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記中篇

黄维翰Ctrl+D 收藏本站

  崇仁黃維翰申甫纂輯

  地理

  職官

  人物

  物產

  ○地理

  上京龍泉府

  中京顯德府

  東京龍原府

  南京南海府

  西京鴨淥府

  長嶺府

  扶餘府

  鄚頡府

  定理府

  安邊府

  率賓府

  東平府

  鐵利府

  懷遠府

  安遠府

  上京龍泉府

  上京龍泉府故肅慎地直渤海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西南至安東都護府千五百里 新書賈耽道里記 案賈氏原文安東都護府治遼東即今遼陽州 文王大興十八年都焉 新書作天寶末 四十九年東南徙東京 新書貞元時朝鮮上世史貞元二年 成王中興元年復還都上京 以上皆據新書 大彝震改建宮闕擬唐制 遼史地理志 城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肅慎城北經德理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 賈耽道里記 金滅遼設都于此 明統志 清于其北偏東建甯古塔城 清統志 渤海上京在寧古塔東南丁謙史地考證肅慎古城在寧古塔西南八十五里上馬連河畔遺址尚存 宣統初隸寧安府民國隸寧安縣寧安府縣俱治寧古塔城忽汗河即今東寧之呼爾哈河字異而音相近上游有鏡泊湖論者謂即忽汗海湖東北數里有城今圖名曰東京城論者疑即上京龍泉府 鏡泊一名畢爾騰湖上游自額穆縣來東京湖楕圓形寬二十里袤約七十里自東京城北至東寧約四十里其下流曰牡丹江自東寧北流至依蘭縣入松花江約緯線二度又三分度之一 地當東經一百二十九度緯四十四度遼史以忽汗州即高麗平壤地又號中京顯德府詎今圖所謂東京城者故有平壤之稱耶然龍泉顯德各隸一京混而同之又何也龍泉府領州三 新書本傳

  龍州 縣有富利 長平

  湖州

  渤州 縣有貢珍案遼太祖以天顯元年正月收上京改渤海為東丹封其長子倍為人皇王鎮之八月太祖薨于扶餘府而堯骨以次子獲嗣位是為太宗東丹王奔赴被留不得返國東丹右次相耶律羽之請徙其國于梁水太宗從之自是棄上京不復疆理而女直遂據其地卒于覆遼上京龍泉府所領三州龍州屬縣長平之民遷于臨潢西北名曰長霸縣富利縣之民遷于臨潢南名曰保和縣渤州屬縣貢珍之民遷于遼東名仍舊又有扶餘縣亦隸龍泉府不知所屬州其民遷于臨潢之懷州世宗時置縣仍舊名

  中京顯德府

  中京顯德府初為顯州 新書地理志 後陞為府肅慎故地 新書渤海傳 渤海京府州新書俱云某故地承上文言者則不書避詞複也 北直上京三百里 新書 渤海高武二王俱都此 賈耽道里記 至文王十八年乃徙上京故新書謂之舊國賈耽言自鴨淥江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渤海王都夫鴨淥大川也行百餘里而改乘小舫者蓋溯今奉天桓仁通化兩縣間之渾江東北行也神州當在今通化境顯德府當在今吉林之敦化奉天之安圖間丁謙氏謂敦化縣東二里鄂多里古城即其地也 賈耽道里記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渤海王所都丁謙渤海地理考證大氏始立國于此正當太白山東北奧婁河南今敦化縣東二里餘有鄂多里古城蓋即其地清亦起于此 府領州六 新書

  盧州 縣四 山陽 杉盧 白巖 本高麗城因山臨水疊石為之四面險絕其可攻之處纔六十步李勣以衝車撞之  霜巖 本高麗縣 遼志東京盧州

  顯州 縣有長寧 遼志盧鐵湯榮興五州俱云故縣幾惟顯州無文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故疑屬顯州遼遷長寧之民于上京臨潢屬祖州者曰咸寧縣屬永州者仍曰長寧縣而渤海于遼河東又有長寧縣遼改曰興遼縣

  鐵州 漢安巿縣高麗安巿城  縣四 位城 河端 蒼山 龍珍 遼志東京道鐵州

  湯州 縣五 靈峯 常豐 白石 均谷 嘉利 遼志東京道湯州

  榮州 縣三 崇山 溈水 緣城 遼志東京道崇州當即渤海榮州屬縣

  興州 縣三 盛吉 蒜山 鐵山 遼志東京道興州 案遼史天顯元年太祖克上京七月丙辰鐵州刺史衞鈞反乙丑堯骨拔鐵州

  遼志東京盧州玄德軍在京東一百三十里鐵州在京西南六十里湯州在京西北一百里崇州在京東北一百五十里興州在京西南一百里顯州在醫巫閭山東南蓋取渤海州名以名之而非渤海諸州故地也聖宗統和三年置乾州廣德軍有靈山縣本渤海靈峯縣未審與湯州之靈峯是否一地同年又置貴德州寧遠軍有貴德縣渤海為崇山縣未審與榮州崇山是否一地有奉德縣本渤海緣城縣地嘗置奉德州

  東京龍原府

  東京龍原府在上京東南濊貊故地 當作沃沮故地 徐相雨渤海疆域考此本沃沮故地而曰濊貊故地者沃沮在北濊貊在南壤地相接相錯以致于混稱歟 書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禮中庸施及蠻貊按夫餘有貊城其王印曰濊王之印是濊貊故地在周秦之際甚廣孟子亦有大貊小貊之文蓋與中國通久矣 一曰柵城府 案柵城之名漢魏即有之金富軾三國史記高麗王宮四十六年王東巡柵城時後漢和帝永元十年也又曰高麗王位宮二十一年漢平州人夏瑤以百姓千餘家來投安置柵城時後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也魏書遼東南一千餘里東至柵城 日本道也 新書本傳 疊石為城周圍二十里唐薛仁貴征高麗與其大將溫沙門戰熊山禽善射者于石城即此有宮殿 遼史地理志 文王大興四十八年自上京東南徙都焉 新書貞元時 朝鮮上世史貞元二年 成王中興元年復還上京 新書本傳 東濱海與日本蝦夷及陸奧出羽能登加賀諸國隔海相望故渤海聘使海行遭風往往漂至諸地 日本史 具交聘日本篇 西至遼一千餘里 魏書 南至新羅井泉郡三十九驛 古今郡國志 徐氏疆城考井泉郡今之德原郡也自此北行三十九驛計為一千一百七十里唐制三十里置一驛 案德原郡今屬高麗咸鏡南道與元山港相近 地當東經一百三十度緯四十二度之交今吉林之延吉縣高麗咸鏡北道之富寧會寧慶源鏡城穩城鍾城各府郡皆其地也領州四 新書

