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卷

陈梦雷Ctrl+D 收藏本站

第七十二卷目录

 霾雾异部汇考一

  礼记〈月令〉

  尔雅〈释天〉

  春秋纬〈潜潭巴〉

  河图纬〈龙鱼河图〉

  管子〈幼官〉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释名〈释天〉

  京房妖占〈占雾〉

  汉书〈五行志〉

  望气经〈占雾〉

  南齐书〈五行志〉

  观象玩占〈雾濛霾总叙 杂占〉

  管窥集要〈雾异占〉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霾雾异部汇考二

  有熊氏〈一则〉

  夏〈帝癸一则〉

  汉〈元帝永光一则 竟宁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王莽天凤二则〉

  吴〈景帝永安一则〉

  晋〈惠帝元康一则 永康一则 悯帝建兴一则 元帝太兴一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穆帝永和一则 孝武帝太元一则 安帝元兴一则 义熙二则〉

  宋〈文帝元嘉二则〉

  南齐〈高帝建元一则 武帝永明六则〉

  梁〈武帝大同三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陈〈后主祯明一则〉

  魏〈世祖太延一则 高祖太和一则 世宗景明二则 正始二则 延昌一则 孝静帝武定一则〉

  唐〈高宗永徽一则 麟德一则 仪凤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神龙一则 景龙二则 元宗开元二则 天宝二则 肃宗至德一则 乾元一则 上元一则 代宗大历二则 德宗贞元一则 宪宗元和一则 穆宗长庆二则 敬宗宝历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开成一则 懿宗咸通一则 昭宗光化一则 天复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一则 出帝开运一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真宗咸平一则 仁宗天圣一则 嘉祐一则 英宗治平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哲宗元祐一则 钦宗靖康二则 高宗建炎四则 绍兴三则 孝宗隆兴一则 乾道二则 淳熙三则 宁宗庆元四则 开禧一则 嘉定三则 恭帝德祐一则 帝炳祥兴一则〉

  金〈海陵贞元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承安一则 泰和一则 卫绍王至宁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太宗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泰定帝致和一则 文宗天历一则 至顺二则 顺帝元统一则 至正五则〉

  明〈太祖洪武一则 代宗景泰一则 宪宗成化七则 孝宗弘治一则 武宗正德五则 世宗嘉靖二则 悯帝崇祯五则〉

皇清〈康熙一则〉

 霾雾异部艺文一

  论妖人冷清等事第二章   宋包拯

 霾雾异部艺文二〈诗〉

  元日雾         明王守仁

  雨沙            张泰

 霾雾异部纪事

 霾雾异部杂录

庶徵典第七十二卷

霾雾异部汇考一

《礼记》《月令》

仲冬行夏令,氛雾冥冥。

《尔雅》《释天》

风而雨土为霾。

〈疏〉孙炎曰: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

《春秋纬》《潜潭巴》

大雾三十日,群猾起,上下相蒙。上少下多,故群猾起。

《河图纬》《龙鱼河图》

山有大雾,十日已上不除者,山崩之候也。

《管子》《幼官》

冬行秋政,雾。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咎及于水,雾气冥冥。

水有变,冬湿多雾。

《释名》《释天》

雾,冒也。气蒙冒,覆地物也。昏暗之时,则为妖灾;明,王圣主,则为祥瑞。

《京房妖占》《占雾》

云雾四起,则时多隐士。

《汉书》《五行志》

京房《易传》曰:有蜺、蒙、雾。雾,上下合也。蒙如尘。臣私禄及亲,兹谓罔辟,厥异蒙,其蒙先大温,已蒙起,日不见。行善不请于上,兹谓作福,蒙一日五起五解。辟不下谋,臣辟异道,兹谓不见,上蒙下雾,风三变而俱解。立嗣子疑,兹谓动欲,蒙赤,日不明。德不序兹谓不聪,蒙,日不明,温而民病。德不试,空言禄,兹谓主窳臣夭,蒙起而白。君乐逸人兹谓放,蒙,日青,黑云夹日,左右前后行过日。公不任职,兹谓怙禄,蒙三日,又大风五日,蒙不解。利邪以食,兹谓闭上,蒙大起,白云如山行蔽日。公惧不言道,兹谓闭下,蒙大起,日不见,若雨不雨,至十二日解,而有大云蔽日。禄生于下,兹谓诬君,蒙微而小雨,已乃大雨。下相攘善,兹谓盗明,蒙黄浊。下陈功,求于上,兹谓不知,蒙,微而赤,风鸣条,解复蒙。下专刑兹谓分威,蒙而日不得明,大臣厌小臣兹谓蔽,蒙微,日不明,若解不解,大风发,赤云起而蔽日。众不恶恶兹谓闭,蒙,尊卦用事,三日而起,日不见。漏言亡喜,兹谓下厝用,蒙微,日无光,有雨云,雨不降。废忠惑佞兹谓亡,蒙,天先清而暴,蒙微而日不明。有逸民兹谓不明,蒙浊,夺日光。公不任职,兹谓不绌,蒙白,三辰止,则日青,青而寒,寒必雨。忠臣进善君不试,兹谓遏,蒙,先小雨,雨已蒙起,微而日不明。惑众在位,兹谓覆国,蒙微而日不明,一温一寒,风扬尘。知佞厚之兹谓庳,蒙甚而温。君臣故弼兹谓悖,厥灾风雨雾,风拔木,乱五谷,已而大雾。庶正蔽恶,兹谓生孽灾,厥异雾。此皆阴云之类云。

《望气经》《占雾》

六月三日有雾,则岁大熟。

十月癸巳雾,赤为兵;青为殃。

《南齐书》《五行志》

《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其咎在霿乱失听,故厥咎霿。思心之咎亦雾。天者,正万物之始,王者,正万事之始,失中则害天气,类相动也。天者转于下而运于上,云者起于山而弥于天,天气动则其象应,故厥罚常阴。王者失中,臣下盛强,而蔽君明,则云阴亦众多而蔽天光也。

