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15至18世纪蒙古境内的最后一批帝国

格鲁塞Ctrl+D 收藏本站

1.1370年后蒙古的混乱

蒙古大汗忽必烈在中国建立的帝国已经于1368年被中国的起义推翻了。忽必烈后裔妥欢帖睦尔被中国人赶出北京之后,在哀痛这一巨大的灾难中于1370年5月23日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或开鲁)去世。明朝(1368—1644年)的中国人在把成吉思汗后裔驱逐出国境之后,立即追随蒙古人进入了蒙古地区。

妥欢帖睦尔之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在哈拉和林称汗,并于1370至1378年间统治其地 〔1〕 ,徒劳地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王位。然而,他非但没有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中国人的攻击。1372年,明朝杰出将领徐达向哈拉和林进军,但是,在土拉[土兀剌河]河畔受阻 〔2〕 。爱猷识里达腊去世后,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在蒙古帝国都城哈拉和林继位(1378—1388年), 〔3〕 现在蒙古帝国已缩小到它最初的规模。1388年,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中国军队又进入蒙古地区,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的一场大战中打败了脱古思军,脱古思在这次灾难之后被他的一位亲戚暗杀。 〔4〕

这次再度丢脸的结果是忽必烈家族丧失了信誉,以至于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治。反叛没落的忽必烈后裔的主要部落首领鬼力赤,根据萨囊彻辰的记载,他是克呼古特部王公, 〔5〕 即蒙古语的乞儿吉斯部王公,乞儿吉斯人 〔6〕 当时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直到库苏泊一带。鬼力赤否认了忽必烈后裔额勒伯克大汗的宗主权,于1399年打败并杀死了他,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

中国皇帝,明朝第三个和最杰出的君主永乐皇帝对这次篡位自然很高兴,它增加了蒙古内部的纠纷,由于在蒙古推翻了忽必烈家族,解除了中国人担心的成吉思汗蒙古人报复的噩梦。因此,他承认了鬼力赤。然而,据《明史》记,鬼力赤当时被两个反叛部落的首领,即阿苏特部的阿鲁台(汉译名)和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打败。 〔7〕 阿苏特人是阿兰人(或阿速人)的蒙古名称。他们属伊朗种(更准确地说,是斯基泰—萨尔马提亚人),起源于高加索(库班和捷列克),13世纪,在元朝蒙军中有一支由他们组成的大军团,1275年,由阿兰人组成的蒙古军团在镇巢被中国人击溃,为忽必烈家族服务的另一些阿兰族部于1336年从北京写信给教皇。 〔8〕 1400年的阿苏特人无疑是随同忽必烈后裔从中国撤退到蒙古的阿兰氏族中的一支,他们已经与蒙古人同化,并与他们同舟共济。应该记住,卫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个强大部落,在成吉思汗时代定居在贝加尔湖西岸。从17世纪起,卫拉特部似乎已经形成了4个小部落,它们是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王室属于绰罗斯部,至少在当时是这样。 〔9〕

阿鲁台和马哈木为了强调他们完全独立于另一些觊觎王位的蒙古人,决心直接向北京朝廷表示效忠,这种正式表态既表明了他们自己的主权,又赢得了明朝的支持。显然,卫拉特部利用这一形势将其霸权扩张到从贝加尔湖西岸到额尔齐斯河上游的整个西蒙古,还抱有朝伊犁方向进一步向西南扩张的目的(正像我们在《拉失德史》中不久会看到的那样)。但是,蒙古中部和东部将仍然处于混乱局面,因为,根据萨囊彻辰的记载,鬼力赤之子额色库坚持要与阿鲁台和马哈木争夺最高汗国,直到他于1425年去世时。

然而,在1403至1404年间,以额勒伯克之子为代表的成吉思汗汗国复辟了。蒙古史家萨囊彻辰称额勒伯克的这个儿子为额勒锥·特穆尔,《明史》仅以其佛教梵文名本雅失里称呼他。 〔10〕 不久,阿鲁台聚集在这位正统代表者一边。可以理解,北京宫廷为忽必烈家族在中国的再现而深感不安,永乐帝试图要本雅失里作出臣属的明确表态。一经遭到拒绝,永乐帝就进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击溃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军队(1410—1411年)。这次失败对本雅失里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使他丧失了权威。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向他进攻,并击溃他,夺取了霸权(约1412年)。

直到此时,马哈木一直与明朝永乐皇帝保持着友好关系,因为卫拉特人(或西蒙古人)寻求北京朝廷的支持以对付忽必烈后裔和东部的其他蒙古首领是很自然的,但是,卫拉特部首领一旦强大起来,相信自己可以把霸权强加于蒙古各部和蒙古王室时,就毫不犹豫地与明朝皇帝断交。永乐帝越过戈壁向他进军,但是,马哈木使中国军队遭到严重损失,然后,他溜走了,到达土拉河以西(1414,1415年)。这些游牧民,直到不久前才因中国式的悠闲和宁静的生活变得松散和温和,随着他们返回草原故乡,又恢复了古老的坚韧。况且,他们是卫拉特人,即来自森林的西部落, 〔11〕 由于他们比克鲁伦河和鄂尔浑河沿岸的游牧民较少地与成吉思汗征服的成果相联系,无疑保留着更多的民族活力。不过,马哈木的威信由于中国人的入侵暂时受损,因为他也未能阻止明朝军队进入蒙古草原。

据《明史》记,阿鲁台后来又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拥立本雅失里即额勒锥·特穆尔为大汗(约1422年)。他洗劫甘肃边境,直抵宁夏,后来,当永乐皇帝匆忙赶来回击时,他又穿过戈壁向北撤走,逃之夭夭。《明史》接着说,其后不久,阿鲁台处死了额勒锥·特穆尔,自称大汗。永乐皇帝不止一次地(1424,1425年)发动对他的战争,但是,毫无结果,尽管还得到了有利的牵制力量,即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之子和继承人脱欢帖木儿反对阿鲁台的霸权,并打败了他。

以上是中国史书《明史》的记载。然而,恐怕《明史》的作者在阿鲁台一名之下混淆了蒙古史家萨囊彻辰明确区分的两个人,即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他的活动我们已经叙述到1414年(1414年前,两部史书的记载多少有些一致),另一位名叫阿台的王公,在萨囊彻辰书中是科尔沁人的首领。 〔12〕 科尔沁人是一支东蒙古部落,居住在兴安岭以东、满洲边境的嫩江附近。科尔沁人的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铁穆耳斡赤斤,或者哈撒儿的后裔。据萨囊彻辰记述,科尔沁首领阿台于1425年占领汗国(至少是在蒙古东部),阿台得到了阿鲁台的支持。这就清楚地证明了此处涉及的是两个人,而不像《明史》所指的是一个人。阿台及其属臣阿鲁台一起发动了对卫拉特人和中国的战争,而卫拉特人又采取惯用的“钟摆的运动”,再次接近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在蒙古进行的反阿台的最后一些战役中(1422—1425年),支持这些卫拉特反对派反对孛儿只斤部人的合法汗国。

2.第一个卫拉特帝国:脱欢

明朝伟大的永乐皇帝所贯彻的政策,即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轻的发展中的卫拉特势力,是在他死后才见效的。在1434至1438年间,卫拉特首领、马哈木之子和继承人脱欢杀阿台。这是萨囊彻辰的记载。《明史》记述,他杀阿鲁台。无论如何,脱欢为自己夺取了对蒙古各部落的霸权。然而,忽必烈家族的一个王子、额勒伯克之子、额勒锥·特穆尔的兄弟阿占在此时被正统王权的拥护者们宣布为大汗(1434或1439年)。事实上,蒙古的帝国已经转到了卫拉特人手中。

中国宫廷必定因此革命而暗自庆贺,这次革命使仍然具有威胁性的成吉思汗家族和东蒙古人(他们由于与中国更加接近,因此更具有威胁性)跌落而有利于因远离中国而显得不那么令人害怕的西蒙古人。成吉思汗汗国的噩梦结束了。草原的这些新君主是一支没有显赫历史的民族,他们在成吉思汗汗国的历史上所扮演的是不明显的和未被颂扬的角色。12世纪的中国人正是以这种思想愚蠢地庆幸过女真人取代契丹人。但是事实上,西蒙古人——如他们自称的那样:卫拉特人或同盟者,或像他们在喀什噶尔的突厥邻居称呼他们的那样,卡尔梅克人——正是抱有野心,要继承成吉思汗汗国的传统,并且为了他们的利益由他们来恢复大蒙古帝国,这个帝国是退化了的忽必烈后裔们愚蠢地让它从他们的掌握之中失去了的。 〔13〕

卫拉特人以牺牲蒙兀儿斯坦的察合台后裔,或者说牺牲那些统治伊犁河和裕勒都斯河以及库车和吐鲁番地区的成吉思汗国诸汗的利益为代价,开始在西南方向扩张。卫拉特部首领脱欢进攻察合台系的歪思汗(1418—1428年在位)。战场是随着卫拉特人的侵犯从伊犁流域转到吐鲁番省,在战争中,卫拉特人始终占上风。脱欢之子额森台吉俘虏了歪思汗,正如《拉失德史》所记,由于他的成吉思汗血统,额森对他相当尊敬。在吐鲁番进行的另一次战斗中,额森又俘虏了歪思汗,这次他提出要歪思汗把其妹妹马黑秃木·哈尼木公主留下,成为他家族中的成员,然后才释放了他。显然,卫拉特人不是成吉思汗系,他们极其重视这一联姻。

当额森台吉(中国史家笔下的也先)继承其父脱欢时,卫拉特国(或卡尔梅克国)正处于权力的顶峰时期(1439—1455年),当时它的疆域从巴尔喀什湖延伸到贝加尔湖,又从贝加尔湖延伸到长城附近地区。原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也是帝国的领土之一。额森还占领了哈密绿洲,并于1445年占有中国兀良哈省(相当于后来的热河省)。5年之后,他向中国公主求婚,正像早些时候他要求察合台公主嫁给他一样。北京宫廷许婚,后又悔婚。于是,额森蹂躏了山西北部、大同附近的中国边境。明帝英宗及太监王振前往迎战。在河北西北(今察哈尔)、宣化附近的土木展开战斗。额森给明军灾难性的打击,杀10万多人,俘英宗帝(1449年)。然而,因不善围攻战,额森无法攻陷该地的设防城市大同和宣化,于是,带着俘虏英宗帝返回蒙古 〔14〕 。三个月以后,他卷土重来,进军至北京,在北京西北郊扎营,但是,他发动的各次进攻都被打退,不久他的粮草也快用完了。中国人的援军从辽东赶来。由于额森在主攻中失败,并在一次重要的行动中受挫之后,现在他受到优势兵力的威胁,他沿居庸关(南口城)仓皇撤退。此后不久,额森决定释放英宗帝(1450年),并于1453年与中国议和。

《明史》还记道,额森承认了一个名叫脱脱不花的成吉思汗系的傀儡为大汗,脱脱不花娶额森的妹妹为妻,额森希望这一婚姻所生的儿子被承认为正统的成吉思汗国的继承人。脱脱不花拒绝了,于是额森杀了脱脱不花。以后(1453年)他宣布自己是中国的属臣,这一行动表明他抛弃了成吉思汗国宗主权的假象,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可汗 〔15〕 。1455年轮到他被暗杀。

据《拉失德史》,额森之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为卫拉特国(或卡尔梅克国)首领。在1456至1468年间的难以确定的某年中,阿马桑赤入侵蒙兀儿斯坦的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打败了在位的羽奴思汗。羽奴思汗被迫逃到突厥斯坦城。该书还记道,察合台系的皇后马黑秃木·哈尼木(额森早些时候把她引入卫拉特家族)在此制造混乱。她是一位狂热的穆斯林,按伊斯兰教抚养她的两个儿子亦不剌忻·王和也里牙思·王。后来,这两兄弟与阿马桑赤发生冲突,据说,经过某次内乱后,两兄弟到中国避难 〔16〕 。

