谷、侯和两次战役的失败已使巴蜀元气大伤,难以与我堂堂之师对抗。这几年来,益州没有一年平静过,受尽劳役之苦的百姓,难以与我养精蓄锐的人民抗衡。这些情况都是诸贤大家亲眼所见的。蜀侯被秦国俘获,公孙述被汉朝杀头,天下险要之处,不是谁一家能霸占的。这些都是诸贤详细听说过的。聪明人能在事情还没发生时看出危险,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来临前设法转祸为福。因此微子才离开商朝,长久被周人待为上宾;陈平背叛项羽,在汉家建立大功。难道要饮鸩止渴,贪图俸禄而不知变通吗?目前朝廷施恩如天,无所不及,宰臣弘扬宽恕的美德,先礼后兵,好生恶杀。不久前孙吴大将孙壹率所属归降,位列三公,所受宠爱及待遇都非同一般。文钦、唐咨是国家大害,背叛朝廷而成为国家的仇人,又做了叛军头子!唐咨走投无路而被擒获,文钦的两个儿子重新投向朝廷,都官拜将军受封为侯,唐咨亦参与国家大事。孙壹等穷途归顺,尚且受极高的宠待,何况巴蜀贤智且明白见机而动的人呢!如果真能够好好以古今成败作为借鉴,远离是非之地,跟随微子的脚步,加入陈平的行列,那就会与古人一样享福,福及子孙。百姓士民,安居乐业,农民照常种地,集市照常贸易,除去迫在眉睫的危险,奔向长治久安的坦途,不是很好吗!如果只顾眼前安逸,执迷不悟,大兵一到,玉石俱碎,到那时再后悔,已来不及了!将此檄文四处宣布,让大家都知道。
孙楚
孙楚(?—293),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史载孙楚才气横溢,脱俗不群,性情孤傲,因此声誉并不佳。四十多岁才踏入仕途,并无多大成就。他一生很少推服他人,唯与太原王司马济交往很好,并因与之谈论隐居生活,留下了“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的机辩之辞。
孙楚之子孙绰,也很有文采,父子俩都有文章被收入《文选》。
为石苞与孙皓书
【题解】
此信盛陈天时人事,以利害相劝孙皓,可谓盛气凌人。当时蜀汉已亡,只剩孙吴一方仍与北方强大的曹魏政权相抗衡,所以作为东征大将军的石苞,竟令孙楚给当时尚称天子的吴主孙皓写去这样的一封口气很大的信。孙楚恃才傲物的性格,在这封信中亦不无体现。另外,这封信并没送到孙皓手上,因为孙皓残暴多猜的名声,使者恐早有所闻,自不敢以这样的信贸然相试了。
苞白:盖闻见机而作,《周易》所贵①;小不事大,《春秋》所诛②。此乃吉凶之萌兆,荣辱之所由兴也。是故许、郑以衔璧全国③,曹、谭以无礼取灭④。载籍既记其成败,古今又著其愚智矣,不复广引譬类,崇饰浮辞。苟以夸大为名,更丧忠告之实。今粗论事势,以相觉悟。
【注释】
①见机而作,《周易》所贵:《周易·系辞》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②小不事大,《春秋》所诛:《左传》襄公八年载,楚子伐郑,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
③是故许、郑以衔璧全国:《左传》僖公六年记楚子围许,蔡侯将许僖公见楚子于武城,许国国君面缚衔璧。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礼而命之,使复其所。又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克之,郑伯肉袒牵羊以逆。王曰:其君能下人,退三十里而许之平。
④曹、谭以无礼取灭:《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奔狄,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及即位,晋侯围曹。又庄公十年,齐桓公出奔,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回国,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
【译文】
石苞说:听说知微而动,《周易》里很强调看重这一点;小国不侍奉大国,《春秋》中一再口诛笔伐。因为这些关系到吉凶的生发,荣辱的转换。所以许、郑因为投降而保全其国,曹、谭因为无礼而自取灭亡。书籍既已记录下他们的成功失败,历史也告诉人们谁愚蠢谁聪明,此处不再广征博引,夸张修饰。如果只追求表面上的夸夸其谈,那反而会丧失我以诚相劝的真实动机。如今只粗略地谈论形势,以使你头脑清楚。
昔炎精幽昧①,历数将终,桓、灵失德,灾衅并兴,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艰。于是九州绝贯,皇纲解纽,四海萧条,非复汉有。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洪基,奄有魏域。土则神州中岳,器则九鼎犹存,世载淑美,重光相袭。固知四隩之攸同②,天下之壮观也。以上魏宅中土。
【注释】
①炎精:火德。据古时五行说,汉为火德。
②四隩(ào):四方。隩,可以定居的地方。
【译文】
当初汉室衰微,气数将尽,桓、灵二帝无德无行,灾祸四起,奸雄仗势肆虐,百姓命遭涂炭。终于九州道路不通,皇权解体,四海萧条,不再是汉家的天下。太祖顺承天命,神明英武应运而出,讨伐暴乱,平定华夏;祥瑞因而纷纷而至,天命也集于一时,于是创基立业,拥有魏国之地。论领土则处神州中部,论法统则汉帝仍在,每一代都美德深厚,光辉不断相传。他们当然知道统一四海,这是天底下极伟大的事业。以上讲魏在中原奠定基业。
公孙渊承籍父兄①,世居东裔。拥带燕胡,冯陵险远,讲武盘桓,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②,乘桴沧海,交畴货贿。葛越布于朔土③,貂马延乎吴会。自以为控弦十万,奔走足用,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④,陵轹沙漠,南面称王也。宣王薄伐⑤,猛锐长驱,师次辽阳,而城池不守;桴鼓一震,而元凶折首。然后远迹疆埸,列郡大荒,收离聚散,咸安其居,民庶悦服,殊俗款附。自兹遂隆,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⑥,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以上征辽东。
【注释】
①公孙渊:三国时人。割据辽东,被司马懿灭掉。
②南国:指孙吴。
③葛越:指南方布匹。
④扶桑:今日本。
⑤宣王:指司马懿。
⑥楛(hù)矢:指弓箭。
【译文】
公孙渊继承父兄,世代居于东境。据燕结胡,仗着地势险要远离中土,耀武扬威心怀二意,不向朝廷进贡。对内傲视皇帝的命令,在外与南方的孙吴勾结往来,乘船泛海,互相馈赠交易。葛越在北方流行,貂马也不断运往东吴。自以为拥兵十万,足以应付,相信能向右夺取燕齐,往左可以震动扶桑,征服沙漠诸部,称王称霸。司马宣王出兵讨伐,雄兵直进,军至辽阳,公孙渊即城池丢弃;战鼓才响,公孙渊就头颅不保。然后宣王班师,在辽东设置郡县,收集离散,使百姓都能安居,百姓欢喜归服,蛮夷投诚归顺。从此事业兴旺,四海安宁,东夷奉献他们的乐器,肃慎进贡他们的弓箭,多少年不服王化的,也都应运而至。如此壮观盛大,想必你都听说了吧?以上叙述征辽东。
吴之先主,起自荆州,遭时扰攘,播潜江表。刘备震惧,亦逃巴岷。遂依丘陵积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无涯,假气游魂①,迄于四纪。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相国晋王辅相帝室,文武桓桓,志厉秋霜,庙胜之算,应变无穷,独见之鉴,与众绝虑。主上钦明,委以万几,长辔远御,妙略潜授。偏师同心,上下用力,稜威奋伐,罙入其阻,并敌一向,夺其胆气。小战江介,则成都自溃;曜兵剑阁,而姜维面缚。开地五千,列郡三十,师不逾时,梁、益肃清。使窃号之雄,稽颡绛阙②,球琳重锦,充于府库。夫虢灭虞亡③,韩并魏徙,此皆前鉴之验,后事之师也。以上平蜀。又南中吕兴④,深睹天命,蝉蜕内向,愿为臣妾。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而徘徊危国,冀延日月。此犹魏武侯却指河山⑤,以自强大,殊不知物有兴亡,则所美非其地也。
【注释】
①假气游魂:魏明帝《善哉行》曰:“权实坚(孙坚)子,备(刘备)则亡虏,假气游魂,鸟鱼为伍。”
②稽颡(sǎnɡ):古时请罪的一种礼节,额头触地。绛阙:深红色的宫殿。
③虢(ɡuó)灭虞亡:虢、虞是春秋时两个交好的小国,被晋灭掉。唇亡齿寒的典故即源于此。
④吕兴:本是孙吴交趾郡吏,杀太守而降魏。
⑤魏武侯却指河山:《资治通鉴·周纪》载,战国时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译文】
吴国先主崛起于荆州,遭逢乱世,逃窜江南。刘备震恐,也流窜巴蜀。于是凭借崇山峻岭的坚固,仗着三江五湖浩瀚无涯,以此苟延残喘,将近五十年。双方联合,东西呼应,互相扇动,抗拒上国。自以为三分天下的鼎足态势,可以与泰山相始终。相国晋王,辅佐皇帝,文才武略,猛志胜过秋霜,运筹帷幄,应变无穷,圣心独断,不劳众思。皇帝聪明,托付他军国大政,遥控四方,暗授奇谋。诸路兵马团结一心,上下协力,仗威奋进,深入险阻,合兵一处,敌人丧胆。江边小战,成都就自行溃乱;耀兵剑阁,则姜维自缚出降。扩大土地五千里,设郡三十个,兵马未曾拖延时日,梁州、益州即行平定。使割据称王的奸雄,叩头于红色的宫城下,各种财物,也都上缴国库。想当初虢国灭亡虞国也跟着灭亡,韩国被吞并魏国也随之衰亡,这都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应成为后代做事的借鉴。以上叙述平蜀。另外,南中吕兴深识天命,改头换面归心上国,愿为臣子。你们外已失去患难与共的盟友,内部也不断损失党羽,却仍临危不断拿不定主意,妄图得过且过。这就好像当年魏武侯回指江山,以为凭险可强大无忧,殊不知兴衰有命,到时他所赞叹的已不是属于他的地方了。
方今百僚济济,俊盈朝,虎臣武将,折冲万里,国富兵强,六军精练,思复翰飞①,饮马南海。自顷国家整治器械,修造舟楫,简习水战。伐树北山,则太行木尽;浚决河、洛,则百川通流。楼船万艘,千里相望,自刳木以来②,舟车之用未有如今日之盛者也。骁勇百万,畜力待时。役不再举③,今日之谓也。以上陈兵势之盛。
【注释】
①翰飞:高飞。
②刳(kū)木:剖开木头。指造船。《周易》载“黄帝、尧、舜刳木为舟”。
③役不再举:《六韬》载:“太公谓武王曰:圣人兴兵为天下除患去贼,非利之也,故役不再籍,一举而毕。”
【译文】
如今朝廷贤才众多,豪俊满朝,虎臣武将,威震远方,国富兵强,六军精练,只愿奔驰疆场,饮马南海。近来国家大修兵甲,修造战船,简选兵士习练水战。伐树于太行,山上的树木都用光了;疏通河、洛,水运畅通。楼船万艘,绵延千里,自从船被发明以来,用到船的,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规模盛大。雄兵百万,养精蓄锐待命而发。能够一举而毕的战役,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形。以上陈述兵势之盛。
然主上眷眷未便电迈者,以为爱民治国,道家所尚。崇城自卑,文王退舍,故先开示大信,喻以存亡。殷勤之旨,往使所究。若能审识安危,自求多福,蹶然改容①,祗承往告②,追慕南越,婴齐入侍③,北面称臣,伏听告策,则世祚江表,永为藩辅,丰报显赏,隆于今日矣!若侮慢不式王命,然后谋力云合,指麾风从,雍、益二州,顺流而东;青、徐战士,列江而西;荆、扬、兖、豫,争驱八冲,征东甲卒,虎步秣陵。尔乃皇舆整驾,六师徐征。羽檄烛日,旌旗流星,游龙曜路,歌吹盈耳。士卒奔迈,其会如林,烟尘俱起,震天骇地。渴赏之士,锋镝争先。忽然一旦,身首横分,宗祀屠覆,取诫万世。引领南望,良以寒心!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如其迷谬,未知所投,恐俞附见其已困,扁鹊知其无功也④。勉思良图,惟所去就。石苞白。以上劝降。
