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

陈光贻Ctrl+D 收藏本站

○福建

八闽通志八十七卷明弘治三年刊本(天一阁藏,不全,北京图书馆藏全书)

明黄仲昭纂。仲昭名潜,以字行,莆田县人;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言恉当时权贵,尝被杖,又谪其官。弘治初复起为江西提学佥事,未几乞归讲学,学者称曰末轩先生,所著有《末轩集》十二卷。闽省舆地之书,始自唐林谞撰《闽中纪》宋庆历中林世程重修之。南宋及元,皆无总志,仲昭始为此书,以统纪闽省八郡,故名曰《八闽通志》。八闽者,福建于元代始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故称八闽。仲昭之后,又有王应山为《闽大纪》,何乔远作《闽书》,明修《通志》,皆以闽为名。此志为巡抚陈道属仲昭为之,纂成于弘治三年,其书乃荟萃郡邑志书,参览历代著述以成,纪载闽地事物,最臻齐备之书。且下笔谨重,不为苟且之言,倘有考订未详,则宁缺无滥,以拯当时志乘冗杂之病。而闽省志书,亦因仲昭为之一振,如兴化、邵武二府志皆经仲昭定例,并称名书。此志原本,惜有缺卷,据闽侯萨士武编《福建方志考略》,载福州陈(郭)氏石遗室藏有完帙,今查无下落,存佚未卜,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

闽部疏不分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世懋纂。世懋纂《三郡图说》已著录。此篇世懋官福建提学副使时所纂,记闽省诸郡风土、岁时、山川、鸟兽、草木之属。卷前有王樨登序略云:“寄仆吴门曰:往余不尝序足下《荆溪疏》乎(荆溪疏本《提要》江苏篇收)。盖无言不雠,请受报于予。”此语世懋曾为王樨登作序,而欲樨登为其《闽部疏》作序以报也。按此书仿樨登《荆溪疏》例,直笔记录事物,无引证考据,尽为自手所撰。世懋自序云:“岁甲申诏起为闽督学使,明年正月从福州出校汀州始,迄七月而毕八郡。”则此书纂成于万历乙酉岁,《王奉常杂著》收之。纪福建各郡之所见闻,不分篇目,分条纪载。此本外,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收之。

闽大记五十五卷旧抄明万历十年本(北京图书馆藏不全,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卷一至五十三,为最备)

明王应山纂。应山字懋宣,晋安人。福建自宋梁克家撰《三山志》,同时记地舆之书不下十数家,如《福建路图经》(见《通志艺文略》)、《福建地理图》(见《宋史·艺文志》)等,皆久佚。于明以黄仲昭《八闽通志》、王应山《闽大记》、何乔远《闽书》为最著。《闽大记》创纂于林贞恒,详定科条,未开纂而病逝,应山承其所定条例继成之。其书定例慎严,其义例有云:“《闽记》准迁、固而作,兹不赘灾祥兵事,所关大体书之,琐细不录。”按此记乃记闽中之大政大事,故曰《大记》。其书体例,首《闽记》,以闽省历代大事,用编年为次。次建置、吏治、选举诸表,以齐七政。建置表以藩司统所部八府二州,府州统属县,悉遵明制。若明以前因革,及郡名、里至、疆域、形胜之属,一览可鉴。如吏治表文武守土诸官,于明时巨细毕举,同异互见。于前代因官制不一,仅序其大略。选举表唐进士,闽人登科伊始悉书之。宋进士猥多,惟录举特奏诸科,余则不胜尽载矣。明以乡举为主,甲科大书之,不使一名而复出。次考,取法八书,若山川、风俗、食货、书籍,识其大者考述之。次世家,以《史记·闽越传》补郡志之略,如王氏割据不得不书,用欧阳修《五代史·世家》例。又次朱子,用《史记·孔子世家》例。次传,列传凡二十有八,分传首儒林,次孝子、隐逸、文苑、武功、善行、女德、仙释、伎艺。按其书编例以记、表、考、世家、传为五纲,系以子目,繁简不一,书前无总目,篇首亦惟仅标大纲,属目极不便,编缀不佳。

闽小纪五卷清康熙间周氏赖古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周亮工纂。亮工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祥符县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官至御史。甲申之变,侍福王于南京,清师下江南,亮工降清,尝官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为闽督所劾,赴福建听审,会海盗犯福州,亮工有守城功,再起为江安粮道,后坐事罪论绞,以病卒,著有《赖古堂集》。亮工官福建久,以所见所闻,笔录之而成此书,不分志类。凡一百六十余篇,皆记闽省之物产、方言、里语、故实,其足备博闻,而名曰《闽小记》。如若罗舍之《湘中记》,宋子京之《益都记略》也。卷前有康熙五年汪楫序,及黄虞稷、孙汧如、罗耀诸序。此书为见闻笔录,记物产最多,然皆不及后之方志翔实。其值得参考者,如记汀城奇石,刊字与篆文颇异,不可辨识。又如记宗子湘(臣)为闽督学卒于官,儒生赴吊,于灵几吊诗三百首,并录其最工者几首。又如记闽省藏书家,有马寿、陈暹;马氏子孙能读能守,陈氏后昆寝微,书散如烟云矣。又有林懋和、王应钟亦藏书,咸有朱黄批点句读。又记邓原岳、谢肇淛,曹学佺有书嗜,邓则装潢齐装,触手如新,谢则锐志搜罗,不施批点;曹则丹铅满卷,三君各自有癖。如此之记录,足可备参考也。

福建通志六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铉纂修。铉顺天府宛平县人,顺治九年进士,致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初巡抚福建,嘱闵人翰林院编修郑开极、广西苍梧道参政陈轼及浦田县举人陈学夔等,纂辑通志。书成于康熙二十三年,其体例分舆图、星野、山川、疆域、建置、城池、祀典、户役、田赋、学校、兵防、公署、封爵、职官、名宦、选举、人物、方伎、仙释、迁寓、列女、土风、物产、邮政、艺文、古迹、杂记、外岛二十八门,首列福建全省总图一,东至海岸一百九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海洋界一千九百里,西至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界八百十里,北至浙江温州府平阳县界七百四十五里,以福州为中。建置载:“闵当海澨,《周礼》职方氏辨邦国都鄙,以及七闽九络。郑康成注曰:闽蛮之别也,引《国语》史伯所云:芊蛮为证。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姓芊氏,居丹阳,其五世孙熊渠得众心,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之后叔熊,自濮如蛮,后子孙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秦取百越,置闽中郡,汉高帝五年,封元疆七世孙无诸为闽越王,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县。吴永定三年置建安郡,晋太康分建安为晋安郡,属建安者七县,晋安者八县,陈永定初置闽州刺史领之。隋为建安郡,唐武德八年置都督府,治泉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上元元年置节度使,领建、汀、剑、漳、泉、福六州;寻罢节度,置都团练观察处,于是始名福州曰福建。五代晋天福、开运间,王延钧踞建州称闽王,以福州为东都,领福、泉、建、汀、漳、镛、镡七州,未几为南唐所灭,后并归吴越钱氏。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复为威武军,领福、泉、建、汀、漳、剑六州,雍熙二年改为福建路。迄元初俱治福州。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置宣慰使司,并江西行省,大德元年徙治泉州,三年仍徙治福州,顺帝至元后,福建诸路为陈有定所踞;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寻改置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因明制,为福建省,领福州、泉州、建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八府,福宁一州。”闽省通志,自黄仲昭始为《八闽通志》,所纪仅八府之地,其后王应山复为《闽大记》,省志稍稍而作,如《闽都记》《全闽记略》,皆草创未备。崇祯间何乔远荟萃郡邑各志,参考前代载记,以成《闽书》一百五十四卷,明代闽省通志之沿革如此也。此志乃踵《闽书》重修,是时台湾新归闽隶,州县亦新有增置,建置沿革与明志相较,每与今制不同。又台湾是属新隶,故志例别立外岛一门,特加详悉。如其金、厦二岛,虽与台湾具连海表,然原属泉州,故不另详。

三山志四十二卷明祟祯十一年重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宋梁克家纂。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乾道中累官右丞相,封仪国公,卒谥文靖。此志纂成于淳熙九年,为出克家手裁,其为文深厚明白,彬雅可诵。三山为福建省城之别称,据曾巩《道山亭记》有云:“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国,北曰越王。”三山之名,始见于此,此志是为纪述福州一郡之志,而主于载录掌故。其志例分为九门,曰地理、曰公廨、曰版籍、曰财赋、曰兵防、曰秩官、曰人物、曰寺观、曰土俗,定例精严简核。《四库全书提要》,谓其书自成志乘之一体。朱彝尊《曝书亭集》载此志跋,议其书附山川于寺观,未免失伦。论其体例,犹有余憾焉。按此志宋刻原本久绝,以晋安谢氏小草斋明抄本,传为最旧。此本原为武进盛宣怀所藏,湮而不可见者数十年,世以为明之重刻本亦绝矣。考此志宋刻以后,重刻者亦仅惟此本耳。按此志卷前,有万历癸丑林材序,及崇祯戊寅林弘衍序,据二序纪载林材得马恭敏家所抄宋淳熙《三山志》,遂谋授梓不果。后十余年材子弘衍再为考订重刻,而未言宋以后有重刻本也。又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有此志跋,谓:“《宋史·艺文志》之《长乐志》与此志其实一书,今本作四十二卷,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进士题名,乃淳祐中,福建教授朱貔孙续,附于第三十之后,但云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尝辄更旧志卷第,后人析为四十二卷,又非貔孙之旧矣。”按貔孙之书仅增补,而未有重梓。

福州府志四十卷明正德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林庭■〈木昂〉纂。庭榀纂《江西通志》已著录。按福州秦为闽中郡地,唐开元十三年置福州都督府,领辖实兼福建一省之地,二十一年改为福建经略使,治福州。明初改为福州府,领二州九县。福州郡志,始自东晋太元时,太守陶夔撰《闽中记》,唐贞元中郡人林谞,宋庆历中郡人林世程增修,俱仍陶书旧名。淳熙中梁克家撰《三山志》,元致和间又有续志,而今惟《三山志》独存。此志为庭棉丁父忧在里时所纂,成于正德庚辰,述及二州九县之事,体备而博。按此志原本久稀,见乾隆《福州府志》凡例载:正德志向藏闽人徐兴公家。据萨士武《福建方志考略》载:原本藏在连江刘氏东明楼,为徐■〈木昂〉旧藏本。按■〈木昂〉即徐兴公之名也。此志原本收藏之原委如此。

