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修差别分第六

无著Ctrl+D 收藏本站

原典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1],三、发光地[2],四、焰慧地[3],五、极难胜地[4],六、现前地[5],七、远行地[6],八、不动地[7],九、善慧地[8],十、法云地[9]。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10]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11]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注释

[1]离垢地:又称为无垢地、净地等,远离能起任何犯戒的烦恼,使身心无垢清净。

[2]发光地:又称为明地、有光地,成就殊胜之禅定,发出智慧之光。

[3]焰慧地:又称为焰胜地、焰地,使慧性增盛。此位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妙慧殊胜,能断烦恼,如火烧薪。

[4]极难胜地:又称为难胜地,使俗智和真智合而相应,极难做到,所以称作极难胜地。

[5]现前地:又称为现在地、目见地,由缘起之智,引生无分别智,使最胜般若现前。

[6]远行地:又称为深行地、深入地,在禅定中悟空寂无相之理,即住于无相行,远离世间和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二乘。

[7]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事相烦恼所动。

[8]善慧地:又称为善哉意地、善根地,成就四无碍解,具足十力,能遍行十方说法。

[9]法云地:此地菩萨,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

[10]无明:梵文Avidyā的意译,又称为痴、愚痴等,十二因缘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意谓无智、愚昧,不懂得佛教道理。

[11]陀罗尼: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咒。

译文

这就讲完了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呢?由菩萨十地。哪十地呢?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此等诸地安立为十种,云何可见呢?因为要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所以建立十地。为什么呢?因为以十相逐步深入所知法界,因为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为什么以十相而知法界呢?因为初地中的法界遍行义,二地中的法界最胜义,三地中的胜流法界相,四地中的无摄受法界相,五地中的相续无差别法界相,六地中的无杂染清净法界相,七地中的种种无差别相,八地中的不增不减法界相,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九地中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十地中的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法界相。这里有三个偈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此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清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法界当中有十不染污无明,对治这种所治障,所以要安立十地。

再者,应当知道,这样的无明,对于声闻等小乘佛教徒来说,不是染污的,对于诸菩萨来说,是染污的。

原典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1]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2]、等至[3]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4]智与世闲智[5]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注释

[1]自他义利:即自利、利他,自利是使自己觉悟,利他是使他人觉悟。

[2]等持:定的别名,意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有三种等持:空等持、无相等持、无愿等持。这里特指四静虑。

[3]等至:定的别名,当禅定的时候,身心平等安和称之为等,禅定能使之至此平等位,所以称为等至。通有心、无心二位,假若是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沉与掉举而为平等,这就称之为等。以其禅定之力,得至此等,所以称为等至。假若是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一般讲有八等至,即四静虑和四无色定。此处特指四无色定。

[4]真谛:二谛(真谛、俗谛)之一,又称为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是梵文的意译,意谓真理。谓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

[5]世闲智:即俗谛,又称为世谛、世俗谛,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译文

而且,第一地为什么称为极喜地呢?因为这初登地的菩萨,是最初获得能够成办自己及其他有情义利的两种殊胜功能。二地为什么称为离垢地呢?因为此地菩萨能够远离微细的犯戒垢。三地为什么称为发光地呢?因为此地菩萨,由无退转的等持、等至所依止,为大法光明所依止。四地为什么称为焰慧地呢?因为此地菩萨,用各种菩提分法,生起智慧的火焰,焚灭一切障碍。五地为什么称为极难胜地呢?因为真谛智和世间智互相违逆,合此难合二智,使之相应。六地为什么称为现前地呢?因为此地菩萨,以观察十二缘起智为所依,能使般若波罗蜜多的无分别智出现在面前。七地为什么称为远行地呢?因为此地菩萨,到达了有功用行的最后边际。八地为什么称为不动地呢?因为此地的一切相的有功用行不能动的缘故。九地为什么称为善慧地呢?因为九地菩萨,已经得到最殊胜的无碍智。十地为什么称为法云地呢?因为十地菩萨,已经得到总缘一切事物的智慧,这种智慧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大云一样,能够覆盖犹如虚空一样的广大障碍,而且,对于佛的法身能够圆满成就。

原典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1]?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2],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3],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4]、无相修[5]、无功用修[6]、炽盛修[7]、无喜足修[8]。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注释

[1]得此诸地,云何可见,《藏要》本校注称:“以下隋本得相章第三。”