【注释】
①蹶(jué)然:紧急的样子。
②祗(zhī):恭敬。
③追慕南越,婴齐入侍:汉武帝时南越王遣其子婴齐入侍称臣。
④俞附、扁鹊:皆古时名医。
【译文】
但圣上考虑再三,没有立即发动攻击的原因,是认为以仁慈治理国家,这是道家所崇尚的。面对城池而反身自责,周文王当年因此撤兵。所以才先以信义相开导,以存亡相劝喻。圣上不厌其烦一再相劝的诚意,希望你能好好考虑。如果能审时度势分辨安危,自求多福,幡然改过,敬答使命,效法南越遣婴齐入朝侍奉,俯首称臣,恭敬地接受册封,那就可以世世代代安居江南,永远做国家的藩辅,得到极厚的封赏,比今天还要风光!如果傲慢不敬王命,那这边就会谋臣将士云集,旌旗招展,雍、益两州兵士,顺流东下;青、徐两州战士,沿长江分布至西头;荆、扬、兖、豫四州战士,奋勇争先,征东将军所部精锐,直捣秣陵。然后皇上御驾亲征,六师从容出发。传递军令飞速往来的羽檄耀日,旗似流星,战马嘶鸣于路,歌鼓不绝于耳。战士奔腾,汇集如林,烟尘四起,惊天动地。渴望立功受赏的士兵,持刀拿枪奋勇争先。片刻之间,身首离异,宗族覆亡,成为万代引以为戒的教训。举目南望,实在替你感到寒心!要治重病,就一定得吃苦药;要让犹豫的人作出决定,就一定得以不中听的话相劝。如果执迷不悟,不知所措,恐怕俞附也束手无策,扁鹊也无济于事,认真思考一下怎么办为好,何去何从就看你了。石苞告白。以上劝降。
傅亮
傅亮(374—426),字季友,祖籍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晋宋间文学家。晋末曾任员外散骑侍郎、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入宋后封建城县公,入直中书省,典掌诰命。宋武帝刘裕死前,与徐羡之、谢晦等并受顾命,辅佐新主。元嘉元年(424)废少帝刘义符,迎立文帝义隆,封始兴郡公,后被文帝所杀。
傅亮博涉经史,擅长文辞,当时表策文告多出其手。《文选》就收入五篇之多,其中《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等为著名。《隋书·经籍志》有《傅亮集》三十一卷,今佚。明代张溥辑有《傅光禄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
【题解】
公元417年,刘裕大军北伐,经过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因感张良事迹,重修庙宇以作纪念。这篇文章是就此事生发的诸多联想和感慨,从多方面赞美了张良的功业和才智。抚迹怀人,其情甚深。
纲纪①:夫盛德不泯②,义存祀典③;“微管”之叹④,抚事弥深。张子房道亚黄中⑤,照邻殆庶⑥。风云元感⑦,蔚为帝师。夷项定汉,大拯横流,固已参轨伊、望⑧,冠德如仁⑨。若乃神交圯上⑩,道契商洛(11),显默之际,窅然难究(12),渊流浩瀁(13),莫测其端矣。
【注释】
①纲纪:主簿。
②泯:灭。
③祀典:祭祀的常典。
④“微管”之叹:《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没有。
⑤张子房:张良字子房。黄中:黄色居中,是最正的位置。《周易·坤卦》六二爻:“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
⑥照邻殆庶:照邻,邻近比美。殆庶,《周易·系辞》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意思是,子房之行与颜回相互媲美。
⑦玄感:暗相感应。
⑧伊、望:伊尹、吕望。
⑨如仁:《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意为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⑩圯(yí)上:桥上。张良受黄石公兵法于桥上。
(11)商洛:商山四皓。秦乱时,四皓避居商洛山中,张良教太子厚礼召迎。
(12)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13)浩瀁(yǎnɡ):水大而动荡之状。
【译文】
主簿宣布:美好的品德不会泯灭,永远保留在祭祀的常典中;孔子“微管仲”的感叹,如今想来尤觉意味深长。张子房道德接近“黄中”,通理达情,高尚行为可与颜回比美。风兴云起之际暗相感应,于是成为帝王之师。平灭项羽,奠定大汉基业,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仿同伊尹和吕望的业绩,仁德能够追逾管仲。至于与神人交结于桥上,礼遇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之时,其谋略更是变化无穷,难以探究,其智慧像深渊流水一样广大,无法测出它的边端。
涂次旧沛①,伫驾留城②,灵庙荒顿,遗象陈昧,抚迹怀人,永叹实深。过大梁者,或伫想于夷门③;游九原者,亦流连于随会④。拟之若人,亦足以云。可改构栋宇,修饰丹青,蘩行潦⑤,以时致荐,抒怀古之情,存不刊之烈⑥。主者施行。
【注释】
①旧沛:今江苏沛县,刘邦故乡。
②留城:汉县名。在今沛县东南,张良封留侯,治此。
③过大梁者,或伫想于夷门:魏隐士侯嬴,为大梁东门监守小吏。(见《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大梁,地名。今河南开封。夷门,东门。
④游九原者,亦流连于随会:《礼记·檀弓下》:赵文子和叔誉观乎九原,谈到假如这些前人再生,愿意从谁,文子说:“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九原,晋卿大夫之墓在九原,后世因称墓地为九原。随会,武子,字士会,食邑于随,故名随会。
⑤:水草。蘩:白蒿。行潦:路上积水。《左传》隐公三年:“蘩蕴藻之菜,……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后指祭祀所用酒食。
⑥不刊:古代竹简刻书,错即削去,谓之刊。不刊,即无须修改。这里指不再磨灭。
【译文】
宋公途中停在过去的沛县,在留城等着出发,看到英灵之庙荒废,遗留之像陈旧,抚摸旧迹,更加怀念古人,吟咏感叹之情实是深重。经过大梁的人,可能要停下来想想夷门的侯嬴;游历九原的人,也会想到随会的事情。张子房这个人,足以与侯嬴、随会相提并论。可以改修梁檐,修饰图画,用蘩蕴藻之菜和潢汙行潦之水,按时前来祭祀,抒发怀古的深情,保存不灭的功业。做主持的人当照此施行。
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小字车兒,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初封宜都王,景平二年(424)即位,元嘉三十年(453)卒,在位三十年。宋文帝少通经史,在位期间,极力宣扬儒术,亲自处理政事,劝农耕桑,察省民情,体恤疾苦,广纳善谋,宽役平讼。因此当时经济得以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旧史家把他统治的时期誉为“元嘉之治”。
诫江夏王荆州刺史义恭书
【题解】
这封书信是宋文帝写给其弟刘义恭的。信中劝诫刘义恭要努力修身养性,谨慎处事,不要以喜怒强加于人;在生活上要节俭,不要放纵自己。可谓面面俱到,用心良苦。
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①,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汝性褊急②,志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存,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卫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③,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己举事,深宜鉴此!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当周公之事④,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⑤。尔时天下安危,决汝二人耳。
【注释】
①隆替:兴衰。
②褊(biǎn)急:气量狭隘,性情急躁。
③西门:西门豹,性急,于是佩带熟过的皮子使自己性情缓慢柔和(语见《韩非子·观行》)。安于:董安于,性情缓慢,所以随身带着弓弦使自己性情变得紧迫(同上书)。
④司徒:彭城王刘义康。
⑤祗顺:恭敬地配合。
【译文】
天下的事情很是艰难,家国大事也非常繁重,虽说我们是在守卫前人创立的大业,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家的兴衰安危,在我们这一辈人身上,怎么能不体会继承王业的职责,深深地感到任重道远而心怀谨慎呢!你的性情急躁,器量狭小,一时想到什么,马上就一定要施行;还有些事你本来不愿做,但又往往改变初衷。这是最不好的,应该考虑改正。汉代卫青对待士大夫很注重礼节,对一般百姓也施予恩德;战国时的西门豹、董安于二人,也尽力矫正自己的性情向十全十美的方面努力;关羽、张飞二人都有放任自己偏执脾性的毛病。因此,无论是使自己长进还是办事情,都应该拿这些人和事作为借鉴!假如一旦局面和现在不一样了,太子还太年幼,蒙昧无知,那么司徒刘义康就应担当起当年周公那样的职责,你也不能不尽心配合。那时天下的安危,关键就在你们二人的身上了啊!
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①,略所谙究,计当不须改作,日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至讯日,虚怀博尽②,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
【注释】
①西楚:荆州本西楚之地。
②虚怀博尽:虚心处事,努力求得细致。
【译文】
你一月内花费的钱不能超过三十万,如果再多省下一些的话就更好了。现在荆州的官府和你的住所,我已大致地了解,我考虑不必再改建,不要一天天只追求新奇。凡处理案子,多数情况下要当时判决,因为很难有时间反复考虑,这实在是很困难的事。到审案的日子,要虚心地广泛了解,仔细对待,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喜怒的情绪带给别人。能够选择好的意见并听从它,那么美好的品德和声望自然会归向自己;千万不能独断专行,来夸耀自己的果断和明达!对待国家的官职应特别慎重,不能随便给予别人。对和你关系亲近及你喜欢的人,尤其应该以标准衡量。我对我身边的人,虽然很少施以恩德,但如果了解了外面的议论,也就不认为这有什么错误了。凭高贵的地位压服别人,别人一定不服;凭自己的威望去影响别人,别人不会讨厌。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蒲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
【译文】
音乐游戏等消遣,不应该太过度;什么赌博、纵酒、打渔、出猎等事情,一律不要去做。对生活用品,要有节制限度,那些奇异的服装和器物,就不应该使之发展。还有,应该多接见你的副手官员。如果见面的机会太少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亲近;关系不亲近就无法了解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不尽了解,又从哪里了解众多的事情呢!
