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大中学校教师资格考试(agrégation):1766年,巴黎大学艺学院开始设置“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最初此项考试包括哲学、文学与文法三种,后来成为取得法国大中学校教师资格的学衔考试。大学本科毕业取得文凭后,经过一段专门时间的培养和考核,合格者才具有教师资格。——中译注
注2 索邦(the Sorbonne):巴黎大学的代称。1257年索邦(Robert de Sorbon,1201—1274年)建立索邦神学院,1259年得到罗马教皇正式批准,很快发展成欧洲主要的一个研修中心,巴黎大学的核心。直至1968—1971年,巴黎大学被分解成多所大学后,只有少数大学仍留在索邦校区内。虽然巴黎大学的校园已远非索邦旧址所能涵盖,但索邦仍常作为巴黎大学之代称。——中译注
注3 比松(Ferdinand-édouard Buisson,1841—1932年):法国教育家,政治家。1879—1896年任全国初等教育总监,改组法国初等学校制度,1896—1902年任巴黎大学教育学教授,促使此阶段巴黎大学教育社会学之发展,1898年参与创建人权同盟,并于1913—1926年间任主席,推进义务职业教育与非宗教化教育等。192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中译注
注4 法文原名为《法国教育的演进》(L’É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 )。1938初版时,分为两编,第一编副标题为“起源与文艺复兴时期”(Des origines à la renaissance ),第二编副标题为“文艺复兴至今”(Ds la renaissance à nos jours )。1977年,该书首次以英文版的形式出版,由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译成,书名也由《法国教育的演进》改为《教育思想的演进:法国中等教育的的形成和发展讲稿》(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Lecture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rance )。——中译注
注5 古朗治(Fustel de Coulanges,1830—1889年):又译库朗热、库朗日、古朗士,法国历史学家。曾在巴黎大学主持中世纪史讲座。1880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涂尔干于1879—1882年在该校学习)。所著《古代城邦》考察了宗教在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此外,他还有许多作品考察了古代法国的政治制度和在罗马帝国时代日耳曼人入侵时的情况。主张用客观的第一手材料研究历史。——中译注
注6 阿尔昆(Alcuin,约732—804年):出生于英格兰,诗人、教育家和教士,将盎格鲁—撒克逊的人文主义传统介绍到西欧,是加洛林文化复兴(见后注)的最杰出学者,留下300多封拉丁文书信,是研究那个时代的宝贵史料。——中译注
注7 普菲斯特(Christian Pfister,1857—?):法国史学家,系古朗治最著名的学生和遗稿受托人朱利安的好友,撰有《南锡史》。——中译注
注8 古罗马和中世纪大学里普遍开设七门文科:文法(包括语言与文学)、修辞(包括散文、诗、法律)、逻辑(包括哲学问题的论辩)、算术(包括历法)、几何(包括地理与博物学)、音乐和天文,合称“七艺”,其中前三门合称大三门或三科(trivium),后四门合称小四门或四艺(quadrivium)。——中译注
注9 法兰克人公元3世纪时即见于史载,系生活在莱茵河下游东岸的一个日耳曼部落,3世纪中叶东进至罗马管治下的高卢地区。在旷日持久的争斗中,法兰克人逐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公元5世纪全面侵入西罗马帝国,统治现法国北部、比利时及德国西部地区,建立了中世纪初西欧最大的基督教王国。法国(法兰西)的名字即源于该民族。——中译注
注10 保尔森(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年):德国著名教育史家、哲学家,著有《德国教育史》《教育学》等。——中译注
注11 萨尔维安(Salvien,约公元480年后去世):曾任莱兰修道院院长,修辞学教师,著有许多圣礼书、讲道词,在其《论上帝之治》中认为,罗马之所以覆亡,盖因道德低下而遭上帝之谴(详见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203—205页)。莱兰(Lérins)修道院约公元410年创办于戛纳附近地中海岛屿上,5世纪时为学术中心。——中译注
注12 菲利克斯(Minucius Felix,公元2世纪后期):德尔图良(145—220年,第一个拉丁教父)同时代人,在皈依基督教前曾在罗马当律师。著有《屋大维》(166年左右)。——中译注
注13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年):古代基督教最伟大的思想家。融合了新约与柏拉图哲学,并传输给中世纪的天主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论基督教教义》著于397年,其中明确表达了合理利用古代学问的态度:“异教徒各科学问不只是错误和迷信的幻觉、殚思劳神的谜团,……也含有适合真理之用的自由学科教育、极为卓越的道德规则以及一种崇拜的真理。”(转引自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143页)——中译注
注14 希波(Hippo),系北非努米底亚省城(今阿尔及利亚境内),该城在罗马时代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奥古斯丁曾于公元396—430年任该城主教。——中译注
注15 波西第乌斯(Possidius):圣奥古斯丁的学生与传记作者。撰有《圣奥古斯丁传》一部。——中译注
注16 日耳曼部族中的西哥特人在公元410年洗劫罗马后移师西向,公元418年以图卢兹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勃艮第人约于公元457年在高卢东南部,以里昂为中心,建立了勃艮第王国。图卢兹的提奥多里克(Theodoric at Toulouse,公元451年卒):西哥特王国国王;贡德博德(Gondebaud,474—516年):在其统治下勃艮第王国一度极盛,颁布《贡德博德法典》和《勃艮第罗马法典》,见《法兰克人史》(中译本),第85页以下,名作贡多巴德(Gundobad)。根据瑟诺博斯《法国史》(中译本)第46—47页:西哥特人与勃艮第人在未到高卢之前已是基督徒,但属于阿里乌教派,而法兰克人当时还是异教徒。——中译注
注17 见《法兰克人史》序言。——中译注
注18 图尔的圣格列高利(Saint Gregory of Tours,538—594年):图尔城的基督教主教,历史学家,撰有10卷《法兰克人史》,详细记叙了公元5—6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政治、社会、宗教和历史。此书以不合文法的拉丁文写成,充满奇闻,刻画了一个被玄想笼罩的世界。——中译注
注19 阿波利奈尔(Sidonius Apollinaris,约430—484年,又有488年、489年等说法):系罗马驻高卢地区官员。曾任克莱芒(Clermont)主教。著有大量诗歌、信函与赞词,其中信函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被称为古典文化之最后代表。——中译注
注20 教皇大格列高利(Pope Gregory the Great,约540—604年):公元590—604年任教皇,即格列高利一世。出身罗马贵族,将自己的宅第庄园捐出办隐修院多处。巩固权势,建立教皇直辖领地,为后来中世纪教皇国之滥觞。他对文雅高深之教育持轻视态度,曾在一封书信中称:“一想到神谕的言辞要服从多纳图斯的规则,我就怒火中烧。”迪迪埃(Didier)即德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
据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中译本)第103页,信的下文还有这样的词句:“一张嘴不能既颂赞耶稣基督又赞颂朱庇特神。你想想,一个大主教讲些对虔诚的俗人来说都不适宜的话,是多么不成体统!要是以后能确切证明我们得到的报告不实,你也没有沉溺于虚荣的世俗学问,我们就要感谢上帝,使你们的心免受卑鄙者渎神的赞词所玷污。”——中译注
注21 圣本尼狄克(St Benedict,约480—约547年):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少年起求学罗马,目睹骄奢的罗马归于覆亡。公元527年在卡西诺山拆毁阿波罗和丘比特神庙,兴建本笃会(the order of the Benedictines)隐修院,并制订严格的会规章程,奠定了西方隐修制度。修士入隐修院后须经过一年观察期,然后发愿终身居于隐修院,不得拥有私人财物(注意也不得拥有自己的纸和笔),每日祈祷、劳动、读经。修士亦以抄写各种古代基督教文献为每日功课。“本笃”为“本尼狄克”的另译。——中译注
注22 本笃会会规第48条明确规定:“懒惰是灵魂的天敌”。僧侣每天需劳动7小时,读经至少2小时。——中译注
注23 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拉丁文作Carolus Magnus,英文写法为Charlemagne,约742—824年):公元768—814年为法兰克国王,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将西欧所有的基督教国家统一到一个超级国家里。公元800年接受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兰西的查理一世。在位期间除扩张政治权力之外,还推动了文化复兴。——中译注
注24 加洛林文化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加洛林王朝时期在查理一世治下出现的文化复兴运动。为与16世纪前后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相区别,通称文化复兴。——中译注
注25 墨洛温王朝(the Merovingians):法兰克人的王朝(476—750年),传统认为是法兰西国王的“最初家系”。王朝末代国王于公元750年被矮子丕平废黜,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中译注
注26 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约714—768年):法兰克人加洛林王朝第一位国王,查理大帝之父。此前墨洛温王朝多年式微,大权旁落于宫相之手,而丕平家族为宫相中首要家族。公元750年篡位,前后与罗马教会之间互为支援。——中译注
注27 阿德拉尔(D’Adalard,公元826年卒):曾任科比(Corbie)修道院院长。加洛林文化复兴之核心人物。虔诚者路易(Louis Ⅰ,778—840年,查理大帝之子,曾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宗教事务顾问。据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257页),科比人阿达尔哈德(Adalhard)著有《宫廷统治论》(De ordine palatii )。——中译注