《观象玩占》《雾濛霾总叙》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气乱,而为雾。雾者,百邪之本气。下于地,而应于天,是谓阴来冒阳。其占为臣蔽主明,小人擅权,不利于上。濛者濛濛,日不明也。京房曰:臣私禄及亲。兹谓罔群厥异濛。又曰:在天为濛,在地为雾,日月不见为濛,前后人不相见为雾。蒙、雾交错,阴邪干政,人君不悟,必有亡国。《河图》曰:山冬大雾,连十日以上不散者,山崩之候也。雾者,水脉也。凡天地四方昏蒙若尘十日五日以上或一月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其名曰霾。故语曰:天地霾,君臣乖,不大旱,外人来。

《杂占》

凡雾气不顺、四时逆相交错、微风小雨,积日不解,昼夜昏冥者,天下欲分离。

凡连阴三日,昼不见日,夜不见星,乱风四起而不雨,其名曰:蒙下人有谋。洪范曰:皇之不极,厥罚恒阴时,则有下人伐上。雾气若昼若夜,其色赤黄,更相掩冒,乍合乍散者,亦如之。

凡阴晦不见日、月、星,昏气袭人惨悽者,兵乱之象也。故曰:若雾非雾,衣冠不濡见,则其邑被甲而趋。凡雾自夜半至日中不解遂合为蒙者,君行乱政于民而臣不谏也。过日中似雨者,臣行不避君也。不解上为蒙者,臣行邪政于民而君不悟也。

雾终日终时,其国君有忧。

凡雾连五日不雨、不风,其地有乱兵起。

凡日出而雾连五六日以上,期六十日,兵起。

四时日出即有雾,其地大扰。日中雾起至昏不止,其地易主。

凡雾起四合,百步不见人,名曰昼昏,不有破国必有灭门。

雾乍合乍散,臣有谋逆者,不成自亡。

凡雾从四方来,合于中央,即为兵起。

凡雾色黄小雨,白为兵,青为疾疫,黑为暴水,赤为兵。又曰:雾色黄,有大风,又为有土工。

雾下色如黄土,名曰:黄雾。天镜曰:天雨黄雾,百姓奔亡。又曰:黄雾四塞,国乱兵起。京房曰:黄浊四塞,天下蔽贤绝道,其国绝亡。兵书曰:白雾四面围城,必有兵至城下。不出其日,无兵。不出百日,兵起。又曰:白雾四面围城,城不可攻。雾入城,则城必亡。

春三月清旦,雾起再沈,过三命。曰:三谋不出六十日,兵起。

夏三月卯时,雾起再沈至三不出。二百日,兵起。秋三月,暴风甚雨,朝夕见至三。不出一年,兵起。冬三月,疾风暴雨,状如大雪至三见。不出百日,兵起。春乙卯日,雾,兵起东方。夏丁卯日,雾,兵起南方秋辛。卯日,雾,兵起西方。冬癸卯日,雾,兵起北方。

凡雾四合有虹见随四时,色有所伤剋,则凶。

白虹而雾,奸臣夺君,擅权立威。虹出雾中,其年兵起。昼雾,白虹见,君有忧。夜雾,白虹见,臣有忧。

京房曰:甲乙日雾,人疾疫。丙丁日雾,有旱。庚辛日雾,有兵。壬癸日雾,有水。甘氏曰:春甲乙寅卯日雾,气色青,出东行战者,客胜。夏丙丁日己午日雾,气赤,南行为利客,主人凶。四季戊、己、辰、戌、丑、未日雾,气色黄,出行利客,主人内乱。秋庚、辛、申、酉日雾,气色白,出行利客,先举兵者,胜,后举兵者,败。无军在外,为兵起。冬壬、癸、亥、子、丑日雾,气色黑,出北行利客,主人受咎。凡子日有雾,马驰人走,四时同然。

亥日有雾如雨,从子卯上来,贼至边城,谨防之。戊午日雾气累日不解,兵起。若有兵在外,为有攻战。十月壬癸日,有赤雾,其地有兵。

冬三月庚辛日雾,不出三年,兵革满野。

四时受商之气,日夜半雾至日中者,兵大起。近期七日,若三日内有雨解。

八魁日,阴雾,兵起。春见秋发,夏见冬发,秋见春发,冬见夏发。雾在其军,则其邦君死,将军罢。阴阳书云:凡风雾晦冥,不辨昼夜,为臣制君。

昼雾夜明,君志得伸;夜雾昼明,臣志得伸。

两军相当,有雾即日,有微风者,客胜。雾而不雨者,主人胜。雾已除而气弥天者,贼多。晴明,贼少。

凡大濛连三日,群盗起。

赤雾如尘沾衣,乱兵起。

军中气非雾、非烟、非蒙,形如禽兽,主人恶之。

《管窥集要》《雾异占》

君臣故相悖戾,厥灾风、雨、雾。风拔木,乱五谷,已而大雾。

黑雾终朝不解者,黑眚也。当有冤气变为兵灾。近大水之地则不占。

两军相当,有雾,从破军上来,如烟、如小雨入人眼鼻者,有急兵来。

兵发之时,雾起,日昏急,宜还师。

久阴雾,色鲜红,兵起有大战。若有黑风吹之,所之之方有流血。

城营内雾气状如悬尸,宜即去之。

雾者众邪之气,阴来冒阳。凡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臣蔽主明。

凡臣下权重者,天亦雾。

雾封山三日已上者,山崩之象。

凡三月一日不雨,七月九日有大雾,六月十二日不雨有大雾,八月二十一日不雨、有大雾,九月一日不雨、有大雾。

戊己日雾三日不止者,下有大战。

雾气绕城者,臣下欲行威福。在彼攻之,必取其便,我宜号令易坚守。

雾从外入城,有贼攻城。雾从内出,有兵逃出。

凡雾从四方来合中央而赤者,则兵事也。

子年有大雾、有大水、蚕,茧、谷、麦伤。

凡雨而江湖上,忽有雾。复暗,其水不见,波涛高下。以雾为准,雾高五尺,水汎五尺;雾高一丈或至三五丈,雾至处水汎至也。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正月朔,忌大雾,主多瘟灾。

