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儿童的学校教育

阿德勒Ctrl+D 收藏本站

就像我们说过的,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时,他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对他而言全新的环境。这种新环境可以看作是对先前儿童培养准备情况的一个测试。如果孩子已经准备充分,他将会顺利通过测试;如果准备不足,那么准备过程中的缺陷将会暴露无遗。

对于儿童进入幼儿园和小学时心理上的准备情况,我们没有经常去记录,但是如果有这样的记录,那么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儿童会在以后成人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的端倪。这种“新环境测试”当然比一般的学校成绩能更多地揭示出儿童的情况。

当一个孩子走进学校时,学校对他有什么要求呢?他需要和老师进行合作,需要和同学合作,同时还要求他对学校的功课有兴趣。通过孩子对新环境的反应情况,我们可以衡量他合作能力的程度和他的兴趣范围。我们可以辨别出孩子感兴趣的科目,可以看出他是否对别人所说的话感兴趣,是否对所有的一切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他的态度、姿势、眼神及倾听别人的方式,来确定他是以一个友好的方式接近老师还是远远地躲避老师,等等。

这些细节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他因为职业方面的困难而去咨询心理医生。心理学家从他对童年的回顾中发现,他所成长的家庭中有几个孩子,只有他是男孩,除此之外全是女孩。在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去世了。当他要上学时,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去男子学校还是女子学校就读。后来他被姐姐妹妹们说服,进入了女子学校。但是很快,他就被学校开除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孩子对所学科目是否专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老师的兴趣。教学艺术的一个职责就是要让孩子专心,要发现孩子不专心或不能专心的时候。有很多刚入校的儿童完全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通常是被宠坏了的孩子,他们会因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陌生人而眼花缭乱。如果他的老师碰巧有点严厉,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看起来似乎缺乏记忆力,但这种缺乏记忆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记性不好那么简单。孩子被老师责备记性不好,但对其他事情却过目不忘,在被家里溺爱的情况下他甚至能够完全集中注意力。他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被宠坏的渴望上,而没有放在学校的功课上。

如果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无法和别人良好相处,如果他成绩糟糕,考试不及格,那么批评或责备他都是没用的。批评和责备并不会改变他的生活方式,相反地,这样的做法会使他确信他并不适合学校,使他对上学产生一种消极悲观的心理。

关于这些被娇纵被宠坏的孩子,重要的一点是,一旦他们博得老师的喜爱,那么通常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如果他们自己想要获得极大的优越感,他们就可以成为这样的好学生,但不幸的是,我们无法确保他们在学校里也会一直被宠溺。如果孩子换了学校或老师,甚至如果他没有在某一特殊科目取得进步(而且对于被娇惯的儿童,算术始终是一个困难危险的科目),他们都会突然停下奋斗的步伐。他们之所以不再勇往直前,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别人将每件事情都为他们变得轻松容易。他从来没有被训练去奋斗努力,也不知道如何去努力。于是他没有耐心克服困难,也没有毅力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而出类拔萃。

这里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什么是良好的入学准备。如果一个儿童的准备不充分,那么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母亲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母亲作为第一个唤醒孩子的兴趣的人,在引导儿童将兴趣转入健康渠道的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如果她仍然像过去那样没有尽到责任,那么结果就是,这些不良影响将会在儿童的学校行为中体现出来。除了母亲的影响,还有其他复杂的家庭影响因素,如父亲的影响,孩子之间竞争的影响,这些我们将在其他章节予以分析。其次,也有外界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偏见,对此,我们将在后续章节展开论述。

简而言之,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不好的因素很多,因此,仅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就对孩子进行评价和判断则显得愚蠢之极。我们倒是应该把学习成绩作为融合了孩子多方面情况的一种当前心理状态来反映。这个成绩单不仅仅是他所取得的分数,还应该作为他的智力、兴趣、专注能力等方面的一种体现。学校考试应该和智力测试等科学测试有相同的意义,尽管这两种测试之间存在结构的差异,但这两种测试的重点都应该放在揭示儿童心理上,而不是记录一大堆事实。

近年来所谓的智力测试发展迅速。老师们很看重这种测试,这种测试有时也有价值,因为它们揭示了常规测试所无法揭示的东西。有一段时间人们还证明了这种测试可以拯救一个孩子。如果一个男孩学习成绩很差,老师想让他降级,这时,这种智力测试突然显示出儿童的智力高于目前所在年级应有的水平。由此,孩子不仅没有被降级,反而被允许跳了一级。他觉得自己很成功,此后行为方式大不相同。

