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

佚名Ctrl+D 收藏本站

【题解】

胡氏曰:“此篇疑原宪所记。”凡四十七章。

-朱熹《论语集注》

正义曰: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修已安民,皆政之大节也,故以类相聚,次于问政也。

-邢晏《论语注疏》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穀;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谷,禄也。邦有道,当食禄。”邦无道,穀,耻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朱熹《四书集注》:“宪,原思名。穀,禄也。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穀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穀之可耻,则未必知也。故夫子因其问而并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

【译文】

原宪询问耻,孔子说:“国家清平时领取俸禄,当国家无道时仍然领取俸禄,就是耻。”

【原文】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马融《论语训说》:“克,好胜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贪欲也。”朱熹《四书集注》:“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朱熹《四书集注》:“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乎宪之不能再问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译文】

原宪说:“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行为不去做,能算是仁了吗?”孔子说:“算是难得了,是否算是仁我就不知道了。”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何晏《论语集解》:“士当志道,不求安。而怀其居,非士也。”朱熹《四书集注》:“居,谓意所便安处也。”

【译文】

孔子说:“作为士而留恋安乐,就不足以成为士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危,厉也。邦有道,可以厉言行也。”邦无道,危行言孙。”何晏《论语集解》:“孙,顺也。厉行不随俗,顺言以远害。”朱熹《四书集注》:“危,高峻也。孙,卑顺也。”尹焞:“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

【译文】

孔子说:“国家清平,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无道,行为正直,说话谦逊。”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何晏《论语集解》:“德不可以亿中,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朱熹《四书集注》:“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尹焞:“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仁者志必勇,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会讲理,会讲理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南宫适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适,南宫敬叔,鲁大夫。”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羿,有穷国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奡。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俱不得其死然;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此二子者,皆不得以寿终。”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马融《论语训说》:“禹尽力于沟洫,稷播百谷,故曰躬稼。禹及其身,稷及后世,皆王。适意欲以禹、稷比孔子。孔子谦,故不答也。”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贱不义而贵有德,故曰君子。”朱熹《四书集注》:“南宫适,即南容也。羿,有穷之君,善射,灭夏后相而篡其位。其臣寒浞又杀羿而代之。奡,《春秋传》作‘浇’,浞之子也,力能陆地行舟,后为夏后少康所诛。禹平水土暨稷播种,身亲稼穑之事。禹受舜禅而有天下,稷之后至周武王亦有天下。适之意盖以羿、奡比当世之有权力者,而以禹、稷比孔子也。故孔子不答。然适之言如此,可谓君子之人,而有尚德之心矣,不可以不与。故俟其出而赞美之。”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说:“羿擅长射箭,奡能陆地行舟,都不得好死;禹、后稷亲自种地却得到了天下,为什么呢?”夫子不回答。南宫适退了出去,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德行啊!”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虽曰君子,犹未能备。”谢良佐:“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译文】

孔子说:“作为君子而不仁的人是有的,但从未有作为小人而仁的人。”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人有所爱,必欲劳来之;有所忠,必欲教诲之。”苏氏曰:“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

【译文】

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去规劝他吗?”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裨谌,郑大夫氏名也。谋于野则获,于国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则使乘车以适野,而谋作盟会之辞。”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马融《论语训说》:“世叔,郑大夫游吉也。讨,治也。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更此四贤而成,故鲜有败事。”朱熹《四书集注》:“裨谌以下四人,皆郑大夫。草,略也。创,造也,谓造为草稿也。世叔,游吉也,《春秋传》作子太叔。讨,寻究也。论,讲议也。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也。修饰,谓增损之。东里,地名,子产所居也。润色,谓加以文采也。郑国之为辞命,必更此四贤之手而成,详审精密,各尽所长。是以应对诸侯,鲜有败事。孔子言此,盖善之也。”

【译文】

孔子说:“郑国制定外交政令,由裨谌起草,世叔研究后提出意见,行人子羽修改,最后由子产润色定稿。”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惠,爱也。子产,古之遗爱。”朱熹《四书集注》:“子产之政,不专于宽,然其心则一以爱人为主。故孔子以为惠人,盖举其重而言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马融《论语训说》:“子西,郑大夫。彼哉彼哉,言无足称。或曰:楚令尹子西。”朱熹《四书集注》:“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则其为人可知矣。彼哉者,外之之辞。”问管仲。曰:“人也。何晏《论语集注解》:“犹《诗》言‘所谓伊人。’”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伯氏食邑三百家,管仲夺之,使至疏食,而没齿无怨言,以其当理也。”朱熹《四书集注》:“人也,犹言此人也。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盖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荀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译文】

