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讲题是“中学的国文教学”,两年前民国九年(1920年),我曾在北京发表过一次(参看《胡适文存》卷一,303页以下),那时候没有什么标准,全凭理想立言。两年以来,渐觉得我那些主张有一部分是经得起试验的,有一部分是无法试验的,有一部分是不能不修正的。此次再来讲演这个题目,先就旧主张略说一说,再加以两年来修正的地方,作为我的新主张。为讲演的便利,分为以下四段:
一、假定的“中学国文标准”
我在两年前定的——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是:
(1)人人能以国语自由发表思想。
(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
(3)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
(4)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
这几个标准,我现在修改作以下三条:
(1)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晓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这一条与旧主张第一条无大差异。我所持理由:因为国语文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以我数年来的观察,可以说:中学生作古文的,都没有什么成绩。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他自己的思想。然而在这几年之中,能做通顺的白话文的中学生却渐渐多起来了。我们认定一个中学生至少要有一个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故用“能作国语文”为第一个标准。
(2)国语文通顺之后,方可添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学生先学习国语文到了明白通顺的程度,然后再去学习古文,所谓“事半功倍”,自然是容易的多。学外国文也是如此,先学好了一种欧洲语言,然后再去学第二种,必定容易的多。还有一个证据是:据我们的观察和研究所得,可以断定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家的残篇古文而得的成绩;实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来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国语可以帮助古文的学习了。
(3)作古体文但看作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作中学国文的目的。因为在短时期内,难望学生能作长篇的古文;即使能作,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次本社年会国语国文教学分组里,黎锦熙先生提了一个议案,他说:“中学作文仍应以国语文为主……愿意学习文言文者,虽可听其自由,但只可当作随意科……”可以做个参考。
以上讲完了中学国文标准,现在讲第二段。
二、假定的“中学国文课程”
前年假定的是:国语文占四分之一,古文占四分之三。四年合计,中学课程以二十时为准:国语文所占五小时内,白话文应占二小时,语法与作文一小时,演说一小时,辩论一小时;古文所占十五小时内,古文选本应占十二小时,文法与作文应占三小时。
现在我拟定两个国文课程的标准是:
(1)在小学未受过充分的国语教育的,应该注意下列三项:
①宜先求国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②继续授国语文至二三学年,第三四学年内,始得兼授古文,但钟点不得过多。
③四学年内,作文均应以国语文为主。
(2)国语文已通畅的,也分为下列三项:
①宜注重国语文学与国语文法学。
②古文钟点可稍加多,但不得过全数三分之二。
③作文则仍应以国语文为主。
以上为中学的国文课程。以下再讲第三段。
三、国语文的教材和教授法
(1)国语文的教材:国语文的教材与九年定的大略相同,不过现在的新主张比较旧主张略有增加。
①小说。
②戏剧与诗歌。
③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
④古白话文学选本,依时代编纂,约自唐代的诗,词,语录起,至晚清为止。这种选本可使学生知道——白话文非少数人提倡来的,乃是千余年演化的结果。我们溯追上去,自现在以至于古代,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很好的白话文,都可供我们选择。有许多作品,如宋人的白话小词,元人的白话小令,明清人的白话小说,都是绝好的文学读物。
⑤国语文的文法。
(2)国语文的教授法:此与九年所拟的完全相同。
①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
②用演说,辩论,作国语的实用教授法。国语文既是一种活的文字,就应当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演说、辩论……都是活的教授法,都能帮助国语教学的。我可以说:“长于演说的人,一定能作好的文章;辩论家也是一样。”
各种国语教材的教授法,我在两年前已大略说过了。只有新添的“古白话文学”与“文法”两项可以提出来略说一点。
教授古白话文学时,应讲演白话文学的兴起,变迁的历史,指出选例的价值。
教授国语文法时,可略依下列三条原则:
第一,于极短时期中,教完文法中“法式的”部分。所谓法式的部分,就是名词分几类,动词分几类,什么叫“主词”……
第二,然后注重国语文法的特别处。如“把他杀了”的“把”字;“我恨不得把这班贪官污吏杀的干干净净”的“的”字;“宋江杀了人了”的两个“了”字;“放了手罢”的“了”字;“那个在景阳岗上打虎的武松”的“的”字……这些都是国语文法的特别处,是应当特别注重的。
第三,改正不合文法的文句。有许多的国语文句是不合文法的,应当随时改正。比如:
“除非过半数的会员出席,大会才开得成。”
这一句的上半句用“除非”,下半句不能用肯定,所以应该改为:
“除非过半数会员出席,大会是开不成的。”
如此,才能免于文法上的错误。
以上讲完了国语文,现在讲古文之部。
四、古文的教材和教授法
前年的计划之中,这一项惹起了最多的怀疑,而我自己这两年的观察也使我觉得这一项之所以不能实施的原因了。现在先摘要说明我前年的主张:
(1)古文的教材。
第一学年,专读近人的文章,自梁任公到章太炎,都可选读。此外还应多看文言的小说,如《战血余腥记》《穑者传》等。
第二三四学年,分两种:
①古文选本,从《老子》《檀弓》到姚鼐、曾国藩,每一个时代的重要作者,都应选入;于选本之中,包括古文文学史的性质。
②自修的古文书,一个中学毕业生应该看过下列几部书:
史书:《资治通鉴》,或《纪事本末》等。
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
文学书:《诗经》之外,随学生性质所近,选习两三种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苏轼等。
(2)古文教授法。
①教员分配分量,学生自己去预备。
②讲堂上没有逐篇逐句讲解的必要,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项事可做。
③教员除解答疑难,引导讨论外,可以随时加入参考的材料。
以上是我三年前的主张。这个理想的计划,到现在看来,很像是完全失败了。教材的分量,早就有人反对了;教授古文,注重自修,大家也觉得难以实行。但这种失败,我还不肯认为根本的失败。我至今承认我当年主张的理由(看《文存》卷一,315~316页)没有什么大错。我以为我的主张此时之所以不能不失败,只为了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相当的设备。
三四年前普通见解总是愁白话文没有材料可教;现在我们才知道白话文还有一些材料可用,倒是古文竟没有相当的教材可用。我曾说,“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是决不会教出什么成绩来的”。这话我至今认为不错。但除了那本古文读本之外,还有什么适当于教科的书籍吗?我提倡学生自读古书,但是有几部古书可以便于自修呢?我曾举《资治通鉴》,但现行的《资治通鉴》——宋本,百衲本,局本,石印——那一部可以供普通中学学生自修呢?我又说过各种“子书”,但现在的子书可有一部适用的吗?就拿最简短的《老子》来说,王弼本与河上公本是最通行的了;然而清朝古学大师对于《老子》的校勘训诂——如王念孙、俞樾等——至今没有人搜集成一种便于自修的“集注”。究竟“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二句应该读“常无”“常有”为两小顿呢?还是读两个“欲”字作小顿呢?“常”字还是作“常常”解呢?还是依俞樾作“尚”字解呢?