注28 圣高尔(Saint-Gall):即圣加仑(Sankt Gallen),瑞士东北部城镇,公元612年起即有隐修院,公元720年左右扩大为本笃会隐修院,城镇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圣高尔修道院佚名僧侣约公元883年写成《查理大帝传》,与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合编出版。涂尔干所谓著名事件,参见中译本第56页前后。——中译注
注29 查理大帝曾经师从比萨的皮埃尔(Pierre de Pise)学习文法。爱尔兰的克莱芒(Clement d’Irlande)兼通圣俗之学,被查理大帝延聘在宫中,公元796年继阿尔昆任宫廷学校校长。——中译注
注30 约克郡学校(school of York):8世纪前后为当时最有名的天主教学校。拥有当时最大的图书馆。著名学者阿尔伯特、阿尔昆(前该校学生)先后任该校校长。——中译注
注31 查理大帝于公元789年下令所有教堂与寺院开办教会学校,训练神职人员,要求平民百姓会背诵祈祷经文和教义。——中译注
注32 美因茨(法语Mayence,德语Mainz):德国中西部城市,公元747年成为主教管区,公元775—780年为德意志基督教教会中心。公元746—48年,卜尼法斯(Boniface,约675—754年,英格兰传教士和改革家,在德意志传教功勋卓著,为巴伐利亚地区最终并入加洛林帝国起到重大作用)任美因茨大主教期间,此地基督教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有许多弟子从其故乡英格兰追随来此。后来他任命自己的学生拉尔(Lull,盎格鲁—撒克逊人)接任大主教。——中译注
注33 富尔达修道院是中世纪德意志最大的修道院,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是德意志的学术中心。公元744年由卜尼法斯所创,后由莫鲁斯接任(详参本书第五讲注)。据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原序:富尔达修道院院长鲍古尔富斯(Baugulfus)将艾因哈德本人送至查理大帝的宫廷。此处人名原文拼写似有误。——中译注
注34 狄奥多尔夫(Theodulf de Orléans,750—821年):法兰克王国高级教士、神学家、诗人。原是查理大帝的宫廷侍臣,公元775年任奥尔良主教。阿尔昆之后主管全国教育。公元804年任查理大帝首席神学顾问。赞助艺术,兴修教堂,改革教会事务,倡办学校。被视为当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中译注
注35 公元829年,巴黎主教会宣布,教会学校隶属于教会,由主教直接掌管。——中译注
注36 阿尔昆于公元796年离开宫廷,到著名的图尔圣马丁修道院任院长,该修道院成为整个法兰克王国的学术中心。——中译注
注37 Didascalica,Reg., 191.——英译注
注38 波伊提乌(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470—475?至524年):古罗马学者、基督教哲学家、政治家。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并译出柏拉图所有的著作(据说有注释)。他的逻辑学著作对中世纪教士的培养至关重要。他的翻译和注释,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的翻译和注释,是经院哲学的基本教材。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古希腊细密精确的学术用语得以用拉丁文保存,而希腊文本身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知者甚少。所著《算术原理》《几何原理》和《音乐原理》成为中世纪教授四艺的课本。主要著作《哲学的慰藉》探讨生活哲理和基督教思想,被译为多种文字,广泛用作中世纪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中译注
注39 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约490—约58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僧侣。公元540年后退出政界,创办一所寺院,保存了罗马文化的精华。本人虽非大作家或学者,但所从事之手稿搜集抄录工作功不可没。曾编写过《神学教育与世俗教育之选择》。是他将自由七艺与圣经中智慧的七根柱子联系起来。——中译注
注40 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约560—636年):基督教神学家,最后一位西方拉丁教父,西班牙塞维尔地区大主教,百科全书编纂者。《词源学》为其最重要著作,全书分20卷,根据基督教教义和当时培养神职人员的要求,将所收集到的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和基督教教父的著作加以汇集整理并予以阐释,第一次明确了“三科”与“四艺”的提法。为了说明当时的知识体系,特详述各卷内容如下:三科(卷1、2)、四艺(3)、医学(4)、通史简编(5)、教会礼仪(6)、神学(7)、各地教会及各种异端教派(8)、人类及各地各语言的人类分类(9)、文学(10)、人与人性(11)、动物(12)、天文(13)、地理(14、15)、矿产(16)、文化(17)、战争(18)、建筑与服饰(19)、菜肴及家庭用品(20)。其中第5卷是后世辞书编纂家的重要资料来源。——中译注
注41 “ brèvlaire”一词兼有每日祈祷书与摘编之义。——中译注
注42 卡佩拉(Martianus Capella,创作时期4世纪末—5世纪初):北非人,迦太基律师。用散文和诗的形式介绍七艺,在文化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后期。其著作全称不详,根据手稿,前两部题为《墨丘利与论学术的联系》,其余七部分别对应七艺:《论文法》《论修辞》《论逻辑》《论几何》《论算术》《论天文》以及《论音乐》。主要内容是墨丘利给他的新娘七位使女,她们各自代表一种技艺,并为新娘宣讲。此处涂尔干所说的时间有误。——中译注
注43 “柱子”一说典出圣经《旧约·箴言》第9章“智慧建造房屋,凿成七根柱子”。卡西奥多鲁斯第一个将自由七艺与之联系在一起。
基督教教义认为,人应具备七德,“勇、义、智、节、信、望、爱”,即勇敢、正义、智慧、节制、信仰、希望和博爱。其中前四项为四枢德,后三项为三超德。
另外,教会还制定有七项圣事:浸洗礼、坚振礼、圣餐礼、告解礼、圣职礼、婚配礼、终敷礼。
在哥特式建筑的雕塑、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细密画和壁毯,以及与宗教生活有关的墓碑雕刻上,七门技艺分别有各自固定的代表人物:普里西安(文法)、西塞罗(修辞)、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毕达哥拉斯(算术)、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天文),以及毕达哥拉斯或图巴-该隐(音乐,前者据说是因为算术起源于音乐;后者据说是音乐的发明者)。——中译注
注44 查理大帝曾师从阿尔昆学习天文、算术与哲学。——中译注
注45 此二例分别见《旧约·创世记》第4章;《旧约,撒母耳记(下)》第17章。——中译注
注46 莫鲁斯(Rabanus Maurus,约776—856年):先后在富尔达修道院和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学习,公元818年起执掌富尔达修道院。大力推行七艺教育,著有文法、天文、算术等多种修道院学校教材。其中819年出版的《论圣职者的教育》为中世纪最著名的教材之一。公元847年起任美因茨大主教。——中译注
注47 阿里乌派(Arians):古代基督教异端派别之一,反对三位一体教义,主张基督是人不是神,反对教会占有财产,公元325年被尼西亚公会议斥为异端,但得到下层民众的拥护。——中译注
注48 普朗特尔(Karl von Prantl,1820—1888年):德国哲学史家,逻辑学家,著有《西方逻辑史》。——中译注
注49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主要由圣哲罗姆翻译而由天主教会采用的拉丁文本圣经,约公元405年告成。此后数百年各种修订本纷纷出现,13世纪巴黎大学所出版本最为重要,为神学教学和神学辩论提供了公认标准。1546年特伦特公会议将此本定为唯一权威的拉丁译本。——中译注
注50 普里西安(Priscian,活动时期约公元500年):古代罗马最负盛名的拉丁文文法学家,所著《文法基础》对拉丁文教学乃至欧洲普遍的文法教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文提到的《论名词、代词及动词》系专门为文法教学所撰写的一篇论文。他的著作在7—9世纪被广泛引用,逐渐成为中世纪各学校文法教学的标准用书,也为思辨语法(语言的逻辑)在13、14世纪的兴起提供了先决条件。他的作品大量引用拉丁语著述家的文句为例证,从而保存了许多佚文。
多纳图斯(Donatius,活动时期为4世纪中叶):古罗马著名文法学家、修辞学教师,圣哲罗姆曾为其学生。著有大小两本文法教科书《文法进阶》和《文法初阶》,后者为青年学生而写,采取问答形式,讲授八大词类的基本课。整个中世纪都在使用这本教科书。他还撰写过关于泰伦提乌斯和维吉尔的详细评注(见本讲下段)。——中译注
注51 洛蒙德(Lhomond):18世纪末的拉丁文法权威。——中译注
注52 欧塞尔的雷米吉乌斯(Remigius d’Auxerre,公元908年卒):中世纪哲学家。曾任本笃会圣日耳曼修道院院长。曾在巴黎、兰斯、欧塞尔等地学校任教。对自由七艺、古典作品、圣经、波伊提乌的《哲学的慰藉》等做有评注。——中译注
注53 《阉奴》(Eunuchus)系罗马伟大喜剧作家泰伦提乌斯(Publius Terentius Afer,约公元前195—公元前159?)的作品(公元前161年)。泰伦提乌斯著有六部诗体喜剧,长期被看作纯正拉丁语的典范,现代风尚喜剧的基础。《阉奴》一剧使其家喻户晓。俄瑞斯忒斯作为希腊神话中的著名悲剧性人物,被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等创作成剧,成为悲剧风格的典型。此处的意思是说机械照引多纳图斯的文法学家,将戏剧人物误作实有其人。——中译注
注54 奥扎纳姆(Antoine Ozanam,1813—1853年):法国历史学家、律师和学者,天主教味增爵会创始人,该会1833年创建于巴黎大学,逐步发展成世界著名的慈善组织。——中译注
注55 亚历山大利亚学派(the Alexandrians):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化时期著名的文化中心,欧亚非各民族思想在此交汇,政治气氛宽松,学术思想活跃。柏拉图主义者在此建立学派,公元2世纪后期,基督徒在此建立教理学校,在3—4世纪成为基督教神学中心,主要人物有克莱门特(克莱芒)、奥利金等。——中译注
注56 弗里德基斯:原文为“Fridugise”。阿尔昆有一学生名叫弗里德基斯(Fredegisus de Tours,?—834年),写有一封《论虚无与黑暗》的信,为虚无的实质性辩护,“黑暗”即灵魂认识之前的蒙昧,“虚无”指柏拉图创世说中“世界灵魂”被创造之前的“前存在”状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中称此人为修道院院长。参见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207页。——中译注
注57 Migne,101,p.975.
