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派及师资相承

佚名Ctrl+D 收藏本站

最上人(佛陀)于俱尸那伽罗般涅槃时,七十万胜者子等来集。(一)于此集会长老迦叶是如师之大龙象,于地上无有如彼者。(二)迦叶由诸阿罗汉中选取五百最胜者,进行结集法。(三)彼因长时哀愍有情,[为确立]教[法],于佛陀[入涅槃后]过三月之第四月第二雨期时,进行法之结集。(四)此第一结集,是于摩揭陀耆梨跋提(王舍城)七叶窟入口,七个月而完满。(五)于此结集是[教法]最初之传持者,又于一切世主之教,多数达彼岸之比丘等[来会集]。(六)彼迦叶是于胜者教头陀行第一,多闻[第一]之阿难,于律称[长老]是优波离,(七)阿那律于天眼、婆耆舍是辩才[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童子迦叶是能辩[第一],(八)迦旃延于分别、俱絺罗是无碍解[第一],其他多数大长老是最初传持者。(九)彼等及其他应作已作之有德五百长老等合诵法与律。由[其]长老等所结集者,称为上座说。(一〇)问优波离于律、贤者阿难于法,为法、律全部之结集。(一一)于正法达彼岸之长老优波离与阿难此两者,是于胜者中得法与律。(一二)精通经之[彼等]宣明异门说、非异门说及了义、未了义。(一三)[此等]长老、最初之传持者等,是于最胜者处,得最最胜如来之语,以行最初之结集。然者,彼上座说,被称为最初之说。(一四)[尔来]最上之上座说,是经百年之长时,持续清净无缺。(一五)

经过最之百年,达第二之百年时,于上座之说,生起最上之大分裂。(一六)集毗舍离一万二千跋耆子等于最上之都毗舍离宣言十事。(一七)彼等于佛陀之教,宣言:角盐[净]、二指[净]、村内[净]住所[净]、事后承诺[净]、习惯[净]、不扰乱[净]、[饮]不酦酵之棕榈酒、又[受]银、[使用]无边缘座具之[十事]。(一八)彼等背师之教,[宣扬]非法非律,宣言违背破坏义与法。(一九)为破斥彼等,多数佛陀之声闻一万二千胜者子等之集来。(二〇)于此集会中,如师之大龙象而无匹敌之大师,有八人之上首比丘。(二一)[即]萨婆迦眉,沙兰,离婆多[及]屈阇须毗多,婆娑伽眉,须摩那及娑那之住人三浮多,(二二)由胜者所称赞之仙人迦兰陀之子耶舍。[彼等]为破斥恶人等,来集毗舍离。(二三)婆娑伽眉与须摩那是阿那律之弟子,其余是长老阿难之[弟子]曾奉见如来者。(二四)时修修那迦之子阿育为王,[其]刹帝利统治于巴连弗之城市。(二五)有大神力八人之长老等乃得彼之支持以破十事,驱逐彼等恶人。(二六)有大神通力八人之长老等,驱逐恶比丘等,为破恶说而净自说,比丘等选七百阿罗汉,行最胜法之结集。(二七、二八)此第二结集最上之都,毗舍离之重阇讲堂,[经]八个月而完成。(二九)

由上座等所放逐恶比丘跋耆子等,得其他之支持,向众多之人说非法。(三〇)集合一万人进行结集法。所以此法之结集,称为大合诵。(三一)

此大合诵之比丘等是决定违背[正法]之教[法],破坏根本之辑录而作其他之辑录。(三二)

彼等于某处所辑录之经移至其他之处,于五部破坏法、义。(三三)比丘等于异门说、无异门说、了义、不了义亦皆不分辨,(三四)彼等从佛陀密意所说,放置于余处,彼等诸比丘,于文中失去众多之[真]义。(三五)彼等弃一部甚深之经、律而作类似奇异之经、律。(三六)[律]内容之摘要,唯波利婆罗、阿毗达磨之论、波致参毗陀、尼泥沙、阇多迦之一部,除此而外,彼等造作不同者。(三七)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以改作其[全部]。(三八)

