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纪昀Ctrl+D 收藏本站

史部六 诏令奏议类

《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

康熙二十五年,圣祖仁皇帝敕修。凡九十二章,别为二十六目。乾隆四年,皇上御制序文,宣付剞劂,昭示万方。仰见开国鸿谟,贻留奕祀;如巾机之诵轩铭,简策之尊《尧典》焉。

《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

顺治中,世祖章皇帝敕修。康熙二十六年,始编次成帙。凡一百一十一章,别为二十三目。乾隆四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刻颁行。文谟武烈,启佑无疆;丕显丕承,焕乎日月之继高衢矣。

《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

康熙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敕修。凡一百一十三章,别为三十二目。乾隆四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刻颁行。纶綍式昭,球图永宝。所由大一统之规,基万年之祚者,具备斯编。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

雍正九年,世宗宪皇帝敕修。凡一千九百余章,别为三十二目。乾隆六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刻颁行。景祚绵长,故卷帙繁富。六十一年之内,尧咨舜儆,跽诵如闻。知贻谋绳武钦承者,有自来也。

《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

乾隆五年,敕修。凡九百十六章,别为三十类。御制序文,刊刻颁行。宫庭谟诰,多出亲闻。是以综述旧文,励精图治之圣心,炳如三光之烛。

《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

自雍正元年至七年,为廷臣奏请宣布,庄亲王允禄等校刻。自雍正八年至十三年,为皇上即阼以后续录成帙,和亲王弘昼等奉敕校刻,与前编合为一书。原本不题卷目,惟每月别为起讫。今恭依旧次,编为一百五十九卷。

《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奉敕校刊。乾隆三年告成。所载臣工奏折,凡二百二十三人。皆恭录批答,俾共知所陈之得失。非惟明烛无疆,物来毕照,为自古圣王之所无;即累牍连编,悉经丹毫甲乙。唐虞三代以来,亦未闻如是之勤政也。

《上谕八旗》十三卷,《上谕旗务议复》十二卷,《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

雍正九年,庄亲王允禄奉敕编。凡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后所奉谕旨,涉于八旗者曰“上谕八旗”。凡谕旨列前而大臣所议列后者,曰“上谕旗务议复”。凡奏札列前谕旨列后者,曰“谕行旗务奏议”。三编共合为一书,兼用清、汉文刊行。

谨案:列圣御制及官撰诸书,并恪遵圣谕,冠于国朝著作之首。惟诏令奏议一门,例以专集居前,总集居后,而所录汉、唐诏令,皆总集之属,不应在专集之前,是以恭录圣训圣谕,弁冕此门,前代诏令列后焉。

《唐大诏令》一百三十卷

宋宋敏求编。盖因其父绶手辑之本,重加绪正,分为三十类。世无刊本,传写多所佚脱,今缺卷十四至二十四、卷八十七至九十八,凡二十三卷,无从校补。然唐一代制诰鸿篇,亦略备于此矣。

《两汉诏令》二十三卷

《西汉诏令》十二卷,宋林虑编;《东汉诏令》十一卷,宋楼昉编。其合为一书,而冠以洪咨夔《两汉诏令揽要序》,则不知出于谁手。大抵书肆所为也。所录不出班、范两书,然排比鳞次,使政治之得失,文章之升降,皆可互勘而知,则较散见纪传,为有端绪焉。

右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十部,八百二十二卷。

《政府奏议》二卷

宋范仲淹撰。仲淹自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五年罢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在政府者三年,其子纯仁辑其奏议为此编。凡八十五篇,分四类:曰治体、曰边事、曰荐举、曰杂奏。

《包孝肃奏议》十卷

宋包拯撰。其门人张田编。分三十门。汪应辰序称其次序多不可晓,今核之信然。应辰尝为之笺注,今则佚矣。

《尽言集》十三卷

宋刘安世撰。是编出自朱睦 家,证以《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知犹旧本。安世危言正论,风节足以励百世。朱子作《名臣言行录》,于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节取,独安世以尝劾程子,斥之不得登一字,然此集自在天地间也。

《谠论集》五卷

宋陈次升撰。原本二百七篇,久已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八十六篇,《名臣奏议》录出三十篇,尚存崖略。次升孤直无党,于章惇、蔡京、蔡卞、曾布,弹劾甚力;于曾肇、王觌、黄庭坚、贾易、李昭玘、吕希哲、范纯礼、苏轼,亦弹劾不少假借。《宋史》以纠及肇等为非,仍门户之见而已。