我们不想低估智力测试和智商的功能,但我们必须说,如果对儿童进行测试,那么父母或儿童本身都不应该知道智力测试结果,即儿童的智商高低。应该不论父母还是儿童,他们都不知道智力测试的真正价值。他们会以为这种测试代表了对儿童最终的、完整的判定,代表了儿童以后的命运,而这个被测试的儿童今后也会受制于此。实际上,认为这些智力测试所揭示的东西是绝对的想法,一直备受批评。即使个体在智力测试中获得高分,也不能确保他以后生活得很成功,相反,那些非常成功的成人在孩提时智力测试得分并不高。

个体心理学家的经验是,如果智力测试揭示出智商较低,那么不论何时只要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都可以提高分数。其中一个方法是让孩子琢磨这种特别的智力测试,直到他发现了答题技巧,作了应对的准备。那么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取得了进步,积累了经验,在随后的测试中,他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校的日常教学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孩子是否被沉重的学校课程所压抑,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并不低估学校课程中科目放任重要性,也不认为学校应该消减这些数量繁多的教授科目。只是重要的是,学校所教授的科目应该和现实统一,以使孩子看到这些科目的目的和实用价值,而不会把它当作纯粹抽象的理论。对于我们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习学校科目和客观事实,还是应该教育发展孩子的人格,目前这个问题颇有分歧。但在个体心理学上,我们认为这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教育儿童。

正如我们所说,学校教授的科目应该有趣而且实用。数学(算术和几何)的教学应该结合建筑的风格和结构,以及结合居住于其中的人等。有些课程可以放在一起教授。在一些更先进的学校中,就有懂得如何将科目相互联系起来的教学专家。他们带孩子散步试图发现孩子对哪些科目更感兴趣。他们试着综合指导,试着将某些科目相互联系起来教学,例如,他们在指导儿童学习某一植物时,会将植物的历史及这个国家的气候等相关方面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不仅激发了那些原本对这一科目毫无兴趣的孩子的兴趣,而且给了孩子用以处理事情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也正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在校的孩子都觉得自己处于一种个人之间的竞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整体,其中每个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老师应该注意,最好将这种竞争和个人的野心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孩子不喜欢看到别人超越自己,他们会竭尽全力去追赶,以致可能会再次陷入失望之中,对事情的看法也变得不再客观。这就是为什么老师的建议和指导是如此重要,因为老师一个合适的词语都会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个人竞争转移到合作道路上来。

在这一点上,班级内制定的自我管理改良方案对于合作或许有益。我们无须等到孩子完全准备好了才去制订这种方案。我们可以先制订方案让孩子观察这种方案的益处,或让孩子以顾问的身份提出意见。如果孩子们对于完全的自我管理没有完全准备好,那么通过这个方案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会比老师给出的惩罚更严重、更严格,他们甚至利用这种顾问身份来为自己谋取好处和优越感。

判断孩子在学校所取得的进步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老师的意见,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视角。有趣的是,孩子在这方面有着良好的判断力。他们知道谁拼写最好、谁绘画最好、谁在运动方面最好。他们可以很公正地评价别人。有时他们未必公正,但是他们可以意识到这一点并尽量公平。在评价时最大的困难是他们会妄自菲薄,他们认为“我永远赶不上别人”,其实这点并不正确,他们当然可以赶上。老师必须向他们指出这个判断的错误,否则它将成为贯穿孩子一生的错误思维定势。如果一个孩子有这种想法,那么他将永远原地踏步,不会取得进步。

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总是保持不变:无论是学习最好的、最坏的或一般的,他们的成绩会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这与其说是智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倒不如说是心理态度的惰性作用。它表明了孩子们自己限制自己,遭遇一些挫折之后就不再乐观。但是有时孩子的成绩会不时地出现相对一些变化,这一点很重要:它表明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受宿命的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应该知道这一点,老师们也应该教育他们学会运用这个道理。