有人询问子产的为人,孔子说:“能施恩惠的人。”询问子西,孔子说:“他啊,他啊!”询问管仲,孔子说:“这个人算是一个仁者,他夺走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伯氏吃着粗粮,到死他也没有怨言。”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朱熹《四书集注》:“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译文】

孔子说:“贫困而不抱怨很困难,富有而不傲慢则容易。”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公绰,鲁大夫。赵、魏,皆晋卿。家臣称老。公绰性寡欲,赵、魏贪贤,家老无职,故优。滕、薛小国,大夫职烦,故不可为。”朱熹《四书集注》:“公绰,鲁大夫。赵、魏,晋卿之家。老,家臣之长。大家势重,而无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无官守之责。优,有余也。滕、薛,二国名。大夫,任国政者。滕、薛国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当赵氏、魏氏的家臣力有余裕,但不能胜任滕国、薛国的大夫。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马融《论语训说》:“鲁大夫臧孙纥。”公绰之不欲,马融《论语训说》:“孟公绰。”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加之以礼乐文成。”亦可以为成人矣。”朱熹《四书集注》:“成人,犹言全人。武仲,鲁大夫,名纥。庄子,鲁卞邑大夫。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然亦之为言,非其至者,盖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语之也。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马融《论语训说》:“义然后取,不苟得。”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久要,旧约也。平生,犹少时。”朱熹《四书集注》:“复加‘曰’字者,既答而复言也。授命,言不爱其生,持以与人也。久要,旧约也。平生,平日也。有是忠信之实,则虽其才知礼乐有所未备,亦可以为成人之次也。”

【译文】

子路询问什么是德才兼备的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加以文饰,也能算是德才兼备的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如此呢?见到利益能想到大义,遇到危难就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记过去的诺言,也能算是德才兼备的完人了。”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文,谥。”朱熹《四书集注》:“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也。公明姓,贾名,亦卫人。文子为人,其详不可知,然必廉静之士,故当时以三者称之。”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马融《论语训说》:“美其得道,嫌不能悉然。”朱熹《四书集注》:“厌者,苦其多而恶之之辞。事适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是以称之或过,而以为不言、不笑、不取也。然此言也,非礼义充溢于中,得时措之宜者不能。文子虽贤,疑未及此,但君子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故曰‘其然,岂其然乎’,盖疑之也。”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的情况:“这位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道:“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这位夫子该说时才说,别人不讨厌他的话;快乐时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获取。”孔子说:“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吗?”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防,武仲故邑。为后,立后也。鲁襄公二十三年,武仲为孟氏所谮,出奔邾。自邾如防,使为以大蔡纳请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纥致防而奔齐。此所谓要君。”朱熹《四书集注》:“防,地名,武仲所封邑也。要,有挟而求也。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范宁《论语范氏注》:“要君者无上,罪之大者也。武仲之邑,受之于君。得罪出奔,则立后在君,非己所得专也。而据邑以请,由其好知而不好学也。”杨时:“武仲卑辞请后,其迹非要君者,而意实要之。夫子之言,亦《春秋》诛意之法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封地要求鲁国为他立后,虽然说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会相信的。”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郑玄《论语郑氏注》:“谲者,诈也,谓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是谲而不正也。”齐桓公正而不谲。”马融《论语训说》:“伐楚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是正而不谲也。”朱熹《四书集注》:“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诡诈。”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齐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从弟公孙无知杀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齐人杀无知。鲁伐齐,纳子纠。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乃杀子纠。召忽死之。”朱熹《四书集注》:“召,音邵。按《春秋》传,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子纠而请管、召,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言于桓公以为相。子路疑管仲忘君事仇,忍心害理,不得为仁也。”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谁如管仲之仁!”朱熹《四书集注》:“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不以兵车,言不假威力也。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深许之。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管仲却不去死,不能算是仁吧?”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朱熹《四书集注》:“子贡意不死犹可,相之则已甚矣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马融《论语训说》:“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马融《论语训说》:“受其赐者,为不被发左衽之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马融《论语训说》:“微,无也。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皆为夷狄。”朱熹《四书集注》:“霸,与伯同,长也。匡,正也。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微,无也。衽,衣衿也。被发左衽,夷狄之俗也。”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王肃《论语王氏义说》:“经,经死于沟渎中也。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义未正成,故死之未足深嘉,不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难,亦在于过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当死。”朱熹《四书集注》:“谅,小信也。经,缢也。莫之知,人不知也。《后汉书》引此文,莫字上有人字。”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去殉死,还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把天下纳入了正规,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我辈大概要沦为野蛮人了。他难道会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在沟渠里自杀而不为人知吗?”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大夫僎本文子家臣,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朱熹《四书集注》:“臣,家臣。公,公朝。谓荐之与己同进为公朝之臣也。”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行如是,可谥为文。”朱熹《四书集注》:“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谥法亦有所谓锡民爵位曰文者。”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公叔文子的推荐,与文子同样担任大臣。孔子得知后说:“公叔文子能够被称为‘文’了。”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朱熹《四书集注》:丧,失位也。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虽无道,所任者各当其才,何为当亡?”朱熹《四书集注》:“仲叔圉,即孔文子也。三人皆卫臣,虽未必贤,而其才可用。灵公用之,又各当其才。”尹焞:“卫灵公之无道宜丧也,而能用此三人,犹足以保其国,而况有道之君,能用天下之贤才者乎?《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译文】