《左史谏草》一卷

宋吕午撰。仅存奏疏六篇,皆嘉熙六年所上。附其子沆奏疏一篇,又家传诗文之类共为一卷。盖其后人摭拾残剩而成,然颇可考见宋末时事。其论宰相台谏之弊,尤为剀切。

《商文毅疏稿略》一卷

明商辂撰,其子良年编。盖散佚之余,故名曰“略”。凡三十三篇。《明史》本传所载诸疏咸在,劾汪直一疏较史为详。其言边务二事一疏,史佚不载,其一论养军莫善于屯田,其一论守京城不如守关,守关不如守边,尤硕画也。

《王端毅奏议》十五卷

明王恕撰。恕历仕四十五载,凡上三千余疏。此集其汰而存之者也。大抵质实明畅,于时弊多所指陈。沈德符《顾曲杂言》载:恕以疏末刻“不报”字,丘浚嗾御医刘文泰攻之,去位。浚固忮人,恕亦殊失避人焚草之义。今本皆无此二字,殆重刻削之矣。

《马端肃奏议》十二卷

明马文升撰。其孙天佑编。凡五十五篇。史传所载谠论,其全文皆在集中。大抵皆有关国计,不似明末台谏,徒事嚣争。惟文升成化中巡抚辽东,总督漕运,当时必有敷陈,此集不登一字,为不可解也。

《关中奏议》十卷

明杨一清撰。一清凡五莅陕西,是编以一官为一集,故总以关中为名。凡部议复疏,及所奉谕旨,一一详载。视诸家奏议,为例稍殊。而于时事本末,颇为详尽。

《杨文忠三录》七卷

明杨廷和撰。凡《题奏前录》一卷,《题奏后录》一卷,《视草余录》一卷,《辞谢录》四卷,实共四种。题曰“三录”者,以前三种皆关朝政;辞谢录,则辞职谢恩诸疏,仅一身之私事,特附载之而已。

《胡端敏奏议》十卷

明胡世宁撰。世宁风节震一世。及议大礼乃与张璁、桂尊持论相同。然自议礼以外,无一事不与璁、萼忤;盖所见偶符,非曲意阿附也。《明史》称世“宁呐不出口,及具疏则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今观是集,不诬也。

《何文简疏议》十卷

明何孟春撰。汝阳赵贤编。以历官先后为序。孟春虽从李东阳游,而诗文拙朴不能得其师传;至奏议诸篇,敷陈剀切,风骨凛然,非东阳所敢望也。

《垂光集》二卷

明周玺撰。上卷载疏十三篇,上于孝宗时者七,上于武宗时者六。其劾刘瑾二疏,尤直气坌涌。后附被祸时家书一通,亦忠义凛然。下卷则附录祭文、碑记之类也。

《孙毅庵奏议》二卷

明孙懋撰。懋于武宗时,弹劾权幸无所避。其不及于祸,盖有天幸。集中诸疏,《明史》本传仅载其大略,今备录之以彰遗直。惟疏中所劾诸人,刻本多劖毁其姓名,殆其子孙避怨之计。今无从一一考补,亦姑仍之焉。

《玉坡奏议》五卷

明张原撰。原两任给事中,中更迁谪而志不少挫。于权珰国戚,动相折抑,可谓不负其官。《明史》偶失立传,今录其奏议,以表章其风采焉。

《南宫奏稿》五卷

明夏言撰。言相业无可称,然颇究心于故事。此集乃其官礼部尚书时所陈,不免牵合古义,附会时局。然明代典章,至嘉靖而大变,史志但载其事,不能详其所以然。录此一编,使当时改革之由,一一可考,亦议礼者得失之林,非谓所论咸当也。

《讷溪奏疏》一卷

明周怡撰。怡疏击严嵩,与杨爵、刘魁同时受祸。迨踬而复起,又触忤宦寺,坎 以终。其弟恪编录遗文,得官吏科时十一疏,官太常少卿时二疏。虽卷帙无多,生气今犹凛凛也。

《谭襄敏奏议》十卷

明谭纶撰。凡分三集,曰闽稿、曰蜀稿、曰蓟辽稿。大抵论兵之作。盖纶生平仕宦,多在岩疆,更历戎行,垂三十年也。

《潘司空奏疏》六卷

明潘季驯撰。季驯虽以治河著,而历官所至,亦皆有经略。此本凡巡按广东奏疏一卷,督抚江西奏议四卷,兵部奏疏一卷。皆其子大复从掖垣所贮,掇拾而成也。

《两河经略》四卷

明潘季驯撰。皆万历初,河决高家堰时,相度南北河形势奏疏。首冠以图,末附与工部尚书李幼滋书一通。其大旨在“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两语。后率以此奏功。