注58 埃里金纳(John Scotus Erigenus,810—约877年):即爱尔兰的约翰(当时爱尔兰与苏格兰并无分别),基督教神学家、评注家,加洛林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任法王查理二世宫中文法和辩证法教师。主要著作《论自然的区分》有泛神论倾向,受到教会谴责。——中译注
注59 加洛林王朝早自9世纪中期开始即已陷入纷乱之中,国王积弱,权势旁倾,但在公元887年被罗贝尔(卡佩)王朝的国王废黜后,加洛林王室成员又曾于10世纪两度重掌政权。作者故有此言。更要注意到,今天的人们习惯于以国王接连世袭的眼光去看待王朝继替,但当时国王的尊号在相当程度上是个人性的,经常可以成为军事竞争或贵族夺权的对象。——中译注
注60 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Ⅱ,约1035—1099年):1088—1099年任教皇,适逢发生历史深刻变革的时代,也是教会经历危机与变革并调整对世俗威权的关系的时代。1095年在克莱芒(Clement)会议上发出关于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号召,十字军于1099年攻克圣地耶路撒冷。——中译注
注61 查理大帝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字军战士的鼻祖。曾出兵打击基督教世界之外的“敌人”,击退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异教徒部落,进攻西班牙的回教徒,每次远征都带一批传教士随行,任务是立即使被征服地区改信基督教。——中译注
注62 热尔贝(Gerbert,约945—1003年),999—1003年任教皇,即西尔维斯特二世(Pope Sylvester Ⅱ)。早年即受教皇赏识,曾为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的太子当导师,983年暴乱后逃往兰斯。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优秀的教师,曾发明多种实用教具,编制修辞学图表,制作数种天文仪器、风琴和测弦器等。——中译注
注63 富尔贝尔(Fulbert,约960—1028年):法兰西夏特尔主教,990年任该城座堂学校即夏特尔学校(Ecole de Chartres)校长,在他主持下,该校成为欧洲重要学术中心。1006年起任该城主教。——中译注
注64 (拉昂的)安瑟伦(Anselme of Laon,11世纪上半叶—1117年):神学家,著名的早期经院哲学家,曾在贝克学校(见下)师从坎特伯雷的圣安瑟伦学习。11世纪最后25年在巴黎教学,成绩卓著。1110年左右返回拉昂,创立神学和注释学校,颇为著名。1114年左右阿伯拉尔曾在此校学习。——中译注
注65 兰弗朗克(Lanfranc,约1005—1089年):意大利本笃会修士,在诺曼底地区的贝克修道院任教,颇有名望。当时此地为欧洲著名文化中心,学者云集。1070—1089年期间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中译注
注66 卡佩王朝:中世纪987—1328年的法兰西王朝。其历代国王通过扩大并巩固王权,为法兰西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王室统治范围开始越出巴黎周围的狭小领地。——中译注
注67 圣热内维埃夫(Sainte-Geneviève,约422—约500年),巴黎的女圣保人,预言巴黎将受匈奴攻击。451年匈奴国王阿提拉进逼巴黎,热内维埃夫劝说居民留城固守,后来,阿提拉于奥尔良被击败。——中译注
注68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始建于1163年,系根据年代更为久远的圣艾蒂安大教堂和6世纪的圣母堂改建而成。腓力二世(Philippe-Auguste,奥古斯特系其名号,1165—1263年):卡佩王朝杰出国王(1179—1223年),逐步收回英格兰国王占有的法国领土,尤其注重巴黎建设,规划市内街道。曾为圣母院学校颁发特权证书,在拉丁区一带〔城岛(见后注)与圣热内维埃夫山之间〕建立学校的治安特权,意欲平抑学生与市民之间的冲突。——中译注
注69 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1079—1142年):法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因对共相问题的解释和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法而著称于世,也因浪漫故事而为人传奇。阿伯拉尔在巴黎圣母院主教座堂学校任教时,与管堂神甫富尔贝尔的外孙女爱洛漪丝(Heloise,1101—1164年)发生热恋。为不妨碍阿伯拉尔的神学教师前程,17岁的爱洛漪丝与之秘密成婚,并生下一子。富尔贝尔恼羞成怒,指使人私下将阿伯拉尔阉割。作者下文所谓“体相”即婉指此事。日后卢梭以此事为原型写成著名的《新爱洛漪丝》。有关他此前此后的多次著名论战与讲学盛况,以及对于当时整个知识界人文精神的影响,参见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31—44页。——中译注
注70 据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253页,19世纪初学者拉姆萨特(de Ramusat)著有《作为一个人、一个哲学家和神学家的阿伯拉尔》。——中译注
注71 布列塔尼(Brittany):法国西北部大区,曾是古代省份和公爵领地。阿伯拉尔就是布列塔尼人。——中译注
注72 瑟诺博斯《法国史》(中译本)第136页举证:阿伯拉尔在巴黎圣热内维埃夫山上做露天讲学,因为巴黎城中没有一个大厅能够容纳下他的听众。——中译注
注73 (伦巴第的)彼得(Peter Lombard,法语为Pierre Lombard,约1100—1160年):巴黎主教,所编纂的《教父名言集》(Liber Sententiarum )汇集了早期基督教教父的教导和中世纪诸神学家的见解,集多年神学教材之大成,在16世纪之前一直是各大学法定教科书。——中译注
注74 上帝一位论(unitarianism):主张上帝只有一个位格,反对三位一体说。否认基督之神性,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前述阿里乌学派即持该主张。——中译注
注75 或音译为西岱岛。巴黎城筑于2000年前,位于塞纳河一岛屿上。现代巴黎城已自该岛向周围伸展,远远超过塞纳河两岸。但城岛一直是巴黎古城的教权与俗权中心,塞纳河左岸则一直是文化生活的中心。——中译注
注76 德尼弗尔教父(Heinrich Suso Denifle,1844—1905年):多明我会学者,遍访欧洲各主要国家图书馆,后利用担任梵蒂冈档案馆副馆长的机会,于1885年出版了材料扎实的《1400年前的中古大学》(Die Universitäeten des Mittelalters bis 1400),推翻了布拉伊的研究结论,开列出几十个从教廷文献中重新发现的中世纪大学,使对中世纪高等教育的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后应巴黎大学之邀,整理出版其早期历史资料。大学图书馆长夏特兰(Chatelain)为他的助手。在数年时间里,他们就很快编出对开本四大卷《巴黎大学文件汇编》(Cartularium Universitatis Parisiensis ,1889—1897)和两卷《文献补编》(1894—1897)。据德尼弗尔本人在第二卷序言中说,他在教廷登记室看过20万封信,用了其中8000封作为该卷注释。——中译注
注77 杜·布拉伊(Du Boulay):即Bulaeus。据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下卷),第742页,该书出版日期为1665—1673年。——中译注
注78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during the Middle Ages”,Paris and Besançon, 1850.——英译注
注79 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引用了H.(而不是M.)Rashdall的同名著作,牛津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3卷本。——中译注
注80 先贤祠(Panthéon):建于1755—1792年,路易十五患重病,病愈后想以此作为对圣热内维埃夫的谢恩奉献物,取代以这位女主保圣徒之名命名的5世纪修道院。后修道院日渐圮毁,大革命期间改为先贤祠。祠内有铭文“国之伟人,永膺感戴”。葬有雨果、伏尔泰、卢梭,左拉等。——中译注
注81 瑟诺博斯《法国史》中译本第122页:1291年的巴黎纳税人花名册上,载有三百多个行会。仅皮匠一行,至1160年后便分为五个行会:皮鞋匠、鞣皮匠、补鞋匠、制皮带匠、制钱袋匠。——中译注
注82 阿伯拉尔认为自己的老师有负盛名,甚至批评自己的老师像一棵光长叶不结果的树木,一座光冒烟不发火的炉子,只学了不到两年就离去了。——中译注
注83 出师活儿:中世纪时学徒为取得师傅资格而向行会呈交以做鉴定的手工制品。——中译注
注84 库尔松(Robert de Courçon,1160—1219年):曾为罗马教皇伊隆桑三世的特使,1215年制定巴黎大学首部章程。担任过巴黎大学训导长。——中译注
注85 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中译注
注86 索尔斯伯里的约翰(John de Salisbury,1115或1120—1180年):英格兰著名拉丁语学者,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秘书和夏特尔主教。——中译注
注87 同乡会(nationaux):中世纪大学中由某一地区或某个国家来的学生为了相互保护和合作而在异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团体。在一些大学里,这种同乡学生会负有教育学生和检查学生的责任。每一个学生都受其监督者管理,而监督者本人则由选举产生,任期从一个月(巴黎大学)到一年(博洛尼亚大学)不等。通过参加选举和会议,大学生们也体验着宪政的实际运作。后来有许多人在君主的各种委员会和政务会里任职。本书将同乡学生会简译成同乡会,但敬请读者注意它与现代具有纯粹乡谊性质的同乡会不同。——中译注
注88 教授会(Facultés):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师法团组织,一般大学有文学(艺学)、法律、医学和神学四个教授会(比如本讲中的巴黎大学),每个教授会推选一位主任,大多由资深教授担任,为该会在大学组织中的代表。但是,由于日后教授法团组织、教学专门化单位、学生管理单位这三种性质逐渐融合,人们逐渐用系科来称呼。本书以下翻译作院系或系科,但请注意它起源时的法团意涵。——中译注
注89 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67页:除了大学院墙外的普雷·奥·克勒克运动场,不存在任何涉及整个社团组织的地产或建筑问题。关于“艺学院”的译法(而不是“文学院”或“人文学院”等更能为现代读者所接受的措辞),当然是想要突出“自由七艺”的源流,也依据了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的译法。在没有统一的、更好的中文译名之前,译者只能尽量保持全文的统一(比如艺学教师之类),也许有些地方显得怪异。——中译注
注90 1229年,巴黎大学学生与市民因生活纠纷发生冲突,学生受伤。次日学生报复。巴黎主教起诉学生,摄政王后下令追查,抓捕学生。学生与国王卫队发生流血冲突,许多学生被卫队杀死,巴黎大学大部分人员参加罢课,并撤往奥尔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巴黎几乎没有再开任何课程。直到1231年,教皇格雷古瓦十一世(1145—1241年)出面调停,发布谕旨,同意颁布新章程,大学恢复,并扩大了1200年即已获得的特权:结盟权与罢课权。国王圣路易确认巴黎大学具有法人资格。至此,巴黎大学摆脱被监护地位。——中译注
注91 蒙彼利埃(Montpellier):法国南部古城,1160年建立法律学校,1220年建立蒙彼利埃大学,1221年在大学中建立医学院,在中世纪曾闻名于世。——中译注
注92 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北部古城,一译波隆纳,12世纪初成为自由市镇,博洛尼亚大学建于11世纪,系欧洲最古老、最有名的大学之一,在12—13世纪名望最高,成为欧洲研究民法和教会法规的主要中心。——中译注
注93 巴黎大学的法学院只讲授教会法规,1219年,教皇洪诺留三世(Hon oriusⅢ)颁令禁止民法教学。直至1679年,法王路易十四才颁布敕令,准许巴黎大学讲授民法。——中译注
注94 萨维尼(Friedrich Karl von De Savigny,1779—1861年):现代德意志民法体系和一般私法理论的创始人,并以其国际私法体系闻名于世。著有七卷本的《中世纪罗马法历史》。——中译注
注95 腓特烈二世(Frederic the Second,1194—1250年):1197年起任西西里国王,1212年起任德意志国王,1220年起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4年在那不勒斯(Naples)创办欧洲第一所国立大学。——中译注
注96 方济各会(the Franciscans):13世纪初由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创立。当时该会会士遍及欧洲各地,设在巴黎和牛津等大学城市的修士住所改作神学院,不久即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神学教育机构。
多明我会(the Dominicans):1215年由圣多明我创立。1217年,多明我将分别位于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附近的房产献出创办神学院。——中译注
注97 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修士们在取得教授资格方面时常不符合程序,经常不与其他教师联合罢课(他们又有什么必要呢?),由于靠布施生活,所以也经常不问学生要钱,从而造成不正当竞争。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54年责令修士遵守大学规章,并颁令限制修会在大学里的特权。但其继承人、前方济各会护卫枢机主教亚历山大四世,则于同年颁发教谕《反隔离》,取消了前任的诏书,并于次年颁发教谕《新的光明之源》,确定了修士对大学教师的彻底胜利。——中译注