卫拉特人中尽管发生了这些内乱,但是,在长期内仍发动定期性的攻击威胁邻近各族,特别是在西南方。在这些地方有游牧的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的地盘,吉尔吉斯—哈萨克人是一支相当伊斯兰化的野蛮突厥人,其部落游牧于伊犁河下游、楚河、萨雷河和图尔盖河一带,在哈斯木汗(大约1509—1518年)和谟麻失汗(约1518—1523年)统治时,他们成为河中昔班朝惧怕的人 〔17〕 事实上,谟麻失汗的继承者塔希尔汗(约1523—1530年)因独裁统治而触怒了这些不驯服的游牧民,据海达尔·米儿咱记述,许多氏族纷纷离去 〔18〕 。然而,在泰外库勒汗统治下,吉尔吉斯—哈萨克汗国又重新建立起来,但是,在1552至1555年期间,卫拉特人如旋风一般从科布多地区来到伊犁河流域,在卫拉特人侵入之前,泰外库勒汗被迫逃跑了。于是,巴尔喀什湖畔大草原上的突厥族游牧民是河中定居民的威胁,但他们自己却被阿尔泰山来的蒙古族赶跑了。海达尔·米儿咱说,河中大城市内文明化的居民们所承受的这种恐惧几乎是不必要的。泰外库勒汗逃到塔什干,在地区昔班朝统治者老奴思·阿合木处避难。在他的客人提出要求帮助时,老奴思答道:“像他们这样的王公甚至10个也对付不了卡尔梅克人(即卫拉特人)” 〔19〕 。大约1570年,卫拉特人仍统治着从叶尼塞河上游到伊犁河流域之间地区。

简言之,尽管在额森台吉死(1455年)后,卫拉特人在东方对东蒙古的成吉思汗后裔们显得黯然失色,但是,在西方,他们仍然对伊犁河到里海之间的草原造成了威胁。

3.成吉思汗系最后的复辟国:达延汗和阿勒坦汗

东蒙古的成吉思汗后裔们并未立即从卫拉特人(即西蒙古人)势力的跌落中获利。当时,他们正在消耗力量的家族战争中互相残杀。成吉思汗的第27代继承人满都古勒大汗 〔20〕 在讨伐他的侄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 〔21〕 的一次战争中去世(1467年)。博勒呼济农在他能够称汗之前也被暗杀(1470年)。一度人丁兴旺的忽必烈家族中,现在仅剩下一个5岁的男孩、博勒呼济农之子达延,“他被所有的人遗弃,甚至他的母亲也遗弃了他,改嫁了。” 〔22〕 满都古勒的年轻遗孀满都海赛音可敦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宣布他为汗。后来,满都海赛音可敦统率忠实的蒙古人打败了卫拉特人。1481年她与年轻的达延汗结婚。这位英勇的女人(她的举止使人想起成吉思汗的母亲月伦额格)于1491至1492年“又被描述为一支军队的首领,这支军队击退了卫拉特人的进攻”。传说中把打垮卫拉特人优势和恢复东蒙古人霸权的荣誉给予了她。

如果在东蒙古部落重新组合时,只是按传统划分成向东的左翼和向西的右翼 〔23〕 的话(整个阵势是朝南),那么,达延汗的长期统治(1470—1543年,经历了他未来的妻子摄政皇后的有力治理和后来他自己的积极统治)标志着成吉思汗国统治的复兴。左翼由可汗直接统率,右翼由可汗从他的兄弟,或儿子中选出来的一位济农统率。左翼由察哈尔人(君主所在的一支)、喀尔喀人和兀良哈人组成,右翼包括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 〔24〕 和永谢布部,也叫喀喇沁部 〔25〕 。达延在整编各部的过程中,并非没有使用暴力。一些右翼土默特人(即西部的土默特)杀了达延汗的一个儿子,达延派他到该部作酋长。“结果,两翼蒙古人之间展开了激战。最初达延被打败,后来由于科尔沁部的支持取得了胜利。科尔沁部来自嫩江流域,他们服从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儿的后裔。达延汗追击反叛者直至青海,在此他接受了反叛者的投降。后来,他把他的第三个儿子巴尔斯博罗特(1512年)派给他们,成为他们的济农。”达延汗还平息了兀良哈人的一次叛乱,他将该部解散归并入其他五部。后来,从1497年到1505年间,他对从辽东到甘肃的中国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击。

1543年达延汗去世之后,其子孙们瓜分了这些部落。察哈尔各部落归长支之首博迪汗,他是达延的孙子并成了大汗。博迪汗驻在张家口和多伦诺尔,该地至今仍是察哈尔人领地的中心。从1544年到1634年蒙古最高汗国一直是属于察哈尔王室的,历经博迪汗(1544—1548年)、库登汗(1548—1557年) 〔26〕 、图们札萨克图汗(1557—1593年)、彻辰汗(1593—1604年) 〔27〕 和林丹汗(1604—1634年) 〔28〕 ,林丹汗是被满洲皇帝们废黜的。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以及巴尔斯博罗特之子衮必里克墨尔根(死于1550年)统率鄂尔多斯部,在黄河河套扎营(大约1528,1530年)。衮必里克墨尔根之弟阿勒坦汗(《明史》作俺答)是达延汗孙子中最杰出者,他统领土默特部,驻于河套东北部,中心在呼和浩特(或称归化城) 〔29〕 。最后,达延许的幼子格綜森札斡惕赤斤获得对喀尔喀各部的统治权,据考朗特记述,当时喀尔喀各部一定是集中在合勒卡河、贝尔湖和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喀尔喀人赶走了在他们之前的卫拉特人(或卡尔梅克人)后,从这些地区一直向西发展到乌布萨泊。

在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的亲自率领下,以及在鄂尔多斯王公、阿勒坦的侄孙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 〔30〕 的援助下,达延汗王朝中团结一致的蒙古人取得了把卫拉特人赶回科布多地区的各次征服的胜利。卫拉特人在几次遭遇战中被打败之后,于1552年失去了哈拉和林,该地是蒙古帝国君权所在地,即是蒙古帝国的象征。他们中的两部,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被达延汗朝军击溃之后一直被赶到乌伦古河和黑额尔齐斯河一带,他们开始了向西迁移。

阿勒坦汗的统治年代是从1543至1583年,但是,甚至在其祖父达延汗统治期间,他已在战场上闻名,特别是在对明朝的战争中,1529年他掠夺了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区,1530年先后蹂躏了甘肃宁夏地区和北京西北部的宣化。1542年他杀明将张世忠,据说俘虏了20万人和200万头牲畜。从此,他几乎每年都经大同或宣化寇掠中国边境,他正在恢复原成吉思汗的传统。1550年,他向北京的大门挺进,放火烧了城郊。在返回之前,他蹂躏了保定地区。不过,这位精明能干的成吉思汗后裔除了战争外,还考虑到其他事情。他于1550年和1574年两次要求中国应该在边境上建立市场,以利蒙古人的牲畜与中国货物之间的交换。在他的各次远征中都得到他的侄孙、鄂尔多斯王公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的积极支持,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生于1540年,死于1586年,他几次蹂躏了宁夏与榆林之间的中国边境。库图克图彻辰的曾孙子、蒙古史家萨囊彻辰对他的各次战役都有记载。

4.达延帝国的分裂:鄂尔多斯人与喀尔喀汗国

这些蒙古民族的最大弱点是他们实行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虽然达延汗帝国几乎没有实现对外国的征服,它的扩张仅限于蒙古境内,但是,帝国的组织却与成吉思汗汗国的没有什么不同。当帝国的创建者死后,帝国变成一种联邦式的家族国家,国内的各级首领,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们承认以察哈尔部为代表的一支领导者的最高权力。这种肢解导致了比成吉思汗继承者们所经历过的更彻底的分裂。鄂尔多斯国的建立者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便是一例,他是一个强大的统治者。在他于1550年去世时,他的部落在他的九个儿子中彻底地分割 〔31〕 。长子那颜达拉只得到四圈“旗”,即今天的郡王部 〔32〕 。

联邦的纽带也很松弛,原则上是要服从被赐予最高汗位的支系。在此又发生了类似于削弱成吉思汗直接继承人权力的过程。从13世纪中叶起,其封地离和林最远的那些宗王俨然是独立的君主。卢布鲁克指出,钦察汗拔都实质上与蒙哥大汗地位相等。20年后,忽必烈大汗甚至不能使叶密立汗海都顺从。达延汗朝的后裔们也经历了同样的事。当喀尔喀诸王把卫拉特人赶回科布多,占领了克鲁伦河与杭爱山之间的广袤地区后,那些离察哈尔境最远的宗王们实际上享有独立。喀尔喀王格綜森札的曾孙硕垒乌巴什洪台吉便是这种人,他在大约1609年占领原卫拉特国的中心地,即吉儿吉思湖和乌布萨泊地区,他把卫拉特人从此地赶到黑额尔齐斯河和塔尔巴哈台(1620年,1623年)。他自称阿勒坦汗,建阿勒坦汗国,该汗国一直延续到大约1690年。另一位喀尔喀王公,即阿勒坦的堂兄弟赉瑚尔汗,也战胜了卫拉特人,居阿勒坦汗之东,在乌里雅苏台以西,他的儿子素巴第取札萨克图汗号,并用该名来称呼这一汗国。第三位喀尔喀王公、格綜森札的孙子图蒙肯在鄂尔浑河源、翁金河上游和色楞格河畔建赛音诺颜汗国。图蒙肯的兄弟阿巴台是土谢图诸汗的祖先,他们的汗国以鄂尔浑河为界,与赛音诺颜汗国分界,包括土拉河流域,即被称为库伦(乌兰巴托)的地区。按家族顺序的排列,赛音诺颜家族应该是土谢图汗国的藩属,直到1724年该家族才摆脱土谢图汗国,获得独立平等的地位。最后,格綜森札的曾孙,也名叫硕垒,驻在克鲁伦河畔,他称车臣汗,并将该名给予了喀尔喀人的第五个汗国 〔33〕 。

虽然上述五位可汗都是格綜森札的后代,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时常保持紧密的团结。阿勒坦汗罗卜藏(约1658—1691年在位)于1662年进攻他的近邻札萨克图汗,俘虏并处死了他。结果,土谢图汗与其他蒙古王公们结成联盟,迫使阿勒坦汗逃走。由于外国的支持(准噶尔的卫拉特人和北京宫廷),阿勒坦得以暂时复位,但在1682年,他又遭到新的札萨克图汗的袭击,并被俘,1691年他消失了,随他一起他的汗国也消失了。喀尔喀汗国中这个最西边的汗国的消失,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使原卫拉特人(或卡尔梅克人)报了仇,他们夺回了后来称为科布多省的阿勒坦领地 〔34〕 。

达延汗朝的蒙古帝国(在有限的地区内,可以说是成吉思汗国的复辟)像它的前者一样,在家族的纷争中崩溃了。在一百年内,察哈尔的大汗们只对鄂尔多斯部汗王们和肯定不会超过四位(如果有这么多的话)幸存的喀尔喀王公们保持着纯粹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于是,东蒙古人又陷入了与达延汗时代以前一样的混乱状况。

5.东蒙古人皈依喇嘛教

在这一时期,东蒙古人正处于改革后的西藏黄派喇嘛教的强烈影响之下。这些蒙古人在此以前一直是萨满教徒,或者是稍微带有一些旧派喇嘛教(红派)的色彩,他们避开了佛教的影响,在元朝时期,他们在中国的前辈们曾经受到过佛教的强烈影响,以至于在他们被驱逐出中国后必然感到了某种知识匮乏。但是,15世纪初由宗喀巴在西藏创立的黄派喇嘛教现在的目标是对这些民族进行精神上的征服,并将他们视为可能的保卫者。

1566年,鄂尔多斯人率先崇信喇嘛教 〔35〕 。其中一位首领、乌审旗济农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 〔36〕 于该年在一次远征西藏时带回了许多喇嘛,他们开始了使蒙古人改宗的工作 〔37〕 。1576年,轮到库图克图彻辰劝说其叔祖父、土默特部强大的首领阿勒坦皈依喇嘛教,阿勒坦当时正处于极盛时期 〔38〕 。接着,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决定在蒙古人中,以黄教的形式正式恢复喇嘛教[DK]。毫无疑问,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在这一政策上他们受到了其祖先忽必烈和八思巴喇嘛先例的鼓舞。阿勒坦汗和库图克图彻辰甚至从西藏请来了黄教首领、大喇嘛锁南坚错。他们在青海湖畔以盛大的典礼迎接他,与他举行了一次会议,会上,蒙古教会正式成立(1577年)。阿勒坦回忆说,他是忽必烈的化身,而锁南坚错是八思巴的化身。阿勒坦授予锁南坚错“达赖喇嘛”的称号 〔39〕 ,从此,他的继承者们都沿袭这一称号,于是,黄教使达延和阿勒坦复辟的成吉思汗汗国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帝国,反过来,精神上获得新生的蒙古人为教会服务。

锁南坚错在返回西藏时,把一位名叫惇果尔文殊师刊呼图克图的“活佛”留在蒙古,他在库库河屯的阿勒坦附近的地方住下。阿勒坦汗死(1583年)后,锁南坚错于1585年返回土默特部主持了他的火化仪式。