正月五日,有雾。伤谷、伤民。元日雾,岁必饥。

霾雾异部汇考二

有熊氏

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大雾三日三夜,昼昏。按《竹书纪年》云云。

帝癸时,黄雾四塞。

按《尚书》:中候桀无道,地吐黄雾。  按《路史》:桀为长夜之饮,于是天不俾纯黄雾。〈注〉其年,汤放之,地吐黄雾,见本候。

元帝永光三年冬,大雾。

按《汉书·元帝本纪》:永光三年冬十一月,诏曰:乃者己丑地动,中冬雨水,大雾,盗贼并起。吏何不以时禁。各悉意对。

竟宁元年,大雾,树皆白。

按《汉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伏候古今注》云云。

成帝建始元年,黄雾四塞。

按《汉书·成帝本纪》:建始元年夏四月,黄雾四塞,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 按《五行志》:云气赤黄,四塞,终日夜著地者黄土尘也。 按《元后传》:元帝崩,太子立,是为孝成帝。尊皇后为皇太后,以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益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又封太后同母弟崇为安城侯,食邑万户。凤庶弟谭等皆赐爵关内侯,食邑。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以问谏议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言事者多以为然。凤于是惧,上书辞谢曰:陛下即位,思慕谅闇,故诏臣凤典领尚书事,上无以明圣德,下无以益政治。今有茀星天地赤黄之异,咎在臣凤,当伏显戮,以谢天下。今谅闇已毕,大义皆举,宜躬亲万机,以承天心。因乞骸骨辞职。上报曰: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黄赤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今大将军乃引过自予,欲上尚书事,归大将军印绶,罢大司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朕委将军以事,诚欲庶几有成,显先祖之功德。将军其专心固意,辅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王莽天凤元年六月,黄雾四塞。

天凤二年二月,邯郸以北大雨雾。

按以上《汉书·王莽传》云云。

景帝永安元年,蒙雾连日。

按《吴志·孙休传》:永安元年冬十一月甲午,蒙雾连日。按《晋书·五行志》:孙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是时,孙綝一门五侯,权倾吴主,风雾之灾,与汉王侯丁、傅同应也。

惠帝元康四年,大雾。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康四年十二月,大雾。帝时昏眊,政非己出,故有区霿之妖。

永康元年冬十月,黄雾四塞。

按《晋书·惠帝本纪》云云。

悯帝建兴二年,黑雾著人如墨。

按《晋书·悯帝本纪》:建兴二年正月己巳朔,黑雾著人如墨,连夜,五日乃止。 按《五行志》:建兴二年正月己巳朔,黑雾著人如墨,连夜,五日乃止,此黑祥也。其四年,帝降刘曜。

元帝太兴四年,大雾。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太兴四年八月,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永昌元年,大雾蔽天。

按《晋书·元帝本纪》:永昌元年冬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 按《五行志》:永昌元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十一月,帝崩。

明帝太宁元年,黄雾四塞。

按《晋书·明帝本纪》:太宁元年正月癸巳,黄雾四塞。二月乙丑,黄雾四塞。 按《五行志》:是时王敦擅权,谋逆愈甚。

穆帝永和七年,凉州黄雾。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和七年,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是时,张重华纳谮,出谢艾为酒泉太守,而所任非其人,至九年死,嗣子见杀,是其应也。京房《易传》曰:闻善不予兹谓有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黄者,有黄浊气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至绝世也。

孝武帝太元八年二月癸未,黄雾四塞。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是时,道子专政,亲近佞人,朝纲方替。

按《元经传》曰:中原复乱之象也。

安帝元兴元年,黄雾昏浊不雨。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兴元年十月景申,黄雾昏浊不雨。是时桓元谋逆之应。

义熙五年十一月,大雾。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义熙十年,大雾。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义熙十年十一月,大雾。是时,帝室衰微,臣下权盛,兵及土地,略非君有,此其应也。

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䌽雾映覆。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元嘉二十七年四月戊午午时,天气清明,有䌽雾映覆郡邑。

元嘉二十九年,黄雾四塞。

按《南史·文帝本纪》:元嘉二十九年十二月戊辰,黄雾四塞。

南齐

高帝建元四年十月丙午,日入后土雾勃勃如火烟。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武帝永明二年十一月己亥,四面土雾入人眼鼻,至辛丑止。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明三年十一月丙子,日出后及日入后,四面土雾勃勃如火烟。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明六年,土雾竟天。

按《南史·齐武帝本纪》:永明六年十一月丙戌,土雾竟天,如烟,入人眼鼻,二日乃止。 按《南齐书·五行志》:六年十一月庚戌,夜土雾竟天,昏塞浓厚,至六日未时小开,到甲夜后仍浓密,勃勃如火烟,辛惨,入人眼鼻。永明八年,土雾竟天。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八年十月壬申,夜土雾竟天,浓厚勃勃如火烟,气入人眼鼻,至九日辰时开除。

永明九年,雾如火烟。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十月丙辰,昼夜恒昏雾勃勃如火烟,其气辛惨,入人眼鼻,兼日色赤黄,至四日甲夜开除。

永明十年,土雾如火烟。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年正月辛酉,酉初四面土雾勃勃如火烟,其气辛惨,入人眼鼻。