  慶州 本高麗置遼上京有慶州與此無涉  縣六 龍原 本高麗置  永安 烏山壁谷 熊山 白楊 遼志東京道開州

  鹽州 一曰龍河郡  縣四 海陽 接海 格州 龍河 遼志東京道開州屬鹽州

  穆州 一曰會農郡  縣四 會農 水岐 順化 美縣 遼志東京道開州屬穆州

  賀州 一曰吉理府  縣四 洪賀 送誠 吉理 石山 遼志東京道賀州 案遼志遼初棄東京未設官聖宗東伐高麗乃置開州鎮國軍節度鹽穆賀三州仍渤海舊名縣一曰開遠以慶州龍原縣改也穆州屬縣一曰會農亦仍渤海舊名聖宗置宗州熊山縣未審與慶州熊山是否一地

  南京南海府

  南京南海府沃沮故地 新書 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以沃沮城為玄菟郡後徙郡于句麗西北改屬樂浪魏隋之際為高句麗所有渤海置南海府 徐氏疆域考南海之稱昉于句麗三國史記太祖王宮六十二年八月巡狩南海蓋東北地形左海右陸自黑龍江沿海西南至土們江又沿海西南至咸興府之都連浦漸近漸西在寧古塔等地視之我國咸鏡道之海正在南方故以南海稱之也案高麗王宮六十二年為漢安帝永初元年 號南京通新羅道也 新書 徐氏疆域考咸鏡道南界即井泉郡是為新羅為界處故謂之新羅道 亦為通日本之道有吐浦 日本史 徐氏疆域考作吐亐浦 為船舶寄椗所府在鴨淥江之南東濱海南與新羅接當東經一百二十八九度緯四十度至四十一度之交今高麗咸鏡南道之北青利原洪原新興各府以北是其地也而遼史以海州南海軍當之則今奉天海城縣矣殊誤 丁氏地理考證謂在圖們江口之慶興府亦誤 領州三 新書

  沃州 縣六 沃沮 鷲嶺 龍山 濱海 昇平 靈泉 遼志東京道海州

  晴州 縣五 天晴 神陽 蓮池 狼山 仙巖 遼志東京道海州屬嬪州

  椒州 縣五 椒山 貂嶺 澌泉 尖山 巖淵 遼志東京道海州屬耀州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南海府來朝五月辛酉叛堯骨討之六月丁酉平然未能有其地也後置海州南海軍雖蒙南海之名而東距渤海之南海府殆千里矣

  西京鴨淥府

  西京鴨淥府高麗故地朝貢道也 新書 徐氏疆域考渤海朝唐道路必由鴨江口發船達于登州海口故稱之以朝貢道也 案朝貢疑朝鮮之誤箕子王滿之王朝鮮皆朝平壤而平壤于時為渤海屬境故曰朝鮮道 東北接龍原府東南接南海府北接顯德府西接 闕 南接新羅以浿江為界有鴨淥江浿江沸流江古城有泊汋城故漢安平縣有國內城有丸都皆故高麗王都 新書地理志引賈耽道里記安東都護府南至鴨淥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又曰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乘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 泊汋口清統志在九連域東北安平河口 丸都高麗山上王始都之渤海為縣 三國史記琉璃王遷都國內築尉那巖城 唐李勣呈報目錄鴨淥江已降城十一其一曰國內地 地當東經一百二十四六度緯四十度四十一度之交今鴨淥江以北奉天所屬各縣江以南至于浿江是其地也神桓二州置于鴨淥江之北豐州當置于今平安北道正州置于平安南道領州四

  神州 北至中京顯德府四百里西南至丸都縣二百里自鴨淥江口泝流至此八百餘里當在今奉天輯安臨江二縣境丁氏地理考證謂在甲山府江北為奉天長白縣地望不合 縣三 神鹿 神化 劍門 遼志

  桓州 東北至神州四百里治丸都 故高麗中都城也高麗王于此剏立宮闕國人謂之新國晉康帝建元初為慕容皝所敗宮室焚蕩渤海置桓州縣三 丸都 遼史地志作桓都今從賈耽道里記新書丸都凡二見俱作九都蓋轉寫之誤丸都之名于漢有之順帝漢安元年丸都地震獻帝建安十三年山上王移都丸都晉建康元年故國原王復都丸都俱見三國史記以遭母丘儉慕容皝兩次之兵自後遂定居平壤 日人那珂通世氏謂丸都在朝鮮楚山府對岸之通溝溝東近輯安縣西北即桓仁縣也其說最確  神鄉 淇水 遼志

  豐州盤安郡縣四 安豐 渤恪 隰壤 硤石 遼志

  正州沸流郡本沸流王故地國為公孫康所併後屬高麗渤海置州後陞為郡有沸流水 今日沸流江發源平安南道孟山府之南西南流拆而西流逕成川江東兩府之北又西南流抵平壤府東入于浿水朱明初奔高麗時建國于沸流水上朝鮮上世史以奉天佟佳江當之誤矣 縣一 東那 遼志漢東那縣地在州西七十里

  案遼志東京淥州鴨淥軍謂即渤海西京鴨淥府領桓豐慕正四州亦沿用渤海名桓豐正三州渤海隸西京慕州渤海隸安遠府遼併隸于淥州則渤海鴨淥安遠二府接壤可知矣遼得渤海地獨鴨淥江設官如渤海舊制以控制高麗故也桓州在淥州西南二百里豐州在東北二百一十里正州在東北三百八十三里慕州在西北二百里而淥州距東京道里不詳

  長嶺府

  長嶺府在上京西南 新書 賈耽道里記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董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 安東都護府時治今遼陽也 高麗故地營州道也 新書渤海傳 東接鴨淥府西接唐遼陽州 唐天寶以後遼東之地遼陽州為幽州所屬八州之一見元稹告幽州將士德音又稱遼陽軍李益有送遼陽軍使還軍詩是否僑置蓋不可知也州府均未見 度遼水而西則為唐營州境 新書 賈耽道里記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 渤海王大諲譔時契丹克渤海遼陽改為東平諸州府遼陽之屬于渤海疑在大玄錫之世于時中原盜起唐未疆理之也地當東經一百二十四五度北緯四十一二度之交今奉天海龍清原本溪各縣蓋其地云 徐氏疆域考謂為永吉州等地稍遠 震志又疑為朝鮮咸興道之永興則地望全不合矣 領州二 新書本傳