接着是察哈尔大汗图们札萨克图(1557—1593年在位)崇信喇嘛教,并以佛教教义为基础颁布了一部新的蒙古法典。他的第二代继承人、林丹大汗(1604—1634年在位)还建立了一些寺庙,并让人把《甘珠尔经》[即《大藏经》的半部]从藏文译成蒙古文。喀尔喀人早在1558年就已经开始信奉西藏佛教,1602年,另一位“活佛”迈达里·胡土克图 〔40〕 与他们一起住在库伦地区,在那里,他的灵魂转世代代相传,直至1920年。 〔41〕 。

阿勒坦汗和达延系的其他王公们在与其人民一起皈依西藏佛教时,他们认为他们正在追随忽必烈的脚步。但是,当忽必烈崇信佛教时,蒙古人对中国的征服几乎已经完成。然而,尽管阿勒坦汗不止一次地攻入长城,火烧北京城郊,但是,他所做的仅此而已,蒙古的征服不得不又从头开始。不过,喇嘛教的盛行对东蒙古人产生了立即见效的松弛作用。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特别是前者,在虔诚的西藏教权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很快丧失了阳刚之气。这种佛教,曾经把唐朝的可怕的吐蕃人改造成了宗喀巴的梦想者和创造奇迹者,它将使近代蒙古人更衰落,因为他们缺乏任何富于哲理性的品质,除了偏执和教权主义外,从新宗教中他们一无所获。15世纪末宣布要再现成吉思汗国史诗的人们,现在突然停止了脚步,陷入顺从的惰性,除了给他们的喇嘛提供奢侈的生活外,无所关心。正如鄂尔多斯部王公萨囊彻辰所记录的那样, 〔42〕 他们的历史表明他们已经忘掉了世界征服者及其光荣,他们只梦想征服灵魂。

当获得了这种精神超脱和达到神圣境界之后,东蒙古人被卡尔梅克人,或者是满族人征服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像考朗特所评论的那样,惟一的问题是两者中,谁将使东蒙古人跌落。

6.满族对中国的征服

正如我们所见,通古斯人占据着亚洲东北部的一个非常大的地带:满洲(有满族、达呼尔族、高丽族,玛尼基尔族,比拉尔族和金人)、俄属沿海省(奥罗奇人)、叶尼塞河中游东岸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中通古斯卡河和下通古斯卡河流域(叶尼塞人和恰波吉尔人)和勒拿河与石勒喀河之间的维季姆地区(奥罗楚恩人)、从黑龙江到堪察加半岛附近的鄂霍次克海周围地区(基列人、萨马吉尔人、奥尔恰人、涅格达人、拉列基尔人、伊卡基尔人、拉穆特人、乌楚尔人等民族)。与人们长期相信的事实相反,这些民族在远东的古代史上没有发挥作用,直到12世纪以前的中世纪初期亦如此,惟一的例外是通古斯人中的一个部落在7世纪末所建的渤海国。它一直维持到926年,它的疆域包括整个满洲和高丽最北部,甚至在那时,渤海国组成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那些将文化传给了这些靺鞨通古斯人的高丽移民。渤海国的都城在松花江支流、忽尔卡河(即牡丹江)畔宁古塔(宁干)南的忽汗城,渤海国代表了通古斯人的第一个文明的政治实体。如上文所提到的,它于926年被契丹(即一支蒙古族人)征服者阿保机灭亡。

随着女真人的崛起,通古斯人第一次跻身于历史主流,通古斯人的女真各部落居住在山林中的乌苏里江流域,这片山林地穿过后来成为满洲国的东北部,然后穿过俄属沿海省。12世纪最初几年中,这些女真人在完颜氏族的一位能干首领、名叫阿骨打的人的率领下(1113—1123年),征服了包括满洲、察哈尔和中国北部的契丹国(1122年),从中国宋朝手中夺取了长江以北中国的几乎所有省份,建立了通古斯人的第一个帝国,即金国;北京是金国的都城之一,金国从1122年起一直延续到1234年时被成吉思汗的蒙古人最后灭掉。中国编年史记载了女真人的勇敢精神,最后一批女真人以这种精神与成吉思汗及其子窝阔台奋力争夺每一寸土地,因此,将他们的失败推迟了几乎25年。这些编年史还记载了蒙古将军们常常对这种绝望的英雄主义和忠诚惊叹不已 〔43〕 。

中国的蒙古帝国灭亡之后,明初,女真人(或像他们不久将要被称呼的那样,满族人)居住在松花江和日本海之间,他们或多或少地承认了明朝的宗主权。像他们11世纪的祖先一样,他们是一群与文化主流隔绝、靠渔猎为生的森林氏族 〔44〕 。1599年,他们能干的首领努尔哈兹(汉译名努尔哈赤)开始把7个女真部落重新统一为一个汗国,并于1606年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满族国。王室的第一个大本营是鄂多理,位于松花江支流忽尔卡河河源边,在后来的宁古塔城附近;但是,甚至他在此以前,努尔哈赤已经在更南方、沈阳东北的长春居住,该地有努尔哈赤四代祖先的墓地。直到当时,满族各部仍使用古女真文,他们把这种文字归功于12世纪的金国,它源于中国的表意文字,不过这种古汉式女真文字不足以表达通古斯语音,大约1599年,努尔哈赤的满族人对源于古回鹘字的蒙古字母做了某些修改后加以利用。

努尔哈赤不久就发现在万历皇帝统治时期(1573—1620年)的明朝中国已经陷入衰落状态,他于1616年称帝。1621—1622年,他夺取了当时称为沈阳(今天称为盛京)的边境重镇,1625年他在此建都。1622年,他占领辽阳。1624年,他接受了蒙古族科尔沁部的归顺,科尔沁部游牧于兴安岭以东和松花江拐弯处以西的地区。到努尔哈赤死时(1626年9月30日),他已经使满洲成为一个具有严格军事组织的坚实的国家。

努尔哈赤之子、继承人阿巴亥(1626—1643年在位)继续父业。当满族人正在实现他们的统一之时,蒙古人却在破坏他们中尚存的统一。察哈尔汗林丹(1604—1634年在位),获得了对整个东蒙古人的大汗的称号,他徒劳地试图保持他对这些部落的宗主权。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起来反对他的霸权。鄂尔多斯首领额璘臣济农家族在喀喇沁和阿巴噶两部的援助下打败了林丹(1627年),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不愿服从察哈尔汗(即与他们同族的首领),他们转向满族君主阿巴亥表示效忠。满族人进攻林丹汗,迫使他逃往西藏,并于1634年死于西藏。后来,察哈尔部也屈服于阿巴亥,阿巴亥允许林丹家族继续为他们的首领。林丹的儿子中主要的一个是额哲洪果尔,他于1635年承认自己是阿巴亥的属臣。同年,阿巴亥还接受了鄂尔多斯部首领额璘臣济农的归顺。1649年,鄂尔多斯部重编成6个旗,每一旗都由出身于成吉思汗后裔、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家族的宗王统治 〔45〕 。于是,整个内蒙古已被圈入了满族帝国之内,从此,察哈尔、土默特和鄂尔多斯诸汗以忠诚的纽带和封建的效忠誓言与满族王朝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直延续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止。

严格地说,明朝中国不是亡于满族的攻击,而是自取灭亡。明崇祯帝(1628—1644年在位)只是一个文人学者而已。勇敢的冒险者李自成使自己成了河南和山西(1640年及其后)的统治者,最后,于1644年4月3日占领北京,而倒霉的崇祯皇帝为避免落入李自成之手而上吊自尽。明朝还剩下最后一支军队,它在山海关地区与满族人作战。这支军队的首领吴三桂首先想惩办李自成,开始与满族人达成一项协议,在满族军队的支持下袭击北京。在永平的门槛边打了一次胜仗之后,吴三桂把这位篡位者赶出了北京。接着,他对满族辅助军表示感谢,并客气地敦促他们撤退。但是,满族人一旦进入了北京,俨然以北京君主的身份行事。他们的阿巴亥汗于1643年9月21日去世,他们拥立他6岁的儿子顺治为中国皇帝。被他们愚弄了的吴三桂现在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的同伙,从他们那里接受了在陕西境内的一个公国,后来,又被赐予在四川和云南境内的一个范围较大然而远离中原的总督区。顺便提一下,正是他们除掉了惟一能够抵制满族入侵(1644年)的中国军事首领李自成。

于是,满族人不是通过征服,而是用计谋成了中国北部的君主。他们将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征服中国南部,然而,他们所遇到的抵抗完全不能与宋朝对成吉思汗蒙古人的抵抗相比,那次抵抗持续了半个世纪的(1234—1279)。当时有一位明朝王子已经在南京称帝。满族人夺取了南京,称帝的这位王子自溺而死(1645年)。明朝另外的三位王子:鲁王、唐王和桂王,分别在更南方的浙江杭州、福建福州和广州地区竭力地组织抵抗。但是,他们之间的不和对入侵者有利。1646年,满族人战胜了鲁王和唐王,征服了浙江和福建。桂王永历(或永明)在广西桂林安居下来,他的随从们大部分是基督教徒,他们抗战有力。他的将军、英勇的瞿式耜(也是一个基督教徒)粉碎了满族军对桂林的第一次进攻(1647—1648年)。但是,满族军在中国支持者们的帮助下,消灭了这一小支忠义军,占领了广州,而明朝最后一批统治者们逃往云南(1651年)。

现在,满族人成了全中国的主人,像在他们之前的蒙古人一样,甚至更彻底地使他们自己适应于中国环境。其首领们:顺治(1643—1661年在位),顺治死后以其年幼之子康熙名义进行统治的摄政王们(1661—1669年),特别是康熙本人的长期统治(1669—1722年在位),接着是康熙之子雍正(1723—1735年在位),以及雍正之子乾隆(1736—1796年在位),全都是以地道的中国传统中“天子”的身份行事。无疑,他们比忽必烈及其孙子们更能够献身于这一角色。13和14世纪在中国的成吉思汗族的皇帝们,甚至在成为天子之后还一直是蒙古大汗,当他们成为中国19个朝代的继承者时,他们仍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仍是突厥斯坦、波斯和俄罗斯诸汗国的宗主,在那些汗国是由他们的堂兄弟察合台家族、旭烈兀家族和术赤家族统治。另一方面,满族人除了他们贫瘠的满洲故地(该地当时是一片森林和林中旷地)外,专心致力于中国的帝国,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比忽必烈家族在精神上更少保留地、更加彻底地汉化。事实上,满族人从未像忽必烈后裔那样被驱逐出中国,他们被同化了。当1912年中国人推翻他们的王朝时,原满族征服者们已经长期被同化,并融入了中国主体,尽管帝国法令企图保护他们种族的纯洁性,但是,同化不仅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且发生在满洲本土上,在那里,通古斯人已经全部被来自河北或山西的居民同化或淘汰。以至于人种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通古斯人的领地只是从黑龙江开始。这种渗入的结果,是从沈阳到哈尔滨和从哈尔滨到海龙的天子之国的移民们把满洲森林通统砍光而改种了稻子和大豆。

7.17世纪的西蒙古人

东蒙古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内蒙古的蒙古人由于1635年(即满族人占领北京前9年)给予满族王朝的支持,对满族王朝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后,当满族的统治已经巩固时,这些东蒙古人中的一部分作了重新考虑。忽必烈后裔长支之首、察哈尔汗布尔尼试图发动东蒙古人反对康熙帝的大起义。他于1675年先从其邻部土默特人开始,但是,他太晚了。布尔尼被清军击败,并被俘。这是在内蒙古发生的最后一次骚动,从此,内蒙古地区的各旗成为驯服的臣民。

威胁着中国的满族帝国的真正危险是在其他地方。它不是曾经令人害怕的、现在已处于绝望的衰落之中的东蒙古人;而是西蒙古人,他们由于东蒙古人的衰落而受益,他们企图为自己恢复成吉思汗帝国。

西蒙古人(或如他们自称的那样:卫拉特人,即同盟者,突厥人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 〔46〕 在15世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人们的注意。他们从1434年到大约1552年间,统治着整个蒙古地区,此后,他们被以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为代表的东蒙古人打败,并被赶回科布多地区。甚至在科布多,他们也受到一位喀尔喀王公阿勒坦汗的驱赶,被推向了更西方,进入了塔尔巴哈台。

