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二

陈子龙Ctrl+D 收藏本站

  華亭徐孚遠闇公 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何剛愨人選輯

  李恂恂如參閱

  桂文襄公奏議四(疏 序)

  桂蕚

  ◆疏

  進輿地圖疏

  ○進輿地圖疏 【 輿地圖】

  臣惟隆古帝王。求講政務。親與其臣。面相可否。猶懼其未也。乃陳地圖焉。於是乎九州地域廣輪之數。民情土俗之宜。如指諸掌而後行之。是故一時允賴。我太祖高皇帝奮起民間。人之情偽實備嘗之。地之險易實徧歷之。 太宗文皇帝。亦與有間關之勞。故當時延訪儒臣皆出其胸中之實見所以斟酌損益百代之制。百六十年未易改也。自時厥後。 列聖相承。雖莫不具 上聖之資。而視 祖宗之實。嘗周遊民間者有間矣。是以延訪之典。或作或輟。 當是大臣雖多正人而才力不足以振起弊政故事業所見止此孝宗皇帝嘗銳意行之。終以不能徧知人情土俗而止正德以來。積十有六年。上下之情。於是大隔。而欺蔽遂有不可止者。則所當修復 祖宗之舊。使上下各得自盡正在今日。臣待罪輔臣、愧無裨補、乃者備員吏部、凡遇考績朝覲官員、密加訪問、於地方之民情土俗、亦各得其一二、除摘其論列之近似者、裝成三冊上請施行外、敢復即天下土地、分為十有七圖、各具敘紀、又裝成一冊上獻、伏惟 皇上清閒之燕、復披此圖、必如我 祖宗之親歷地方者。然則延訪之際皆有實據人豈能欺之哉

  ◆序

  大明輿地圖序

  北直隸圖序

  南直隸圖序

  山東圖序

  山西圖

  陝西圖序

  河南圖序

  浙江圖序

  江西圖序

  湖廣圖序

  四川圖序

  福建圖序

  廣東圖序

  廣西圖序

  雲南圖序

  貴州圖序

  四夷圖序

  ○大明輿地圖序

  右今日輿圖全盛如此、臣聞古二帝三王、統一區宇、血氣之屬、莫不尊親、凡以功德並隆、而仁澤廣被之效也、後有作者、靡不威加海。內、功成混一、然而尊親之意微矣、惟我 太祖高皇帝用夏變夷、思與天下更始、非有利其土地人民之心、是以中外華夷、莫不嚮風、及今百六十餘年、而有司失此意矣、土著之民。困于徵求。邊疆之士。苦於戰鬪故國或異政、家或殊俗、於是有一統之名、而迄不見一統之盛治、孟軻氏所謂盍、反其本者、其不在今日乎、臣謹法周禮職方氏、取兩京十三省四夷、約而為圖者十六、稍加敘次、義兼詳略、而冠以是圖、要以見別五服、等華夷、審方官人、任土作貢、戢、農兵、謹封守、興地利、飭人材、紏違逆、弼教化、協風土時勢之宜、章柔遠能邇之治、皆不出此道、又將以明我 皇上所以光昭丕業、克應天心者、惟是好生一念、庶天下百司、於道知所嚮而不虗役其志云、

  ○北直隸圖序

  北直隸占冀州地。京師即金元舊都也。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真定以北至于永平。關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 【 俱關】 喜山?夆古北黃花鎮 【 俱口子、在順天府東北境、】 險阨尤著。故薊州 【 順天府屬、】 保定重兵屯焉。山後諸州 【 自宣府東南至遼陽俱是、】 故我大寧都司地也。自 國家棄以與虜。 【 今朵顏三衛是、】 則居庸之外所恃以為藩籬者宣府耳廣平以南。四方水陸。畢會于臨清。 【 山東屬州】 轉漕京師。輻輳而進。若天津又海運通衢也 【 國初江南糧運俱從海道。今廢惟薊州運道猶通。】 河間真定保定之間。多達兵營塢。其人性獷難馴。且東安霸州武清 【 俱順天府屬、】 而東野曠人稀。姦宄伏匿。頗基腹心之患。迤山一帶則樵採耕牧之利居多姦人每竄其中有司病之葢賦繁民困。戶口流亡。雖畿甸同風而順天之馬政。 【 寄養馬匹、】 河間之水潦患尤烈焉。