武帝大同元年,雨黄尘。

按《南史·梁武帝本纪》:大同元年十月,雨黄尘如雪。大同二年,雨黄尘。

按《南史·梁武帝本纪》:大同二年十一月,雨黄尘如雪,揽之盈掬。

大同三年,雨灰。

按《南史·梁武帝本纪》:大同三年春正月壬寅,雨灰,黄色。

简文帝大宝元年,雨黄沙。

按《南史·梁简文帝本纪》:大宝元年春正月丁巳,天雨黄沙。

后主祯明三年正月乙丑朔,雾气四塞。

按《陈书·后主本纪》云云。 按《隋书·五行志》:陈祯明三年正月朔旦,云雾晦冥,入鼻辛酸。后主昏迷,近夜妖也。

世祖太延四年正月庚子,雨土如雾于洛阳。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高祖太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土雾竟天,六日不开,到甲夜仍复浓密,勃勃如火烟,辛惨人鼻。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世宗景明三年二月己丑,秦州黄雾,雨土覆地。八月己酉,浊气四塞。

景明四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覆地,亦如雾。

正始二年二月己丑夜,阴雾四塞,初黑后赤。

正始三年正月辛丑,土雾四塞。九月壬申,黑雾四塞。

延昌元年二月甲戌,黄雾蔽塞。时高肇以外戚见宠,兄弟受封,同汉之五侯也。

按以上《世宗本纪》俱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孝静帝武定四年冬,大雾。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五行志》:东魏武定四年冬,大雾六日,昼夜不解。《洪范五行传》曰:昼而晦冥若夜者,阴侵阳,臣将侵君之象也。明年,元瑾、刘思逸谋杀大将军之应也。

高宗永徽二年十一月,阴雾冻木。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徽二年十一月甲申,阴雾凝冻,封树木,数日不解。

麟德元年,氛雾。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麟德元年十二月癸酉,氛雾终日不解。

仪凤三年,大雾。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仪凤三年十一月乙未,昏雾四塞,连夜不解。

中宗嗣圣九年,〈即武后长寿元年〉大雾。

按《唐书·武后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长寿元年九月戊戌,黄雾四塞。雾者,百邪之气,为阴冒阳,本于地而应于天;黄为土,土为中宫。

嗣圣十一年,〈即武后延载元年〉白雾。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延载元年十月癸酉,白雾木冰。

神龙二年三月乙巳,黄雾四塞。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云云。

景龙二年,黄雾昏浊。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景龙二年八月甲戌,黄雾昏浊不雨。〈按《旧唐书》作九月〉

景龙三年,大雾。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丁卯,黄雾四塞。十一月甲寅,日入后,昏雾四塞,经二日乃止。占曰:雾连日不解,其国昏乱。

元宗开元五年正月戊辰,大雾。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开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风霾,日色无影。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云云。

天宝十三载二月丁丑,雨土。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天宝十四载冬,常雾。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天宝十四载冬三月,常雾起昏暗,十步外不见人,是谓昼昏。占曰:有破国。

肃宗至德二载,白雾四塞。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至德二载四月,贼将武令珣围南阳,白雾四塞。

乾元三年闰四月,大雾。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行志》云云。

上元元年,大雾。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上元元年闰四月,大雾。占曰:兵起。

代宗大历二年九月戊午夜,白雾起西北,亘天。十一月,纷雾如雪,草木冰。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大历四年十月丁巳,大雾。

按《唐书·代宗本纪》云云。

德宗贞元十年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宪宗元和九年春正月己酉、乙卯,大雾而雪。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云云。

穆宗长庆二年正月己酉,大风霾。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昏霾终日。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敬宗宝历元年,大雾。

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宝历元年十二月乙酉夜,西北有雾起,须臾遍天,雾止,有赤气,或浅或深,久而乃散。

文宗太和八年十月甲子,土雾昼昏。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开成元年七月乙亥,雨土。

按《唐书·文宗本纪》云云。

懿宗咸通九年,大雾。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通九年十一月,庞勋围徐州。甲辰,大雾昏塞,至于丙午。

昭宗光化四年冬,武德门内雾。

按《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光化四年冬,昭宗在东内,武德门内烟雾四塞,门外日色皎然。

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按《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后晋

高祖天福八年正月丙戌,黄雾四塞。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 按《司天考》云云。

出帝开运元年正月乙未,大雾中二白虹相偶。四月庚戌,大雾中有苍白二虹。

按《五代史·晋出帝本纪》不载。 按《司天考》云云。

后周

世宗显德四年,南唐雨沙如雾。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陆游·南唐书》:保大十五年三月辛亥,昼晦,雨沙如雾。 按《刘仁瞻传》:辛亥昼晦,雨黄沙如雾。世宗在下蔡,疑有变,驰骑觇之,乃仁瞻卒。

太祖乾德三年十月丁亥朔,大雾。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真宗咸平四年,风霾。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四年三月丁丑,风霾,帝谓宰臣曰:霾曀颇甚,卿等思阙政,以佐予治。李沆等乞免官,不许。

仁宗天圣四年十月甲午,昏雾四塞。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祐八年四月,英宗即位。十一月丙午,大风霾。

按《宋史·英宗本纪》云云。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庚辰,大风霾。

按《宋史·英宗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是日,上尊号,廷中仗卫皆不能整。时帝已不豫,后七日崩。

神宗熙宁四年,大风霾。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熙宁四年四月癸亥,京师大风霾。

哲宗元祐八年,风霾。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祐八年二月,京师风霾。

钦宗靖康元年正月癸巳,大雾四塞。

按《宋史·钦宗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靖康元年正月丁未,雾气四塞,对面不见。

靖康二年正月丁未,大雾四塞。

按《宋史·钦宗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靖康二年正月己亥,天气昏曀,风迅发竟日。三月丁酉,风霾。

高宗建炎元年,大风霾。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炎元年正月辛卯朔,大风霾。丁酉,风霾。二月丁酉,汴京风霾,日无光。是日,张邦昌僭位。

建炎二年,风雨昼晦,北京大雾。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七月癸未,风雨昼晦。是日,东京留守宗泽薨。 又按《志》:二年十一月甲子,北京大雾四塞,是日,城陷。

建炎三年,白雾昼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车驾发温州航海,乙丑,次松门,海中白雾,昼晦。

建炎四年三月乙丑,四方雾下如尘。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绍兴五年,雾气昏塞。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正月甲申,雾气昏塞。