除此之外,卫拉特联盟自从他们的额森台吉汗去世(约1455年)以后,就瓦解了。长期以来组成西蒙古汗国的四个盟邦民族重新获得了他们的独立。下面将要叙述这四个民族的历史(按乾隆帝时期提供的材料)他们是: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还有臣属于杜尔伯特部的辉特部 〔47〕 。以上四部尽管在政治上各不相属,但仍聚集在“四联盟”,即杜尔本·卫拉特的总称号之下。他们还被称为“左翼民族”,按字意是“左手”,即准噶尔人,西方由此得出Dzungars一名。正像乾隆声明的那样,该名最初可能是适用于四部。尽管后来它只限于统治部落绰罗斯部 〔48〕 。人们还知道,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和辉特部诸王属于同一个家族。至于土尔扈特,其名称来自蒙古字(Torghaq,复数Torgha'ut),意“卫队”、“哨兵”,他们服从于至今仍夸口是古克烈王后裔的一个王朝 〔49〕 。最后,和硕特统治家族宣称他们是成吉思汗弟哈撒儿的后裔。统治部落是绰罗斯部,也被称为厄鲁特部,西方著作家们由此拼作Eleuthes,由于错误的词源,该名有时被贬义地用来指整个四部卫拉特人 〔50〕 。

在这一期间,西蒙古人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动荡不安(对此仍要讨论),在知识领域内也有新的活动。正是在大约1648年,通过扎雅班第达的改革,西蒙古人完善了古回蒙字母,为了利于蒙古语音的转写,他依靠区分符号引进了七个新的字母 〔51〕 。

8.卡尔梅克人的迁移

17世纪初,阿勒坦汗率领的喀尔喀人对卫拉特四部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一部推着另一部,导致了各民族的大转移。阿勒坦汗在把绰罗斯部从科布多向西赶到叶尼塞河上游时,迫使土尔扈特人进一步向西移动。正是这时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放弃了准噶尔地区(1616年),踏上了向西的道路,穿过了咸海和里海以北的吉尔吉斯—哈萨克草原。小帐的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和诺盖部试图把他们先后阻拦在恩巴河西岸和阿斯特拉罕附近。和鄂尔勒克打败了这两部。他的影响向北直达托博尔河上游,他把女儿嫁给失必儿汗国昔班朝末代可汗库程之子伊施姆汗(1620年)。向南,在入侵过程中,他的部落民于1603年掠夺了希瓦汗国,这种入侵在希瓦汗阿拉不·穆罕默德一世(1602—1623年在位)和伊斯芬迪亚(1623—1643年在位)统治期间又重新开始。在西南方,土尔扈特人从1632年起开始定居在伏尔加河下游。和鄂尔勒克于1639年征服了里海以东的曼吉什克半岛山区的土库曼人,就在此后,该地区一直臣属于和鄂尔勒克家族。1643年,和鄂尔勒克将其部落约5万帐迁到阿斯特拉罕附近,但是,他在与地区居民的一次战斗中被杀 〔52〕 。

尽管发生了这一不幸的事件,土尔扈特人继续占领了从伏尔加河河口到曼吉格什拉特半岛之间的里海北部草原,他们由此继续去掠夺希瓦汗国诸城:赫扎拉斯普、柯提和乌尔根赤。在和鄂尔勒克的孙子明楚克汗(1667—1670年)统治期间,土尔扈特人把三个土库曼部落从曼吉什拉特半岛驱逐到高加索 〔53〕 。另一方面,土尔扈特人已经获得了俄罗斯的友谊,并不止一次地承认了俄国的宗主权(1656,1662年)。明楚克之子阿玉奇汗(1670—1724年在位)加强了亲俄的政策。1673年2月26日,他在阿斯特拉罕拜访了莫斯科长官,承认自己是沙皇的属臣,得到盛大的接待。土尔扈特人是佛教徒,俄国的政策旨在用他们对付克里米亚的穆斯林汗国,以及同样是穆斯林的乌拉尔河畔的巴什基尔人和库班的诺盖人。广义而言,这就是所发生的事情。然而,俄国人与卡尔梅克人之间也发生过一些纷争,如在1682年,当俄国人要求阿玉奇交出一个人质时,阿玉奇反叛俄国,并发动了一次对喀山的掠夺性远征,此后,他又成为沙皇的属臣。1693年阿玉奇以俄国人的名义先后发动了对巴什基尔人和诺盖人的成功的战役。彼得一世于1722年肯定了他的功劳,在萨拉托夫隆重地接见他 〔54〕 。

总之,在俄国的保护下,土尔扈特汗国繁荣昌盛。当1770年某些俄国代理人的愚蠢行为使渥巴锡汗率其部向中亚撤退时,汗国的疆域已是从乌拉尔河到顿河,从察里津到高加索之间。土尔扈特大喇嘛确定撤退的日期是1771年1月5日。7万多户卷入了这次出迁。土尔扈特人渡过乌拉尔河,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抵达图尔盖。在图尔盖,他们先后受到奴儿·阿里汗率领的小帐和阿布赖率领的中帐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的骚扰。最后,这些不幸的移民在到达巴尔喀什湖之后,又受到进一步的攻击,这次是喀喇吉尔吉斯人(或称布鲁特人)对他们发动进攻。幸存的人最终抵达伊犁河谷,在那里,他们得到中国政府的给养和安置 〔55〕 。

9.柴达木和青海地区的和硕特汗国,西藏教会的保护者

当土尔扈特人在威海—里海草原上去创建自己的帝国时,卫拉特人(或卡尔梅克人)的另一支把目光转向西藏。

在17世纪的最初25年中,喀尔喀人的压力从后面把“杜尔本·卫拉特人”推向西方,这一压力的结果,和硕特部在额尔齐斯河畔、斋桑湖周围(即今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扎营,其范围一直延伸到雅米谢威斯克。大约1620年,他们的首领拜巴噶斯巴图尔崇信西藏黄派喇嘛教。他十分虔诚,以至于在他的热心鼓动下,另外的三个卡尔梅克王:绰罗斯部首领哈剌忽剌、杜尔伯特部的达赖台吉和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各派遣他们的一个儿子到西藏学习喇嘛教。以后拜巴噶斯的两个儿子继承其位,鄂齐尔图(车臣汗)统治着斋桑湖地区,阿巴赖台吉统治着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的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巴赖台吉与其父一样,是一位热诚的佛教徒,他在额尔齐斯河以西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和塔拉之间建了一座喇嘛寺庙。

拜巴噶斯的弟弟顾实汗于1636年到青海附近去碰运气 〔56〕 ,在青海周围和柴达木为自己开辟了一块领地。他在喀木,或者说西藏东部扩大自己的地盘,使该地区服从于他的世俗权力和黄教的精神权威。因为顾实汗像和硕特部的所有诸王一样是热诚的喇嘛教徒。在当时,黄教受到了一大危险的威胁,原红教的保护者、西藏第巴藏巴王占据了拉萨(1630年与1636年间)。黄教首领达赖喇嘛阿旺·罗卜藏请求顾实汗的帮助,顾实汗立刻前来组织了一个“神圣同盟”保卫黄教。参加该联盟的有卡尔梅克人其余各支的所有王公:顾实汗的侄儿、斋桑湖地区和塞米巴拉金斯克的鄂齐尔图和阿巴赖台吉;绰罗斯部首领巴图尔洪台吉,他当时统治着乌伦古河流域、黑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河流域;甚至连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也加入了,当时他正在夺取咸海和里海以北草原。但是,只是顾实汗与他的兄弟昆都仑乌巴什实际担负着圣战的任务。在第一次远征(大约1639年?)时,他进入西藏,并打败了达赖喇嘛的所有敌人,无论是红教的支持者,还是原本教巫师。在第二次战役中,他捉住第巴藏巴(约1642年?),占领拉萨,宣布达赖喇嘛阿旺·罗卜藏为西藏中部(乌斯藏)的君主。作为和硕特部王授予他世俗权力的标志,罗卜藏在原西藏诸王王宫,即拉萨的布达拉宫地址上建立住所(1643—1645年)。反过来,已经成为青海、柴达木和北部西藏君主的顾实汗得到大祭司的承认,作为拉萨地区黄教的保护者和世俗权力的代表人,直到他于1656年去世以前,他确实如北京宫廷所称呼的那样,是“西藏的可汗” 〔57〕 。

青海和柴达木的和硕特王国,及其在西藏的保护国,在顾实汗死后传与其子达延汗(1656—1670年在位),以后又传给他的孙子达赖汗(1670—1700年在位),达赖汗之子拉藏汗(1700—1717年)也表现出是一位黄教的热诚保护者;他恪尽职责,召集会议选举“活佛”。因此,他不得不干涉西藏事务,反对专权的大臣桑结嘉措,该大臣在年幼的达赖喇嘛的名义下,以黄教首领的身份实施统治。拉藏汗于1705至1706年进入拉萨,处死了这位可怕的大臣,废掉错误选举出来的小达赖喇嘛,以一位更加顺从的人取代了他(1708—1710年)。青海和塔里木地区的和硕特部统治者,从顾实汗到拉藏汗,与西藏“教廷”的关系有些像丕平和查理大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由于黄教在中亚和远东事务中的影响是如此重要,和硕特部首领们的这种崇高地位必将会遭到嫉妒。卡尔梅克人的另一支部落,即绰罗斯部,已经成为准噶尔地区最重要的一支,他们的目的是要确保本部所拥有的这种关键地位。绰罗斯部首领大策凌敦多卜于1717年进军西藏。连续三个月内,拉藏汗把绰罗斯人堵在纳木错湖以北,后来,由于兵力悬殊而被迫退往拉萨。大策凌敦多卜于12月2日占领拉萨,拉藏汗被赶出拉萨。拉藏汗坚守布达拉宫到最后,以后,他在逃跑时被杀 〔58〕 。于是,和硕特对西藏的保护权结束了;然而,被顾实汗从额尔齐斯河带来的和硕特部民仍然形成了柴达木地区居民中的基本成分,与他们同种族的另外三个部族仍继续生活在青海东北部和西部,以及青海东南部的索克巴地区的鲁仓和拉加寺。

留在斋桑湖附近的额尔齐斯河畔的和硕特人在鄂齐尔图彻辰和阿巴赖两兄弟的统治下遭受了兄弟之间互相倾轧之苦。阿巴赖被打败后迁出该地,并与土尔扈特人争夺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草原,捉住了土尔扈特首领明楚克(约1670年)。但是,土尔扈特人立即进行了报复,他们捉住阿巴赖,并驱散了他的部落。留在斋桑湖一带的鄂齐尔图受到绰罗斯部首领噶尔丹的攻击,并于1677年被处死,噶尔丹使他的一些部民归顺,而其余的人投奔定居在柴达木和青海地区的和硕特人 〔59〕 。

10.绰罗斯王朝下的准噶尔王国:巴图尔洪台吉的统治

像土尔扈特部和和硕特部一样,卫拉特部落(或者称卡尔梅克人,或者称准噶尔部,因此这三个名字都指同一族),即绰罗斯人和杜尔伯特人,已经被喀尔喀人赶出蒙古西北部,甚至被推向更远的西方。绰罗斯人在后来成为科布多省的乌布萨泊地区与喀尔喀人的阿勒坦汗进行了一场苦战之后,大约于1620年被迫解散 〔60〕 。其中一些人与杜尔伯特部的一部分人一起朝北进入西伯利亚 〔61〕 ,进入了乌拉拉周围的鄂毕河上游山区,在那里,以后苏联人组成了一个“卫拉特自治共和国”,有的人甚至朝更远的北方,向着今天称为巴尔瑙尔的地区迁移,来到楚麦什河和鄂毕河汇合处。但是,绰罗斯人中的大多数,以及跟随他们的杜尔伯特同盟者,最终在塔尔巴哈台周围,在黑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叶密立河和伊犁河流域定居。绰罗斯人力量的源泉(这种力量维持了他们对另一个卫拉特部的霸权)是他们仍与蒙古的故乡之地保持着联系,而土尔扈特部和和硕特部已经分别迁往里海以北和青海地区。因此,绰罗斯人的可汗们,与他们的杜尔伯特部和辉特部属臣们一起,能够重建卫拉特国,或者像此后将被称呼的那样,准噶尔国。准噶尔一名将指绰罗斯人及其联盟者,即服从绰罗斯诸汗的杜尔伯特部人和辉特部人 〔62〕 。

在前往重新征服蒙古之前,遏制住绰罗斯部民的瓦解,并将他们安置在塔尔巴哈台地区的第一位绰罗斯部首领是哈喇忽剌,据巴托尔德记述,他死于1634年 〔63〕 。他的儿子巴图尔洪台吉继承了他(1634—1653年在位),并继续他的事业 〔64〕 。他希望把准噶尔人安置在塔尔巴哈台,他在叶密立河畔的和布克赛尔 〔65〕 (即今楚固恰克)附近建立了一座用石砌成的首都。考朗特说,他有时住在新都城内,有时在伊犁河畔或科布多西南地区扎营,他很乐意隆重地接见外国王公的使者们和西伯利亚巡抚的使者们,这位游牧的武士正在转变成一位立法和发展农业和贸易的王公 〔66〕 。