我又说过《诗经》,但是《诗经》不经过一番大整理是不配作教本的。二百年来,学者专想推翻朱熹的《诗集传》,但朱《传》仍旧是社会上最通行的本子。现在有几个中学国文教员能用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一班汉学家的笺疏呢?有几个能用姚际恒或龚橙的见解呢?究竟毛《传》,郑《笺》,孔《疏》,朱《传》……那一家对呢?究竟齐诗,鲁诗,韩诗,毛诗的异同,有没有参考比较的价值呢?究竟《关关雎鸠》一篇是泛指“后妃之德”呢?还是美文王的后妃呢?还是刺她的曾孙媳妇康王后呢?还是老老实实的一首写相思的诗呢?这一部书,经过朱熹的整理,又经过无数学者的整理,然而至今还只是一笔糊涂账;专门研究的人还弄不清楚,何况中学学生呢?若我们也糊里糊涂的把朱熹的《诗集传》做课本,叫学生把《关雎》当作“后妃之德”的诗,那就是瞒心昧己,害人子弟了!
总之,我说的“没有相当的设备”,是说古书现在还不曾经过一番相当的整理。古书不经过一番新式的整理,是不适宜于自修的,我们不看见英美学生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吗?莎士比亚生于三百年前,他的戏剧若不整理,也就不好懂了。我们试拿三百年前刻的“四开”(Quarto)“对开”(Folio)的古本《莎士比亚集》,比较现在学校用的那些有详序、有细注、有校勘记的本子,方才可以知道整理古书在教学上的重要了。
整理古书的方法,现在不能细说,只可说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加标点符号。
(2)分段。
(3)删去繁重的,迂谬的,不必有的旧注。
(4)酌量加入必不可少的新注——这两条,我且举一个例。
《诗经》的第一首,旧序与旧注都可删去,但注下列的几处:
(1)“关雎”是什么?
(2)“洲”字,“逑”字,“芼”字。
(3)“荇菜”是什么?
(4)“左右流之”的“流”字,下有“之”字,明是外动词,与“水流”的“流”不同,故应加注。
(5)“思服”二字,应酌采诸家之说,定一适当之注。
(5)校勘。用古本善本校勘异同,订正讹脱。
(6)考订真假。如《书经》的“古文”一部分是二百年来经学大师多认为假的了。如《庄子》的《说剑》《让王》《盗跖》诸篇,是宋人就认为假的了。
(7)作介绍及批评的序跋。每书应有详明的序跋,内中至少应有下列各项:
①著作人的小传。
②本书的历史如序《书经》,应述“今古文”的公案。
③本书的价值如序《诗经》,应指出它的文学价值。
有了这一番整理的工夫,我们就可以有一套《中学国故丛书》了。这部丛书的内容,大概有下列各种书:
(1)《诗经》(2)《左传》(3)《战国策》(4)《老子》
(5)《论语》(6)《墨子》(7)《庄子》(8)《孟子》
(9)《荀子》(10)《韩非子》(11)《楚辞》(12)《史记》
(13)《淮南子》(14)《汉书》(15)《论衡》(16)《陶潜》
(17)《杜甫》(18)《李白》(19)《白居易》(20)《韩愈》
(21)《柳宗元》(22)《欧阳修》(23)《王安石》(24)《朱熹》
(25)《陆游》(26)《杨万里》(27)《辛弃疾》(28)《马致远》
(29)《关汉卿》(30)《元曲选》(31)《明曲选》……
(这不过是随便举例,读者不可拘泥。)
有了这几十部或几百部整理过的古书,中学古文的教授便没有困难了。教材有了,自修是可能的了,教员与学生的参考材料也都有了。教员可以自由指定材料,而学生自修也就有乐无苦了。到了这个时候,我可以断定中学生的古文程度比现在大学生还要高些!大家如不相信,请努力多活几年,让我们实验给你们看!
(附记)这篇前三段是用杨君的笔记,末一段是我后来重做的。
原载于1922年8月27日至28日《晨报副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