  瑕州

  河州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三月戊午遣康默記韓延徽攻長嶺府八月辛卯康默記攻克之

  扶餘府

  扶餘府扶餘故地契丹道也 新書渤海傳 夫餘自漢興建國于此漢武帝元朔元年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罷夫餘仍王焉齊明帝蕭鸞建武元年夫餘王以國入于高麗自是為高麗所有唐貞觀五年高麗榮留王築長城以備唐東北自扶餘城西南至海千有餘里十有六年畢功 三國史記 今柳條邊牆其遺址也唐武德間以浮渝烏素固部靺鞨內附乃置黎州而隸于營州尋僑置于 闕 徙其民以實之渤海置扶餘府為西邊重鎮嘗屯勁兵以扞契丹契丹之伐渤海既破扶餘乃趨上京後置龍州于此在金為黃龍府地當東經一百二十四五六七度北緯四十二三四度今吉林開原各縣其地也 高麗長城起于今吉林縣北境 領州二

  扶州

  仙州

  縣有強師

  鄚頡府

  鄚頡府扶餘故地 新書渤海傳 高麗出于扶餘 闕 扶餘出于藁離國 闕 鄚頡本藁離國舊治柳河縣高麗置鄚頡府都督鄚頡二州渤海因之遼置韓州 遼史地理志 丁氏渤海地理考證遼史載渤海諸地惟此條極精審藁離本漢時扶餘分部故新書以為故扶餘地 金屬咸平路元屬咸平府明屬三萬衞 清統志 地位于扶餘府東北當東經一百二十五六度北緯四十三四度今奉天之西安吉林之伊通長春其地也領州二 新書

  鄚州

  高州 遼志上京遂州本高州地在檀州西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一千里

  縣有粵喜 萬安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鄚頡府來朝三月己巳鄚頡府叛安端討之丁丑平

  定理府

  定理府挹婁故地 新書渤海傳 挹婁即古肅慎 後漢書挹婁傳 魏曰勿吉 魏書 黑水靺鞨居之 新書黑水靺鞨傳 挹婁國于夫餘東北 後漢書三國魏志 至晉漸南徙與晉通者居不咸山北 晉書挹婁傳 東北諸夷自北而南者扶餘挹婁最著自東而西者職最著靺鞨七部初惟粟末白山通于中國故知國史所記皆其近邊者也 不咸山橫亙奉吉之交暨朝鮮咸鏡南道平安北道不咸山中國史志作長白山朝鮮史志作白頭山武王大祚榮并其父餘眾四十萬人據挹婁 五代史 後分其地置定理府及安邊府地蓋上京之東今吉林穆稜縣東至于東寧其故址也遼史以今瀋陽當之蓋誤以府所屬潘州為即瀋州也領二州

  定州 遼志東京定州保寧軍高麗置州故縣一曰定東聖宗統和十三年升為軍定東縣亦高麗所置按高麗之定州者當即渤海之定州也定東縣當亦渤海置

  潘州 遼志東京藩州昭德軍本挹婁國地渤海建瀋州故縣九皆廢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定理府來朝三月己巳安邊府叛遣安端討之丁丑平五月辛酉復叛堯骨討之六月丁酉平

  安遼史太祖神冊五年十二月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則東平瀋州遼已先有之矣

  安邊府

  安邊府挹婁故地 新書渤海傳 在定理府之北曰安邊者其地當為渤海國東邊或東北邊疑今吉林密山勃利諸縣其故地也領州二 新書渤海傳

  安州

  瓊州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安邊府來朝三月己巳叛安端討之丁丑平誅叛帥二人安邊之入朝也與鄚頡定理偕其叛也安邊鄚頡定理三府境壤相接也

  率賓府

  率賓府率賓故地 新書渤海傳 率賓舊未聞疑指卒本言之卒本者漢元帝時高麗王朱蒙舊都也本屬高句麗渤海建率賓府其後遼因之金為恤品路亦稱速頻路地在漢玄菟郡邊境今鴨淥江北佟佳江流域 高麗王朱蒙自夫餘東奔都卒本川瑠璃王徙國內尉那巖山上王徙丸都皆鴨淥江北地東川王遷平壤則在江之南矣故國原王仍營丸都蓋欲闢地遼東也以慕容氏之逼宮室焚燬復回平壤其都于江北約二百八十餘年 卒本城國內尉那巖城丸都城舊址無定說而安福鼎東史綱目丁若鏞大朝鮮疆域考曰文學博士那珂通世氏松井氏白鳥庫吉氏皆主江北說卒本在佟佳江則那珂通世氏說也安氏丁氏則謂在興京 徐氏疆域考卒本率賓音之轉而訛今咸鏡道三水府西北鴨淥江內外地也

  領州三

  華州

  益州

  建州 州東南有率賓河 明統志

  案遼志東京康州下刺史世宗遷渤海率賓府人戶置屬顯州統縣一率賓本渤海率賓府地

  東平府

  東平府拂涅故地拂涅亦稱大拂涅靺鞨七部之一也隋書在伯咄東 隋書靺鞨傳其二曰伯咄在粟末之北其四曰拂涅在伯咄東 新唐書在安居骨之東 新書黑水靺鞨傳粟末部居最南稍東北汨咄部又次曰安居骨部益東曰拂涅 蓋位于渤海中京東北境開元中朝于唐凡十六次 新書開元天寶間入朝于唐今從冊府元龜 獻鯨鯢魚睛貂鼠白兔貓皮及馬唐皆授官以遣之使者兀異嘗留宿衞授中郎將天寶以後不見蓋已役屬渤海矣渤海以其地置東平郡當在文王大欽茂之世 哀王大諲譔十九年契丹神冊四年也契丹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為防禦州天顯十三年改曰遼陽與渤海東平府無涉也後世志沿革者遂謂遼陽為拂涅故地誤矣 領州五