《两垣奏议》一卷

明逯中立撰。皆其为给事中时所上。以历吏、兵二科,故曰“两垣”。凡六篇。《明史》本传采其三篇,盖一以公论用舍忤旨,一以论修史用人忤辅臣,一以论会推谪官也。其请罢织造、论倭事、请停例金三疏,则本传不载,仅见于此集。

《周忠愍奏疏》二卷

明周起元撰。是书名为五卷,实则仅第二卷为《西台奏疏》十一篇,第三卷为《抚吴奏疏》十九篇其第一卷为《起元传》,第四卷为《兰言录》,第五卷为《崇祀录》,皆附录耳。然起元人自不朽,正不假诸人题咏以传也。

《张襄壮奏疏》六卷

国朝张勇撰。其子云翼编。始于顺治六年谢实授甘肃总兵官疏,终于康熙二十三年甘州军中遗疏,凡一百二十篇。勇之战功,大概于斯可考。

《靳文襄奏疏》八卷

国朝靳辅撰。是编皆其前后治河奏疏,大旨在开引河以杀其势,引淮水以刷其沙,筑六坝以时其宣泄。其持论谓: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有先后而无缓急云。

《华野疏稿》五卷

国朝郭琇撰。琇初为御史,以劾罢大学士明珠、余国柱,受圣祖仁皇帝特达之知。后为湖广总督,以红苗剽掠事罢官。盖长于敢言,而短于应变。录其奏疏,见琇自始至终,功罪皆由自取。并恭录修国史列传时钦奉谕旨,以昭示万世焉。

谨案:以上所录,皆以奏议自为一编者。其或编入本集者,则卷目虽多,亦仍以本集著录,不入此门。

《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

宋赵汝愚编。以北宋及南宋初奏议,统为十二门,析子目一百一十四。每篇之末,各附注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月。汝愚奏札及序,皆称“名臣奏议”,而此本题曰“诸臣奏议”,或以中有丁谓、秦桧诸人,后改其名欤。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

明永乐十四年,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所录自商、周迄于宋、元,分六十四门。名目过繁,转至于琐杂失当。然搜罗既富,历代典制之沿革,政事之得失,贤奸之消长,可一一披简而知,固未可以冗杂废也。

《名臣经济录》五十三卷

明黄训编。辑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经济之文,中阙建文一朝,以革除故也。凡分十门:开国、保治二门,以时代为序;吏、礼、兵、工四部,以所属分四子目;户部以事例分十三子目:刑部以事例分四子目;内阁总括百司,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篇帙太寡,皆无子目。

谨案:此书兼采杂文,然奏议居十之八九,故入之奏议,使从其类。

《钦定明臣奏议》二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以皇子司选录,而尚书房入直诸臣预缮校。每成一卷,即恭呈御览。盖时代既近,殷鉴尤明,将以追溯兴亡,永垂法戒。故特重其事也。禀承训示,辨别瑕瑜;一代得失之林,即千古是非之准矣。

右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二十九部,七百二十六卷。

史部七 传记类

《孔子编年》五卷

宋胡仔撰。旧本或题其父舜陟,误也。是书删除诸子妄诞之说,以《论语》为主,而参考以《春秋》三传、《礼记》《家语》《史记》《世家》,颇为不失谨严。惟经典载孔子言行,多无岁月,而仔一一分年编次,未免有所牵合耳。

《东家杂记》二卷

宋孔传撰。上卷分九类,皆世系封爵之属;下卷分十二类,皆孔林圣迹。大抵胡仔书详于生前,此书详于身后。合是二书,圣人之始末,亦大概可睹矣。

右传记类圣贤之属。二部,七卷。

谨案:以上所录,皆圣迹也。以存目中多诸贤之书,名统于一,故总标曰圣贤。

《晏子春秋》八卷

撰人名氏无考。旧题晏婴撰者,误也。书中皆述婴遗事,实魏徵《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与著书立说者回别。列之儒家,于宗旨固非;列之墨家,于体裁亦未允。改隶传记,庶得其真。

《魏郑公谏录》五卷

唐王方庆撰。录魏徵谏诤之语甚详,司马光《资治通鉴》多引以为征。

《李相国论事集》六卷

唐蒋偕撰。或题曰“李深之集”,称李绛撰者,误也。所录皆李绛奏议之文,与谕谏之事,而纪事者居多,偕序称编为七篇。今止六篇,殆佚其一矣。

《杜工部年谱》一卷

宋赵子栎撰。子栎与鲁訔皆绍兴中人,而訔所著《杜甫年谱》,子栎未见,故谱中惟与吕大防辨,持论亦未甚确。以宋人旧帙,存以备说杜诗者之参考尔。

《杜工部诗年谱》一卷

宋鲁訔撰。訔尝注杜甫诗,冠以此谱。今其注佚而谱存。颇有失考之处。而较赵子栎谱,则已密矣。

《绍陶录》二卷

宋王质撰。质于淳熙中,奉祠山居。以陶潜、陶弘景皆弃官遗世,其同时唐汝丹、鹿何可继其风,因作此书。上卷载栗里、华阳二谱,各摘其遗文遗事为题,别为之词。下卷记唐、鹿事,而附以林居咏物之诗。