  ○南直隸圖序

  南直隸。古揚州地。南京即六朝舊都也。我 祖宗創業。實基於此。然江限南北。古今恃為天險。江北則徐頴二州。 【 鳳陽府屬、】 地跨中原?連數省並稱雄鎮故淮安特建兵府。 【 漕運衙門】 守以文武重職。雖職司轉運亦示控扼之勢焉江南則安慶當長江委流。西控全楚。 【 江西湖廣俱楚地、】 為江表門戶沿海兵戍。本以備倭。而崇明常熟 【 俱蘇州府屬縣】 之民。間作弗靖。與江洋一帶出沒波濤。肆行剽劫者。不可勝計。故今江防海備。其重一也。若廬州則民習游惰。地不盡利。鳳陽習俗本同。加以高墻留守之冗費。故皆易以告飢。蘇 【 蘇州、】 松 【 松江、】 則田賦不均。供億日困。豐沛 【 俱徐州屬縣、】 之間。濁河泛濫。幾淪魚鱉。轉餉既艱。民亦凋瘵。葢水患莫甚于斯者也徽州多山少田。民逐末利。風俗用偷。池州在山麓江滸。軍民統理不一。寇盜因以竄匿鎮江則當京口之衝。鑿山圍水。海潮出沒。土田歲易處。 【 謂山田多荒、白圍田多坍江、】 民勞苦矣、

  ○山東圖序

  山東古青州地。外引江淮。內包遼海。西面以臨中原。而川陸則悉會于德州。 【 濟南府屬、】 自海道既廢遂以其西境為餽運通衢南盡邳徐 【 俱南直隸州、】 北泝天津。歲有河 【 運河、】 患築塞挑濬之勞。舟車牽挽之役。所在不免。而兗州水潦為虐。則民之疾苦莫甚焉。矧京儲邊餉之外。王祿是供。六郡徵輸。於斯為急。而青 【 青州、】 濟 【 濟州、】 之間。號多鑛賊。禁戢尤難。公私葢交病之。遼陽不設郡縣葢 聖祖初意欲軍多民少易于式遏而不知軍衛每多逃移不如郡邑戶口充實也若遼陽 【 遼東、】 自為區域。地本膏腴。舊皆郡縣民用安土設衛以來生齒稍稀惟遷徙謫戍之人多歸焉雖漸規恢復可也登 【 登州】 萊 【 萊州、】 本海運故道。然勢險難圖。 【 成山沙門一帶、多海磧、運船至此輒壞、】 稽之往蹟。則平度州 【 萊州府屬、】 東南有南北新河。 【 水源出高密縣、至膠州分流、為南北新河、自膠州入新河、西行□百四十里、即至萊之海倉、復入北海、以其自膠抵萊。故又名膠萊。元時所濬以避迤東海道數千里之險者。】 葢嘗治閘。 【 故蹟在迤北新河店海潮所通、自此至止八十里】 以達安東。 【 衛名、在青州東南境、】 則避開洋之險。宜亦有可講者

  ○山西圖

  山西古冀州地。背臨朔易 【 沙漠是】 表裏河山。葢有俯挹中州之勢焉。忻代 【 二州俱太原府屬】 以北。虜數內侵。故大同特設征鎮。與延綏 【 在大同西】 宣府 【 在大同東南】 互為聲援。鴈門偏頭寧武 【 三關俱在太原北境】 並置關戍。雖烽火之警不殊。而套 【 河套】 賊為急。且保德河曲 【 保德州河曲縣俱太原府屬】 之間。與虜僅隔一河。 【 黃河】 稍或撤備則門庭皆勍敵矣。若蔚州 【 大同府屬】 之鑛徒臨晉 【 平陽府屬縣】 之屯卒。 【 藩府屯軍】 潞城 【 潞州屬縣】 之逋民。並以山谷阻深。乘時抄暴要亦不足屯結也。然邊餉既廣。宗室彌蕃。一切供輸。自歲賦之外。皆仰給河東之塩課。三晉之民。勞瘁甚矣。而邊卒方且呌呶待哺。帥臣號令。為之不行。此則積習流弊。非漸圖之不可也。