  伊州

  蒙州

  沱州  產鯽 新書渤海傳

  黑州

  比州

  縣名見者一紫蒙 遼地志

  鐵利府

  鐵利府鐵利故地 新書渤海傳 鐵利本黑水靺鞨也在夫餘府之北 闕 開元中自通于唐朝貢者六貞元一 新書黑水靺鞨傳 按冊府元龜鐵利唐皆授官以寵之具朝貢中國篇開元中十一朝獻 其置郡疑在宣王大仁秀之世渤海既亡而遺民建國號鐵利後歸于金具遺民篇地在夫餘府之東北 闕 遼史以為在漢襄平各縣地誤矣 徐氏疆域考似在黑龍江地方 領州六

  廣州

  汾州

  蒲州

  海州

  義州 遼志太宗遷渤海義州民于上京慶州富義縣又云遷于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後改富義屬泰州而其文列于永州

  歸州

  懷遠府

  懷遠府越喜故地 新書渤海傳 越喜本黑水靺鞨也 新書黑水靺鞨傳 唐開元間朝獻者十二貞元十八年又朝貢 冊府元龜 唐皆授官以遣之具朝貢中國篇其置郡疑在宣王大仁秀之世故址無考領州九

  達州

  越州

  懷州 遼志上京降聖州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人置寨于此意者懷州亦有永安縣歟

  紀州

  富州 縣有富壽 優富

  美州 縣三 山河 黑川 麓川 遼志東京遂州本渤海美州遂州之山河縣本渤海縣井黑置 置:川 麓川縣川 川:置

  福州

  耶州

  芝州

  安遠府

  安遠府越喜故地 新書本傳 當在上京之東懷遠府之南西京鴨淥府東北遼以慕州隸淥州鴨淥軍遼志慕州在淥州東北二百里故知與西京接壤也 徐氏疆域考謂當在今黑龍江之嫩尼江近地誤矣 其置郡當在宣王大仁秀之世領州四 新書本傳

  寧州 遼志上京寧州西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別為一地

  郿州

  慕州 縣有慕化 崇平 遼志東京道淥州屬慕州

  常州

  獨奏州三 新書本傳 滿洲源流考獨奏之義當猶今直隸州不轄于府而寧得專達也 震志曰後世直隸州之制實本之渤海

  郢州 遼史地理志郢州新聖軍屬東京道 高麗史顯宗世家興遼國遣郢州刺史李匡祿來告急

  銅州

  涑州近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 新書本傳

  唐高祖武德初置慎州領涑沫烏素固部落 按烏素固為唐初東方最大部落今吉林開原呼倫貝爾皆其□居地唐並設官以治之 隸營州都督武后萬歲通天元年徙州與戶于淄青渤海改置涑州而慎州之名猶存遼太祖平渤海班師丙午次慎州後唐明宗即位遣供奉姚坤告哀契丹坤謁阿保機于慎州其後人皇王奔後唐授瑞慎等州觀察處置押蕃等使慎州當在今吉林烏喇西境 遼太祖三月乙酉班師四月丁亥朔次繖子山六月丙午次慎州七月甲戌次扶餘府 案自上京西行至扶餘府中間應經今吉林烏喇境惟自乙酉至丙午凡八十二日自丙午至甲戌凡二十九日則慎州西至扶餘為近東至上京路當倍之故疑當今烏喇西境是歲遼以正月丁未拔扶餘城丙寅夜遂圍上京先後共八日師還乃逾百日則又不能以行程之遲速定慎州與上京扶餘地到之近遠也

  府十五 具見上 外又有以府郡稱者疑高麗舊名或非渤海初制而異時所改者也見于唐會要者一遼史者九

  德理府 唐會要

  安寧郡 遼史地理志上京鳳州藁離故國渤海之安京 京:寧 郡境南王府五帳分地在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寧 寧:京 九百里

  龍河郡 遼志東京開州屬鹽州本渤海龍河郡 案指東京龍原府之鹽州

  會農郡 遼志東京開州屬穆州保和軍刺史本渤海會農郡 案指東京龍原府之穆州

  吉理郡 遼志東京開州屬賀州刺史本渤海吉理郡 案指東京龍原府之賀州

  杉盧郡 遼志東京盧州玄德軍刺史本渤海杉盧郡 案指中京顯德府之盧州

  盤安郡 遼志東京淥州屬豐州渤海置盤安郡

  沸流郡 遼志東京淥州屬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國為公孫康所併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

  安定郡 遼志東京雙州保安軍下節度本挹婁故地渤海置安定郡

  銅山郡 遼志東京咸州安定軍下節度本高泉 泉:麗 銅山縣地渤海置銅山郡地在漢候城縣北渤海龍麗 麗:泉 府南地多山險寇盜以為淵藪

  軍名唐書不具見于金史者

  懷遠軍 金志上京信州下彰信軍刺史本渤海懷遠軍

  州六十二見上者六十餘二佚其別出者疑初置後廢或續制也見于遼史者 闕 見于日本史者二

  辰州 遼志東京辰州奉國軍節度本高麗蓋牟城唐太宗會李勣攻破蓋牟城即此渤海改為蓋州又改辰州以辰韓得名井邑駢列最為衝會

  集州 遼志東京集州古陴離郡地漢屬險瀆縣高麗為霜巖縣渤海置州

  麓州 遼志東京麓州下刺史渤海置

  玄菟州

  木底州

  若忽州

  懷州 遼志上京降聖州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民于此同一地也上言慶州下言懷州疑有脫誤

  州所屬縣唐書不具見于遼史者 闕 見于日本史者 闕

  長平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長泰縣本渤海國長平縣民太祖伐大諲譔先得是邑遷其人于京西北與漢民雜居 又長霸縣本龍州長平郡民遷于此

  強師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定霸縣本扶餘府強師縣民太祖下扶餘遷其人于京西與漢人雜處

  富利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保和縣本渤海國富利縣民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

  神化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宣化縣本遼東神化縣民太祖破鴨淥府盡徙其民居京之南

  長寧縣 遼志上京祖州咸寧縣本長寧縣破遼陽遷其民置 又上京永州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于此 又東京遼陽府興遼縣本漢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寧縣

  顯德縣 遼志上京懷州顯德縣本顯德府人

  扶餘縣 遼志上京懷州扶餘縣本龍泉府太祖遷渤海扶餘縣降戶于此

  顯理縣 遼志上京顯理縣本顯理府人太祖伐渤海遷其民于此

  金德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遼陽縣本渤海國金德縣地漢浿水縣高麗本為句麗縣渤海為常樂縣