谨案:此书非史、非子、非集,无类可归,以其上卷冠以二陶谱,下卷冠以唐、鹿事,姑附之传记类中。

《金陀粹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

宋岳珂撰。珂为岳飞之孙,是编裒辑高宗御札,及飞遗文旧事,与诬构昭雪之始末,以辨飞之冤。《粹编》成于嘉定戊寅,《续编》成于绍定戊子。珂别业在嘉兴金陀坊,故以名书。

《象台首末》五卷

宋胡知柔撰。知柔为大理评事梦昱之子,梦昱以争济王事贬死象州。知柔辑其奏疏遗文,及赠答题跋之作,以成此书。编次颇无体例,以梦昱《宋史》无传,故录之以补史阙焉。

《魏郑公谏续录》二卷

元翟思忠撰。原本久佚,故明长洲彭年掇拾残剩,以补其缺。附刻王方庆书后。今检《永乐大典》,原本具存,较彭年详核十倍,故黜其所补之本,仍以原本著录焉。

《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

明利瓦伊樾、林增志同编。盖为建文帝旧臣卓敬作也。卷一为遗诗遗文,卷二、卷三为后人题咏。附录一卷,则敬门人黄养正、乡人陈茂烈之遗事。养正死土木之难,茂烈则孝子也。

《诸葛忠武书》十卷

明杨时伟编。时伟以太仓王士骏所撰《武侯全书》十六卷,伤于芜累,更撰是编,存其连吴、南征、北伐、调御、法检、遗事六门,而增以年谱、传略、绍汉、杂述四门。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记国朝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富喇塔,讨逆藩耿精忠,平定台州之事。盖即台州人之所记也。

《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

国朝王懋竑撰。《朱子年谱》自李方子以下,屡易其本,懋竑皆病其未善,因辑此编。又仿朱子校正韩集之例,为“考异”四卷。并采掇论学之语二卷,附录于末。大旨详于学问,而略于出处行谊及政事。然以讲学而论,则较诸本精密多矣。

右传记类名人之属。十三部,一百一十三卷。

谨案:此类所录,大抵名世之英也。不曰“名臣”,而曰“名人”者,存目中孝子隐逸多未登仕籍,而道学如濂溪、文章如柳州、翰墨如襄阳者,亦究未可称名臣。统以有闻于后之称,庶为兼括之通词耳。

《古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

汉刘向撰。《续传》一卷,则不知谁作,或曰班昭,或曰项原,皆影附无据也。旧合为一编。宋王回乃以有颂无颂,离析其文,为今本。凡分七目:曰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辨通、嬖孽。

《高士传》三卷

晋皇甫谧撰。原书本载七十二人,见《续博物志》。此本乃九十六人,盖原书散佚,后人摭《太平御览》所引,抄合成编,而益以所引嵇康《高士传》十条、《后汉书·隐逸传》十条,故真伪参半,人数转多于原本也。

《卓异记》一卷

旧本或题唐李翱,或题唐陈翱,或题唐陈翰。案陈翰乃《宋志》所载,不足为据;李翱、陈翱,则时代皆不相及,亦必有误也。其书记唐代朝廷盛事。《读书志》称二十七事,今存二十六事。

《春秋列国诸臣传》三十卷

宋王当撰。所录春秋诸臣,凡一百九十一人,各为之传赞。《书录解题》称其议论醇正,于经义多有发明。故徐乾学刻之《九经解》中。然所论断,自是史学,非一一明笔削之旨也。

《廉吏传》二卷

宋费枢撰。录古来廉吏,自列国至唐,凡一百十四人。每代为总论,传后亦多系以赞。大抵以徽宗时蔡京、朱勔,奢汰无制,作此以寓意。故或但取一节,而他事不甚深求焉。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卷

宋绍兴戊辰王佐榜进士题名也。凡三百三十人。首载御笔、手诏,次载策问及执事官姓名,次载进士榜名及履贯。王佐等三人对策,亦载其略。

《伊雒渊源录》十四卷

宋朱熹撰。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门户一立,水火交争,大抵皆据此书也。

《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续集八卷,别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