老师和孩子都应该摆脱这样的迷信,即将智力正常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归因于特殊的遗传。教育儿童过程中,人们所犯的最大错误或许就是相信能力的遗传作用。当个体心理学家率先指出这种错误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仅仅是我们的一种乐观猜想,而没有科学依据。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开始接受我们的观点,也认为能力遗传是种谬论。能力遗传很容易被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当作懒惰的替罪羊。每当他们需要努力以解决困难时,他们总能以遗传这个替身来推卸全部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权利推脱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总是对任何旨在逃避责任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那些认为自己的教育工作很有意义,认为教育可以对性格进行训练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会坚持能力遗传的观点。我们不关心身体遗传,我们知道器官缺陷,甚至器官的功能差异都是可以遗传的,但是连接器官功能和精神能力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坚持认为精神能力的发展也经历了器官功能发展所经历的阶段,而且必须与器官的发展步调一致。有时,精神能力的发展中其负担过重,就会使来自于身体缺陷的心理恐惧在器官缺陷康复以后仍然持续,无法消退。

人们总是喜欢追根究底,喜欢探寻导致事情发展的根本,但是,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成就时,这种追根溯源的癖好其实是一种误导。这种错误的追根究底方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祖先有多人,忘了如果我们构建家谱,每一代都有父母两个人。如果我们回溯到上5代,祖先就有64个,而在64个祖先中,毫无疑问可以找到一个人,一个我们可以将子孙们的聪明能力归因于他的人。如果我们追溯到上10代,就有4096个祖先,那么无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人,或者不止一个可将子孙的出类拔萃归因于他的人。但是也不要忘记,这些出类拔萃的祖先给予一个家庭的优秀传统类似于遗传作用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用于理解为什么有些家庭人才辈出。这其中当然不是遗传作用,只是一个简单明显的事实而已。我们只须看到,过去欧洲的孩子都有被迫继承父亲的事业的情况,就会了解并非遗传影响。如果我们忘了社会体系的作用,那么这些关于遗传的统计就会看上去说服力十足。

在我们讨论了遗传作用的谬论之后,另一个儿童教育中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儿童因成绩不好而所受的惩罚。如果一个孩子的成绩不好,他也会发现自己并不受老师喜爱。因此,他在学校很苦恼,此外,回家后还要面对另一番景象,即来自父母的责备。其实不仅仅被责骂,甚至还常常被挨打。

学校老师应该谨记一个糟糕的成绩单所带来的后果。有一些老师认为如果孩子把糟糕的成绩单给家人看,那么他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老师忘了一些特殊的家庭环境。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是在父母极其严厉的管教之下成长的,这些孩子在带回一个糟糕的成绩单之前会再三思量。结果他可能根本不敢回家,或者有时候他可能会陷入绝望的极端,甚至由于害怕父母而自杀。

老师当然对学校制度没有责任,但是,如果老师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以富有同情心和理解的心理尽可能地缓和学校的清规戒律,那么这对于儿童的教育将会非常有效。这样的老师肯定也会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对待那些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所致的问题学生,这样就会鼓励他们,而不是将他们赶上绝路。一个成绩较差的孩子自然会感到心情沉重,而且如果别人不停地说他是学校中成绩最差的孩子,最后他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一下,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不喜欢上学,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论哪个孩子,如果他总是被批评、成绩很糟糕、失去了迎头赶上的信心,那么他都不会喜欢学校,而且试图逃离。所以,如果我们看到有孩子逃学时不要感到惊奇。

虽然我们不必对此感到惊奇,但我们还是应该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逃学意味着一个糟糕的开始,尤其是当它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足够聪明,他们通过伪造成绩单、逃学等方式来使自己免受惩罚。这样他们可能会遇见和自己一样问题的少年并形成帮派,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我们接受了个体心理学中的这个观点,即没有无可救药的孩子,那么这一切都可以避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总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帮助这些问题儿童。即使在最糟糕的环境下也总会有一个特殊的解决方法,但这当然需要我们去发现。

对于孩子留级的不利后果,自然无须再说。老师们会赞成,一个留级的孩子,不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家庭都是一个难题。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如此,但鲜有例外。大多数留级生都是屡次留级,因此,他们总是落后于别人。他们的问题总是被学校和家长回避,从而未得到解决。

当人们还在为何种情况下才使孩子留级这一难题而发愁时,有些老师已经成功地避免了这个难题。他们利用假期时间来辅导培养孩子,找出孩子生活方式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从而使这些孩子可以顺利地升级。如果学校有这种特殊的辅导老师制度,那么这种训练方法值得被推广。但是我们有社会工作者,有给孩子补习功课的家教,就是没有这种特殊的辅导老师。