  ○陝西圖序

  陝西古雍州地。山河四塞。形勝甲于天下。然平凉固原 【 平凉屬州】 一帶。畜牧蕃滋。外乏屏蔽。胡騎漸巳侵入鞏 【 鞏昌、】 鳳 【 鳳翔、】 之墟。若延 【 延安、】 慶 【 慶陽、】 則原野蕭條。兵亦精勁。寧夏則跨有賀蘭山黃河之險。虜難馳驟。故為備差易。葢本朝開拓以來。受降故城。 【 唐張仁愿嘗築三受降城于河外以禦虜、】 久棄不守。自移鎮榆林。 【 延綏鎮城、】 河套 【 延安北境是、】 盡為虜有。烽火遂達于內郡矣。甘 【 甘州、】 涼 【 涼州、】 以西。左番 【 西番、】 右達。 【 北虜、】 而肅州尤孤。故土魯番 【 在肅州西北二千餘里、】 輒肆侵犯。以為河西憂。洮岷西寧。則地入西羌。 【 西番、】 實與四川、同患苦。且亦不剌 【 北虜小王子枝將、】 以殘孽竄居西海。 【 在西寧西境、】 番人漸以南徙。 【 今松潘月?章腊地方是、】 國家既失茶馬之利。 【 每歲番人獻馬易茶、頗資其利、】 而逋寇生齒日繁則西境腹心之禍也。若漢中之襟喉巴蜀。潼關 【 在西安府東南、】 之保障全陝。並稱重地。而險者在我矣。然所在罄力以供邊。奉宗室。而平凉尤甚。閭閻愁苦。又何加焉。

  ○河南圖序

  河南古豫州地。閫閾中夏。四方輳進。葢彰德則控河北。 【 今北直隸是、】 嵩洛以蔽山南。 【 今陝西南境是】 南陽汝寧。直走襄黃 【 襄陽黃州俱湖廣屬府、】 之郊。而開封則其都會也。由開封以泝衛河。可以漕山東。沿汴泗可以漕淮。故言形勝者次關陝焉。然分建宗親。班祿無藝。以今計之。歲賦幾至百萬。民亦勞矣。且歸睢陳州 【 三州俱開封府屬、】 一帶。地兼數省。統轄非一姦人常藉以首難。勦捕則潰逸四出禍延他境。彰德道出趙 【 山西、】 魏 【 北直隸、】 之間。軍民左右屬盜雖歛跡。而牽制之患。實與歸德同。若考七郡之地。山水環互。民物茂實。則汝寧為優。鑄山獵野。依憑險固。強弓利弩。出乎其間。則河洛 【 河南】 為著。然上地未闢教令未馴。非課農宣化加意拊循。則寇盜劫奪之禍歲不免矣。

  ○浙江圖序

  浙江古揚州地、崇山巨浸、所在限隔、然嘉 【 嘉興】 湖 【 湖州】 與江淮相表裏嚴 【 嚴州、】 衢 【 衢州、】 以徽 【 直隸徽州府、】 饒 【 江西饒州府、】 為郛郭。左信郡。 【 江西廣信府、】 右閩關。 【 在福建北境、】 大海東蟠。繞出淮 【 淮安、】 揚 【 揚州、】 之境。斯固四通八達之區也。安吉長興 【 安吉州、長興縣、俱湖州府屬、】 以西。本山越巢窟。界在廣德 【 南直隸州、】 之間。上無兼轄之司。訟訐繁興頗號難治。嘉湖寧 【 寧波、】 紹 【 紹興、】 四郡。則震澤 【 今太湖是、】 東海之所經也。淜衝淤壅。大遺三農之害。而塩徒 【 嘉湖易通舟楫故私塩尤多、】 之患次之。處州之民。多依山盜鑛。動至數千。持之則激。緩復馳縱慶元 【 處州屬縣、】 松溪 【 福建屬縣、與處州接界、】 一帶。歲被侵暴。溫 【 溫州、】 台 【 台州、】 並海而南。信宿 【 再宿、】 達于福寧。 【 福建屬州、】 估客良便之。然不能不防他寇也。若倭夷奉珍入貢。則風帆直指寧波。突至倏來。,黠詐叵測。先事而備。其在定海 【 寧波屬縣、即夷舟所從入、】 乎。