绍兴七年,氛气翳日。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绍兴八年,阴雾四塞。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八年三月甲寅,昼晦,日无光,阴雾四塞。四月,积雨方止,氛雾四塞,昼日无光。

孝宗隆兴元年,朝雾四塞。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隆兴元年五月丙午,朝雾四塞。

乾道四年三月己丑,四方雾下若尘。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五年正月甲申,昼霾四塞。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淳熙五年,尘霾昼晦。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淳熙五年四月丁丑,尘霾昼晦,日无光。

淳熙六年十二月乙丑,昼蒙。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淳熙十三年正月丁亥,昼蒙。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宁宗庆元二年二月己卯,昼暝,四方昏塞。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庆元三年二月丁卯,昼晦,昏雾四塞。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庆元六年十二月辛卯,昼蒙。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庆元九年十二月乙未,天雨霾。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开禧元年正月壬午,雨霾。

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嘉定三年正月丙午,昼蒙。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嘉定十年正月乙未,昼霾。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嘉定十三年三月壬辰,昼蒙。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恭帝德祐元年,黄沙蔽天。

按《宋史·恭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德祐元年三月辛巳,终日黄沙蔽天,或曰丧氛。

帝炳祥兴二年,昏雾四塞。

按《宋史·二王本纪》: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张世杰军溃,翟国秀及团练使刘俊等降。至中军,会暮,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馀舟夺港而去。

海陵贞元三年四月丁丑朔,昏雾四塞,日无光,凡十有七日。

按《金史·海陵本纪》云云。

世宗大定五年十一月癸酉,大雾昼晦。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章宗承安五年十月庚子,风霾。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承安五年十月庚子,云色黄而风霾。

泰和四年正月壬申,阴雾水冰。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卫绍王至宁元年八月,大雾昼晦。

按《金史·卫绍王本纪》云云。

宣宗贞祐元年,大雾。

按《金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贞祐元年八月戊子夜,将曙,大雾苍黑,跂步无所见,至辰巳间始散。贞祐三年三月戊辰,大风霾。十月丙申昏,西北有雾气如积土,至二更乃散。

按《宋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贞祐四年正月己未旦,黑雾四塞,巳时乃散。

按《金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哀宗正大元年,风霾。

按《金史·哀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正大元年正月戊午,上初视朝,尊太后为仁圣宫皇太后,太元妃为慈圣宫皇太后。是日,昏霾不见日,黄气塞天。

太宗五年冬,大风霾。

按《元史·太宗本纪》:五年冬,帝至阿鲁兀忽可吾行宫。大风霾七昼夜。

成宗大德十年,雨沙黑霾。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十年二月,大同路暴风大雪,坏民庐舍,明日雨沙阴霾,马牛多毙,人亦有死者。按《五行志》:十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毙牛马二千。

泰定帝致和元年三月壬申,雨霾。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文宗天历二年三月丁亥,雨土霾。八月丙午,自庚子至是日,昼雾夜晴。

按《元史·文宗本纪》云云。

至顺元年,昼雺雾伤麦。

按《元史·文宗本纪》:元年二月甲午,自庚寅至是日,京师大霜昼雺。五月壬戌,归德府之谯县雾伤麦。至顺二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按《元史·文宗本纪》云云。

顺帝元统二年,黑雾。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正月庚寅朔,河南省众官晨集,忽闻燔柴烟气,既而黑雾四塞,咫尺不辨,腥秽逼人,逾时方息。

至正三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风霾昼晦。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至正五年,雨红雾。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四月,镇江丹阳县雨红雾,草木叶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红色。至正十七年,昼雾。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明昭代典则》:至正十七年秋七月,蒙古大都昼雾,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至午方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至正二十六年,奉元路大雾。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六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黄雾四塞。

至正二十八年,黑雾。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八年七月乙亥,京师黑雾,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太祖洪武元年秋七月,蒙古大都红雾及黑气起。