德国并不存在给孩子补习功课的家庭教师的形式,而且对我们来说,好像不一定要存在这种形式。公立学校的班主任就有观察孩子的最佳视角,而且,如果他的观察方式正确,那么他就会比其他人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有人会说由于班级内人数众多,班主任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但如果班主任观察一个孩子刚入校时的行为,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个孩子的生活风格,从而避免很多问题和困难,即使班级内孩子数量较多也可以。如果这个班主任通过观察而理解了孩子,那么他就可以比那些不理解孩子的人更好地教育这些孩子。如果班级内孩子过多,这种孩子受到理解并得到正确教育的福分就会失去,所以应该避免孩子过多的情况,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所学校的教师最好不要每年都换,或者像有些学校那样每六个月就换,最好的方式是老师跟进班级。如果老师可以和班内孩子在一起两年、三年或四年,那么班内所有孩子都会受益匪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熟悉所有的孩子,从而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生活方式的错误,并对其进行纠正。

相比那些留级的孩子,还有些经常跳级的孩子,这种跳级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尚有争议。由于跳级,他们常常被寄予厚望,而他们却发现自己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如果一个孩子相对他所在的年级来说年龄过大,那么我们应该好好考虑这类孩子的跳级。同时还应该考虑那些以前经常留级,现在进步明显、成绩优异孩子的跳级。老师不应该因为一个孩子的成绩好或懂得的比别人多,就将跳级作为对孩子的一种奖励。如果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花时间去进行课外学习,如学习绘画、音乐之类的,这会对他很有好处。而这个聪明的孩子在诸多方面的学习对全班同学来说也有好处,因为这会激励同学们更加努力。因此,从一个班级中抽掉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极其不明智的。有人说我们应该总是促进优秀聪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并不这样认为,我们倒是认为,正是这些聪明优秀的孩子推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并赋予班级进步更大的动力。

观察一下学校中快班和慢班内学生的发展情况,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快班中的一些学生,其智力实际上却很有问题,而慢班中的孩子也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的那么迟钝,他们只是出身贫困家庭而已。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智力落后,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为上学而作好准备。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情况。他们的父母有太多的事要做,从而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者因为水平有限而无法好好地教育孩子,从而使孩子为入学准备不充分。这样的孩子不应该被划分到慢班,因为对他们来说,编入慢班是一种耻辱,并且他们总会因此而受到同伴们的嘲笑。

对于这些因贫困而被编入慢班的孩子,一个可以培养他们的更好方式是,对其运用我们已经讨论过的特殊的辅导老师制度。除了这样的导师制度,还应该有儿童俱乐部,在那里,孩子们将会得到导师的额外辅导。他们可以做作业、玩游戏、阅读等,以此而锻炼勇气,培养信心,而不像在慢班那样得到的只是丧失信心和勇气的培训。如果这样的俱乐部再结合比我们现在所有的更大、更丰富的游乐场地时,就会让孩子完全远离街道,远离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所有有关教育实践的讨论中,总会提出男女同校教育的问题。说到男女同校制度,可以说原则上我们应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因为这是一种男女生可以互相了解的好方法。但是当人们一说到男女合校就认为它有利无害,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男女同校教育涉及一些特殊问题必须加以考虑,否则它的弊端就会远远超过所带来的好处。例如,人们通常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女孩在16岁之前比男孩成长发育得更快。如果男孩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到女孩们成长进步的速度比他们快,他们的心理会失去平衡,并会和女孩进行毫无意义的竞争。这一类的事实,学校的管理者或者班主任都必须好好考虑。

男女同校教育是否可以取得成功,取决于一个老师是否喜欢这种教育方式或制度,是否可以理解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不喜欢男女合校教育,那么这种制度将会成为他的负担,他的教育必然会失败,男女生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如果男女同校的教育制度管理不善,孩子们没有被正确地引导和监督,那么必然会出现性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章节展开讨论性教育问题。这里可以指出,学校的性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事实上学校并不是一个适合传授教学性问题的地方,因为老师不知道,当他在全班面前讨论这个问题时,孩子们会怎么理解他的话。当然如果孩子们私下向老师询问相关问题,可以另当别论。如果一个女孩询问老师相关问题,老师应该正确地回答。