陆贽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后期宰相、政治家。十八岁以博学宏辞登进士第,授任华州郑县尉。唐德宗即位后,任为翰林学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陆贽在相位期间,勇于直陈弊政,主张轻税薄赋,建议屯田边境,加强防务等,均未被采纳。所作奏议,指陈时病,论辩明彻,言辞犀利,条理精密,行文多用排偶,文笔流畅,为后人所重。今存遗作《翰苑集》(又称《陆宣公奏议》)。《新唐书》《旧唐书》皆有传。
拟奉天改元大赦制
【题解】
建中四年(783),唐德宗李适避朱泚之乱于奉天,次年收复京都,德宗拟改元统历,定年号兴元。因连年征战,天下混乱,各种隐患颇多。为安抚臣民之心,延续统治,德宗借改元之际,开恩大赦天下。此诏令即陆贽奉命所拟。诏文先写皇上痛心自省,拒辞徽号,更改年号,以示自律;继言朱泚之外各部叛将,均按赦例免罪,以示恩德;最后写布泽行赏,减放赋税,荐达贤能,旌恤民间,以稳定天下。全文言辞恳切,条理分明,论理坦然,可谓修齐治平,一应俱全,故为后世所重。《旧唐书·陆贽传》载“虽武夫悍卒,无不感激”,即言此诏也。
门下:致理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朕嗣守丕构①,君临万方,失守宗祧②,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厥初,以示天下:惟我烈祖,迈德庇人③,致俗化于和平,拯生灵于涂炭,重熙积庆,垂二百年。伊尔卿尹庶官,洎亿兆之众④,代受亭育⑤,以迄于今,功存于人,泽垂于后。肆予小子⑥,获缵鸿业⑦,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赍居送⑧,众庶劳止;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祀奠乏主,室家靡依,生死流离,怨气凝结。力役不息,田莱多荒⑨,暴命峻于诛求⑩,疲甿空于杼轴,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11),变兴都邑。贼臣乘衅(12),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陵逼,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痛心貌(13),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深谷。赖天地降祐,神人叶谋,将相竭诚,爪牙宣力(14),屏逐大盗,载张皇维。将弘永图,必布新令。以上引咎自责。
【注释】
①丕构:大业。
②祧(tiāo):祀远祖始祖之庙。
③迈:通“劢(mài)”。勉力,勇往力行之意。
④洎(jì):浸润。
⑤亭育:抚养,培育。
⑥肆:延伸。
⑦缵(zuǎn):继承。
⑧赍(jī):把东西送给他人。
⑨莱:田休不耕者。
⑩诛求:征求,需索。
(11)驯致:逐渐达到。
(12)衅:通“隙”。
(13)(tiǎn):惭愧的样子。
(14)爪牙:指得力的助手、亲信。
【译文】
门下省:致名理,兴教化,一定要真心诚意;为了天下的利益,公而忘私,接济他人,一定要不惜改正错误。我承继大业,管理天下,却失守宗庙,避乱荒野。不追念先前的功德,是故意不回想过去的事情;常常述说自己的过错,是期望在未来有复兴之日。故明示在先,以告天下:我的先祖先宗,励行大德,庇荫世人,致力于人民的和平与安宁,拯救民生于水火之中,福利恩泽长久不衰,垂延二百余年。大小官吏,造福亿万人民,使他们代代受到抚育直到现在,功存当时,泽被后世。延至我辈,承获大业,唯恐不能继承先人的大德,不敢稍有懈怠。但因久居深宫,不明治国之事,积习难移,居安忘危,不知道耕作收获的艰难,不了解屯守边疆的劳苦;恩泽不能向下通达,民情不能向上报知,各种消息壅塞不通。但我仍然不能自省,接连动兵兴战。部队远征四方,粮草转运千里,征车用马,远远近近,一片骚乱;行军居住,往来迎送,平民百姓中止正常劳作;有时一天之内多次交战,甚至多年不解盔甲。祭祀无主,家室无靠,生离死别,流离失所,民怨聚结。徭役不断,田园荒芜,暴亡之人极多,疲劳之民疏于织作,死不能葬,离乡去里,乡间阡陌,人烟断绝。苍天谴责于上,而我不能醒悟;民怨沸腾于下,而我不能察知。国家渐趋混乱,城镇日益衰变。乱臣贼子乘机而动,放纵行逆,罪恶滔天,不曾稍有愧怍畏惧,肆行欺压;纲纪废弛,上下失序,令先祖震动惊悸,上有辱于列祖列宗,下对不住黎民百姓。我又痛心又惭愧,这一切罪责确实在于我本人,我如坠深渊,永远为此感到伤悲。幸亏苍天保佑,神人协同筹谋,将竭诚相助,左右鼎力并举,摒除强盗,张扬法纪。为弘扬长久的基业,有必要颁布新的法令。以上引咎自责。
朕晨兴夕惕,惟念前非。乃者公卿百寮,累抗章疏,猥以徽号,加于朕躬。固辞不获,俯遂舆议。昨因内省,良用矍然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与天地合德之谓圣,顾惟浅昧,非所宜当。文者所以成化,武者所以定乱,今化之不被②,乱是用兴,岂可更徇群情,苟膺虚美③?重余不德,只益怀惭!自今以后,中外所上书奏,不得更称圣神文武之号。以上谢绝徽号。
【注释】
①矍然:惊慌、急视的样子。
②被:及。
③膺:承受,承当。
【译文】
我整天担忧戒惧的,只是想到以前的过错,并尽力克除。然而有些公卿官僚,屡次违抗诏意,进章奏表,恭而不敬,拟以徽号,加于我身。我坚决推辞,仍然不能拒止,于是附和了众人的意见。昨日自我反省,内心不安!体察阴阳变化莫测的道理称为神明,能够符合天地的德行称为圣贤,我虽然浅薄无知,但受徽号之事,终觉不妥。所谓“文”是指能成就天下教化,所谓“武”是指能保证国家安宁,目前教化未能普及,叛乱常常发生,我怎能再顺从大家的情意,苟且承当虚浮的美名?加之我没有德才,只能令我倍加惭愧!从今以后,中外上朝官员,进奏书表,不得再称圣神文武的徽号!以上谢绝徽号。
夫人情不常,系于时化;天道既隐,乱狱滋丰。朕既不能宏德导人,又不能一法齐众,苟设密网,以罗非辜,为之父母,实增愧悼!今上元统历①,献岁发生,宜革纪年之号,式敷在宥之泽②,与人更始,以答天休③。可大赦天下,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自正月一日昧爽以前④,大辟罪以下⑤,罪无轻重,咸赦除之。以上赦民之罪。
【注释】
①今上元:指唐德宗。
②式:语助词。敷:布施。
③休:指美善的德行。
④昧爽:黎明,拂晓。
⑤大辟:杀头之罪,死罪。
【译文】
人情因时事变迁,而不恒定;天道不显,各种案狱滋长增多。我既不能以盛德教导他人,又不能用同样的法纪使大家行动一致,苟且设置密罗细网,虚构罪状,罗织无辜,作为他们的父母皇帝,确实增添不少愧怍悲伤!现统一历制,新年伊始,应当更改年号,布施宽宥之恩泽,让人们有个新的开始,以顺应上天的美德。因而大赦天下,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自正月一日黎明之前,死罪以下,不论罪行轻重,一律赦免!以上赦免百姓之罪。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有以忠劳,任膺将相,有以勋旧,继守藩维。朕抚驭乖方,信诚靡著,致令疑惧,不自保安。兵兴累年,海内骚扰。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屈己宏物,予何爱焉①!庶怀引慝之诚②,以洽好生之德。其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朱滔虽与贼泚连坐③,路远未必同谋,朕方推以至诚,务欲宏贷④,如能效顺,亦与惟新,其河南、北诸军兵马,并宜各于本道自固封疆,勿相侵轶⑤。以上赦李、田等叛将。
【注释】
①爱:怜惜,舍不得。
②引慝(tè):自认错误、罪过。慝,邪恶。
③泚(cǐ):朱泚,唐代宗时卢龙部将,杀节度使朱希彩。德宗时,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进京犯乱,朱泚在长安任太尉,乱兵推举为主,称帝,国号大秦。围德宗于奉天。李晟收复京师,朱泚出走,为部将所杀。
④贷:宽免。
⑤轶:突,袭击。
【译文】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叛将,有的因忠信劳苦曾担任将相,有的因功勋卓著而镇守藩域。我驾驭天下乖离正路,忠信诚实不能显露,致使我有所疑虑和戒惧,不是自保平安。反而多年起兵讨伐,致使国内骚乱。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没有遵循治国之道,使下民遭受兵戈之灾。我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人又何罪之有,委屈自己,弘扬正义,我有何怜惜!希望自己承认过失的诚意,能够与爱惜生命的德行协调一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其部下将官士卒等,全部予以洗清罪名,官复原职,待之如初,并立即派遣使臣,分路宣布诏谕。朱滔虽然与朱泚逆贼有株连之罪,但二人相距遥远,不一定是同谋,我以至诚相待,一定要宽宏赦免,朱滔如能效忠顺从,也可参与新政,其河南、河北各路兵马,均应在各自辖区内加强边防,不得互相侵扰。以上赦免李、田等叛将之罪。
朱泚大为不道,弃义蔑恩,反易天常,盗窃名器,暴犯陵寝,所不忍言!获罪祖宗,朕不敢赦。其应被朱泚胁从将士、官吏、百姓及诸色人等,有遭其扇诱,有迫以凶威,苟能自新,理可矜宥①。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能去逆效顺,及散归本道者,并从赦例原免,一切不问!以上不赦朱泚而赦其部下。
【注释】
①矜:怜悯,同情。
【译文】
朱泚大逆不道,忘恩负义,悖逆天理,盗窃钟鼎宝器,突袭皇家陵墓,其所作所为,不忍卒说!得罪先祖,我不敢妄加赦免。被朱泚胁迫应从的将士、官吏、百姓等人,有的受其煽动诱惑,有的受其凶威逼迫,倘若能够改过自新,理当得到同情和宽宥。只要是在官军没有到达京城长安以前,能够反正并回归原地者,均依从赦例免罪,既往不咎!以上讲不赦免朱泚而赦其部下之罪。
天下左降官,即与量移近处①,已量移者更与量移。流人配隶,及藩镇效力,并缘罪犯与诸使驱使官,兼别敕诸州县安置;及得罪人家口未得归者,一切放还。应先有痕累禁锢②,及反逆缘坐③,承前恩赦所不该者,并宜洗雪。亡官失爵放归勿齿者,量加收叙④。人之行业,或未必兼,构大厦者方集于群材,建奇功者不限于常检。苟在适用,则无弃人。况黜免之人,沉郁既久,朝过夕改,仁何远哉?流移降黜,亡官失爵,配隶人等,有材能著闻者,特加录用,勿拘常例。以上湔洗有罪职官仍与录用。
【注释】
①量移:唐代罪臣,贬谪远方,遇赦时近地安置。
②痕累:因事涉嫌疑而被株连受累。
③反逆:隋唐沿用北齐的一种刑律,即谋反罪。
④叙:分级进用。
【译文】
贬谪远方的官员,则可近地安置;已近地安置者,再迁至更近的地方。流放之人,发配的奴隶,到藩镇尽力效劳,因故犯罪及各驱遣役使的官吏,一并另行敕令各州县安置;至于获罪而未能返还家园者,全部予以释放。对先前因事涉嫌疑、株连受累,以及牵连谋反而获罪、承受前恩也不能赦免者,同样清除罪名。丢失官位,放逐回乡而受人鄙视者,酌情收录,分级进用。人们操行事业,不一定兼具各种才能,构筑大厦的人,要聚集许多器材,建立奇功的人,不拘泥于日常小节。假如有适得其用的地方,就不能算是废弃无用之人。何况罢官去职之人,沉积郁闷已久,若能够迅速改正错误,离仁爱之心会有多远呢?贬官失爵,流放迁转,发配充隶之类的人,倘若有卓著的才能,要特别加以录用,不要拘宥于常例!以上讲除去罪名的职官仍然录用。
诸军使、诸道赴奉天及进收京城将士等,或百战摧敌,或万里勤王,扞固全城,驱除大憝①,济危难者其节著,复社稷者其业崇。我图尔功,特加彝典②,锡名畴赋,永永无穷!宜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身有过犯,递减罪三等;子孙有过犯,递减罪二等;当户应有差科使役,一切蠲免③。其功臣已后虽衰老疾患,不任军旅,当分粮赐,并宜全给;身死之后,十年内仍回给家口。其有食实封者④,子孙相继,代代无绝。其余叙录,及功赏条件,待收京日,并准去年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四日敕处分。以上叙录奉天定难功臣。
【注释】