  常樂縣 見上 遼志顯州奉先縣世宗析遼東長樂縣以為陵戶長樂疑常樂也 又上京饒州長樂縣本遼城縣名太祖伐渤海遷其民居之

  永豐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仙鄉縣本漢遼陽縣渤海為永豐縣 又顯州山東縣穆宗割渤海永豐縣民為陵戶隸積慶宮

  豐永縣 遼志上京饒州臨河縣本豐永縣人太宗分兵伐渤海遷于潢水之曲

  雞山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鶴野縣本漢居就縣地渤海為雞山縣

  花山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析木縣本漢望平縣地渤海為花山縣 又東京銅州下亦有此文

  紫蒙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紫蒙縣本漢鏤芳縣地後拂涅國置東平府領紫蒙縣後徙遼城并入黃領縣渤海復為紫蒙縣 案據遼志所言則拂涅嘗建國置郡縣而渤海因之

  龍原縣 遼志東京開州本濊貊地高麗為慶州渤海為東京龍原府慶州故縣六曰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又開州開遠縣本柵城地高麗為龍原縣渤海因之

  永安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又遼志上京降聖州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人置寨于此

  烏山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壁谷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熊山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又東京定州下刺史熊山縣本渤海縣地

  白楊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海陽縣 遼志東京開州屬鹽州本渤海龍河郡故縣四海陽接海格州龍河

  接海縣 渤海龍河郡屬縣見上

  格州縣 渤海龍河郡屬縣見上

  龍河縣 渤海龍河郡屬縣見上

  會農縣 遼志東京開州屬穆州保和軍刺史本渤海會農郡故縣四會農水岐順化美縣

  水岐縣 渤海會農郡屬縣見上

  順化縣 渤海會農郡屬縣見上

  美 縣 渤海會農郡屬縣見上

  洪賀縣 遼志東京道賀州刺史本渤海吉理郡故縣四洪賀送誠吉理石山

  送誠縣 渤海吉理郡屬縣見上

  吉理縣 渤海吉理郡屬縣見上

  石山縣 渤海吉理郡屬縣見上

  山陽縣 遼志東京道盧州玄德軍刺史本渤海杉盧郡故縣五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

  杉盧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漢陽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白巖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遼志東京瀋州巖州本渤海白巖城所屬縣渤海置

  霜巖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遼志東京集州高麗為霜巖縣渤海置州

  位城 遼志東京鐵州建武軍刺史本漢安巿縣高麗為安巿城薛仁貴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鐵州故縣四  河端 蒼山 龍珍

  以上四縣為渤海鐵州屬縣

  盛吉 蒜山 鐵山

  以上為渤海中京興州屬縣見遼志東京興州中興軍節度

  靈峯 遼志東京乾州靈山縣本渤海靈峯縣地  常豐 白石 均谷 嘉利

  以上五縣為渤海中京湯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湯州

  崇山 遼志東京貴德州貴德縣渤海為崇山縣  溈水 緣城 遼志東京貴德州奉德縣本渤海緣城縣地

  以上三縣疑為渤海中京榮州屬縣見遼志東京崇州疑即榮州之訛也

  沃沮 鷲巖 龍山 濱海 昇平 靈泉

  以上六縣為渤海南京沃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海州

  椒山 貂嶺 澌泉 尖山 巖淵

  以上五縣為渤海南京椒山屬縣見遼志東京海州屬耀州

  天睛 神湯 蓮池 狼山 仙巖

  以上五縣為渤海南京晴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海州屬嬪州

  神鹿 神化 劍門

  以上三縣為渤海西京神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淥州

  桓都 神鄉 淇水

  以上三縣為渤海西京桓州屬縣見遼志淥州屬桓州

  安豐 渤恪 隰壤 硤石

  以上四縣為渤海西京豐州屬縣見遼志淥州屬豐州

  慕化 崇平

  以上二縣為渤海安遠府慕州屬縣見遼志淥州屬慕州

  遼以慕州隸淥州則安遠鴨淥二府當相近也

  麓郡 麓波 雲川

  遼志東京乾州司農縣本渤海麓郡縣併麓波雲川二縣置

  山河 黑川 麓川

  遼志東京遂州本渤海美州地其所屬山河縣本渤海縣併黑川麓川二縣置

  扶餘 布多

  遼志東京通遠縣本渤海扶餘縣併布多縣置

  顯義 鵲川

  遼志東京通州安遠縣本渤海顯義縣併鵲川縣置

  強師 新安

  遼志東京通州歸仁縣本渤海強師縣併新安縣置

  漁谷

  遼志東京通州漁谷縣本渤海縣

  粵喜 萬安

  遼志東京韓州柳河縣本渤海粵喜縣地併萬安縣置 此屬鄚頡府

  安夷

  遼志東京韓州雙城縣本渤海安夷縣地 此挹婁故地

  富壽

  遼志東京銀州本渤海富州所屬延津縣本渤海富壽縣

  優富

  遼志東京銀州永平縣本渤海優富縣治

  案渤海富壽優富二縣當為懷遠府屬縣本越喜故地遼銀州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則其地在北境可知

  懷福

  遼志東京信州武昌縣本渤海懷福縣地及析豹山縣戶隸之

  金史上京信州武昌縣本渤海懷福縣地

  豹山 乳水

  遼志東京信州定武縣本渤海豹山縣地及析乳水縣置

  長平 富利 佐慕 肅慎 遼志東京遼陽府肅慎縣以渤海戶置

  遼志東京龍州黃龍縣本渤海長平縣併富利佐慕肅慎置

  永寧 豐水 扶羅

  遼志東京龍州遷民縣本渤海永寧縣併豐水扶羅置

  永平

  遼志東京永平縣本渤海置

  貢珍

  遼志東京渤州貢珍縣渤海置

  盛吉

  遼志中京黔州盛吉縣太祖平渤海俘興州盛吉縣民來居因置縣

  ○職官

  渤海初建國無州縣就村置長大村曰都督次村曰刺史其下曰首領皆以高麗人為之 日本史渤海傳 武王文王相繼遣生徒入唐就學並寫唐禮以資綿蕞設官分職蓋皆憲章中國也唐文宗時內養王宗禹使渤海回言渤海置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視新唐書所紀為侈網羅舊聞分別著錄而渤海立國之規模具見矣

  三公有司徒 遼史

  唐志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渤海因之見者惟哀王時司徒大素賢一人契丹滅渤海改為東丹國以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 遼史太祖紀