巴图尔洪台吉对游牧地在西起突厥斯坦城,东至伊犁河之间的大帐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发动了几次胜利的远征。在反大帐可汗伊施姆的第一次远征期间,他于1635年捉住了该汗的儿子叶汗吉尔。但是,他的俘虏逃走了。1643年,巴图尔再次进攻叶汗吉尔,当时叶汗吉尔已经成为苏丹。在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和阿巴赖的帮助下,巴图尔又打败叶汗吉尔,因此,吉尔吉斯这些游牧的突厥人(他们是十分肤浅的伊斯兰教徒,布哈拉的定居各族曾在他们面前发抖)现在遭到了比他们更灵活的另一些人群的袭击,这些人在种族上是蒙古族,宗教上是佛教徒。由于巴图尔洪台吉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上文已经提到,他在1638年时如何援助青海和柴达木地区的和硕特部王顾实汗进行神圣战争的情况,这次战争把西藏黄教从它的压迫者手中解放出来 〔67〕 。

11.噶尔丹的统治(1676—1697年):准噶尔帝国的建立

根据波兹尼夫的看法,在巴图尔洪台吉于1653年去世时,他的一个名叫僧格的儿子夺取了准噶尔部王位(大约1653—1671年在位)。大约1671年僧格被他的两个兄弟车臣汗和卓特巴巴图尔杀害。 〔68〕 巴图尔洪台吉的第四个儿子噶尔丹 〔69〕 (生于1645年)曾被送到拉萨的达赖喇嘛处,他在拉萨成了寺院教士。大约1676年,在从达赖喇嘛那里获得了宗教特许权后,他从拉萨返回,杀死他的兄弟车臣汗,并赶走了另一位兄弟卓特巴巴图尔,被承认为绰罗斯人的可汗和其他准噶尔部落的宗主 〔70〕 。

噶尔丹的胜利是由于得到了斋桑湖地区的和硕特部汗鄂齐尔图的支持。然而,他于1677年毫不犹豫地转而进攻鄂齐尔图,打败并杀死了他,兼并了他的领土和他的一些部民,把其余的部民朝甘肃方向驱赶。 〔71〕

这次政变之后,噶尔丹成了一个牢固建立起来的准噶尔国的君主,其疆域从伊犁河到科布多以南,国内有杜尔伯特部人、和硕特部残余和辉特部人——简言之,所有还未迁走的卫拉特人——都很守纪律地服从于绰罗斯人的王室。同样地,成吉思汗曾经把13世纪的所有蒙古人都统一在孛儿只斤部下。既然他在祖传之地塔尔巴哈台周围也有可以随意调遣的可靠臣民,于是,噶尔丹开始征服中亚。

他的第一个行动是在喀什噶尔。在这一地区,宗教和卓家族 〔72〕 日益削弱了察合台诸汗的权力并且狡猾地替代之,或者是将一种穆斯林教权或伊斯兰教神权添加进这个原成吉思汗国内,于是,该地的两个和卓家族,即白山派和黑山派,掌握着实权,前者在喀什城,后者在叶儿羌。大约1677年,察合台末代汗伊斯迈尔起而反抗,迫使白山派首领哈司剌·阿巴克和卓逃离喀什。 〔73〕 阿巴克逃往西藏,在那里他乞求达赖喇嘛的帮助。当人们考虑到佛教的僧侣政治与穆斯林之间的鸿沟时,阿巴克的这一举动可能显得奇怪。但是,在政治领域内,不论哪一种教义,两种形式的教权主义都是一致的。这位“佛教教皇”仍认为他从前的“唱圣歌的童子”噶尔丹会忠实于他的命令,邀请他使穆罕默德的代表在喀什复位。噶尔丹是极其热心地服从他,因为这一使命除了使他能够在喀什噶尔建立准噶尔人的保护国这一事实外,还使他成为喇嘛教会和伊斯兰教会两者的卫道士。

于是,以下事情发生了。噶尔丹顺利地占领了喀什噶尔,他捉住伊斯迈尔汗,并送往伊犁河畔的固尔扎监禁(1678—1680年)。他不仅仅满足于使阿巴克和卓作为喀什长官复位,还侵占了另一支和卓家族、敌对的黑山派的利益,把叶儿羌也给了阿巴克。于是,喀什噶尔成了一个准噶尔人的保护国,在这一保护国内,和卓们只不过是绰罗斯汗的地方官。在阿巴克死后,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间又恢复了昔日的争吵时,这一点变得明朗了。准噶尔人监禁了两派首领,即白山派的阿哈玛特和卓 〔74〕 和黑山派的丹尼雅尔和卓,由此达成了总协议。后来丹尼雅尔被选为喀什噶尔长官(1720年),其住地在叶儿羌,但条件是他必须到住在固尔扎的准噶尔洪台吉面前作出谦卑的臣属的表示。此外,准噶尔贵族们在喀什噶尔占有广大的领地。

征服喀什噶尔之后(显然在1681年之后),噶尔丹又占有了吐鲁番和哈密,在此以前,吐鲁番和哈密无疑是由东察合台后裔的一支居住。

噶尔丹现在的目标是重写成吉思汗国的史诗。他激励所有蒙古人去参加夺取满族人(这些暴发者的女真族祖先们曾经被成吉思汗打倒过)的远东帝国。“我们会成为曾经由我们统率的那些人的奴隶吗?这个帝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产!” 〔75〕

为了把蒙古人团结起来,现在,噶尔丹不得不把四位喀尔喀汗纳为他的属臣。喀尔喀汗之间的争吵,特别是扎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之间的敌对,有利于他这样做。他站在扎萨克图汗一边反对土谢图汗,不久就找到了进行干涉的最合法的理由。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的部队,由其弟哲布尊丹巴统率,打败了扎萨克图汗沙喇,沙喇在试图逃跑时被淹死,接着,该军侵入准噶尔领地,杀了噶尔丹的一个兄弟。 〔76〕

噶尔丹迅速作出反应。1688年初,轮到他入侵土谢图汗领土,在鄂尔浑河支流塔米尔河畔歼灭了土谢图汗军,任其部下掠夺建在哈拉和林的成吉思汗族人的额尔德尼昭寺庙:这是准噶尔人正在取代东蒙古人成为蒙古各族首领的明显标志。从噶尔丹那里逃跑之后,土谢图汗与另外几位喀尔喀汗(其中包括被土谢图汗杀死的末代扎萨克图汗的兄弟和继承人策妄扎布)逃到库库河屯附近、即山西西北边境的土默特部境内避难,该地已处于清朝的保护之下,他们恳求满族人康熙皇帝给予帮助。噶尔丹在征服了鄂尔浑河和土拉河地区之后,继续南下到克鲁伦河流域,直达满洲的边境地区(1690年春)。喀尔喀人全境都被准噶尔人征服,从此,准噶尔帝国的疆域从伊犁河一直延伸到贝尔湖。噶尔丹甚至沿着从库伦到张家口之路,冒险向内蒙古进军。

康熙皇帝不可能让这个新的蒙古帝国就在中国的门槛边崛起。他迎战噶尔丹,把他堵在张家口和库伦之间、离北京80里格 〔77〕 的乌兰布通。耶稣会士们为康熙制造的火炮非噶尔丹所能应付,这位新的成吉思汗仓皇失措,逃离喀尔喀境(1690年底)。1691年5月,康熙在多伦诺尔召集会议,会上以土谢图汗和车臣汗为首的喀尔喀部主要首领们承认他们自己是中国——满族帝国的属臣,并同意纳贡,作为对此的回报,他们将得到帝国国库的一笔津贴。他们以个人效忠的纽带进一步承认了他们对清朝的义务,个人效忠后来由于两个家族的联盟而不断加强。在此可以提一下,尽管这种制度是以中国处理“蛮族”的管理经验为基础,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蒙古可汗们附属于满洲大汗的、游牧民对游牧民的形式上。因此,当1912年满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取代之时,蒙古王公们认为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效忠誓言,宣布独立。

1695年,噶尔丹与清朝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噶尔丹又穿过喀尔喀境,长驱直入克鲁伦河流域,目的是要与嫩江边的科尔沁人取得联系,他想怂恿科尔沁人摆脱清朝藩属的地位。但是,科尔沁人将此阴谋通报了北京朝廷。1696年春,康熙皇帝率领全军前去讨伐,他们从张家口直逼克鲁伦河,然后沿河而上追击敌人。 〔78〕 这位准噶尔汗企图避开康熙,但是,康熙的主要将领费扬古率先头部队在土拉河畔追上了他,由于再次使用了火炮和滑膛枪,于1696年6月12日在库伦南的昭莫多打败了噶尔丹。噶尔丹的妻子被杀,她的随从被俘,她的牧民们也留在清军手中。这位准噶尔领导者在损失了半数军队之后,向西逃,而康熙皇帝凯旋地回到北京。清朝的胜利使喀尔喀人重新获得了他们的领地,在第二年夏天,康熙正在准备再发动一场战争把准噶尔人赶回塔尔巴哈台时,得知噶尔丹在病后不久于1697年5月3日已经去世。 〔79〕

满清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的最大利益是在喀尔喀人中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保护国。康熙从准噶尔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四位喀尔喀汗对他是唯命是从,清朝官员住在他们之中,在喀尔喀境内的中心地库伦有一支清朝驻军。此外,在世界观上康熙仍是地道的满族人,能够理解游牧民的心理,慎重地避免干涉东蒙古人的民族组织。他尊重该地区内原部落、军事和行政的划分,即划分为扎格兰(议会或盟),爱马克(部或军团),库西昆(“旗”)和苏木(“箭”或“骑兵中队”)。 〔80〕

在鄂尔多斯人中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老莫斯特尔特记道:“各部按满族八旗的模式分编成为旗,尽管大多数部落仍由原统治家族的王公们统治,但是一些部落,如察哈尔部和归化城的土默特部失去了他们的首领,处于满族官员的统治之下。……属于同一旗中的个人又分属一定数量的苏木之中,依次又分为若干营,苏木受制于章京,营由扎兰统领,这一体制致使贵族(台吉,来自太子)与其部属之间团结的纽带松弛了,缩小了曾经使这些贵族与平民(哈拉抽)区别的鸿沟”。 〔81〕

从疆域的观点来看,康熙帝由于劝哈密的穆斯林王公、阿布杜拉·塔尔汗伯格承认了他的宗主地位,从而控制了东突厥斯坦商路的起点。

12.策妄阿拉布坦统治下的准噶尔汗国(1697—1727年)

康熙皇帝满足于已经确立了的对喀尔喀人的保护权,这一保护权又因噶尔丹的死而得到保证,他没有打算征服塔尔巴哈台的准噶尔国。他任随噶尔丹的侄子、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登上了绰罗斯部王位。况且,噶尔丹一度曾企图处死策妄阿拉布坦,最后,策妄阿拉布坦反叛了他的叔叔, 〔82〕 因此,北京朝廷认为准噶尔各部现在是由中国的一位盟友在统治。事实是,如考朗特清楚地指出,策妄阿拉布坦在采取他叔叔的反中国的政策之前,需要巩固他在塔尔巴哈台和伊犁地区的地位。伊犁地区对于新汗将具有特殊的利益,他似乎选定固尔扎为他的都城,把叶密立城留给他的兄弟大策凌敦罗卜。 〔83〕

在伊犁河地区,准噶尔人的霸权与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发生了冲突。 〔84〕 吉尔吉斯—哈萨克人是一支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族游牧民,他们统治着从巴尔喀什湖到乌拉尔河之间的地区。他们的三个部之间保持着某些松散的联系,但仍服从于同一个汗,即头克汗(死于1718),据巴托尔德说,头克汗被看成是其民的立法者。 〔85〕 在他的统治下,这些终年过着游牧生活的人有了一些小规模的组织,并开始稳定。大约自1597—1598年起,在泰外库勒汗的统治下,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就从乌兹别克人即布哈拉的昔班汗国手中夺取了突厥斯坦城和塔什干城。一百年以后,头克汗在突厥斯坦城里接见来自俄国(1694年)和卡尔梅克人(1698年)的使者。 〔86〕 由于头克汗处于如此强大的地位,他能够利用由于准噶尔人与中国冲突在准噶尔人中所产生的混乱,他毫不犹豫地让人处死了大批准噶尔使者,尤其恶劣的是,还杀害了随行的500人。 〔87〕