①憝(duì):恶。
②彝:常。
③蠲(juān):免除。
④食:禄。
【译文】
各军使、各道赴奉天以及收复京城的将士等,有的身经百战,力挫强敌,有的奔波万里,为王事尽力,有的护卫巩固城防,驱逐清除恶人,救济危难者,其气节昭著,匡复国家者,其功业高峻。我眷念你们劳苦功高,特颁布常典,赐予名位,酬报恩德,让后人永世纪念!同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倘若犯有过失,依次减罪三级;子孙犯有过失,依次减罪二等;家人若依法差使服役,全部免除。其中的功臣,以后若有衰老病疾,可以不在军旅中任事,但理当分受食禄,并应全部供给;身死之后,十年之内,仍供养全家。其中有食禄加封者,子孙可以承续,代代永享。其他记载及论功行赏项目,待收复京都之日,一律依去年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四日敕令处理。以上宣布奉天定难功臣的待遇。
诸道、诸军将士等,久勤扞御,累著功勋,方镇克宁①,惟尔之力。其应在行营者,并超三资与官②,仍赐勋五转③;不离镇者,依资与官,赐勋三转。其累加勋爵,仍许回授周亲④。内外文武,官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已下各加一阶,仍并赐勋两转。以上叙录各方镇。
【注释】
①方镇:指掌握一方兵权的军事长官,如节度使之类。唐代方镇大者连十余州,小者三四,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②资:资格,官吏据年资升迁之制。
③勋:勋官,一种官制,授给有功者的官号,名位很高。唐代勋官自正二品至从七品,共十二等。五转:即升迁五等。转,迁职。
④周亲:指最亲近的人。
【译文】
各道、各军官兵等,长期致力于捍卫国家,功勋累著,各方镇能够安定,全凭你们的功劳。其中留在军营者,一律超迁三年资历和官职,仍然封赐勋官五等;不离方镇者,依据年资和官职,封赐勋官三等。其屡次加封的官号,仍然可以授予最亲近的人。内外文武官员,三品以上者,赐爵一级,四品以下者,加封一阶,并且赐勋官两等。以上宣布对各方镇军官的奖励。
见危致命,先哲攸贵。掩骼薶胔①,礼典所先。虽效用而或殊,在恻隐而何间?诸道将士有死王事者,各委所在州县给递送归本管,官为葬祭。其有因战阵杀戮,及擒获伏辜②,暴骨原野者,亦委所在逐近便收葬。应缘流贬及犯罪未葬者,并许其家各据本官品以礼收葬。以上收葬死事者。
【注释】
①薶(mái):同“埋”。埋葬。胔(zì):腐肉。此指腐尸。
②伏辜:服罪。
【译文】
遇到危难而致命丧身的人,是圣贤所看重的。首先是要掩埋腐尸,这是礼仪所要求的。虽然死者功过绩效各有不同,但生者怜悯之心又有什么区别?各道中有为王事而死的将士,应各自委托所在州县转送主管部门,由官方掩葬祭奠。其中有在战斗中死难及被擒伏法、抛尸荒野的人,也委托所在地就近收殓。因为贬官流放及犯罪而死未掩葬者,均准许其家人各自根据其官位品级按礼仪收殓。以上讲要收葬死难的人。
自顷军旅所给,赋役繁兴,吏因为奸,人不堪命,咨嗟怨苦。道路无聊,汔可小康①,与之休息。其垫陌及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等诸色名目②,悉宜停罢。京畿之内,属此寇戎,攻劫焚烧,靡有宁室,王师仰给③,人以重劳,特宜减放今年夏税之半。朕以凶丑犯阙,遽用于征,爰度近郊,息驾兹邑,军储克办,师旅攸宁,式当褒旌,以志吾过。其奉天宜升为赤县④,百姓并给复五年⑤。以上减放赋税及奉天给复。
【注释】
①汔(qì):接近,庶几。
②垫陌:唐代以百钱为一陌,实际使用不足百钱,称为“垫陌”。
③仰给:依赖。
④赤县:唐代县按地理位置、户口数等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亦有关于分八等的记载),赤县为京都所在的县。因奉天曾为德宗避难之地,故此诏令升其等次为京县。
⑤给复:免除徭役。
【译文】
自从用尽军需给养,赋税役使日益增多,官吏乘机作奸犯科,人们不堪其苦,哀叹抱怨。部队在旅途中无所依赖,若让人们能够达到小康,就应该让人们休养生息。银钱赋税,包括架、竹木、茶漆、专卖铁等各种名目都应停止。京城之中,贼寇强盗打劫放火,居不安宁,帝王之师依赖人们,百姓又过于劳苦,尤其应该减免今年一半的夏税。我曾以为凶恶叛党要进犯朝廷,立即征伐,刚到近郊,停驾此地,发现军需能够齐备,部队安宁整肃,因而当即褒扬,以记下自己的过错。奉天应该升为赤县,五年之内,百姓一律免除徭役。以上讲减放赋税及奉天县免除徭役。
尚德者,教化之所先;求贤者,邦家之大本。永言兹道,梦想劳怀。而浇薄之风,趋竞不息;幽栖之士,寂寞无闻。盖诚所未孚①,故求之未至。天下有隐居行义,才德高远,晦迹丘园,不求闻达者,委所在长吏具姓名闻奏,当备礼邀致。诸色人中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及博通坟典②,达于教化,并洞识韬钤③,堪任将帅者,委常参官及所在长吏闻荐④。天下孤老、鳏寡、茕独不能自活者⑤,并委州县长吏量事优恤。其有年九十以上者,刺史县令就门存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旌表门闾,终身勿事。以上荐达贤才,旌恤民间。
【注释】
①孚:信用,信服。
②坟典:三坟五典。三坟,传说中远古时代三皇所作的书;五典,传说中远古时五帝所作的书。
③韬钤(qián):古兵书有《六韬》及《虎钤经》,故以“韬钤”称“军略”。
④常参官:唐制,于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文官,多在五品以上。
⑤茕(qiónɡ)独:没有弟兄的人。
【译文】
尊德,是普及教化的前提;觅贤求能,是国家振兴的根本。这一常理,也是我梦寐以求的。然而社会上浮薄的风气,炽烈不止;隐居之士,寂寞无闻。大概是我这诚心尚未取得信任,故求之不至。天下有遁迹乡野、励行大义,才德高远,不求名望的人,委托地方长官,将姓名奏知,我当备礼相邀。芸芸众生中,有贤良正直,能直言诤谏,以及博览三坟五典之书,通达教化,并精通军略、胜任将帅的人,委托常参官及地方长官闻知后加以举荐。天下老弱、鳏寡、孤独等生活困难的人,由州县长官酌情给予抚恤。其中九十岁以上者,刺史县令要登门拜访。义夫、节妇、孝子、贤孙,要在乡里给予表彰,鼓励他们终生从善,不生是非。以上讲要荐达贤才,旌恤百姓。
大兵之后,内外耗竭,贬食省用,宜自朕躬。当节乘舆之服御,绝宫室之华饰,率己师俭,为天下先。诸道贡献,自非供宗庙军国之用,一切并停!应内外官有冗员,及百司有不急之费,委中书门下即商量条件,停减闻奏。以上停减用度。
【译文】
战事之后,内外资财耗尽,节食省用,应该从我开始。理当节减车轿的饰物、驭手,摒弃宫室中的华丽装潢,自己率先模范从俭,作为天下的先导。各道进献贡物,除供宗庙祭祀、军国必需之用外,全部停止!宫廷内外冗余职官,以及各部门非急需的费用,由中书省、门下省立即研究细则,加以裁减并奏知。以上讲要停减用度。
布泽行赏,仰惟旧章。今以余孽未平,帑藏空竭①,有乖庆赐,深愧于怀。赦书有所未该者,委所司类例条件闻奏。敢以赦前事相言告者,以其罪罪之。亡命山泽,挟藏军器,百日不首,复罪如初。赦书日行五百里,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注释】
①帑(tǎnɡ):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引申为钱财。
【译文】
布施恩泽,论功行赏,均依照原来的规章。现在我的罪过未能补平,国家钱库空亏,与庆功赏赐有悖,内心深感羞愧。赦令中有不当之处,请各部门按照细则逐一奏知。有敢拿赦令之前的事告状的,按应有之罪处罚。亡命山野,私自挟带、窝藏军用武器,百日之内不自首者,按原罪论处。赦令每天以五百里的速度传达,远远近近,公布宣告,使人们都能知晓。
拟议减盐价诏
【题解】
本文为陆贽代唐德宗拟写的诏令。文章论述了榷盐之法设立的缘起及其演变,同时阐明了专卖价格昂贵带来的社会弊端。文章本着体恤民情之本心,拟议削减盐价,以保障社会安宁。全篇意旨简明,中心突出,篇幅虽短,但也有细微波澜,将立法、提价、削价等情由一一道出,既有专卖、涨价不由己意的客观原因,又体现了削减苛繁、以慰民苦的主观意愿。行文虽多用骈对,但流畅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三代立制,山泽不禁,天地材利,与人共之。王道浸微①,强霸争骛②,于是设祈望之守③,兴榷管之法④,以佐兵赋⑤,以宽地征。公私之间,犹谓兼泽,历代遵用,遂为典常。自顷寇难荐兴,已三十载。服干橹者⑥,农耕尽废;居里闾者,杼轴其空。革车方殷⑦,军食屡调,人多转徙,田亩汙莱⑧。乃专煮海之利⑨,以为赡国之术⑩,度其所入,岁倍田租。近者军费日增,榷价日重,至有以谷一斗易盐一升。本末相逾,科条益峻(11)。念彼贫匮,何能自滋(12)!五味失和(13),百疾生害,以兹夭獘(14),实为痛伤。呜呼!朕丕承列圣之绪,遐览前王之典,既不克静事以息用,又不获弛禁以便人。征利滋深,疲甿致困,予则不恤,其谁省忧(15)?应江、淮并峡内榷盐,宜令中书门下及度支商议,裁减估价,兼厘革利害(16),速具条件闻奏。削去苛刻,止塞奸讹,务于利人,必称朕意。
【注释】
①浸微:逐渐衰落。
②骛(wù):奔驰。
③祈望:官名。掌渔盐之利。
④榷(què):专卖。
⑤兵赋:交纳的兵甲车马等。
⑥干橹:指大、小盾牌。
⑦革:指用皮革制成的甲胄。
⑧汙(wū):停积不流的水。
⑨煮海:煮海水为盐。
⑩赡:富足,充足。
(11)科条:法规律例。
(12)滋:生活。
(13)味:一食为一味。
(14)夭:灾祸。獘(bì):通“弊”。害处。
(15)省忧:省问疾苦。
(16)厘革:指治理及改革。
【译文】
夏、商、周三代制定王法以来,山野狩猎,河湖捕鱼,未曾禁止,这是天地之间的自然资源和便利,天下人可以共同享用。后来王道衰微,强盗恶霸,横行乡里,于是专门设置了掌管渔盐之利的祈望这一官职,订立专卖管理办法,来帮助交纳兵甲车马,缓解田亩赋税的困难。国家和个人之间,还可以说达到了利益兼顾,这一制度为历代遵守沿用,于是成为固定的典章。自从敌寇举兵犯难以来,已有三十年。从军参战的人家,农事耕种全部荒废;居住乡里的百姓,停止织作。甲胄战车正在增加,军用粮草,不断征调,庶民屡屡迁移,田园积水辍耕。于是垄断煮海水为盐之利,作为使国家富强的办法,同时,估算各家收入,加倍收取全年的田租。近来军费开支日益增加,专卖价格日趋昂贵,甚至有人用一斗谷米换取一升海盐。本末倒置,相去甚远;法规律例,更加严厉。试想人民生活贫困,日用不足,怎能维持生计!各种食物不相协调,多种疾病生发,危害健康,像这种灾祸,实在令人痛心伤悲。呜呼!朕承续各位先圣的余脉,遍览古代帝王的典章,既不能息事宁人,停止征用,又不能放宽禁律与人以便。赋税过重,百姓疲惫,以致困苦,我若不加以抚恤,那么谁来省问疾苦?长江、淮河流域及峡内的专卖盐,相应地让中书省、门下省及财政官员协商,削减并估定价格,同时对其利弊要加以治理改革,望立即写明细目奏知。削减繁杂,革除刻薄,禁止邪恶,杜绝欺诈,致力于人民的利益,就必定称合我意。
韩愈
韩愈简介参见卷二。
进士策问十三首
【题解】
科举考试时,主试者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的问题,书写于简策,请应考者对答,称作“策问”。拟订策文不易,后渐成散文之一体。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以策试士,盖欲观其博古之学,通今之才,与夫抟剧解纷之识也。然对策存乎子,而策问发于上人,尤必通达古今,善为疑难者,而后能之。不然,其不反为士子所笑者几希矣。”
韩愈《进士策问十三首》非一时所作,为后人纂集而成。清储欣说:“公生平学问经济,具见诸策问中,亦学者所宜熟复。”
问:《书》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以至于庶人、龟筮,考其从违,以审吉凶①。”则是圣人之举事兴为,无不与人共之者也②;于《易》则又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③。”而《春秋》亦有讥“漏言”之辞④。如是,则又似不与人共之而独运者⑤。《书》与《易》《春秋》,经也,圣人于是乎尽其心焉耳矣。其文相戾悖如此⑥,欲人之无疑,不可得已⑦。是二说者,其信有是非乎⑧?抑所指各殊,而学者不之能察也⑨?谅非深考古训,读圣人之书者,其何能辨之?此固吾子之所宜无让者⑩,愿承教焉!