  宣詔省有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諫議 唐書渤海傳 唐志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門下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侍中二人正二品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侍中亦嘗改為左相後復舊稱渤海宣詔省倣唐門下省制也左相左平章事為省長比侍中侍中為貳比門下侍郎常侍諫議比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

  中臺省有右相右平章事內史詔誥舍人 同上 唐志中書省掌佐天子執大政中書令二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中書令嘗改為右相又改為內史後復舊稱渤海中臺省倣唐中書省制也右相右平章事為省長比唐中書令內史為貳比侍郎詔誥舍人比舍人契丹滅渤海惟中臺省獨存而設官異

  大彝震咸和十二年遣使日本國書外有中臺省致日本太政官牒其後因之

  平章事見者咸和四年有同中書右平章事高寶英入唐謝冊命同中書不見官制

  政堂省大內相一人居左右相上左右司政居左右平章事之下以比僕射左右允比二丞 同上

  唐志尚書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庶務皆會決焉尚書令一人正二品左右僕射各一人從二品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吏部戶部禮部左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渤海政堂省倣唐尚書省制也

  司政見者哀王朝有大和 和:元 鈞奔高麗

  左允見者文王朝有王新福大彝震朝有賀福延大虔晃朝有烏孝慎大玄錫朝有楊成規咸充聘日本大使

  左六司忠部仁部義部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爵部倉部膳部有郎中員外 同上

  唐志尚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尚書各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部各四司有郎中員外郎或一人或二人郎中正五品上員外郎從六品上渤海政堂省左六司蓋倣之卿比侍郎

  哀王朝有和部少卿裴璆和部疑即義部也少卿不見官制

  右六司智部禮部信部支司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戎部計部水部有郎中員外 同上

  唐志尚書省兵部刑部工部部各四司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品秩與吏戶禮三部同渤海政堂省右六司蓋倣之

  康王朝有工部郎中呂定琳哀王朝有禮部卿大和鈞工部卿烏濟顯大福謩吳興工部卿即信部卿工部郎中即水部郎中

  其下有孔目官 日本史渤海傳

  唐志門下省集賢殿書院下孔目官一人專知御書唐六典孔目官開元五年置渤海置于政堂省

  景王朝遣政堂孔目官楊中遠如日本

  中正臺大中正一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少正一 唐書渤海傳

  唐志御史臺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辠惡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御史隸焉侍御史從六品下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下監察御史正八品下渤海中正臺倣唐御史臺制少正疑比中丞也少正外當有某某署少正仿唐監察御史制分察左右六司其秩降于少正

  文王大興二十二年遣兵署少正楊承慶充聘日本大使少正中正臺次官也冠以兵署者疑所察為智部或戎部蓋唐監察御史職也唐志監察御史分察尚書省六司始于大曆十四年楊承慶以兵署少正充使事在大曆以前渤海制度憲章中國不應預有是官疑大曆之制本于開元而史偶略之渤海傳則更略不僅闕此一官也

  殿中寺有大令有少令 同上

  唐志殿中省掌天子服御之事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渤海殿中寺仿之大令擬監少令擬少監

  哀王時嘗遣殿中少令崔禮光貢于梁

  宗屬寺有大令有少令 同上

  唐志宗正寺掌天子族親屬籍以別昭穆卿二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渤海宗屬寺倣之大令擬卿少令擬少卿

  文籍院有監有少監

  唐志祕書省掌經籍圖書之事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渤海文籍院倣之

  文籍院少監見者有裴頲王龜謀

  太常寺有卿

  唐志太常寺掌禮郊廟社稷事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渤海因之有卿有少卿

  渤海官寺惟太常與唐制同名餘均避之

  司賓寺有卿 同上

  唐志鴻臚寺掌賓客及凶儀之事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領典客司儀二署署有令典客署令一人從七品下司儀署令一人正八品下渤海司賓司倣之有卿無少卿與丞

  文王大興四十年使司賓少令史都蒙聘於日本四十三年使司賓少令張仙壽如日本賀正司賓少令不見官制

  大農司有卿 同上

  唐志司農寺掌倉儲委積之事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渤海大農寺倣之有卿無少卿

  司藏寺有令有丞 同上

  唐志太府寺掌財貨廩藏貿易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所屬有左右藏署左藏署令三人從七品下丞五人從八品下右藏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三人正九品上渤海司藏寺倣太府制無卿與少卿而置令與丞則左右藏署制也

  司膳寺有令有丞 同上

  唐志光祿寺掌酒醴膳羞之政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所屬大官署令從七品下丞從八品下珍羞良醞三署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渤海司膳寺仿光祿寺制無卿與少卿而置令與丞則大官四署制也

  冑子監有監有長 同上

  唐志國子監掌儒學訓導之事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渤海冑子監仿之監擬祭酒長擬司業

  巷伯局有常侍 同上

  唐志內侍省掌內侍奉宣制令監二人從三品其下有少監內侍內常侍內給事諸官渤海巷伯局仿之而以常侍為之長

  都督府長史位平章事上 舒元輿集

  唐志大都督府都督一人從二品長史一人從三品又王府官長史一人從四品下杜佑通典長史永徽二年改別駕為之府州各一人王府長史理府事餘府通判而已舒元輿集有為文宗與渤海王大彝震書書尾云妃及副王長史平章事各有賜物具如別錄渤海有長史見此次于副王之下平章事之上意其為都督府長史歟

  爵有開國公開國子開國男 日本史渤海傳

  唐志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子正五品開國縣男從五品渤海倣置之

  開國公 脫見字 者文王朝有楊承慶

  開國子見者康王朝有大昌泰

  開國男見者文王朝有王新福史都蒙哀王朝有朴漁

  勳有上柱國 同上

  唐志上柱國視正二品渤海亦倣置之康王時有上柱國大昌泰

  文散階有紫綬大夫青綬大夫獻可大夫廷諫大夫 同上

  唐志文散階二十九自從二品至從五品下皆稱大夫自至 至:正 六品上至從九品下皆稱郎

  渤海文王朝有紫綬大夫王新福青綬大夫壹萬福獻可大夫史都蒙康王朝有廷諫大夫呂定琳疑皆散官也

  十二衞 新書渤海傳僅十衞遺左右神策軍

  左右猛賁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唐志十六衞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渤海倣之置十二衞首猛賁