前集、后集,宋朱熹撰;续集、别集、外集,李幼武所补。其间如进王安石,黜刘安世之类,不一而足。去取多不可解。吕祖谦与汪应辰书,深以为不然。朱子答祖谦书,亦自谓尚多谬误。以其轶事逸闻,尚资采摭,故录而存之。幼武所续,更无足观。以卷帙相连,姑容附骥云耳。

《名臣碑传琬炎集》一百七卷

宋杜大珪编。搜录名臣碑传,上起建隆,下讫绍兴,不拘时代,亦不拘体制;无所删窜,亦无所去取;但随得随编,共成三集。皆全载原文,以待后人之论定。较以当代之人,权当代之流品,曲徇爱憎,徒酿朋党者,其用心相去远矣。

《钱塘先贤传赞》一卷

宋袁韶撰。韶知临安府时,请于朝,建许由以下三十九人之祠,因各为之传赞。其宋代诸传,于史文颇有同异,可以互参。

《庆元党禁》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但署曰“沧洲樵叟”,盖与《绍兴正论》出于一手。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载伪学之党,凡五十九人。《宋史》有传者,不及十之三四,其他姓名爵里,史所不载者,多借此以见大略。然薛叔似、皇甫斌等,既列名此书,而他时又以韩侂胄党败,是足见依草附木,实繁有徒,不得以伊洛渊源借口矣。

《宝祐四年登科录》一卷

宋文天祥榜进士题名也。宋登科录存者二本:绍兴十八年榜以朱子名列第五甲九十人,故讲学家宝而传之;此录状元为文天祥,二甲第一人为谢枋得,第十七人为陆秀夫,并孤忠劲节,照映百世,其精神亦自不朽也。

《京口耆旧传》九卷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载京口人物,始于宋初,迄于端平、嘉熙间。其体例全仿正史,与小说、杂记不备端末者有殊。诸传事迹,于史文时有异同,亦足以备考证。

《昭忠录》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所记皆宋末忠节事迹。自绍定辛卯元兵克马岭堡,迄于崖山之复舟,凡一百三十人。文天祥、谢枋得等入元以后死义者,亦列其中,多为《宋史》所不载,足以发潜德之幽光。

《敬乡录》十四卷

元吴师道撰。是书补宋洪遵《东阳志》之缺,所录婺州人物,始于梁,讫于南宋,皆先述事迹,而附录其诗文于后。体例略近《中州集》,而实不相类。盖元好问借诗以存人,师道则因人以存诗文,故或仅载篇目而不尽登也。

《唐才子传》八卷

元辛文房撰。原本十卷,所载三百九十七人,久已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尚存二百七十八人,厘为八卷,以存梗概。其书采摭繁富,不无小舛。然视计有功《唐诗纪事》,叙述较有体裁,传后论断,多抉摘诗家利病,亦往往中理。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元苏天爵撰。所记元代名臣事迹,始穆呼哩,案:穆呼哩原本作本华黎,今改正 。终刘因凡四十七人。所载碑记、行状、家传为多,大致似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炎集》。但大珪录全篇,此有所删节耳。

《浦阳人物记》二卷

明宋濂撰。凡分忠义、孝友、政事、文学、贞节五目。所录共二十九人。而以进士题名一篇,附于后。书中论赞,已并摘录,编入文集中,此其全帙也。

《古今列女传》三卷

明永乐中,解缙等奉敕撰。初,洪武中,高皇后请敕儒臣撰《列女传》,因循未就;永乐元年,仁孝皇后复以请,乃敕编纂。上卷后妃,中卷诸侯大夫妻,下卷士庶人妻。大致汉以前取刘向书,汉以后取诸史列女传,而稍益以明初之人。在明代官书中,尚有条理。

《殿阁词林记》二十二卷

明廖道南撰。集明代殿阁、词林、宫坊、台省诸臣旧事,分十一类,仿列传之体,各述其官阶恩遇,而事实亦附见焉。

《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

明王世贞撰。记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阁臣事迹。盖明自嘉靖以后,阁臣之权始重,而首辅责任尤专,虽相沿祖制,不敢立丞相之名,而其位与丞相等;故世贞此书,断自嘉靖,明积渐之所由来也。

《明名臣琬炎录》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

明徐纮编。体例与杜大珪书相同,故名亦相袭。所录自洪武迄弘治。前录凡一百十七人,后录凡九十五人。

《今献备遗》四十二卷

明项笃寿撰。采明代名臣事迹,编为列传。起洪武讫弘治,凡二百四人。盖因袁袠旧稿,而稍增损者也。

《百越先贤志》四卷

明欧大任撰。自勾践苗裔散处海上,有闽越、瓯越、西越、骆越诸名,而统名曰百越。大任搜采先贤事迹,自东汉以下得百二十人,兼及会稽,越旧疆故也。秦会稽郡地则不载,以其兼及吴也。大抵依据史传,不甚采杂书;其间有遗漏在此,其体例严谨亦在此。

