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
二、耶律文正公年譜
三、耶律文正公年譜餘記
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湛然居士集提要
五、湛然居士文集卷七跋
○一、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
宋子貞 撰
國家之興,肇基於朔方,惟太祖皇帝以聖德受命,恭行天罰,馬首所向,蔑有能國。太宗承之,既懷八荒,遂定中原,薄海內外,罔不臣妾。於是立大政而建皇極,作新宮以朝諸侯,蓋將樹不拔之基,垂可繼之統者也。而公以命世之才,值興王之運,本之以廓廟之器,輔之以天人之學,纏綿二紀,開濟兩朝,贊經綸於草昧之初,一制度於安寧之後,自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用能道濟生靈,視千古為無愧者也。
公諱楚材,字晉卿,姓耶律氏,遼東丹王突欲之八世孫。王生燕京留守政事令婁國,留守生將軍國隱,將軍生太師合魯,合魯生太師胡篤,胡篤生定遠將軍內剌,定遠生榮祿大夫興平軍節度使德元,始歸金朝。其弟聿魯生履,興平鞠以為子,遂為之後。以文章行義受知於世宗,擢翰林待制,再遷禮部侍郎;章宗即位,有定策功,進禮部尚書、參知政事,終於尚書右丞,謚曰文獻,即公之考也。妣楊氏,封漆水國夫人。公以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生。文獻公通術數,尤邃太玄,私謂所親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因取左氏之「楚雖有材,晉實用之」,以為名字。
公生三歲而孤,母夫人楊氏誨育備至。稍長,知力學。年十七,書無所不讀,為文有作者氣。金制,宰相子得試補省掾,公不就。章宗特賜就試,則中甲科,考滿,授同知開州事。貞祐甲戌,宣宗南渡,丞相完顏承暉留守燕京,行尚書省事,表公為左右司員外郎。越明年,京城不守,遂屬國朝。
太祖素有并吞天下之志,嘗訪遼宗室近族,至是徵詣行在。入見,上謂公曰:「遼與金為世讐,吾與汝已報之矣。」公曰:「臣父祖已以來皆嘗北面事之,既為臣子,豈敢復懷貳心,讐君父耶!」上雅重其言,處之左右,以備咨訪。己卯夏六月,大軍征西,禡旗之際,雨雪三尺,上惡之。公曰:「此克敵之象也。」庚辰冬,大雷。上以問公。公曰:「梭里檀當死中野。」已而果然。梭里檀,回鶻王稱也。
夏人常八斤者,以治弓見知,乃詫於公曰:「本朝尚武,而明公欲以文進,不已左乎?」公曰:「且治弓尚須弓匠,豈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上聞之喜甚,自是用公日密。
初,國朝未有曆學,而回鶻人奏五月望夕月食。公言不食,及期果不食。明年,公奏十月望夜月食。回鶻人言不食。其夜月食八分。上大異之,曰:「汝於天上事尚無不知,況人間事乎!」壬午,夏五月,長星見西方,上以問公。公曰:「女直國當易主矣。」逾年而金主死。於是每將出征,必令公預卜吉凶,上亦燒羊髀骨以符之。行次東印度國鐵門關,侍衛者見一獸,鹿形馬尾,綠色而獨角,能為人言曰:「汝君宜早迴。」上怪而問公。公:「此獸名角端,日行一萬八千里,解四夷語,是惡殺之象,蓋上天遣之以告陛下。願承天心,宥此數國人命,實陛下無疆之福。」上即日下詔班師。
丙戌冬十一月,靈武下,諸將爭掠子女財幣。公獨取書數部、大黃兩駝而已。既而軍士病疫,惟得大黃可愈,所活幾萬人。其後燕京多盜,至駕車行劫,有司不能禁。時睿宗監國,命中使偕公馳傳往治。既至,分捕得之,皆勢家子。其家人輩行賂求免。中使惑之,欲為覆奏。公執以為不可,曰:「信安咫尺未下,若不懲戒,恐致大亂。」遂刑一十六人,京城帖然,皆得安枕矣。
己丑,太宗即位,公定冊立儀禮,皇族尊長皆令就班列拜。尊長之有拜禮蓋自此始。諸國來朝者多以冒禁應死。公言:「陛下新登寶位,願無污白道子。」從之。蓋國俗尚白,以白為吉故也。
時天下新定,未有號令,所在長吏皆得自專生殺,少有忤意則刀鋸隨之,至有全室被戮,襁褓不遺者。而彼州此郡動輒兵興相攻,公首以為言,皆禁絕之。自太祖西征之後,倉廩府庫無斗粟尺帛,而中使別迭等僉言:「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公即前曰:「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因奏地稅商稅,酒醋鹽鐵山澤之利,周歲可得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萬石。上曰:「誠如卿言,則國用有餘矣。卿試為之。」乃奏立十路課稅所,設使副二員,皆以儒者為之。如燕京陳時可、宣德路劉中,皆天下之選。因時時進說周孔之教,且謂「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上深以為然。國朝之用文臣,蓋自公發之。
先是諸路長吏兼領軍民錢穀,往往恃其富強,肆為不法。公奏長吏專理民事,萬戶府總軍政,課稅所掌錢穀,各不相統攝,遂為定制。權貴不能平。燕京路長官石抹咸得不激怒皇叔,俾專使來奏,謂公「悉用南朝舊人,且渠親屬在彼,恐有異志,不宜重用。」且以國朝所忌,誣搆百端,必欲置之死地。事連諸執政。時鎮海、粘合重山實為同列,為之股慄曰:「何必強為更張,計必有今日事!」公曰:「自立朝廷以來,每事皆我為之,諸公何與焉!若果獲罪,我自當之,必不相累。」上察見其誣,怒逐來使。不數月,會有以事告咸得不者,上知與公不協,特命鞠治。公奏曰:「此人倨傲無禮,狎近羣小,易以招謗。今方有事於南方,他日治之,亦未為晚。」上頗不悅,已而謂侍臣曰:「君子人也。汝曹當效之。」
辛卯秋八月,上至雲中,諸路所貢課額銀幣及倉廩米穀簿籍具陳於前,悉符元奏之數。上笑曰:「卿不離朕左右,何以能使錢穀流入如此?不審南國復有卿比者否?」公曰:「賢於臣者甚多,以臣不才,故留於燕。」上親酌大觴以賜之。即日授中書省印,俾領其事,事無巨細,一以委之。
宣德路長官太傅禿花失陷官糧萬餘石,恃其勳舊,密奏求免。上問中書知否?對曰:「不知。」上取鳴鏑欲射者再,良久叱出。使白中書省,償之。仍敕今後凡事先白中書,然後聞奏。中貴苦木思不花奏撥戶一萬以為採鍊金銀栽種蒲萄等戶。公言:「太祖有旨,山後百姓與本朝人無異,兵賦所出,緩急得用。不若將河南殘民貸而不誅,可充此役,且以實山後之地。」上曰:「卿言是也。」又奏:「諸路民戶今已疫乏,宜令土居蒙古、回鶻、河西人等與所在居民一體應輸賦役。」皆施行之。
壬辰,車駕至河南,詔陝、洛、秦、虢等州山林洞穴逃匿之人,若迎軍來降,與免殺戮。或謂此輩急則來附,緩則復資敵耳。公奏給旗數百面,悉令散歸,已降之郡,其活不可勝數。國制,凡敵人拒命,矢石一發,則殺無赦。汴京垂陷,首將速不■〈碍,角代石〉遣人來報,且言此城相抗日久,多殺傷士卒,意欲盡屠之。公馳入奏曰:「將士暴露凡數十年,所爭者地土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上疑而未決。復奏曰:「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貴之家,皆聚此城中,殺之則一無所得,是徒勞也。」上始然之。詔除完顏氏一族外,餘皆原免。時避兵在汴者戶一百四十七萬,仍奏選工匠儒釋道醫卜之流散居河北,官為給贍。其後攻取淮漢諸城,因為定例。
初,汴京未下,奏遣使入城索取孔子五十一代孫襲封衍聖公元措,令收拾散亡禮樂人等,及取名儒梁陟等數輩。於燕京置編修所,平陽置經籍所,以開文治。時河南初破,被俘虜者不可勝計。及聞大軍北還,逃去者十八九。有詔停留逃民及資給飲食者皆死,無問城郭保社,一家犯禁,餘並連坐。由是百姓惶駭,雖父子弟兄,一經俘虜,不敢正視。逃民無所得食,踣死道路者踵相躡也。公從容進說曰:「十餘年間存撫百姓,以其有用故也。若勝負未分,慮涉攜貳;今敵國已破,去將安往?豈有因一俘囚罪數百人者乎?」上悟,詔停其禁。金國既亡,唯秦、鞏等二十餘州連歲不下。公奏:「吾人之得罪逃入金國者,皆萃於此,其所以力戰者,蓋懼死耳。若許以不殺,不攻而自下矣。」詔下,皆開門出降。期月之間,山外悉平。
甲午,詔括戶口,以大臣忽覩虎領之。國初方事進取,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統屬,至是始隸州縣。朝臣共欲以丁為戶,公獨以為不可。皆曰:「我朝及西域諸國莫不以丁為戶,豈可捨大朝之法而從亡國政邪?」公曰:「自古有中原者,未嘗以丁為戶。若果為之,可輸一年之賦,隨即逃散矣。」卒從公議。時諸王大臣及諸將校所得驅口,往往寄留諸郡,幾居天下之半。公因奏括戶口,皆籍為編民。乙未,朝議以回鶻人征南,漢人征西,以為得計。公極言其不可,曰:「漢地、西域相去數萬里,比至敵境,人馬疲乏,不堪為用。況水土異宜,必生疾疫。不若各就本土征進,似為兩便。」爭論十餘日,其議遂寢。丙申,上會諸王貴臣,親執觴以賜公曰:「朕之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天下亦無今日。朕之所以得高枕而臥者,卿之力也。」蓋太祖晚年,屢屬於上曰:「此人天賜我家,汝他日國政當悉委之。」
其秋七月,忽覩虎以戶口來。上議割裂諸州郡分賜諸王貴族,以為湯沐邑。公曰:「尾大不掉,易以生隙。不如多與金帛,足以為恩。」上曰:「業已許之。」復曰:「若樹置官吏,必自朝命,除恆賦外,不令擅自徵斂,差可久也。」從之。是歲始定天下賦稅,每二戶出絲一斤,以供官用,五戶出絲一斤,以與所賜之家。上田每畝稅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五升。商稅三十分之一,鹽每銀一兩四十斤,已上以為永額。朝臣皆謂太輕。公曰:「將來必有以利進者,則已為重矣。」
國初盜賊充斥,商賈不能行,則下令凡有失盜去處,周歲不獲正賊,令本路民戶代償其物,前後積累動以萬計。及所在官吏取借回鶻債銀,其年則倍之,次年則并息又倍之,謂之羊羔利。積而不已,往往破家散族,以至妻子為質,然終不能償。公為請於上,悉以官銀代還,凡七萬六千定。仍奏定今後不以歲月遠近,子本相侔,更不生息,遂為定制。
侍臣脫歡奏選室女,敕中書省發詔行之。公持之不下。上怒,召問其故。公曰:「向所刷室女二十八人尚在燕京,足備後宮使令。而脫歡傳旨,又欲徧行選刷,臣恐重擾百姓,欲覆奏陛下耳。」上良久曰:「可。」遂罷之。又欲於漢地拘刷牝馬。公言:「漢地所有,繭絲五穀耳,非產馬之地。若今日行之,後必為例,是徒擾天下也。」乃從其請。丁酉,汰三教僧道,試經通者給牒受戒,許居寺觀;儒人中選者則復其家。公初言「僧道中避役者多,合行選試」,至是始行之。
始諸王貴戚皆得自起驛馬,而使臣猥多,馬悉倒乏,則豪奪民馬以乘之,城郭道路,所至騷動。及其到館,則要索百端,供饋稍緩,輒被箠撻,館人不能堪。公奏給牌劄,仍定飲食分例,其弊始革。因陳時務十策:一曰信賞罰,二曰正名分,三曰給俸祿,四曰封功臣,五曰考殿最,六曰定物力,七曰汰工匠,八曰務農桑,九曰定土貢,十曰置水運。上雖不能盡行,亦時擇用焉。
回鶻阿散阿迷失告公私用官銀一千定。上召問公。公曰:「陛下試詳思之,曾有旨用銀否?」上曰:「朕亦憶得嘗令修蓋宮殿用銀一千定。」公曰:「是也。」後數日,上坐萬安殿,召阿散阿迷失詰之,遂服其誣。太原路課稅使副以贓罪聞。上讓公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皆善人,何故亦有此輩?」公曰:「君父之教,臣子豈欲陷之於不義;而不義者亦時有之。三綱五常之教,有國有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星辰也。豈可因一人之有過,使萬世常行之道獨見廢於我朝乎?」上意乃解。
戊戌,天下大旱蝗,上問公以禦之之術。公曰:「今年租賦乞權行倚閣。」上曰:「恐國用不足。」公曰:「倉庫見在,可支十年。」許之。初,籍天下戶,得一百四萬,至是逃亡者十四五,而賦仍舊,天下病之。公奏除逃戶三十五萬,民賴以安。燕京劉忽篤馬者,陰結權貴,以銀五十萬兩撲買天下差發。涉獵發丁者,以銀二十五萬兩撲買天下係官廊房地基水利豬雞。劉庭玉者,以銀五萬兩撲買燕京酒課。又有回鶻以銀一百萬兩撲買天下鹽課,至有撲買天下河泊橋梁渡口者。公曰:「此皆姦人欺下罔上,為害甚大。」咸奏罷之。嘗曰:「興一利不若除一害,生一事不若減一事。人必以為班超之言蓋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論。」
上素嗜酒,晚年尤甚,日與諸大臣酣飲。公數諫不聽,乃持酒槽之金口曰:「此鐵為酒所蝕,尚致如此,況人之五臟,有不損耶?」上悅,賜以金帛,仍敕左右日進酒三鍾而止。時四方無虞,上頗怠於政事,姦邪得以乘間而入。
初,公自庚寅年定課稅,所額每歲銀一萬定。及河南既下,戶口滋息,增至二萬二千定。而回鶻譯史安天合至自汴梁,倒身事公,以求進用。公雖加獎借,終不能滿望。即奔詣鎮海,百計行間。首引回鶻奧都剌合蠻撲買課稅增至四萬四千定。公曰:「雖取四十四萬亦可得,不過嚴設法禁,陰奪民利耳。民窮為盜,非國之福。」而近侍左右皆為所啗,上亦頗惑衆議,欲令試行之。公反復爭論,聲色俱厲。上曰:「汝欲鬬搏耶?」公力不能奪,乃太息曰:「撲買之利既興,必有躡跡而篡其後者,民之窮困,將自此始,於是政出多門矣!」公正色立朝,不為少屈,欲以身徇天下,每陳國家利病生民休戚,辭氣懇切,孜孜不已。上曰:「汝又欲為百姓哭耶?」然待公加重。公當國日久,每以所得祿賜,分散宗族,未嘗私以官爵。或勸以乘時廣布枝葉,固本之術也。公曰:「金幣資給足以樂生,若假之官守,設有不肖者干違常憲,吾不能廢公法而徇私情。且狡兔三穴,吾不為也。」
辛丑春二月,上疾篤脈絕。皇后不知所以,召公問之。公曰:「今朝廷用非其人,天下罪囚必多寃枉,故天變屢見。宜大赦天下。」因引宋景公熒惑退舍之事以為證。后亟欲行之。公曰:「非君命不可。」頃之,上少蘇,后以為奏。上不能言,頷之而已。赦發,脈復生。冬十一月,上勿藥已久,公以太一數推之,奏不宜畋獵。左右皆曰:「若不騎射,何以為樂?」獵五日而崩。癸卯,后以儲嗣問公。公曰:「此非外姓臣所當議,自有先帝遺詔在,遵之則社稷甚幸!」
奧都剌合蠻方以貨取朝政,執政者亦皆阿附。唯憚公詛其事,則以銀五萬兩賂公。公不受,事有不便於民者,輒中止之。時后已稱制,則以御寶空紙付奧都剌合蠻,令從意書填。公奏曰:「天下先帝之天下,典章號令自先帝出。必欲如此,臣不敢奉詔。」尋復有旨,奧都剌合蠻奏準事理,令史若不書填則斷其手。公曰:「軍國之事,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是遵行;若不合理,死且不避,況斷手乎?」因厲聲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餘年,固不負於國家,皇后亦不能以無罪殺臣。」后雖怨其忤己,亦以先朝勳舊,曲加敬憚焉。
公以其年五月十有四日以疾薨於位,享年五十五。蒙古諸人哭之如喪其親戚。和林為之罷市,絕音樂者數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弔。以中統二年十月二十日葬於玉泉東壅山之陽,從遺命也。以漆水國夫人蘇氏祔。先娶梁氏,以兵亂隔絕,歿於河南之方城。生子鉉,監開平倉,卒。蘇氏,東坡先生四世孫威州刺史公弼之女,生子鑄,今為中書左丞相。孫男十一人,曰希徵,曰希勃,曰希亮,曰希寬,曰希素,曰希周,曰希光,曰希逸,曰希□,曰希□,曰希□。女孫五人,適貴族。