连江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嘉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菶修,章朝栻纂。菶字来邕,号韦坡,云梦县人,乾隆庚子举人,七试礼部未售,以大挑知县,分发福建海澄县,旋调连江县,以疾就闽省城就医卒。朝栻事迹未详。连江建县,肇自晋太康间;邑志始于宋嘉定间陶武纂修,咸淳间宋日隆增修。元延祐间李荣纂修,明嘉靖间唐桐,清顺治间赵国琳,均修之,康熙间陈润、郑霄又修二志,皆无可考。乾隆五年知县戚■〈山上〈弓攵〉下〉言修县志十三卷,其时前志皆佚,如同首创。此志踵《戚志》重修,志类凡二十有六,每类或析目,或不分目,采缀尚为简核。物产类尤详备,所列农产十属,为谷、蔬、瓜、果、花、木、草、藤、竹、药,及飞禽、走兽、鳞介、海错,亦弥不毕述。每以篇后引征历代词人诗文,称诵每物之昔产于连江者,以为之证,并详注每物之种类,及其形性。连江以产荔枝名,其中有桂林、鸡子、中冠、金钟、尚元红、火山、十八娘,皆为名种。如其所纪山川、风俗、水利、兵制,亦稽考详核。职官、名宦,明以来颇少缺漏。人物分目,则不免冗杂。

罗川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高相纂修。相江都县人,举人,嘉靖二十四年任罗源县知县。罗川即罗源县,置县自五代时闽王始,以长乐县之永贞镇升永贞县;宋乾兴初,改曰罗源。罗源旧有志,最古者,有宋人之《罗川志》,久佚,元代志书今无可考。明弘治时学谕萧夔具稿四卷,邑社师郑渭又为之增续;正德间知县徐珪创立体裁,重加纂正。此志为相官罗源时补《徐志》后四十余年之事,仍前志体例,凡二十一类,其书名亦仍前志曰《罗川志》。罗源邑乘,此志以前皆称《罗川志》,因邑有罗川所经焉,迄万历壬子,陈良谏修志八卷,始名为《罗源县志》,崇祯间章简又为增补。

古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继祀纂修。继祀字懋承,归安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任古田知县。古田自唐开元间立县,至明万历十八年知县刘日旸始创修县志。继祀官古田时,又接纂其志条目悉加汇续,乃克成书,其体例仍依前志,以十二纲统八十余目。古田往昔人物事实,已大抵湮没无考,故其志脱漏者仍多。所核实者,惟赋役所载银矿铁冶,古田银矿,以宝兴银场,及龙岭银坑最著。宝兴在县新俗里二十九都,天禧二年始开采,明道元年岁收银九百二十五两,至绍圣二年废,明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时,累开累罢。龙岭银坑在保安里,明嘉靖二年,太监高宷开采,以利微不偿停止。铁冶县有铁坑五所,铁炉五。风俗载:畲民系盘瓠氏之后,深居幽谷,其素艺则开垦荒巅山厓,自耕自食,并有栽靛者,其田三年将成,则又弃而徙之他处耕种,又三年亦若此,故谓之畲民。古田畲民,有雷、蓝二姓,男女均赴山耕作,腰束鱼■〈晶〉,捕捉鱼螺等物。

闽清县志十卷影抄清乾隆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姚循义纂修。循义号斐园,江西浮梁县人,雍正七年贡生,乾隆六年任闽清知县。《闽清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清顺治中知县姜良性修《闽清志略》。循义修此志时,称旧志久佚无考,今存者则推此志最旧矣,其刻本余未有见,抄本今存亦仅惟此本耳。其书编例,参省郡志书,立三十二门,细目庞繁,而纪述实为不多,全书只十卷。建置沿革载:“闽清本为汉侯官县地,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折侯官县北十里,置梅溪场;五代梁乾化初,伪闽王氏始升为闽清县,属长乐郡。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姜良性,始造城垣。”山川载台山为主山,沈子岩、起傅岩多胜迹。芹山有道观,名奎光阁;宋白玉蟾尝在此山炼丹成道。又古迹、人物传,皆记白玉蟾事迹也。坊里载:宋分二乡,统十里;元析宣政里为二坊,合居仁、护仁为居护里,而省苑丘里,凡八里。明初因之,后又分居仁护仁为二里,凡九里,后改二坊五都,统图七。顺治十七年,知县姜良性始分为升平、和丰、旌良、旌善、绥来、淳化、怀德七坊乡,乾隆二年将海防屯粮割归在县,又立为一乡,通共九坊乡,凡二十四都。人物盛于宋,而元明次之,诸传如许将、许汾父子,以文章政事著闻,陈祥道、杨旸兄弟,以理学称,萧德藻之才望,皆卓可称道。科目在宋时共计一百二十四人,内首胪唱者三人,可称极盛。及明代登甲乙榜者,尚有三十六人。自顺治后历百年间,仅进士一人,乡榜十二人。杂记载:闽清风俗,事事从厚,惟火葬相沿不改,因民穷苦于无地葬身,此风久不少熄。按此志纪述,尚为简该,定例执笔者,皆出于循义一人。

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明弘治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九,卷十五至五十四)

明陈效修,周瑛、黄仲昭纂。效字志学,直隶南陵县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弘治十二年以南京户部郎中,知兴化府事。瑛字梁石,号翠渠,莆田人;成化五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著有《翠渠摘稿》。仲昭纂《八闽通志》已著录。宋始置兴化军,划泉州之莆田、仙游二县隶焉。元改为路,设总管府,领县三,莆田、仙游、兴化。明初改为府,领地如元;至正统间省兴化县,领莆田、仙游。志乘创修于宋绍熙壬子赵彦励撰《莆阳志》十五卷,元延祐庚申赵敬叔又为翻刻。明永乐、景泰有岳、彭二公相继修辑,皆未成书。郡志实为此志肇创,据瑛序谓:瑛纂总志,仲昭纂人物志,仲昭又别为义例。”按此志体例,定吏、户、礼、兵、刑、工六纪,每纪提其要以为纲,叙其事以为目。凡六纪、六十五纲,二百五十七目,体裁繁浩。以户纪叙述尤详,列物产、山川、乡里、赋役等纲,物产分海物考、山物考二篇。每篇又分上篇下篇,上篇分目,有谷部、菜部、药部、竹木部、草花部;下篇分目,有毛部、羽部、虫部、鳞部、介部,非惟分目之细,而记述甚详尽。山川则考述历来河川之变迁原委,以及水利之兴废。乡里一纲定例,以街巷、乡村、市镇、坊表,皆随里附入,使查索明晰,此纲述明时之乡村城镇规划制度甚详。赋役一纲,记宋时置军,有军学二赋,而与府州赋法不同,徭役分用力、用财二类,皆为宋时置军时之制也。六纪之后附《货殖旁考》一篇,记莆阳诸利之足以资养生者,并论及鱼盐布货植种饲畜之利,此篇宜附于户纪后,不宜附于书后。又人物志,附于礼纪,如职官选举入礼纪则宜,而以人物传附礼纪,以体例论,殊若未当。按此志所分纪纲目属,甚繁而细,纪载亦详密明代志书,体裁如此精密者甚少。又查此志今存原刻本,惟天一阁藏者为原本,而缺卷十至十四,五卷。清同治十年兴化知府林庆贻,据郡人陈莲峰、陈实兄弟家藏抄本,校正重梓,全书赖以得传。

莆田县志三十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金阜谢修,林麟焻纂。阜谢嘉善县人,康熙二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任莆田县知县。麟焻莆田县人,康熙九年进士,历任四川典试副主考,顺天乡试同考官,贵州督学使等官。莆田为兴化府属县,而立县乃先于立郡;始于陈天嘉中置蒲口县,隋开皇九年改名莆田,县境有莆山,邑在山南,故称莆阳。宋人之《莆阳志》《莆阳比事》《莆阳人物志》,实兼记今兴化府一郡。邑之别出一志,盖为金阜谢此书始。其书所记,则限于今莆田县辖境,其书体例,凡十二门,每门各析子目,以学校祥异为附,不立门目,有失之所重,殊欠体裁,书中文笔考稽,亦非志乘上品,但其书为莆田首修之志,又为仅存孤本耳。

莆阳文献十三卷列传七十四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文献十三卷、列传卷一至二十)

明郑岳纂。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江西左布政使,著有《山斋集》。是编辑录自梁、陈至明著作凡十三卷,又取名公事迹,为列传七十四卷,万历四十四年黄起龙为之刻行,其凡例有云:“名莆阳本莆口之地,古名莆举,则仙游、兴化二县兼之。”按此编为辑录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之艺文,及名人传记,其采辑诗文以年代为先后,作者名则列于题下。列传则见本传者录焉,无传者则详其字号爵里,附于其同时有本传之人以下:其书采辑艺文列传之多,过于历修邑乘之所载也。

仙溪志四卷清铁琴铜剑楼抄元至正重刊宋宝祐本(北京图书馆藏)

宋黄岩孙纂,元黄真仲重订。岩孙泉州人,宝祐二年由迪功郎任兴化军仙游县尉。真仲至正间官兴化路仙游县提领。仙溪即仙游县,与莆田其始为一邑。按本志叙县篇谓:“莆田之与泉州,其始为一郡,唐圣历三年,析莆田置清源县,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以县郡同名因改之。县有九仙姓何,以兄弟九人登仙得名,遂改为仙游县。”此志为肇创,刻成于宝祜五年,元至正十一年,真仲又为增订重梓。其书体例,总分四十余目,无大纲,合订为四卷。据《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藏有抄本,亦为四卷,即此书也。但据《福建方志考录》,注为十五卷,则真仲重订之后,或再有重订欤。而《考录》未有注明,以待将来考证也。

仙谿志十六卷明弘治四年陈文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迁纂。迁字槐林,仙游县人,成化举人,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参议。仙游旧志,据本志迁自序云:“邑志创于宋宝祐丁巳,至元至正辛卯,总九十有五载,已称邑志无存,遍求墨本,独得邑士傅玉成家藏一帙,可为依据而重镂之。自辛卯至于今,历年虽未甚久,然其间屡经兵燹,典籍残缺,家藏墨本千不能有一。有者惟蓝谿茅氏、西湖傅氏一二家,然又以手录数简,补其脱漏,未必尽旧时之墨本。宣德间邑之故老张乐素、茅梅涧、薛别驾辈,每叹此书之散逸,而虑后日之无传,欲重锓梓未就。成化初屏山郑检讨家居编次,未几而废。”此迁叙《仙志》之原委也。此志纂成于成化末年,迁丁艰家居时所纂,其体例,分为三十六门,别为十六卷。每门先录旧志原文,而缀新增者于后;此为史家编著显划新旧之法,俾使新旧段落分清,览者可展卷井然。纂成后,未即付梓,至弘治庚戌,知县陈文始为刻成。

仙游县志八卷清抄明嘉靖十七年本(天一阁藏)

