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麦卡勒斯Ctrl+D 收藏本站

一九一七年出生在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的卡森·麦卡勒斯是上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才华横溢、极富创造力的麦卡勒斯年少成名,十九岁就在著名的《小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神童》,二十三岁发表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轰动一时,并成为文学经典。麦卡勒斯在三十岁之前就已写出她此生所有重量级作品。她的创作体裁多样,包括中长篇和短篇小说,剧本、诗歌和随笔,等等。

出生在南方小镇的麦卡勒斯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自信。她十岁开始学习钢琴,立志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是别人眼中的音乐神童。由于十三岁时的一场风湿病,她中断了学习。疗养期间她意识到自己不具备钢琴演奏家所需的充沛体力,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具有音乐天赋。十五岁时父亲送给她一部打字机,从此她开始尝试写作,模仿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风格写剧本。麦卡勒斯十七岁离开哥伦布老家,只身北上,到她心目中的文学艺术之都纽约,一边打工一边在茱莉亚学院学习音乐,同时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夜校学习写作。最后她决定放弃音乐,专注于写作,先后师从惠特·伯内特、多萝西·斯卡伯勒和海伦·萝丝·赫尔学习写作技巧,还去纽约大学参加西尔维娅·查特菲尔德·贝茨的创意写作班。

纵观麦卡勒斯的写作,孤独是她最为关注的主题。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通过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呈现人内心的孤独。麦卡勒斯认为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而被拒绝和得不到回报的爱则是她关注的另外两个主题,这也是她自己爱情生活的写照: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被拒绝。这两个主题在《伤心咖啡馆之歌》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麦卡勒斯的专业音乐知识对她的写作很有帮助。她经常借助音乐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思想。短篇小说《旅居者》中,麦卡勒斯用了一大段文字对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曲作了详尽的描述,用以表现音乐对主人公心境的影响。《泽伦斯基夫人和芬兰国王》里的女主人公则是一位大学钢琴老师和作曲家。在《神童》里,音乐贯穿了整篇小说,她把一个音乐神童经历的痛苦、困惑和幻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小说里提到的李斯特《匈牙利第二狂想曲》和巴赫赋格曲则是麦卡勒斯最喜欢弹奏的曲目。

麦卡勒斯内心敏感,感情丰富外露,想象力极为丰富。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自编自导短剧,与弟弟妹妹一起表演给家人和亲戚看。她从小就有虚构故事的天赋,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根本不存在的事情。生活在幻想世界里的麦卡勒斯对生活充满激情,构成了她错综复杂的个人感情生活。与丈夫利夫斯·麦卡勒斯的爱恨情仇;她疯狂单恋瑞士女游记作家、摄影师和旅行家安妮玛瑞·施瓦岑巴赫;麦卡勒斯夫妇与年轻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大卫·戴蒙特之间的三角恋等等。所有这些感情上的纠纷都成为激发她创作的源泉。在她的一生里,生活和写作相互映照,难分彼此。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里,麦卡勒斯借助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暗示:任何形式的三角恋,尤其涉及到同性恋爱,其结果都会以失败告终,爱会把付出爱的一方推向孤独的深渊。而麦卡勒斯夫妇与戴蒙特之间的三角恋情正是发生在麦卡勒斯写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印证了麦卡勒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我的小说中发生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或者终究将会发生。”麦卡勒斯把这部小说的手稿送给了大卫·戴蒙特。

研究麦卡勒斯的学者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和很多评论家都认为,综合各种因素,《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最好的一部作品。麦卡勒斯自己声称这篇小说的灵感源自她在纽约布鲁克林高地一家酒吧见到的一个驼子。小说采用民谣叙事手法,叙事者时而采用陈旧的措词,时而简明扼要,优雅从容地讲述着一个传奇故事。小说以音乐般的开篇向读者描述一个荒凉、被遗弃的小镇,从一扇窗口露出的一张苍白而性别不明的脸。然后话锋一转,读者被带到了小镇的过去,小说的主角阿梅莉亚小姐,一个长着斗鸡眼,身高逾六英尺的女子登场了。而另一主角利蒙表哥,一个身高不足四英尺的驼子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登场。这是一个夸张、戏剧性很强的故事,主要人物性格怪异矛盾,每个人都有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阿梅莉亚小姐一方面贪婪好斗,另一方面却免费为乡亲治病。身高不到四英尺的驼子利蒙表哥长相猥琐,却给咖啡馆带来了一派生机。阿梅莉亚小姐的前夫马尔文·梅西相貌英俊,但性格残忍。作为配角的村民则是一群胆小冷漠、爱看热闹的人。