[此等之]大合诵等,是最初之分派,仿彼等而发生数多之分派。(三九)其后于彼[分派]中生起分裂。[即]牛家、一说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〇)其后牛家中亦分二派。[即]多闻、说假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一)如是再由大合诵,分裂为制多[山]论师等。此等之五派,皆是由来于大合诵,(四二)彼等破灭义、法结集之一部份,削除结处之一部,以改造其等。(四三)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以改作其[全部]。(四四)

于纯粹上座部再起分裂。[即]化地、犊子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五)犊子部中又起分法上、贤胄、六城及正量四派。(四六)其后化地[部]中起分二派,说一切有、法护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七)由说一切有而饮光,由饮光而说转,由此次第更起经说。(四八)由上座分出此等十一派,破灭义、法结集之部份,削灭结处之一部,彼等以改作其等。(四九)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改作其[全部]。(五〇)

十七之分派[与]正统之一派,加上正统派,此等全部十八[部派]。(五一)最上之上座部,恰如尼俱律陀之大树,无遗漏亦无附加,是完全胜者之教,余派如树树生荆棘。(五二)于初之百年中,无[任何之分裂],但至第二之百年,于胜者之教中,生起十七之异派。(五三)其后次第生起雪山、王山、义成、东山、西山及第六之后王山。(五四)

学派毕

[第二结集时,长老等有如次之豫见:]“当来百十八年,应出现比丘沙门适于[破斥该时僧伽之分裂]。(五五)由梵界灭没,通晓一切真言之婆罗门种生于人[界]中。(五六)彼名帝须,通称为目犍连子。悉伽婆与栴陀跋阇,令此青年出家。(五七)因此,帝须出家,究[学]圣典,破斥异说,树立教[法]。(五八)其时于巴连弗名阿育王,如法之国增长者导师当统治王国。”(五九)

“彼等七百比丘长老等,皆教[正]教,破斥十事而般涅槃。(六〇)由梵界灭没而生于人间,十六岁而通晓一切真言。”(六一)[一日来帝须父之家长老悉伽婆]“我欲询间其沙门,请回答[对于]梨俱吠陀、夜柔吠陀、沙磨吠陀、字汇[尼干画]及第五之伊底诃写等质问。”(六二)得长老之许诺,彼直询[难]问。[时]悉伽婆,对此智慧成熟之青年如是言:(六三)“青年!我亦应问[关于佛陀]之所说。若[卿]是聪明者,该答[我]所质问。”(六四)被询问时之[帝须]:“我未曾见亦未闻,我欲学其真言。我愿出家。”(六五)[如是]青年舍在家之陕隘,于圣者之教,[求]无家寂静之位而出家。(六六)多闻之栴陀跋阇,于有愿学尊重心之沙弥,教与师之九分教。(六七)悉伽婆具引青年而令出家,多闻之称栴陀跋阇,对于善学受持真言之[青年],教完九分[教],彼等长老乃般涅槃。(六八)

旃陀掘多二年,于波君荼迦王十八年,悉伽婆六十四岁。[其时]目犍连子于长老悉伽婆之处受具足戒。(六九)目犍连子帝须于栴陀跋阇之处学律,依身之灭而解脱。(七〇)悉伽婆与栴陀跋阇,向有大威光之目犍连子,[对于][比丘比丘尼]之两者,教由结集充实之一切藏。(七一)智具足之悉伽婆,于有大威光之目犍连子成了律之上首,彼于七十六[岁]而入涅槃。(七二)旃陀掘多二十四年之统治,其十四年,悉伽婆般涅槃。(七三)彼住阿兰若而[持]头陀说,少欲而乐森林,终始欢喜、制御,通晓正法,(七四)乐边地之床座而入大森林,[此]雄者如山窟之狮子,独一而[住]。(七五)