公天姿英邁,迴出人表。雖案牘滿前,左酬右答,咸適其當。又能以忠勤自將,嘗會計天下九年之賦,毫釐有差,則通宵不寐。平居不妄言笑,疑若簡傲,及一被接納,則和氣溫溫,令人不能忘。平生不治生產,家財未嘗問其出入。及其薨也,人有譖之者曰:「公為相二十年,天下貢奉,皆入私門。」后使衛士視之,唯名琴數張,金石遺文數百卷而已。篤於好學,不舍晝夜。嘗誡諸子曰:「公務雖多,晝則屬官,夜則屬私,亦可學也。」其學務為該洽。凡星曆、醫卜、雜算、內算、音律、儒釋、異國之書,無不通究。嘗言西域曆五星密於中國,乃作麻答把曆,蓋回鶻曆名也。又以日食躔度與中國不同,以大明曆浸差故也,乃定文獻公所著乙未元曆行於世。
既葬公七年,今丞相持進士趙衍狀以銘見屬。國家承大亂之後,天綱絕,地軸折,人理滅,所謂更造夫婦肇有父子者,信有之矣。加以南北之政,每每相戾,其出入用事者又皆諸國之人,言語之不通,趣向之不同,當是之時,而公以一書生孤立於廟堂之上,而欲行其所學,戞戞乎其難哉!幸賴明天子在上,諫行言聽,故奮袂直前,力行而不顧。然而其見於設施者十不能二三,而天下之人,固已鈞受其賜矣!若此時非公,則人之類又不知其何如耳!銘曰:
帝王之興,輔弼是賴。誰其尸之,不約而會。阿衡返商,尚父歸周。風雲一旦,竹帛千秋。赤氣告祥,龍飛朔野。義師長驅,削平天下。儒服從容,左右彌縫。克諴厥功,惟中令公。令公維何?代掌爕理。太師之孫,文獻之子。白璧堂堂,維國之華。帝曰斯人,天賜我家。重明耀離,大命既革。乾旋坤轉,如再開闢。內外疇咨,付之鈞司。吾國吾民,汝翼汝為。公拜稽首,曰敢不力。權輿帝墳,草創人極。郡國相師,以殺為嬉。陰盜赤子,弄兵潢池。渙號一布,捷於風雨。指麾羣雄,圈豹檻虎。賢哲深藏,固拒牢關。潛行公卿,求活草間。隨材擇用,鬱為榱棟。網羅四方,狩麟蒐鳳。府庫填充,粟帛流通。公於是時,蕭何關中。臺閣討裁,典章燦煥。公於是時,玄齡貞觀。逋俘纍纍,蔽野僵屍。我燠而寒,我飽而飢。圍城惴惴,假息寸晷。我解其縛,我生其死。生息長養,教誨飲食。民到於今,家受其賜。惟天雖高,其監則明。乃祚元子,再秉樞衡。勳在盟府,名昭國史。富貴壽考,哀榮終始。莓莓新阡,浩浩流泉。不朽載傳,尚千萬年。
(四部叢刊本國朝文類卷五十七)
○二、耶律文正公年譜
王國維 撰
庚戌 【 金章宗明昌元年。】 六月二十日,公生。(公元一一九○年)
公諱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王生燕京留守政事令婁國,留守生將軍國隱,將軍生太師合魯,合魯生太師胡篤,胡篤生定遠將軍內剌,定遠生榮祿大夫、興平軍節度使德元,始歸金朝。其弟聿魯 【 案元遺山集二十七尚書右丞耶律公神道碑作族弟。】 生履,興平鞠以為子,遂為之後,以文章行義受知於世宗,擢翰林待制,再遷禮部侍郎。章宗即位,有定策功,進禮部尚書、參知政事,終於尚書右丞,謚曰文獻,即公之考也。 【 元文類五十七宋子貞撰公神道碑。】 始娶蕭氏,遼貴族,再娶郭氏,岞山世冑之孫,三娶楊氏,名士曇之女。子三人,長曰奉國上將軍、武廟署令辨才,次曰龍虎衛上將軍、贈工部尚書善才, 【 文獻神道碑。】 三即公也。公以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生。文獻公通術數,尤邃太玄,私謂所親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因取左氏之「楚雖有材,晉實用之」以名字。 【 神道碑。】
辛亥, 【 二年。】 二歲。(公元一一九一年)
夏六月丙午,文獻公薨。戊申,權殯於都城南柳村。詔百官會喪。中使宣慰其家,賜錢一百萬。秋八月辛巳,車駕臨奠,宰相百官陪。賜謚曰文獻,賜錢二百萬,帛四百匹,重幣四十端。九月庚午,葬於義州弘政縣東南鄉先塋之側。詔同知臨海軍節度使營護喪事。 【 文獻神道碑。案文獻之薨,元遺山撰神道碑繫於明昌元年,宋周臣撰公神道碑云公三歲而孤,則當在明昌三年,今從金史章宗紀及本傳。元史本傳及神道碑均不著公鄉里。公子鑄雙溪醉隱集寓歷亭詩注云予家遼上後家醫無閭,今觀文獻先塋在義州醫無閭山,則公本義州弘政人矣。】
壬子, 【 三年。】 三歲。(公元一一九二年)
公生三歲,母夫人楊氏誨育備至。 【 神道碑。】
癸丑, 【 四年。】 四歲。(公元一一九三年)
甲寅, 【 五年。】 五歲。(公元一一九四年)
乙卯, 【 六年。】 六歲。(公元一一九五年)
丙辰, 【 承安元年。】 七歲。(公元一一九六年)
丁巳, 【 二年。】 八歲。(公元一一九七年)
戊午, 【 三年。】 九歲。(公元一一九八年)
己未, 【 四年。】 十歲。(公元一一九九年)
庚申, 【 五年。】 十一歲。(公元一二○○年)
辛酉, 【 泰和元年。】 十二歲。(公元一二○一年)
壬戌, 【 二年。】 十三歲。(公元一二○二年)
學詩書。 【 文集十二為子鑄作詩三十韻「十三學詩書」。】
癸亥, 【 三年。】 十四歲。(公元一二○三年)
甲子, 【 四年。】 十五歲。(公元一二○四年)
乙丑, 【 五年。】 十六歲。(公元一二○五年)
丙寅, 【 金章宗泰和六年。蒙古太祖元年。】 十七歲。(公元一二○六年)
公年十七,書無所不讀,為文有作者氣。金制,宰相子得賜補省掾,公不就。 【 神道碑。】 欲試進士科,章宗詔如舊制,問以疑獄數事。時同試者十七人,公所對獨優,遂辟為掾。 【 元史本傳。】 文集 【 十二】 為子鑄作詩三十韻云:「二十應制策」,蓋舉成數也。是歲,蒙古太祖稱皇帝。 【 元史太祖紀。】
丁卯, 【 七年。二年。】 十八歲。(公元一二○七年)
戊辰, 【 八年。三年。】 十九歲。(公元一二○八年)
泰和末,母夫人教授禁中。 【 文獻神道碑。】
己巳, 【 衞紹王大安元年。四年。】 二十歲。(公元一二○九年)
庚午, 【 二年。五年。】 二十一歲。(公元一二一○年)
辛未, 【 三年。六年。】 二十二歲。(公元一二一一年)
是歲,春二月,蒙古太祖將兵伐金,敗金師於野狐嶺。八月,又敗之於會河川。九月,拔德興府。哲伯入居庸關,抵中都。 【 太祖紀。】
壬申, 【 崇慶元年。七年。】 二十三歲。(公元一二一二年)
癸酉, 【 至寧元年。宣宗貞祐元年。八年。】 二十四歲。(公元一二一三年)
公倅開州。 【 案本傳與神道碑均不紀年,文集九和平陽張彥升見寄詩云:「天兵出雲中,一戰平城破。居庸守將亡,京畿驛騎邏。有客赴澶淵(予嘗倅開州),無人送臨賀。奸臣興弒逆,時君遠遷播。」皆此年及次年事,則公倅開州當在是年。】 是歲秋七月,蒙古兵克宣德府,遂拔德興,哲伯取居庸關。八月,金胡沙虎弒其主允濟 【 太祖紀。】
甲戌, 【 貞祐二年。九年。】 二十五歲。(公元一二一四年)
宣宗南渡。公兄辨才、善才皆扈駕。 【 遺山集二十六龍虎衞上將軍耶律公墓誌銘及二十七奉國上將軍武廟署令耶律公墓誌銘。】 公留中都,丞相完顏承暉留守燕京,行尚書省事,表公為左右司員外郎。 【 神道碑。】 是歲,始參萬松老人。 【 文集八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菴錄序云:予既謁萬松,杜絕人迹,屏斥家務,雖祁寒大暑,無日不參焚膏繼晷,廢寢忘餐者幾三年。誤被法恩,謬膺子印,以湛然居士從源目之。案公得法在二十七歲,則始參當在是年。】 是歲夏五月,金主遷汴。六月,蒙古兵圍中都。 【 太祖紀。】
乙亥, 【 三年。十年。】 二十六歲。(公元一二一五年)
公圍閉京城絕粒六十日,守職如恆, 【 行秀湛然集序。】 是歲夏五月,中都陷。 【 太祖紀。】
丙子, 【 四年。十一年。】 二十七歲。(公元一二一六年)
受顯訣于萬松老人。 【 行秀湛然集序。文集十二為子鑄作詩三十韻:「禪理窮畢竟,方年二十七。」】
文:貧樂菴記 【 丙子日南至。文集八。】
丁丑, 【 興定元年。十二年。】 二十八歲。(公元一二一七年)
戊寅, 【 二年。十三年。】 二十九歲。(公元一二一八年)
春三月,蒙古太祖徵詣行在。 【 西遊錄。】 入見,太祖謂公曰:「遼與金為世讎,吾與汝已報之矣。」公曰:「臣父祖以來皆嘗北面事之,既為臣子,豈敢復懷二心讎君父耶?」上雅重其言,處之左右, 【 神道碑。】 呼曰「吾圖撒合里」而不名。吾圖撒合里,蓋蒙古語長髯人也。 【 本傳。】 繫年詩:過閭局河四首 【 案閭局河即元史之臚胊河,西遊記之陸局河。公過此河當在詣行在時。然四首用邱長春辛巳出塞詩韻,又有親見陰山凍鼠冰語,乃辛壬間在西域所追作也。文集五。】
己卯, 【 三年。十四年。】 三十歲。(公元一二一九年)
初,西域殺蒙古使者, 【 太祖紀。】 太祖西征,公從。禡旗之際,雨雪三尺,上惡之。公曰:「玄冥之氣見於盛夏,克敵之徵也。」 【 本傳。】 公從征,夏六月過金山。 【 西遊錄「道出金山時方盛夏。」】 秋九月望,過松關 【 文集三過夏國新安縣,時丁亥九月望也,詩云「昔年今日渡松關」,注西域陰山有松關。】
繫年詩:過金山用人韻 【 文集一。】 過陰山和人韻 【 七古。】 又 【 五律。】 又 【 七律。】 又 【 七律。】 再用前韻, 【 七古。以上文集二。】 過金山和人韻三首 【 文集七。案以上九章皆用邱長春辛巳年所作原韻,乃辛、壬間在西域時追作。】
庚辰, 【 四年。十五年。】 三十一歲。(公元一二二○年)
春三月,太祖克蒲華城。夏五月,克尋思干城。 【 太祖紀。】 公皆從。冬復至蒲華。 【 文集六再過山城驛詩序。】 大雷,上以問公。公曰:「梭里檀當死中野。」已而果然。梭里檀,回鶻王稱也。 【 神道碑。】
繫年詩:贈蒲察元帥七首 庚辰西域清明 【 以上文集五。】 夢中偶得 【 正月。文集六。】
辛巳, 【 五年。十六年。】 三十二歲。(公元一二二一年)
夏,太祖駐蹕鐵門關。 【 太祖紀。】 角端見,公奏請祭之。 【 案此事元人紀載紛如,然年月事實均有舛誤。神道碑:「行次東印度國鐵門關,侍衞者見一獸鹿形馬尾,綠色而獨角,能為人言曰:汝君宜早回,上怪而問公。公曰:『此獸名角端,日行一萬八千里,解四夷語,是惡殺之象,蓋上天遣之以告陛下,願承天心宥此數國人命,實陛下無疆之福。』上即日下詔班師。」元史略採其語入太祖紀及本傳,皆繫於甲申。癸辛雜志亦著其說,蓋亦出於神道碑。然近程同文跋西遊記、魏默深撰海國圖志均不信其說。予案庶齋老學叢談引耶律柳溪詩云:「角端呈瑞移御營,扼吭問罪西域平。」自注:角端日行萬八千里,能言曉四夷之語。昔我聖祖皇帝出師問罪西域,辛巳歲,駐蹕鐵門關。先祖中書令奏曰:五月二十日晚,近侍人登山見異獸,二目如炬,鱗身五色,頂有一角,能人言,此角端也,當於見所備禮祭之,仍依所言□□則吉云云。是角端之見在辛巳五月,時太祖方欲南行,尚在班師之前二年。宋周臣誤合為一,後人遂疑為虛妄,由未考柳溪之說也。】 旋歸尋思干。冬十一月,長春真人邱處機應詔至尋思干,得燕京士大夫音問,公作詩寄之。閏十二月,復至蒲華城。 【 文集六再過西域山城驛詩序。】 是歲,子鑄生。 【 文集十二為子鑄作詩三十韻序云:乙未為子鑄壽,作是詩以遺之,鑄方年十有五也。由乙未上溯十五年為辛巳,是鑄生於此年。】
繫年詩:西域寄中州禪老 【 序云:恨離師太早,淘汰未精,起乳慕之念,作是詩以寄之。】 蒲華城夢萬松老人 【 序云:辛巳閏月,蒲華城夢萬松老人法語諄諄,覺而猶見其彷彿,作詩以寄。】 寄巨川宣撫 【 序云:巨川宣撫文武兼資,詞翰俱妙,陰陽歷數無所不通。嘗舉法界觀序云,此宗門之捷徑也。今觀瑞應鶴詩,巨川首唱焉,歎其多能,作是詩以美之。案巨川名檝,元史有傳,時以宣撫使駐燕京,與邱長春善,瑞應鶴事見長春真人西遊記。公素惡全真教,此詩序云美之,實譏之也。】 寄南塘老人張子真 【 案西遊記:師登寶玄堂傳戒,有數鶴自西北來,人皆仰之,焚簡之際,一簡飛空而滅,且有五鶴翔舞其上。南塘老人張天度子真作賦美其事,諸公皆有詩云云。】 觀瑞鶴詩卷獨子進治書無詩 【 案西游記有李士謙子進。】 寄德明 【 案西游記有吴章德明,又有吴德明大卿,李庭寓菴集二挽吴德明詩注云:公太原石州人,承安初中乙科,崇慶末始赴召南渡,丙午春捐館。】 才卿外郎五年止惠一書 【 案西游記有師諝才卿。】 寄清溪居士秀玉 【 案西游記有陳時可秀玉。困學齋雜錄通寂老人陳時可字秀玉,燕人,金翰林學士,仕國朝為燕京路課稅所官。神道碑乃奏立十路課稅所設使副,如燕京路陳時可、宣德路劉中天下之選。】 戲秀玉 寄張子聞 寄用之侍郎 【 案西游記有劉中用之。】 和正卿待制韻 【 案西游記有趙中立正卿。】 寄仲文尚書 【 案西游記有楊彪仲文。】 雪軒老人邦傑久不惠書作詩怨之 謝王清甫惠書 【 案西游記有王直哉清甫。以上諸人大率與長春相識,且於瑞鶴卷題詩,故寄諸人詩當皆在長春抵西域後,或不盡是年作矣。】 再過西域山城驛 【 序云庚辰之冬,馳驛西域,過山城驛中。辛巳暮冬再過題其驛壁。案山城驛當在尋思干、蒲華二城之間。】 辛巳閏月西域山城值雨 十七日早行始憶昨日立春 是日驛中作窮春盤 西域蒲華城贈蒲察元帥 乞車 戲作二首 【 以上文集六。】
壬午, 【 元光元年。十七年。】 三十三歲。(公元一二二二年)
公居尋思干。夏至行在。五月長星見西方,上以問公。公曰:「女直國當易主矣。」逾年而金主死。於是每將出征,必令公預卜吉凶。上亦燒羊髀骨以符之。 【 神道碑。】 秋,太祖班師。九月,至尋思干。冬十二月,駐蹕霍闡沒輦。 【 西游記。】
繫年詩: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 游河中西園和王君玉韻四首 【 案此與邱長春壬午游西園詩用韻相同,蓋君玉亦和長春韻也。公和長春韻詩皆不著其名。】 河中游西園四首 【 案亦用邱長春韻。】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 【 案亦用長春韻。】 壬午元日二首, 【 以上文集五。】
又在西域所作詩無年月可考者皆此三年中作:復用過陰山和人韻唱玄 用前韻送王君玉西征二首 用前韻感事二首 思親有感二首 思友人 贈李郡王筆 【 自注云:李郡王嘗為西遼執政。又文集八醉義歌序云:「及大朝之西征也,遇西遼前郡王李世昌於西域。予學遼字於李公,期歲頗習。」以上文集二。】 寄移剌國寶 和景賢十首 又一首 【 案他詩題或作鄭景賢,末首云:「龍岡醫隱本知幾」,即西游記所謂三太子之醫官鄭公者也。太宗即位,猶為侍醫,見文集十四謝龍岡遺鹿尾二絕詩序。】 和王君玉韻 【 以上文集三。】 乞扇 感事四首 【 案亦用邱長春韻。】 西域家人輩釀酒戲書屋壁 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和其韻七首 【 以上文集五。】 西域河中十詠 西域和王君玉詩二十首 西域有感 西域元日 【 以上文集六。】 贈遼西李郡王 西域嘗新瓜 【 以上文集七。】 醉義歌 【 文集八。】
文:進征西庚午元歷表 【 文集八。案太祖時公歷官史無明文。表云欽承皇旨,待罪清臺。考大唐六典靈臺郎注漢則雜候上林清臺,後漢又作靈臺,守候日月氣,是清臺謂司天臺也。公此時當為司天臺官。文集四再用韻謝非熊召飯詩云「聖世因時行夏正,愚臣嗜數愧春官」。文集七和景賢七絕詩云:「龍庭十載典南訛。」亦公嘗官司天臺之證。又知公於太宗初年尚居是官也。】
癸未, 【 二年。十八年。】 三十四歲。(公元一二二三年)
春正月,太祖駐蹕賽藍南三程之大川。 【 西游記。】
甲申, 【 哀宗正大元年。十九年。】 三十五歲。(公元一二二四年)
秋,公在西域阿里馬城 【 文集八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菴錄序。】
文: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菴錄序 【 甲申中元日,文集八。】
乙酉, 【 二年。二十年。】 三十六歲。(公元一二二五年)
是歲春正月,太祖還行宮。 【 太祖紀。】 公尚留西域。冬在西域瀚海軍之高昌城。 【 文集八辨邪論序。】
文:辨邪論序 【 乙酉日南至。文集八。】