17世纪末发生在伊犁河和锡尔河之间草原一角的这桩杀害使团所有成员的事件,显然是游牧部落间的另一种斗争。然而,在它的后面掩盖着的是古老的种族冲突和宗教冲突。西部的草原帝国是属于突厥人呢还是属于蒙古人呢?是属于穆斯林呢还是属于佛教徒呢?正是后者最终取得了胜利。策妄阿拉布坦进攻头克汗并打败了他(1698年)。中帐首领布拉特汗于1718年继承了头克汗,他甚至更不走运。准噶尔人从吉尔吉斯—哈萨克人手中夺取赛拉木城、塔什干城和突厥斯坦城(1723年)。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的三个部落因战败而分裂,各自东西。大帐和中帐的一些首领们承认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宗主权;喀喇吉尔吉斯人,或者说伊塞克湖边的布鲁特人也承认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宗主权。策妄阿拉布坦还维持了其前任噶尔丹所确立的准噶尔人对喀什和叶儿羌的统治。在北方,其兄弟大策凌敦罗卜(其统治地在斋桑湖和叶密立)率军攻打俄国人,一度曾使俄国人退出了叶尼塞河畔的雅米谢威斯克(1716年)要塞。1720年春,一支俄国惩罚性的远征军与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在斋桑湖附近发生冲突;尽管双方武器悬殊:弓箭对付火器,但是,噶尔丹策零还是成功地率2万准噶尔战士堵住了俄国人。斋桑湖盆地仍是准噶尔人的领地。俄国与准噶尔人的边界最终固定以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要塞为界,该要塞是俄国人于当年(1720年)在叶尼塞河畔、北纬50°处建立的。 〔88〕

策妄阿拉布坦未待西部的帝国巩固,就在东部开始实行其叔叔噶尔丹的反满清中国的政策。西藏教会中发生的政治—宗教的动乱给了他机会。自从达赖喇嘛阿旺·罗卜藏于1680—1682年间去世以后,喇嘛教会一直被世俗的第巴桑结嘉措操纵。他为所欲为,先以已故达赖喇嘛(他公开宣称这位达赖喇嘛仍在世)之名统治,后来(1697年)他又在他指定为新达赖喇嘛的一个幼童的名义下进行统治。 〔89〕 第巴桑结嘉措站在准噶尔人一边反对中国。康熙煽动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部拉藏汗反对他,拉藏汗于1705—1706年进入拉萨,处死桑结嘉措,废黜年幼的达赖喇嘛。 〔90〕 在使用了一些复杂计谋之后,拉藏汗和康熙提名了新的达赖喇嘛,并得到中国的正式批准(1708—1710年)。

策妄阿拉布坦心怀叵测地注视着这些变化,西藏教会在蒙古的精神影响是太强烈了,他不能让清朝利用它。大约1717年6月,他派其弟大策凌敦多卜率军入西藏。大策凌敦多卜从和阗出发,经过空前大胆的翻越昆仑山和荒漠高原的行军,然而直奔那曲地区,在那里有和硕特部拉藏汗,即中国一方的代表,他正在打猎娱乐。虽然拉藏汗受到袭击,但是,他还是在那曲和腾格里湖之间的一个隘口(肯定是在桑雄拉关隘)堵住了敌人,直到10月,当他被迫撤往拉萨时,大策凌敦多卜军尾追着他。1717年12月2日,叛乱者们向大策凌敦多卜打开了拉萨的大门,准噶尔军连续三天屠杀了中国方面的所有支持者们(无论是真的还是被怀疑的)。拉萨汗曾试图守住布达拉宫,后来在逃跑时被杀。圣殿布达拉宫遭到掠夺。考朗特惊奇地发现,准噶尔人,这些虔诚的喇嘛教徒,洗劫他们自己的宗教圣城,而以掠夺来的宝物去装饰固尔扎的喇嘛寺庙,然而,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威尼斯人在亚历山大堡和君士坦丁堡的行为不也是如此吗?并且,“遗骨之战”不正是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初期吗?

与此同时,康熙不愿意让准噶尔人占有西藏,或者说,他不能容忍一个其疆域从斋桑湖和塔什干延伸到西藏的准噶尔帝国存在。1718年,他命令四川长官进军西藏,但是,这位长官在到达那曲时被准噶尔军击败杀死。1720年,另外两支清军入藏;一支又从四川进军,另一支从柴达木进入。第二支军打败了准噶尔军,这些准噶尔军在西藏已经引起了藏民们的仇恨,现在(1720年秋)被迫仓皇逃出西藏。大策凌敦多卜带着不到半数的军队退回准噶尔地区。一位亲清政府的达赖喇嘛被扶上位,两位清朝高级官员被派到西藏;担负着操纵黄教政策的任务。 〔91〕

策妄阿拉布坦在戈壁地区也不走运,他的军队未能从清朝驻军手中夺取哈密(1715年)。现在轮到清军发起攻势,于1716年占领巴里坤。然后,两支清军分两路进攻策妄阿拉布坦,一支从巴里坤出发;另一支的活动在更北方,他们占领吐鲁番,并于1720年底,又在乌鲁木齐打败准噶尔军。虽然中国人未能久留在乌鲁木齐,但是,他们在吐鲁番设立了一个军屯区。注意到以下事情是很有趣的,即吐鲁番的穆斯林反对准噶尔人的统治的起义,便利了清朝的行动。 〔92〕

有过远征尝试的康熙皇帝很可能将会发动对准噶尔本地的征服,但是,他于1722年12月去世,他的儿子、不爱习武的雍正继位,使清朝廷于1724年与策妄阿拉布坦议和。 〔93〕 然而,这次和平只不过是一次休战而已。因为当策妄阿拉布坦于1727年底去世前,他已经通过占领吐鲁番又恢复了对清朝的攻势,吐鲁番的穆斯林居民已逃到中国境内的敦煌。

13.噶尔丹策零的统治(1727—1745年)

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新准噶尔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中国非常的敌视,以致雍正皇帝于1731年与他们重新开战。一支清军从巴里坤前往乌鲁木齐, 〔94〕 击溃了集结在那儿的敌军。但是,清军没有留在乌鲁木齐。再往北,另一支清军一直来到科布多,甚至越过科布多、进入了准噶尔腹地, 〔95〕 但在两个月之后被击败,几乎全军覆没,雍正皇帝灰心丧气,下令军队撤出科布多和吐鲁番两地。

噶尔丹策零企图利用清军这次失败,派其叔叔大策凌敦多卜入侵喀尔喀境。 〔96〕 大策凌敦多卜从已经得解放的科布多出发,一直推进到克鲁伦河,但是,喀尔喀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他们在拜塔里克河、土拉河和翁金河的各渡口设防(据《东华录》记),准噶尔人在1731年底以前都未能在喀尔喀立住脚。1732年春,那些离开乌鲁木齐前往哈密去驱逐清朝驻军的准噶尔人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同年夏末,一小支正在进攻喀尔喀部境内的准噶尔军在和林附近受到一位喀尔喀王的突然袭击,部分人被杀。 〔97〕 现在轮到清军采取攻势。他们于1733—1734年夺取地处杭爱山中心的乌里雅苏台,兵锋直至黑额尔齐斯河。甚至科布多也被夺回。 〔98〕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胜利,并且明显地仍占领着(也许是暂时)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但是雍正皇帝于1735年提出与噶尔丹策零缔约,通过该条约,中国将保留杭爱山以东地区(即喀尔喀部境),而准噶尔人将得到该山脉以西和西南地区(即准噶尔和喀什噶尔)。在此基础上达成了不言而喻的休战协议,雍正去世(1735年)以后,其子、继承人乾隆皇帝于1740年认可了这一条约。这次和平一直维持到1745年底噶尔丹策零去世时。 〔99〕

14.清朝合并准噶尔地区

噶尔丹策零去世后,紧接着是准噶尔国内的动乱时期。噶尔丹策零之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约1745—1750年在位),是一个放荡而残忍的年轻人,他被贵族们弄瞎了眼关在阿克苏。众人不服新汗喇嘛达尔札(1750—1753年在位)的统治。 〔100〕 已经臣服于绰罗斯部洪台吉一个世纪之久的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辉特部威胁要摆脱绰罗斯部而独立。统一丧失了,准噶尔国也随之而消失。最后在1753年,一位名叫达瓦齐的能干首领、即策凌敦多卜的孙子,在辉特部王、噶尔丹策零的女婿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进军固尔扎,处死了达尔札。 〔101〕 达瓦齐被拥立为汗(1753—1755年在位)后,现在不得不与他昔日的盟友阿睦尔撒纳展开了争夺,阿睦尔撒纳住在伊犁河畔,表现得俨然像一位独立的王公。达瓦齐打败并驱逐了他。

阿睦尔撒纳与辉特部、杜尔伯特部与和硕特部的许多首领一起逃到清朝境内避难(1754年),在那里,他为乾隆皇帝效劳。乾隆在热河隆重地接见了他,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于1755年春,由满族将军班第率清军护送他返回准噶尔。班第兵不血刃地进入固尔扎。达瓦齐逃走,但其后不久在阿克苏被发现,并被交给班第,班第把他送到北京,他受到乾隆皇帝的优待,1759年他在北京善终。 〔102〕

与此同时,清将班第现在作为抚远大将军驻守固尔扎,他立即宣布准噶尔人政治上解体,并且给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辉特部各部都提了一位汗王的名,阿睦尔撒纳原希望至少可以获得达瓦齐遗产的一部分,现在非常失望。班第为控制他的愤怒,强迫他前往北京。然而,阿睦尔撒纳在途中逃跑,返回固尔扎,煽动准噶尔人反对清统治。班第已轻率地缩减了他的军事力量,现发现自己已被敌人包围,因毫无被营救的希望而自杀(1755年夏末秋初)。 〔103〕

一位名叫兆惠的能干的满族将军挽救了这一形势。1756年冬天,他被围在乌鲁木齐,他一直坚持到从巴里坤来的援军的到来。1757年春,他深入塔里巴哈台的叶密立河畔,而另一些清军被派去收复固尔扎。阿睦尔撒纳四面受敌,逃到西伯利亚俄国人那里避难(1757年夏季)。 〔104〕

到此,准噶尔人的独立结束了。广言之,准噶尔地区,即科布多地区、塔尔巴哈台、伊犁流域或称固尔扎省直接并入中国帝国。甚至该地区居民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准噶尔人民,主要是绰罗斯部民和辉特部民(杜尔伯特部遭受的磨难较轻)几乎全部被根除。清朝以来自各地的移民充实其地,其中有吉尔吉斯—哈萨克人,来自喀什噶尔的塔兰奇人,或穆斯林,来自甘肃的东干人(或回民),察哈尔和喀尔喀居民,图瓦族的兀良哈人(或称索约特人),甚至有来自满洲的锡伯族和高丽族移民。1771年,另一批移民即土尔扈特人来到,土尔扈特在其汗渥巴锡率领下,离开伏尔加河下游,又返回故地伊犁流域。乾隆皇帝在北京接见了渥巴锡,并给予最隆重的欢迎,并为他疲惫不堪的人民提供粮食,同年,把他们安置在固尔扎东部和南部,在裕勒都斯河谷和乌伦古河上游河谷, 〔105〕 在那里,他们有利于填补因他们的兄弟部落绰罗斯部和辉特部被消灭而造成的空地。

15.西蒙古人的厄运

准噶尔汗国的灭亡结束了蒙古人的历史。如果按狭义上的蒙古人一词而言(即把那些有可能是,或者肯定是属蒙古种的古代民族,如柔然和契丹,排除在外),真正蒙古人的历史始于12世纪末,是随着成吉思汗而开始的。很快蒙古人就达到其顶峰,成吉思汗在当选为汗之后只需要20年(1206—1227年)就统一了草原,并开始对中国和伊朗采取行动。在以后的50年里,继续征服了中国和伊朗的其余地区,除印度以外(由于山脉的阻碍,印度自成一大陆),蒙古帝国成了囊括亚洲大陆的帝国。这种统治的崩溃几乎像它的崛起一样迅速。到1360年时,蒙古人已经丧失了中国和伊朗,事实上也失去了河中,他们在亚洲所保住的是蒙古地区和蒙兀儿斯坦,后来蒙兀儿斯坦构成了中国突厥斯坦的北部。

不过,成吉思汗国的征服和成吉思汗帝国只是由东蒙古人完成的,即生活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和鄂尔浑河畔的那些蒙古人。西蒙古人,即卫拉特人或卡尔梅克人,以同盟者的身份汇入了成吉思汗史诗之中,只起着从属的作用。结果,在灾难性的羞辱(在成吉思汗后代的心目中,蒙古人被赶出中国是从未有过的丢脸)之后,西蒙古人试图从衰落中的东蒙古部落手中夺取草原帝国,像成吉思汗一样,完成对中国的征服。他们几乎获得了成功,因为他们于1449年捉住明朝皇帝。但是,由于他们从未能攻占北京,他们的胜利没有产生任何效果。不到50年之后,第一卫拉特帝国就崩溃了,随着达延及其孙子阿勒坦汗的出现,在东蒙古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吉思汗国复辟了。这一复辟汗国当时给人们造成了很深的印象,致使中国人认为成吉思汗时代又来到了。然而,正像阿勒坦不是忽必烈一样,达延也不是世界征服者,这个复辟汗国在西北部几乎没有超过科布多,在东南部几乎没有越过长城,并且,汗国末期已把精力转向宗教目标,正处于蒙古人全面皈依西藏黄教的佛教的高峰。觉醒中的蒙古精神又蛰伏于喇嘛祈祷者的哞哞声中。清朝将顺利地驯服这些沉湎于祈祷中的僧侣似的武士们。