孔子说起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他为何没有败亡呢?”孔子说:“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祭祀,王孙贾整治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沐浴请讨

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后朝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您派兵讨伐他。哀公说,你报告给季孙、叔孙、孟孙大夫吧。孔子报告给三位大夫,他们不肯出兵。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马融《论语训说》:“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朱熹《四书集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译文】

孔子说:“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行起来就很不容易了。”

【原文】

陈成子弑简公。朱熹《四书集注》:“成子,齐大夫,名恒。简公,齐君,名壬。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马融《论语训说》:“成子,齐大夫陈恒也。将告君,故先斋。斋必沐浴。”朱熹《四书集注》:“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斋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弑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谓三卿也。”朱熹《四书集注》:“三子,三家也。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马融《论语训说》:“我礼当告君,不当告三子。君使我往,故复往。”朱熹《四书集注》:“孔子出而自言如此。意谓弑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马融《论语训说》:“孔子由君命之三子告,不可,故复以此辞语之而止。”朱熹《四书集注》:“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故沮其谋。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

【译文】

陈成子谋害了齐简公,孔子特地沐浴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谋害了他的国君,请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退出来说:“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国君却说‘报告三位大夫’!”于是向三位大夫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能犯颜谏争。”朱熹《四书集注》:“犯,谓犯颜谏争。”范宁《论语范氏注》:“犯非子路之所难也,而以不欺为难。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

【译文】

子路询问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应该向他当面直言规谏。”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何晏《论语集解》:“本为上,末为下。”朱熹《四书集注》:“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崇高的仁义,小人通达于追求财利。”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程颐《程氏论语解》:“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朱熹《四书集注》:“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的学者为提高自己而学,现在的学者为向他人表现而学。”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朱熹《四书集注》:“蘧伯玉,卫大夫,名瑗。孔子居卫,尝主于其家。既而反鲁,故伯玉使人来也。”孔子与之坐而问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伯玉,卫大夫蘧瑗。”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晏《论语集解》:“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陈群《论语陈氏义说》:“再言‘使乎’者,善之也。言使得其人。”朱熹《四书集注》:“与之坐,敬其主以及其使也。夫子,指伯玉也。言其但欲寡过而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庄周称‘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盖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践履笃实,光辉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译文】

蘧伯玉派人去拜访孔子,孔子与来人同坐而询问他说:“夫子在做什么啊?”那人答道:“夫子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没能做到。”那人退出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不越其职。”朱熹《四书集注》:“重出。”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朱熹《四书集注》:“此《艮卦》之象辞也。曾子盖尝称之,记者因上章之语而类记之也。”范宁《论语范氏注》:“物各止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而君臣、上下、大小皆得其职也。”

【译文】

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谋划它的政务。”曾子说:“君子的思虑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朱熹《四书集注》:“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正义曰:“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感到羞耻的是言谈不符合自己的行为。”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朱熹《四书集注》:“自责以勉人也。”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朱熹《四书集注》:“道,言也。自道,犹云谦辞。”尹焞:“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准则有三项,我都没能做到:仁者不忧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惧怕。”子贡说:“这正是夫子的自我写照。”