案:太祖西征之年,史文舛駁,茲表列之:
①元朝祕史 ②皇元聖武親征錄西域史同 ③元史甲 ④元史乙 ⑤西游記 ⑥西游錄及湛然居士文集
己卯 ①征回回。 ②以西域殺商,集各將帥會議西域事,定軍中章程。 ③夏六月,西域殺使者。帝親征,遂取訛答刺城,擒其酋哈只兒只蘭禿。 ⑤五月,劉仲祿在乃滿國兀里朶得旨。 ⑥西游錄,大舉西伐,道過金山。
庚辰 ②上至也兒的石河,住夏。秋,進兵,所過城皆克。至斡脫羅兒城,上留二太子、三太子攻守,尋克之。 ③春三月,帝克蒲華城。夏五月,克尋思干城。 ④夏,駐蹕也兒的石河。秋,攻斡脫羅兒城,克之。 ⑥文集八上征西庚午元歷表,庚辰,聖駕駐蹕尋思干城。文集六再過西域山城驛詩序,庚辰之冬,馳驛西域,過山城驛。
辛巳 ②上與四太子進攻卜哈兒、薛迷思干等城,皆克之。大太子又克養吉干、八兒真等城。上駐軍於西域速里壇避暑之地,命忽都忽那顏為前鋒。秋,分遣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率右軍攻玉龍傑赤城。於是上進兵過鐵門關,命四太子攻也里泥沙兀兒等城。上親克迭兒密城。又破班勒紇城,圍守塔里寒寨。冬,四太子又克馬魯察葉可馬盧、昔剌思等城。 ④春,帝攻卜哈兒、薛迷思干等城。皇子朮赤攻養吉干、八兒真等城,並下之。夏四月,駐蹕鐵門關。秋,帝攻班勒紇等城。皇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分攻玉龍傑赤等城,下之。冬十月,皇子拖雷克馬魯察葉可馬魯、昔剌思等城。 ⑤七月,帝將兵追算端汗至印度。冬,土寇壞河梁(阿母河)。十二月,二太子發軍復整舟梁,土寇已滅。 ⑥雙溪醉隱集一凱歌樂詞注:昔我太祖皇帝出師問罪西域,辛巳歲夏,駐蹕鐵門關。
壬午 ②春,四太子又克徒思匿察兀兒等城。上以暑氣方隆,遣使招四太子速還。因經木剌奚國,大掠之。渡搠搠蘭河,克野里等城。上方攻塔里寒寨。朝覲畢,并兵克之。三太子克玉龍傑赤城。大太子還營所。寨破後,二太子、三太子始來朝覲。是夏避暑於塔里寒寨高原。時西域速里壇札蘭丁遁去,遂命哲別追之。再遣速不台、拔都為繼,又遣脫忽察兒殿其後。哲別至蔑里可汗城,不犯而過。速不台、拔都亦如之。脫忽察兒至,與其外軍戰。蔑里可汗懼,棄城走。忽都忽那顏聞之率兵進襲。時蔑里可汗與札蘭丁合就戰。我不利,遂遣使以聞。上自塔里寒寨率精銳往擊之。追及辛目連河,獲蔑里可汗,屠其衆。札蘭丁脫身入河泳水而逸。遂遣八剌那顏將兵急追之,不獲。因大虜忻都人民之半而還。 ④春,皇子拖雷克徒思匿察兀兒等城。還經木剌等國,大掠之。渡搠搠闌河,克也里等城,遂與帝會,合兵攻塔里寒寨,拔之。夏避暑塔里寒寨。西域主札闌丁出奔與滅里可汗合,忽都忽與戰不利,帝自將擊之,擒滅里可汗。札闌丁遁去,遣八剌追之不獲。 ⑤夏四月,邱長春從車駕廬,於雪山避暑。上約四月十四日問道,將及期,有報回紇山賊指斥者,上欲親征,因改卜十月吉。八月八日,發邪米思干。十二日,過碣石城。中秋,抵河上,即夜過班里城。其衆新叛去,尚聞犬吠。二十二日及行宮。二十七日車駕北回。九月朔,渡航橋而北。下旬至邪米思干大城西南三十里。十月朔駐蹕大城之東二十里。十二月駐蹕霍闡沒輦之東。
癸未 ②春,上率兵循辛目連河而上。命三太子循河而下。至昔斯丹城,欲攻之,遣使來禀命。上曰:隆暑將及,宜別遣將攻之。夏,上避暑于八魯灣川,候八剌那顏,因討近敵,悉平之。八剌那顏軍至,遂行至可溫寨。三太子亦至。上既定西域,置達魯花赤於各城監治之。 ④夏,避暑八魯灣川。皇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及八拉兵來會,遂定西域。諸城置達魯花赤監治之。 ⑤春正月二十一日,東遷一程,至一大川。東北去賽藍約三程。
甲申 ①至額兒的石地面過夏。 ②旋師,住冬避暑,且止且行。 ④帝至東印度國,角端見,班師。
乙酉 ①回禿剌黑河林舊管。 ②春,上歸國。自出師西域至此凡七年。 ④春正月,還行宮。
丙戌, 【 三年。二十一年。】 三十七歲。(公元一二二六年)
冬十一月,靈武下。諸將爭掠子女財幣,公獨取書數部、大黃兩駝而已。既而軍士病疫,唯得大黃可愈,所活幾萬人。 【 神道碑。】
繫年詩:除戎堂二首 【 序云:王師西征,賢帥賈公留後,於雲內築除戎堂於城之西阿以練戎事。予道過青塚,公召予宴於是堂,鴻筆大手題詩,灑墨錯落於楹棟間,皆讚揚公之盛德云云。文集七。】
文:糠孽教民十無益論序 【 丙戌重午日題於肅州鄯善城。文集十三。】
丁亥, 【 四年。二十二年。】 三十八歲。(公元一二二七年)
秋七月,太祖崩於靈州。皇四子拖雷監國。冬,公奉詔搜索經籍赴燕京。 【 文集八燕京崇壽禪院故圓通大師朗公碑銘云:丁亥之冬,予奉詔搜索經籍,馳傳來京。】
繫年詩:丁亥過沙井和移剌子春韻二首 【 文集二。】 過東勝用先君文獻公韻二首 過夏國新安縣 【 原注:時丁亥九月望也。】 過青塚用先君文獻公韻 過青塚次賈摶霄韻二首 再用韻以美摶霄之德 再用韻自歎行藏 再用韻感古 再用韻唱玄 過雲川和劉正叔韻 過雲中和張伯堅韻 過雲中和張仲先韻 過雲中和王正夫韻 過白登和李正之韻 過天城和靳澤民韻 過武川贈僕散令人 【 案歸潛志九元遺山權國史院編修官時,末帝召故僕散阿海女子入宮,俄以人言其罪,又蒙放出,元因賦金谷怨樂府詩,案即集中芳華怨,其人至汴京,破後尚存此詩。有班姬流落云云,或即贈其人耶。】 過燕京和陳秀玉韻五首 還燕京題披雲樓和諸士大夫韻 【 以上文集三。】 扈從旋師道過東勝秦帥席上繼杜受之韻 【 文集十四。】
戊子, 【 五年。睿宗監國元年。】 三十九歲。(公元一二二八年)
公再使燕時,燕多劇賊,未夕,輒曳牛車指富家取其財物,不與則殺之。時睿宗以皇子監國,事聞,遣中使偕公往窮治之。公詢察得其姓名,皆留後咸得卜親屬及勢家子。盡捕下獄。其家賂中使將緩之。公示以禍福。中使懼,從其言,獄具,戮十六人於市,燕民始安。 【 本傳神道碑略同,案中使者塔察兒也。元史塔察兒傳睿宗監國,聞燕京盜賊恣意殘殺,直指富庶之家,載運其物,有司不能禁,乃遣塔察兒、耶律楚材窮治其黨,誅首惡十有六人,由是巨盜屏迹。】
繫年詩:和李德修韻 【 案詩有「歷日隨時建夏寅」句,與文集四再用韻謝非熊召飯詩合。文集三。】 和呂飛卿韻 再用韻贈國華 謝飛卿飯 再用韻記西游事 再用韻贈摶霄 再用韻謝非熊召飯 再用韻唱玄 再用韻 和摶霄韻代水陸疏文因其韻為詩十首 寄賈摶霄乞馬乳謝馬乳復用韻二首 贈搏霄筆 再用韻寄搏霄二首 再用韻別非熊 贈賈非熊摶霄和李振之二首 非熊兄弟餞予之燕再用振之韻 和連國華三首 連國華餞予出天山因用韻 還燕和吳德明 和竹林一禪師韻 送韓浩然用馬朝卿韻 【 案雙溪醉隱集三亦收此詩。】 戊子喜雨用馬朝卿韻二首 戊子餞非熊仍以呂望磻溪圖為贈 【 以上文集四。】 戊子繼武川劉摶霄韻 【 文集七。】
己丑, 【 六年。太宗元年。】 四十歲。(公元一二二九年)
春,公在燕京。秋,太宗將即位,宗親咸會,議猶未決,時睿宗為太宗親弟,故公言於睿宗曰:「此宗社大計,宜早定。」睿宗曰:「事猶未集,別擇日可乎?」公曰:「過是無吉日矣。」遂定策立儀制。乃告親王察合台曰:「王雖兄,位則臣也,禮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公曰:「真社稷臣也。」元代尊屬有拜禮自此始。時朝集後期應死者衆,公奏曰:「陛下新即位,宜宥之。」太宗從之。 【 本傳。】 是歲命河北漢民以戶計出賦調,命公主之。 【 太宗紀。】
繫年詩:和楊居敬二首 【 有「聖主龍飛第一年」句。文集二。】 釋奠 【 序云:「王巨川能於灰燼之餘草創宣聖廟,以己丑二月八日丁酉率諸士大夫釋而奠之,禮也。諸儒相賀曰:可謂吾道有光矣。是日四衆迎奉釋迦遺像行城,歡聲沸沸,僕皆預其禮。」文集三。】 己丑過雞鳴山 【 案金史地理志德興府德興縣有「雞鳴山地當燕京雲中間大路。」此詩云「三年四度過雞鳴」,謂丁亥戊子二度奉使燕京,至己丑始返過此凡四次也。又云「殘花濺淚千程別」,則過此山時當在春末。文集四。】
文:題恆岳飛來石 【 己丑清明日。】 西游錄序 【 己丑元日。以上文集八。】 和公大禪師塔記 【 己丑清明日。文集十三。】
庚寅 【 七年。二年。】 四十一歲。(公元一二三○年)
時中原甫定,民多誤觸禁網,而國法無赦令。公議請肆宥,衆以云迂。公獨從容為帝言,詔自庚寅正月朔日前事勿治,且條便宜一十八事頒天下。其略言:郡宜置長吏、牧民,設萬戶總軍,使勢均力敵,以遏驕橫。中原之地財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縣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貿易借貸官物者罪之。蒙古、回鶻、河西諸人種地不納稅者死。監主自盜官物者死。應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報然後行刑。貢獻禮物為害非輕,深宜禁斷。帝悉從之,唯貢獻一事不允,曰:「彼自願饋獻者,宜聽之。」公曰:「蠹害之端,必由於此。」帝曰:「凡卿所奏無不從者,卿不能從朕一事耶?」 【 本傳。】 秋七月,帝自將南伐,公從。拔天成等堡,遂渡河攻鳳翔。 【 太宗紀。】 初太祖之世,歲有事西域,未暇經理中原,官吏多聚歛自私,資至鉅萬,而官無儲■〈彳侍〉。近臣別迭等言:「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公曰:「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帝曰:「卿試為朕行之。」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如陳時可、趙昉等皆寬厚長者,極天下之選,參佐皆用省部舊人。 【 本傳。案太宗紀繫於冬十一月。】
繫年詩:和王巨川韻 【 有「聖駕徂征率百工」句。文集三。】 謝王巨川惠蠟梅因用其韻 和王巨川題武成王廟 又用韻 又一首 和景賢七絕 又四絕 和景賢二絕 和高冲霄二首 【 以上文集七。】
文:燕京崇壽禪院故圓通太師朗公碑銘 【 庚寅六月望日。文集八。】
辛卯, 【 八年。三年。】 四十二歲。(公元一二三一年)
春二月,克鳳翔,攻洛陽、河中諸城,下之。夏五月,帝避暑於九十九泉。秋八月,幸雲中,公皆從。 【 太宗紀。】 帝至雲中,十路課稅使咸進廪籍及金帛,陳於廷中。帝笑謂公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國用充足,南國之臣復有如卿者乎?」對曰:「在彼者皆賢於臣。臣不才,故留燕為陛下用。」帝嘉其謙,賜之酒,即日拜中書令,並以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海為右丞相,事無鉅細皆先白之。 【 本傳。】 公奏凡州郡宜令長吏,專理民事,萬戶總軍政課稅,所掌錢穀各不相統攝,遂為定制。權貴不能平,咸得卜激怒皇叔, 【 斡辰大王。】 俾專使來奏,謂公悉用南朝舊人,且渠親屬在彼,恐有異志,不宜重用;且以朝廷所忌,誣構百端,必欲置之死地。上察見其誣,怒逐來使。 【 神道碑。】 冬十月,帝復親征金,圍河中。十二月己未,拔之。 【 太宗紀。】
繫年詩:再過晉陽獨五臺開化二老不遠迎 【 文集二,又見文集四,題作贈五臺長老。】 過太原南陽鎮題紫薇觀壁三首 【 文集六。】 題古并覃公秀野園 【 案牧庵集二十八河東檢察李公墓誌銘:「武仙襲太原,獨交城為吾守。或讒覃帥。雖閉壁實未嘗一出決戰,意視勝負誰在以為歸也。假王欲攻之。公遣人語帥,翌日當悉力與賊角,不然屠矣。帥如其言。」又元史良吏傳:「譚澄父資榮,金末為交城令。國兵下河朔,乃以縣來附,賜金符,為元帥左都監,仍兼交城令。未幾賜虎符,行元帥府事。從攻汴有功。」此覃公當即其人。】 題昭上人松菊堂 【 案遺山文集三十七有太原近禪師語錄引。】 請照老住華塔 華塔照上人請為功德主 【 有「晉陽名剎昭千區。華塔叢林冠一隅」語。】 請真老住華塔 請玉公住太原開化 【 以上文集七。】 再過太原題覃公秀野園 【 文集十。以上皆太原作。】 和平陽王仲祥韻 【 有「冰巖上新句」語。案公文集有平水冰巖老人王鄰序。】 和李世榮韻 【 以上文集一。】 題平陽君實吟醉軒 【 案孟攀麟序公文集云:省僚王子卿、李君實,許進之、王君玉、薛正之,是君實後為中書省屬官。文集二。】 題平陽李君實此君軒 【 文集六。】 題平陽劉子寧玄珠堂 過平陽高廷英索詩強為一絕 【 案元史太宗紀二年冬十一月,始置十路徵收課稅使,楊簡、高廷英使平陽。以上文集七。】 吟醉軒 【 文集十。以上平陽作。】 憩解州邵薛村洪福院 邵薛村道士陳公求詩 【 以上文集七。以上解州作。】 和黃華老人題獻陵吴氏成趣園詩 【 文集一。案此上諸詩皆作於太原、平陽、解州及獻陵。公去年扈駕至鳳翔,及是春由鳳翔回,是冬又扈駕攻河中,屢過此等地方,然則諸詩皆去歲或是歲所作矣。】 和移剌子春見寄五首 【 文集三。】 和李邦瑞韻二首 【 案元史本傳,李邦瑞字昌國,以字行,京兆臨潼人。】 和邦瑞韻送奉使之江表 【 案元史太宗紀,三年夏九月,遣綽不干使宋假道。宋殺之,復遣李國昌使宋需糧。以上文集四。】
壬辰, 【 天興元年。四年。】 四十三歲。(公元一二三二年)
春,帝南征。將涉河,詔逃難之民來降者免死。或曰:「此輩急則降,緩則走,徒以資敵,不可宥。」公請製旗數百以給降民,使歸田里,全活甚衆。 【 本傳。】 正月戊子,帝由白坡渡河。 【 太宗紀。】 公先東歸,與鄭景賢游濟源,時圍汴甚急,公長兄辨才、仲兄善才皆在圍城中。公以旨索之。金主召見二人於隆德殿,均再拜乞留死。主幸和議可成,賜金幣,固遣之。君臣相視泣下。二月十七日,善才自投內東城濠水中死,年六十一。辨才歸,留寓真定。 【 遺山集二十六龍虎衞上將軍耶律公墓誌銘及二十七奉國上將軍武廟署令耶律公墓誌銘。】 夏四月,帝出居庸,避暑官山,留速不台圍南京。 【 太宗紀。】
繫年詩:王屋道中 【 文集二。】 王屋道中 【 文集七。】 過濟源和香山居士韻 【 文集二。】 過濟源登裴公亭用閑閑老人韻四首 再用前韻四首 復用前韻四首 【 以上文集七。】 過沁園有感 【 文集五。】 過覃懷二絕 【 文集七。】 過清源謝汾水禪師見訪。 【 文集二,又見文集四,題作過清源贈法華禪師。案秋澗先生大全集七十二題耶律公手書濟源詩後:「故中書令耶律公當壬辰歲過濟瀆,留題詩翰,逮今歲龍集適一甲子。其孫希逸始託總尹靳榮俾刻石祠下」云云,是濟源諸詩皆壬辰所作,而王屋道中詩云:「風軟卻教冰泛水,寒輕還使雪成泥。行吟想像覃懷景,多少梅花坼玉溪。」又過沁園有感詩云:「水外無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是此游尚在春初,太宗鈞州之役,公未嘗扈駕也。】 和裴子法見寄 【 案牧庵集二十七安西路同州儒學正潘君阡表,楊時、邳大用、裴子法、呂仲和諸公皆前朝名進士。】 用李德恆韻寄景賢 過天德和王輔之四首 槐安席上和張梅韻 過天寧寺用彥老韻二首 過天山周敬之席上和人韻二首 【 案敬之名未詳,時為天山守。文集十四周敬之修夫子廟云「可愛風流賢太守,天山剏起仲尼居。」】 和人韻 【 以上文集二。】 和威寧珍上人韻 【 有「南征又自大梁還」句。文集三。】 寄武川摩訶院圓明老人五首 過天德用遷上人韻 武川摩訶院請為功德主 【 以上文集七。】 和呂飛卿 【 有「盟津既渡諸侯喜,親見王舟躍白魚」句。文集九。】 過深州慈氏院 【 有「今年扈從次饒溝」句。文集十。】 文:評唱天童拈古請益後錄序 【 壬辰重陽日序於天山。文集八。】
癸巳, 【 天興二年。五年。】 四十四歲。(公元一二三三年。)