【注释】
①“汝则有大疑”几句:见《尚书·洪范》。对原文略有节略。
②共之:共同谋划。
③“君不密则失臣”几句:见《易·系传》。几,将近,几乎。害成,妨碍成功。
④《春秋》亦有讥“漏言”之辞:《春秋·文公六年》: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公羊传》:“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
⑤独运:独自运营决定。
⑥戾悖:乖离相反。
⑦不可得已:不可能。已,语助词。
⑧信有是非:果真有对错之分。
⑨不之能察:即“不能察之”。
⑩所宜无让:当仁不让。
【译文】
问:《尚书》称:“你假如遇到大的疑难问题,首先你要多加考虑,然后再跟卿士商量,然后再和庶民商量,最后问及卜筮。考察它是否合乎道,来判断吉凶。”如果这样,圣人做事欲有所作为,没有不和人一起谋划商量的;在《易经》中却又说:“君主不谨慎就会失去大臣的拥护,臣子不谨慎就会失去性命,处理事情开始不谨慎就会危害事情成功。”且《春秋》也有讥嘲“漏言不密”的言辞。倘如此,就又像是不和人共商而独自决定了。《尚书》《易经》和《春秋》是经典,圣人已在这上面用尽心力,倾其所知了。可它们彼此言语乖离相反这么多,想要人们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这两种说法,确实有对错的分别吗?或者所指论的事情各自不同,可学习的人不能察觉?料想若非精研古训,细读圣人著作的人,又有谁能辨明这些呢?诸位应当仁不让,愿意听奉指教!
问:古之人有云,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而周之政尚文①,是三者相循环终始,若五行之与四时焉②。原其所以为心③,皆非故立殊而求异也,各适于时,救其弊而已矣。夏、殷之书,存者可见矣,至周之典籍咸在。考其文章,其所尚若不相远然,焉所谓三者之异云乎?抑其道深微④,不可究与,将其词隐而难知也?不然,则是说为谬矣。周之后,秦、汉、蜀、吴、魏、晋之兴与霸,亦有尚乎无也⑤?观其所为,其亦有意云尔。循环之说安在?吾子其无所隐焉⑥。
【注释】
①文:礼乐制度。
②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以为朝代更替乃五行相克轮换,如秦乃水德,汉承秦,故为土德。四时:谓四季也。
③原:追究原由。心:核心,根本。
④抑:或许,还是。
⑤亦有尚乎无:也有崇尚虚无的。
⑥无所隐:不要有所隐瞒。
【译文】
问:古代有人说,夏代政治崇尚忠信,殷代政治崇尚恭敬,而周代政治崇尚礼乐,这三者相互循环至于始终,有如五行和四时。追究忠、敬、文为各代的核心,都不是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分别适应时代挽救社会的弊病罢了。夏、殷的史书现在还有存留可见的,周代典籍则完全流传下来了。研读这些文章,各代所崇尚的相差似乎并不很远,哪里有所谓三者的不同呢?或者是其中道理过于深奥微妙不能让常人知道,所以使词语隐晦难以理解?否则就是这个说法大错特错。周代以后,秦、汉、蜀、吴、魏、晋的兴起与称霸年间,也有崇尚虚无的吗?细察其所为,也说是有意救弊。究竟循环之说是怎样的?诸位请不要隐瞒不说。
问:夫子之序帝王之书①,而系以秦、鲁②;及次列国之风,而宋、鲁独称《颂》焉③。秦穆之德④,不逾于二霸⑤;宋、鲁之君,不贤乎齐、晋。其位等,其德同,升黜取舍⑥,如是之相远,亦将有由乎⑦?愿闻所以辨之之说⑧。
【注释】
①序帝王之书:春秋周室日微,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乃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公,编次其事。
②系:接,继。
③次列国之风,而宋、鲁独称《颂》焉:据传《诗》原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定成三百零五篇。其中诸国皆取《风》,独鲁、宋分取《颂》,称《鲁颂》《商颂》,与《周颂》并称三《颂》。
④秦穆: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⑤逾:超过。二霸:即齐桓公、晋文公。
⑥升黜:晋升贬黜。此处也作“取舍”之意。
⑦由:原因。
⑧之:指“序帝王之书,而系以秦、鲁;及次列国之风,而宋、鲁独称《颂》”。
【译文】
问:孔子依次叙述帝王事迹的书,却以秦、鲁君王继接;而且分列诸侯国家的诗歌称之为《风》,却唯独宋国、鲁国的诗歌称为《颂》。秦穆公的德性,超不过齐桓公、晋文公;宋、鲁君王,也并不比这两个霸主更贤明。他们的地位都相同,德性也一样,可是在编序诗书时褒贬取舍却差距这么大,或许是有些什么原因的吧?愿听诸位分辨剖析的言论。
问:夫子既没,圣人之道不明,盖有杨、墨者①,始侵而乱之,其时天下咸化而从焉。孟子辞而之②,则既廓如也③。今其书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④?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于道者几何?孟子之所以辞而之者何说?今之学者,有学于彼者乎?有近于彼者乎?其已无传乎?其无乃化而不自知乎⑤?其无传也,则善矣;如其尚在,将何以救之乎?诸生学圣人之道,必有能言是者⑥,其无所为让⑦。
【注释】
①杨、墨:即杨朱、墨翟。
②辞而(pì)之:排斥杨、墨之说。辞,审讯,责备。,亦作“辟”。摒除。
③廓如:道路通畅貌。
④其:指杨、墨。推:推论。
⑤无乃:难道。
⑥是:代指前所提问。
⑦其无所为让:一定不要推让谦虚。
【译文】
问:孔子亡逝以后,圣人的学说就变得晦暗不明,大概因为有杨、墨一流人,开始侵犯并扰乱它,当时天下都受他们导引并追随他们。孟子大力斥责并且排除以后,圣人的学说方才重新被彰明。现在杨、墨之书还有被保存的,他们的理论能够经过推论知道是不正确的吗?他们所守奉的原则是什么?这其中和大道不相符合的有多少?孟子大力斥责排除的是他们的什么观点?现在的学者,有效仿他们的吗?有和他们相近的吗?他们的理论已经不传于世了吗?难道是已经被熏陶了但自己不知道?如果已经不传于世,那就很好;如果仍旧存在,那该怎样挽救这种情况呢?诸位研学圣人学说,一定有能够对此有所见解的人,请不要推让不说。
问:所贵乎道者,不以其便于人而得于己乎?当周之衰,管夷吾以其君霸①,九合诸侯②,一匡天下,戎狄以微③,京师以尊④,四海之内,无不受其赐者。天下诸侯,奔走其政令之不暇,而谁与为敌!此岂非便于人而得于己乎?秦用商君之法⑤,人以富⑥,国以强,诸侯不敢抗,及七君,而天下为秦,使天下为秦者商君也。而后代之称道者,咸羞言管、商氏⑦,何哉?庸非求其名而不责其实欤⑧?愿与诸生论之,无惑于旧说。
【注释】
①管夷吾:管仲。初事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夺位不得,乃为齐桓公(即小白)所用,由之而国力大兴,建成霸业。孔子评之甚高。见《论语·宪问》。
②九合诸侯:九次联合诸侯会盟。
③戎狄:古中原人泛称西北少数民族。
④京师:谓周王朝时东周都于洛邑。
⑤商君:公孙氏,名鞅,战国卫人。入秦佐孝公,因军功封于商,号商君,亦称商鞅。孝公崩,商君以车裂而死。然其法制传历秦国七代君主,直至始皇嬴政。
⑥以:因为,凭借。
⑦咸羞言管、商氏:《孟子·梁惠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赵岐注:“孔子之门徒颂述宓羲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虽及五霸,心贱薄之。”
⑧庸非:岂不是。
【译文】
问:道的可贵之处,不就是因为它给予人们方便而使自己有所收获吗?当周王朝衰落的时候,管仲辅佐他的君主成就霸业,九次联合诸侯会盟,匡正整个中国,四周部族侵扰势力因之退缩,周朝王室的地位因之提高,天下的人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惠的。天下的诸侯在他的政令指挥下奔走频繁不息,哪个敢与他作对!这样岂不是给人们以方便而使自己有收获吗?秦国采用商君的法制,百姓由此致富,国家由此强大,诸侯不敢对抗,传历七代君王而整个天下属于秦国了,使得整个天下属于秦国的是商君啊。然而后代一些讲道的,都耻于称说管仲和商鞅,那是为什么呢?岂不是只看他们的名称不是儒家而不考核他们实际的行事合于大道吗?希望诸位加以评论,不要受传统说法的迷惑。
问:夫子之言:“盍各言尔志?”又曰:“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①?”今之举者,不本于乡,不序于庠②,一朝而群至乎有司,有司之不之知也宜矣。今将自州县始,请各诵所怀,聊以观诸生之志③。死者可作,其谁与归④?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敢问诸生之所事而友者为谁乎?所谓贤而仁者,其事如何哉?言及之而不言,亦君子之所不为也。
【注释】
①“居则曰”几句:见《论语·先进》。不吾知,即“不知吾”。
②庠:古代地方学校。夏称校,殷称庠,周称序。
③聊:姑且。
④死者可作,其谁与归:谓倘可和古人相交,你愿意与谁为师友。
【译文】
问:孔子有言:“何不各人谈一谈自己的志向呢?”又说:“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干。如果有人了解了,那该怎么办呢?”当今举士,不是由乡里依据德行声望推荐,也不是有序地分列在地方学校学习,一天之内都聚集到主考官员前面,考官不能详知其是否为贤才,是很自然的事。现在就要从州县选择人才,请各位分别陈述自己的抱负,赖以观察大家的志向。倘若死者可复生,你愿意和哪一位古人交游?当以大夫中的贤者为师,以士人中的仁者为友,那么请问诸位尊奉为师、相交为友的都是哪些人?这些所谓的贤人与仁者的为人做事又是怎样?涉及应该发表见解的问题却闭口不谈,这也是君子不为之事。
问:春秋之时,百有余国,皆有大夫士,详于传者,无国无贤人焉,其余皆足以充其位①,不闻有无其人而阙其官者②。春秋之后,其书尤详③,以至于吴、蜀、魏,下及晋氏之乱④,国分如锱铢⑤,读其书,亦皆有人焉。今天下九州四海,其为土地大矣。国家之举士,内有明经、进士⑥,外有方维大臣之荐⑦,其余以门地勋力进者⑧,又有倍于是,其为门户多矣⑨。而自御史台、尚书省⑩,以至于中书、门下省(11),咸不足其官,岂今之人不及于古之人邪?何求而不得也?夫子之言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诚得忠信如圣人者,而委之以大臣宰相之事,有不可乎?况于百执事之微者哉(12)?古之十室必有任宰相大臣者,今之天下而不足士大夫于朝,其亦有说乎?