【原文】

子贡方人。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比方人也。”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不暇比方人也。”朱熹《四书集注》:“方,比也。乎哉,疑辞。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辞,复自贬以深抑之。”谢良佐:“圣人责人,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如此。”

【译文】

子贡非议他人,孔子说:“子贡,你就那么好吗?我就没有闲工夫议论别人。”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王肃《论语王氏义说》:“徒患己之无能。”朱熹《四书集注》:“凡章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屡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见,而文皆有异。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没有本领。”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先觉人情者,是宁能为贤乎?或时反怨人。”朱熹《四书集注》:“逆,未至而迎之也。亿,未见而意之也。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抑,反语辞。言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杨时:“君子一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小人所罔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不事先怀疑他人欺诈,不猜度他人不诚实,可是如能事先发觉,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微生,姓。亩,名。”朱熹《四书集注》:“微生,姓;亩,名也。亩名呼夫子而辞甚倨,盖有齿德而隐者。栖栖,依依也。为佞,言其务为口给以悦人也。”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疾世固陋,欲行道以化之。”朱熹《四书集注》:“疾,恶也。固,执一而不通也。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丘啊,你为何如此忙忙碌碌呢?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吧?”孔子说:“我并非敢讨好别人,是憎恶世人的固执。”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郑玄《论语郑氏注》:“德者,调良之谓。”朱熹《四书集注》:“骥,善马之名。德,谓调良也。”尹焞:“骥虽有力,其称在德。人有才而无德,则亦奚足尚哉?”正义曰:“此章疾时尚力取胜,而不重德。骥是古之善马名,人不称其任重致远之力,但称其调良之德也。”

【译文】

孔子说:“所谓千里马,不是称道它的气力,而是称道它的德行。”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晏《论语集解》:“德,恩惠之德。”何如?”朱熹《四书集注》:“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德,谓恩惠也。”子曰:“何以报德?朱熹《四书集注》:“言于其所怨,既以德报之矣;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报之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四书集注》:“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然怨有不仇,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此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之简易易知,而微妙无穷,学者所宜详玩也。”

【译文】

有人说:“以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啊?”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要以正直来回报怨恨,以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朱熹《四书集注》:“夫子自叹,以发子贡之问也。”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何晏《论语集解》:“子贡怪夫子言何为莫知己,故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马融《论语训说》:“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下学人事,上知天命。”知我者其天乎!”何晏《论语集解》:“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朱熹《四书集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盖在孔门,惟子贡之智几足以及此,故特语以发之。惜乎其犹有所未达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不抱怨上天,不责备他人,学习切身的知识而通达天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

【原文】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马融《论语训说》:“愬,谮也。伯寮,鲁人,弟子也。”子服景伯以告,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鲁大夫子服何忌也。告,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季孙信谗,恚子路。”吾力犹能肆诸市朝。”郑玄《论语郑氏注》:“吾势力犹能辨子路之无罪于季孙,使之诛寮而肆之。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朱熹《四书集注》:“公伯寮,鲁人。子服,氏。景,谥。伯,字。鲁大夫子服何也。夫子,指季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肆,陈尸也。言欲诛寮。”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谢良佐:“虽寮之愬行,亦命也。其实寮无如之何。”朱熹《四书集注》:“愚谓言此以晓景伯,安子路,而警伯寮耳。圣人于利害之际,则不待决于命而后泰然也。”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已经听信了公伯寮的话,但凭我的力量还能使他陈尸街头。”孔子说:“大道将会施行是命运,大道将会废除也是命运。公伯寮能把命运怎么样呢?”

【原文】

子曰:“贤者辟世,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世主莫得而臣。”朱熹《四书集注》:“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其次辟地,马融《论语训说》:“去乱国适治邦。”朱熹《四书集注》:“去乱国,适治邦。”其次辟色,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色斯举矣。”朱熹《四书集注》:“礼貌衰而去。”其次辟言。”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有恶言乃去。”朱熹《四书集注》:“有违言而后去也。”程颐《程氏论语解》:“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子曰:“作者七人矣。”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作,为也。为之者凡七人,谓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

【译文】

孔子说:“一等贤者避世隐居,其次是避开地方,其次是避开见面,再其次是避开言谈。”孔子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个了。”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何晏《论语集解》:“晨门者,阍人也。”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言孔子知世不可为而强为之。”朱熹《四书集注》:“石门,地名。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自,从也,问其何所从来也。”