春正月,金主奔歸德,金元帥崔立以南京降。夏六月,金主奔蔡。 【 太宗紀。】 蒙古制,凡敵人拒命,矢石一發,則殺無赦。汴京垂陷,首將速不台遣人來報,且言此城相抗日久,多殺傷士卒,意欲盡屠之。公馳入奏曰:「將士暴露凡數十年,所爭者地土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上疑而未決。復奏曰:「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貴之家皆聚此城中,殺之則一無所得,是徒勞也。」上始然之。詔除完顏氏一族外,餘皆原免。時避兵在汴者戶一百四十七萬,仍奏選工匠儒釋道醫卜之流散居河北,官為給贍。其後攻取淮漢諸城,因為定例。 【 神道碑。】 時河南初破,俘獲甚衆,軍還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逃民及資給者滅其家,鄉社亦連坐。由是逃者莫敢舍,多殍死道路。公從容進曰:「河南既平,民皆赤子,走復何之,奈何因一俘囚連死數十百人乎?」帝悟,命除其禁。 【 本傳。】 金宣宗之南遷也,公兄辨才、善才皆扈駕,比公西游,公母楊太夫人與妻梁夫人亦南行,初居東平。 【 文集六思親二首云:「老母琴書老自娛,吾山側近結蘧廬。」吾山即魚山,在東平。文集十送姪了真行詩云:「吾兄繼世祿,襲封食東平。」乃公家湯沐邑。公兄子鈞北歸亦居東平乃其一證。】 後寓嵩山。 【 文集五感事四首:「山寺幽居思少室,梅花歸夢繞揚州。萱堂溫清十年闕,負米供親媿仲由。」又文集六思親之二:「故園屈指八千里,老母行年六十餘。何日挂冠辭富貴,少林佳處卜新居。」曰少室曰少林皆嵩高事。又文集十送姪了真行詩「前歲陽翟破,道服潛偷生。」又文集十三祭姪女淑卿文:「欲為尼於嵩高。」而公妻梁氏亦歿於河南之方城。是汴京圍城之際公家皆在嵩南,故太宗為公理索二兄而不及其他眷屬。】 公拜中書令後,太夫人尚在。 【 文集二過天寧寺用彥老韻:「十年不得舞衣斑,行盡天涯萬里山。廣閣伴食空皓首,蒼生未濟漫胡顏。」可以為證。】 逮金亡,則公妻先逝,太夫人亦已棄養。 【 文集四邦瑞乞訪親因用其韻:「干戈擾擾戰交侵,一紙安書值萬金。兄子生還愁未解,萱堂仙去恨尤深。涕零倚木西風怨,腸斷聞鈴夜雨淋。養老送終真有憾,號天如割望雲心。」是作此詩時太夫人已卒。考李邦瑞乞訪親事見於元史邦瑞傳云:「邦瑞使宋還,因奏干戈之際宗族離散,乞歸尋訪。帝諭速不■〈碍,角代石〉、察罕、匣剌達海等以隸諸部者悉歸之。案邦瑞使宋在太宗辛卯,其歸當在壬辰。而速不■〈碍,角代石〉統兵原在壬癸甲三年,察罕統兵則在乙未以後,是邦瑞乞訪親亦當為甲乙二年中事。公太夫人之卒當在壬辰、癸巳間矣。金亡後,公兄子鈞、鏞及兄女了真、淑卿皆北歸,而了真、淑卿公又贖之於俘虜中,故有「兄子生還愁未解」句。】
繫年詩:燕京大覺禪寺奧公乞經藏記既成以詩戲之 【 案記見文集八,末署癸巳中秋。文集九。】 扈從冬狩 【 序云:「癸巳,扈從冬狩,獨予誦書於穹廬中,因自譏云。」文集十。】
文:司天判官張居中六壬祛惑鈐序 【 癸巳中秋日。】 苗彥實琴譜序 【 癸巳中秋後二日。】 燕京大覺禪寺創建經藏記 【 癸巳中秋日。以上文集八。】
甲午, 【 天興三年。六年。】 四十五歲。(公元一二三四年)
春正月,蔡州陷,金主自焚死,金亡。 【 太宗紀。】 是歲詔括戶口,以大臣忽覩虎領之。國初方事進取,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統屬。至是始隸州縣。朝臣共欲以丁為戶,公獨以為不可。皆曰:「我朝及西域諸國莫不以丁為戶,豈可捨大朝之法而從亡國政耶?」公曰:「自古有中原者未嘗以丁為戶,若果行之,可輸一年之賦,隨即逃散矣。」卒從公議。時諸王大臣及諸將校所得驅口,往往寄留諸郡,幾居天下之半。公因奏括戶口,皆籍為編民。 【 神道碑。】
繫年詩:和琴士苗蘭韻 【 案元史禮樂志太宗十六年,太常用許政所舉大樂令苗蘭詣東平指授工人造琴十張。文集四。】 用秀玉韻 【 序云:甲午之秋,秀玉殿學遠以新詩寄東坡杖,因用原韻謝之。】 用樗軒散人韻謝秀玉先生見惠東坡杖 謝西方器之贈阮杖 【 序云:了然居士素蓄東坡鐵杖、洎地字號阮,真絕世之寶也。天兵既克汴梁,先生攜二君來燕,欲藏之,恐不能終寶。欲贈湛然,南北相去不知其幾千里,慮中道浮沈,是以獻諸秀玉殿學、田公奉御,欲轉致於予也。甲午之秋,陳田入覲,果饋之於我,亂道數語,用酬厚意。】 鼓琴 扈從羽獵狼山宥獵 對雪鼓琴 和董彥才東坡鐵杖詩二十韻 【 以上文集十。】 用張道亨韻 題龐居士陰德圖 和馮揚善韻 【 案遺山集七有送馮揚善提領關中三教詩。】 和秀玉韻 示從智 答聶庭玉繼柏巖大禪師韻 和張善長韻 愛棲巖彈琴聲法二絕 【 文集八苗彥寶琴譜序:「古唐棲巖老人,苗公秀實其名,彥實其字,善於琴事,為當今第一。壬辰之冬,王師圍汴梁,予奏之朝廷,索棲巖於南京,得之,達范陽而棄世。其子蘭挈遺譜而來,凡四十餘曲。」】 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 【 序云:「苗蘭琴事深得棲巖之遺意。甲午之冬,予扈從羽獵,以足疾得告,凡六十日,對彈操弄五十餘曲,棲巖妙旨於是盡得之。】 夜坐彈離騷 彈秋宵步月秋夜步月二曲 彈秋水 彈秋思用樂天韻二絕示景賢 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 吾山吟 從萬松老師乞玉博山 寄萬壽潤公禪師用舊韻寄聖安澄公禪師 寄甘泉禪師謝惠書 送房孫重奴行 從龍溪乞西巖香并方 借琴戲景賢 再用前韻二首 寄景賢 再用知字韻戲景賢 復用前韻戲呈龍崗居士兼善長詩友二首 慕樂天 彈廣陵散 【 以上文集十一。】 琴道喻五十韻以勉忘憂進道 彈琴逾時作解嘲以呈萬松老師 【 以上文集十二。】 子鑄生朝潤之以詩為壽予因繼其韻以遺之 【 甲午重午前三日。文集十四。】
文:楞嚴外解序 【 甲午清明後五日。】 釋氏新聞序 【 甲午上元後一日。以上文集十三。】
乙未, 【 蒙古太宗七年。】 四十六歲。(公元一二三五年)
朝議以回鶻人征南、漢人、征西以為得計。公極言其不可,曰:「漢地、西域相去數萬里,比至敵境,人馬疲乏,不堪為用,況水土異宜,必生疾疫。不若各就本土征進,似為兩便。」爭論十餘日,其議遂寢。 【 神道碑。】
繫年詩:乙未元日 付從究 旦日遺從祖 【 序云乙未旦日。】 旦日示從同仍簡忘憂 【 序云乙未旦日。】 元日勸忘憂進道 【 序云乙未元日。】 轉燈 【 序云乙未元日。】 錄寄新詩呈沖霄 【 有「錄寄新詩三十首」句。案自卷十一之首至此詩前凡三十首,知即公所錄示沖霄者也。以上文集十一。】 贈高善長一百韻 【 文集十三約善長和詩戰書序云:「予奉善長詩百韻,仍乞光和。渠謙抑退讓以降啟見戲,予亦戲作戰書以督之,聊發一笑耳。」書首云「維旃蒙協洽之歲三月甲午朔」。】 為子鑄作詩三十韻。 【 序云:「乙未為子鑄壽,作是詩以遺之。」鑄方年十有五也。以上文集十二。】 雲漢遠寄新詩四十韻因和而謝之 【 詩末題乙未閏月上旬。案遺山集十有馬雲漢方鏡背有飛魚詩,其前有燕都送馬郎中北上詩。又名臣事略十二引王文康公言行錄:「公行時,故人馬雲漢以宣聖畫像為贈。」】 德新先生惠然見寄佳製二十韻和而謝之 【 詩末題乙未閏月上休日。案中州集七,王革字德新,一名著,以蔭補官,碌碌筦庫,垂三十年。正大中以六赴廷試,賜出身調宜君簿,年七十八,終於雲中。又歸潛志五,王革字德新,宏州人。北渡後居雲內,後遷雲中。以上文集十四。】
文:屏山居士金剛經別解序 【 乙未元日序於大磧黃石山。】 書金剛經別解後 【 乙未清明日。】 約善長和詩戰書 【 乙未三月甲午朔。】 萬松老人萬壽語錄序 【 乙未夏四月序於和林城。】 祭姪女淑卿文 【 乙未三月二十六日。案淑卿名舜婉,公仲兄善才之女。祭文云:「吾兄按察載振於清風。」考善才兩為節度使,則按察謂善才也。又云:「德播人口,名達帝聰。遣使求於故鄉,有詔入於深宮。守志持節,慎心飭躬,垂及知命,尚為嬰童,古所未有,來者孰同。章奏久掌,名位日隆。上謂之女學士,人呼之宮相公。屢有諫諍,多所彌縫,德殊辭輦之班,功勝當熊之馮。忽家亡而國破,歎勢盡而途窮。果全身而不辱,示微疾而善終」云云,是淑卿曾入金掖庭,金亡之後,歸於公所,踰年而卒。乃元遺山作善才墓誌但云女二人,嫁士族,而不及淑卿,何耶?以上文集十三。】
丙申, 【 八年。】 四十七歲。(公元一二三六年)
春,萬安宮成, 【 太宗紀。】 上會諸王貴臣,親執觴以賜公曰:「朕之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天下亦無今日。朕之所以得高枕而臥者,卿之力也。」蓋太祖晚年屢屬於上曰:「此人天賜我家,汝他日國政當悉委之。」 【 神道碑。】 有于元者奏行交鈔。公曰:「金章宗時初行交鈔,與錢通行,有司以出鈔為利,收鈔為諱,謂之老鈔,至以萬貫唯易一餅,民力困竭,國用匱乏,當為鑒戒。今印造交鈔,宜不過萬錠。從之。 【 本傳。】 秋七月,忽覩虎以戶口來,上議割裂諸州郡分賜諸王貴族,以為湯沐邑。公曰:「尾大不掉,易以生隙,不如多與金帛,足以為恩。」上曰:「業已許之。」復曰:「若樹置官吏,必自朝命,除恆賦外不令擅自徵斂,差可久也。」從之。是歲始定天下賦稅,每二戶出絲一斤,以供官用,五戶出絲一斤,以與所賜之家。上田每畝稅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五升,商稅三十分之一,鹽每銀一兩,四十斤已上皆為永額。朝臣皆謂太輕。公曰:「將來必有以利進者,則已為重矣。」侍臣脫歡奏選室女,勅中書省發詔行之。公持之不下。上怒召問其故。公曰:「向所刷室女二十八人尚在燕京,足備後宮使令,而脫歡傳旨又欲徧行選刷。臣恐重擾百姓,欲覆奏陛下耳。」上良久曰:「可。」遂罷之。又欲於漢地拘刷牝馬。公言漢地所有繭絲五榖耳,非產馬之地,若今日行之,後必為例,是徒擾天下也。乃從其請。 【 神道碑。】
繫年詩:丙申元日為景賢壽 丙申上元夜夢中偶得 送門人劉德真征蜀 送門人劉復亨征蜀 喜和林新居落成 題新居壁 和林建佛寺疏 【 文集十四。】
文:和林城建行宮上梁文 【 文集十三。】
文集中詩文訖於丙申,其詩作於和林者,皆癸巳、甲午、乙未、丙申四年中作,茲彙錄之:和李世榮見寄 和李世榮韻 再用其韻 又索六經 和移剌繼先韻三首 和薛伯通韻鹿尾 和裴子法韻 和許昌張彥升見寄 【 案河汾諸老詩集二有石泉張先生,字彥升詩。】 和南質張學士敏之見贈七首 【 案中州集七,張本字敏之,觀津人。貞祐二年進士,工於大篆及八分。四十歲後學詩,詩殊有古意。正大九年,以翰林學士從曹王出質。客居燕京長春宮將十年,後游濟南病卒。第七首有「今日龍庭忽見君」句,似敏之亦曾至和林。】 和張敏之鳴鳳曲韻 和孟駕之韻 【 案元史孟攀麟傳,字駕之,雲內人。】 和陳秀玉緜梨詩韻 【 案此詩作於秀玉入覲時。秀玉於甲午、乙未二年均至和林,見文集十謝西方器之贈阮杖詩序及元史太宗紀。】 和冀先生韻 【 以上文集一。】 和景賢還書韻二首 外道李浩求歸再用韻示景賢 【 案遺山集三十九,癸巳歲寄中書耶律公書:「竊見南中士大夫歸河朔者,在所有之,臨淄人李浩其一人也。」】 外道李浩和景資霏字韻予再和呈景賢 【 以上文集二。】 和解天秀韻 用萬松老人韻作十詩寄鄭景賢萬松老人真贊 贈萬松老人琴譜 寄曲陽戒壇會首大師 寄景賢十首 和景賢韻三首和李世榮韻 【 以上文集三。】 和王正之韻三首 【 案中州集五王監使特起字正之,此別一人。】 祝忘憂居士壽 【 案集中贈忘憂詩甚多,且屢為代作。疏文又稱劉潤之為忘憂門下館客,乃當時一貴人,而與公厚善者。此詩有「玉佩丁東照蘭省」句。則忘憂曾入中書省,此時中書兩丞相,鎮海與公不咸,而粘合重山與公善,疑即粘合也。】 蠟梅二首 謝禪師□公寄閭山紫玉 和鄭壽之韻 寄沙井劉子春 和人韻二首 和武川嚴亞之見寄五首 邦瑞乞訪親因用其韻 和李邦瑞韻 【 以上文集四。】 用鹽政姚德寬韻 用昭禪師韻二首 和薛正之見寄 【 案孟攀麟撰公文集序有省僚薛正之。】 和冲霄韻五首 【 案孟攀麟撰公文集序有門下士高冲霄。】 和冲霄十月桃花韻二首 用薛正之韻 【 以上文集五。】 和景賢見寄 用劉潤之乞冠韻 和楊彥廣韻 【 以上文集六。】 和張敏之詩七十韻三首 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十首 寄雲中東堂和尚 謝萬壽潤公和尚惠書 寄龍溪老人乞西巖香 謝聖安澄公饋藥 和王正夫韻 繼孟雲卿韻 次雲卿見贈 和王正夫憶琴 繼宋德懋韻三首 和平陽張彥升見寄 跋白樂天慵屏圖 和請住東堂疏韻 寄倪公首座 【 案遺山集三十五壽聖禪寺功德記萬壽長老僧、洪倪暨余皆河東人。】 戲陳秀玉 【 以上文集九。案卷九以上皆作於癸巳前。】 和邦瑞韻送行 繼希安古詩韻 和非熊韻 又 用李君實韻 繼崔子文韻 繼武善夫韻 寄冰室散人 寄平楊潤和尚 紅梅二首 寄西菴上人用舊韻四首 和漁陽趙光祖二詩 【 案歸潛志十四有漁陽趙著光祖贈詩。】 自贊 和韓浩然韻二首 張漢臣因入覲索詩 【 案遺山集二十八,歸德府總管范陽張公先德碑,范陽張公漢臣名子良。又元史張子良傳,字漢臣,涿州范陽人,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管領宿州。】 和謝昭先韻 德恆將行以詩見贈因用元韻以見意云 送文叔南行 和馮揚善九日韻 示石州劉企賢 和劉子中韻 【 序云蓬山散人劉詡子中,頗通儒,幼依全真出家,今已還俗。案遺山集十九內翰王公墓表,公游泰山,從事上谷劉詡子中以嚴侯命從公。是子中嘗為東平從事。】 李庭訓和予詩見寄復用元韻以謝之 【 案中州集八,李過庭字庭訓,武亭人。又遺山集三十九寄中書耶律公書:「南中士大夫歸河朔者,秦人張徽、楊煥然、李庭訓。」】 寄暠公堂頭同參 【 案遺山集三十七有暠和尚頌序。】 寄移剌子春寄妹夫人 【 詩云「三十年前旅永安,鳳簫樓上倚闌干」。注:先叔故居之樓名。案遺山集二十七耶律文獻公神道碑:「初興平養公為子,後生子震,興平捐館,悉推家資予之。及震卒,妻子貧無以為資,復收養之。」此妹夫人蓋震之女。】 送姪九齡行 【 案公羣從惟鈞年最長。此詩云「而方知命,正宜歸」,則年與公相若,九齡殆鈞字也。】 送姪了真行 【 案詩云:「吾兄繼世祿,襲封食東平。」蓋公長兄辨才之女。】 和少林和尚英粹中山堂詩韻 【 案雙溪小集有木菴老衲性英跋。遺山集二寄英禪師詩「愛君山堂句,深靖如幽蘭。」】 和武善夫韻 和馮揚善韻 【 以上文集十。】 寄東林 戲劉潤之 用劉潤之韻 【 以上文集十一。】 勉景賢 劉潤之館於忘憂門下作述懷詩有弟子二三同會食誰曾開口問先生之句予感而和之 劉潤之作詩有厭琴之句因和之 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 示忘憂 和金城寶宮旭公禪師三絕 再和世榮二十韻寄薛玄之 蘭仲文寄詩二十六韻勉和以謝之 【 案歸潛志十四有金城蘭光庭仲文贈詩,又遺山集十有蘭仲文郎中見過詩。】 又 又 用曹楨韻 【 序云楨金城人,字幹臣。案遺山集十有送曹幹臣詩。】 怨浩然 從國才索閑閑煎茶賦 再賡仲祥韻寄之 【 序云:「金城薛玄之用李世滎舊韻寄詩於予,索拙語已和寄,忽思冰巖,再賡仲祥元韻以寄之。】 寄金城士大夫 誠之索偈 【 案誠之劉復亨字,見文集十四送劉征蜀詩。】 遺姪淑卿香方偈 【 以上文集十二。】 潤之館於忘憂門下生徒乘駟渠徒步抵和林城有詩云破帽麻鞋布腿■〈衤朋〉強扶衰病且徒行區區不道圖他甚一夜山妻駡到明予憐而和之 贈景賢 寄東林寄萬壽潤公禪師 寄甘泉慧公和尚 龍崗以鹿尾數十枚遺予因錄近和人詩數篇以報仍作詩二絕為引 和景賢贈鹿尾二絕 中秋召景賢飲 請定公住大覺疏 補大藏經板疏武川摩訶院剏建瑞像殿疏 請奧公住崇壽院 寄聖安澄老乞藥 信之和予酬賈非熊三字韻見寄因再賡元韻以復之四首 【 案河汾諸老詩集一麻信之革有上雲內帥賈君詩,是信之曾為賈氏客,此信之當即麻革也。】 用梁斗南韻 【 案遺山集三十九寄中書耶律公書:「耆舊如馮內翰叔獻、梁都運斗南。」】 贈姪正卿 【 詩云:「遼室東丹九葉芳,曾陪劍佩侍明昌。」案公姪鈞與公年相若,得及侍明昌則正卿與文集十之姪九齡殆一人也。】 寄張鳴道 送省掾郭仲仁行 送燕京高慶民行 【 案元史太宗紀:「十年秋八月,陳時可、高慶民等言諸路旱蝗,詔免今年田租,仍停舊未輸納者,俟豐歲議之。」】 和趙廷玉子贄韻 【 案遺山集十八禮部尚書趙公神道碑,公諱思文字廷玉,子贄,尚書省令史。】 贈東平主事王玉汝 【 案元史王玉汝傳,字君璋,鄆人。嚴實入據鄆,署玉汝為掾史,稍遷至行臺令史。】 周敬之修夫子廟 寄萬壽堂頭乞湖山 寄東林同參 寄簡堂頭 寄孔雀便面奉萬松老師 答倪公故人 送王璘行 繼介邱穆景華韻 繼平陶張才美韻 德柔嘗許作鞍玉轡且數年矣作詩以督之 【 案德柔,劉敏字。見遺山集二十八大丞相劉氏先塋神道碑。元史劉敏傳失載。】 卜鄰一絕寄鄭景賢 寄岳君索玉博山 雲中重修宣聖廟疏寄光祖 送德潤南行 再和萬壽潤禪師書字韻五首 贈景賢玉澗鳴泉琴 景賢作詩頗有思歸意因和元韻以勉之 景賢召予飲以事不果翌日予訪景賢值出予開樽盡醉而歸留詩戲之 和賢景召飲韻 趙州柏樹頌 黃龍三關頌 和太原元大舉韻 太原修夫子廟疏 【 以上文集十四。】