  景王五年使右猛賁衞少將李與晟充聘日本副使少將不見

  官制

  左右熊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渤海康王時有左熊衞都將大昌泰都將一官唐志無

  左右羆衞大將軍將軍各一人

  南左右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北左右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哀王朝有左右衞將軍大審理奔高麗

  左右神策軍 舊書文宗紀

  親衞員不詳 冊府元龜

  唐志親衞隸十六衞之左右衞有中郎將左右郎將後唐同光二年以渤海王姪學堂親衞大元謙試國子監丞是渤海固有親衞也學堂親衞連文未喻

  武散階輔國大將軍慰軍大將軍慰軍上鎮將軍輔國將軍雲麾將軍歸德將軍忠武將軍寧遠將軍游擊將軍 日本史渤海傳

  唐志武散階四十有五輔國大將軍正二品雲麾將軍從三品上歸德將軍從三品下忠武將軍正四品上寧遠將軍正五品下游擊將軍從五品下此六者渤海皆有之又有慰軍大將軍

  慰軍上鎮將軍輔國將軍唐志無

  冊府元龜後唐長興二年中書門下奏按四夷入朝蕃官例有

  懷德歸德懷化歸化等將軍中郎將名號

  輔國大將軍文王朝有慕施蒙高南甲

  慰軍大將軍康王朝有大昌泰

  慰軍上鎮將軍哀王朝有楊成規

  輔國將軍文王朝有楊承慶

  雲麾將軍文王朝有已珍蒙

  歸德將軍文王朝有楊泰師

  忠武將軍文王朝有胥要德

  寧遠將軍武王朝有高仁義

  游擊將軍武王朝有德同

  外官

  府有都督

  州有刺史 日本史渤海傳 遼史太祖紀 亦曰都督

  縣有令有丞 日本史 渤海傳

  唐志府有尹嘗改為長史州設刺史縣有令與丞渤海府州縣具備哀王朝有南海府都督列道周是府有都督也文王朝有木底州刺史楊承慶玄菟州刺史高南申若忽州都督胥要德哀王朝有鐵州刺史衞鈞是州稱刺史亦曰都督也大彝震朝有永寧縣丞王文矩是縣有丞也

  以品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魚五秩以下服緋牙笏銀魚六秩七秩淺緋衣八秩綠衣皆木笏 唐書

  選法文武並用 朝鮮歷史

  ○人物

  振國公乞乞仲象之子見者二曰大祚榮渤海高王也曰野勃高王弟也野勃之四世孫仁秀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嗣主渤海國

  高王大祚榮之子見者七曰武藝渤海武王也諸子曰門藝曰昌勃價曰寶方曰胡雅曰琳曰郎雅曰蕃皆見于武王嗣位時史稱為王弟者也武王又有從兄大壹夏則高王祚榮兄弟子也

  大門藝初以質子入侍于唐開元初歸國其後唐置黑水軍于黑水靺鞨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設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武王曰黑水假道于我始得與唐通舊請突厥吐屯皆先告我今請唐官不吾告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遣門藝及舅任雅相發兵擊黑水門藝嘗質京師知利害謂武王曰黑水請吏而我擊之是背唐也唐大國兵萬倍我與之產怨我且亡昔高麗盛時士三十萬抗唐為敵可謂雄彊唐兵一臨掃地盡矣今我眾比高麗三之一王將違之不可武王不從兵至境又以書固諫武王怒遣從兄壹夏代將召門藝將殺之門藝懼儳道歸于唐 唐書烏承玼傳大武藝與弟門藝戰國中門藝來奔疑非事實今不取

  唐拜為左驍衞將軍武王使馬文軌葱勿雅朝唐仍上表極言門藝罪狀請殺之唐處門藝安西好報曰門藝窮來歸我誼不可殺已投之嶺南并留使者不遣使內使來宣意又別詔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復諭旨俄有泄其事者武王上書斥言陛下不當以妄示天下仍請依前殺卻唐帝怒道邃復漏言國事左遷道邃曹州刺史復澤州刺史遣門藝暫向嶺南以報之十年武王遣大將張文休浮海攻唐登州唐馳遣門藝發幽州兵擊之會大寒雪袤丈士凍死過半無功而還武王望其弟不已募客入東都狙剌之于天津橋南門藝格之得不死河南府捕剌客悉殺之門藝遂留宿衞不復歸

  大昌勃價仁安七年五月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左威衞員外將軍賜紫袍金帶魚袋留宿衞九年四月庚申封襄平縣開國男賜帛五十匹遣歸國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五

  大寶方仁安九年八月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 同上

  大胡雅仁安十一年二月甲子 冊府元龜作三月甲子是月無甲子蓋二月也 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游擊將軍賜紫袍留宿衞 同上

  大琳仁安十一年八月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中郎將留宿衞 同上

  大郎雅仁安十二年正月戊寅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賀正並獻方物賜帛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五 唐帝敕武藝書大朗雅等先犯國章竄逐南鄙亦皆捨罪仍放歸蕃 張九齡曲江集 朗雅與郎雅形聲相近疑一人

  大蕃仁安十八年三月乙酉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太子舍人員外置賜帛三十匹文王大興七年七月蕃又朝授左領軍衞員外大將軍留宿衞蕃于武王為弟於文王則諸父也冊府元龜皆書王弟名偶同歟抑史誤書歟

  大壹夏武藝從兄也不審其父名嘗代大門藝將擊黑水後無聞

  武王大武藝之子見者四嫡男曰都利行早卒曰欽茂渤海文王也都利行既卒欽茂為長故唐冊命文稱為長嫡諸子曰義信勛 勛:勖 進勛 勛:勖 進見於文王嗣位時史稱為王弟者也

  大都利行仁安元年八月以渤海王武藝嫡男唐冊為桂婁郡王七年三月朝于唐授左武衞大將軍員外置留宿衞九年卒於長安贈特進兼鴻臚卿賜絹三百疋粟三百石命有司弔祭官造靈轝來歸大義信仁安八年十一月以渤海王武藝之子朝唐獻方物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五