  ○江西圖序

  江西古揚州地。當吳 【 南直隸、】 楚 【 湖廣、】 閩 【 福建、】 粵 【 廣、東】 之交。險阻既分形勢自弱安危輕重常視四方若保境和民。則九江獨據上流。牽制沿江州郡。且密邇南康。濱臨巨湖。 【 鄱陽湖、】 盜舟四出。不可無備。南 【 南安、】 贛 【 贛州、】 之間。則汀漳 【 汀州漳州俱福建屬府、】 雄韶 【 南雄韶州俱廣東屬府、】 諸山會焉。連州跨境。林谷茂密。盜賊之興。斯為淵藪。故設廵撫重職提師以臨之。袁州地逼長沙。 【 湖廣屬府、】 逋民客戶。頗難譏察。而南昌建昌饒州宗室固在。民疲供億。視臨 【 臨江、】 吉 【 吉安、】 瑞 【 瑞州、】 信 【 廣信、】 撫 【 撫州、】 諸郡殆有加焉。故凡江西之民。樸質儉苦。有憂勤之思。弘治以來。賦役漸繁。土著之民。少壯者多不務穡事。出營四方。至棄妻子不顧。而禮俗日壞。惡少閒出矣。

  ○湖廣圖序

  湖廣古荊州地。襄 【 襄陽、】 鄧 【 今河南鄧州即襄陽北境、】 抗其頭顱。蘄 【 黃州府屬州、】 黃 【 黃州、】 引其肘腋。江陵 【 荊州、】 制其腰腹伸膝南向亦足以雄視諸州矣若鄖陽之保商陝。 【 陝西河南交界地方、】 郴 【 郴州】 桂 【 本州桂陽縣、】 之跨閩 【 福建、】 粵。 【 廣東、】 辰 【 辰州】 沅 【 辰州府屬州、】 之捍蔽雲貴。大江中貫。五溪 【 在常德辰州地方、】 外錯。荊楚阨塞。斯其備焉。葢二儀交靈。山川獻秀。故王氣獨鍾于潛邸。然襟江帶湖。所至民罹水患。寇盜亦復乘之。過此則永州寶慶之間。謹備苗夷而巳。矧宗藩棊布。歲賦寔繁。楚俗慓輕。鮮思積聚。於是四方流民失業者多赴焉。故其率啙窳而難治。谿洞諸蠻。 【 施州及永保所屬地方是、】 本以漢法羈縻。差易馴擾。惟永順保靖世席富強。每爭奪獲罪。輒假戰功自贖。奸謀徧搆。驕橫滋萌朝議不明。猥加徵發。使遠方之民坐困。且久而玩敵。將貽異日之憂。謂宜定令。毋輒輕發。斯則善矣。