此外不知何時作者如左:和百拙禪師 從聖安澄老借書 題西菴所藏佛牙二首 和移剌繼先韻二首 寄雲中臥佛寺照老 寄平陽淨名院潤老 贈雲川張道人 贊李俊英所藏觀音像 【 案至元辨偽錄三,長春問湛然中書觀音贊意,中書輕而不答。有識聞之,莫不絕倒。觀音贊殆謂此詩,則此詩亦壬午以前在西域所作歟?】 題西菴歸一室 【 以上文集二。】 西菴上人住夏禁足以詩戲之 【 文集四。】 用劉正叔韻 【 文集五。】 和松月野衲海上人見寄二詩 用李德恆韻 松月老人寄詩因用元韻 和薛正之韻 【 以上文集六。】 用李邦瑞韻 寄平陽淨名潤老 和鄭景賢韻 和李茂才寄景賢韻 和李漢臣韻四首 和北京張天佐見寄 過天山和上人韻二絕 題張道人扇二首 題誌公圖 題黃山墨竹便面 請住東堂 請倪公 請巖公禪師詣天德作水陸大會 和賈摶霄韻二絕 和高麗使三首 夢中偶得 和武善夫韻二首 題寒江接舫圖 題黃梅出山圖 夢中贈聖安澄老 跋定僧巖 詠探春花用高冲霄韻 寄休林老人 再和西菴上人韻 和薛伯通韻四絕 和松菊堂主人照老見寄三詩 洞山五位頌 大陽十六題 天德海上人寄詩用元韻 寄白雲上人用舊韻 和房長老二絕 【 以上文集七。】
丁酉, 【 九年。】 四十八歲。(公元一二三七年)
公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爾可官其人。」公曰:「請校試之。」乃命宣德州宣課使劉中隨郡考試,以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儒人被俘為奴者亦聽就試,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 【 本傳。】 始諸王貴戚皆得自起驛馬,而使臣猥多。馬悉倒乏,則豪奪民馬以乘之。城郭道路所至騷動。及其到館,則要索百端,供饋稍緩,輒被箠撻,館人不能堪。公奏給牌劄,仍定飲食分例,其弊始革。公陳時務十策:一曰信賞罰,二曰正名分,三曰給俸祿,四曰封功臣,五曰考殿最,六曰定物力,七曰汰工匠,八曰務農桑,九曰定土貢,十曰置水運。上雖不能盡行,亦時擇用焉。回鶻阿散迷阿失告公私用官銀一千錠。上召問公。公曰:「陛下試詳思之,曾有旨用銀否?」上曰:「朕亦憶得嘗令修蓋宮殿用銀一千錠。」公曰:「是也。」後數日,上坐萬安殿,召阿散迷阿失詰之,遂服其誣。太原路課稅使副以贓罪聞。上讓公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皆善人,何故亦有此輩?」公曰:「君父之教臣子,豈欲陷之於不義,而不義者亦時有之。三綱五常之教,有國有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星辰也。豈可因一人之有過,使萬世常行之道獨見廢於我朝乎?」上意乃解。 【 神道碑。】 是歲十一月十一日,長兄辨才卒於真定,年六十有七。 【 遺山集二十七奉國上將軍武廟署令耶律公墓誌銘。】
戊戌, 【 十年。】 四十九歲。(公元一二三八年)
秋,天下大旱蝗。上問公以禦之之術。公曰:「今年租賦乞權行倚閣。」上曰:「恐國用不足。」公曰:「倉庫現在可支十年。」許之。初籍天下戶,得一百四萬,至是逃亡者十四五,而賦仍舊,天下病之。公奏除逃戶三十五萬,民賴以安。燕京劉忽篤馬者,陰結權貴,以銀五十萬兩撲買天下差發;涉獵發丁者,以銀二十五萬兩撲買天下係官廊房地基水利豬雞;劉庭玉者,以銀五萬兩撲買燕京酒課;又有回鶻以銀一百萬兩撲買天下鹽課,至有撲買天下河泊橋梁渡口者。公曰:「此皆姦人欺下罔上,為害甚大。」咸奏罷之。嘗曰:「興一利不若除一害,生一事不若減一事,人必以班超之言蓋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論。」 【 神道碑。】
己亥, 【 十一年。】 五十歲。(公元一二三九年)
上素嗜酒,晚年尤甚,日與諸大臣酣飲。公數諫不聽,乃持酒槽之金口曰:「此鐵為酒所蝕,尚致如此,況人之五臟有不損耶?」上悅,賜以金帛,仍敕左右日進酒三鍾而止。時四方無虞,上頗怠於政事,姦邪得以乘間而入。初公自庚寅年定課稅所額,每歲銀一萬錠。及河南既下,戶口滋息,增至二萬二千錠。而回鶻譯史安天合至自汴梁,倒身事公,以求進用。公雖加獎借,終不能滿望,即奔詣鎮海,百計行間, 【 案雙溪醉隱集六甕山塋域詩序尊大夫居臺省,竟為伴食所沮,曾不得行其道之萬一。伴食亦謂鎮海也。】 首引回鶻奧都剌合蠻撲買課稅增至四萬四千錠。公曰:「雖取四十四萬亦可得,不過嚴設法禁,陰奪民利耳。民窮為盜,非國之福。」而近侍左右皆為所■〈口舀〉,上亦頗惑衆議,欲令試行之。公反覆爭論,聲色俱厲。上曰:「汝欲鬬搏耶?」公力不能奪,乃太息曰:「撲買之利既興,必有躡跡而篡其後者,民之窮困將自此始。於是政出多門矣。」公正色立朝,不為少屈,欲以身殉天下,每陳國家利病生民休戚,辭氣懇切,孜孜不已。上曰:「汝又欲為百姓哭耶?」然待公加重。 【 神道碑。】
庚子, 【 十二年。】 五十一歲。(公元一二四○年)
國初盜賊充斥,商賈不能行,則下令凡有失盜去處,周歲不獲正賊,令本路民戶代償其物,前後積累動以萬計。又所在官吏取借回鶻債銀,其年則倍之,次年則并息又倍之,謂之羊羔利。積而不已,往往破家散族,至以妻子為質,然終不能償。公為請於上,悉以官銀代還,凡七萬六千錠。仍奏定今後不以歲月遠近,子本相侔,更不生息,遂為定制。 【 神道碑。案碑繫於丙申,據元史太宗紀當在此年。】
繫年詩:贈劉陽門 【 跋云:「庚子之冬,陽門劉滿將行索詩,以此贈之,賞其能治也。暴官猾吏豈不媿哉。」下署玉泉。此詩真蹟今藏武進袁氏。】
辛丑, 【 十三年。】 五十二歲。(公元一二四一年)
春二月,上疾篤脈絕。皇后不知所以,召公問之。公曰:「今朝廷用非其人,天下罪囚必多冤枉,故天變屢見,宜大赦天下。」因引宋景公熒惑退舍之事以為證。后亟欲行之。公曰:「非君命不可。」頃之,上少蘇,后以為奏。上不能言,頷之而已。赦發,脈復生。冬十一月,上勿藥已久,公以太一數推之,奏不宜畋獵。左右皆曰:「若不騎射,何以為樂!」獵五日而崩。 【 神道碑。】
壬寅, 【 皇后乃馬真氏稱制元年。】 五十三歲。(公元一二四二年)
癸卯, 【 二年。】 五十四歲。(公元一二四三年)
后以儲嗣問公。公曰:「此非外姓臣所得議,自有先帝遺詔在,遵之則社稷幸甚。」 【 神道碑。】 夏五月,熒惑犯房。公奏曰:「當有驚擾,然訖無事。」居無何,朝廷用兵,事起倉卒,后遂令授甲選腹心,至欲西遷以避之。公曰:「朝廷天下根本,根本一搖,天下將亂。臣觀天道必無患也。」後數日乃定。 【 本傳。案:時皇叔斡赤斤引兵趨和林。】 奧都剌合蠻方以貨取朝政,執政者亦皆阿附,惟憚公沮其事,則以銀五萬兩賂公。公不受,事有不便於民者,輒中止之。時后已稱制,則以御寶空紙付奧都剌合蠻,令從意書填。公奏曰:「天下先帝之天下,典章號令自先帝出。必欲如此,臣不敢奉詔。」尋復有旨奧都剌合蠻奏準事理,令史若不書填則斷其手。公曰:「軍國之事,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是遵行;若不合理,死且不避,況斷手乎!」因厲聲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餘年,固不負於國家,皇后亦不能以無罪殺臣。」后雖怨其忤己,亦以先朝勳舊,曲加敬憚焉。 【 神道碑。】 是歲,夫人蘇氏卒。
甲辰, 【 三年。】 五十五歲。(公元一二四四年)
夏五月十有四日,公薨。 【 案:太宗紀及本傳皆云甲辰夏五月薨。神道碑上敍癸卯年事。下即云公以其年五月十四日薨,似以公卒年在癸卯,與元史不合。然遺山撰文獻神道碑曰「癸卯秋八月,中令君使謂好問」云云,則癸卯八月公尚無恙。河汾諸老詩集一,麻革中書大丞相挽詞下注甲辰五月十四日,並與公享年五十五歲合,則元史是而神道碑誤也。】 蒙古諸人哭之如喪其親戚,絕音樂者數日。天下士大夫莫不涕泣相弔。以中統二年十月二十日葬於玉泉東甕山之陽,從遺命也。 【 案雙溪醉隱集六甕山塋域詩序尊大人領省塋域在燕都,面北一舍,西至玉泉五里,實曰甕山,寢園居在,昊天罔極。禪寺之右正寢,去隧東北百餘步。】 以漆水國夫人蘇氏祔。先娶梁氏,以兵亂隔絕,歿於河南之方城。生子鉉,監開平倉卒。 【 案鉉卒年無考,當遠在公卒後。雙溪醉隱集三有壬子秋日客舍紀事因寄家兄詩。考壬子為憲宗二年,在公卒後八年,而開平府之名命於中統元年,則鉉之卒當在中統元年之後,至元五年以前。公卒後以鑄襲公位,領中書省,亦用蒙古重少子之俗,非其時鉉已前卒也。】 蘇氏,東坡先生四世孫威州刺史公弼之女,生子鑄,為中書左丞相。 【 案元史附公傳。】 孫男十一人:曰希徵,曰希勃,曰希亮, 【 元史有傳。】 曰希寬,曰希素,曰希周,曰希光,曰希逸, 【 案元史云淮東宣慰使。】 曰希□,曰希□,曰希□。 【 案元史以為皆鑄子。程雪樓文集九秦國文靖公神道碑,女一,適荊湖北道宣慰副使耶律希圖,中書左丞相鑄之子也,是失名三人中其一名希圖。】 女孫五人。 【 神道碑。】
癸卯春,蘇夫人卒,公使子鑄奉其喪歸燕京,殯於玉泉山東五里之甕山。 【 案雙溪醉隱集六,有護先妣國夫人喪南行奉別尊大人領省詩云:「重重門戶無人到,深閉桃花一院春。」則以春杪南行也。遺山集四十有中令耶律公祭先妣國夫人文云:「維大朝癸卯歲八月乙巳朔五日己酉,哀子某謹以家奠,敢昭告於先妣國夫人蘇氏之靈」云云,此代文實雙溪作而題中令耶律公,蓋後來追記。因雙溪嗣公領中書省,故題云中令也。又案公墓本在頤和園內,修園時徙於園門之西。】 并葬伯兄辨才、仲兄善才於義州弘政縣先塋。命鑄招元好問至燕京屬撰文獻神道碑并兩兄墓誌銘。
(王忠慤公遺書內編)
○三、耶律文正公年譜餘記
王國維 撰
金史耶律文獻傳及遺山所撰文獻神道碑、元史公傳及宋周臣所撰神道碑,皆不著鄉貫。唯公子鑄雙溪醉隱集注云:「予家遼上後家醫無閭。」四庫總目據之以補史闕。案文獻及公二兄辨才、善才皆葬義州弘政縣,醫無閭山正在其東北。然公家自文獻以後久居燕京,而公詩中多憶閭山之作,如和薛伯通韻云:「閭山舊隱天涯遠,夢裏思歸夢亦難。」 【 文集一。】 送王君玉云:「安東幸有閭山月,萬頃松風萬山雪。」 【 文集二。】 和移剌子春見寄第五首云:「他年歸去無相棄,同到閭山舊隱居。」寄景賢第三首云:「十載殘軀游瀚海,積年歸夢繞閭山。」 【 以上文集三。】 和人韻第一首云:「年來痛憶閭山景,月照茅亭水一圍。」 【 文集四。】 和沖霄韻第四首云:「無恙閭峯三百寺,遨游吟嘯老餘生。」 【 文集五。】 和武善夫韻第一首云:「何時致政閭山去,三徑依然松菊寒。」 【 文集七。】 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第五首云:「洛陽失金谷,閭山有別野。」 【 文集九。】 謝西方器之贈阮杖云:「抱桐扶杖閭山巔,舉觴笑詠秋風邊。」繼武善夫韻云:「北闕欲辭新鳳閣,東州元有舊閭山。」鼓琴云:「湛然有幽居,祇在閭山陰。」送姪九齡行云:「閭山自有當年月,一舸西風賦式微。」 【 以上文集十。】 信之和余酬賈非熊三字韻見寄因再賡元韻以復之第四首云:「舊隱醫閭白霫南,故山佳處好停驂。」 【 文集十四。】 語意皆明指遼東之醫無閭。然其繼孟雲卿韻云:「歸歟奚待鬢雙皤,無恙閭山聳岌峨。萬壑松風思仰嶠,千巖煙雨憶平坡。」 【 文集九。】 案仰嶠、平坡皆燕京名剎, 【 仰嶠今仰山,平坡即翠微山香界寺。】 則閭山亦當謂西山,而謂之閭山者,當時或有所避忌,故為謾語也。公生長燕京,似無隱閭山之事,然則集中閭山皆作西山觀可也。
文獻食邑東平,金史與神道碑均不載。公送姪了真行詩云:「吾兄繼世祿,襲封食東平。」 【 文集十。】 是東平與公家亦有因緣。東平有魚山亦謂之吾山,漢武瓠子歌所謂「功無已時兮吾山平」者也。公詩中亦多說吾山。和移剌繼先韻云:「尚記吾山舊隱居,松風蕭瑟松花落。」又云:「吾山佳處歸休乎,鹿逸平林魚縱壑。」 【 文集一。】 繼劉搏霄韻云:「不得吾山臥翠霞,西行行徧海之涯。」和武善夫韻云:「遙憶吾山歸未得,故人書簡怨東陽。」 【 以上文集七。】 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第四首云:「當年別吾山,曾與黃華期。」 【 文集九。】 又吾山吟云:「吾山吾山予將歸。」 【 文集十一。】 然公詩中用吾山與閭山同意,亦指西山。如和竹林一禪師韻云:「蒼生未濟歸何益,一見吾山一度羞。」 【 文集四。】 此詩編於還燕和吴德明之後,蓋亦歸燕京時所作,此讀詩者不當以辭害志也。
契丹有大小字,與女直同。其文字借漢字偏旁,參互錯綜,以表契丹語,與西夏、女直文字體製相同。金史完顏希尹傳謂希尹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製女直字。可知女直文字即仿契丹。金制,貴冑凡女直、契丹、漢字曾學其一,即許承襲。是契丹雖亡,其文字仍與女直、漢字並行。然中葉以後,通者漸少。耶律文獻素善契丹大小字,因此辟為國史院書寫。世宗詔以小字譯唐史,成則別以女直字傳之。文獻在選中,獨主其事。又張景仁謂文獻藏匿遼史,此遼史必契丹國書國史也。是文獻於契丹文字殆屬專門。金源之末,此學遂絕。文正醉義歌序云:「遼朝寺公大師醉義歌,昔先人文獻公嘗譯之。先人早逝,予恨不得一見。及大朝西征,遇西遼前郡王李世昌於西域,予學遼字於李公。期歲頗習,不揆狂斐,乃譯是歌。」 【 文集八。】 是中原契丹文字已少傳習,故文正於西域習之。然則文正殆可謂通契丹文字最後之一人也。
蒙古初起,用遼大明歷,此事可於文正進征西庚午元歷表 【 文集八。】 證之。逮太祖歸自西域,或曾改回回歷。太宗嗣位,乃復用大明歷。文正和李德修韻云:「衣冠師古承殷輅,歷日隨時建夏寅。」 【 文集三。】 又謝非熊召飯云:「聖世因時行夏正,愚臣嗜數媿春官。」 【 文集四。】 此二詩作於太宗初。行秀湛然居士集序亦稱公志天文以革西歷,則太祖末年必曾用回回歷, 【 回回歲首常在古天正地正間。】 否則不必作是語也。此事史所不紀,故著之。 【 元史世祖紀至元九年,禁私鬻回回歷亦元初盛行回回歷之證。】
文正師事萬松老人,稱嗣法弟子從源。其於禪學所得最深,然其所用以佐蒙古安天下者,皆儒術也。公對儒者則唱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之說。而寄萬松老人書 【 文集十三。】 則又自謂此語為行權。然予謂致萬松一書亦未始非公之行權也。公雖洞達佛理,而其性格實與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為己任,古之士大夫學佛者,絕未見有此種氣象。古所謂墨名而儒行者,公之謂歟!