按《明昭代典则》云云。

代宗景泰五年,黄雾四塞。

按《明昭代典则》:景泰五年五月,下监察御史钟同、礼部郎中章纶于锦衣狱,黄雾四塞。监察御史钟同,方易储时,每独坐深思,泣下。已而怀献太子卒,人心危惧。同讽礼部,请复立沂王为东宫。礼部大臣缩首咋舌曰:作死。同遂上疏,请立沂王,以固宗社,并陈时政缺失。疏入,诏缚下狱,械系极苦,杖之不死,仍禁狱中。章纶发愤,亦即具疏,陈修德、弭灾等事曰:臣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大学》曰:心正而后身修。以身为天下国家之本。而心又一身之本也。天下安危,系于人君一身。身安则天下安;天下治乱出于人君之一心,心正则天下正。欲安天下,必先安身;欲正天下,必先正心。此二者,当急之务也。臣恭惟皇上,身乃天地宗庙社稷之所付托,天下华夷臣民之所仰望,祖宗列圣万年之基业。在是圣子神孙、万世之统绪。在是诚不可不保养。而所以保养之者,莫切于远声色也。昔唐太宗纳郑仁基女,魏徵谏止之。宪宗时,教坊司称密诏选良家女子纳禁中,李绛上疏,乃悉还之。文宗取李教女入宫,魏暮谏而出之。此古之忠臣爱君,必拂其邪心,防其嗜欲,置君于无过之地,正心以为安天下、国家之本,使天下莫得非议也。伏望皇上思天地、宗社付托之重念,天下臣民仰望之深,宵旰忧勤,日夕惕励,以安天下。而于深宫之内,远美色,远声乐,以保养圣躬。诚以帝王一动一静,天鉴临之,天下知之,史官书之,以昭示天下,以鉴戒后世,不可得而掩也。臣又闻:尧、舜、禹、启、成汤、太甲、盘庚、高宗、文武、成康、宣王之为君,皋、夔、稷、契、伊、尹、仲、虺、甘盘、傅说、周召、仲山甫、尹吉甫之为臣,或都俞吁咈而规戒于朝廷之上,或谟明弼谐而陈论于堂陛之间,或君告臣而曰:予违汝弼,汝毋面从。或臣戒君而曰: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上下之间,更相告戒,故能赞襄治化而致雍熙、太和之盛。我朝祖宗列圣,之于诸臣,尝会左右以备顾问,或于大诰,首著君臣同游之篇,或于敕谕,而有旁招俊乂之语。伏望皇上,以历代帝王及祖宗列圣为法,每退朝之后,许师保尚书诸大臣,及六科十三道、五品以上,更番于便殿,以备顾问。各条答事,宜必言救时急务。如此则足以明四目、达四聪,而于民间利病,无不周知矣。昔者,伊尹告太甲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邦家,终于四海。孟轲氏有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诚以孝弟者,百行之本,万善之源。天子之所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不越是而已矣。故大舜父顽母嚚,克谐以孝。周文王事王季,一日三朝。汉高祖五日一朝,太公文帝侍薄太后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是孝之可法者如此。唐元宗初即位,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殿中,或设五幄,与诸王更处其中,或置花萼楼,召诸王同宴,是友爱之可法如此。臣伏望皇上,于退朝之暇,必朝两宫,尊奉上圣皇太后,而修问安视膳之礼。是即虞舜、周文、汉高、文帝之孝也。臣恭惟太上皇帝躬临天下十四年,是为天下之父也。与皇上同气异胞,是为至亲之兄也。皇上曾亲受上皇之册封,是为上皇之臣子也。上皇亲征戎虏,被留虏庭,尝诏旨传位于陛下,是以天下授陛下也。陛下尊之为太上皇帝,是为天下之至尊,幸而逢迎还宫,是皇上之至愿,亦天下之至望也。上皇为陛下同气之亲兄,陛下为上皇同气之亲弟,形虽为二,其实一人。况上皇天性谦冲,意无彼此。伏望皇上于朔望日,或节旦,幸南宫,率群臣,朝见上皇于延安门,以叙连枝同气之情,以极尊隆崇奉之道,则国家、天下之福,万世帝王之法也。臣又窃观北极五星明大则吉。以臣观之,是复中宫之象,而位不虚也。诚以后妃之德,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今兹诏:册妃汪氏为皇后,以厚大伦之原,是以正位中宫而孝敬、勤俭之德,已闻于中外矣。又诏:册立世子母杭氏为皇后,是固所以正大礼,明彝伦,而中宫之位久让而弗居也。不意世子薨逝,臣民莫不痛心。此事既往,固不必言矣。然而中宫之位,不可以久虚。伏望皇上复后汪氏于正宫,则皇太子大本,不期而有,六宫仪范,不期而正,国家之本,风化之原,自可表正四方,流传万世矣。至于皇上,推念同气犹子之义,诏:沂王复居储位,以候皇子之生如此,则五伦全备,而和气充溢于宫庭,万姓爱戴,而欢声洋溢于四海,殆见天心。自回灾而边患有不足平者矣。尚有辨异端等事,语皆激切。上大怒,下纶诏狱,炮烙、煅炼,逼纶引大臣及通南城状,体无完肤,竟不承。以钟同先尝上言,并欲杀二人。会天大风雨,黄雾四塞,乃止。

按《名山藏》:景泰五年二月,京师阴霾弥月。

宪宗成化元年二月壬子,风霾昼晦。

按《名山藏》云云。

成化五年,雨霾。

按《大政纪》:成化五年闰二月己未,雨霾,天气昏蒙,黄尘四起。三月,刑科给事白昂,因黄雾之灾上言六事,不报。大略谓:陛下即位,尝诏罢贡献矣,而贡献不绝。尝罢织造矣,而织造自如。尝禁权豪不得求地矣,京城内外不得创寺观矣,而皆不为禁止。愿守大信,勿以亲幸而易其度。其馀亦皆当世急务。

成化六年,雨霾。

按《大政纪》:六年三月,京师雨霾,昼晦。陕西,大风扬沙,黄雾四塞。四月庚戌,立夏,雷未发声,阴霾四塞。按《明昭代典则》:成化六年三月,京师雨霾昼晦。陕西、宁夏,大风扬沙,黄雾四塞。

成化七年四月己卯,雨土霾。

按《大政纪》云云。

成化十二年正月,南京阴霾蔽日。

按《名山藏》云云。

成化十七年,风霾。

按《名山藏》:成化十七年三月,久旱,恒风,以风霾敕群臣修省。

成化二十一年,春风霾。

按《名山藏》:成化二十一年三月自正月,至是,风霾不雨,命群臣斋戒祭告于天地、社稷、山川。

孝宗弘治十年五月,京师风霾,求直言。

按《大政纪》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冬十月,霾雾四塞。

按《大政纪》云云。

正德五年六月,京师旱霾。

按《大政纪》云云。

正德十一年五月,风霾。

按《大政纪》云云。

正德十三年,阴霾昼晦。

按《大政纪》:正德十三年三月,京师阴霾昼晦,人情震骇。宫城内,海子水溢四五尺,折桥下铁柱。有金吾卫指挥张英明言:车驾出,必不利。乃肉袒露刃于胸,以死谏。

正德十四年三月,京师风霾昼晦。

按《大政纪》云云。

世宗嘉靖四年春正月一日,黄雾四塞。

按《全辽志》云云。

嘉靖八年己丑春正月戊戌朔,风霾晦如夕。

按《永陵编年史》云云。

悯帝崇祯元年三月初四日,黄雾四塞。

按《陕西通志》云云。

崇祯八年,黄雾四塞。

按《湖广通志》:崇祯八年春正月日,光摩荡不时,黄雾四塞,贼始至。

崇祯十一年,大雾。

按《河南通志》:崇祯十一年十一月,怀庆大雾,木介数日不解。

崇祯十三年,黑雾塞天。

按《永城县志》:崇祯十三年庚辰、闰正月二十四日丙午,赤风飞沙、黑雾塞天,终日方止。二月,黑风自西来,如窑焰状,昼晦日夕。始明九月初六日,黑风起自西北,其雾障天。  按《河南通志》:崇祯十三年七月,洛阳大雾,木介。占云:天人恶之。次年,果验。