麦卡勒斯借助《伤心咖啡馆之歌》阐述了自己的爱情观:“如果一个人非常崇拜你,你会鄙视他,不在乎他——你乐意去崇拜的人恰恰是不注意你的人。” 小说中有一段对爱情本质的探讨,体现了麦卡勒斯对爱情的一贯认知:“世界上存在着施爱和被爱这两种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通常,被爱的一方只是个触发剂,是对所有储存着的、长久以来安静蛰伏在施爱人体内的爱情的触发。……最稀奇古怪的人也可以成为爱情的触发剂。一个老态龙钟的曾祖父,仍会爱着二十年前某天下午他在奇霍街上见到的陌生姑娘。牧师会爱上堕落的女人。被爱的或许是个奸诈油滑之徒,沾染了各种恶习。……爱情的价值与质量仅仅取决于施爱者本身。”麦卡勒斯在这里对被拒绝和得不到回报的爱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多数人更愿意去爱别人而不是被人爱。几乎所有人都想做施爱的人。道理很简单,人们只在心里有所感知,很多人都无法忍受自己处于被人爱的状态。被爱的人害怕和憎恨付出爱的人,理由很充分。因为施爱的一方永远想要把他所爱的人剥得精光。” 麦卡勒斯的这篇民谣形式的小说在场景转换,人物白描,气氛烘托,象征性隐喻,关于爱情的毫无理由的神奇与残酷,以及心灵对之匍匐的不可理喻等方面展现了她大师级的水准。这部小说先后被改编成话剧和电影,改编的话剧在百老汇连续演出了一百二十三场。

短篇小说《神童》再现了麦卡勒斯音乐梦想的失败。十五岁的弗朗西丝被她的老师认作音乐神童,处于青春期的她一方面要承受长时间练琴的痛苦(手指上颤抖的筋脉,红肿的指尖上缠着卷曲、肮脏的胶布),还要承受她老师借助她来实现自己音乐抱负的压力,以及意识到自己或许不再是一个音乐神童后的幻灭。这部带有自传因素的小说也说明了麦卡勒斯放弃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原因。

在《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 这篇小说里,一个老酒鬼向一个十来岁的小报童宣讲他的“爱情科学”。这个科学是在他妻子离家出走,他走遍天涯海角找寻她未果后获得的。其核心是爱情要从爱上一件实物开始,比如一棵树,一块石或一片云,而爱一个女人则是这门科学的最后一个步骤。这是一篇结构精巧的小说,故事通过老酒鬼、小报童和酒保之间的对话推进。老酒鬼把小报童当作他的“爱情科学”实验的一个对象,而小报童则对老酒鬼的倾诉似懂非懂,经常答所非问。麦卡勒斯用这篇小说阐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另一个观点:“付出爱的人很容易受到伤害,除非他去爱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时不企求任何回报。” 这篇小说被收录进《一九四二年欧·亨利奖短篇小说集》。

小说集里的其他几个短篇小说也极为精彩。《赛马骑师》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家庭困境》讨论了酗酒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旅居者》是麦卡勒斯比较抒情的一篇小说。而《泽伦斯基夫人和芬兰国王》则强调了麦卡勒斯的又一个观点:为了承受现实中的痛苦,幻觉是必不可少的。

审视麦卡勒斯的一生,浓郁的艺术家气质造就了她强烈的唯我主义,她害怕孤独,在追逐浪漫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做出极端的行为,伤害对方的同时也伤害到自己。她的这些特质也反映在她的作品中,使得作品拥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特征鲜明、行为古怪,甚至有点荒诞,给读者极强的感官刺激。正因如此,她的主要作品几乎都被改编成话剧、电影或电视节目。通过阅读麦卡勒斯的这些代表作,读者可以窥探到她北上漂泊追求梦想的情感体验,和她怎样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的痛苦而精彩的历程。

小二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