文正於太祖辛巳、壬午駐尋思干。長春真人邱處機適以此時至西域,其相晤對自不待言。公在西域所作詩,其用長春韻者,如過金山用人韻七律一首、 【 用長春贈書生李伯祥詩韻。文集一。】 過陰山和人韻七古一首、再用前韻七古一首、復用前韻唱玄七古一首、用前韻送王君玉西征七古二首、用前韻感事七古二首、 【 以上用長春自金山至阿里馬城紀行詩韻。】 過陰山和人韻五律一首、 【 用長春宿鼈思馬大城詩韻。】 又七律一首、 【 用長春過沙陀望陰山詩韻。】 又七律一首、 【 用長春渡霍闡沒輦河夜行望大雪山詩韻。以上文集二。】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 【 用長春壬午春分日游邪米思干郭西詩韻。】 游河中西園和王君玉韻四首、 【 用長春二月望日復游郭西詩第一首韻。】 河中游西園四首、 【 用長春二月望日復游郭西詩第二首韻。】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 【 用長春行抵邪米思干大城詩韻。】 過閭居河四首、 【 用長春出沙陀至魚兒濼詩韻。】 感事四首、 【 用長春由魚兒濼驛路西行途中述風俗詩韻。以上文集五。】 過金山和人韻七絕三首、 【 用長春度金山詩韻。文集七。】 凡四十五篇皆用長春詩韻。而於過金山過陰山則云和人韻,於游河中西園則云和王君玉韻,餘亦不著長春之名。案公作西游錄序 【 文集八。】 以全真為老氏之邪,而於和劉子中韻詩序 【 文集十。】 惜其幼依全真,乃有擇術不可不慎之語。又於王巨川首唱瑞應鶴詩則譏之, 【 文集六寄巨川宣撫詩序。】 李子進不題瑞鶴詩卷則美之。 【 文集六觀瑞鶴詩卷獨子進治書無詩。】 是公於長春實深致不滿,故和其詩而沒其人。然尚未頌言攻之者,則以全真託於老氏,非如糠■〈薛上虫下〉之託於釋氏故也。
文正以太宗辛卯領中書省,至薨凡十四年,其得君之專,行政之久,實古今所希見。太宗用公雖承太祖遺命,然十三年之間君臣無絲毫之隙。余反覆公詩而得其故焉。案公集中投贈唱和最多者有一人,即鄭景賢是也。集中呈景賢或和景賢之詩至七十五首,占全詩十分之一。 【 全集凡詩文七百七十六首。】 景賢初與公同在西域,洎於暮年,交誼尤篤。細讀諸詩,其人蓋以醫事太宗,即長春西游記所謂三太子之醫官鄭公者也。景賢號龍岡居士,然名與鄉里均無可考。牧菴集三有鄭龍岡先生挽詩序稱其友高道凝,為撰埋銘而文不傳。鮮于伯機困學齋雜錄紀藏琴之家有鄭太醫而不著其名字,蓋伯機已不能考矣。唯牧菴紀其三大節:一曰廉,太宗賜銀五萬兩,辭,今上賜鈔二千緡償責,辭。二曰讓,太宗再富以地比諸侯王,再辭,貴以上相位兩中書右,又辭。三曰仁,金以蹙國汴都尚城守,太宗怒其後服,拔將甘心,公怫逆曲折陳解,城賴不屠,所全毋慮數十萬人,云云。是太宗之眷景賢蓋出公右。其上相之位固後日所以處公,而汴京之不屠亦公之所力爭而始得者。然則公之相當由景賢,而其平日維持調護於君臣之間,使太宗任公而不疑,公得行其志而無所屈者,亦由景賢之力。不幸而史失其名,然其安天下救生民之功,固不在公下,世有孔子,能不興微管之歎乎!
金亡,時汴京人口據文正神道碑云戶一百四十七萬。元史本傳則云凡一百四十七萬人。蓋以戶一百四十七萬當得四五百萬人,故改戶為口。然金史哀宗紀,天興元年五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此數。又崔立傳,人人竊相謂曰,攻城之後,七八日之中,諸門出葬者,開封府計之凡百餘萬人。則汴京人口其庶可知。蓋此時河南北被兵,又盜賊蜂起,故金之民人皆萃於汴京,則一百四十七萬戶之說當非盡誣。
文正集為中書省都事宗仲亨所集,癸巳歲始刊於平陽。 【 有平水王鄰及襄山孟攀鱗序。攀鱗亦流寓平陽。】 次歲萬松老人又為之序。其集凡九卷,古律詩雜文五百餘首。今本十四卷,凡古律詩雜文七百七十六首。蓋前九卷癸巳所刊,後四卷則甲午以後續增也。然亦至丙申而止。自丁酉至甲辰 【 公薨之年。】 凡八年,詩文無一篇存者,蓋今之十四卷未為足本也。
湛然集中律詩以入聲作平聲者凡數十見。此決非訛字,亦非拗體,蓋公習用方言,不自覺其為聲病也。公為詩在三十以後,及官既高,人亦無以此告公者,遂有此病。
蒙古之制,凡攻城而抗拒者屠之。故蒙古入中原所屠名城不可勝計。又金國南遷以後,威令不出國門,故山東、河北盜賊蠭起,其禍比蒙古尤烈。劉靜修武強尉孫君墓銘:「金崇慶末,河朔大亂,凡二十餘年,數千里間人民殺戮殆盡,其存者以戶口計千百不餘一。」又易州太守郭君墓銘:「金貞祐主南遷,而元軍北還,是時河朔為墟,蕩然無統,強焉弱凌,衆焉寡暴,故其遺民自相吞噬殆盡。」加以蒙古入主中夏,武人專橫,其君臣又絕不知有治民之術,若此時無文正人之類,正有不知其何如者。宋周臣之言,非門弟子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言也。
皇元聖武親征錄紀太祖庚辰、辛巳、壬午、癸未四年之事,皆遞後一年,而元史太祖紀因之。
元遺山以金源遺臣,金亡後上耶律中書書, 【 遺山集三十九。】 薦士至數十人。昔人恆以為詬病,然觀其書則云「以閣下之力,使脫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養之,分處之,學館之,奉不必盡具,饘粥足以餬口,布絮足以蔽體,無甚大費」云云。蓋此數十人中,皆蒙古之驅口也。不但求免為民,而必求聚養之,分處之者,則金亡之後,河朔為墟,即使免驅為良,亦無所得食,終必餒死故也。遺山此書,誠仁人之用心,是知論人者不可不論其世也。
(王忠慤公遺書內編)
○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湛然居士集提要
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八世孫,金尚書右丞履之子。從太祖平定四方。太宗時官至中書令。至順元年追封廣寧王,諡文正。事蹟具元史本傳。耶律或作移剌,蓋譯語之譌。焦竑經籍志以為兩人,非也。
是集所載詩為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書、序、碑、記錯雜其中,編次殊無體例,疑傳寫者亂之。史稱其旁通天文、地理、術數及二氏、醫卜之說,宜其多有發揮,而文止於斯,不敵詩之三四,意尚有遺佚歟?然十四卷之數與諸家著錄皆符,或經國之暇,唯以吟咏寄意,未嘗留意於文筆也。王士禎池北偶談摘錄其贈李郡王筆、寄平陽潤老、和陳秀玉韻、贈蒲察元帥、河中遊西園、壬午元旦諸詩,以為頗有風味;而稱其集多禪悅之說。考僧行秀所作集序,稱楚材年二十七受顯訣於萬松,盡棄宿學,其耽玩佛經,蓋亦出於素習。平水王鄰則曰:按元裕之中州集,載右相文獻公詩,又稱趙閑閑為吾道主盟,李屏山為中州豪傑,知晉卿學問淵源有自來矣。故旁通詣極,而要以儒者為歸云云。今觀其詩語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鍊為工,雖時時出入內典,而大旨必歸於風教。鄰之所云,殆為能得其真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六六集部別集類一九)
○五、湛然居士文集卷七跋
李文田 撰
湛然集卷七過金山和人韻三首,第一高、牢、號;次流、秋、毬;三清、晴、明。案邱處機西遊記金山詩三絕,第一清、晴、明;次流、秋、毬;三高、牢、號。然則和人者即和邱處機也。西遊記絕不及耶律晉卿,而此集亦絕不聲叙長春一語,殆以晉卿溺釋,長春學道,本不同類,始雖相和,後乃相惡而絕交歟?觀晉卿歸依萬松老人而頗毀老氏,故知其異趣也。偶拈出之。光緒丁亥六月李文田。
晉卿西遊錄序、辨邪論序等篇皆專為攻擊邱處機而作者也。六月十日又識。
(原附漸西本湛然居士文集卷七後)
[元]耶律楚材著.谢方点校: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 1986)
附錄:
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兵部侍郞紀盷家藏本)
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八世孫金尙書右丞履之子從太祖平定四方太宗時官至中書令至順元年追封廣寜王諡文正事迹具元史本傳耶律或作移刺葢譯語之訛焦竑經籍志以爲兩人非也是集所載詩爲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書序碑記錯雜其中編次殊無體例疑傳寫者亂之史稱其旁通天文地理術數及二氏醫卜之說宜其多有發揮而文止於斯不敵詩之三四意者尙有佚遺歟然十四卷之數與諸家著錄皆符或經國之暇惟以吟咏寄意未嘗留意於文筆也王士禎池北偶談摘錄其贈李郡王筆寄平陽潤老和陳秀玉韻贈富察元帥河中遊西園壬午元日諸詩以爲頗有風味而稱其集多禪悅之語考僧行秀所作集序稱楚材年二十七受顯訣於萬松盡棄宿學其躭玩佛經葢亦岀於素習平水王鄰則曰按元裕之中州集載右相文獻公詩又稱趙閒閒爲吾道主盟李屏山爲中州豪傑知晉卿學間淵源有自來矣故旁通詣極而要以儒者爲歸云云今觀其詩語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鍊爲工雖時時出入内典而大旨必歸於風教鄰之所云殆爲能得其眞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别集類十九)
耶律楚材皇極經世義(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十一)
耶律楚材庚午元厯二卷又厯説又乙未元厯又囘鵑厯(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十三)
耶律楚材五星秘語一卷又先知大數一卷(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十三)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三十五卷缺七卷至十二卷又缺二十二卷二十三卷】又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中書省都事宗仲亨輯】(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
湛然居士集有河中府詩十首塔實干城西遼稱河中府詠其風景云開罇傾美酒擲網得新魚釀酒無輸課耕田不納租避兵開邃穴防水築高臺六月常無雨三冬却有雷園林無盡處花木不知名衝風磨舊麥懸碓杵新粳【西人用風磨如南方水磨舂則懸杵】春月花渾謝冬天草又生每春忘舊閏隨月出新年强策渾心竹難穿無眼錢食飯秤斤賣金銀用麥分黄橙調蜜煎白餅糝糖霜救旱河為雨無衣壠種羊余嘗閱唐會要有壠種羊未之信觀此信有之公自注西人不計閏又贈高善長詩云一住十餘年物我兩相忘(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庶齋老學叢談卷上)
耶律文正詩
元耶律文正湛然居士集十四卷中多禪悦之語其詩亦質率間有可采者略摘數篇管城從我自燕都流落遐荒萬里餘半札秋毫裁翡翠一枝霜竹剪瓊琚鋒端但可題塵景筆下安能劃太虚聊復贈君為土物中書休笑不中書【贈李那王筆】昔年萍水便相尋握手臨風話素心刻燭賦成無字句按徽彈徹没絃琴風來逺渡晚潮急雨過寒塘秋水深此樂莫教兒輩覺又成公案滿叢林【寄平陽淨名院潤老】班姬零落到而今聞道翻身入道林歌扇舞裙忘舊業藥爐經卷半新吟閒眠白晝三杯酒靜對青松一曲琴更看他年栖隠處蓬山樓閣五雲深【過武川贈僕散令人】狐死曾聞尚首丘悲予去國十年遊崑崙碧聳日落處渤海西傾天盡頭君子云亡真我恨斯文將喪是吾憂尚期晚節回天意隠忍龍庭且強留【過燕京和陳秀玉韻】閒騎白馬思無窮來訪西城緑髮翁元老規模妙天下錦城風景壓河中花開杷欖芙蓉澹酒泛蒲桃琥珀濃痛飲且圖容易醉欲憑春夢到盧龍閒乘羸馬過蒲華又到西陽太守家瑪瑙瓶中簪亂錦琉璃鍾裏泛流霞品嘗春色批金橘受用秋香割木瓜此日幽歡非易得何妨終老住流沙【贈富察元帥】河中春晚我邀賓詩滿雲箋酒滿巡對景怕看紅日暮臨池羞照白頭新栁添翠色侵凌草花落餘香著莫人【朱淑真詞無奈春寒著摸人】且著新詩與芳酒西園佳處送殘春【河中遊西園】萬里西征出玉闗詩無佳思酒瓶乾蕭條異域年初換坎軻窮途臘已殘身過碧雲遊極樂手遮西日望長安年光迅速如流水不管詩人兩鬢斑【壬午元日】已上數作頗有風味皆從軍西域之作也(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池北偶談卷十七)
耶律中書令楚材湛然居士集
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金尚書右丞履之子也生三歳而孤比長博極羣書旁通天文地理衍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如宿構者貞祐初辟左右司員外郎元太祖定燕都聞其名召見處之左右呼為吾圖撒合里而不名吾圖撒合里者猶言長髯人也太宗朝拜中書令先後歴事三十餘年薨於位至順元年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所著湛然居士集十四巻萬松野老行秀為之序曰湛然居士年二十有七受顯訣於萬松盡弃宿學冒寒暑無晝夜者三年以至扈從西征六萬餘里歴艱險困行役而志不少沮跨崑崙瞰瀚海而志不加大客問其故曰汪洋法海涵養之力也又嘗慨然曰惟屏山閒閒可照吾心耳片言隻字皆出於萬化之原而膚淺未臻其奥者方索諸聲偶鍛鍊之餘正如撿指蒙學對句之牧豎望涯於少陵詩史者矣平水王鄰曰中書湛然有天然之才如寳鑑無塵寒冰絶翳按元裕之中州集載右相文獻公詩又稱趙閒閒為吾道主盟李屏山為中州豪傑知晉卿學問淵源有自來矣旁通詣極而要以儒者為歸故當經營創制之初馳驅絶域宜若無暇於文而雄篇秀句散落人間為一代詞臣倡始非偶然也(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元詩選初集卷十二)
湛然居士集
作者:耶律楚材(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文正,湛然居士) (元) 撰
部:集 類:別集類 屬:金至元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十四卷。元耶律楚材(1190—1244)撰。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辽皇族子孙。元太宗窝阔台时,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担任必阇赤长(汉人称中书令)。文集以诗为主,其中西域诗六十余首,为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时所作,描写其地的史地及风俗人情,很有价值。书中也收录书序碑记,有不少材料不见于正史。如窝阔台时医官鄭景贤《元史》无传,文集中有许多鄭景贤的资料,可补《元史》之缺。该书最早的版本是元宗仲亨刊本,共九卷。后人又补辑了五卷。过去流行的本子是《四部丛刊》影元抄本,现有中华书局1986年据《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以渐西村舍本互校的点校本为最善。