注98 高卢主义(Gallicanisme):出现在法兰西的一整套宗教和政治理论及实践,强调限制教皇权力,世俗君主权力不受侵犯,一度成为法国天主教的主要特征。——中译注
注99 小品(ordres mineurs):一译“次级神品”。中世纪教会接受神职者从削发礼开始,即领受小品,可享受教会俸禄。——中译注
注100 法兰西岛(Ile-de-France):卡佩王朝时期,王室直接管辖的范围十分有限,王室辖地仅限于包括巴黎和奥尔良在内的所谓“法兰西岛”的狭长地带,即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的小片分散地带。王室辖地不到3万平方公里,而此时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的领土有45万平方公里。如今,法兰西岛是法国22个大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辖有包括巴黎市在内的8个省。——中译注
注101 此处指现代罗曼诸语言和方言,主要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需要指出,巴黎和法兰西岛的方言直到15世纪左右才成为法语的官方正式语言,此前,皮卡第语、诺曼底语等都是与之地位相仿的方言。——中译注
注102 日耳曼诸语言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以及各主要北欧语言。——中译注
注103 包括现代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种族上,低地国家形成了西欧的古日耳曼语与拉丁语继承者之间的过渡地带。——中译注
注104 诵经教士(Chantre,precentor):主管修道院的图书室(抄录经文)。——中译注
注105 亚历山大四世(Alexander Ⅳ,1199—1261年):1254—1261年任教皇,支持巴黎众修士反对世俗教师,在法国增设异端裁判所。——中译注
注106 校长(recteur):大约出现于1245年。为巴黎大学最高长官,起初只能由艺学院教授担任,并要求候选人具有七年以上教授文法或修辞学、或教授哲学两年以上的资历。开始每月改选一次,后来每三月改选一次。校长对内进行最高监督,对外代表学校与后来的宗教裁判所、巴黎市政会议等打交道。对于国王,校长利用教皇赐予的特权保护自身利益;对于教皇,校长又利用国王批准的特权,使学校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16世纪以后,校长一年改选一次。——中译注
注107 福阿尔街(rue du fouarre):巴黎街道名,索邦神学院所在地。——中译注
注108 博韦人文森特(Vincent de Beauvais,1190—1264年):多明我会僧侣。著有卷帙浩繁的《伟大镜鉴》(分为《自然镜鉴》《教义镜鉴》《历史镜鉴》),是13世纪最完备的学问百科全书。后又写了其中《史鉴》的摘要《备忘录》。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的许多方面,他的著作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中译注
注109 圣水(bénite):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中业经祝福而用来为教堂、住宅和礼拜用品祝圣的特别的水。——中译注
注110 托钵修会(des ordres mendiants):亦称“乞食修会”,天主教修会的一种,起自13世纪,初期拥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四大修会,规定不置恒产,会士以托钵乞食为生。其活动范围和组织体制与隐修院修会不同,后者主要在隐修院里活动,各以本修院院长为最高领导人。托钵修会则渗入社会各阶层,总会长直接隶属于教皇。——中译注
注111 随着图书在大学里被广泛使用(而不再是在修道院的图书室中被拴在书桌上),开本变小,装潢不再像以往那般讲究,原本有花体首字母和装饰字体的地方常常留出空白,囊中羞涩的买主(常常是研究哲学和神学的人)直接买走誊抄本,而富裕的顾客(多为法学家)则可再让人在相应位置上画上字母。简略记号越来越多。有关由此引发的书写文化传播及新的文化事业阶层的形成,参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92—94页。——中译注
注112 纳瓦尔学院后来长期是欧洲最先进的中学之一,培养出伊拉斯谟、亨利三世、亨利四世、黎塞留和波舒哀等名王大哲。另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114页,该学院创建于1304年。——中译注
注113 高僧布克(Dom Martin Bouquet):大革命前圣泽芒修道院僧侣,历史编撰家,在1738—1752年间编成《高卢和法兰西作家文库》或《高卢和法兰西历史著作汇编》的前八卷。——中译注
注114 在今天的法语中,是公立男子中学校长的意思。——中译注
注115 维特里的雅克(Jacques de Vitry,1180? —1240年):13世纪初最著名的传教士,参加过十字军东征。曾任巴勒斯坦境内主教。著有《东方史或耶路撒冷史》,为13世纪的历史及风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其中第二卷是对西欧的严厉控诉,因为他们对十字军的神圣事业漠不关心。另著有《书简》。——中译注
注116 普雷沃斯廷:1206—1209年任巴黎大学校长。——中译注
注117 埃斯图维耶(d’Estouville):1452年,在法王查理七世的支持下,以教皇特使身份对巴黎大学执行新的改组行动。——中译注
注118 牛津大学于12世纪末建立,剑桥大学于1209年建立,维也纳大学于1365年建立,布拉格大学于1348年建立,莱比锡大学于1409年建立。——中译注
注119 拉缪(Petrus Ramus,法语名为Pierre de la Ramée):法国哲学家、逻辑学家与修辞学家。曾求学于巴黎纳瓦尔学院,1536年取得艺学士。后在巴黎的勒芒学院与万福玛利亚学院讲授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1546—1572年任巴黎大学艺学院院长。1561年前后改信新教,1572年于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中被暗杀。——中译注
注120 法语此词兼有送进修道院、与世隔绝、幽禁等义。——中译注
注121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时期,拿破仑在全国大力推行严格集权的教育改革。按照更加正规化、军事化和功能化的路子实行中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公立中学,还是地方中学,中学生均实行严格的纪律训练,过着军事化的生活。上下课均以击鼓为号,一犯大过即被开除。拿破仑改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校培养出忠于皇帝的能干的行政人员和经济部门的实际领导者,他们不是思想活跃分子,而是有谋生技能、奉公守法的公民和热情、勇敢又顺从的战士。高等教育只限于培养工程师、教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分别由革命期间建立的专门学院来完成,如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工科学校、中央高等工艺制造学校等,参见本段下文对高校取代大学的说法。——中译注
注122 我们这里被迫使用现代译法,请注意“学士”、“(行会)师傅”和“讲师”是一个词。所以,“艺学学士”就是“艺学师傅”,也就有了上讲坛的可能性。——中译注
注123 我们在此保留了这个词的原型。法语中此词指中学毕业会考合格者,即“业士”,也就是上文所说的“baccalauréat”(按照本段下文的说法,是前者的一种应急的不规范说法)。我们会看到,它实际上用来指多种领域中的某种初级见习身份。——中译注
注124 学习骑士(page):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子弟在幼年时代便离开家庭,到某个亲王或贵族家中学习怎样当骑士,他要学习如何使用武器、打猎、音乐、跳舞和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一些技能。然后,他可以晋升见习骑士,再晋升骑士。“knight bachelor”目前是英国爵位体系中最低一级爵士,在欧洲历史上,过于年轻的骑士只是见习骑士,还不能成为自树其帜的“方旗骑士”(banneret),只有在有了军功和拥有足够土地后,才可提出晋升申请。——中译注
注125 圣莱米(Saint-Rémi):即兰斯的莱米吉乌斯(Remigius of Reims,约437—约533年),兰斯主教,劝化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信奉基督教,大大促进基督教在法兰克全境之传播。其圣日为10月1日。
大斋节节期不定,一般复活节(每年三四月间)前一周的礼拜日为棕枝主日,棕枝主日的前40天为大斋节节期。涂尔干在下一讲中明确指出,教学时段为每年10月1日到次年3月25日。——中译注
注126 加尔默罗修会(Carmelite):又称圣衣会,中世纪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和奥古斯丁会(奥斯定会)并称。——中译注
注127 圣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即(意大利)阿奎诺地方的托马斯,1224或1225—1274年〕: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家,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两部巨著。1252年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1256年开始在巴黎大学任教(1256—1265年;1268—1272年)。曾多次与人展开论战。其中第二次巴黎时期,一方面反对艺学院中阿维罗伊主义者激进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一方面反对神学院方济各会学者保守的奥古斯丁主义,故此深感正确理解亚里士多德原著的重要性,对《物理学》《后分析篇》《解释篇》《政治学》《伦理学》《论灵魂》等做了评注。——中译注
注128 即城邦。——中译注
注129 布里当(Jean Buridan,1300—1358年):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家、逻辑学家,曾在巴黎大学随唯名论思想家奥康姆学习哲学,任教巴黎大学艺学院30年之久。1328年及1340年先后任该校校长,并于后一任校长任上签署禁止将奥康姆学说教条化的条令。——中译注
注130 波菲利(Porphyry,约234—约305年),新柏拉图主义希腊哲学家,师从普罗提诺(柏罗丁)。著述丰富,涉及哲学、语言学和自然科学等。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所做导论后来被波伊提乌译成拉丁文,成为中世纪标准教科书。“波菲利之树”是中世纪研究逻辑分类的重要观念。波伊提乌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包括《范畴篇》及波菲利对此篇所做注释,还撰写了《范畴篇》、《解释篇》的注释,这些注释与译著在中世纪早期被广泛用作辩证法教材。而他翻译的《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辨谬篇》《正位篇》(此四篇与以上两篇共同构成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则直到12世纪才被人发现。——中译注
注131 科尔瓦比(Robert Kilwardby):13世纪多明我会的僧侣,曾在巴黎大学任教,并于1270年前后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中译注
注132 阿马尼亚克(Armagnac)战争:阿马尼亚克为法国西南部一地区名。从12世纪起,成为法王控制区与英王控制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根据1360年《加莱条约》,英王取得对该地区的宗主权。1380年,年仅12岁的查理六世继位,成年后成为间歇发作的精神病人。此时,封建贵族乘机结党争权,形成以勃艮第公爵为首的勃艮第派和以奥尔良公爵(系查理六世之兄弟)为首的阿马尼亚克派(奥尔良公爵之岳父为阿马尼亚克伯爵)。1407年,奥尔良公爵在巴黎被勃艮第公爵所杀。巴黎人全体拥戴勃艮第派,市内笼罩恐怖专政气氛,打手队在市区巡行,见奥尔良人便杀。阿马尼亚克伯爵联合另两位南方领主,兵临巴黎城下,市民倒戈,与之谈判。勃艮第公爵退出巴黎城。阿马尼亚克派控制了查理六世。英王亨利五世趁机于1415年恢复对法战争。勃艮第派投降英军。英军很快占领巴黎和法国北部地区。1418年后,查理七世与勃艮第公爵取得和解,阿马尼亚克派权势不再。1428年英军围攻奥尔良,次年奥尔良守军击退英军(史传民女贞德星夜驰援,军心大振;后巴黎大学在审判贞德为女巫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中译注
注133 比维斯(Juan Luis Vivès,1449—1540年):西班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学生。在教育、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强烈反对经院哲学,主张以归纳法为研究方法。1509—1512年曾在巴黎学习。1531年写成《论纪律二十卷》,主张运用个人的探索与经验进行归纳的原则来学习自然。——中译注
注134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年):瑞士教育改革家。主张贫民教育,强调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他的大多数教育原则被现代初等教育所接受(至少是表面上,因为涂尔干似乎对此很有疑惑,参见第十九讲开头)。——中译注