[2]行,《碛砂藏》本原作“得”,《藏要》本根据藏文本和《高丽藏》本改。

[3]毗钵舍那: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观,即智慧。

[4]集总修:集所有的大乘教法,作总相观察,一法如此,法法如此。(参阅印顺《摄大乘论讲记》,下注[5]、[6]、[7]、[8]同)

[5]无相修:于离名相的一真法界性中,观察一切法皆不可得,名无相修。

[6]无功用修:不加作意,不由功用,能任运的止观双运。

[7]炽盛修:修习无功用行,念念增胜,不因得无功用道而停滞。

[8]无喜足修:虽得念念增盛,但不以此为满足,仍是着着上进,所以说是无喜足修。

译文

得此各地,云何可见呢?由四种相:一、得胜解,意谓获得这各地的深刻信解;二、得正行,意谓地上菩萨,修得与各地相应的十种正法行;三、得通达,即于初地最初通达法界的时候,就是普遍能够通达一切地;四、得成满,意谓于各地修习的正行,从初地到十地的究竟圆满。

修行这十地,云何可见呢?意谓地上菩萨,在每一地中,都要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由五相而修。有哪五种修呢?即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这五修使诸菩萨成办五果:(一)每一念中都要销融一切粗重依止;(二)脱离各种各样的戏论相而得法乐,犹如在花苑中随意游赏一般;(三)能够正确了知,其量周遍,其数无量,没有分齐,没有界限,其法相远大光明;(四)随顺清净分,没有所分别的无相现行;(五)为了使法身圆满成办,这前前能够正确地摄受后后的胜因。

原典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1]。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2],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3],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4],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闲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5],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6],受用法乐[7],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8]之所摄。

注释

[1]十种波罗蜜多:即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唯识宗讲十度,其他佛教派别一般讲前六度。

[2]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即方便善巧度。方便善巧是菩萨救度众生时,所使用的权巧方便手法。有二种方便善巧:由于在前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共诸有情众生,回求无上菩提,这称为回向方便善巧。以大悲心,作各种有利于有情众生的事业,这称为拔济方便善巧。

[3]愿波罗蜜多:“愿”即誓愿。有二种愿:愿于当来速证菩提,名求菩提愿;为利有情,愿于速证,名利乐他愿。

[4]力波罗蜜多:力有二种,若加行中,思维简择诸法,名思择力;若加行中,修习诸行,名修习力。

[5]智波罗蜜多:智有二种,由前六度成立后得化他智,又由此智成立六度,受用施等增上法乐,名受用法乐智;由此妙智,能够正确了知六度,无倒成熟一切有情众生,名成就有情智。

[6]妙智:即佛智,因为佛智神妙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智。

[7]法乐:对于欲乐而有法乐,以法味乐神,所以称之为法乐。行善积德以自娱,也称为法乐。《维摩经·菩萨品》称:“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曰: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众生……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8]波罗蜜多藏:大乘法的总称,密教法称为陀罗尼藏,小乘法称为小乘法藏。

译文

约增胜而说,在十地中分别修习十度。于前六地所修的六度,如前所说。后四地所修的四度如下:一、方便善巧度,由前六度所集的善根,和各个有情众生,共同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愿度,即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众生,使之成为当来波罗蜜多的殊胜众缘;三、力度,即由思择、修习二力,使前六度无间现行;四、智度,即由前六度成立的妙智,受用法乐,使有情众生成熟起来。而且,应当知道,这四度是由般若度的无分别智、后得智所摄。而且,于一切地中,并不修习一切度。这样的法门,是波罗蜜多藏所摄。

原典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1],经三无数[2]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3],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4],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注释

[1]五补特伽罗:补特伽罗(Pudgala)意谓人。这里不是五个人,而是修行的五个阶段。

[2]无数:梵文的意译,另译无央数,音译阿僧祇或阿僧企耶。

[3]胜解行补特伽罗: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他们要经过初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得到圆满。

[4]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包括有相行、无相行和无功用行。

译文

而且,一共经历多长时间,才能使修行诸地得到圆满呢?有五种补特伽罗,经过三无数大劫。即胜解行补特伽罗,要经过初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够圆满,第二清净增上意乐补特伽罗,以及第三有相行补特伽罗、第四无相行补特伽罗,在前六地及第七地,要经过第二个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够圆满。这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以上至第十地,经过第三个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够圆满。此中有如下偈颂:

以清净力、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具备这四力,才能称为菩萨,才能开始初修无数三大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