世间之守护者涅槃后过十六年,时贤者优波离满六十岁。(七六)[其]阿阇世[治世]第二十四年,毗阇耶之[治世]第十六[年]。[时]驮索迦于长老优波离之处受具足戒。(七七)称为驮索迦贤者,正是四十岁。那迦逐写之[治世]十年,波君荼迦之二十[年],(七八)长老苏那拘于驮索迦之处受具足戒。(七九)[经]迦罗育之[治世]十年,于铜叶岛空位十一年,悉伽婆于长老苏那拘之处受具足戒。(八〇)旃陀掘多之[治世]二年,时悉伽婆六十四岁,波君荼迦王之五十八年,目犍连子,于长老悉伽婆之处受具足戒。(八一)于法阿育王[治世]六年,目犍连子六十六[岁],闻荼私婆王之四十八[年],摩晒陀于目犍连子之处受具足戒。(八二)

优波离于佛陀之处受律,驮索迦于长老优波离之处受一切律已,与亲教师同样教[授]教[法]。(八三)长老驮索迦以律教苏那拘,[苏那拘]于其亲教师之许会得已而教[其他]者。(八四)精通法、律,具足智慧之苏那拘,以一切律顺逆教悉伽婆。(八五)悉伽婆与栴陀跋阇是苏那拘之弟子。两长老对弟子等教律。(八六)目犍连子帝须于栴陀跋阇之处受律,于依身之灭而解脱。(八七)亲教师目犍连子对弟子摩晒陀,目无缺地教上座所说一切之律。(八八)

正觉者般涅槃后,大威光之长老优波离教授律满三十年。(八九)彼大慧(优波离)令弟子名长老驮索迦贤者,为律之上首而涅槃。(九〇)

驮索迦顺次令弟子长老苏那拘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四[岁]而涅槃。(九一)六通具足之苏那拘,令圣之后裔悉伽婆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六[岁]而涅槃。(九二)如是智慧具足之悉伽婆,令青年目犍连子为律之上首,于七十六[岁]而涅槃。(九三)又目犍连子帝须,令弟子摩晒陀为律之上首,于八十六[岁]而涅槃。(九四)

优波离七十四、驮索迦六十四、长老苏那拘六十六、悉伽婆七十六、目犍连子八十。[此等是彼等]由受具足戒[至涅槃止之]全[年数]。(九五)

贤者优波离是全生涯为律之上首,长老驮索迦是五十[年],苏那拘是四十四[年],悉伽婆是五十五[年],名目犍连子之[长老]是六十八[年间为上首]。(九六)

刹帝利郁陀耶统治十六年。郁陀耶跋陀之[治世]六年,长老优波离般涅槃。(九七)自在者修修那伽统治十年,修修那伽之[治世]八年,驮索迦般涅槃。(九八)

修修那伽[伽罗育]之殁后,有兄弟十人,彼等皆协力而统治二十二年。其第六年苏那拘般涅槃。(九九)旃陀掘多统治二十四年,彼之[治世]十四年,悉伽婆般涅槃。(一〇〇)宾头沙罗之子,有大名声之刹帝利法阿育亦统治三十七年。(一〇一)于阿育王[治世]二十六年,名[长老]目犍连子辉耀其教,于寿灭而涅槃。(一〇二)

彼大师贤者之长老优波离,令弟子名长老驮索迦贤者为律之上首,于七十四年而涅槃。(一〇三)驮索迦顺次令弟子之长老苏那拘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四[年]而涅槃。(一〇四)六通具足之苏那拘,令圣之后裔悉伽婆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六[年]般涅槃。(一〇五)智慧具足之悉伽婆,令青年目犍连子为律之上首,于七十六[年]而彼涅槃。(一〇六)目犍连子帝须,令弟子摩晒陀为律之上首,于八十[年]而涅槃。(一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