注135 例见拉伯雷《巨人传》第五部第19章以下。1532年,拉伯雷在里昂首先出版了政治小说《巨人传》的第二部(全书共五部,1564年出齐),次年即1533年,最高法院与巴黎大学就宣布此书为禁书。——中译注
注136 约诺土斯(Janotus):索邦的神学大师,参见《巨人传》第一部第18章以下。——中译注
注137 和上文所说的培根不同,这里指的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他有关归纳推理的重要性的观点,参见《工具论》。——中译注
注138 愚人节(fête des fous):中世纪欧洲民间节日,定在1月1日或此日前后,特别盛行于法兰西,13世纪前后演变成讽刺基督教道德礼仪的一种场合,可以假扮高僧达官,肆意妄为。虽屡遭禁止,1431年巴塞尔会议也规定处罚办法,但直到16世纪才绝迹。这一节日更类似于今天的狂欢节,而非愚人节。——中译注
注139 科尔迪埃(Mathurin Cordier,1479—1564年):巴黎大学教师,加尔文1523年进入该校,曾在其门下学习拉丁文。——中译注
注140 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137页,应为Jean Standonck。据李兴业《巴黎大学》,第143页,Johann Standonck为荷兰人,1485年曾任巴黎大学校长。——中译注
注141 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Ⅰ,1494—1547年):1515—1547年任法国国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学术提倡者,人文主义者。1530年创办皇家学院,即后来的法兰西学院。——中译注
注142 基督教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基督教柏拉图主义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区分。12世纪与13世纪通过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来恢复其思想,确实是欧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但是,13世纪时所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经院哲学家们,尽管全力投入亚里士多德的新译本及其哲学和神学意蕴,但也深受奥古斯丁、波伊提乌和(埃里金纳注释的)伪狄奥尼修斯一脉的影响。——中译注
注143 夏特尔的贝尔纳(Bernard de Chartres,11世纪末—约1130年):人文主义者与哲学家,法国著名的夏特尔学派领袖。12世纪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1114年开始在夏特尔学校任教辩证法与文法,1119年当选该校校长。1124年起执教巴黎,学生中有著名的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后曾任夏特尔主教)。夏特尔修道院及其学校是12世纪著名的学术中心,非常注重四艺的研究。把教育重心放在古典文化和世俗知识上。倡导人的重要性。史称“夏特尔精神”。——中译注
注144 路易十二(Louis Ⅻ,1462—1515年):1498年起任法国国王。国内政策上很得民心,被称为“人民之父”。精简和改进司法行政,在对外连年征战情况下一直维持原有捐税,并且始终保持国内免遭侵略和内战。——中译注
注145 即“奥格斯堡联盟战争”,也称“大同盟战争”(1689—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发动的重要战争。他的扩张计划为由英格兰、荷兰共和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领导的同盟所组织。导致战争的更深原因在于敌对的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势力均衡问题。——中译注
注146 意大利战争:从15世纪末开始,在意大利富庶物质文明和奢华生活方式的吸引之下,法国数代国王相继发动对意大利的连年征战。从1495年查理八世入侵那不勒斯开始,经路易十二、弗朗索瓦一世,最后在亨利二世手上结束。就整个欧洲而言,这是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争夺意大利的战争。整个意大利冒险对于法国来说,在军事上并未有多大收获,始终纠缠在欧洲复杂的王位继承争夺之中。但是,通过欧洲霸权的争夺,法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恢复了欧洲强国的地位,并且刺激了国内经济生产,活跃了文化生活,加速了社会流动。——中译注
注147 意大利主体位于欧洲大陆南端亚平宁半岛,面向温暖的地中海和通往近东的航路,北部大致以阿尔卑斯山脉为界,与欧洲大陆的法国、瑞士、奥地利等主要国家相隔。——中译注
注148 在西班牙方面,涂尔干此处所指略有含糊之处。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卡斯蒂利亚(Castille)王国费迪南德一世(1016或1018—1065年)及其继承者,而是阿拉贡国王费迪南德二世(Ferdinand Ⅱ,1452—1516年),1469年缔结政治婚姻,与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成婚。1474年公主自立为女王,费迪南德与之共治,称卡斯蒂利亚国王费迪南德五世。阿拉贡王国与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联合,成为现代西班牙的立国基础。——中译注
注149 高康大还有另一种中文译法也比较流行,即卡冈都亚。包诺克拉特(Pano-crates)希腊文原义是“雄壮、有力”,事见《巨人传》第一部第15章。——中译注
注150 这里指包诺克拉特延请大师,用典籍中所载秘方来治高康大。但同时,为了帮助高康大排泄,又在高康大上厕所时,让教师在旁替他诵读经文。以下具体场景参见《巨人传》第一部,第23章。——中译注
注151 详参本书注226。——中译注
注152 比代(Guillaume Budé,1467—1540年):法国学者、外交家和皇家图书馆馆长。研究希腊文化,使古典研究在法国复兴。1516年写信(《论王侯的教育》)给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反对教会与巴黎大学的斗争中赢得了宫廷的支持。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支持下,1530年在巴黎创建法兰西学院,以此攻击经院哲学的最后堡垒。——中译注
注153 此处涂尔干所使用的“Pléiade”一词若是实指,则应为法国七星诗社,但此处似乎很难说就一定不是虚指。七星诗社为16世纪法国出现的一个作家团体,宗旨是把作为文学表达工具的法语提升到古典语言的水平。以龙萨为首,还包括蒂亚尔、若代尔等,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诗歌的最早代表。——中译注
注154 事见《巨人传》第一部第52—58章,尤其第57章。特来美的希腊文原义是“意志、愿望”,因为该修道院的院规就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中译注
注155 有关高康大“兼容并蓄”的学习生活,详见《巨人传》第一部,第23章和第24章。以下中译文一般取自上海译文版《巨人传》中译本,略有改动。这里的“家伙”包括了各式乐器、工具和武器等。——中译注
注156 约翰修士(Frère Jean des Entommeures):首次出场为第一部第27章。——中译注
注157 巴奴日(Panurge):首次出场为第二部第九章,意思是“精巧奸诈,万事通”。——中译注
注158 此信见《巨人传》第二部第八章,但是涂尔干的引文似乎是这封长信的一个缩写。——中译注
注159 原文见《巨人传》第二部第八章,中译文有所改动。——中译注
注160 昆体良(Quintillian,约35—96年以后):古罗马修辞学家和教师。著有《雄辩术原理》。
迦勒底(Chaldean)位于巴比伦尼亚南部(今伊拉克南部),在《旧约》中经常提到。在古代作家那里,迦勒底人经常被用来指僧侣和其他受过正统巴比伦文学教育、尤其是受过传统天文学或占星术教育的人。——中译注
注161 普鲁塔克(Plutarch,或译普卢塔克,约46—119年后):对16—19世纪欧洲散文、传记、历史著作的发展影响极大的传记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希腊罗马名人传》。还有总称为《道德论丛》的文章60余篇,主要为对话或讽刺文,涉及题材极广,包括教育、哲学、伦理、宗教、政治、文学、自然科学等。拉伯雷、蒙田、莎士比亚、培根等都深受其影响。蒙田的散文多有其《道德论丛》的痕迹。
保萨尼阿斯(Pausanias,活动时期为143—176年):希腊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著有《希腊志》,是了解古代遗迹的最宝贵的材料。最擅长记述奥林匹亚和德尔斐等地的宗教艺术和历史建筑。
阿特纳奥斯(Athenaeus,活动时期约公元200年):希腊文法家,所著《欢宴的智者》(Antiquitez )叙述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相聚于一次贵族酒会,保存了大量业已散佚的古代作品的引文,征引作家多达800位。描写了花与果实的功用。——中译注
注162 波利齐亚诺(Politian,1454—1494年):意大利诗人,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古典学者。将《伊利亚特》译成拉丁文。在佛罗伦萨大学就任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时,做有四次演讲,《斗篷》论维吉尔的诗,《乡下人》论赫西俄德和维吉尔的田园诗,《琥珀》论荷马,《抚育》论希腊和拉丁文学的各种体裁。
赫西俄德(Hesiod,活动时期约公元前700年):希腊最早的诗人之一,著有《神谱》和《工作与时日》。
维吉尔(Virgil,公元前70—前19年):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著有《埃涅阿斯纪》《牧歌》《农事诗》。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一直十分巨大。作品约在公元前1世纪进入文法学校,特别是《埃涅阿斯纪》被文法学家们广泛地解释和评注,在文法学校及修辞学校中的地位一直延续到帝国灭亡。罗马甚至把是否阅读过其作品作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昆体良建议教育的全部课程应该以他的作品为依据。奥维德对他的模仿和响应也十分有名。而基督教中几个著名预言在他的《牧歌》第4首里也有见证。——中译注
注163 普林尼(Pliny,23—79年):古罗马大科学家、作家。所著存有《自然史》37卷,涉及大量自然科学,从宇宙天文、动物医药到矿物农作无所不及。在中世纪欧洲,此书起到代替一般教育的作用。
迪奥斯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约40—约90年):希腊医生、药理学家。他的《药物论》一书为现代植物术语学提供了最经典的原始材料,详尽介绍了近600种植物和近千种简单药物。
坡吕克斯(Julius Pollux,活动时期2世纪下半叶):学者、修辞学家。著有希腊辞典《词类汇编》,包括许多学科的专门术语和修辞方面的资料以及文学作品的引语,尤以音乐和戏剧方面的论述见长。写过有关渔猎的作品。
盖伦(Galen,129—199年):古罗马医师、哲学家、语言学家。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希波克拉底。对拜占庭及伊斯兰文明产生深刻影响达1400年,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科学的复兴也起了重要作用。
奥比安(Oppian):据《巨人传》上海译文版中译者注,希腊有两位诗人叫奥比安,一位生于2世纪,著有钓鱼诗;另一位生于3世纪,著有狩猎诗。——中译注
注164 见《巨人传》第一部,第23章和第24章。下同。——中译注
注165 泰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前374—前287年):古希腊逍遥学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著述留存有《植物研究》9卷和《植物病原学》6卷。——中译注
注166 见《巨人传》第一部,第十章。——中译注
注167 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约1494—约1553年):法国作家和牧师。在世时以医生和人文主义者著称,而以《巨人传》之作者传名后世。初习法律,1521年受神职,后学医,1532年任里昂天主教医院医师,其间曾解剖过一具被绞死的犯人尸体。这两种职业使他有机会接触并熟练掌握希腊语和拉丁语,为他后来研究古典作品提供了方便,也为其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巨人传》中广为涉及了当时的法律、医学、政治、宗教、哲学等知识和伦理范畴内的主要内容。与拉缪、伊拉斯谟等过往甚密。——中译注
注168 兰塞洛特(C.Lancelot,1615—1695年):法国语言学家,波尔罗亚尔学校优秀教师,曾撰写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的《新方法》系列速成教材。——中译注
注169 拉缪(简单生平见本书注119)在任巴黎大学艺学院院长期间,积极从事教学课程改革,将重点转向伦理学、政治学和公民学。学生掌握的不再是三段论推理,而是能够说服人的辩论技艺。他指出,辩证法最大的目的不在于必然性,而在于最大程度的或然性,这就是可信性。辩证法的先驱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西塞罗、昆体良和波伊提乌。——中译注
注170 但丁(Dante,1265—1321年):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文艺复兴先导。他不仅用意大利文写下了彪炳世界文坛的《神曲》,弘扬了世俗民族语言的地位,而且写下了一系列关于修辞学、伦理学乃至政治思想的重要著述(尤其是《论世界帝国》)。他不仅吸取了维吉尔、西塞罗和波伊提乌等古典作家的长处,还对经院哲学和神学十分熟悉。薄伽丘撰写过但丁的生平,并在1373—1374年开办了第一批讲解《神曲》的大学讲座(这意味着但丁是第一位能够与古典名著一起列入大学课程的当代人)。——中译注