  ○四川圖序

  四川古梁州地。劍閣 【 即劍門關在保寧北境、】 表雲棧之固。瞿塘 【 峽名在夔州城東、】 鎖巴峽之流。界以番簇。 【 西番、】 阻以蠻部。 【 東川烏蒙烏撒芒部是、】 山水襟束。自相藩籬。故奸雄割據。則盜兵不敢西窺。地饒而險阨備也。然姦宄內作。懸車束馬。勢不相及。有難猝定者矣。况上列 藩。重兵外戍。諸所供饋。咸取給焉。且松潘以孤城介在番域。而寄咽喉于龍州。 【 宣撫司、】 千里轉運。輒為番蠻所遮。斯則巴西之隱禍也。烏撒芒部 【 即鎮雄府、】 諸夷。 【 四軍民府、】 雖犬牙形格。仰我鼻息。然內相黨結數啟兵釁。且於敘 【 敘州、】 瀘 【 瀘州、】 有唇齒之重。要在因俗撫綏。携其私黨而巳。乃若碉門 【 地名天全六番招討司治此、】 之臂視諸番。播州 【 宣慰司、】 之富藏四省。 【 播州地方與湖廣雲貴俱鄰接、】 殆與蜀相為盛衰者焉。建昌六衛。僻處西徼。自為奧區。民夷安業。非所憂矣。

  ○福建圖序

  福建古閩越地。以溫處衢 【 溫州處州衢州俱浙江屬府、】 信 【 江西廣信府、】 為北藩。建昌南贛 【 建昌南安贛州俱江西屬府、】 為右璧。惠潮 【 惠州潮州俱廣東屬府、】 為外戶。海為門。封壤促甚而重關內阻。溪山秀美。民用以和。然處 【 浙江處州府、】 人輒用盜鑛。流入政和壽寧 【 俱建寧府屬縣、】 之境。大為患害。古田 【 福州府屬縣、】 福寧一帶。本竊魚塩之利。山谷邃深。逋寇每憑之而嘯聚。但不常出也。濱海上下。外遏倭寇之流。近通琉球之貢。不為要害。而海物互市。妖孽薦興。 【 通番海賊不時出沒、】 則漳浦龍溪之民居多。且汀 【 汀州、】 漳 【 漳州、】 之山尤廣。人跡罕到。獨與贛州 【 江西屬府、】 聲勢相通。提督兵備實交治之。而永春安溪 【 俱泉州府屬縣、】 沙尤 【 俱延平府屬縣、】 之間。則屬之捕盜官矣。 【 四縣交界地方山盜頗多、】 葢簡僻莫如邵武囂訟莫如漳州。土沃民稀。耕稼自給兵燹不加則八郡一也

  ○廣東圖序

  廣東古百粵地。葢五嶺之外。號為樂土。由雄 【 南雄、】 連 【 連州廣州府屬】 可以向荊吳 【 湖廣江西是、】 由惠 【 惠州】 潮 【 潮州、】 可以制閩越。 【 福建是、】 由高 【 高州、】 廉 【 廉州、】 可以控交桂。 【 交阯廣西是、】 而形勝亦寓焉。濱海一帶。島夷之國數十。雖時時出沒要其志在貿易非盜邊也然諸郡之民。恃山海之利。四體不勤。惟務剽掠有力則私通番船。 【 記名通番、因而行劫海上、】 無事則挺身為盜。桴鼓之警。彌滿山谷。凡以良民困於徵求。亦謂之接濟通山之禁久弛 【 賫送塩米入山通盜者謂之通山、】 教治不修。而大征數舉之過也。且密邇蒼梧 【 廣西梧州府、】 征蠻幕府在焉。 【 總鎮兩廣太監總兵都御史俱住劄于此】 軍旅之興。殆無寧歲。兵糧供饋咸以待乏。况地產珠池。 【 在廉州境內、】 番物駢集。本民用所興而內使數來采辦民反病之故外負富饒之名。而內實貧困者。廣東是也。