因此,主角又落到了西蒙古人身上,他们处在阿尔泰山荒凉的山谷之中,仍然十分顽强好战。17世纪初,他们卷入了扩张的大浪潮中。土尔扈特人跟随着拔都即金帐汗国的脚步,向南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的伏尔加河下游迁移。和硕特部居住在青海,其统治一直达到西藏的拉萨。绰罗斯部,或称准噶尔部,统治着从俄国的西伯利亚边境,一方面到布哈拉汗国边境,另一方面到中国边境之地,还统治着从科布多到塔什干和从科布多到克鲁伦河之间的地区。他们的“都城”、科布多和固尔扎,似乎注定要取代和林。况且,作为时代的标志,他们已经掠夺了成吉思汗圣殿。首先是由于噶尔丹采取的政治活动,后来又由于策妄阿拉布坦和大策凌敦多卜进行的战争,他们已经成了拉萨的统治者。在拉萨,喇嘛教的宗教权力也在他们的操纵之下。在喀什和叶儿羌,和卓们(伊斯兰教牧师)同样也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在一百多年中,他们一直是亚洲大陆的真正主人。他们的领导者,巴图尔洪台吉、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都显示出是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勇敢而有远见,同样又是顽强的战士,善于使用马上弓箭手们无处不在的极端灵活性,弓箭曾使成吉思汗赢得了胜利。这些都接近了成功。他们如何才能避免失败呢?这要靠他们早几年出现,即出现在满族统治把新的活力和军事结构带到旧中国以前。明朝晚期的中国已经十分腐朽,以致任何民族(蒙古人、日本人、或满族)都可能夺取它。但是,一旦满族王朝牢固的登上天子的王位,中国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又继续了150年。第一批满族皇帝们是明智和积极的,他们摆脱了陈腐偏见,为这个国家的更新作出了一系列努力,耶稣教会神父们为他们制造的大炮对此作了证明。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这些与成吉思汗精神一致,而又与路易十四同时代的人,即前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们,既要对付东戈壁的清朝的大炮,又要对付叶尼塞河畔俄国人的火器。这是13世纪与18世纪的碰撞,这种较量是不平等的。最后,一个蒙古帝国在它崛起的时候就衰落了,因为它是一个历史上不合时代的帝国。

16.清朝合并喀什噶尔

喀什噶尔以叶儿羌为都,于1775年前,在黑山派和卓家族的统治下形成了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成为准噶尔诸汗实际的保护国。黑山派丹尼雅尔和卓去世之后,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1727—1745年)把死者的领地分给和卓的四个儿子:札甘得到叶儿羌;玉素甫分得喀什;阿优布在阿克苏行使统治;阿布德·阿拉赫占有于阗。在准噶尔觊觎王位者们的内战时期,热诚的穆斯林玉素甫趁机使喀什噶尔摆脱了“异教”的宗主(1753—1754年)。在阿睦尔撒纳还与清将班第和好的时候,于1755年计划以释放另一个和卓家族,即黑山派的宿敌白山派,以平息黑山派的叛乱,自1720年起,白山派已经被准噶尔统治者半监禁似地围在固尔扎。 〔106〕 白山派首领包尔汉丁(即大和卓)和他的弟弟霍集占(即小和卓)热情地接受这一计划。包尔汉丁率领从阿睦尔撒纳和清军那里借来的一小支军队,先后从黑山派手中夺取了乌什·吐鲁番、喀什,最后夺得叶儿羌,也就是说,夺取了整个喀什噶尔。

包尔汉丁和霍集占一旦占领了喀什噶尔,就利用阿睦尔撒纳与清朝政府之间刚刚爆发的战争宣布独立,摆脱了准噶尔人和清朝的控制。他们屠杀了一支清军(1757年春末)。 〔107〕 但是,好景不长,当中国人兼并准噶尔地区后,他们转而对付大、小和卓。1758年一支由兆惠将军率领的清军从伊犁河南下到塔里木。霍集占在库车附近被打败后,躲到叶儿羌,在那里,他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108〕 与此同时,包尔汉丁蜷缩在喀什,经过一场艰苦的围攻战(清军在围攻期间,反遭到包围),在1759年初,由于富德派来援军,兆惠才能重新采取攻势。叶儿羌首先投降(尽管不是在霍集占逃跑之前);接着喀什投降,同样,也是在包尔汉丁离去之后(1759年)。 〔109〕

大、小和卓都逃到巴达克山避难,尽管有穆斯林的团结一致,但是,地区酋长慑于中国的威力,他处死了这两位逃难者,并把霍集占的首级送给清军将领富德。 〔110〕 兆惠将喀什噶尔并入满清帝国(喀什噶尔成了满清帝国的“新的边疆地”即新疆),兆惠在处理穆斯林居民中表现得十分老练。

乾隆皇帝对伊犁流域和喀什噶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18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即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注释

〔1〕 1370年妥欢帖睦尔(顺帝)死,子爱猷识里达腊嗣位,称毕里克图可汗,蒙古人谥为昭宗,立年号为宣光,仍称国号为元,即历史上所称的北元。——译者

〔2〕 1372年明军分三路大举攻入漠北,东西二路明军获小胜利,然中路军在杭爱岭北为扩廓帖木儿指挥的蒙军所败,明军损失惨重,死亡数万人,因此,明军短期内不敢深入蒙古草原。——译者

〔3〕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嗣位(1378—1388年)。建年号为天元。——译者

〔4〕 脱古思帖木儿兵败逃亡,中途被其部下也速迭儿杀,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的后裔。——译者

〔5〕 考朗特著《中亚》第11页,认为鬼力赤不是乞儿吉斯部王公,而是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王公。对此,可参看萨囊彻辰书第143—155页。

〔6〕 乞儿吉斯人在中国古籍中译为黠戛斯,以后他们中迁往河中者,译为吉尔吉斯人。——译者

〔7〕 我采用伯希和的观点,即蒙古史家萨囊彻辰的Aruqtai在语音上相当于《明史》中的阿鲁台。事实上,《明史》表明,在萨囊彻辰提到的Aruqtai正被监禁时,《明史》上的阿鲁台在各种事务中正在起着很大的作用。霍威斯(《蒙古人史》Ⅰ,353)以此为根据,他认为《明史》上的阿鲁台不是阿苏特部首领Aruqtai,而是科尔沁部首领阿台。这一认定在语音上似乎是站不住脚的,无论如何,《明史》这一部分似乎有某些混淆。在有关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的篇幅中,《明史》与《蒙古源流》上也发现了类似不一致的地方。《蒙古源流》说,15世纪最初几年掌权的卫拉特部首领是把秃罗(Batula),大约在1415,或1418年,把秃罗之子,外号脱欢(Toghou)的巴哈木(Bakhamu)继位。而据《明史》,相当于把秃罗的人叫马哈木,马哈木之子名脱欢。

〔8〕 伯希和《通报》1914年第641页。穆勒《中国的基督教徒》第260和264页。

〔9〕 有人认为(比丘林),14世纪末,在准噶尔游牧的有卫拉特三大部,即绰罗斯、和硕特和土尔扈特。这三部组成联盟,并让绰罗斯部的代表马哈木当首领。后来当杜尔伯特从绰罗斯部分离出来之后,卫拉特联盟就有四个部。巴托尔德也认为,卫拉特联盟于14世纪末形成,他认为该联盟自形成时就有四部,即绰罗斯、和硕特、土尔扈特和辉特。据中国史料,到18世纪,卫拉特联盟有六部。——译者

〔10〕 萨囊彻辰的oljäi与《明史》上的本雅失里似乎是指同一个人,尽管两书的编年(相当混乱)并不一一相符。

〔11〕 卫拉特,或译瓦剌,在词根中含有蒙古语“卫拉”,即“亲近”的意思,把卫拉特理解为同盟者。有些学者(多尔日·班扎罗夫)认为,卫拉特不是来自“卫拉”(亲近),而是“卫·阿拉特”,即“森林中百姓”(班扎罗夫《关于卫拉特人和维吾尔人》第一卷,喀山,1849年版,第26页)。——译者

〔12〕 在成吉思汗的军事术语中,科尔沁人是指卫队,即“箭筒手”参看伯希和《亚洲杂志》1920年,第171页和《通报》1930年第32页。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第41页。

〔13〕 据萨囊彻辰(施米特法译本151页),卫拉特首领脱欢于1439年由于成吉思汗显灵,以一种神秘莫测的方式去世。成吉思汗因剥夺其后裔的篡夺者的狂言而生气显灵。(《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第58页记道:“既已篡夺蒙古的权力,脱欢太师便掌握了大统。拜谒了主上的八室,表示了“来取汗位”的意图。朝拜之后,做了可汗。脱欢太师蒙受主上的恩惠和陶醉,却酒后狂言:‘你若是福荫圣上,我便是福荫皇后的后裔。’撞倒了〈八室〉的金柱子,正要转身出去,脱欢太师口鼻流血,搂抱着马的鬃颈,‘这是什么缘故?’抬眼一看,只见主上装满撒袋的鹫翎箭冒着鲜血,众目睽睽之下尚在颤动着。脱欢太师说:‘雄的圣上显了威灵,雌的福荫之裔的脱欢太师我,生命结束了。”——译者)

〔14〕 萨囊彻辰证实俘虏皇帝曾受到优待:“也先把皇帝托付给爱里马丞相照看,令其留养于6千乌济叶特人中,这是一个冬天气候温和的地区。”英宗皇帝一获释,就送给乌济叶特人大批礼物,以示感谢。

〔15〕 1451年也先起兵杀脱脱不花,自称大元田盛(即“天圣”之意)可汗,建年号为天元。也先所建的蒙古汗国,其疆域东至建州、兀良哈,西至哈密以西地区。——译者

〔16〕 《拉失德史》第91页。该段叙述不清,或有误。

〔17〕 参考《拉失德史》第272页。

〔18〕 《拉失德史》第273页。

〔19〕 参考巴托尔德在《伊斯兰百科全书》中的“卡尔梅克人”条目,第743页。

〔20〕 满都古勒,《明史》作满都鲁。——译者

〔21〕 “济农”(jinòng)《明史》作“吉囊”等于副王之职,即是“亲王”的音变。——译者

〔22〕 考朗特《中亚》第6页。

〔23〕 右翼和左翼在《秘史》中分别写作“Bara'um-ghar, je'un-ghar”。参考莫斯特尔特的《鄂尔多斯地区》第49—50页。

〔24〕 土默特(Tümet或Tümed)表示“万”的意思。

〔25〕 考朗特著《中亚》第7—9页。这些部落中的大多数延续至今;即山西北部长城以北的察哈尔人;外蒙古,从乌布萨泊到贝尔湖之间的喀尔喀人;达延汗亲自废除的兀良哈人;仍居于鄂尔多斯的(黄河河套)的鄂尔多斯人;黄河河套东部的土默特人;河北北部、热河南的喀喇沁人。

〔26〕 库登汗,《明史》作打来孙。——译者

〔27〕 图们札萨克图,明朝时称土蛮汗。蒙古文书作图们台吉,为达赉孙库登汗长子。彻辰汗明人记不燕台吉,或不言台住。——译者

〔28〕 林丹库图克图汗,明人称虎墩兔憨。——译者

〔29〕 “都城”即是阿勒坦在归化城没有围墙的营地,以后称“板升”城。参看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第37页。

〔30〕 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明人称“切尽黄台吉”,是《蒙古源流》作者萨囊彻辰的曾祖父(有书说是其祖父)。——译者

〔31〕 他的九个儿子是:那颜达拉济农、巴义山格呼儿、斡亦答马、那蒙塔尼、布颜格呼赖、班家拉、巴德马沙布黑威、阿穆尔达喇和鄂克拉罕。(参看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第28页。)

〔32〕 上引书,第51页。

〔33〕 考朗特著《中亚》第27页及其后,据《东华录》。

〔34〕 考朗特《中亚》,第31页

〔35〕 鄂尔多斯境内似乎仍残存着汪古部时期的聂斯托里安教。额尔克固特部便是一事实,该部名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语的“基督教徒”。参看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