明黄宸修,林有年纂。宸字拱宸,和平县人,贡生,先任广西洛容知县,嘉靖十四年调任仙游知县。有年字以永,号寒谷,莆田县人;弘洽五年举人,荐署萧山县教谕。正德时遣使至西域迎活佛,有年上《辟邪妄疏》,以罪谪官,后复升乐清知县,再升衢州知府,官至四川道监察御使。《仙游县志》修于明者,有弘治《陈志》,正德九年彭甫又重纂,书成未梓,嘉靖五年甫子彭大治继成之。此志之纂,为应督学江以达檄而重修,其后《彭志》仅十二年,续辑事物不多,体例亦因《彭志》稍加诠次而已。其编例为地舆、官制、学校、人物、公署、祀典、文章、杂志八类,目五十有六。于人物一类,去取论业,特为慎重,列传载蔡忠惠、叶正简于德业,傅龙图、朱绂、陈次升于忠譡,张弼、林萍于理学,以此数人为乡国典型。其次记沿革,驳斥旧志谓邑以仙游名,因汉何氏兄弟得仙之说近幻,故不录;按此志较前志纪载,为矜慎翔实。惜其原刻本不传,今仅存此抄本,视其笔意纸张,为清中叶时之写本焉。

金门县志二十四卷民国十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刘敬纂。敬闽县人,事迹未详。金门合群岛为一县,置县始于民国四年,县境为七十余里,而洋面所及,则宽广约四百余里,是为海防险要之地。未置县前,为同安县与马巷厅属地,故旧无县志。清道光十六年林焜熿纂《金门志》十六卷,同治十二年林豪又为续纂,采摭宏富,颇称翔实,但其为建县以前之书也。按此志体裁,同于乡镇志之体类耳。此志为建县后纂成,计凡二十门,目一百二十有一,约二十八万余言。以纪载金门立县,及地理、经济、物产、人文、历史、海防、兵事甚详,于海防一门言之,特详所叙防海筹议之策,甚有卓见。此志纂成后未有付印,原稿存于金门县署。据《福建方志考略》载:稿成未付印,写本有二,一藏县署,一藏福州刘氏家。此本即为刘氏所藏之稿,县署所藏之稿,今藏于福建师范大学。

泉州府志二十四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阳思谦修,黄凤翔纂。思谦字生白,宝庆府新化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铜梁知县,万历三十二年任泉卅知府。凤翔字鸣周,号仪庭,晋江县人,隆庆二年进士,历官吏、礼二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所为文尔雅深醇,著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泉之名肇自隋唐,历五代则统辖无常。所谓古之泉州,犹兼福、兴、漳三府之地,元置泉州路辖境与今府地无大更变,明时为府,领附郭曰晋江,外县六,南安、惠南、德化、安溪、永春、同安;而同安地,兼金、厦二岛。考泉志,自宋始,有《嘉定》《淳化》二志,明志始于嘉靖四年知府高越所修,隆庆二年知府万庆重修。此志为思谦官泉州时延凤翔属草,林志唯、李宗谦、何樨孝、苏宏家等,襄辅辑成。其书体裁,仍《隆庆志》例,定为八纲,以纲统目,通记泉属七邑,俱备无遗。《隆庆志》于沿革作谱,而总叙阙如;此志则颇叙原委,但简略不详。疆域本属一定,而泉州在宋,则与漳州争界,于明南安又与安溪争界;故分疆定域者难之。此志于疆域收材罗辑虽富,而未能断定界限。于山川、徭役、田赋、戎祀、吏治诸项,则较备而简核。于人物,立理学、气节,功业、文苑诸传,显著者,人物彬彬乎棹楔相望,而不免泛滥。又记金门、厦门二岛,自嘉靖中倭寇奔突事,则另有别传记之。

晋江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方鼎修,朱升元纂。鼎字牧邨,海丰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八年任晋江知县。升元事迹未详。晋江属泉州,自唐以来素称名邑,于人物,文学有欧阳詹,理学有蔡清,政事有梁克家,皆炳麟史乘,宿为文物之乡。然邑乘仅此一种,嘉庆间胡之鋘重修,而未刻。此志体裁效明黄文简《泉州府志》,分为九纲,曰舆地、曰规制、曰版籍、曰学校、曰秩祀、曰官守、曰武卫、曰选举、曰人物,九纲之外,又立杂志一门,凡十卷。卷后又附词翰一门,选欧阳詹等,有关晋江山川、风土、民情事迹之诗文数十篇,分为六目。此志原刻本今极稀见,此本前为吴兴刘氏收藏,今归公有。同治十六年彭鍪补刻重印,今徐家汇藏书楼及历史文献图书馆所藏,多有此补刻重印本。

南安县志二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刘佑修,叶献论纂。佑字伯启,鄢陵县人,顺治十七年进士,授南安知县。献论字曰卿,南安人,顺治九年进士,官满城知县。南安置县,始于唐贞元间,邑乘创修于明弘治甲子,再修于崇祯壬申。此志继《崇祯志》重修,成于清康熙壬子。其书体例凡十门,曰疆域、曰规制、曰防御、曰田赋、曰典礼、曰官师、曰科目、曰人物、曰艺文、曰杂志。每门均有小序,所析子目甚冗杂,亦无序次,又纪载疏略,考订未详。

惠安县续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娄云纂修。云浙江山阴县人,监生,道光十二年由崇安县星村分县县丞,提升惠安知县,居官仅九月即去。此志为云官惠安时,续嘉庆八年知县吴裕仁所修县志而作。卷前有福建盐法道王耀辰序,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序,及云自序。王序有云:“惠安自宋太平兴国始县,五百余年乃有明邑人张襄惠(岳)嘉靖庚寅八年志,又八十余年,万历壬子四十年,宜春杨续修之志。我朝一修于雍正庚戌八年王君泽椿,再修于嘉庆癸亥八年吴君裕仁。”按王序述《惠志》原委梗概已具。此志续《吴志》后三十年之事,且补《吴志》之缺漏,其体例为十门,凡十二卷。卷一舆地志,《吴志》舆地,只载山川封域较详,而不载距省距京之道里,则远近不明。又志险寨。不能详山陵之表里,志海防,而不详巡哨之法制,则防范未周。故此志续增道里、关隘、海防三目。卷二建置志,《吴志》建置既定,而后有屺而复修者,有踵事而续增者,有忘而失载者,此志悉续增之,凡七目。卷三政事志,续补户口、田赋、盐法三目,续《吴志》后三十年事。卷四礼典志,《吴志》礼典载祀制已详,而仪节未备,此志续以祭祀各仪;如述社稷坛祭之仪节,纪及耕耤器物,农具赤色,牛一黑色,耔种一青色。耕耤人役,耆老二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农童六人唱歌;其记仪节细详如此。以下诸卷,如职官自嘉庆八年增至道光十四年,自知县迄场官,分为六目。选举志分六目,增嘉庆进士一人,举人增雍正一人、乾隆十四人、嘉庆八人、道光十二人。又增恩赏进士,乾隆一人、嘉庆一人、道光一人;恩赏举人,自乾隆至道光十四人。又增武科进士十三人,增补《吴志》缺漏多矣。人物志,列传凡九,增自明至道光一十人,而文苑传增宋人卢仁。艺文志,《吴志》分文集、诗集,殊非体裁;此志定例三目,增诗文之足资可征文献者收之。金石志,《吴志》无此门,惠安古鲜金石,此志所收石刻自唐至明。祥异志只增人瑞一目,登年逾百岁者二人。按此志续补前志缺漏得宜,颇具编例。查此志经咸同间兵乱之后,原本今存绝少。

同安县志三十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吴镛修,陶元藻纂。镛浙江钱塘县人,乾隆举人,乾隆二十九年任同安知县。元藻字篁村,邑人,事迹未详。考同安县志,宋有钱绅修志十卷;明有成化戊辰、正德丙辰、隆庆戊辰、万历壬子诸志,均久佚。此志为镛仕同安时,踵康熙五十二年知县朱奇珍所修县志重修。凡取裁断限,悉归元藻之手,镛及罗棣亭、黄雪崖,相与商榷而考订之,邑绅黄近光、叶景若、刘允彰、庄子超各任分纂之职。书成于乾隆丁亥,卷三十,分星野志、沿革表、疆域志、城池志、山川志、水利志、都图志、田赋志、学校志、典礼志、军志、海防志、征抚志、坛庙志、寺观志、署解志、驿传志、古迹志、邮政志、风俗志、物产志、职官表、选举表、名宦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术志、仙释志、寓贤志,艺文志、外志诸门。其书体裁,仅用志表两体;于海防叙述最详,凡澚澳之属内港,属外洋者,朗若眉列。是时同安于外洋诸岛,惟厦门有同知驻之,于金门、马港有通判驻之,由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直隶管辖。而水师之操练,营汛之防守,及风信潮汐之时候,皆参稽博考,著之于篇。同安建县,据沿革表小引云:“晋时曾以同安称县,未逾年即废;及五代王廷钧复升场为县,遂立县一成不易。”同安疆域,周迴九百有余里,为泉、漳、台三郡咽喉,为海防重地。同安水利,以海为归,固不患潦患旱;故陂塘(今称水库)、堰坝为水利要策,旱可利以灌溉:若或久潦,陂塘溃溢,因入海为近,亦不致酿成大灾。故邑有陂塘堰坝数十。

安溪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黄怿修,林有年纂。怿字德和,浙江萧山县人,举人,嘉靖五年任安溪知县。有年纂《仙溪志》已著录,而纂此志时,年八十有九矣。按《安溪县志》昉于正德辛巳,嘉靖己丑又重修。此志体例,分地舆、官制、学校、人物、公署、祀典、文章、杂志八类。安溪自南唐保大十三年建置,明时属泉州府,领归善、积德、金田、修仁四乡。邑境多温泉,以蓬溪汤、横山汤、金汤、叶汤、大深汤最著。形胜东濒滨海,西北连汀、漳地,有安溪环迴县境,农产饶富,据土产门所载,谷有粳有糯,有一年一收、一年两收者。稻种有白香、白占、青占、旱赤、乌■〈禾示〉,畲稻等,占稻、畲稻能耐旱。占稻者无芒粒大,其色有白有斑有赤,出自占城,宋真宗时,以福建田多高仰,遣使至占城求稻种,以遗民种之,其后又给种以江、淮、两浙种之。麦有大麦、小麦、米麦、穬麦。粟与粱相类,大者为粱,小者为粟。黍叶似芦,高丈余,结穗如稻穗,散垂不毛。■〈米癸〉似黍而粒大,绵花俗曰吉贝,蚕一种曰原蚕,一种大而黑曰番蚕,好温恶寒湿。按其土产一门,述及产物名称种类形态,与裁养方法,较他志纪载详矣。

漳州府志三十八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袁业泗修,刘庭蕙纂。业泗江西宜春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四十年任漳州知府。庭蕙漳州漳浦县人,万历八年进士,历官云南提学使、广西参议。漳州于唐仪凤三年建州,明洪武初升府,领县十,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诏安、漳平、平和、海澄、宁洋。漳州在宋有《祥符图经》,及淳熙、嘉定、淳祐三志,于元无考,明有正德、嘉靖二志,及万历癸酉、癸丑二志。此志为知府闵昭余议创修,庭蕙与张燮、徐鸾等纂,业泗继事主修,纂成于万历癸丑。观其书中职官选举,增至崇祯元年。其编例,为纲十二,曰舆地、曰规制、曰赋役、曰秩官、曰兵防、曰人物、曰坊里、曰风土、曰古迹、曰灾祥、曰方外、曰艺文,每纲各系子目,子目以十具循序,段落分明,开卷井然。