《元儒考略》四卷

明冯从吾撰。大抵以《元史·儒学传》为主,而采摭志乘附益之。有大书特书者,亦有细书附传者。体例稍伤琐屑,然元儒质实,不似宋人好附门墙,亦不似宋人务分朋党。故但笃信谨守,而未有叙述学派,著为一书者。从吾所纂,亦足以补其缺也。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乾隆九年奉敕撰。详载满洲氏族源流,一一考其异同分合,而胪其世系。蒙古、高丽、尼堪之久隶八旗者,亦并录焉。其勋劳昭著,节义彪炳者,各为小传,冠于一姓之首,以彰世德。体例虽近章定《氏族言行类稿》,而彼备辞藻之用,此为文献之征,故隶之传记类焉。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初,乾隆二十九年,命宗人府内阁考核宗室王公战功,为目录一卷,世系表一卷,亲王传二卷,郡王传一卷,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传一卷,褫职王、贝勒传一卷。嗣以事或未备,语或不经,命国史馆重修此本。凡专传三十一人,附传二十一人。

《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

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体例与《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同。盖蒙古诸部,惟察哈尔林丹汗恃其强暴,自外生成;其余科尔沁等,并于天命、天聪间,效命执殳,共为臣仆。录其勋伐,著之简编,固见群藩之忠悃,亦见圣朝威德,宣昭长驾远御之鸿略也。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十二卷

乾隆四十一年奉敕撰。凡明季诸臣,抗拒王师而死者,并予褒谥;其死于流寇,与死于燕王之篡立者,亦并表章。凡三千六百余人。分专谥、通谥、祠祀三等人,各录其事迹为传。仰见圣人之心,大公至正,视天下之善如一,不以异代而歧视也。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

国朝黄宗羲撰。是编参考明一代讲学诸家文集语录,各条析其师承,以辨别宗派。大抵门户虽多,不过河东、姚江两家,互相出入。宗羲生于姚江,主持王学,其品题未必尽公;而于诸儒源流分合,叙述颇详。观其所列,知万历以后,党焰燎原,非一朝一夕之故,亦足为千古炯鉴也。

《中州人物考》八卷

国朝孙奇逢撰。以河南明代人物,分为七科,曰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而文士不与焉。黜华藻,励实行也。后一卷曰补遗、曰续补,不复以七科分目,盖不欲入之七科,托词续补耳。

《东林列传》二十四卷

国朝陈鼎撰。所列东林名籍,凡一百八十余人。胪载事迹颇详。然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之意,犹为门户起见;鼎著此书之意,则全为交通声气起见矣。录之以著聚徒讲学之极弊也。

《儒林宗派》十六卷

国朝万斯同撰。记孔子以下迄于明末诸儒,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次。其上无师承,下无弟子者,则别著之。持论颇平,能扫除门户之习。世所传本十二卷,此多四卷,乃其晚年定本也。

《明儒言行录》十卷,《续录》二卷

国朝沈佳撰。于明代诸儒,各征引旧文,述其事迹,亦间摘其语录附之。始于叶仪,终于金铉,凡七十五人,附见者七十四人。《续录》所列,始于宋濂,终于黄淳耀,凡五十九人,附见者九人。佳之学,出于汤斌。然斌之学在朱、陆之间,佳则一意宗朱子。

《史传三编》五十六卷

国朝朱轼撰。凡《名儒传》八卷,《名臣传》三十五卷,又《续编》五卷,《循吏传》八卷。书作于雍正戊申,《明史》未成,故所录及元而止。《名儒传》去取谨严,而不没汉唐诸儒,能铲除门户。《名臣传》持择亦不苟。《循吏传》稍不赅备,然亦无滥登。

《闽中理学渊源考》九十二卷

国朝李清馥撰。程子之学,由杨时递传至朱子,故宗派多在闽中。是书条析支流,有如谱牒。其例于小传之后,各注其所据之书,并附其论学之语。颇为详备。

右传记类总录之属。三十六部,八百零八卷。

谨案:合众人之事为一书,亦传类也。其源出《史记》儒林、游侠、货殖、刺客诸传。其别为一书,则始于刘向《列女传》。《册府元龟》有总录之目,今取以名之。

《孙威敏征南录》一卷

宋滕元发撰。记皇祐四年孙沔平侬智高事。盖沔与狄青同事,而余靖勒铭长沙,专归其功于青,故作此以纪其实。

谨案:削平寇乱之事,宜入杂史。然此书主表沔之功,不主纪智高之变,故入之传记类中。

《骖鸾录》一卷

宋范成大撰。乾道壬辰,成大自中书舍人出知靖江府,记其途中所见。其曰“骖鸾”者,取韩愈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语也。