崇祯十六年,风霾。

按《春明梦馀录》:崇祯十六年二月,大学士某等疏曰:臣等因风霾,具疏引罪,适蒙发下,钦奉御批:连日风霾大作,朕心悚惕靡宁,深自省察,总因朕寡德所致。卿等弘谟荩志,安内攘外,朕深切倚赖,不必合词引咎,至教诲,以至诚感格等,语尤觇悃忱。朕谨凛天戒,敢懈诚修。益望辅弼大臣,多方匡救其折转,一应扼击尽歼,功罪赏罚,屡旨已详。行间文武诸臣,俱著殚智竭力,奋励扫除,必期成功。该部即日驰,敕钦。此臣等叩头恭颂,不胜感激,不胜惶悚。窃惟我皇上,敬天之威,时保不懈,锡民之福,岁省唯勤。昨日兆示风霾,咎惟臣下,而乃以悚惕省察,严洪范五事之微。以匡救诚修,谨春官十煇之戒。实与我圣祖露坐郊坛,顾諟雷斧之意,先后同符。在昔周宣王云汉示警,南征北讨,赫然中兴,彼犹中主也。矧以尧、舜之资而当人心仁爱之,会灭敌平寇,日可俟矣。所愧臣等,才识疏庸,罪愆丛积。若律辅理无能之效,正当在灾异策免之条,而犹过荷矜原,暂羁恩谴,俯循衾影,弥切渊冰。统俟兵事稍宁,再图合词。控请其行间督抚诸臣,复经批谕严饬,当益祗遵,临事奋励,成功以仰。副宸算除臣等另报名廷谢外,谨先具揭回奏,恭谢。伏望圣鉴臣等不胜激切悚息之至。崇祯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晚上二十七日,奉御批览:先生每奏,朕知道了。敬凛天威,勉法祖德,此揭奏裨益良深。并前疏,著命所司,书于殿壁,时存警戒,不虚先生每训诲至意。该衙门知道。

皇清

康熙十年三月十九日,

上谕:礼部今岁三春,无雨,风霾,日作耕种愆期,民生

何赖,皆由朕躬凉德、政治未洽,大小臣工不能殚忠为国,恪修职业瞻顾因循,惟图自便,偏私怠忽,致干

天和用是。朕夙夜靡宁,深切儆惕。今实图修省,励精勤

政,体

上天仁爱之意,感召休和,为民请命。内阁、六部、都察院

等衙门大小官员,各有职掌,皆宜体朕倚任之意,共效赞襄,持廉秉公,克尽厥职,洗心涤虑,痛改前非,以迓

天和。尔部即遵谕,通行申饬。祈雨事,宜照例作速举行。

特谕。

霾雾异部艺文一

《论妖人冷清等事第二章》宋·包拯

臣近以开封府勘到冷清高继安等,乞早行显戮,免惑中外况狂伪之状,灼然明白,决无可疑,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共弃。岂宜引用常法迁延不断。此而可恕,孰不可恕。兼风霾暴作,日色无光,上下蒙蔽之象,故天示此变,所以警悟人君如是之至也。伏愿陛下察变异之来,顾宗社之重,特出宸断,速令诛夷免,奸邪衅类,别起衅端,寖成大患。

霾雾异部艺文二〈诗〉

《元日雾》明·王守仁

元日昏昏雾塞空,出门咫尺误西东。人多失足投坑堑,我亦停车泣路穷。欲斩𧈪尤开白日,还排阊阖拜重瞳。小臣漫有澄清志,安得扶摇万里风。

《雨沙》张泰

老鲲呼乾北溟水,烛龙衔穴烧馀滓。一片狂沙乘断飙,飞渡江南数千里。谁言天上无行人,空中乱落车马尘。青皇严令禁不得,掩却人间明媚春。羲和想迷西崦路,午景徘徊愁作暮。鼎湖神后拟重来,鬼𧈪妒口吹黄雾。阴气野霾韬百灵,烟埃眯眼花冥冥。海天月浪洗一夜,明朝水绿山还青。

霾雾异部纪事

《晋书·戴洋传》:咸康五年,庾亮令毛宝屯邾城。九月,洋言于亮曰:毛豫州今年受死问。昨朝大雾晏风,当有怨贼报雠,攻围诸侯,诚宜远侦逻。宝问当在何时,答曰:五十日内。

《刘曜载记》:晒攻石生于金墉,不恤军士,日与嬖人饮博。大风拔木,昏雾四塞。石勒率众来战,曜昏醉被执,为勒所杀。

《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悯帝即位。建元元年正月,黑雾四塞,人如黑,五日而止。

《魏书·和跋传》:跋出为平原太守。太祖宠遇跋,冠于诸将。时群臣皆敦尚恭俭,而跋好修虚誉,昡曜于时,性尤奢淫。太祖戒之,弗革。后车驾北狩豺山,收跋,刑之路侧。妻刘氏自杀以从。初,将刑跋,太祖命其诸弟毗等视诀,跋谓毗曰: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业,各相勉励,务自纂修。令之背己曰:汝曹何忍视吾之死也。毗等解其微意,诈称使者,去奔长安,追之不及。太祖怒,遂诛其家。后世祖西巡五原,回幸豺山校猎,忽遇暴风,云雾四塞。世祖怪而问之,群下佥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犹存,其或者能致斯变。帝遣建兴公古弼祭以三牲,雾即除散。后世祖蒐狩之日,每先祭之。

《北齐书·神武本纪》:神武自队主转为函使。尝乘驿过建兴,云雾昼晦。

天平元年二月,永宁寺九层浮图灾。既而有人从东莱至,云及海上人咸见之于海中,俄而雾起乃灭。《唐书·崔铉传》:乾符五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昕旦告麻,大雾塞廷中,百僚就班修庆,大风雨雹,时谓不祥。俄改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