厦门港纪事不分卷清三千客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窦振彪纂。振彪金门镇水师总兵。厦门港为思明县地,清道光十年思明知县周凯修《厦门志》十六卷,为志书之始。此纪为振彪任金门镇总兵时所作,书不分篇目,据事直书。有吴兴姚衡(雪逸)跋略云:“怡悦亭尚书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日奉命至台湾,密访总兵达洪阿,道(员)姚莹戮夷冒功一案。于次年正月十九日放洋金门镇,弁兵护至崇武海口而还。水师军门窦振彪,派千总蓝雄威,带缭手与舵兵二名护行,携书二册,言沿山海诸山之状,及沙浅风暴,南起琼州,北尽金门,无不备载。归乞窦将军录其副本,因乞武陵周敬五兄照录,而自绘图焉。校正既竟,为识其后。”今存此本而亡其图矣。

海澄县志二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胡鼎修,陈寅亮纂。鼎庐州府合肥县人,康熙十一年拔贡,二十五年任海澄知县。寅亮字国玙,海澄县人,监生。按本志所述,海澄本尤溪县地,旧名月港;唐宋以来,为海滨一大聚落。明正德间,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嘉靖四十四年始置县,迄崇祯五年,知县梁兆阳创修县志。按此志为鼎官海澄时踵《梁志》增纂,其书体例,凡二十四类,纪载翔实,不务革故纷更,浮华夸耀。例如前志述物产货贝之属,凡从外国贾舶至者,悉列卷内,失实之甚。明代海澄为外艘停泊所,但自万历癸酉后,外艘则集于厦岛,载笔者犹以奇货为海澄所产焉。此志能更正旧志夸耀失实之弊,亦为志乘核实之一道耳。

长泰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懋建修,赖翰颙纂。懋建字介石,镇海县人,雍正乙卯京闱亚魁,乾隆十三年任长泰知县。翰颙平和县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充国史馆纂修。长泰自南唐始建县,至明嘉靖间邑令萧廷宣始创修县志,至张杰夫任知县时,志始告成。继是有方应时为《万历前志》,管橘为《万历后志》,清康熙丁卯邑人叶先登为《续志》记事仍多疏略。此志成于乾隆辛未,其书体例本之《管志》,而以叶先登《续志》为参订,更增补六十余年之事,新旧参稽,栉比掇拾,颇无渗漏。所定志类十二,曰舆地、曰规制、曰学校、曰赋役、曰典礼、曰兵防、曰秩官、曰选举、曰人物、曰风土、曰艺文、曰杂志,每类各具子目。杂志兵燹一目,载嘉靖中倭寇逼城之事甚详,及郑成功据岛招集,亲率众万余来攻长泰。康熙十七年成功子郑经,于五月以巨舰攻海澄,六月初十日得之;遂乘胜又来攻长泰,城守黄辉开门导之入。如此类纪载,均可资史传以相参证者也。查此志原刻本,今极罕有,民国二十年长泰县长谢梅年曾为校印。

诏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秦炯纂修。炯慈溪县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二十八年任诏安知县。诏安本为漳浦县之南诏乡,明嘉靖八年始析为县;自建县后百余年,崇祯十年丁丑,知县胡学鸿创修县志十卷。此志继《崇祯志》重修。其书体例,分图志、天文、方舆、建置、祀典、学校、武备、贡赋、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十二门,子目九十,事增于前者倍余。方舆志载:诏安疆域,东抵漳浦界,西抵饶平界,广一百里;南抵海,北抵平和界,一百二十里。山川志载:诏安之山,自五岭、龙门、九牙而来,大峰突起者,为祖山。大峰之西曰小篆山,大峰之中出者,曰点灯山,曰奇金峰,曰六洞山。大峰之西南曰檺仔林山,日初稽山,初稽即九侯山,多胜迹。非大峰之支山者,有葵岗山、双岐山、东山、望阳台;望阳台在南门外,有石甚巨高,耸秀如屏。川有两溪会注沔洲,曰东溪,日塘东溪;支溪有赤水溪、大陂溪、走马溪、抗内溪,水之汇者,有龙潭,在三都,周六七里,其深不可测,可灌田数百亩。又有大果湖在二都,湖山盘礴十里许,为避暑处,虽盛夏,若隆冬然。武备志兵制载:县民兵即机兵,原额一百八十二名,隆、万以后减至八十二名,弘治二年制定选取民兵,须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凡州县七百里者,每里二名;二百里者,每里三名;三百里者,每里四名;而一百里者,每里五名。其编队伍悉照军法,每五十人为一队,设总甲一名,统小甲二,每小甲二十五名,此叙明弘治时福建民兵制度,于他书少见。查此志久已稀见矣,同治十三年曾为重刻。

云霄厅志二十卷清嘉庆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薛凝度修,吴文林纂。凝度江苏无锡县人,嘉庆六年进士,十九年任云霄厅同知,阅年去,二十一年复回任。文林云霄厅人,举人,事迹未详。按本志建置载,“云霄为古镇,名日开岳。始属绥安县,唐时属漳浦县,元至元间始置云霄驿。明设海防馆于此,以督捕通判驻之;清初为镇,驻镇守总兵。乾隆元年移漳浦县丞驻其地,嘉庆元年,始置云霄厅。”此志为厅志之始创,系从漳浦、平和、诏安三县志书中,掇拾补凑而成。其书所析门类,分舆图、方域、学校、民风、户口、土田、物产、祀典、兵纪、规制;秩官、宦绩、选举、人物、列女、名迹、艺文、灾祥、纪遗十九门。物产门宝之属载:“云霄水晶出于水晶场,小者皆不中器用,惟仙人亭山后,乾隆间尝产绿晶,围径寸长一指者,价百金。”查此志自咸、同间兵燹之后,原刻本百无一存,民国二十四年云霄县长雷寿彭为之重印,为铅印本;书后增附录一卷,载民国元年废厅改县之议案。

延平府志二十卷明嘉靖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能修,郑庆云,辛绍佐纂。能字大用,岳州府华容县人,正德九年进士,嘉靖初任延平知府。庆云字舜祥,南平县人,正德九年进士,历任潜山、南昌知县,官至南京礼科给事中。绍佐顺德县人,官延平府永安县教谕。按此志陈能序谓:“延平志始于宋端平间,明弘治庚申,郡守孙衍聘莆田王仲昭为之,其后胡九峰又续为之,未及成而九峰死。”按此志系据九峰未竟稿而重修,全书列地理志四卷,食货志一卷,官师志五卷,选举志一卷,人物志四卷,艺文志二卷,方技志一卷,祥异志一卷,拾遗志一卷。其叙一郡之典章故实,及地理人物,无不具备。据沿革载:“延平之名,始于东晋时置延平县,隋升为泉州,唐为延平军,五代为延平镇。宋为南剑州,元为南剑路,明为延平府;领县六,南平、将乐、沙县、尤溪、顺昌、永安。”延平形胜险要,负山阻水,为闽省襟喉;府境有剑溪、樵川环遶,当水陆之会枢,明时为兵防要隘。

延平府志三十四卷明万历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九至十七)

明易可久修,吴必学、林瑄纂。可久宜春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初任延平知府。必学南平县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临江府同知。瑄南平县人,贡生。延平郡志,自弘治间黄仲昭所定体裁,已具典型规矩,嘉靖初郑庆云重修,始臻齐备,嘉靖三十六年彭澄又修府志二十二卷,诸书久佚,惟《郑志》独存。此志继《彭志》重修,体裁以新修《福州府志》式,兼取郑、彭二志之所长,义例愈备;又延平府于嘉靖十四年析尤溪置大田县,领凡七邑,此志与《郑志》所载属邑有异矣。可惜今惟存此残书,无从窥其全书之体例也。

南平县志二十五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夔修,邹廷机纂。夔字舜一,镶白旗人,监生,康熙五十六年任南平知县。廷机南平县人,康熙举人。南平为延平府附郭县,古南剑州地;往事久载郡志,而邑之专志,自明正德、嘉靖间创修,为黄末轩所纂焉,凡一十有七卷。此志为夔官南平时,延廷机与邑诸生翁兆行、杨誉、施晋等,采辑而成。其书体例,为六纲,凡四十有二目,定例则繁简得当,叙人物,于理学传尤为斤斤谨重,以延平四先生冠之首。按《宋儒学案》谓延平四先生者,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皆尝讲性、理之学于延平。据此志所载四先生之事迹,杨时则游宦于此,朱熹父尝谪居尤溪,寓于溪南郑氏而生熹也,熹少尝学于李侗者也。罗从彦之先,自豫章迁南剑,因家剑浦。惟李侗则世为延平人。此志《理学传》四人并收,而其小序有云:“四贤渊源,一脉过从;讲学胜迹犹留,且其子孙裔孙,现隶邑里者较多。”所谓延平四先生者,《宋儒学案》亦谓四人皆尝讲学于延平,固不必言其是否为延平人也。此志并载四人,则非附会夸耀。但其小序所言,讲学胜迹犹留,子孙裔孙隶邑里者较多,似为杨、朱二人争籍。然杨、朱讲学则非独于延平一方,其子孙于数百年间之支系迁布,亦非尽在延平一地也。

顺昌县志十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八)

明马性鲁纂修。性鲁字进之,溧阳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十三年以兵科给事中谪任顺昌知县,任满升寻甸知州。按本志沿革载:“顺昌置县,自南唐时始。其后何氏《闽书》亦谓南唐以永昌场置顺昌县。”但按《十六国春秋》有云:“闽永隆二年王廷钧取永平、顺昌二城。”则顺昌之名,不自南唐始有矣。顺昌志乘起于何时,未可稽考,然据此志性鲁自序有云:“旧志义类不伦,统纪不明。”则此志以前,顺昌已有邑志矣。按此志之编纂,为性鲁首集诸生,翻检旧载,采访闻见,汇辑成草,继属学僚编次成册,仅二月脱稿。其编纂有绪有法,若无旧志或志稿,则成书不能如此之速。其书体例,凡十门,各系子目,义例整严;万历《顺昌县志》舒俸序,称其文质具备。阅之诚然。

沙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林采修,邓文修纂。采号梅庄,广西平乐人,康熙举人,康熙三十六年任沙县知县。文修字观成,别字燝区,沙县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十二年成进士,终身未仕。《沙县志》宋元无考,明嘉靖十五年,知县方绍魁创修,二十四年知县叶联芳重为修纂;万历十四年知县袁应文修而未成,十九年知县徐显臣继成之,皆属黄文梯执笔。此志踵辛卯《黄志》重修,增补百余年之事物,其书体例,凡十二类,曰方舆、曰疆域、曰建置、曰山川、曰田赋、曰学校、曰祀典、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杂述、曰艺文,每类各具子目。其编例仍依《黄志》门类,而增纂事物,则新旧分明,虽仍旧例,如同新纂。又行文简雅,绝无冗沓之病。