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托雲八世孫父履以學行事金世宗見親任終尚書右丞楚材生三嵗而孤母楊氏教之學及長博極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厯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説仕金至員外郎太祖定燕聞其名召見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帝偉之曰遼金世讎朕為汝雪之對曰臣父祖嘗委質事之既為之臣敢讎君耶太祖重其言置之左右呼曰烏爾圖薩哈勒而不名烏爾圖薩哈勒盖國語長髯人也己夘夏六月太祖西伐囘囘禡旗之日雨雪三尺疑之楚材曰克敵之徵也庚辰冬大雷復問之對曰囘囘國主當死于野後皆騐壬午八月長星見西方楚材曰金將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殂夏人常巴津善造弓每曰國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用弓匠為天下豈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太祖聞之喜日見親用每征伐必用楚材卜亦自灼羊脾以相符應謂太宗曰此人天賜我也後軍國庶政當悉委之甲申太祖至東印度駐鐵門闗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太祖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丙戌冬從下靈武諸將爭取子女金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黄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輒愈用活萬人是時經營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長吏生殺任情燕薊留後實黙斡喇布尢貪暴殺人盈市楚材聞之泣下即請禁州郡非奉璽書不得擅徵發囚當大辟者必待報違者罪死于是貪暴之風稍戢燕多劇賊未夕輒曵牛車指富家取財物不與則殺之時睿宗以皇子監國遣楚材窮治之楚材詢察得其姓名皆留後親屬及勢家子盡捕下獄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先是西域厯人言五月望月當蝕楚材曰否卒不蝕明年十月楚材言月當蝕西域人曰否果食八分至是楚材以金天明厯不應天度乃製庚午元厯上之己丑秋太宗將即位宗親咸會議猶未决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計宜早定睿宗者太宗親弟也遂定策立儀制乃告親王察罕岱曰王雖兄位則臣也禮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元朝尊屬有拜禮自此始中原初定民多誤觸禁網而國法無赦令楚材從容為太宗言詔自庚寅正月朔日前事勿治且條便宜十有八事頒天下其略言郡宜置長吏牧民設萬户總軍使勢均力敵以遏驕横中原之地財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縣非奉上命敢肆行科差者罪之貿易借貸官物者罪之蒙古囘鶻河西諸人種地不納税者死監主自盜官物者死應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報然後行刑貢獻禮物為害非輕宜禁斷太宗悉從之惟貢獻一事不允楚材曰蠧害之端必由于此矣楚材又奏曰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中原地税商税鹽酒鐵冶山澤之利嵗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太宗曰卿試行之乃立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税使凢長貳悉用士人參佐皆用省部舊人辛夘秋太宗至雲中十路進廪籍及金帛笑謂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國用充足南國之臣復有如卿者乎對曰在彼者皆賢于臣臣不才故留燕為陛下用帝嘉其謙賜之酒即日拜中書令楚材奏凡州郡宜令長吏理民事所掌課税權貴不得侵之舉鎮海鈕祜祿均與之同事權貴不能平斡喇布以舊怨尤疾之譖于宗王宗王請殺之太宗不聽屬有訟斡喇布者命楚材鞫之楚材曰此人倨傲易招謗今將有事南方他日治之未晚也太宗私謂侍臣曰楚材不較私讎真長者也汝曹當效之中貴可思巴哈奏徙西京宣徳萬餘户以充採金銀役夫及種田西域與栽蒲萄户楚材曰先帝遺詔山後民質朴無異國人緩急可用不宜輕動今將征河南請無殘民以給此役太宗可其奏壬辰春太宗南征將涉河詔降者免死或曰此輩急則降緩則走徒以資敵不可宥楚材請製旗數百以給降民使歸田里全活甚衆舊制凢攻城邑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既克必殺之汴梁拒戰久將下大將蘓布特請屠之楚材馳入奏曰將士暴露數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太宗意未決楚材曰竒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盡殺之將無所獲乃詔止戮完顔氏餘皆勿問時避兵居汴者凢百四十七萬人楚材又請求孔子後收太常禮樂生及聘召名儒乃以孔子五十一代孫元措襲封衍聖公付以林廟召名儒梁涉王萬慶趙著等使釋九經進講東宫又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俾知聖人之道置編修所于燕京經籍所于平陽由是文治興焉時河南初破俘獲甚衆軍還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逃民及資給者滅其家鄉社連坐楚材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復何之奈何因一俘囚連死數十百人乎太宗悟除其禁金之亡也惟秦鞏二十餘州久未下楚材曰往年吾民逃罪或萃于此故以死拒戰若許以不殺將不攻自下矣詔下諸城皆降呼沙呼等籍中原民議以丁為户楚材曰不可丁逃則賦無所出當以户定之朝議將以囘囘人征江南漢人征西域楚材又曰不可中原西域相去遼逺未至敵境人馬疲乏水土異宜疾疫將生宜各從其便有于元者奏行交鈔楚材又曰不可金章宗時初行交鈔與錢通行有司以出鈔為利收鈔為諱謂之老鈔至以萬貫易一餅民力困竭國用匱乏當為鑒戒今即造交鈔宜不過萬錠太宗皆從之時議裂州縣賜親王功臣楚材曰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與之太宗曰已許奈何楚材曰若朝廷置吏收其貢賦嵗終頒之使毋擅科徵可也太宗然其計遂定天下賦税每二户出絲一觔以給國用五户出絲一觔以給諸王功臣湯沐之資地税中田畝二升又半上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畝五升商税三十分而一鹽價銀一兩四十觔既定常賦朝議以為太輕楚材曰作法于涼其弊猶貪後將有以利進者則今已重矣時工匠制造糜費官物十私八九楚材又請覈之以為定制太宗嘗執觴賜楚材曰朕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復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未易成也太宗曰果爾可官其人楚材曰請校試之乃命宣徳州宣課使劉中隨郡考試以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凢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先是州郡長吏多借賈人銀以償官息累數倍至奴其妻子猶不足償楚材奏令本利相侔而止永為定制民間所負者官為代償之至一衡量給符印立鈔法定均輸布逓傳明驛劵庶政畧備民稍蘇息焉有道士結中貴楊惟忠虐殺其讐之黨二人楚材收按惟忠太宗怒繋楚材既而自悔命釋之楚材不肯曰陛下初令繋臣以有罪也今釋臣是無罪也臣備位公輔豈宜輕易反覆如戲小兒國有大事何以行焉衆皆失色帝乃温言慰之楚材因陳時務十策曰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皆切于時務悉施行之太原路轉運使吕振副使劉子振以贓抵罪太宗責楚材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何故乃有此輩對曰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義三綱五常聖人之名教有國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豈得縁一夫之失使萬世常行之道獨見廢于我朝乎太宗意乃解太宗好酒楚材屢諫不聽乃持酒槽鐵口進曰麴糵能腐物鐵尚如此况五臟乎太宗悟語近臣曰汝曹愛我有如烏爾圖薩哈勒者耶勅日進酒三鍾而止自庚寅定課税格嵗有増羡至戊戌増至一百一十萬其後富人劉呼圖等請以一百四十萬撲買天下課税楚材曰此貪利之徒罔上虐下為害甚大奏罷之至是温都爾哈瑪爾又請撲買課税増至二百二十萬楚材極力辯諫聲色俱厲言與涕俱太宗曰爾欲搏鬭耶又曰爾欲為百姓哭耶姑試行之楚材力不能止乃歎息曰民之困窮自此始矣嘗曰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少一事後之負譴者方知吾言不妄也楚材當國日久得禄分其親族未嘗私以官或從容諷之楚材曰睦親之義但當資以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也辛丑二月帝疾篤醫言脈已絶皇后不知所為召楚材楚材曰今任使非人賣法鬻獄囚繋非辜者多古人一言而善熒惑退舍請赦天下囚徒后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頃帝少蘇因請肆赦太宗首肯之是夜醫者候脈復生翼日而瘳冬十一月太宗將出獵楚材以數推之亟言其不可不聽獵五日崩于行在所皇后柰曼珍氏稱制癸夘五月熒惑犯房楚材曰當有驚擾居無何朝廷用兵事起倉卒后令授甲欲西遷以避之楚材曰朝廷天下根本根本一揺天下將亂臣觀天道必無患也後數日果定時温都爾哈瑪爾以貨得政柄廷中皆畏附獨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難言后以御寳空紙付温都爾哈瑪爾使自填行之楚材曰朝廷自有憲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詔事遂止又有旨凢温都爾哈瑪爾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楚材曰國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當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后不悦楚材因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餘年無負于國皇后亦豈能無罪殺臣也后雖憾之亦以先朝舊勲深敬憚焉甲辰夏五月卒年五十五賻贈甚厚後有譖楚材在相位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者后命近臣覈視之惟琴玩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而已至順元年贈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
論曰天生斯民則并其所以生養之具而並有之金木水火土榖桑麻之類民所賴以生者與人而俱生而其于人也農圃醫卜及百工一切養人之具其始為之者無所師授心通其理制為定法以垂于後盖天人之際道之自然自古及今常如此者非偶然也耶律楚材遼之種姓生長于金而元之太祖太宗拔起而大用之數十年之間上自文武經畧立國規模錢榖兵刑之制外及律吕星象工械技藝靡不畢具大要以仁心為質而正直忠厚才智淵深古名臣中少有倫比也故能使軍國有章上下有體無分爭鬬暴之患民安國富再傳之後奄有九有豈虛乎哉(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史傳三編卷四十一)
耶律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托雲八世孫金尚書右丞履之子也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天資英邁博通天文地理厯律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説金貞祐三年為中都行省員外郎中都陷太祖召見處之左右從征西域製庚午元厯上之太祖毎征必命之卜多竒騐嘗謂太宗曰此人天賜我家爾後軍國庻政當悉委之甲申兵次東印渡駐鐡門闗侍衛見一獸如鹿而馬尾其色緑作人言曰汝主宜早還太祖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解四方語好生惡殺今大軍征西已四年矣上天降符以告陛下願承天心宥此數國人命太祖遂還太宗即位楚材奏諸州縣長吏専理民事萬户府專總軍政課税専掌錢榖各不相統攝著為令權貴不得志遂為舒穆嚕軒逹布等搆陷而太宗獨察其誣及軒逹布獲罪太祖命楚材鞫治楚材請寛之太宗私謂近侍曰楚材不較私仇真長者汝曹當效之太宗至雲中諸路所貢課額銀幣及倉廪物料文簿具陳于外悉符楚材原奏之數笑曰卿何使錢幣流入至此即日授以中書省印事無鉅細悉以委之時民多誤觸禁網國法無赦令楚材議請肆宥條便宜十八事太宗悉從之金汴京將下大將蘇布特請屠汴楚材馳見太宗曰得地無民將焉用之且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貴之家皆聚此城殺之則一無所得是徒勞也於是百四十餘萬户皆得保全又求得孔子五十一代孫襲封衍聖公付以廟地及楚材奏定賦税朝臣皆謂太輕楚材曰將來必有以利進者則以為重矣楚材又奏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請校試之乃命以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其主匿勿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百人免為奴者四之一楚材又請一衡量立鈔法定均輸庶政畧備民稍蘇息太宗嗜酒楚材屢諫不聼乃持酒槽鐡口以獻曰此鐡為酒所蝕尚致如此而况五臟太宗悟賞以金帛太宗疾篤脉已絶皇后不知所為召楚材問之對曰今任使非人賣官鬻獄囚繫非辜者多宜赦天下后亟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頃之太宗少蘇后以為言乃首肯赦發而脉生疾愈楚材以太乙數推之不宜田獵為左右慫惥遂出獵尋崩于行在皇后稱制温都爾哈瑪爾専政用事有旨凡温都爾哈瑪爾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楚材曰國之典故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當奉行如有不可死且不避况斷手乎后不悦楚材憤悒而卒時有譛言天下貢賦半入其家者后命近臣覆視之惟琴玩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而已楚材為相二十年正色立朝不避權勢每陳國家利害生民休戚辭色懇切太宗嘗曰汝又欲為百姓哭耶楚材毎言興一利不若除一害生一事不若減一事人以為名言至順初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寕王諡文正所著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國語托雲凖頭也原作突欲舒穆嚕八旗姓軒逹布國語拈香也原作石抹咸得卜蒙古語蘇布特珍珠也原作速不壹温都爾蒙古語解見蒙國江山川巻哈瑪爾鼻也原作奥都剌合蠻今俱譯改】(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六十三)
耶律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托雲子隆科為燕京留守遂居扵燕八傳生楚材博極群書為文下筆若宿搆元太祖定燕召見偉之每征伐輒従指謂太宗曰此人天錫我家楚材數勸帝承天意全民命帝從其言太宗即位條便冝一十八事尋拜中書令事無巨細皆決焉汴梁将下議欲屠之楚材曰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無民又焉用之汴人獲全又請立孔子後收太常禮樂生召用名儒分三科取士文治以興定天下賦税一衡量立錢法庶政具舉民賴以蘇息居相位三十餘年薨追封廣寜王諡文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卷七十一)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字晉卿博極羣書下筆為文若宿搆者貞祐二年辟為左右司員外郎太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處之左右太宗即位拜中書令贈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寜郡王諡文正【元史】
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鐡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宋學士集】(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五十三)
耶律楚材善博物甞扈從西征其記西域事甚多如云八普城西瓜大者重五十斤可以容狐北印度土人不識雪嵗二月麥盛夏置錫器於沙中尋即鎔鑠馬糞墮地為之沸溢及角端等事皆古今傳記所不載也(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研北雜志卷下)
西征異聞
陳剛中云成吉思皇帝常西征渡流沙萬餘里其地皆荒寂無人之境忽有大獸其髙數十丈一角如犀能人言忽云此非汝世界宜速還左右皆震恐耶律楚材【楚字晉卿遼人博物無所不知葢張華郭璞輩】隨進云此名角猯【音端】能日馳萬里靈異如神鬼不可犯也帝為之回馭又云有大鳥其一羽足以蔽千人葢鵬類也又云西域有沙海正據要津其水熱如湯不可向近此天所以限華夷也終古未嘗通中國忽一夕有巨獸浮水窒其骨長數十里横於兩涘如津梁然骨中有髓竅可容並馬於是西域之地始通中國其國謀往來者每以膏油塗其骨令潤懼其枯朽折則無復可通故耳(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癸辛雜識續集卷上)