《吴船录》二卷

宋范成大撰。淳熙丁酉,成大自四川制置使召还,取水程赴临安,随日记所阅历,作为此书。于古迹、形胜,言之最悉,亦时有所考证。

《入蜀记》六卷

宋陆游撰。游于乾道五年授夔州通判,以次年闰六月,自山阴启行,十二月抵夔州,因述其道途所经。叙次颇为雅洁,辨订亦多有根据。

《西使记》一卷

元刘郁撰。宪宗九年,锡里库案:锡里库原作旭烈兀,今改正 。讨平西域法勒噶案:法勒噶原作发里哈,今改正 。以从,遗常德使于军中。郁据其所述见闻,以为此记。虽不能考证古迹,而于山川道里、风土物产,则颇详。

《保越录》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明胡大海攻绍兴,张士诚将吕珍据守事。所记胡大海纵兵淫掠及发宋陵墓诸恶迹,《明史》皆未书。张正蒙妻韩氏女池奴及冯道二妻抗节事,《明史·列女传》亦未载。存之可补史阙也。

《闽粤巡视纪略》六卷

国朝杜臻撰。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臻以工部尚书,与内阁学士石柱,奉诏巡视。因述其经画大略,为此书。首沿海总图,次越略二卷,次闽略三卷,次附记澎湖、台湾一卷。皆案日记载,如行程录之体。澎湖、台湾,未能亲至,故称“附记”焉。

《松亭行纪》二卷

国朝高士奇撰。康熙辛酉,圣祖仁皇帝由温泉出喜峰口,士奇扈从。以喜峰口为古松亭关,故以名其行纪。然松亭关在喜峰口外八十里,士奇谓即喜峰口误也。

《扈从西巡日录》一卷

国朝高士奇撰。康熙癸酉,圣祖仁皇帝西巡五台,士奇扈从,述所闻见为此书。

右传记类杂录之属。九部,二十一卷。

谨案: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记之属。以上所录,皆记事之文,其类不一,故曰“杂”焉。

史部八 史钞类

《两汉博闻》十二卷

宋杨侃编。摘录前、后《汉书》之文,不依篇第,不分门类,惟简择其中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章怀太子注,列于其下,往往可订正注文之讹漏。

《通鉴总类》二十卷

宋沈枢编。取《资治通鉴》之文,仿《册府元龟》例,分为二百七十一门。每门各随事标题,略依时代为次,亦间采司马光议论附之。门目颇嫌琐碎,然较原书为易检寻。

《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

国朝沈名荪、朱昆田同编。仿《两汉博闻》之例,取《南北史》字句鲜华、事迹新异者,摘录成编。不分门类,仍以原书卷目为次。

右史抄类。三部,四十八卷。

史部九 载记类

《吴越春秋》十卷

汉赵煜撰,元徐天祜注。记吴、越二国兴亡始末。中或参以小说家言,盖百家杂记,往往如斯,不可绳以史例。《隋志》作十二卷,今佚二卷,《汉魏丛书》本并为六卷,弥失其初。此本犹元初所刻,其徐天祜注,《汉魏丛书》佚其姓名,亦赖此本得知也。

《越绝书》十五卷

汉袁康撰,其友吴平同定。《隋志》称子贡作者,谬也。原本二十五篇,今佚五篇。其事与《吴越春秋》相出入,而文章博奥伟丽,则赵煜弗及也。

《华阳国志》十二卷,附录一卷

晋常璩撰。世所行本十卷,中缺二子卷,今以影写宋本补足,并附以张佳允所补一卷。其书述巴蜀之事,始于开辟,终于永和三年。文词典雅,具有史裁。

《邺中记》一卷

晋陆翙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记皆石虎逸事,中载及北齐高欢、高洋二条。又有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一条,似后人误以《邺都故事》窜入。盖诸书引此二书,往往相乱也。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

旧本题魏崔鸿撰。考鸿书自《崇文总目》,已不著录。此本乃明屠乔孙、项琳之所伪作。故以晋、宋之号系年,与《史通》合;而无表,则与《史通》不合;无赞无序,亦与《魏书》不合。然皆摭诸书所引鸿书,联贯排比而成,与他伪书究不同也。

《别本十六国春秋》十六卷

旧本亦题崔鸿撰。载何镗《汉魏丛书》中。其出在屠氏、项氏本前。然十六国各为一录,与一百卷之数不合,或即《崇文总目》所谓《十六国春秋略》,《通鉴考异》所谓《十六国春秋抄》也。疑以傅疑,故二本并存焉。