注171 阿尔贝蒂(Leone-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学者、建筑师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由于他的人品、著作和广博的学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全才”的楷模。获博洛尼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任罗马教廷秘书,奉命以华美的“古典”拉丁文重写圣徒和殉教者的传记。1432年写成对话录《论家庭》,开始以伦理思想家和文体家知名。1435年写成《论绘画》,对准确、丰满、几何性的合乎透视画法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开创作用。修复了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经典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著作全文,并亲自主持了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教皇宫及其他宏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建筑工程。1452年写成的《论建筑十书》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的圣经。他还写出了第一部意大利文法,一本密码学先驱著作,等等。
涂尔干此处的大段引语,皆来自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参见第十七讲310页注1),中译本在第133—134页。但有多处不同,比如“对公爵的葬礼演说”中译为“对狗的吊辞”,“年迈后记忆力衰退”中译为“24岁记忆力减退”,请读者细查。——中译注
注172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9—1536年):16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学者。生于荷兰,卒于瑞士。他的教育著作,推动了以新人文主义者所强调的经典作品来代替古老的学术课程体系。1495年入巴黎大学修习神学(住在蒙太古学院)。曾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国家居住、写作。著有《愚人颂》《论基督君主的教育》《箴言》《对话》等许多作品及大量解经著作,以及拉丁语课本等。——中译注
注172a 金口约翰(即克里索斯托,Saint John of Chrysostom,约347—407年):早期基督教希腊教父、解经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因讲道透彻动人,为平民所喜爱,故得绰号“金口”。
圣巴西勒(即大巴西勒,Saint Basilius Magnus,约329—379年):早期基督教希腊教父。维护三位一体,反对阿里乌派。
圣安布罗斯(Saint Ambrose,约339—397年):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米兰主教、解经家、中世纪教会与国家关系观的倡导者。其著作被誉为拉丁雄辩之杰作,是劝化奥古斯丁并为之施洗礼的导师。
圣哲罗姆(Saint Jerome,约347—419或420年):早期西方教会中学识最渊博之教父,将圣经之希伯来文《旧约》与希腊文《新约》译成拉丁文,即后称之通俗拉丁文本。——中译注
注173 奥维德在文艺复兴时期声名日盛,《变形记》尤其成为后人掌握希腊神话的通途与捷径,这是一部15卷的长诗,近12000行,集神话传说之大成,从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一直写到恺撒被刺、化为天神。他丰富的神话学识与惊人的诗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希腊传说有了确定的文本。——中译注
注174 梅拉(Pomponius Mela,活动时期为公元43年前后):所著《世界概述》为古拉丁文撰成之唯一古代地理学论文。其影响延续长达13个世纪,直至人类进入探险时代。普林尼称其为权威之作。
托勒密(Ptolemy,活动时期为127—145年):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创建的地心宇宙体系,即托勒密体系,在天文学中统治长达1300年之久。在地理学中的影响也是这样。巨著《天文学大成》和《地理学指南》两书都是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失去霸主地位。
普林尼《自然史》第2—6卷介绍了宇宙与天文学、古代世界的自然与历史地理,尤其是一些已经不复存在的重要城市。文艺复兴时期陆续有一些小册子开始反驳这部千年流传的巨著中一些权威性观点,17世纪末终于由著名科学家来做出否定。——中译注
注175 卢奇安(Lucian,约120—180年后):又译琉善。古希腊修辞学家、讽刺作家。著有《神的对话》和《冥间对话》等(中译本有《卢奇安对话集》),其机智的写作风格成为罗马后期及拜占庭时代作家们的楷模。
德谟斯提尼(Demosthenes,前384—前322年):又译狄摩西尼。雅典政治家,公认的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学习其演说曾是罗马学童演说训练的一部分。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名字就是口才的同义词。——中译注
注176 普劳图斯(Plautus,约前254—前184年):伟大的罗马喜剧作家,与特伦斯并称。从14世纪人文主义学者和诗人彼特拉克开始,他的作品逐渐对欧洲各国的市民喜剧产生影响,比如莫里哀的《吝啬鬼》。
恺撒(Julius Caesar,前100—前44年):或译凯撒。罗马将军、独裁者、政治家。还是一位高超的演说家,并留下《高卢战记》这样的伟大作品。记叙平实,剪裁精致,虽说政治宣传意味很强,仍具备卓越的文学价值。
萨卢斯特(Sallust,约前86—前35或34年):罗马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拉丁文学家,以描述政治任务、腐败和党派斗争的记事作品著称,包括《喀提林战争》《朱古达战争》。以后罗马历史写作大家如李维、塔西佗等也深受其影响。——中译注
注177 奥古斯都时代前后,即屋大维于公元前31年掌握罗马全境政权前后,涌现出一大批以拉丁文写作的杰出作者,内中佼佼者如维吉尔、西塞罗、贺拉斯、奥维德、李维等。——中译注
注178 利巴尼奥斯(Libanius,314—393年):希腊雄辩家、修辞学家。其演说和信件对当时教育情况的描绘颇具价值。
至于塞涅卡,涂尔干此处所指不明,应该是老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55—39年)。著有《演说家修辞风格分类》,保存有约100个演说艺术的范例。——中译注
注179 本段内容见《巨人传》第一部,第15章,中译参考上海译文版译文,有改动。“爱德蒙”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幸运、福气”,请注意书中描写的他还未满12岁。
格拉古:此处涂尔干所指不明,由于大小格拉古均年少从政、辩才无碍,我们无法判断。大格拉古即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前169至前164?—前133年),前133年任罗马护民官。小格拉古即盖约·格拉古(Gaius Gracchus,前160至前153?—前121年),前123年和前122年连任罗马护民官。两人皆接受当时新的希腊启蒙文化教育,长于公众演讲。
伊米留斯(Emilion):古罗马政治家。——中译注
注180 彼特拉克(Petrarch, 1304—137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学者、诗人、人文主义者。他的致理想化恋人劳拉的诗篇,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他曾经写了350多封致古代贤哲如苏格拉底、西塞罗、塞内加等的诗体信札。——中译注
注181 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年):近代杰出的文化艺术史学家,著有大量文艺复兴文化史和历史哲学方面的作品。此话来自他写于1860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二篇“个人的发展”中第三章“声誉的近代概念”,中译本第149页,本处有改动)。——中译注
注182 美第奇家族的洛伦奇诺(Lorenzino di Medici,1514—1548年):出身美第奇家族幼支,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他在罗马捣毁了一些阿德里安时代最美的雕像的头颅,同属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莱芒七世要把他绞死,他遂逃到佛罗伦萨,成为亚历山德罗的朋友。而后者正是克莱芒七世的私生子,专横残暴,被其父于1532年立为世袭的佛罗伦萨公爵。1537年,洛伦奇诺将其刺杀。但佛罗伦萨人并未就此起来反抗专制。他后来逃亡各地,著有《辩护》一书,声称其行为是受热爱自由的驱使。但这种高尚动机不怎么得到史家承认。有关记述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译本第58、149页。——中译注
注183 莱康(Lycon,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中译注
注184 见《巨人传》第二部,第二章。这段话涂尔干在第十五讲中也曾引用,比这里完整些。——中译注
注185 《巨人传》第一部,第57章。——中译注
注186 《巨人传》第一部,第57章。中译有改动。——中译注
注187 《巨人传》第一部,第57章。中译有改动。——中译注
注188 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一卷,第三章第七节“君主政体的原则”,商务印书馆中译本正文第25页,中译有改动。——中译注
注189 居耶纳学院(Collège de Guyenne):1534年由法国人文主义者古维雅(André Gouvéa)在波尔多创建,是一所兼容并包的人文主义学校。先教本国语方言,再进到拉丁文初步。采用活泼的辩论方法,不用体罚。——中译注
注190 以上均出自蒙田“论儿童教育”,参考《蒙田随笔全集》中译本上卷,第二十六章“论对孩子的教育”,此处中译有较大改动。加斯科涅系法国历史上和文化上的一个大区,靠近与西班牙接壤的比利牛斯山区。16世纪起开始采用法语作为书面语言,但方言在许多场合下仍有很强生命力。——中译注
注191 瓦罗(Marcus Varro,前116—前27年):古罗马学者、教育家和卓有成就的讽刺家。博学多才,约写了74部计600多卷著作,题材广泛,包括法学、天文、地理、教育、文学以及讽刺作品、诗歌、演说辞和信札等(不过得以完整留存的只有《论农业》)。曾筹建罗马第一所公立图书馆。著有《教育九卷》,是文法学校的主要参考书,也是博学派运动的范例。——中译注
注192 该书是西塞罗于公元前45—前44年去世前在其乡间别墅所著五卷谈话录,论哲学、人生和死亡。——中译注
注193 参见《巨人传》第二部,第八章,中译本第270—271页,此处有改动。——中译注
注194 多雷(Étienne Dolet,1509—1546年):法国人文主义者、学者、印刷业者。所著《拉丁文诠解》对拉丁文研究有重大贡献。曾就学于巴黎大学等校,反对教权主义,三次被控为无神论者。先后因出版加尔文的教义著作和柏拉图否认灵魂不灭的对话录而遭监禁,1546年被巴黎大学神学教师团认定有罪,火刑处死,多有人称之为“文艺复兴事业的第一位烈士”。——中译注
注195 伊纳爵(lgnacio de Loyola,1491—1556年):西班牙神学家,出身于西班牙的罗耀拉城(所以名为罗耀拉地方的伊纳爵,中译亦多见有伊纳爵·罗耀拉乃至简称罗耀拉的译法)。16世纪天主教改革运动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耶稣会创始人。初为军人。1528年到达巴黎,1533年获巴黎大学艺学士,聚集一批青年准备成立组织。1539年其伙伴成立永久性组织,次年教皇保罗三世批准成立这个新修会,定名耶稣会,伊纳爵任总会长。该修会迅速发展,至伊纳爵去世时已拥有12个分会。规定会士可以穿便服,不住在固定的会院里,尽力进入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各国宫廷,为教皇或天主教廷认为需要的事情进行活动。本人起草了《耶稣会章程》,著有《神操》。两者分别为《教育计划》奠定了实践依据和思想基础,《教育计划》则因耶稣会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成为经典教育著作。由于他为天主教廷的维护做出了显著贡献,1662年被封为圣徒。——中译注
注196 耶稣会自称是为“愈显主荣”而战斗的耶稣军团(Compagnie de Jésus,亦有译耶稣连队),可称之为教团,仿效军队编制而成,总会长就是将军,下属各省长(各地会长)、校长等。——中译注
注197 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初起之时,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人文主义者比代的建议下,延聘了一批教师,于1530年创办了皇家学院,即后来著名的法兰西学院。法兰西学院讲授拉丁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数学,与巴黎大学分庭抗礼。——中译注
注198 圣高隆班(Saint Columban,约543—615年):意大利博比奥大隐修院院长,作家,凯尔特教会重要传教士之一。博学多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古典作品。——中译注
注199 亨利二世(Henri Ⅱ,1519—1559年):1547—1559年任法国国王。本人系坚定的天主教徒,在国内严厉镇压新教徒。1547年在巴黎大理院(高等法院)设立审判异教徒的火焰法庭。——中译注