【注释】
①足以充其位:能胜任所担负的官职。
②阙(quē):缺少。指职位有空额。
③其书:谓史传记载。
④晋氏之乱:指司马炎篡魏建晋。
⑤锱铢(zī zhū):古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喻其琐碎细微。
⑥明经、进士:唐取士制度。
⑦方维大臣:地方长官,朝中重臣。
⑧勋(xūn)力:大功劳。
⑨门户:谓进求官职功名之途径。
⑩御史台:官署。汉御史所居称御史府,东汉以来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专司弹劾之职。唐一度改称肃政台,后复旧称。尚书省:官署。唐宋时与中书、门下二省合称三省,长官称尚书令。
(11)中书:中书省,官署。魏晋始设,总管国家政事。设置令、侍郎、舍人、右散骑常侍、起居舍人、右补阙、右拾遗、通事舍人等官。门下省:官署。东汉曰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隋、唐、宋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以侍中为长官。
(12)百执事:百官。
【译文】
问:春秋时,上百个国家之中,都有士与大夫因贤能事迹详载于史籍的,一国中没有贤人,其余的士与大夫也都完全能够胜任朝廷职务,不曾听说有因为缺乏能者以致官位空缺的。春秋以后,史传所载更加详尽,乃至到吴、蜀、魏及晋氏篡乱,大小国家分立多如锱铢,读当时史传,也都有贤才当位。现在天下九州四海,国土辽博。国家招举贤才,内有明经、进士取试,外有各地官员推荐,另外凭依门地功勋仕进的人,更是数倍于前两者,可见求取官职功名的途径很多。可是从御史台、尚书省,到中书省、门下省都官员不足,难道是现在的人比不上古代的人吗?为什么求贤才而不得呢?孔子讲:“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果能得忠信如圣人的贤士,即便委以宰相重臣的职务又有何不可?何况百官微位呢?古代十户人家所聚,就一定有堪任宰相重臣之职的人,现在索求于天下,可士大夫还是不够填满朝廷官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问:夫子曰:“洁净精微,易教也。”今习其书,不识四者之所谓。盍举其义而陈其数焉①。
【注释】
①陈其数:陈述四者的规律。数,法则,规律。
【译文】
问:孔子说:“洁、净、精、微,易教也。”现在学习经书,却不懂这四者所指何义。何不分别举列四者含义并且陈述它们的规律。
问:《易》之《说》曰①:“乾,健也②。”今考《乾》之爻③,在初者曰“潜龙勿用”④,在三者曰“夕惕若厉,无咎”⑤,在四者亦曰“无咎”,在上曰“有悔”⑥。卦六位⑦,一勿用,二苟得无咎,一有悔,安在其为健乎?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⑧。”《乾》之四位既不为易矣,《坤》之爻又曰:“龙战于野⑨。”战之于事,其足为简乎?《易》,六经也。学者之所宜用心,愿施其词,陈其义焉。
【注释】
①《易》:《周易》。《说》:《周易·说卦》。
②乾,健也:见《说卦》之第六章。健,刚健进取。
③爻:爻辞。
④在初者:谓初爻。后类似。潜龙勿用:谓积蓄力量之时,不可有为。
⑤夕惕若厉:谓终日忧虑,危惧不安。若,无义,语助词。无咎:没有灾祸。
⑥有悔:有所后悔。
⑦卦六位:一卦六爻。
⑧《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见《周易·系辞》。易知者,一气所到,生物无所滞碍,此则造化之良知,无一毫之私也者,故知之易;简能者,乃顺承天,不自作为,此则造化之良能,无一毫之私者也,故能之简。
⑨龙战于野:乃《周易·坤卦》上六爻辞。
【译文】
问:《易经》的《说卦》有言:“乾,健也。”现在细研《乾卦》的各爻,初爻说“潜龙勿用”,三爻说“夕惕若厉,无咎”,四爻也说“无咎”,上九爻说“有悔”。一卦六爻,一个不能有为,两个勉强没有祸难,一个行事有悔,乾刚健的体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又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的这四爻就不能算作“易”;《坤》的爻辞也说:“龙战于野。”有战斗之事,又怎能称得上“简”呢?《易》是六经之一,学者应当在上面用心钻研,希望诸位能铺陈言辞,阐明其中道理。
问:人之仰而生者谷帛。谷帛丰,无饥寒之患,然后可以行之于仁义之途,措之于安平之地①,此愚智所同识也。今天下谷愈多,而帛愈贱,人愈困者,何也?耕者不多而谷有余,蚕者不多而帛有余,有余宜足而反不足,此其故又何也,将以救之,其说如何?
【注释】
①措:放置,安放。
【译文】
问:人们赖以生存的是粮谷和布帛。粮谷、布帛丰足,没有饥饿寒冷的威胁,尔后才可以推行仁义之道,使人们安居乐业,这是愚者智士能够共同认识到的问题。现在天下粮谷渐积,布帛渐贱,可是人们反而更加穷困,这是为什么?耕地的农夫不多但粮谷有剩余,养蚕的织户不多但布帛用不完,粮帛都有剩余就应该是富足的,可偏偏并不这样,这又是什么缘故,如果要挽救这种情况,诸位有怎样的看法?
问:夫子言:“尧、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曰:“无为而理者,其舜也欤?”《书》之说尧曰“亲九族”①,又曰“平章百姓”②,又曰“协和万邦”③,又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④,又曰洪水“怀山襄陵,下人其咨”⑤。夫亲九族,平百姓,和万邦,则天道⑥,授人时,愁水祸,非无事也,而其言曰“垂衣裳而天下理”者⑦,何也?于舜则曰“慎五典”⑧,又曰“叙百揆”⑨,又曰“宾四门”⑩,又曰“齐七政”(11),又曰“类上帝,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12),又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载一巡狩”(13),又曰“分十二州,封山浚川”(14),恤五刑(15),典三礼(16),彰施五色(17),出纳五言(18)。呜呼!其何勤且烦如是而其言曰“无为而理”者(19),何也?将亦有深辞隐义不可晓邪?抑其年代已远,失其传邪(20)?二三子其辨焉。
【注释】
①《书》:即《尚书》。亲九族:见《尚书·尧典》。九族,一说指高祖、曾祖、祖、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九代;一说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②平章百姓:出自《尧典》。谓辨明各官的职守。平,辨。章,明。百姓,百官。
③协和万邦:出自《尧典》。谓使天下各诸侯国都调协和顺。协,合。
④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见《尧典》。此句谓屡观日月星辰的运行,谨慎地把时令传授给民众。历,屡次,据《史记》说。象,观测天象。人,本“民”字,唐人因太宗李世民避讳“民”字,因改作“人”;《史记》《汉书》等俱引作“民时”。民时,即耕种收获之时。
⑤洪水“怀山襄陵,下人其咨”:出《尧典》。怀,包围。襄,升到高处。下人其咨,不耻下问意。
⑥则:遵循。
⑦其:代指孔子。
⑧慎五典:见《尚书·舜典》。原文为“慎徽五典”。五典,即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⑨叙百揆:见《舜典》。原文为“百揆时叙”。百揆,百官之职。叙,有序不乱。
⑩宾四门:出《舜典》。原文为“宾于四门”。宾,迎导宾客(指诸侯群臣)。四门,国都四面之门。
(11)齐七政:出《舜典》。齐,正,定准。七政,日月五星共谓七政。
(12)类上帝,禋(yīn)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见《舜典》。原文为“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类,祭天之名。禋,祭名。置牲于柴上而燎之,使其香随烟而上达。六宗,天地四时,见马融说。望,祭山川之名。遍,遍祭。
(13)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载一巡狩:见于《舜典》。协,调协使之不乱。时,谓春、夏、秋、冬四时。同,整齐。律,法制。度,丈尺。量,斛斗。衡,斤两。五载一巡狩,谓舜每五年分别向东、西、南、北巡守四岳一次。
(14)分十二州,封山浚川:出《舜典》。原文为“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肇,开始设置。相传尧时天下九州,冀、兖、青、徐、扬、豫、梁、雍等;至舜又增并、幽、营三州。封,封土为坛以祭。十二山,各州中最大之山。浚,疏导。
(15)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此处指罪犯。
(16)典:主持。三礼:天神、地神、人鬼之礼,皆祭祀事。
(17)彰施五色:出自《尚书·皋陶谟》。原文有“以五采、彰施、五色,作服”,即用五种颜料,鲜明地涂出五种色彩,作成衣服。五色,青、黄、赤、白、黑。
(18)出纳五言:即分别任禹为司空,弃以司农,契为司徒,皋陶司寇,垂以司功。
(19)其:前“其”代舜。后“其”代孔子。
(20)其:前“其”无义,表示强调。后“其”指“夫子之言”。
【译文】
问:孔子说:“尧、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说:“无为而理者,其舜也欤?”而《尚书》中言及尧却说“亲九族”,又说“平章百姓”,又说“协和万邦”,又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又说洪水“怀山襄陵,下人其咨”。他敬亲九族,辨明官守,和同万邦,遵循天道,授人时令,忧虑水灾,并非毫无作为,但是孔子说“垂衣裳而天下理”,是为什么呢?对于舜《尚书》则说“慎五典”,又说“叙百揆”,又说“宾四门”,又说“齐七政”,又说“类上帝,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又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载一巡狩”,又说“分十二州,封山浚川”,宽宥罪犯,主持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礼,鲜明地分涂颜色,征询意见并任命五人分理国事。唉!他如此勤勉多劳,可孔子说他“无为而理”,是为什么呢?是有深奥含义使人难以知晓?或者年代久远古意已经失传?大家请辨识讨论。
问: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①,成就其道德者也②。由汉氏已来③,师道日微④,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及于今,则无闻矣。德行若颜回,言语若子贡,政事若子路,文学若子游,犹且有师⑤。非独如此,虽孔子亦有师⑥。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是也⑦。今之人不及孔子、颜回远矣,而且无师。然其不闻有业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也?
【注释】
①通:疏通,贯理。
②成就:使成就。
③汉氏:汉代。
④日微:一天天衰落下去。
⑤“德行若颜回”几句:《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⑥虽:即使。
⑦苌弘:春秋周景王、敬王大夫,事王卿士刘文公。孔子尝就问乐。
【译文】
问:古代学习的人都一定有老师,用以疏通所学,成就他们的道德。汉代而后,从师之道日益衰落,可还是不断有些教解经文传授学业的人,到今天则根本听不到有这种情况了。像颜回那样德行高洁,像子贡那样言辞雄辩,像子路那样明晓政事,像子游那样精通文学,尚且有老师孔子。不但如此,即使孔子也有老师。向老聃请教礼,向苌弘请教乐就是如此。现今的人远远比不上孔子、颜回,却都不去拜师求学。他们不懂学业不贯通则道德难成就,为什么?