《蛮书》十卷

唐樊绰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盖绰于咸通中,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蔡袭从事,故纂述六诏始末,以成是书。于部族之分合,山川道里之险易,及叛服征讨之始末,言之最悉。

《钓矶立谈》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考书中自述,盖史虚白之子所作,《宋志》竟以为虚白作,误也。其书杂录南唐事迹,附以论断。中徐铉一条,称铉方奉诏与汤悦书江南事,则作于宋初矣。

《江南野史》十卷

宋龙衮撰。其书记南唐事,用纪传之体,而不立纪传之名。原本二十卷,今缺十卷,故诸臣之传存者仅三十篇。

《江南别录》一卷

宋陈彭年撰。记南唐义祖、烈祖、元宗、后主四代事。时徐铉、汤悦方奉诏撰《江南录》,此书乃彭年私纂,故以“别录”为名。《宋史·艺文志》作四卷,疑本以一篇为一卷,后人合并为一也。

《江表志》三卷

宋郑文宝撰。以徐铉等所撰《江南录》,多所漏落,因作此以补其遗。烈祖、元宗、后主各为一卷,然简略亦甚,当为残缺之本也。

《江南余载》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据《书录解题》所载自序,盖于记江南事者六家皆所不满,独有取于郑文宝书,因掇取六家所遗者,以成此编。

《三楚新录》三卷

宋周羽翀撰。其称“三楚”者,以长沙马殷、武陵周行逢、江陵高季兴,皆据楚地称王也。其书以一国为一卷,各述其兴废始末,与五代史颇有异同。

《锦里耆旧传》四卷

宋句延庆撰。一名《成都理乱记》。记王氏、孟氏据蜀时事。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作八卷,述成书始末甚详,然谓此书起唐懿宗咸通九年,此书实起僖宗中和五年,又谓所记下迄祥符己酉,此书实开宝中作,不应预见祥符。或所见别一续补之本欤。

《五国故事》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据书中所述,盖宋朝人也。其书记吴杨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汉刘氏、闽王氏之事。以其地而论,当云四国;以其人而谕,当云六国。称曰五国,未详其例。

《蜀梼杌》二卷

宋张唐英撰。据《前蜀开国记》《后蜀实录》二书,仿荀悦《汉纪》之体,编年排次。于王氏、孟氏事迹,颇为详备。《新五代史》,于二蜀世家,删削太略,此可补其遗也。

《马氏南唐书》三十卷

宋马令撰。书成于崇宁乙酉。首为《先主书》,次为《嗣主书》,次为《后主书》。盖用陈寿《蜀志》之例。诸传各以类从,分十八目,而终以《建国谱》《世系谱》。多采诗话、小说,颇为芜杂。然不以正统予南唐,较陆游书为得体。今仿新、旧《唐书》之例,与陆游书并存焉。

《陆氏南唐书》十八卷,音释一卷

宋陆游撰,元戚光音释。其书以南唐三主,列为本纪。引《史记》秦庄襄、项羽为证,不知已久为《史通》所驳。又以后妃诸王,列群臣传后;以杂艺方士,列《忠义传》前,皆乖体例。若其序次之简洁,则述南唐事者莫能或之先矣。

《吴越备史》四卷,补遗一卷

宋钱俨撰。或题林范者,俨托名也。其《补遗》一卷,则不知为谁作。所记钱氏旧事。《备史》讫太祖开宝六年戊辰,《补遗》讫太宗雍熙四年丁亥。《书录解题》谓旧本缺前三卷,仅起于石晋开运,今本亦同。

《安南志略》十九卷

元黎崱撰。崱安南人,至元中,随陈键内附。键为安南所害,而崱归朝,乃述安南事迹,为此书。与《元史》列传,多有异同。当以崱所目击为确,疑宋濂等未见是书也。

《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

国朝吴任臣撰。以欧阳修《新五代史》,惟主书法,不核事实。于十国世家,脱漏尤甚,乃搜辑此书,以补其缺,并自为之注。纠正讹谬,多所辩证。其五表考订尤详。

附录

《越史略》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盖安南国人,自记其国之事;所谓伪史者是也。以其叙述详明,足备正史之参考,故附录焉。

《朝鲜史略》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书中称李成桂为太祖,李芳远为太宗。盖明代朝鲜国人作也。所记始于檀君,终于高丽恭让王王瑶。自新罗朴氏以前稍略,自为高丽王建以后,则编年纪载,事迹颇详。

右载记类。二十一部,三百八十卷。附录二部,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