注200 巴黎大理院常常与国王分庭抗礼,即使在司法权限之外,也可行使否决权,比如奏明王上,指出某某敕令、法案等难以施行,是为“谏言”。——中译注
注201 1561年在普瓦西隐修院举行了著名的普瓦西会谈,法国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教徒在此试图调解他们之间的分歧,未获成功。——中译注
注202 在法文中,“collège”一般指中学,而“lycée”专指公立中学。但这样的区分是历史形成的,“collège”曾经有(现在在英语和法语里也能看到)学院、中学、 (英国)公学、大学预科等等称呼。全书虽然一般译成了学院,但请读者一定注意这里面的差别与历史关联(最典型的比如大学预科与原本独立建制的学院之间的关系,学院与中学的关系,等等)。就耶稣会而言,当时在法国既开办学院,也创立中学,不好区分。——中译注
注203 帕基耶(Étienne Pasquier,1529—1615年):法国律师和作家,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法兰西研究》(共10卷)而闻名。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对耶稣会进行斗争。在耶稣会控告巴黎大学一案中为后者辩护成功,赢得声誉。——中译注
注204 当时德意志天主教徒组成的军事政治联盟反对丹麦、瑞典、英、法等支持的新教同盟,二者之间纷争导致三十年战争。在此期间,耶稣会士同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站到一边,反对亨利四世。1593年,克莱蒙学院学生若望·夏泰试图刺杀亨利四世,最高法院立即下令驱逐耶稣会士。1598年法国同西班牙缔结和约,同年颁布南特敕令,以宗教宽容结束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教徒之间的内乱。加之亨利四世生性宽厚,又盼望与罗马教廷和解,遍施手腕,才在多年后争取到高等法院同意将耶稣会士召回法国。——中译注
注205 基什拉(Jules Quicherat,1814—1882年):法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先驱,法国中世纪史专家。曾编印关于贞德受审(巴黎大学曾在其中扮演不光彩角色,见本书注132及恢复名誉的五卷资料集)。——中译注
注206 参看本书注77。——中译注
注207 阿奎维瓦(Claudio Aquaviva,1543—1615年):耶稣会第五任和年龄最小的总会长(即将军),被许多人认为是该会最卓越的领袖。1581年当选总会长。在其管理下,耶稣会发展迅速,会员由5000人增至13000人。学院数达372所。他加强了耶稣会的运转效率,组织对本会历史的第一次学术性编纂,为耶稣会学校起草实用的教育法典。——中译注
注208 阿歇特(Louis-Christophe-François Hachette,1800—1864年):法国出版商,出版各类教科书、辞典和大量促进教育与文化的书刊。——中译注
注209 洛兰(Charles Rollin, 1661—1741年):法国教育家,史学家。巴黎大学神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694—1712年任巴黎大学校长,采取多种措施整顿学校秩序。主要著作《学习论》。主张男女儿童接受同等教育,首先应该学习法语而非拉丁文。尊重儿童个性,发展儿童观察能力。日后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对他的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中译注
注210 奥拉托利会(Oratoriens,亦译圣乐会,神爱祈祷会):天主教中有两个奥拉托利会,都由在俗神父组成,分别以罗马和法国为中心。信奉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积极推行中等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实科方向。1611年在巴黎成立的那个奥拉托利会,涂尔干在下文第二十二讲中还会详细谈到。——中译注
注211 马蒙泰尔(Jean-François Marmontel,1723—1799年):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评论家,以自传《一个父亲的回忆录》(1804)知名。曾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任宫廷史官。——中译注
注212 波尔罗亚尔(Port-Royal):法国天主教西多会著名隐修院。17世纪詹森主义和文学活动中心。——中译注
注213 请注意此处提到的年级排序都是从高往低排,数目越大,年级越低。——中译注
注214 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法国大区,东部与瑞士接邻,16、 17世纪时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属于哈布斯堡王朝领地,1678年并入法国。作者故有此言。——中译注
注215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年):1655年进入波尔罗亚尔隐修院,在院中写下了《致外省人信札》和《思想录》两部传世之作。《致外省人信札》是替詹森主义者阿尔诺辩护(耶稣会反对派)而给一个外省人写的18封信的汇编。信中直斥耶稣会道德松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法国文学批评奠基人布瓦洛称此文为法国近代散文开山之作。——中译注
注216 典出“Les Vies paralllèle ”,即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平行列传》(中译为《希腊罗马名人传》),将希腊与罗马两方在经历、事迹、性情等方面可供比较的名人合集列传。——中译注
注217 阿喀琉斯(Achilles):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典型,在特洛伊战争中,是阿伽门农军队里最勇敢、最英俊、最伟大的战士。
尤利西斯(Ulysses):即奥德修斯(Odysseus),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西方文学中最常描述的人物典型之一。他的智慧、口才、机敏、勇气和悟性都很出色。他既有玩弄计谋的才能,也有忠勇仁厚的一面。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位“性格多面的人”重新加以阐释。
努马(Numa Pompillus,活动时期约前700年):罗马传说中在共和国成立之前统治罗马的七代国王的第二代。据传前715—前673年在位,曾创立宗教历法和制定各种宗教制度。
奥古斯都(Augustus,即屋大维,前63—14年):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行政管理天才之一,他在罗马生活的每个领域乃至帝国全境开展了规模巨大的重建工作,创造了以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商业为基础的持久和平时期。正是这种史称的“罗马和平”,保证了希腊罗马的古典遗产的幸存和最后的传播。他赢得了维吉尔、贺拉斯和李维的称颂。——中译注
注218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迦太基人与罗马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史称三次布匿战争,争夺地中海霸权,其间涌现出汉尼拔、西庇阿等名将。最后迦太基沦为罗马在北非地区的一个行省。此处的行政官系古罗马时期执政官外出期间代理行使广泛行政权力的官职。——中译注
注219 参看本书第六讲。——中译注
注220 涂尔干此处未注明是哪一位若弗鲁瓦,根据言辞口吻,似乎是Isidore Geoffroy(1805—1861年),法国动物学家,1844年任巴黎大学督导长,并任皇家公共教育委员会委员,后当选巴黎科学院院长。但此处年代似乎有些不符。其父Éenne Geoffroy(1772—1844年):法国博物学家,1809年起任巴黎大学动物学教授。怀疑是涂尔干把父子两人弄混了。——中译注
注221 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法国国王,是古典时代专制君主制的象征。在此期间,法国文学巨匠迭出,如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布瓦洛等。——中译注
注222 安德洛马克(Andromaque):希腊英雄赫克托尔的遗孀,被俘后为援救其儿子免于一死,不得不含羞忍辱,同意与敌人卑吕斯结婚,准备婚礼完毕后自杀。此时卑吕斯遗弃的未婚妻爱弥奥娜出于嫉妒,煽动青年奥雷斯替她杀死了卑吕斯,但奥雷斯并没有赢得爱弥奥娜的爱情,终于发疯。此处指的是法国悲剧诗人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年)的作品《安德洛马克》(1667年),他参考了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同名悲剧,以及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中的有关情节。拉辛擅长描叙王公贵族妇女的心理,与路易十四宠幸的曼特农夫人相交甚笃。——中译注
注222a 赛莉麦娜(Célimène)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著名剧作家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年)的喜剧《愤世嫉俗》(1666年)中女主人公,虚伪嚼舌,爱在人后搬弄是非。阿巴公(Harpagon)是莫里哀喜剧《吝啬鬼》(或译《悭吝人》《守财奴》)中角色,突出了金钱被神化之后对家庭温情的破坏。贪婪在这里变成一种绝对的欲望。——中译注
注222b 司卡潘(Scapin):意大利即兴喜剧中的定型人物——滑稽男角。尤以其胆小懦弱著称,遇见矛盾冲突即拔腿逃窜。司卡潘通常扮演一个靠不住的侍从和做杂事的仆人。莫里哀的《司卡潘的诡计》使这个人物成为法国喜剧的一部分。——中译注
注223 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操拉丁语系语言的国家。——中译注
注224 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年):德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教育家。与路德两人同气相求,结为挚友,在新教教义的宣传上功绩卓著。1528年提出基础教育纲要,并在德意志全境迅速得到贯彻,通过他的教科书和培训的教师,实际上改组了德意志整个的教育体系。他参与创办和改革了众多著名大学,获得“德意志之师”的称号。——中译注
注225 拉特克(Wolfgang Ratke,1571—1635年):德国教育改革家,特别在语言教学改革方面成就卓著,为夸美纽斯及后来的教育改革家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主张先熟练掌握本国语再学习外国语(主要指拉丁语),通过经验与试验去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先具体再抽象。——中译注
注226 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年):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领袖(捷克原名是Comensky)。以教学方法特别是语言教学方法的革新而著称。深信通过全民教育制度可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合作。在学习拉丁文方面主张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甚至编写了看图识字课本。——中译注
注227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 ,1657年版),第18章,原则二。
注228 同上书,第18章,第八节。
中译者按:据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此句原文中间还有一句:“它在未来世界的用处更重要(哲罗姆提醒过我们说,对于我们在天上有用的知识必须在地上去获得)。”这和涂尔干此段上下文的论述意旨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注229 同上书,第17章,第45节。
注230 同上书,第18章,第23节。
注231 《大教学论》,第18章,第28节。
注232 同上书,第22章,第一节。
注233 《大教学论》,第十章,第一节。
注234 《大教学论》,第18章,第35节。
注235 利奥十世(Leo Ⅹ,1475—1521年):美第奇家族成员。1513—1521年任教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肆挥霍的教皇之一。使罗马成为欧洲文化中心,教廷成为欧洲重要政治力量。在任期间,梵蒂冈藏书大增,艺术创作繁荣,圣彼得大教堂修建加速。但耗费巨款使教廷陷入财政困难,不得不发行赎罪券,导致与路德的激烈冲突。1521年他宣布绝罚路德。
关于弗朗索瓦一世,参看本书注141和注197。——中译注
注236 实科学校(Realschule)是德国的一种中学,强调实用,到18世纪中期演进为六年制。以实用课程(物理、化学)及利用化学实验室和生产玻璃、木材的车间而闻名,成为其他国家教育改革家的楷模。——中译注
注237 拉夏洛泰(La Chalotais,1701—1785年):法国行政官员。长期领导大理院(高等法院)与国王之间的斗争,曾为此入狱。强调国家办学,反对耶稣会对法国中等教育的控制,1762年巴黎大理院宣布撤销耶稣会。著有《关于〈耶稣会规程〉的报告》、《论国民教育》,后者影响广泛,受到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的大力赞扬。——中译注
注238 罗兰(Baltheley Roland):曾任巴黎市议会议长,提出改进教育工作,建立国家主义的教育体制,替代教会组织的学校。注意不要和此前担任巴黎大学校长的罗兰和此后大革命时期的罗兰夫人弄混。——中译注
注239 Plan d’é ducation , p.8.