【译文】

子路在石门夜宿,早晨进城时,守门者说:“从哪里来啊?”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守门者说:“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而非要去做的人吗?”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何晏《论语集解》:“蒉,草器也。有心,谓契契然。”朱熹《四书集注》:“磬,乐器。荷,担也。蒉,草器也。此荷蒉者,亦隐士也。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此人闻其磬声而知之,则亦非常人矣。”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何晏《论语集解》:“此硁硁者,徒信己而已,言亦无益。”深则厉,浅则揭。”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以衣涉水为厉。揭,揭衣也。言随世以行己,若过水必以济,知其不可则当不为。”朱熹《四书集注》:“莫己之己,音纪,余音以。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卫风·匏有苦叶》之诗也。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子曰:“果哉!末之难矣。”何晏《论语集解》:“未知己志而便讥己,所以为果。末,无也。无难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朱熹《四书集注》:“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击奏磬时,有个背着草筐经过孔子门口的人,说:“击磬的真是有心人啊!”过了一会儿说:“见识浅陋,太固执了!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水深就和衣涉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好干脆啊!可他不知道我的难处。”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高宗,殷之中兴王武丁也。谅,信也。阴,犹默也。”朱熹《四书集注》:“高宗,商王武丁也。谅阴,天子居丧之名,未详其义。”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马融《论语训说》:“己,百官。”以听于冢宰三年。”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冢宰,天官卿,佐王治者,三年丧毕,然后王自听政。”朱熹《四书集注》:“言君薨,则诸侯亦然。总己,谓总摄己职。冢宰,太宰也。百官听于冢宰,故君得以三年不言也。”胡氏曰:“位有贵贱,而生于父母无以异者。故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子张非疑此也,殆以为人君三年不言,则臣下无所禀令,祸乱或由以起也。孔子告以听于冢宰,则祸乱非所忧矣。”

【译文】

子张说:“《书》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说话。’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一定是殷高宗,古时候的人都是如此。君主去世了,百官总揽自己的职务来听命于冢宰三年。”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何晏《论语集解》:“民莫敢不敬,故易使。”谢良佐:“礼达而分定,故民易使。”

【译文】

孔子说:“在上者喜好礼仪,民众就容易役使了。”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敬其身。”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人,谓朋友九族。”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病,犹难也。”朱熹《四书集注》:“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而子路少之,故再以其充积之盛,自然及物者告之,无他道也。人者,对己而言。百姓,则尽乎人矣。尧舜犹病,言不可以有加于此。以抑子路,使反求诸近也。盖圣人之心无穷,世虽极治,然岂能必知四海之内果无一物不得其所哉?故尧舜犹以安百姓为病。若曰吾治已足,则非所以为圣人矣。”

【译文】

子路询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身来敬爱他人。”子路说:“就这样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身来安定他人。”子路说:“就这样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身来安定百姓。修养自身来安定百姓,尧、舜尚且顾虑做不到呢!”

【原文】

原壤夷俟。马融《论语训说》:“原壤,鲁人,孔子故旧。夷,踞;俟,待也。踞待孔子。”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何晏《论语集解》:“贼谓贼害。”以杖叩其胫。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叩,击也。胫,脚胫。”朱熹《四书集注》:“原壤,孔子之故人。母死而歌,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夷,蹲踞也。俟,待也。言见孔子来而蹲踞以待之也。述,犹称也。贼者,害人之名。以其自幼至长,无一善状,而久生于世,徒足以败常乱俗,则是贼而已矣。胫,足骨也。孔子既责之,而因以所曳之杖,微击其胫,若使勿蹲踞然。”

【译文】

原壤蹲坐着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懂礼貌,长大了无所作为,老了还不去死,真是祸害!”说着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马融《论语训说》:“阙党之童子将命者,传宾主之语出入。”或问之曰:“益者与?”朱熹《四书集注》:“阙党,党名。童子,未冠者之称。将命,谓传宾主之言。或人疑此童子学有进益,故孔子使之传命以宠异之也。”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何晏《论语集解》:“童子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朱熹《四书集注》:“礼,童子当隅坐随行。孔子言吾见此童子,不循此礼。非能求益,但欲速成尔。故使之给使令之役,观长少之序,习揖逊之容。盖所以抑而教之,非宠而异之也。”

【译文】

阙党的一个童子奉命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说:“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见到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见到他与年长的人并肩而行。他不是个求上进的人,是个想急于求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