  大勗進大興三年二月以渤海王欽茂之弟朝唐唐宴之內殿授左武衞大將軍員外置同正賜紫袍金帶帛一百疋留宿衞 同上

  文王大欽茂之子見者一曰宏臨早死宏臨子華璵渤海成王也史書王子者三曰英俊貞翰清允

  大英俊大興中以王子質唐三十六年歸國引辭唐帝對于延英殿大貞翰 冊府元龜作貞輔今從舊唐書 大興五十四年八月以渤海王子入朝備宿衞

  大清允大興五十七年正月以渤海王子入朝授右衞將軍同正

  成王大華璵之子無考

  康王大嵩璘之子見者三曰元瑜渤海定王也曰言義渤海僖王也曰明忠渤海簡王也有姪曰能信

  大能信正曆元年十一月以渤海王姪朝唐授左驍衞中郎將

  定王大元瑜之子見者一曰延真

  大延真永德二年王遣入唐朝獻冬十一月至唐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六 僖王大言義之子無考其嗣位時史書王子者一曰庭俊

  大庭俊朱雀三年以渤海王子偕一百人入唐朝貢秋七月至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六

  宣王大仁秀之子見者一曰新德早死新德子曰彝震嗣王彝震弟曰虔晃嗣王又稱王子者一名無考穆宗長慶間入朝稱王姪者二曰公則曰多英皆見于長慶間

  王子 名闕

  穆宗長慶中以渤海王子朝于唐制曰渤海王子舉國內屬遣使來朝祗命奉章禮無違者夫入修職貢出錫爵秩茲惟舊典舉而行之 白居易長慶集

  大公則穆宗長慶中以渤海王姪隨慎能至朝于唐授金吾將軍制曰敕慎能至王姪大公則等海東之國知義之道與華夏同風者爾輩是也冒越深阻和會于庭予嘉乃誠命以崇秩用奮威衞保爾恩榮無怠無違永作藩服 元稹集

  大多英穆宗長慶中以渤海王姪朝于唐授諸衞將軍制曰敕大定順王姪大多英等我有十二衞將軍以率其屬皆匡備左右為吾近臣自非勳庸不以輕授以汝各贄琛賮勞於梯航俾耀遠人宜示恩寵歸撫爾類知吾勸來 元稹集

  大彝震之子無考史書王子者五人曰明俊曰光晟曰延廣曰昌輝曰之萼

  大明俊咸和二年以渤海王子朝唐明年二月丙辰唐帝對於內殿宴賜有差五年入唐賀正明年正月對於內殿宴賜如故事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六

  大光晟咸和三年以渤海王子朝唐明年二月乙卯唐帝對於內殿宴賜有差 同上

  大延廣咸和十年十二月以渤海王子朝貢於唐 同上

  大昌輝咸和中以渤海王子朝貢於唐及歸國文宗賜王敕書並信物書封敖撰具國統篇

  大之萼咸和十七年以渤海王子朝唐 舊唐書武宗紀

  哀王大諲譔之子見者一曰光顯書王子者三曰昭順曰禹謨曰光贊書王姪者二曰元讓曰元謙書弟者一其名逸

  大光顯哀王諲譔之世子也渤海亡之八年率眾數萬奔高麗時為高麗王王建天授十七年甲午秋七月也賜姓名王繼附之宗譜特授元輔守白州以奉其祀元輔者摩震國王弓裔所置官高麗王王建因之尋廢若唐散官特進之類白州屬高麗畿內道賜姓王者高麗國姓也 鄭麟趾高麗史世家二

  大昭順哀王七年以王子朝於梁貢海東物產 冊府元龜

  大光贊哀王二年以王子入朝於梁進方物閏五月戊申梁賜光贊及首領以下分物銀器 冊府元龜渤海大諲譔差其王子光贊景帝表并進方物景帝表三字未詳故節之

  大禹謨哀王二十四年二月以王子朝貢於後唐 同上

  大元讓哀王二十四年五月以王姪 五代會要作王子 朝貢方物於後唐庚申賜分物有差 五代會要作莊宗以金綵遣之

  大元謙官學堂親衞哀王二十四年八月以渤海王諲譔姪朝於後唐試國子監丞 冊府元龜

  契丹主阿保機死渤海王命其弟率兵攻扶餘城不能克保眾而退 五代會要

  論曰渤海制度王之子長曰副王諸子曰王子入朝于唐史所紀當仍其表文書嫡男者時王之長子也書遣子某弟某姪某者時王之子若弟若姪也若王子云者疑通前王之子言之左氏春秋傳其先例也疑不能明者皆承係所見之世志慎也明長沙魏煥九邊考謂建州毛鄰皆渤海大氏遺孽附錄於此廣異聞云

  ○物產

  渤海物產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兔 原作菟今從震志 南海之昆布 明董越朝鮮賦鍇劉昆布海衣注云昆布如棕葉綠色震志今名海帶 柵城之豉扶餘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緜龍州之紬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丸都之李 丸都原作九都今改高句驪舊都也唐屬渤海 樂游之梨 唐書 扶餘產黃金 隋書高麗傳 鐵利府亦產鐵 遼史食貨志

  渤海螃蟹紅花大如椀螯巨而厚其跪如中國蟹螯石舉魷魚之屬皆有之 契丹國志

  貢獻品曰鷹曰鶻曰馬曰熊皮曰羆皮曰大蟲皮曰貓皮曰貂鼠皮曰海豹皮曰白兔曰緇魚曰文魚曰鯨鯢睛曰人葠曰松子曰白附子曰昆布曰蜜曰黃明細布曰金銀佛像曰瑪瑙杯曰火玉曰松風石曰瑪瑙樍曰紫瓷盆曰玳瑁酒杯 羆皮大蟲皮蜜玳瑁酒杯見日本史 火玉松風石瑪瑙樻紫瓷盆見杜陽雜編 餘見冊府元龜 黃明細布以上土物也金銀佛像以下疑鬻之異邦也唐蘇鶚杜陽雜編曰武宗皇帝會昌元年夫餘國 夫餘時屬渤海國 貢火玉三斗及松風石火玉色赤長半寸上尖下圓光照數十步積之可以然鼎置之室內則不復挾纊王才人 原文才人上無王字據下文補唐書有武宗賢妃王氏傳即才人也 常用煎澄明酒酒亦異方所貢也色紫如膏飲之令人骨香松風石方一丈瑩澈如玉其中有樹形若古松偃蓋颯颯焉而涼風生于其間至盛夏上置諸殿內稍秋風颼即令撤去又渤海貢瑪瑙樻紫瓷盆瑪瑙樻方三尺深 深下疑有闕文 色如茜所製工巧無比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紫瓷盆內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寸餘舉之則若鴻毛上嘉其光潔處之仙臺祕府以和茶餌後王才人鄭玉環誤缺其半菽上歎息久之

  渤海國記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