尤溪县志七卷明嘉靖九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四至五)

明李文兖修,田顼纂。文兖南海县人,正德举人,嘉靖三年任尤溪知县。顼字希古,号柜山,尤溪县人;正德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礼、兵二部郎中,湖广提学佥事,贵州提学副使,著有《太素集》二卷。历修尤溪县志,尤字皆作■,未详何义也。县有志始创于宋庆历间邑令宋咸,迄元纂修无可考也。此志纂成于嘉靖六年,为今存县志最古之书,其书凡七卷,卷一地理第一,卷二建置第二,卷三田赋第三,卷四祠祀第四,卷五官师第五,卷六人物第六,卷七选举第七。观其目次,似为未竟之稿,而即以付刊。书中纪载,亦疏略缺漏。地理志首沿革形势,谓建县始于开元二十二年,时经略使唐修忠,以书风其民酋长高伏以千户附之,至娖娖始内附,二十九年即其地立县,隶福州,此为纪其建县之始焉。次叙形势,引旧志云:“双峰北耸,二水东流,惟山翼其西,象山揖其南。”按此志以邑之伏狮为镇山。纪河川,言邑境有尤溪,旧名沈溪,后人因避王审知讳,故去水名成尤,县因以名。纪乡制,县有常平、兴文、进城、丰城四乡,乡之领属,宋为里,元改为团,明改团为都。田赋志,首列户口表,宋主户一万七千七百五十二,口三万八千一百八十八,客户三万三千四百二十二,而无口数。元户一万一十四,口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三,未分主客。明户分民、军、匠、校尉、力士、医、铺兵、僧、道诸项,口分男子、妇女,嘉靖元年载,民一千五百,军六百五十三,匠一百八,校尉力士共三,医三,铺兵三十六,僧五十七,道一。口:男子二万五千七百六十六,妇女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次列田、地、园、池、山表,自宋迄明。嘉靖元年载,总数二千四百六十一顷三十八亩五分。三列税粮表,自宋迄明,据嘉靖元年载,总收夏税,官三十六锭三贯五百三十三文三分,民一百九十二锭八百八十四文,秋粮米,官二千六百七十石七斗五升一合四勺四抄二摔五圭,民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一石七斗六升三合四勺五抄。按赋税用表之例,明晰易查,而所列者以年为次,间多缺漏,各表惟嘉靖元年一格无缺。

建阳县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冯继科修,朱凌纂。继科字斗山,番禺县人,举人。嘉靖二十八年任建阳知县。凌字龙冈,建阳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佥事。按此志体例,分图、纪、表、志、传五体,图有县境、县郭、儒学、书坊诸图各一,而不列八景图,以严史例焉。纪以编年例,记县之大事;如所记元至正间陈友定据福建,建国号曰汉,移都于建阳之事,乃建阳之要史也。表四,日历代职官年表,曰杂属官年表,曰历代选举年表,曰封荫例授等表,体取年经事纬之法。志十,曰封域志、曰山川志、曰风俗志、曰治署志、曰户赋志、曰储恤志、曰学校志、曰秩祀志、曰艺文志、曰杂志,观其体裁划一,叙事足征。传首列朱(熹)、蔡(沈)二世家,次列人物传凡一百六十五人,以时代编次。此外又列总序一编于图表之前,以叙述修志义例,及考证邑之沿革,但与纪县一篇有重出处,非体裁之纯善也。按此志注朱凌总纂,又有邑人卢秉义、余镗等为助编纂,金华胡子器为助定例。其书成于众手,而体裁修辞一律,是经朱凌所笔削也。

浦城县志十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黎民范纂修。民范江西南城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任浦城知县。浦城志可考者,明成化己亥知县刘珩,属教谕胡昱纂辑。此志承胡昱之志重修,为民范及教谕陈元葆等所纂,元葆莆田人,举人。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食货、官师、政教、人物、祥异、诗文八门。于舆地,纪道里四至远近甚详。于建置,纪津梁之举废无漏,于食货,所叙物产沃瘠,户口登耗,则概括靡遗。其余各门,以编年纪录皆详记年月。人物则首重理学,宋儒真德秀生长于其地,朱熹亦尝讲学于此,持之为邑之光宠。按此志所考沿革,未能详确;谓建县始于东汉建安间,置临浦县,唐嗣圣六年改武宁,天宝元年改载兴。后唐同光中更名浦城,宋德祐初置忠安军,元复名浦城。后世考识者,多议其误。《嘉庆县志》于沿革一门广摭博采。考证前志之误,县实于唐天宝间更名浦城也。

松溪县志十四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九)

明黄金纂修。金林宁县人,监生,嘉靖十四年任松溪知县。《松溪县志》创修于明正统间,知县张绅修而未成,成化时尝继纂,亦未付梓,弘治十八年知县陈槐重修,至正德二年刻成。此志踵陈槐志重修,为教谕廖芝与邑士寅敬斋、郑宗、李平冈、徐科、李镗等采辑,删定去取,则一决于金。其书体例,分为十四类。沿革载:“松溪旧为松源镇,南唐保大四年,升镇为县。宋开宝八年,改松源为松溪。”水利言邑有九陂,颇获灌溉之利。赋役有颜料、沉香、真香、珠料、斗珠等税。食货有坑冶一目,载邑之吴家山坑穴产银;宋绍兴间匠作李重四见大漈岩下有银矿盘结,遂私采冶炼,闻于官被封闭。洪武三年丽水县民潘子芳为坑首,自备工本开下官等坑,认课申过户,仿农田则例,每夫受田六十亩,岁纳粮米六石。准银六两,永乐后收回官办,开场置局,命内侍守之。又铁冶一目载,铁坑一在东关里,一在松溪里,洪武间置,岁办铁二千四百九十二斤。

政和县志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车鸣时纂修。鸣时归善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二十五年任政和知县。政和于宋政和五年建县,县志创于知县黄裳与典史郭斯垕,自建文间采辑,至永乐二年乃蒇事,成县志四卷。其书原本久佚,天顺三年,知县张琛曾为重刻。此志为鸣时官政和时,集邑之诸生采辑而成;所定体例,以天、地、政三者为纲,天之纲,列星序;地之纲,列疆域、形胜、山川、物产;政之纲,列城池、仓库、征赋、徭役、户口、食货、岁用、屯堡、祠庙、学校、风俗、祲祥、科贡、传记、艺文。书中纪述,仍依《郭志》原文居多,增补《郭志》后百余年之事,记载简略。惟田赋、徭役、户口、食货诸门,纪载为备,于食货纪县有铁厂银矿,在东平里有■〈釒盧〉场,元时始开,规模甚巨,场地广数百亩。

邵武府志二十五卷明弘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八至十六)

明陆勉修,黄仲昭纂。勉字懋昭。江阴县人,成化举人,弘治中任邵武府同知权郡事,后擢南京刑部员外郎。仲昭纂《八闽通志》已著录。此志创修于知府夏英,延仲昭编纂,英去,由同知陆勉摄府事,继主修志事,书成于弘治乙丑。按沿革载:“邵武初名昭武,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寻升为县,晋惠帝元康元年,以避讳改名邵武,明帝太宁元年曾改名武阳。宋太平兴国四年建邵武军,元改为路;洪武初改为府,隶福建布政使司,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郡志原委,据本志仲昭序云:“成化初郡守冯公孜尝修之,成化末郡守刘公元复修之,皆祖元陈士元《武阳志略》,及宋上官氏《和平志》,而纂集者也。论者谓《冯志》太繁,《刘志》太简,繁则简帙浩重,恐郡人不能尽得也;简则纪载阔略,恐文献或不足征也。”按此志则合成化冯、刘二志,概括增损而成。其所发凡立例,体义甚佳,又繁简得宜;事无巨细,莫不尽载。至于选择去取,皆足以资实用者述焉。兹观此志体例之所善者有数端:于山川则别其夷险,以示防守之策。于户口则较其洧长,以验教养之实。于土田则稽其菜辟,以行劝惩。于陂塘有蓄水灌溉之利,而亦有溃溢之害,使民知其利害因革。于学校则示以古今为学之法,于祠庙则示以邪正去取之辨。总其书之所长,乃仲昭自序所谓其志之所资用于实用者也。

重纂光泽县志三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盛朝辅修,高澍然纂。朝辅思南府安化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十八年任光泽知县。澍然字雨农,光泽县人,嘉庆六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光泽县志》始于明宣德初训导朱徽,其后有正德戊寅志;万历癸丑志,康熙癸亥志、康熙戊子志、乾隆己卯志。此志继乾隆己卯志重修,据朝辅序谓:“出雨农专笔,不设分编,委成一人。”其书体例,分表、略、传、录四纲,曰时事表、曰官师表、曰选举表、曰恩例表;曰舆地略、曰山川略、曰陂塘略、曰风俗略、曰学校略、曰武备略、曰赋役略、曰建置略、曰经籍略、曰金石略;曰列传、曰儒林传、曰文苑传、曰孝友传、曰忠节传、曰良吏传曰武功传、曰义行传、曰高士传、曰方技传、曰方外传、曰列女传,曰宦绩录、曰寓贤录、曰杂录、曰叙录,其体裁近于传纪史法。以志例而论,殊若失宜。门类甚繁,而内容疏略,如物产一门,为志书之首要,而竟缺如。于水利专载陂塘略一门,其余岂无。其陂塘略小引有云:“光泽山县,陇田三之一,皆可坝可堰,以畜以泄,而水利兴。”按其所谓陂塘者,即今之水库,光泽陂塘最著者,有江家陂、赤岭上陂、上洋陂、杨梅陂,具在山谷,用以蓄水溉田。

建宁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燝修,陈恂纂。燝陕西临潼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建宁知县。恂事迹未详。此志创修于知县袁植,延李嗣元编纂未竟,其后知县陈子逵,聘徐中恒续编,亦未成书。康熙十一年燝调知建宁,见县志未成,延恂赓继参订,始克告成。其书体例,凡十二类,目六十有一,类目颇杂,载笔者三易手,文辞各异,义法不一,颇见其散乱也。

汀州府志十七卷明弘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九至十,卷十三至十四)

明吴文度修,杜观光纂。文度字宪之,南直隶江宁县人;成化八年进士,弘洽初尝以南都御史出守汀州,官至户部尚书,著有《交石类稿》三卷。观光饶平县人,弘治间任长汀县教谕。汀州沿革,于晋太康时为新罗县地;迄唐始置汀州,天宝初曾改为临汀郡,寻复旧名。五代及宋皆为州,元改为路,明升为府。此志修时,汀之领县有八,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郡志见载《宋史·艺文志》李辠《汀州志》八卷,久佚。元则无考,明志今存者,惟此志耳;惜此本残缺,志类撰人,皆依据乾隆《汀州府志》载《弘治志》刘震序谓:“此志为杜观光及分教梁鏄,合八县志订删而成。”又考其原书体例,有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制度、文物、宫室、学校、土产、贡赋、古祠、异迹、诗文诸门,体裁尚属完整。