跋耶律楚材贈劉陽門詩 (明)倪謙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倪文僖集卷二十四)
有元起北方庻事草創法制未備至太宗始立中書省以耶律楚材為之令當是時用事者皆諸蕃降附武獷之人獨頼太宗信任楚材故稍得以儒者之道匡捄其間使無楚材惡能立其國乎觀其贈劉陽門一詩藹然憂國卹民襃賢嫉惡之語豈非一代之賢相乎詩後題庚子乃太宗即位之十二年楚材執政已十年矣先是國令凡失盜者令民代償民苦之多亡命所謂黎庻逋逃殆以此歟是年楚材請悉以官物代還盖其心一以安民為本故見陽門能安民而發此以賞之所謂唯仁人然後能知仁人也陽門諸孫廷瑞浸潤詩書家業昌盛嗚呼仁者必有後豈不信哉楚材作是詩之明年太宗崩幸臣專政言不見用又四年竟以憂卒惜哉楚材後封廣寧王諡文正予甞使朝鮮過廣寧見其墓在城北三里醫巫閭山之麓云
蒙古前中書耶律楚材卒
楚材文武兼資興國之良佐也觀其經制財賦葢劉晏韓滉之流推歩占候則崔浩裴行儉未能逺過為相二十年家之所藏惟琴書金石遺文而已楊綰趙抃之清儉葢庶幾焉至於汴京之破極諌力爭活生靈百四十萬户則漢唐宋之賢相其功未有加於此者惜夫蒙古氏起自荒裔楚材以一書生日與豺狼為伍言之見用者十無一二故其功業所就者止於此使其生於華夏而遇漢光武唐太宗為之宣力則其嘉猷偉績垂於竹帛者豈在冦鄧房杜之下哉嗚呼抱佐王之器而不遇興王之君豈非命耶(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椒邱文集卷七·史論)
中書耶律文正
王王名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托雲八世孫金尚書右丞文獻公履之子為燕京行省員外郎歳乙亥城降遂屬國朝扈從征伐諸國辛夘拜中書令癸夘薨年五十五
公以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生文獻公通術數尤邃於太玄私謂所親曰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因取左氏之楚雖有材晉實用之以為名字【平章宋公撰神道碑】
公生三歳而孤母夫人楊氏誨育備至稍長知力學十七書無所不讀為文有作者氣【神道碑】
金制宰相子得試補省掾公不欲就章宗特勅就試則中甲科考滿授同知開州事貞佑甲戌宣宗南渡丞相完顔承暉留守燕京行尚書省事表公為左右司員外郎明年京城不守遂屬國朝【神道碑】
太祖素有併吞天下之志嘗訪遼宗室近族至是徵詣行在入見上謂公曰遼與金為世讎吾與汝已報之矣公曰臣祖父以来皆嘗北面事之既為臣子豈敢復懐二心讎君父耶上重其言處之左右以備諮訪【神道碑】
已夘夏六月大軍征西禡旗之際雨雪三尺上惡之公曰此克敵之象也【神道碑】
庚辰上駐蹕於西域塔實干城時二月五月朔微月皆見於西南公因别造庚午元厯進之其進表云漢唐以来其書大備經元創法無啻百家其氣候之早晏朔望之疾徐二曜之盈衰五星之伏見疎密無定先後不同葢建都立國之各殊或渉歴嵗年之漸逺不得不為差也唐厯八徙宋厯九更良以此夫金曰大明百年纔經一改此去中原萬里以昔程今昔密今疎東微西著以地遥而歳乆故時異而時同今以二月五月朔微月皆見于西南較之於厯悉為先天誠所未聞而未見也若夫漢唐以来厯筭之書備矣俱無此説以法論之月惟至晦則一日不見是二十九日有月也豈聖人建月之意本諸此乎今以星厯考之是年正月四月雖皆為小盡葢亦未有朔日見月者也【張都燕居叢談】
是嵗冬大雷上問公公曰蘇勒坦當死中野已而果然蘇勒坦回鶻王稱也【神道碑】
國初未有厯學而回鶻人奏五月望夕月蝕公言不蝕及期果不蝕明年公奏十月望夜月蝕回鶻人言不蝕其夜月蝕八分上大異之曰汝於天上事尚無不知况人間事乎【神道碑 又叢談云庚辰嵗公在塔實干城當五月望以大明厯考之大隂當虧二分食甚子正時在宵中是夜候之未盡初更而月已蝕矣葢大明之子正中國之子正也西域之初更西域之初更也西域之初更未盡時焉知不為中國之子正乎隔幾萬里之逺僅逾一時復何疑哉此唐一行時有里差之説謂千里互差一時者是也二書所載不同】
壬午夏五月長星見西方上以問公公曰女直國當易主矣逾年而金主死于是每將出征必令公預卜吉凶上亦用羊髀骨以符之【神道碑】
行次東印度國鐵門闗侍衛者見一獸鹿形馬尾緑色而獨角能為人言汝軍宜早迴上怪而問公公曰此獸名角端日行一萬八千里解四夷語是惡殺之象葢上天遣之以告陛下願承天心宥此數國人命實陛下無疆之福即日下詔班師【神道碑】
丙戌冬十一月靈武下諸將争掠子女財幣公獨取書數部大黄兩駞而已既而軍士病疫唯得大黄可愈所活幾萬人【神道碑】
燕京多盜至駕車行刼有司不能禁時睿宗監國命中使偕公馳傳往至分捕得之皆勢家子其家人軰行賂求免中使惑之欲為覆奏公執以為不可曰信安咫尺未下若不懲戒恐致大亂遂刑一十六人京城帖然【神道碑】
己丑太宗即位公定冊立儀禮皇族尊長皆令就班列拜尊長之有拜禮葢自此始諸國來朝者多以冒禁應死公言陛下新即位願無汚白道子從之葢國俗尚白以白為吉故也【神道碑 又李微撰墓誌云己丑秋公奉遺詔立太宗擇定八月二十二日尚猶豫不决公曰此社稷大計若不早定恐生大變睿宗曰再擇日如何公曰過此日皆不吉至日公與睿宗翼太宗登寶位】
時天下新定未有號令所在長吏皆得自專生殺少有忤意則刀鋸随之至有全室被戮襁褓不遺者而彼州此郡動輒興兵相收公首以為言皆禁絶之【神道碑】
自太祖西征之後倉廪府庫無斗粟尺帛而中使别迭等僉言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公即前曰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因奏地稅商稅酒醋鹽鐵山澤之利周歳可得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萬石上曰誠如卿言則國有餘矣卿試為之乃奏立十路課稅所設使副二員皆以儒者為之如燕京陳時可宣徳路劉中皆天下之選因時時進説周孔之教且謂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上深以為然國朝之用文臣葢自公發之【神道碑】
先是諸路長吏兼領軍民錢穀往往恃其富强肆為不法公奏長吏專理民事萬户府總軍政課税所掌錢穀各不相統攝遂為定制權貴不能平燕京路石林咸達布激怒皇族俾專使来奏謂公悉令南朝舊人且渠親屬在彼恐有異志不宜重用且以國朝所忌誣構百端必欲置之死地事連諸執政時鎮海天合重山實為同列為之股慄曰何必强為更張計必有今日事公曰自立朝廷以来每事皆我為之諸公何與焉若果獲罪我自當之上察其誣怒逐来使不數月會有以事告咸得不者上特命公鞫治公奏曰此人倨傲無禮狎近羣小易以招謗今方有事于南邦他日治之亦未晚也【神道碑】
辛夘秋上至雲中諸路所貢課額銀幣及倉廩物斛文簿具陳于前悉符元奏之數上曰卿不離朕左右何使錢幣流入如此不審南國復有卿比者否公曰賢于臣者甚多以臣不才故留於燕上即日授中書省印俾領其事事無巨細一以委之【神道碑】
宣徳路長官太傅托噶失陷官糧萬餘石恃其勲舊密奏求免上問中書知否對曰不知上叱出使白中書省償之仍勅今後凡事先白中書然後奏聞【神道碑】
中貴克斯布哈撥奏户一萬以為採鍊金銀栽種蒲萄等户公言太祖有旨山後百姓與本朝人無異兵武所出緩急得用不若將河南殘弱貸而不誅可充此役且以實山後之地上曰卿言是也又奏諸路民户今已疲乏令土居蒙古回鶻河西人等與所在居民一體應輸賦役皆施行之【神道碑】
壬辰春車駕至河南詔陕洛秦虢等州山林洞穴逃匿之人若迎軍來降與免殺戮或謂此軰急則来附緩則復資敵耳公奏給旗數百面悉令散歸已降之郡其活不可勝數【神道碑】
國制凡敵人拒命矢石一發則殺無赦汴京垂陷首將蘇布特遣人来報且言此城相抗日乆多殺傷士卒意欲屠之公馳入奏曰將士暴露凡數十年所争者土地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上疑而未决復奏曰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貴之家皆聚此城中殺之則一無所得是徒勞也上始然之詔除完顔氏一族外餘皆原免時避兵在汴者户一百四十七萬仍奏選工匠儒釋道醫卜之流散居河北官為給贍其後攻取淮漢諸城因為定例【神道碑】
初汴京未下奏遣使入城索取孔子五十一代孫元措襲封衍聖公令收拾散亡禮樂人等及取名儒梁渉等數輩於燕京置編修所平陽置經籍所以開乆治【神道碑 又按遺山元公上書云夫自漢唐以来言良相者在漢則有蕭曹丙魏在唐則有房杜姚宋數公者固有致太平之功而當時百執事之人毗助贊益者不為不多葢天下之大器非一人之力可舉而國家所以成就人材者亦非一日之事也必藉學校教育父兄淵源師友講習三者備而後可譬如修明堂總章必得楩楠豫章之材預為儲蓄數十年之間乃能備一旦之用非若起尋丈之屋欂櫨椳楔雜出于榆栁槐柏可以朝求而暮至也竊見南中大夫士歸河朔者所在有之聖者之後如衍聖孔公耆舊如洪内翰叔獻梁都運斗南髙户部唐卿王延州從之時輩如平陽王狀元綱東明王狀元鶚濱人王賁臨淄人李浩秦人張徽楊奐李庭訓河中李獻卿武安樂夔固安李天翼沛縣劉汝翼齊人謝良弼鄭人李大鵬山西魏蟠潭人李恒簡李禹翌燕人張聖俞太原張緯李謙翌致君張徳輝髙鳴孟津李尉真定李治相人胡徳珪易州敬鈺雲中李微中山楊果東平李昶西華徐世隆濟陽張輔之燕人曹居一王鑄渾源劉祁及其弟郁李仝平定賈庭揚楊恕濟南杜仁傑潞水張仲經虞鄉麻革東平商挺漁陽趙著平陽趙維道汝南楊鴻河中張肅河州句龍瀛東勝程思遇及其從弟思忠凡有諸人雖其學業行詣參差不齊要之皆天民之秀有用于世者也百年以束教育講習非不至而其所成就者無幾喪亂以来三十四人而止矣乃幸不死于兵造物挈而授之維新之朝豈無意乎誠以閣下之力使脱奔走之役而儲之它日求百執事之人唯左右采而取之獨不能少助閣下蕭曹丙魏房杜姚宋之功乎】
時河南新破被俘虜者不可勝計及聞大軍北還逃去者十八九有詔停留逃民及資給飲食者皆死無問城郭保社一家犯禁餘並連坐由是百姓惶駭雖父子兄弟一經俘虜不敢正視逃民無所得食踣死道路者踵相躡也公從容進説曰十餘年間存撫百姓以其有用故也若勝負未分慮渉攜貳今敵國已破去將安往豈有因一俘囚罪數百人者乎上悟詔停其禁【神道碑】
金國既亡唯秦鞏等二十餘州連歳不下公奏吾人之得罪逃入金國者皆萃於此其所以力戰者葢懼死耳若許以不殺不攻而自下矣詔下皆開門出降期月之間山外悉平【神道碑】
甲午詔括户口以大臣呼圖克領之其時方事進取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統屬至是始隷州縣朝臣共欲以丁為户公獨以為不可皆曰我朝及西域諸國莫不以丁為户豈可捨大朝之法而從亡國政耶公曰自古有中原者未嘗以丁為户若果行之可輸一年之賦随即逃散矣卒從公議時諸王大臣及諸將校所得户口往往寄留諸郡幾居天下之半公因奏括户口皆籍為編民【神道碑】
己未朝議以回鶻人征南漢人征西以為得計公極言其不可曰漢地西域相去數萬里比至敵境人馬疲乏不堪為用况水土異宜必生疾疫不若各就本土征進似為兩便争論十餘日其議遂寢【神道碑】
丙申秋七月呼圖克以户口來上議割分諸州郡分賜諸王貴族以為湯沐邑公曰尾大不掉易以生隙不如多與金帛足以為恩上曰業已許之公曰若樹置官吏必自朝命除恒賦外不令擅自徵斂差可乆也從之是嵗始定天下賦稅每二户出絲一斤以供官用五户出絲一斤以與所賜之家上田每畮稅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半水田畮五升商稅三十分之一鹽每銀一兩四十斤已上以為永額朝臣皆謂太輕公曰將来必有以利進者則已為重矣【神道碑】
國初盜賊充斥商賈不能行則下令凡有失盜去處周嵗不獲賊令本路民户代償其物前後積累動以萬計及所在官吏取借回鶻債銀周年則倍之次年則并息又倍之謂之羊羔利積而不已往往破家散族至以妻子為質終不能償公請于上悉以官銀代還凡以七十萬定仍奏定今後不以歳月近逺子本相侔更不生息遂為定制【神道碑】
侍臣托歡奏選室女勅中書省發詔行之公持之不下上怒召問其故公曰向所刷二十八人尚在燕京足備後宫使令而托歡傳旨又欲徧行選刷臣恐重擾百姓欲覆奏陛下耳上良乆曰可遂罷之又欲於漢地拘刷牝馬公言漢地所有布絲五穀耳非産馬之地若今日行之後必為例是徒擾天下也乃從其請【神道碑】
丁酉汰三教僧道試經通者給牒受戒許居寺觀儒人中選者則復其家公初言僧道中避役者多合行選試至是始行之【神道碑】
時諸王貴戚皆得自起驛馬而使臣猥多馬悉乏則豪奪民馬以乘之城郭道路騷動所至則需索百端供饋稍緩輒被箠撻館人不能堪公奏給牌劄及定飲食分例其弊始革【神道碑】
諸路官府自為符印僭越無度公奏並仰中書依式鑄造由是名器始重【趙衍撰行狀】
戊戌天下大旱蝗上問公以禦之之術公曰今年租賦乞權行倚閣上曰恐國用不足公曰倉庫見在可支十年許之國初籍天下户得一百四萬至是逃亡者十四五而賦仍舊天下病之公奏除逃民三十五萬民頼以安【神道碑】
燕京呼圖克扎木隂結權貴以銀五十萬兩撲買天下差發渉獵發丁者以銀二十五萬兩撲買天下係官廊房地基水利猪鷄劉廷玉者以銀五萬兩撲買燕京酒課又有回鶻以銀一百萬兩撲買天下鹽課至有撲買天下河泊橋梁渡口者公曰此皆奸人欺下罔上為害甚大咸奏罷之嘗曰興一利不若除一害生一事不若減一事人必為班超之言葢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論【神道碑】
公自庚寅年定課税所額每歳銀一萬定及河南既下户口滋息增二萬二千定而回鶻温都爾哈瑪爾撲買課税增至四萬四千定公曰雖取四十四萬亦可得不過嚴設法禁隂奪民利耳民窮為盜非國之福而近侍左右皆為所啗上亦頗惑衆議欲求試行之公反復争論力不能奪乃太息曰撲買之利既興必有躡跡而篡其後者民之窮困將自此始矣【神道碑】
公正色立朝不為少屈欲以身徇天下每陳國家利病生民休戚辭色懇切上曰汝又欲為百姓哭耶【神道碑】
上素嗜酒晚年尤甚公數諫不聼乃持酒槽之金口曰此鐵為酒所蝕尚致如此况人之五臟有不損耶上悦賜以金帛仍勅左右進酒三鍾而止【神道碑】
辛丑春二月上疾篤脉絶諸藥不能療皇后不知所以召公問之時奸臣竊政鬻獄賣官專令回鶻控治諸國公對曰今朝廷用非其人天下罪囚必多寃枉故天變屢見宜赦天下因引宋景公熒惑退舍之事以為證后亟欲行之公對曰非君命不可頃之上少蘇后以為奏上不能言首肯而已赦發脉復生冬十二月上勿藥已乆公以太乙數推之不宜畋獵奏之數四左右皆曰若不騎射何以為獵五日而崩【行狀及汲郡王公文集云 太宗仁厚有餘言詞極寡服御儉素不尚華飾委任大臣畧無疑貳性頗樂飲及御下聼政不易常度當時政歸臺閣朝野歡娯前後十年號稱無事】
壬寅春后以儲嗣問公曰此非外姓臣所敢知自有太宗遺詔在遵而行之社稷幸甚【墓誌】
温都爾哈瑪爾方以貨取朝政執政者亦皆阿附唯憚公沮其事則以銀五萬兩賂公公不受事有不便於民者輒中止之時后已稱制則以御寶空紙付温都爾哈瑪爾令從意書填公奏曰天下先帝之天下典章號令自先帝出必欲如此臣不敢奉詔尋復有旨温都爾哈瑪爾奏准事理令史若不書填則斷其手公曰軍國之事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是遵行若不合理死且不避况斷手乎后以公先朝勲舊曲敬惮焉【神道碑】
公天資英邁迥出人表雖案牘滿前左酬右答咸適其當平居不妄言笑及一被接納則和氣温温令人不能忘素不嗜酒間與賓僚宴集終日端坐平生不治生産及其薨也人有譖之者曰公為相二十年天下供奉皆入私門后使衛士視之庫藏惟名琴數十張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巻而已篤于好學不舍晝夜嘗誡其諸子曰公務雖多晝則屬官夜則屬私亦可學也【神道碑 又陵川郝公文集云當太宗臨御之時耶律楚材為相定税賦權宣課分郡縣籍户口理獄訟别軍民設科舉推恩肆赦方有志于天下而一二不逞之人投隙抵時相與排擯百計攻訐乘宫闈違豫之際恣為矯誣致使楚材憤惋以死】
國家承大亂之後天綱絶人理滅所謂更造夫婦肇有父子者信有之矣加以南北之政每每相戾其出入用事者又皆諸國之人言語之不通趣向之不同當是之時而公以一書生孤立于廟堂之上而欲行其所學戛戛乎其難哉幸賴明天子在上諫行言聼故奮袂直前力行而不顧然而其見於設施者十不能二三而天下之人固已均受其賜矣若此時非公則人之類又不知其何如耳【神道碑】(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元名臣事略卷五)
治天下匠
中書令耶律文正王楚材字晉卿在金為燕京行省員外郎國亡歸于我朝從太祖征伐諸國夏人巴勒津者以治弓見知於上詫王曰本朝尚武而明公欲以文進不已左乎王曰且治弓尚須弓匠豈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上聞之喜自是用王益密(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輟耕錄卷二)
跋耶律文正王送劉陽門詩後 (明)宋濂 撰
(數據全省·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文憲集卷十四)
右送劉陽門詩一章中書耶律文正王楚材之所作也王生於金明昌元年庚戌貞祐三年丁亥始歸國朝今詩後寫云庚子之冬則王年已五十一嵗其事太祖太宗兩朝亦一十有五年矣然不書曰某年而直題以庚子者蓋是時政尚簡實未有所謂紀元之事也距庚子不過二年而薨矣此蓋其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徤如鑄銕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於此亦可想見陽門諸孫師稷來為浦江主簿以此巻求題因以為疏其嵗月如此若王之大節天下之人皆能誦言之茲不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