问:食粟衣帛①,服仁行义,以俟死者②,二帝、三王之所守③,圣人未之有改焉者也④。今之说者,有神仙不死之道,不食粟,不衣帛,薄仁义⑤,以为不足为⑥,是诚何道邪⑦?圣人之于人,犹父母之于子。有其道而不以教之,不仁;其道虽有而未之知,不智。仁与智且不能,又乌足为圣人乎⑧?不然,则说神仙者妄矣!
【注释】
①衣:穿。
②俟(sì):等待。
③二帝:炎帝、黄帝。三王:尧、舜、禹。
④焉:代前“食粟衣帛,服仁行义,以俟死”。
⑤薄:轻视。
⑥不足为:不值得去做。
⑦是诚:这究竟。
⑧乌:哪里,何。
【译文】
问:吃谷粟穿衣帛,遵行仁义之事,等待寿尽而亡,这是二帝、三王所守之道,即使圣人也没有一点儿改变。现在却有观点认为有神仙不死之术,不吃谷粟,不穿衣帛,轻视仁义,认为不值得去做,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圣人对待人们,就犹如父母对待孩子。有这样一种道理却不教给人们,就不能算是仁义的了;这种道理虽然有却并不知晓,那么是不智慧。仁义和智慧尚且做不到,又哪能称得上是圣人?!如果并非如此,那神仙之说就是妄言了!
祭鳄鱼文
【题解】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以谏迎佛骨事得罪,被贬潮州刺史。这是韩愈到任不久写的告诫和驱逐鳄鱼的一篇文章。文中郑重宣告刺史受命守土之责任,历数并痛责鳄鱼罪状,向鳄鱼指明正当的出路和顽抗的下场,表现出作者疾恶如仇的品格和为民除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本文名为祭文,实则檄文,其义正词严、凛然之气显然可见。
维年月日①,潮州刺史韩愈②,使军事衙推秦济③,以羊一、猪一,投恶谿之潭水④,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⑤,罔绳擉刃⑥,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⑦。及后王德薄⑧,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⑨,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⑩。况潮、岭海之间(11),去京师万里哉(12)?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13),亦固其所(14)。今天子嗣唐位(15),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16),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掩(17),扬州之近地(18),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19)!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注释】
①维:用在句首,强调时间。年月日:即某年某月某日。祭文一般事先写好,行事之时方填明日期。
②潮州:唐代州名。州治在今广东潮安。刺史:官名。秦置,唐时为一州的行政长官。
③军事衙推:刺史的下属官吏。
④恶谿:水名。即今广东韩江。
⑤列:通“迾”。禁止之意。《礼记·玉藻》:“山泽列而不赋。”郑玄注:“列之言遮列也,虽不赋,犹为之禁,不得非时取也。”
⑥罔:网。此处指张网捕捉。擉(chuò):刺。《庄子·则阳》:“冬则擉鳖于江。”司马彪注:“擉,刺也。”
⑦四海:犹言全国。古以为中国四边皆海,故称全国为四海,称国内为海内,国外为海外。
⑧及:等到。薄:浅薄,微薄。
⑨江、汉:长江、汉水。
⑩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楚:古代一直视南方楚诸侯国为“荆蛮”。越:古时江浙粤闽之地为越族所居,亦被称为“蛮夷之邦”。
(11)岭海之间:五岭以南,南海以北。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
(12)京师:指长安。
(13)涵淹:潜藏。卵育:繁殖。
(14)固:自然,当然。
(15)嗣:继承,连接。
(16)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17)禹迹:大禹足迹到过的地方。相传禹治水时行遍九州,故九州大地亦称禹迹。掩:覆盖。这里是践踏之意。
(18)扬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一。潮州处古扬州境内。
(19)贡:地方进贡的物品。赋:百姓交纳的赋税。宗庙:此处指皇帝太庙。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派遣军事衙推秦济,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到恶谿的深水里,给鳄鱼吃,并且告诉它:从前先王统治天下以后,封闭山林湖泽,网捕刃刺,以消灭危害百姓的虫蛇之类恶物,把它们赶往四海之外。到后代帝王,德泽微薄,不但不能保有边远地区,即使长江、汉水一带,也都放弃给蛮、夷、楚、越等族。更何况潮州处五岭、南海之间,距京城千里之遥呢?鳄鱼以此处为潜藏繁殖之地,也确实合适。但是,当今皇上继承大唐帝位,神圣仁爱具有威德,抚化环宇天下,何况潮州这块神禹足迹所到的,地近扬州,由刺史县令管理并缴纳贡品、赋税供奉天地、宗庙、百神祭祀的地方呢!鳄鱼可不能在这块土地上跟刺史混杂居住!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①,据处食民畜、熊、豕、鹿、麞②,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③,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④。刺史虽驽弱⑤,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⑥,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辩⑦。
【注释】
①睅(hàn)然:形容凶恶的样子。睅,瞪出眼睛。
②麞:同“獐”。
③种:繁殖。
④长(zhǎnɡ)雄:称雄称霸。
⑤驽弱:才短力弱。
⑥伈伈(xǐn):小心恐惧貌。(xiàn):侧目而视的样子,比喻怯懦。
⑦辩:通“辨”。
【译文】
刺史接受皇上的命令,守卫这个地方,治理这里的百姓,可是鳄鱼凶狠地不肯在深潭里安居,盘踞在这里吃掉百姓的家畜和熊、猪、鹿、獐等野兽,来养肥自己,繁殖它的后代,和刺史对抗争雄。刺史虽然平庸懦弱,又怎么肯对鳄鱼低声下气,小心恐惧,不敢正视,被百姓和官吏所耻笑,在这里偷生苟活呢?再说,奉了皇上的命令来任职,在那情势上也不得不同鳄鱼讲明道理。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①,虾、蟹之细,无不容归②,以生以食③。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④,其率丑类南徙于海⑤,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⑥。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⑦,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⑧,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⑨,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注释】
①鲸:此即鲲,寓言中能化为鹏的大鱼。见《庄子·逍遥游》。
②容归:容纳和归向。
③以生以食:即且生且食,边生边食。
④尽三日:最多三天。尽,极限。
⑤丑类:种类,族类。
⑥不有:没有。
⑦冥顽不灵:愚钝无知。
⑧材技:才能和技术。
⑨从事:此处为较量、周旋之意。
【译文】
鳄鱼假使有灵性,可要听刺史的话:潮州这地方,大海就在它的南边。庞大的鲸鱼和鲲鱼,细小的鱼虾、螃蟹,没有哪一种容纳不了的,可以在那里一边繁殖,一边生活。鳄鱼早晨出发,晚上就可以到达。现在我跟鳄鱼约定,在三天之内,要带领你的同类向南迁徙到大海里去,来回避皇上任命的官吏。三天不能,就延到五天;五天不能,就延到七天;七天不能,便是鳄鱼始终不肯迁徙了,这是鳄鱼心目中没有刺史,不肯听从他的话。假使不是这样,那就是鳄鱼愚钝无知,刺史虽然有言在先,但鳄鱼不会听,也不能理解。傲视朝廷命官,不听他的话,不肯迁徙来回避他,和愚钝无知成为百姓祸害的,都该杀掉。刺史就要挑选有才能有武艺的官吏和民丁,拿起强弓毒箭,来同鳄鱼周旋,一定要杀完才停手。决不后悔!
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
拟制九篇
【题解】
这九篇文字是作者为朝廷草拟的有关人事任免的行政命令。过去,把帝王的命令称为“制”。
欧阳修所拟写的这九篇制文虽然很简短,但写得非常灵活,没有一般行政命令那种呆板。或先讲明道理,或先褒奖对方的优点,然后再亮出使命,并加以勉励。层层递进,令受令者欣然接受。这对现代公文写作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任守信可遥郡刺史①,依旧鄜延路驻泊兵马钤辖制②
敕③:国家自灵、夏不宾④,边隅多警⑤。议者率以谓用兵之道,任将宜专。恩信不久,则无以得士心;山川不习,则不可图胜算。顷自兵宿于野,久而无功,此殆将帅数易之过也。苟其能者,无遽夺焉。以具官任守信⑥,选以敏材,临于戎事,肃军捍寇,宣力有闻。遽以飞章⑦,自言满岁。顾久亲于矢石⑧,岂不念于勤劳?然而士卒之乐既汝安,夷狄之情惟汝熟,虽欲代汝,实难其人。所宜旌以郡章,仍临旧部。体兹委寄,服我茂恩!可。
【注释】
①任守信:人名。遥郡:官制用语。北宋初,命武臣遥领未统一地区州府防御使、团练使、刺史,号称遥郡。后用为武臣叙迁阶官。
②鄜(fū)延:两州名,即鄜州、延州。钤辖:官名。可管辖一州一路,或二路。
③敕(chì):此指帝王的诏命。
④灵、夏:为二州名。今甘肃灵武和陕西榆林横山区一带,即指西夏。
⑤边隅:边境。
⑥具官:唐宋时官级履历之称,即现任官职。
⑦飞章:上奏的表章。飞,迅速。
⑧矢石:箭石。犹言枪林弹雨。
【译文】
诏命:国家自从灵、夏不臣服,边境上经常出现险情。讨论时势的人都说,领兵作战的道理在于任用将帅应该专一。如果将帅对军士们的恩惠与真诚时间不长,那么就无法取得军士们的信任;将帅对于山川地形不熟悉,那么就无法取得胜利。不久前,军士们还露宿于野外,而且很长时间没有建树功勋,这大概是将帅多次更换的过错吧。假使那些将帅真有本事,也就不更换了。现任官任守信,以资才奋勉而中选,在军队中干事,整肃军容,抵御强寇,努力的程度早有闻达。任将军奏章早传朝廷,称自己年纪老了。朕想到将军长年披坚执刃,顶檑石冒箭雨,怎么能不顾念你的辛苦呢?可是军士们乐意听从你的,只有你能稳定军心,外邦异族的情况只有将军你最熟知,很想找一个人代替你,但实在很难找到像将军你这样的人才。因此特正式任命你仍旧统率你的原班人马,望你能体察这次委任,接受这番美意!准行。
杜可卫尉寺丞制