临汀汇考四卷清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澜纂。澜字蓉江,长汀县人。此书经刘明凝、廖桂辛、刘有容校订而后刊行。澜自序略云:“汀州府志顺治中元仲、媿曾两公,逊谢不为;以致《明史·艺文志》中,府皆有志,汀州独无。媿曾言修述大事,必以待之后贤。今二百年矣,家弟心泉旧有《郡志补正》,乃就其中厘次而增辑之,名曰《临汀汇考》。”按澜序言《明志》汀州无志,而《永乐大典》收录《临汀志》,洪武时之书也。弘治十年吴文度修府志十七卷,嘉靖六年邵有道修府志十九卷,祟祯十年唐世涵修府志二十四卷,今三志犹存,何《明志》不著录。此书只四卷,而记述繁重。卷一建置、方域、山川,卷二人物、乡行、女贞,卷三政绩、流寓、风俗、畲民、典制、兵寇,卷四物产、轶事、山鬼、淫祠,凡十六门。汀州建置,原为侯官县地,唐开元二十一年以福州西建州,因长汀溪以为名也。其时领县三,新罗、长汀、黄连,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明清时名汀州府,治于长汀,领县八。此书记汀州府事,而名《临汀汇考》,从唐时临汀郡名也。

上杭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顾人骥修,沈成国纂。人骥字茨山,江苏如臯人;乾隆十三年进士,二十二年任上杭知县。成国浙江会稽县人,事迹未详。上杭沿革,初为新罗县西境之上杭场,宋淳化间始升为县。宋嘉泰二年邑令黄葵始修邑志,再修于开庆六年邑令钟绍安,于元无可考。于明有成化十二年,知县萧宏所修之志;弘治六年,知县徐绶所修之志,万历七年,知县杨万春所修之志。于清有康熙二十年知县蒋廷诠所修之志十二卷,乾隆十八年知县赵成又修续志六卷;《续志》讹误颇多,书甫行未久,知县卫克堉即为订正未成,迄人骥官上杭时,又为纂订重修,书甫纂成而去,知县潘廷仪为之付梓刻行。距赵成《续志》,仅五年之间,迭经三县令之手,始克成书。其志体例分为十二纲,曰区域、曰建置、曰版籍、曰典秩、曰武备、曰职官、曰名宦、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风土、曰杂志,目五十有九。其书记载,主于订正赵成《续志》之误,而《续志》以前之事物,大抵仍依蒋廷诠旧志原文,惟删去《蒋志》原文,又擅为之窜改,则尤非史法也。按此志原刻本久稀,同治三年曾为重刻。

永定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增刻十一年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翊清修,熊兴麟、陈钧泰纂。翊清辽东义州人,贡生,康熙七年任永定知县。兴麟字石儿,永定县人,明崇祯六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顺治四年清师南下,兴麟于辰州被捕;其家居永定猪妈楼,义不归顺,阖门百余人尽自焚杀。顺治十年兴麟放归,蛰居乡里,著述自娱,著有《素园诗文集》。钧泰字仙珴,永定县人,贡生。永定县志,创于明成化二十年,知县王璟修,教谕谢弼纂。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许文献重修,为邑人陈昊、张一渶所纂,万历三年何守成又为增续。此志为翊清官永定时重纂,修志表署兴麟与举人吴祖馨为总裁,邑进士萧熙祯、黄日焕,举人阙振、吴宾王、孔煌献、卢化,贡士林文聚、郑士鸿、江奋龙等同修。秉笔者则为钧泰也。其书体例,以封域、营建、学校、赋役、秩官、选举、人物、兵制、丘垄、艺文为十纲,凡八十四目。每目之后,如赞如论,各为十数语以缀之,又或合数目,而共论之,似有张饰之意耳。视其书中,叙道里,务欲广阔,而不免牴牾;纪山川,务夸灵奇,而不免附会;述人物,务尽流品,而不免泛滥;选艺文,务备体例,而不免假冒。至于赋役,则仅举大数,选举则多误年份;惟叙事属辞,去支就简,此其所长焉。又按其书中,仍前志旧文者甚多,户口田产,犹是万历时之数岁征起存,犹是明末之额,康熙初之加征截解,伫止酌复之欵,并无一语及之者也。

宁德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舒应元修,陈琯纂。应元字及吾,南昌人;万历举人,初任建德县教谕,万历十七年升任宁德知县,为学精详于经济,著有《宁阳政纪》等书。琯号东川,宁德县人。按此志首列舒、陈二序,咸谓县志首创于嘉靖初年闵兰庄所修,厘为八卷,凡八纪五十八目,时号信史。此志门类,悉依《闵志》,而纪风土、田赋、秩官、人物,其间盛衰耗废之故,判若眉列,增益前志之缺略甚多。按其序例所言,纂撰出于陈琯一人,应元又加以润色也。

永春州志三十五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杜昌丁修,黄任、黄惠纂。昌丁字松风,江苏青浦县人,贡生,初任浦城知县。雍正十二年升永春县为州,擢昌丁为首届知州,任满去,乾隆七年回任,十五年再回任,三仕永春凡二十余年。任字十砚,永福人。惠字成迪,任之弟;其家富藏书,兄弟长于文学。据本志沿革,永春于隋时,为南安县之桃林场,后唐长兴三年升为桃源县;晋天福三年闽王昶改名永春,嗣后数百年未更。清雍正十二年升县为州,又割泉州之德化、大田二县以隶,直属福建布政使司。桃林场即今之上场,按《闽书》载:“桃林场在永春县二十三都,魁星山下,今其村也上场。”唐盛均撰《桃林场记》,其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盛均此文,是纪永春事物之始。宋元志乘无可考;明嘉靖间林希元始修县志九卷,万历四年朱安期又为重修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宋祖墀纂县志十卷。州志则自此志首创,按杜昌丁自序言:“丙子夏敦聘永福黄十砚,偕其小阮同属笔焉;其宦绩乡懿之弃取,则不佞专司之。”此昌丁叙其书纂辑概况如是。其书编例共分二十四类,各类附及属邑未能清详界限。乾隆五十二年郑一崧重修州志,以杜志门类外,又增十二门,补正前志之缺误颇多,以知此志采摭考订之疏略也。又于各类之后,附载昌丁自著诗文,而多为赏咏之作,非跋非赞,体裁之不伦甚矣哉。

永春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柴鏕修,林希元纂。鏕字仲和,临海人;正德举人,由闵县知县调任永春,在任六年,擢汀州府通判。希元字懋贞,号次崖,福建同安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岭南督学使。永春志乘今存以此志最古,考其全书凡九卷七类,纂成于嘉靖丙戌。查其原刻本,仅存此二卷,书首页有近人冯贞群题记,谓为天一阁旧物。天一阁所藏此志,已全部散失,其余数卷,查无下落矣。北京图书馆藏有旧抄本,九卷具全。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范正辂纂修。正辂字载瞻,鄞县人;康熙二十五年由举人任德化知县。德化置县始于五代,属泉州府,历宋元明约七百余年而未更。清雍正十二年改属永定府。志创于明嘉靖十年,知县许仁修成县志十卷;其后凌邦辉、王夏声搜辑补纂,仍多缺漏。此志踵许仁之志重修,成于康熙丁卯,全书凡三十二门,未立大纲,事核而体严,可推方志之佳作。且此志传本稀少,可谓仅存之书矣。

大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维栋纂修。维栋江西兴安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大田知县。大田沿革,据本志维栋序云:“邑嘉靖乙未新造,地当延、泉、漳三郡之交,广袤三百里,山林深阻,奏请增设县以治,遂裂尤溪三之一,德化五之一,永安、漳平四之一,悉统于大田。”又据沿革载:“嘉靖十六年延平府通判林元伦,以其地介延、漳、泉三府之交,条禀御史白贲奏置大田县,属延平府。”沿革所载置建县之年,与维栋序言建县之年,则相距二载,必有一误;当时未经详稽,贻误后来难以稽考也。邑志之修,据维栋序言:“置县后越十二年,而会稽谢公廷训来知县事,创作志书,编为六卷。是时邑当初设,事迹阙如,但梓其大略存库。”按其说,此志以前已有县志稿矣,而序所言但梓其大略存库,疑六卷之志,未有尽刻,存库而未有流行,故今无传本也。此志为维栋官知县时奉文修纂,稽参邑人遗集,及世族宗谱,增益《谢志》而成。但为应征之作,魁限时日,故不免疏略;尤于考订未周,讹误百出。其书凡三十一门,无纲领目,体例亦未详悉,后之修志者,尝讥诋之。然其毕竟为大田首创之志,为始则难,理所自然耳。且今传本亦罕见难得,虽其体旨之有偏驳,而终不失为善本云耳。

龙岩州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廷球修,徐铣纂。廷球桐城县人,监生,保举署宁德,永福二县知县试用;实授福清知县,雍正十三年升龙岩知州。铣浙江秀水县人,事迹未详。龙岩唐开元时置县,名曰新罗;天宝元年改名龙岩,大历十二年改隶漳州,后未更改。清雍正十二年升县为州,领漳平、宁洋二县。县志创于明正统时王源、苏孔机始,嘉靖间知县汤相重修;清顺治十三年知县王有容又修志十卷,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江藻续增。州之有志此志首创,成于乾隆三年,其书体例,分封域、规建、学校、典礼、秩官、武备、赋役、古迹、风土、人物、杂记、艺文十二门。领邑各从类编次,事核文简,体裁尚佳。

○台湾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蒋毓英纂修。毓英字集公,奉天锦州人;由官生任泉州知府,康熙二十三年调首任台湾知府,二十八年升江南按察使。此志为《台湾府志》首创,以清初纪载台湾之书,当推此志与林谦光《台湾纪略》最早。其书凡二十五门,附目五,规模始创,缺漏势所不免,然其所叙台湾事物,梗概已具矣。沿革篇云:“明宣德间太监三保下西洋,舟曾过其地。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横行海洋,踞台湾造船,扰害滨海;都督俞大猷征之,道乾遁去。……延至辛丑,芝龙之子郑成功,自京口丧败,军驻厦门;乃与甲螺何斌,谋进取台湾,遂与荷兰人战。而荷兰人终无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尔所有珍宝金银,听汝载回,但留空城还我。荷兰知势不敌,弃城归;成功居之,改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府,总名东都。设一府二县,府曰承天,县曰天兴、万年。康熙二十二年改置府一,曰台湾;县三,附郭曰台湾,外曰凤山、诸罗。”按其所纪台湾沿革大事,以明宣德时始,宣德以前之事,采摭未臻全备,所叙倭、荷窃踞之事,亦未尽详。台湾亘古遂属中国,则有国史可征,而不在于志乘也。此书为上海图书馆检查回制废纸中所得,而从未见于藏书家书目著录,且查《台湾府志》原委,识者咸谓府志自康熙三十五年高拱乾首修,而不知早《高志》以前八九年已有此志矣。故此志之发现,于台湾文献极有所贡献。按此书目次之第二行题:襄平蒋毓英集公氏纂,男国祥、国祚校字。官修方志无此款式,余疑为毓英告归后家刻之书,所以嗣后修《台湾府志》者,皆不知有此志也。