《唐国史补》:李锜之擒也,侍婢一人随之。锜夜则裂衿自书筦攉之功,言为张子良所卖。教侍婢曰:结之衣带。吾若从容奏对,当为宰相,扬、益节度;不得,从客受极刑矣。吾死,汝必入内,上必问汝,汝当以此进之。及锜伏法,京城三日大雾不开,或闻鬼哭。宪宗又得帛书,颇疑其冤,内出黄衣二袭,赐锜及子。敕京兆府收葬之。

《酉阳杂俎》:韩佽在桂州。有妖贼封盈,能为数里雾。先是常行野外,见黄蛱蝶数十,因逐之。至一大树下,忽灭。掘之,得石函素书,大如臂。遂成左道。百姓归之如市。乃声言某日将收桂州。有紫气者,我必胜。至期果紫气如疋帛,自山亘于州城,白气直冲之,紫气遂散。天忽大雾,至午稍开,霁州宅诸树滴下小铜佛,大如麦,不知其数。其年,韩卒。

《册府元龟》:高骈为淮南节度使。僖宗光启三年十一月,雨雪。至三年二月,昏雾不解。或曰:下谋其上。骈果为毕师铎所杀。

《五代史·汉臣郭允明传》:李业与允明谋杀杨邠等,是日无云而昏,雾雨如泣,日中,载邠等十馀尸暴之市中。允明手杀邠等诸子于朝堂西庑。

《楚世家》:马希声字若讷,殷次子也。殷建国,以希声判内外诸军事。荆南高季昌闻殷将高郁素教殷以计策而楚以强,患之,常使谍者行间于殷,殷不听。希声用事,谍者语希声曰:季昌闻楚用高郁,大喜,以为亡马氏者必郁也。希声素愚,以为然,遽夺郁兵职,郁怒曰:吾事君王久矣,亟营西山,将老焉,犬子渐大,能咋人矣。希声闻之,矫殷令杀郁。殷老不复省事,莫知郁死,是日大雾四塞,殷怪之,语左右曰:吾尝从孙儒,儒每杀不辜,天必大雾,岂马步狱有冤死乎。明日,吏以状白,殷拊膺大哭曰:吾荒耄如此,而杀吾勋旧。顾左右曰:吾亦不久于此矣。明年殷薨。

《续湘山野录》:祖宗潜耀日,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无定姓名。自御极,不再见。上已驾幸西沼,生醉坐于岸,太祖引至后掖见之。上谓生曰: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

《宋史·郑侠传》: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每风沙霾曀,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

《清波杂志》:绍圣北郊斋宫告成,翼日驾幸。明晨,微风霾,即开霁。

《癸辛杂识》:辛卯三月初六日甲辰,黄雾四塞,天雨尘土,入人鼻,皆辛酸。几案瓦垄间,如筛灰,相去丈馀不可相睹。日轮如未磨镜翳,翳无光彩凡。两日夜,是夜二鼓望仙桥,东牛羊司前居民冯家失火,其势可畏。凡数路分火,沿烧至初七,日势益盛,而尘雾益甚。昏翳惨淡,虽火光烟气,皆无所睹直。至午刻,方息南至太庙墙,北至太平坊南街,东至新门,西至旧秘书省前,东南至小堰门吴家府,西南至宗正司吴山上岳庙、皮场、星宿阁、伍相公庙,东北至通和坊,西北至旧十三湾。开元宫门楼所烧踰。万家至今恰一甲子矣。客云:汉成帝建始元年后,周宣帝、陈后主、祯明中,皆有黄雾之变。未及考也。

《金史》:宣宗皇后王氏,中都人,明惠皇后妹也。其父微时尝梦二玉梳化为月,已而生二后。王氏姊妹受封之日,大风昏霾,黄气充塞天地。

《仆散忠义传》:移剌窝斡僭号,兵久不决。忠义请除之。拜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帅,封荣国公。忠义至军,与贼遇,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忠义祷曰:狂寇肆暴,杀戮无辜,天不助恶,当为开霁。奠已,昏雾廓然。《乐郊私语》:至正丙申三月日晡时,天忽昏黄。若有霾雾。市中喧传言:天有两日发书。占之李淳风曰:日不可有二风霾,日无光。占为上刑急人不乐生,天日变色有军急。其君无德,其臣乱国,嗟嗟。今岂其时乎。《明外史·冯祯传》:祯擢副总兵,协守延绥。正德六年,盗起中原,祯失利,下马殊死𩰚,援绝死焉。明年是日,祯死所风霾大作,又明年,亦如之。伊王奏闻,敕有司建祠,岁以死日致祭。

《胡世宁传》:世宁改刑部尚书。有司奏河清甘露降,方告谢斋宿,风霾大作。世宁乞罢,不许。

霾雾异部杂录

《淮南子·天文训》:困敦之岁,岁大雾起。

《盐铁论》:雹雾夏陨,万物皆伤。

《黄宪外史》:匈奴寇边,黑雾三日如夜,君子曰:幽厉之气,彰矣。

《春秋胡传》:阴阳之气不和而散,则为戾气,曀霾。《元池说》:林金陵极多蟹。古传有巨蟹,背圆五尺,足长倍之。深夜每出齧人。其地有贞女,三十不嫁,夜遇盗。逃出,遇巨蟹横道,忽化作美男子诱之。贞女怒曰:汝何等精怪。乃敢辱我。我死当化毒雾,以杀汝。遂自触石而死。明日,大雾中,人见巨蟹死于道。于是行人无复虑矣。至今,大雾中,蟹多僵者。

《永昌府志》:秋冬之间于银龙江,逆水而上,自寅至巳,结雾如雨,远望若云,入其中数步,即对面不见,能伤人目,有则晴,无则雨。以此占天气,无有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