注240 Euvres , Ⅶ,p.169.
注241 塔列朗(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1754—1838年):法国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时期、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均任高官。——中译注
注242 Hippeau p.41.根据下一讲,此书为Hippeau所著之《大革命期间的法国公共教育》(L’instruction publique en France pendant la Révolution )。——中译注
注243 Euvres ,Ⅶ,p.431.
注244 同上书,p.421.
注245 泰纳(Hippolyte Taine,1828—1893年):一译丹纳,19世纪法国思想家、文艺评论家、历史学家,实证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当代法国的由来》《古代政体》《现代政体》《论革命》等。
注246 马略特定律(loi de Mariotte):马略特(Edme Mariotte,1620—1684年)是法国物理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是天主教司铎和隐修院院长,1666年参与创建法国科学院。他于1676年独立发现了马略特定律,即气体体积与其压强成反比,但在法国之外,这项法则被称为波义耳定律(系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62年首先提出),后来成为物理与化学的基本定则。
注247 1791年10月的一项法令甚至关闭了巴黎大学的所有学校。——中译注
注248 塔列朗1791年在制宪会议上提出国民教育法案,即“塔列朗法案”。主要内容包括:乡乡设立初等学校,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免费教育;设立市镇中学(collége),实施广泛的普通教育,收学费;设立专科学校,培养国家急需的牧师、医师、法官等专门人才;设立国立大学,统帅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领导全国科学研究和艺术生活。中央设立全国社会教育委员会。——中译注
注249 孔多塞1792年4月在立法会议中提出国民教育计划,即“孔多塞报告”,亦称“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的应尽之责,应由国家建立统一、连续、世俗的学校体系,包括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5年)、专科学校和大学校。大学校统领各级学校。各级学校均实行强制性免费教育。废传统宗教性课目,兴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实用课程。还应增设政治教育课程,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该计划虽未提付表决,但其基本精神影响了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走向。——中译注
注250 罗姆(Charles Romme,1750—1795年):大革命期间曾先后入选立法会议、国民公会。任教育委员会委员。主张推行卢梭的道德教育。主创共和历。1793年在国民公会上提出国民教育法案,主张建立三级学校教育体系,适应全体公民即社会的不同需要,增设公民权利与义务、军训、法国革命史及自然科学课程。——中译注
注251 西哀士(或译西耶斯,Emmanuel-Joseph Sieyès,1746—1848年):法国教士和宪法理论家。他的关于人民主权的观念在大革命前期影响很大。所撰小册子《第三等级是什么?》使其名声大噪,并入选1789年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在大革命期间的政局中地位逐步上升,雾月政变达到巅峰,后衰退。——中译注
注252 多努(Pierre-Claude-François Daunou,1761—1840年):法国政治家,自由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奥拉托利会成员。大革命期间被选人国民公会。督政府时期提出了整套教育改革方案。长期主持教育工作。是1795年宪法主要起草人,国立科学艺术研究院创始人。后曾任国立档案馆馆长,并任法兰西学院伦理学、历史学教授。1795年10月在国民公会提出国民教育法案并获通过,对大革命期间多种教育法案及其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规定建立三级学校体系,初等学校设在乡镇,穷苦儿童免费;中心学校以课程而非班级分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中译注
注252a 拉卡纳尔(Joseph Lakanal,1762—1845年):1789年大革命爆发时他是教师,1792年被选入国民公会。在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委员时,提出国民教育计划方案,建议国家为男女儿童提供免费的初等教育。这项计划被否决,但在罗伯斯庇尔政权垮台后,他就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提出修改法案。此法案实行约一年后被多努法案取代。中等学校计划实行到1802年。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公会于1793年7月通过三级教育制度,1794年11月通过公共教育法。1795年他开办师范学校。在执政府时期和第一帝国时期继续主持教育工作。——中译注
注252b 参看Hippeau,L’instruction publique en France pendant la Révolution 。
注252c 涂尔干在讲这段历史时直接采用了法国共和历,也就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采用的一种历法体系。法国革命会议于1793年10月5日颁布此项历法,意图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历法来取代欧洲传统的格列高利历,并割断同基督教的联系。共和历历元为1792年9月22日,全年12个月(自10月起分别为葡萄、雾、霜、雪、雨、凤、芽、花、牧、获、热、果月),每月3旬(取代星期),每旬10日,年末5个或6个增日为无套裤汉日,也就是革命者的节日。1806年拿破仑政权废除此项历法。
中央学校(d’Écoles centrales)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由各省设立的中等学校。1794年创办,至1796年底,各省均有一所,巴黎两所。学校课程分为三级,一级为绘图、博物志、古典语与现代语;二级为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级为通用文法、文学和法律。——中译注
注253 富克罗瓦(Fourcroy,1755—1809年):法国教育活动家、化学家。1802年被拿破仑任命为教育部长,主持制定学校法令。详参本书注258。——中译注
注254 五百人院(Conseil des Cinq-Cents):根据共和三年宪法于1795年9月确立。作为初级法院,与元老院相对。共有500位议员。雾月政变后废除。——中译注
注255 基内特(Nicolas Guinette,1762—1821年):督政府时期曾任内务部长。——中译注
注256 迪律伊(一译杜鲁易,Victor Duruy,1811—1894年):法国学者、官员。1863—1869年任法国教育部长,发动广泛的改革,包括废除1852年后的中学文、实分科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1868年创办“高级研究实验学校”,附属于巴黎大学,进行多方面科学研究。推行免费的义务初等教育。此措施在当时的法国实行过早,因而失败。部分原因是拿破仑三世不予支持。他还推行为女孩提供非宗教性的中等教育,在高中和大学增设现代语言与当代历史,改革教师培训办法,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中译注
注257 执政府(Consulat):1799年11月“五月政变”后拿破仑、西哀士等三人组成共和国临时执政府,拿破仑任第一执政。1800年共和八年宪法通过,执政府正式组成。1802年共和十年宪法进而明文规定拿破仑任终身执政。1804年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帝国,12月拿破仑加冕。执政府时期结束。——中译注
注258 拿破仑政府1802年5月1日颁布公共教育基本法令,亦称“共和十年花月法”。建立统一集中的国家教育行政体系,后来具体落实为建立帝国大学。建立公立中学(lycées)与市镇中学(Collè,或译普通中学),学制皆为六年。——中译注
注259 参看本书注121。——中译注
注260 拿破仑称帝后,颁布《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旨在严密控制遍布整个帝国的所有教育设施,促使教育按照帝国规定的方针向国民灌输道德和政治。帝国大学享有督察国民教育的专权。所有教师皆为帝国任免的官员。帝国大学(Université Impériale)亦称法兰西大学(Université de France),准确地说不是大学,可称为帝国教育团或法兰西大学院,其总监为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下设大学区、总督学与督学等。这是法国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开端。1920年改为公共教育与艺术部。——中译注
注260a 这里必须指出,耶稣会也称耶稣军团,其总会长亦称将军,参看本书注196。——中译注
注261 格雷亚尔(Gréard, 1828—1904年):1879—1902年任巴黎大学校长。——中译注
注262 基佐(François Guizot,1787—1874年):法国政治活动家、历史学家。25岁时就任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轰动讲坛。著有《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等。1833年任教育部长时提出教育法案,确定小学分初小和高小两级。规定教会学校不得强制学生接受宗教教育。初步建立国家国民教育制度。——中译注
注263 维尔曼(Villemain,1790—1870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曾是巴黎大学讲授法国文学的著名青年教授。1840—1844年间任教育部长。——中译注
注264 萨尔旺迪(Narcisse Salvandy,1795—1856年):法国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1837—1839年及1845—1848年期间两度出任法国公共教育部长。制定一系列教改措施,改组收容所,使之变成教育机构。——中译注
注265 西蒙(Jules Simon, 1814—1896年):法国政治家、哲学家。曾为国民议会自由派议员。曾因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暂停在巴黎大学的学术职位。后成为激进党理论家。1871年梯也尔政府任命他为教育、宗教和美术部长。1873年随政府倒台。——中译注
注266 富耶(Alfred Fouillée,1838—1912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曾为中学教师、大学哲学教授。著有《国家教育论》。强调国家竞争,注重教育在增进国势中的作用。主张将古典人文学科和哲学置于首位,陶冶公民的爱国心与牺牲精神。——中译注
注267 库赞(Victor Cousin,1792—1867年):法国哲学家、教育改革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系统折中主义使其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1808年建立帝国大学,实际上也就是恢复巴黎大学时,与基佐、维尔曼三人同时成为巴黎大学讲坛上著名的青年教授,一时轰动欧洲。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委员,法兰西学院院士,师范学院院长。多次前往德国访学,1832年前往德国考察教育方法之后,起草了一项法案,并于1833年由基佐提出,使法国初等教育有一次划时代的改革。1840年基佐任首相,他被任命为公共教育部长。——中译注
注268 富图尔(Fortoul):曾任第二帝国教育大臣。据洪丕熙编著《巴黎理工学校》(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1852年8月30日通过福尔图尔(富图尔)改革法,从四年级开始设文科和理科两个组供学生选择。——中译注
注269 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这是古代巴比伦国王的名号,涂尔干未指明是哪一位。——中译注
注270 布雷亚尔(Michel Bréal,1832—1915年):法国语言学家,著有《拉丁语源词典》等。——中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