台湾纪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华鄂堂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谦光纂。谦光字芝楣,长乐县人。按是编分十三篇,曰形势、曰沿革、曰建置、曰山川、曰沙线礁■〈石与〉、曰城郭、曰户役赋税、曰学校选举、曰津梁、曰天时、曰地理、曰风俗、曰物产,而附以澎湖版图。是编为谦光于郑克塽降清以后所作,开辟之初,规模草创,具陈梗概,正为后来修新志者之椎轮也。其同时记载台湾之书,李麟光撰《台湾记略》一卷,杂记台湾山川,附以《暹罗别记》一篇;徐怀祖撰《台湾随笔》一卷,成于康熙三十四年。皆篇帙寥寥,疑为未成之书,惟谦光此书初具轮壳矣。

台湾外记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江日升纂。日升字东旭,福建珠浦人。按此书可为小说,亦可为地方杂记,其所稽征事物颇繁。以纪事之体,用编年序次,又每卷头列七字标目冠之,似章回小说。其书首述郑氏世系,取世表之例;起自郑芝龙,次郑成功,芝龙之长子也。又次郑经,成功之长子也。又次郑克■〈藏上土下〉,径之长子也。又次郑克塽,经之次子也。至克塽投诚于清,封正黄旗汉军公。世系表以下分卷,每卷冠以标目,书内按编年记事。自郑芝龙起于明天启元年,迄郑克塽于康熙二十二年投诚,凡六十三年,其间台湾之历史地理,此书几无不述。如岛屿之阻绝,城垒之沿革,镇弁营将之忠佞勇懦,而终于睿谟征讨招徕;其中沿海诸战役,记载尤详。此书虽为专记郑氏之作,而书中又述及明初太祖时事,亦非囿于明亡而始焉,其所以著郑氏而始也。又纪及颜思斋之事,所以著郑芝龙之始焉;抑以著台湾开辟之始也。文中记及李闯王之起,藉为郑氏引绍,自郑成功以隆武君赐姓亡海外据台湾,其间三十七年记载尤详。可谓记台湾未建府前之事,最备之书。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元文修,陈璸纂。元文字洛书,正黄旗人,监生,康熙四十六年由延平知府调任台湾知府,官至湖广辰沅靖道。璸号眉川,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由古田知县调任台湾知县,官至台厦道。台湾久属中国,而志乘之书可考见者,则自清始。林谦光《台湾纪略》一卷,初具梗概,而其前又有《台海使槎录》。康熙三十五年高拱乾修《台湾府志》十卷,号称郡志首创,而不知康熙初蒋毓英已修府志,早《高志》前八九年矣。又见《古今图书集成》之《职方典》《经籍典》等,引载陈烻章《新修台湾府志》,则康熙时已凡四修矣。《高志》草创多失之略,此志乃增补其缺略,并续增十七年之事,《高志》十卷,以封域规制等为十纲,附目不多,此志仍《高志》十纲,而增子目八十有余,体例粗臻全备。如鹿耳门为全台门户,而《高志》疏而漏登;此志纪之于海防事宜,较详于《高志》。又如纪赋税,有杂说一条,乃郑氏首创,征饷有水陆异科,与内地迥别。又如纪牛磨蔗车,及港湾潭塭,缯縺■〈冖八苦,上中下〉■〈穴人又,上中下〉韡蠔之属,而未加解注,使观者不知其为何物焉。又如记台湾物产,自百谷以至草木虫鱼,类多内地所不常有,而亦不免疏略,如所载薤,则赤白二种,蒜则云有大小二种,而未言其与内地所产者之同异也。台湾自康熙癸亥得于郑氏之后,内地士大夫至止者,而各有著述以纪其地,然多散在四方。兹考康熙时所修郡志只四种,惟陈烻章之《新修台湾府志》仅见著录。

台海使槎录八卷清乾隆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叔璥纂。叔礅字玉圃,大兴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常镇扬通道。是编康熙六十一年叔璥官台湾巡抚时所修也。其书编例,卷一至四日赤嵌笔谈起原,以下分星野、形势、气候、城堡、赋饷、武备、习俗、祠庙、商贩、物产、杂著、纪异,附伪郑。卷五至七日番俗六考,分北路诸罗番、南路凤山番,各为考三篇。卷八番俗杂记,附题詠。此书记台湾形势、民族物产、番族风土,辨察甚详。其记物产,凡禽鱼草木之细,必验其形别其色,稻麦瓜果,且述种植之时。故其书虽属地理区域之杂记,为研究台湾情况者必读之书。

台事纪闻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韬纂。韬纂《瀛壖杂志》已著录。是篇因同治十年十一月琉球人遇飓风于海上,漂抵台湾,琉人被杀。日本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生番事务都督,入兵台湾,轻视中国主权,举国愤然。韬于是而作《台事纪闻》,记台湾近事,及地理、物产、部族之言语性情生活甚详。卷末题逸史氏王韬自跋,略云:“日人征番之役,其轻我中国甚矣。曾不知台湾乃我版图,生番乃我赤子,震动外国。我国家武事不修,上下无勇,堂堂大国,而卑屈葸弱遽至于此也。”此篇为韬感愤忧国之作。

台湾郑氏纪事一卷章炳麟手写本,潘景郑跋(上海图书馆藏)

日本川口长孺原纂,章炳麟节录。长孺日本水藩国史总裁。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县人,事迹见于史传。按是篇原书为三卷,炳麟遁居日本时选录,编为一卷。记郑芝龙、郑成功踞台湾时事,以编年记载,自隆武二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止;郑氏灭亡后,又记辛丑明遗民、漳人朱一贵称明室后裔,起兵于台湾之事。此本为炳麟手稿,未见刻行;景郑跋云:“先师太炎先生手写《台湾郑氏纪事》一册,当是遯居日本时所录,后附日人著述目录。取备獭祭者,时清廷正图加祸先生,采摭之事,非无意也。”按是编用隆武年号,亦可为炳麟抗清革命之一端事也。

台湾小志一卷清光绪十年吉管可寿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原题虚白主人纂。虚白主人为龚柴,事迹未详。又题此志,亦名《基隆淡水台疆小记》。书中叙事自明天启元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以记山川形势、物产民情,及历代兵革之故。据志序云:“虚白主人以今年春法人启谅山之衅,违理兴师;以兵舰数十艘游弋闽江口岸,耽耽于台湾之地;一犯基隆,再犯淡水,以致全台震动,岌岌可危。因著《台湾小志》一卷,俾有心时事者。”按此序言,此志纪载似不止至康熙时,疑非全帙也。又书首有邹守中所撰弁言谓:“从益报馆得《台湾小志》一册。”疑《益报》或登此志,但查光绪十年前《益报》,已不可得。查此志有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著录王锡祺辑,又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本、《中外地舆图说本》,皆缺不全。

东瀛随笔四卷蓝丝栏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潘霨纂。霨字国韡,江苏吴县人。按是书为记台湾掌故之杂志,凡四卷,卷一纪形势,卷二纪风土,卷三纪番社,卷四纪事实。同治十三年霨赴台湾帮办海防事时所作焉,成于光绪元年;数年前因琉球人在台牡丹社被害,日本藉口为之报仇,举兵台湾,霨累赴日营与以交涉。故纪事实一篇,记日军占台之事甚详;按其书所记甲戌四月十八日日军攻破牡丹、高士、佛锥、东竹仔四社之后,分扎大浦、角琅璃、龟山三处,共二千余人。日首胁令土民诱攻各部族,纲率等十一社头目,俱赴日营给领旗号,许不攻杀诸事。形势、风土、番社三篇,大抵参录旧志,益以见闻。按是书为随笔札记,不具编例,未见刻本,亦未见藏家书目著录。其书每篇首页第二行,注长洲张涵中校,书尾有光绪元年七月三日弟钟瑞敬读一过之句。

台湾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残存六册)

按此书存气候、风俗、海防、海道、户口、丁粮、田赋、盐课、蠲赈九篇,纂修人姓氏,每篇首均无标题,篇内纪载年代,于光绪十六年止。此书为上海市文化局文物仓库人员,于废纸中检得,交上海图书馆庋藏。考台湾建省,始于清光绪十五年;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府政建行省,此书既名通志,当为建省后所修。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有《台湾通志》四十卷,为陈文騄修,蒋师辙纂,稿成于光绪二十一年,原藏台湾总督府。此书疑即文騄所修之稿本,或于日本投降时所散失焉。

台湾县志十五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鼎梅修,王必昌纂。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新城县人;乾隆七年进士,由德化知县调知台湾县。必昌号后山,德化县人;乾隆十年进士,官至吏部观政。初鼎梅仕德化时,延必昌纂《德化县志》十八卷,及调台湾,复延必昌纂成此志。台湾有县志,自康熙庚子知县陈文达修县志十卷,规模初创,缺漏甚多。此志承《陈志》重修,列为一十四门,曰疆域、曰山川、曰建置、曰赋役、曰学校、曰祠宇、曰礼仪、曰武卫、曰职官、曰选举、曰人物、曰风土、曰艺文、曰杂记,体裁得体,事实约增前志十之五。台湾于康熙二十二年置府,同时设附郭县目台湾。台湾县境,据此志疆域所载至澎湖诸岛,建置云:“自元末设巡检司于澎湖始。”因是时澎湖尚未设厅,而无专辖。又疆域载里程,自厦门经澎湖,抵鹿耳门,至县治所,计水路一千二百六十里,是以航海里程计算,实未有此数焉。职官所载,文武错杂,品类无别,由于附郭之县,驻扎文武各衙府较多,颇难品类分别,难免错杂。总之此志编例,犹为得体,纪载尚属详核。

凤山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清李丕烈修,陈文达纂。丕烈康熙五十六年任凤山知县。文达台湾县人。此志为文达与凤山县学生李钦文、诸罗县学生陈慧,相与参互考证,仅阅五月而纂成。全书分为十卷,凡六十五目,卷前有水师提督施世骠序,及台厦道梁文煊序,台湾知府王珍序,台湾府海防同知王礼序,丕烈自序。书中纪载简略,又多缺漏;首创县志,纂成过速,由于采摭考订之未备,所以缺误甚多。

重修凤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修《台湾全志》本(旅大图书馆藏)