敕:朕抚有万国而官群材,不敢专用独见之明,而外诏庶寮,各举其善。具官杜,举者言尔材堪亲民,是用升汝司卫之丞,而将用汝临人于治。《诗》云:“岂弟君子①,民之父母。”盖夫善为政者,能使其民爱之如此。汝能以此亲我民乎?往膺进秩之荣②,无为举者之累!可。
【注释】
①岂弟:通“恺悌”。兄弟和乐平易。
⑨膺:承担。
【译文】
诏命:朕拥有万国而且有众位贤能在此为官,但还是不敢独断专行只坚持自己的见解,因而向外发出告示,百姓官吏都可推举优秀人才。现任官杜,推荐者说你的才能堪称以民为亲,因此升任你做司卫之丞,并准备让你即刻到任。《诗经》有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这是说善于做官的人,能使百姓爱戴他像对父母一样。你能以此为本,亲友我们的百姓吗?去接受晋升的荣耀,不要辜负推荐者的一番心意!准行。
张去惑可秘书丞制
敕:具官张去惑。国家设官之法,患乎巧伪干誉者之难止①。故考绩之格,三载而一例迁,所以使沉实守正之人得以自进②。及其弊也,庸人希累日之赏,而贤者不能自别,故又增旧法,稍欲因举类而求能者焉③。推尔之材,世所称美,夫累日而迁非尔志,干誉而进不可为。惟思厥中,务广其业!可。
【注释】
①干誉:谋求名声。
②沉实:深沉务实。
③举类:推荐相同一样的,偏意指好的。
【译文】
诏命:现任官张去惑。国家设任官员,最担心的是那些乖巧、伪劣、只求名声的人被任用了,但又很难制止这种现象。所以考评官员政绩的标准是,三年有一次例行的升迁,这样可以让那些深沉而实干的人,守法而正直的人自然得以晋升。可它的弊端是,一些平庸的人希求于这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奖赏,而贤达的人则不能由此被分辨出来,所以又增设了原来的规格制度,想由此而能举荐善类良材。以此来寻找贤能的人。有人推荐你的才华,社会上都盛赞你的美德,一天天地晋升并不是你的志向,追取名利不是你所要做的。一心只想你是合适的人选,你一定要开阔你的业绩啊!准行。
郭固可宁州军事推官制
敕:具官郭固。自边陲用兵,而天下游谈之士趋时蹈利者①,吾非不知其滥而未始怠焉者,冀必有得于其间!惟尔之能,乃其素学②。夫学有实者,诘之不穷而推之可用。嘉汝施设精而有条,虑变适宜,将观汝用!可。
【注释】
①游谈:即游说。
②素学:平素所学,即修养。
【译文】
诏命:现任官郭固。自从边疆发生战事,社会上有许多游说之人和追名逐利的人,我不是不知道这种人的泛滥,我自始至终不敢松懈的原因,是希望能从其中获得贤能的人!只有你的才能是你平素修养和学识的表现。学识坚实的人,询问他不能使之穷乏,如果推荐他,即可为用。我非常赞许你的那些举措,精细而有条理,考虑到即使有变更仍然可以适用,我期待着你的行动!准行。
李仲昌可大理寺丞签署渭州判官公事制
敕:具官李仲昌。群材之在下者思达其上,难矣。而在上者思得可用之材,岂为易哉?朕顷自择能臣,使举其类,而洙以尔充荐①,今琦又以为言②。琦、洙皆能体吾劳于择士之心者,举尔不应不慎。霈然推宠③,吾所不疑。尔尚勉哉,以称兹举!可。
【注释】
①洙:尹洙,字师鲁,世称河南先生。北宋散文家。活动于宋仁宗时期。
②琦: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北宋政治家、词人。活动于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仁宗时为相十载。
③霈然:大而突然。
【译文】
诏命:现任官李仲昌。身居下层的才能之士,要想升达高位,很难啊。而身处高位者,要想得到可用之才,哪里是容易的?我有一段时间自己选择贤能的人才,并让他们推荐像他们自己一样的人,于是尹洙推荐了你,现在韩琦又将这事来禀告。韩琦、尹洙他们都能体察我苦于选才的用心,推荐你不会不谨慎。你虽是猛然之间受到推荐恩宠,我并不怀疑。你还应当努力自勉,以不负这次的推荐!准行。
郭子仪孙元亨可永兴军助教制
敕:郭元亨。继绝世,褒有功,非惟推恩以及远,所以劝天下之为臣者焉。况尔先王①,名载旧史,勋德之厚,宜其流泽于无穷,而其后裔不可以废。往服新命,以荣厥家!可。
【注释】
①先王:指郭子仪,曾受封汾阳王。
【译文】
诏命:郭元亨。我继承绝世伟业,褒扬有功之人,不只是施恩于臣下和他们的子孙,这是鼓励国家的臣民。更何况你的先王郭子仪名垂前史,他的功绩和美德之丰厚应该泽被后世没有穷尽,他的后代不能被忘掉。要委以新的职位,以此使他的家族荣耀!准行。
李景圭可大理评事制
敕:具官李景圭。九州四海,风俗不同,而王者之化无不及。吾于远者,尤加意焉。夫吏非敏于其事,则不能通俗习而顺其宜。政一失焉,下则重困。邈兹南海,尔莅吾民。今会课上闻,增尔荣秩。克勤厥职,以副予怀!可。
【译文】
诏命:现任官李景圭。全国各地民风习俗各有不同,但君王的教化没有不到的地方。我对边远地区更是特别留意。官吏对他所管辖事务不敏锐察觉,就不能通晓民风习俗而顺应变化为政。为政如果有一点儿失误,下面的百姓就会出现重重困难。那遥远的南海,你去抚恤管理我那里的百姓。在这次官员会课考核中,朝廷知道你的成绩,于是增添你的官级。你要勤勤勉勉、尽职尽责,以符合我的意愿!准行。
孙复可大理评事制
敕:具官孙复。昔圣人之作《春秋》也,患乎空文之不足,为故著之于行事,以为万世之法。然学而执其经者,岂可徒诵其言哉?惟尔复行足以为人师,学足以明人性,不徒诵其说,而必欲施于事。吾将见吾国子蔚然而有成①,宜有嘉褒,以为学者之宠!可。
【注释】
①国子:王公大臣的子弟称国子。蔚然:兴盛的样子。
【译文】
诏命:现任官孙复。从前圣人创作《春秋》,就是因为担心虚空的文章不足有益于世事,所以写出了对如何处事有助的书,为世世代代做事的准则。但学习并掌握这部经书的人,怎么能只是背诵它的语句呢?只有你孙复,言行完全可以成为人的师表,你的学识完全可以使人性自明,不只是背诵它的说教,而是一定要将其要义付诸实事。我将会看到我的公卿大夫的子弟中有所作为者辈出,应对此给予嘉奖和褒扬,作为对求学者的恩宠!准行。
孙砺、李国庆并可殿中丞制
敕:具官孙砺等。六经皆载治民之术①,而法者为吏之资也。汝等学之,用以从政。经之道广矣,择其宜于民者;法之文密矣,取其平而不害者,足以莅尔官而成厥绩焉。膺兹叙迁,勉用尔学!可。
【注释】
①六经:指儒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著作。
【译文】
诏命:现任官孙砺等人。“六经”全都记载着管理国家百姓的道理,法是官吏们行事的依据。你们学习它,并用它来为国做事。经书的道术十分广博,要选取适合于百姓的;法的文字是十分严谨的,要选取那些平缓无害的,这样就完全可以帮助你等官员取得成绩。望获得这次升迁后,更加勤勉地运用你们的所学!准行。
曾巩
曾巩简介参见卷九。
拟制四篇
【题解】
这是曾巩拟写的四篇天子诏命。制即天子的命令。
贾昌衡知邓州制①
敕②:记旧俗者,称南阳之民夸奢,上气力,难制御。今其余习殆尚有存者。故有邦之任,朕不轻以属人。具官某③,中外践更④,令闻惟旧⑤。兹用考择,往分彼土。盖穰、淯之间⑥,虽俗杂难治,然教民敦本,兴于好善,召信臣、杜诗之遗迹在焉⑦。使农桑劝而风俗厚⑧,尔尚思继于前人。其往懋哉⑨,无替朕命⑩!可。
【注释】
①邓州:今河南邓州。
②敕(chì):汉时,凡官长告谕僚属,尊长告谕子孙,亦称敕。南北朝以下,始专称君主的诏令。
③具官:唐宋以后,在公文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爵品级简写为“具官”。
④中外:中央和地方。践更:履历,做官的迁擢升降。
⑤令闻:好名声。
⑥穰:宋县名。今属邓州。淯:又称白河,江汉支流,在今河南南阳。
⑦召信臣、杜诗:此二人汉时都曾做过南阳太守。
⑧农桑:农耕与蚕桑。指耕织。劝:努力。
⑨懋(mào):勉励。
⑩替:废弃,意指辜负。
【译文】
敕令:记载过去风俗的人称,南阳的百姓生活奢侈,崇尚气力,难以管治。现在,这种风习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所以此地的官职,朕从不轻易赐予人。即将赴任知邓州的贾昌衡,在中央与地方都曾任过官,名声向来很好。现经考核选拔,特任命你到南阳为官。穰县、淯水一带,虽然民俗混杂、难以治理,然而你要教导民众敦厚本分,使良善之风兴盛起来,让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的遗风长存。你要督导百姓努力耕织,使风俗淳厚,并要考虑如何继承前人的业绩。希望你为官勤勉,不辜负朕的期望!准予任命。
梅福封寿春真人制
敕某:在汉之际,数以孤远,极言天下之事,其志壮哉!而家居读书养性,卒遗俗高蹈①,世传为仙。今大江之西②,实存庙像。祷祠辄应③,能泽吾民。有司上闻,是用锡兹显号④。光灵不泯,其服朕恩!可。
【注释】
①高蹈:远避,谓隐居。
②大江:古代专指长江。
③祷祠:求福曰祷,得求曰祠。
④锡:同“赐”。
【译文】
敕令:梅福在汉代时,虽远离朝廷,但却经常纵谈国家大事,其志向真是远大啊!他居家读书,怡养性情,终其一生,都远离世俗,过着隐居的生活,世人将他传为仙人。现在长江两岸的庙里,还保留着他的塑像。人们祈神求福,总能应验,其恩泽施及百姓。有司将此上呈给朕听,所以就赐予他寿春真人这一高贵显赫的名号。愿其灵性永不泯灭,并遵从朕的恩德!准予封号。
王中正种谔降官制
朕大兴士众,属尔等以伐羌,固将举其巢穴,非徒却虏收并塞之地而已。兵西出则近,而尔等东繇绥德回远之路以疲士马①,费刍粟②,致功用不集③。中正议既不审④,又约有分地⑤,当攻其左,而不能奋击以歼除丑类。夫军赏吾必信,而罚亦安得已哉!是用按尔之罪,降秩有差⑥。其体宽恩,尚思报称⑦。可。
【注释】
①绥德:县名。今属陕西。
②刍粟:粮草。
③集:成就,成功。
④审:周密,详细。
⑤分:一半。
⑥秩: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差:差遣。宋官制,内外政务于正官外另立名称,以他官主管,称为差遣。
⑦报称:报答人的恩德。
【译文】
朕大举发兵,嘱你等去攻伐羌敌,本来计划攻克他们的巢穴,并非是仅仅击退敌人,收复边地而已。军队向西出发,路途很近,但你等却向东出发,经绥德而去,道路迂回遥远,兵马疲惫,耗费粮草,以致大功不成。中正你的作战计划很不周详,且战前有约,各攻一半,中正应攻打其左面,但你却不能奋力击敌,歼除丑类。我会信守诺言,对军队予以奖赏,但并非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了!所以按照你所犯的罪过,降为差遣。我已非常宽容,望你能体会到这种恩德。特予降官。
张知均州制
岭之西南①,桂为剧部②。外有溪居海聚之民壤错内属③,拊巡填守④,讵可属非其人⑤。尔比选于朝,往备兹任,而内不能统齐士吏,外不能绥靖华夷⑥,致兹绎骚⑦,自干邦宪⑧。夺其美职,处尔偏州。兹惟朕恩,无忘思省!可。
【注释】
①岭:五岭。
②桂:桂州。剧:地势险峻。部:古时区域单位。
③内属:归附。
④拊巡:调度。
⑤讵:怎么,难道。
⑥绥靖:安定平服。夷:古代对异族的称呼,多用于东方民族。
⑦绎骚:奔走相告而引起骚动。
⑧干:犯。
【译文】
五岭西南部的桂州,地势险峻。外有岛民山蛮,疆域的归属极为错杂混乱,调度镇守也很不易,怎么可以任非其人呢?你是由朝廷考校选拔,去那里担任官职的,却内不能统领官吏,外不能安定平服华夷,终于招致了这场纷扰骚乱,自犯国法。命削夺其官,贬至僻远之州。这是朕的恩德,希望你不忘反省!特准予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