〔36〕 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生于1540年,死于1586年。他是历史学家萨囊彻辰的曾祖父。

〔37〕 蒙古史料说,第一位与西藏喇嘛教头面人物接触的蒙古人,是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他于红虎年(1566年)远征西藏,并给当时的三位主教一份声明。声明说:“尔等若归附于我,我等共此经教,不然即加兵于尔。”(《蒙古源流》第175页),西藏最高喇嘛收到声明三天后投降。库图克图彻辰在三位西藏喇嘛陪同下回到鄂尔多斯。——译者

〔38〕 参看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第56页。

〔39〕 锁南坚错是喇嘛教中格鲁派,即黄教的首领,阿勒坦汗授予他达赖喇嘛称号后,黄教首领始称达赖喇嘛,后人追认锁南坚错以前的两世黄教主教为第一、第二世达赖,锁南坚错为第三世。——译者

〔40〕 迈达里·胡土克图,又译满达里呼图克图和沃契达拉呼图克图。又名彻甘诺门汗。西藏大喇嘛派他到土拉河沿岸观察蒙古局势。他实际上成了蒙古汗和王公的政治顾问。——译者

〔41〕 G.胡特《蒙古地区的佛教史》II,第200页以下,221,326。G.舒勒曼《达赖喇嘛史》(海德堡,1911年)第110页以下,121页以下。考朗特《中亚史》第13页。

〔42〕 萨囊彻辰属乌审旗鄂尔多斯王室成员(成吉思汗系和达延家族),1634年从鄂尔多斯长支(王旗)首领额璘臣济农接受额克彻辰洪台吉称号。他于1662年完成他的东蒙古史。他去世的时间仍不清楚。

〔43〕 参看梅拉书IX,133—156。

〔44〕 关于原满族部落,参看E.海涅士《古满族氏族》(《夏德纪念文集》第171—184页)。

〔45〕 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第26,39页。

〔46〕 关于卡尔梅克一词的起源,参看巴托尔德《伊斯兰百科全书》“Kalmucks”条目,第743页。

〔47〕 考朗特《中亚》第6页。

〔48〕 参看伯希和(《亚洲杂志》II,1914年,187)注意考朗特引起的某些混乱。

〔49〕 伯希和《〈突厥斯坦〉评注》(《通报》1930年第30页)。

〔50〕 参看伯希和(《亚洲杂志》1914年,II,187)和J.德尼《蒙古语言》(《世界语言》第223页)。考朗特有时不是把Olöt(厄鲁特)认定为Choros,而是与Khoshot等同起来。

〔51〕 德尼《蒙古语言》第231页。

〔52〕 考朗特《中亚》第40页。

〔53〕 巴托尔德《伊斯兰百科全书》“Mangishlak”条目,第259页。

〔54〕 考朗特《中亚》第44—45页。

〔55〕 考朗特《中亚》第134—136页。

〔56〕 拜巴噶斯弟图鲁拜琥(后称顾实汗)与巴图尔洪台吉发生冲突,冲突虽很快得和解,但此后不久,图鲁拜琥和其余的大部分和硕特执政者放弃了塔尔巴哈台一带,转移到东南部的青海一带,在那里建立了独立的和硕特国家。按中国史书,和硕特人在青海定居是1636至1638年间。——译者

〔57〕 胡特《佛教史》II,248,265(据Jigs-med-nam-mka),《东华录》,转自考朗特《中亚》第23—25页。舒勒曼《达赖喇嘛史》第133页。W.罗克希尔《拉萨的达赖喇嘛》(《通报》1910年,第7页)。

〔58〕 胡特《佛教史》II,269。舒勒曼《达赖喇嘛史》第161—170页。罗克希尔《拉萨的达赖喇嘛》(《通报》1910年第20页)。考朗特《中亚》第10页。在梅拉书,XI,216中有精彩的篇章。

〔59〕 考朗特《中亚》第37页。

〔60〕 据《俄蒙关系资料》(1607—1636年)第99—105页,阿勒坦汗与卫拉特人的战争不晚于1619年。1620年10月从卫拉特来的人谈到,在他返回乌法之前,阿勒坦汗的军队又攻打卫拉持人,打败卡尔梅克兀鲁思,杀了许多人,俘虏两个台什。在秋明也有关于卫拉特与喀尔喀战争的消息。游牧在秋明郊外的卫拉特人谈到,卡尔梅克人现在都沿卡麦什洛夫河游牧,因为阿勒坦的部众逼迫他们退却。参看《准噶尔汗国史》第146页。——译者

〔61〕 1621年从托博尔斯克得悉:“目前许多台什率卡尔梅克人迁到了西伯利亚各城市附近,现在游牧在伊希姆河上游与托博尔河之间的地区”(《俄蒙关系资料》1607—1636年,第78页)。——译者

〔62〕 蒙古语dz在卡尔梅克语中转变成z,结果Dzungar(准噶尔)一词变成了Zungar,因此,考朗特拼写成“Soungar”。参看考朗特《蒙古各族的语言》(《世界语言》第224页)。

〔63〕 参看《东华录》(考朗特《中亚》第49页引文)。

〔64〕 洪台吉一词来自汉语“皇太子”。(参看伯希和《〈突厥斯坦〉评注》,《通报》1930年,第44页)。

〔65〕 和布克赛尔,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州首府。——译者

〔66〕 考朗特《中亚》第46页。

巴图尔洪台吉在1640年召开七旗和四卫拉特大会。会上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文献中称之为《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规》。法规的原本落到了伏尔加河卡尔梅克汗国,18世纪发现后,已译成俄文发表。巴图尔洪台吉注意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他曾于1638年12月遣使到托博尔斯克,向俄国将军要用于繁殖的母猪十头,公野猪三头,雄火鸡和雌火鸡各一只,以及十只小巴儿狗(参看米勒《西伯利亚史》第二卷,第45页)。这一要求在1642年夏季得到了满足。——译者

〔67〕 考朗特《中亚》第47页。

〔68〕 一个从准噶尔返回库兹涅茨克县的居民向地方当局报告说:“僧格是去年,即178(1670年),被杀,凶手是其同胞兄弟卓特巴巴图尔,当时是深夜,僧格在帐篷里睡着了。他被杀后,僧格的另一位兄弟噶尔丹聚集重兵杀卓特巴巴图尔,并打败其兄车臣台什和楚琥尔台什的孩子们。”(中央国家古代文书档案库,西伯利亚衙门卷宗,第623卷,第350页。参看《准噶尔汗国史》第229页)。1670年末僧格被杀与噶尔丹即位的史实在许多俄国文件中得到证实。例如,托博尔斯克的列普宁将军在给莫斯科的一复文中说,1671年末“控制了僧格兀鲁思的格根呼图克图(即噶尔丹)从黑卡尔梅克人的僧格兀鲁思遣使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使者们在聚会厅对阿历克赛说,僧格被他的弟兄巴图尔杀害,而格根呼图克图杀死巴图尔,现在控制了僧格的兀鲁思……”。(参考《准噶尔汗国史》第230页)。——译者

〔69〕 《新疆简史》上册第232页上,噶尔丹是巴图尔洪台吉的第七子,生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译者

〔70〕 巴图尔洪台吉去世与噶尔丹继位之间发生的事件仍有些不清楚。在《东华录》、《圣武记》、梅拉书和《中国的记忆》中的记载互相矛盾。考朗特《中亚》第48页注①。

〔71〕 考朗特《中亚》,第49页(根据《东华录》)。

〔72〕 和卓一名是伊斯兰教头面人物自我标榜的称呼。他们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和卓有两种,一种是和卓色伊提阿塔一系,他们有证书,能证明他们确属哈里发后裔;另一种是和卓赘巴里一系,他们的证书已经遗失了,因此只能借助于传说和名声来自树和卓的身份。新疆地区的和卓是出于后一种。——译者

〔73〕 参考哈特曼《东突厥斯坦》(哈雷,1908)第17,45页。巴托尔德给《伊斯兰百科全书》“kashgar”条目,第835页;考朗特《中亚》第50页;《圣武记》。

〔74〕 阿哈玛特是按照维文的原音的译名,《皇朝藩部要略》、《外藩蒙古王公表传》都用此名。但《西域图志》,《圣武记》则译成“玛罕木特”。——译者

〔75〕 考朗特《中亚》第54页。

〔76〕 考朗特《中亚》第33—34页,55页。

〔77〕 考朗特《中亚》第57页,该战斗发生于1690年阴历7月29日(即9月2日)。

(一里格等于4.83公里。乌兰布通实际距北京七百里。——译者)

〔78〕 在这次战争中,与康熙帝一起的有佩尔·热比荣,梅拉书(XI,95节及其后)生动的描述就是他提供的。

〔79〕 考朗特《中亚》第56—63页。

〔80〕 德利《蒙古语》(《世界语言》第221页)。

〔81〕 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第221页以下。

〔82〕 噶尔丹把他的前任僧格的长子策妄阿拉布坦视为眼中钉,一直想除掉他。策妄阿拉布坦于1688年与僧格的7位旧臣逃到额林哈毕尔噶山(今尼勒克、和静北界之依连哈比尔尕山),后又迁往博尔塔拉。——译者

〔83〕 参考考朗特《中亚》第64,67页。

〔84〕 在噶尔丹统治时期,准噶尔就吞并了哈萨克,并提到准噶尔在塔什干派了官员:“塔什干城内,向日驻扎回人阿奇木一员,厄鲁特哈尔罕一员。此系策妄阿拉布坦时相沿旧制。”——译者

〔85〕 头克汗是哈萨克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据说,他把哈萨克古老的氏族习惯集中起来,首次著之于法,被称为《头克法典》。——译者

〔86〕 参看巴托尔德在《伊斯兰百科全书》上的“吉尔吉斯”条目,第1085页。考朗特《中亚》第65页。

〔87〕 考朗特《中亚》第66页,根据《东华录》。

〔88〕 考朗特《中亚》第68页。清朝文献称“铿格尔图拉”。——译者

〔89〕 西藏的达赖五世去世后,第巴桑结嘉措秘不发丧,专政多年。康熙皇帝于1696年讨伐噶尔丹时,得知这一情况,便致书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于同年立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以其名进行统治。——译者

〔90〕 参考胡特《佛教史》II,269;舒勒曼《达赖喇嘛史》第161—170页。罗克赫尔的《拉萨的达赖喇嘛》(载《通报》,1910年第20—36页)。梅拉书XI,216。

〔91〕 参考考朗特《中亚》第77页(根据《东华录》);舒勒曼《达赖喇嘛史》第171页;罗克赫尔《拉萨的达赖喇嘛》(《通报》,1910年)第38—43页;海涅士的《中国历史节译:厄鲁特侵入西藏》(《通报》1911年页197。)

〔92〕 考朗特《中亚》第79页(根据《东华录》)。

〔93〕 上引书,第84页上认为,该事大约在1724年已经发生。

〔94〕 1731年阴历7月(即8月)。

〔95〕 1731年夏,阴历5月(即6月)。

〔96〕 1731年阴历10月(即11月)。

〔97〕 1732年阴历8月5日(9月23日)。

〔98〕 根据《东华录》,摘自考朗特《中亚》第86页。

〔99〕 考朗特《中亚》,第87—89页。

〔100〕 噶尔丹策零死后,留下三个儿子:长子达尔札是个喇嘛,因是婢女所生,故众不服,后被阿睦尔撒纳杀死。——译者

〔101〕 达尔札被处死和达瓦齐被立为汗是在1753年阴历5月(6月2日起)以前。考朗特《中亚》第99页,据《东华录》记。

〔102〕 《东华录》第99—103页。

〔103〕 班第于1755年阴历8月29日(即10月4日)自杀,据《东华录》记,第105—106页。

〔104〕 有关这次斗争的资料来自《东华录》,这次战争是采用游击战和反游击战的形式,伴随着清军采取的残酷镇压的方式(《东华录》,第106—114页)。

〔105〕 《东华录》第137页,参考阿尔伯特·赫尔曼的《中国地图集》第67图。

〔106〕 白山派首领阿哈玛特曾因反抗准噶尔被噶尔丹策零拘禁在伊犁,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即大、小和卓仍被囚禁在伊犁。——译者

〔107〕 大、小和卓叛乱时,清朝派副都统阿敏道率一百多人前往招服,大、小和卓不但不服,反杀阿敏道一百多人。——译者

〔108〕 该事发生于1758年阴历5和6月(即6和7月)。

〔109〕 1759年阴历6月(即8月)清军占领喀什。关于这些事件,《东华录》是最好的史书。参看考朗特《中亚》第115—120页。

〔110〕 参看阿不都·哈林书,舍费尔译本《中亚史》第285,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