清王瑛曾修,黄修、卓肇昌纂。瑛曾字玉裁,江苏无锡县人,乾隆甲子科举人,官凤山县知县。修字乐序,福州侯官县人,乾隆癸丑科举人。肇昌字思尧,凤山县人,乾隆庚午科举人。按《凤山县志》创修于康熙五十九年,纪载简略;故瑛曾之修此志,征引采访,颇为庞繁。所定体例,分舆地志、规制志、风土志、田赋志、典礼志、学校志、兵防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十二类,子目七十有九,又附目六;子目标名序次,殊若未妥。卷首列全图六幅,于山水图甚精美,县城为圆形,方向位置,与今实地不合;北门外有莲池潭,为邑之名胜。又列引用书目,有《赤嵌集》《稗海纪游》《使槎录》《台海采风图》《瀛壖百詠》《婆娑洋集》《台湾志略》《赤嵌苹谈》《南方草木状》《番俗杂记》《台湾府县志》《诸罗县志》、何乔远《闽书》、沈文开《杂记》《东宰政事集》等书。按此志编例,能取材旧史,纬以新裁;首列舆地、次规制、次风土,三者备而大纲举。而风土志尤为最巨且精,所录番社十八社之历史、风俗、居处、饮食、衣饰、婚嫁、丧葬、器用等,靡不具载。且修辞语气,于邑人颇为尊重,而无轻侮语调。所录土语,以天地至生活,及亲属称谓,动植物名称,均译汉语对照。又录有俚曲,有八社曲、《饮酒捕鹿歌》《力田歌》《种薹歌》《待客歌》《颂祖歌》《被水歌》,以《颂祖歌》为最多。据旅大图书馆之凤先生来书为余言曰,此志俚语有死而复生日麻苏哈,颇似蒙语。之凤先生辽宁人,迁居内蒙甚久,颇知蒙语。以故台湾部族有自大陆迁徙之说,未必无据也。其次艺文志,所占篇幅最多,分上中下三部,分奏疏、诗赋、土语竹枝词。以卓肇昌、林梦麟所著为多,施肩吾、黄叔墩、沈先文诸作,亦列其中。又按其凡例所定十二则,颇具体例,如纪山川,以补旧志缺略,参众说,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安位置。纪风俗,则番汉分编,汉俗别闽、粤,番俗别图、社。纪土田租赋,皆据现行档案,逐条详注。纪学校、选举,则逐条荟萃,寻源究委,以访故实,俾知历代沿革之不同,以及其制度之损益。纪武备,于水师独详为本。纪物产,仅录其特产,内地所习见者不载。视其凡例十二则,均能符于志例,查此志原刻本,未有发见,纂成之后,有未付刻,亦未可考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今存此本外,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此本为《台湾全志》另种之一,《台湾全志》为日本人藤崎济之所编,汇集台湾之府厅县志书,于日本昭和三年出版,收《续修台湾府志》《台湾县志》《诸罗县志》《淡水厅志》《噶吗兰厅志》《淡水厅志记谬》《彰化县志》诸书,此书流传于我国者极少。

小琉球漫志十卷清乾隆三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士玠纂。士玠字筠园,邵武人。此志士玠任台湾府凤山县教谕时所作也。小琉球属风山县,在县西南,突峙海中,周三十里。此志乃述其山川、风土、地域之殊异,凡海中日月之出没,风云之变化,及鸟兽鱼虫草木,与夫俗语人物,无不记述也。其编例为纲六,卷一泛海纪程,卷二至三海东纪胜,卷四至五瀛涯渔唱,卷六至八海东賸语,卷九海东月令,卷十淡水社寄语。其书篇名风雅,而叙事翔实也。

诸罗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钟瑄修,陈梦林纂。钟瑄字宣子,贵州贵筑人,举人,康熙五十三年由邵武县调诸罗知县。梦林字少林,漳浦县人,监生。诸罗为台湾府属县,建置始于郑成功于台湾置一府二县,一曰天兴,即诸罗地也。成功死,其子经改县为州,设安抚司于此。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县治于诸罗山,地为郑氏故营址,因以命名,取诸山罗列之义也。县境自茑松新港,东北至鸡笼山后极海之地。诸罗事物首见载诸《台湾府志》,县志此书是为首创,其体例,分封域、规制、秩官、祀典、学校、赋役、兵防、风俗、人物、物产、艺文、杂志十二类,目四十有七。卷首有山川图十一,县治图一,学宫图一,土俗图十。而以文身、乘屋二图,尤表土俗之情;文身土俗祖父命之,刑牲会社众,饮其子孙至醉,刺以针,醋而墨之,虽痛楚,而不敢背祖父命也。乘屋如船形,为土人所居之室,则以大木凿空,侧覆为盖,上下贴茅,撑以竹木,两旁皆通小户。相传老者至鸡笼,见覆舟依岸,因仿之以为屋制。其次山川图,勘测特详,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亦见生动,以见列图绘刻之精致也。书中纪述,以兵防、风俗为详,诸罗当台海肩背,地皆防海要隘;兹篇分水陆防汛各为一条,凡阨塞险要,兵丁战艘数目,塘递瞭望巡哨处所,无不毕载。风俗分二目,汉俗为四条,土俗为七条,各缀本事于条下,与各志土风稍异。纪汉俗,因邑人五方萃处,风俗庞杂;纪土俗,则详言土人状貌、服饰、饮食、庐舍、器物、杂俗、方言,土人状貌,前后或攒双髫于左右,无髭髯,毛附体者尽拔之,文身遍体,刺蝌蚪文字,及虫鱼之状,于胸膛两臂,惟不施于面。跣足,上体常裸,以幅布稍敝下体前后,曰遮阴;冬衣短衣及脐,名笼仔,以鹿皮为之。

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廷璧修,周玺纂。廷璧字筠轩,云南晋宁人,举人,道光六年任彰化知县,未几去,十年复回任。玺广西临桂人,嘉庆四年进士,道光六年任彰化知县,值闽粤人纷争事被参斥,侨寓彰化;廷璧聘为崇文白沙两书院主讲,既而修县志,遂延玺为总纂。彰化故为诸罗县地,清雍正元年乃分诸罗百余里地置县。自建县后百余年,未有县志;此志是为首创,全编凡十二类,各分子目,序次颇具条贯,卷首专列乾隆时平林爽文事,及清高宗诗文,殊不合志乘体例也。

苗栗县志十六卷传抄清光绪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沈茂荫纂修。茂荫字槐堂,萧山县人,监生,光绪十七年以同知衔授苗栗知县。按此志序跋皆无,纂成于何年,未能考定,据职官表则止于光绪十七年。苗栗即猫里,清雍正元年设淡水厅,猫里隶之;光绪十五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改设行省,添建府厅州县;于是割猫里之地,设苗栗县,是为建县之始。此志亦为苗栗县志之首创也。其书编例,分志、考、表三纲,曰封域志、曰建置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典礼志、曰武备志、曰职官志、曰文艺志,曰图考、曰物产考、曰古迹考、曰风俗考、曰祥异考,曰职官表、曰选举表。三纲之外,又立列传、志余二门,体例殊有混淆。物产考附《磺案》一节,谓磺油出猫里溪头内山,油浮水面,其味臭;每日申酉二时方可捞取,煎炼之为用甚广,土人与外商争夺兴讼。又志余云:“猫里内山有石穴,产煤油可佐灯烛,募夷人为工师,凿井开采之,事实始于光绪丙子也。”按此说,苗栗之石油,清光绪间已开采矣。

噶玛兰厅志八卷首一卷清咸丰二年重修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董正官修,陈淑均纂,李琪生续纂。正官太和人,特授厅通判。淑均字友松,晋江人。琪生厅人。噶玛兰昔为后山族社中一荒落地,荷兰弗及窥,郑氏未暇开辟。于嘉庆十五年始开辟其地,利于耕。十七年设官置厅,其后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道光十七年柯培元始撰《噶玛兰纪略》十四卷,未见有刊本,陈淑均纂补之;及正官任通判,嘱琪生据淑均之稿续纂,始刊成厅志八卷,即此志焉。其编例,首议开噶玛兰节略,次堤堰图、关图、八景图。以下分封疆、规制、职官、赋役、礼制、祀典、风教、学校、武备、风俗、物产、杂识十二门,各分子目,是为体裁较备之志书。

澎湖纪略十二卷清乾隆三十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胡建伟纂修。建伟字勉亭,广东三水人,乾隆三年举人,四年进士,选授直隶无极知县,历任正定、福鼎、闽县知县,乾隆三十一年升任澎湖通判。澎湖在闽省东南大海之中,自隋开皇中遣使陈稜略地至澎湖,迨元末始置巡检司以官斯地,属泉州郡同安县,是为建置之始。明末郑氏据其地,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攻澎湖得之。是时澎湖尚未有专辖,由台湾县领管,雍正时始设厅。此志为建伟官澎湖通判时创修,其体例分为十二门,曰天文、曰地理、曰官师、曰文事、曰人物、曰武备、曰风俗、曰土产、曰赋税、曰户役、曰仓储、曰艺文。天时地理民情,一一尽述。按此志为澎湖志乘之始,其采摭于《台湾府县志》,及林谦光《台湾纪略》,黄叔璥《台湾使槎录》等书,且增数十年之事,其书搜罗颇繁,虽为首修之志,而纪载较备。

澎湖县志稿二十卷首一卷稿本(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油印本)

近人龙骧纂。骧字振麟,湖北孝感县人。按此志一名《澎湖群岛志稿》,是骧参阅旧籍,及中外书报为材,编纂而成。纪载始自澎湖建置,迄日本投降交还台湾为止,接管后骧所见闻者亦有附及。其中于日本占领时五十余年事迹,则分期叙述,颇清界限。按此志收集庞繁,采辑当非一人,但据骧序称,相协编录者有弟敦贞,子璿为之翻译。此志旨于纪载近时事实,澎湖所辖六十四岛,各岛之经纬度,满潮时面积,退潮时面积,及气温、雨量、气压、湿度、云量、日照雷电、地震等气象变化,暨农工商渔各业发展状况,历年各项统计数字,不厌求繁,均有记录。就其书编例,卷首有澎湖群岛地图一,英人之勘测澎湖群岛地图四,古澎湖厅图一。卷一总纲,卷二面积,卷三气象,卷四沿革,卷五市镇港湾,卷六人口,卷七风俗习惯,卷八宗教信仰,卷九教育,卷十交通,卷十一军备,卷十二农业,卷十三工业,卷十四渔业,卷十五商业,卷十六社会事业,卷十七公用事业,卷十八叙荷兰与郑氏及清与法、日之澎湖战争,卷十九旧迹,卷二十艺文。按其书新旧尽述无遗,可谓方志新创之体裁也。夫澎湖诸岛,既无高山大川,又无矿产沃田,不过渔业水产之盛而已。然其在我国海防则为重地,久为国人之所注意者也。故自清初以来,纪载澎湖之书颇多,如林谦先之《澎湖纪略》,胡格之《澎湖志略》,胡建伟之《澎湖纪略》,蒋镛之《澎湖续编》,及林豪之《澎湖厅志》二种,皆记载简约,且其成书已久,与今澎湖形势远殊,取材资用不大,此志乃集古今中外诸籍而成,材资丰实,为今日有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