  ○廣西圖序

  廣西古百粵地。當嶺南右偏、三江 【 府江左江右江、】 襟帶。提封甚廣。然內給藩封。外困邊圉。而風壤氣習。又視廣東特異。如府江綿亘八百里。則巳半為苗夷所有。阻兵江道。肆為寇竊。不但古田荔蒲數縣。 【 俱桂林府屬、】 苦其蠶食而巳。潯州則大藤峽跨在黔鬱二江 【 俱在潯州境內、】 之間諸蠻巢穴在焉。剽剠四出。急則投竄。雖有上隆州 【 田寧府屬、】 五屯所 【 在梧州府藤縣境內、】 扼其咽吭。不足制也。若興安 【 桂林府属縣、】 西延六峒。 【 在興安境內、】 與武岡州 【 湖廣属州、】 陽峒接壤。猺實據之。是為桂林北境之患柳 【 柳州、】 慶 【 慶遠、】 以西。則八寨 【 在柳州境內、】 號為盜區。洛容懷遠。 【 俱柳州属縣、】 並罹慘毒。而賓州 【 柳州府属、】 其襟喉矣。然右江一帶。惟岑氏 【 今思恩田寧泗城各土官俱是、】 最強。思 【 思恩、】 田 【 田寧、】 既巳殘破。則泗城州猶嬰樊之虎。計非削弱不可也。且南寧控遏兩江。坐躡交阯。 【 自南寧太平西南入約十餘程、】 桂筦保障。或者其在是乎。

  ○雲南圖序

  雲南古梁州裔境地。崇岡山?截嵲。激澗縈紆。城郭人民夷居十七、時恬則蜂屯蟻聚。有事則、獸駭禽奔。葢人自為險勢難統一者也必知其領要則雲南臨安大理永昌鶴慶楚雄。頗號沃壤。然元 【 元江、】 安 【 臨安、】 路納交阯。金 【 金齒司、後改設永昌軍民府、】 騰 【 騰衝、】 地擁諸甸。瀾滄聯絡寧 【 永寧、】 麗。 【 麗江、】 曲靖彈壓烏蠻。 【 四川烏撒烏蒙等府是、】 王公設險。於斯要矣而土酋大者元江武定景東麗江。小者姚安北勝鄧川霑益。 【 鄧川属大理霑益属曲靖俱州、】 並以兵力稱桀。向背靡常。葢自麓川難夷。 【 正統間、土酋任思發以麓川叛、嘗發兵討平之、】 滇境粗安。則沐氏 【 黔國公、】 世與有力焉。惟尋甸一帶。風土絕異。兵衛漸疏。故諸羅 【 武定東川等族俱羅夷、】 搆釁相尋。而木邦孟密。亦恃其險遠。至今不聞悔禍。咎在撫綏失策本無置制可言然滇南北向中州。必假道貴陽。 【 貴州、】 而後進。稍值兵梗。坐令隔絕。則滇池之達馬湖。 【 四川属府、】 武定之達建昌。 【 四川行都司属衛、】 川陸具存。久而榛塞。在今日所宜亟講。而萬里投宦。類難得人。則夷情蠢動。未為無故。此尤不可不慎也。

  ○貴州圖序

  貴州古西南夷羅施鬼國地。地里蠻夷並同滇境。而山箐峭深。地瘠寡利。夷性猾詐。殆有甚焉。故泗城州 【 廣西土官衙門、】 恣其狼吞伺竊。外戶。則守在永寧 【 州名、】 芒部。 【 今鎮雄府、】 盤據廣土。蹲伏北藩。則憂先畢節。若思南石阡銅仁數郡。界在鎮筸 【 鎮遠筸子坪俱長官司隸湖廣、】 酉播 【 酉陽宣慰司、播州宣慰司、俱隸四川、】 夷峒之間。鴟張家突 【 諸夷常突出數郡寇掠、】 貽患寔深。况地雜東川烏蒙諸部。 【 俱四川軍民府、】 師旅繹騷。每與川湖 【 四川湖廣、】 同其災害。而軍民歲計又大半仰給於二省兵荒交值。時有弗繼之憂。且水西普安凱里 【 俱土官地方、】 諸酋。富甲他夷。地連肘腋。逞姦首禍。患豈一朝。故知梟獍之資。不忘格鬪。而爭疆奪職乃其兵端焉。然夷虜自相剪伐。貴在因俗以時撫定不足煩 國家力也。