在我们讨论了一些关于教育管理方面的题外话后,回到现在的主要核心问题。我们总是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儿童的兴趣,以及找出他们可能会学得很好的科目,从而了解教育孩子的方式。一事成功,事事顺利,不仅教育如此,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如果孩子对某一科目感兴趣,而且在这门功课上成绩优异,他将会被激励去学好其他科目。这其中,需要老师引导孩子们将这种成功作为垫脚石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孩子们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去做到这点,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则可以做到,也就是说,正如我们所有人在经历从无知到很有学识的提升过程中都需要帮助一样,而老师正好可以提供这种帮助。而且如果老师这样去做了,他将会发现学生们会认识理解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而且很愿意配合。

我们已经探讨过关于孩子感兴趣科目的运用问题,这种运用也同样适合于孩子的感官。我们必须找出孩子最常用的感觉器官及最喜爱的感觉类型。有许多孩子在观察和查找方面,即视觉方面训练有素,也有些在听觉方面非常擅长,还有些在行动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等。近年来兴起了一些所谓的手工学校(manual schools),并且广受青睐。这些学校奉行的原则就是将眼、耳、手的训练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这些学校的成功表明了运用孩子感官兴趣的重要性。

如果老师发现一个孩子是视觉型的,那么老师应该明白,对于孩子所必须运用视觉来学习的科目,应该尽量使变其变得容易接受,例如地理。对这个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看的效果要比听的效果更好。这只是老师在观察这些具备特殊感官的儿童时所获得的洞察力之一,在他第一眼看到其他学生时,还可以获得很多其他诸如此类的洞察力。

总之,理想的老师负有一个神圣的,吸引人的使命。即他塑造了孩子的心灵,掌控了人类的未来。

但是我们如何将以上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呢?仅仅靠设想有理想的教育并不够,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推动这种理想的实现。很久以前,本文的作者就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寻找这样的方法,结果发现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在学校里设立咨询诊所或指导诊所。

这些诊所的目的是将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服务于教育体系。一个称职的心理学家不但能够理解心理学,也能理解老师和父母的生活情况,并且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和老师一起参与诊所举办的咨询指导活动。在活动的那一天老师们要碰面,首先,每个人会提出问题儿童的案例及其特殊行为,例如懒惰、扰乱课堂纪律、偷窃等。老师描述了这些儿童的特殊情况后,心理学家要贡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此后大家一起开始讨论。如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发展起来的时间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这就需要对孩子的家庭生活以及他的整个心理发展历程加以分析。最后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各自的理解,这个小组应该决议出对于这些问题儿童大家应该做的事情。

接下来孩子和母亲应该再参加一次另外的会议。在确定了对母亲做思想工作的方式之后,首先让母亲进入房间进行探讨。母亲将会听到自己孩子遭遇挫败的原因,然后母亲开始诉说关于孩子的情况。此后在母亲和心理学家之间开始讨论。一般来说,母亲看到别人对她的孩子感兴趣会很高兴,而且会很乐意配合和合作。如果这个母亲不友好且有敌对情绪,这时老师或心理学家可以和其他小孩的母亲谈论类似病例,直到这个母亲的敌对情绪被化解为止。

最后,如果这个母亲同意了我们对孩子做工作的方式,那么就可以让母亲离开,而让孩子进入房间。此时,心理学家开始和他谈话,但不应该是关于他的问题和错误。心理学家的讲话类似于一次上课,以一个孩子可以领会的方式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问题,分析导致孩子未能正常成长的原因及观点。孩子会因此而了解为什么他觉得自己频频受挫,被剥夺权力,而其他孩子则受到偏爱,以及他对成功绝望的原因等。

这种咨询指导方法一直持续近15年,但是,在这个工作中,为了教育儿童而被我们所培训的老师感到非常满意,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份他们已经为之忙碌了4年、6年或8年的工作。

至于孩子们,他们在这个工作中获得了双重收获:原来的问题儿童已经被彻底治愈,他们学会了合作精神,学会了给自己勇气。其他还没有被叫进这个诊所的孩子也获益匪浅。如果一个班级内有学生存在潜在问题时,老师将建议孩子们对此展开讨论。当然,老师要对孩子们的讨论加以引导,孩子们也可以在这个讨论中各抒己见。于是大家开始分析某一潜在的问题,比如班内有人存在懒惰问题,然后他们将总结出一些结论。虽然不知道这个被讨论的懒惰孩子自己的意见是什么,但是他肯定也会从大家的讨论中收获颇丰。

这个简短的概括显示出将心理学和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个现实和问题中的两个方面。为了指导心理,我们需要了解心理的作用方式,而了解心理和其作用方式的人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指导心理,以达到更高、更普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