  ○四夷圖序

  今之四夷。北虜為急。國初設大寧都司。屯重兵鎮之。其地繞出山後。而遼東宣府大同。勢相連屬。自偏頭關逾河跨西北。大虜之警守在東勝。 【 在今河套之北、近受降城、即其地、】 河套之南。又有榆林。 【 在今延安府綏德州北境】 實為六鎮。後棄大寧。移置都司於保定。而宣府遼東勢始分矣。正統以來。有司又失守東勝。大虜乃得逾河。而偏頭關迤西。遂有河套之虞。因循既久有司又不肯以時廵套東勝之鎮併近內地。形勢愈弱。於是所賴以衛京師防邊虜者。不過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四鎮而巳。夫四鎮所領各堡。亦有精壯。苟足其糧餉。守備等官。勤加廵哨。為之牽連。援救自足以各守地方。督率耕牧。從古備邊之道也。今則撫臣假調操以自固。 【 夫鎮城本為牽連所領各堡地方、令有統属而設、今凡各堡精壯士卒、盡聚鎮城、各曰調操、以習攻擊、實乃自為備禦之計、遂致各堡地方、徒以老弱疾病者守之、虜寇縱橫、無復能為耕牧者矣、】 將帥假按伏以為奸。 【 夫精壯既畢集于鎮城矣、又每假按伏為辭、調兵四出、以致各堡不得備禦而堡中老弱、反受供億騷擾之苦、軍士乏正支之糧而將帥等官、反以剋減行糧為務、】 地方屢失。糧餉屢乏。實此之故矣。若哈密之失守。土魯番之拒命。則由近日文臣貪功。置制失宜。失中國之信。不足為慮。大虜自套來者。則亦不剌一種竄于陝之西海。地方蔓延至于西寧。使一帶地土不得耕種。士民不得安業直抵洮岷。頗難制禦。則其勢有可慮者。今惟有痛革調操按伏之弊。堅璧固守。勤加廵哨。為耕牧長計而無狃近利。乃可為也。其治南蠻之道。則在率土著良民得以自相守望。一或不支。為之連屬附近地方策應之。如湖廣之永靖廣西之 兵。置之不復徵調民足相死。兵不毒民。無貪功之文臣。無貪利之武將。亦不數年而安然矣

  右以上論調操按伏、乃今日之弊耳、臣又聞兵無定形、古人云。五指之更彈。不如合拳之一抶。故擇要害之地選良將。統精兵數萬。賊來分散搶掠。我聚彼分乃制勝之上策非調操必不可用于將帥得人此言最能変通巳說聚者不過數千。我常以數萬逐數千其算不為不是但今邊將多不知兵。所為俱被賊誘而復之。故將不得人不可言調操也

  又聞兵忌形露賊來不知我之虗實。必攻墩誘我我不往應但分兵按伏於屯堡。或依山林。或阻溝澗。乍隱乍見。使賊見我堡屯處處有兵而不露多少之形攻墩又不往應自生疑懼矣及賊散入屯堡。又被我伏兵擒斬。彼敢復深入乎。今或一聞賊來攻墩。即發兵檯營往救賊反得以設伏誘我縱我不為所誘彼常以精卒數千絆我於外即堡寨之內盡為蹂踐矣若使我兵不受其絆於外。彼敢無忌憚若是乎。此與調操一事相同若善用之可以取勝兵無常形也故將不得人亦不可以言按伏矣。

  又聞近之善守邊者每十餘墩必總委一官提調。十墩之中。擇一可守者。先儲米數石水數缺賊近邊。即歛十墩之軍。共處一墩。每墩止留善走者一人。舉煙放炮。又潛來共墩而處。賊若攻墩。不分有軍無軍墩分。俱寂然無聲。彼攻空墩。常多半日之勞。而卒無所得。攻有人之墩。則輒被木石擊傷而墜相繼來者見我各墩煙火齊舉即莫測孰為有守而自畏矣。所謂以靜制動。以佚待勞。常形人不形於人者。此類是也然此法須先遠探。俟賊往之處。我乃提兵問道而往伏於要害。誘而取之。乃為得策。今皆不揣敵情。不分奇正。一槩鳴鼓遽出。兵。未集而形巳露曾何益乎。故將不得人。凡調操按伏反為邊防弊政。故不得不痛革者。况帝王之道。以全取勝、此固在所不講者也、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