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福特Ctrl+D 收藏本站

[1]威廉·奥古斯特塔斯·伯德(1888—1963),福特的朋友,一九二二年在巴黎创立三山出版社,一九二三年出版了福特的《女人和男人》,一九二四年福特编辑《大西洋彼岸评论》时他为福特提供了办公场所。——译者注,后同。

[2]又译伊珀尔,比利时地名,一战堑壕战开始的地方。

[3]即亚瑟·皮尔森·马伍德,一九〇八年他和福特一起创办了《英国评论》。福特曾经如此描述他:“他有最渊博的常识,最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这是任何人的颅骨所能容纳的极限……他也没有任何个人的野心,他是个约克郡的乡绅,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还是剑桥某个学院的院士——我记得是三一学院。”

[4]作者也确实做到了,此内容在第三、四卷中展开。

[5]罗杰·凯斯门特爵士(1864—1916),爱尔兰民族英雄,因为支持一战期间爱尔兰反对英国统治的复活节起义在一九一六年被绞死。

[6]此为由士官担任的辅助军官指挥的职务,不属于军官序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军士长一职相对应。

[7]曼博斯是一个在威尔士南部的小村庄。

[8]原文为“O Nine Morgan”。在名字前面加数字是为了区分,因为摩根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威尔士名字。后文出现的一七托马斯(One Seven Thomas)也是一个常用的威尔士名字。

[9]格鲁维尔特,比利时法兰德斯的一座小镇,位于通往伊普尔的途中。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德军袭击了这里,英国军队于三十一日反击。这次反击阻滞了德军的进程,避免了法国军队被包围的命运。两方均伤亡惨重。

[10]在军队中,战士从一个小队转去另一个小队时,名字通常会刊登在一张新闻公告(即公报)上。

[11]基奇纳军是一战期间英军的陆军大臣基奇纳勋爵建议创建的一支志愿军军队。志愿者被分配到当时现有的步兵军团,组成新的大营队,这些大营队被编号于现有的大营队之后。

[12]《希望与光荣的土地》是一首英国爱国歌曲,这首歌由爱德华·埃尔加作曲,并由A.C.本森于一九〇二年作词。

[13]原文为德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句。海涅是犹太人。

[14]即坎皮恩将军。

[15]欧律狄刻是俄耳甫斯的妻子,在和后者的婚宴中被毒蛇噬足而亡。

[16]原文为意大利文,是德国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格鲁克于一七六二年创作的三幕歌剧《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开头。

[17]英国旧式淋浴都是通过拉动一根链子取水,拉一下,就会有凉水从高处的桶中倒下来。

[18]《巴黎人的生活》是法国杂志,常拍摄衣着暴露、性感的女郎。

[19]睾丸充血是由于长时间处于性兴奋而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病症。

[20]西蒙·普雷,英国剧作家苏珊娜·森特利弗(1667—1723)笔下的一个人物,伪君子的代名词。

[21]列文上校对坎皮恩将军的昵称。

[22]原文为法文,Droits du Seigneur,意为初夜权。此词出现于中世纪,指一地的领主具有享受和当地所有中下阶层女性第一次性交的权利。

[23]列文上校对南妮特小姐的昵称。

[24]即志愿服务队英文缩写。

[25]居住在加纳南海岸的部族成员。

[26]“小威利”是对一战时在位的德皇威廉二世的戏谑称呼,当时他亲任德军大元帅,舆论认为他对一战爆发负有责任。这个谑称还带有性玩笑的意味,即上文所说的“伦敦东区式幽默”。

[27]即乌列,他把守着伊甸园的入口,执掌地狱之火。

[28]位于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与美国阿拉斯加边界处。

[29]“德比方案”是英国的德比伯爵在一九一五年提出的征兵制度,以扭转自愿入伍率下降的局面。参加者可留在后方,在需要时则须应征服役。

[30]贵格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成立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贵格”,中文意译为“震颤者”。

[31]这首歌歌颂的是七年战争(1461—1468)期间发生在哈莱克城堡的战役。这首歌在威尔士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2]天主教的圣餐礼仪式中,人们普遍认为基督临在圣餐里。具体有三种看法:一是同质说,即基督的本质临在面包和酒,与面包和酒的本质一同出现;二是取代论,当基督的本质临在时,面包和酒的本质消失,完全由基督的本质取代;三是变质说,面包和酒的本质改变了,成为基督的本质。

[33]约翰·班扬(1628—1688),英国基督教作家、布道家,所著《天路历程》被誉为最著名的基督教寓言文学。

[34]奋兴布道会是一种鼓动性的福音布道会,意在复兴基督教信仰。

[35]原文为法文。

[36]法国北部城镇,靠近比利时。

[37]黎凡特指的是中东托鲁斯山脉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一大片地区。

[38]埃德蒙·冈特(1581—1626),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

[39]果阿邦是印度面积最小的一个邦。果阿曾是葡萄牙海外领地。

[40]“德干之马”是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的一支正规骑兵部队。一战期间,该部队被派往法国,为西线的战事效力。

[41]原文为法文。

[42]原文为法文。

[43]原文为法文。

[44]原文为法文。

[45]爱德华·伯恩-琼斯爵士(1833—1898),英国画家、图书插画家、彩色玻璃和马赛克设计师。

[46]原文为法文。英国诗人济慈曾有同题诗作,拉斐尔前派画家也常描绘这一主题。但伯恩·琼斯没有以此为题的画作,佩罗恩可能混在一起说了。

[47]原文为法文。

[48]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绰号为“黑卫士兵团”,上文的“第四十二团”指的也是该团。

[49]破调起初是美国流行音乐的术语,指一种大量使用切分音的曲调。一战时期这个词广泛地出现在各种战地小调中,用来指破破烂烂、毫无组织的样子。

[50]阿诺特·丹尼尔(1180?—1210),普罗旺斯的行吟诗人,他被意大利诗人但丁称赞为“最佳手艺家”,被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称赞为“无上爱情大师”。

[51]出自《圣经·马太福音书》。

[52]英法协约,又名挚诚协定,是指一九〇四年四月八日英国和法国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标志着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领地的冲突转而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

[53]威廉·贺加斯(1697—1764),英国著名画家,版画家,讽刺画家,欧洲连环漫画的先驱,他的作品经常讽刺当时的政治和风俗,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贺加斯风格。

[54]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

[55]原文为法文。

[56]原文为法文。

[57]原文为法文。

[58]阿尔弗雷德·德雷弗斯(1859—1935),法国犹太裔军官,一八九四年被误判为向德国提供军事机密,引发“德雷弗斯事件。”

[59]五百张全开纸为一令。

[60]此处应指华氏三十度,相当于零下一摄氏度。

[61]在但丁的《神曲》中,冰冻层是第九而非第七层。

[62]这句话原文为兰开夏郡方言。

[63]原文为法文。

[64]此处指军方发放给士兵妻子的补贴。

[65]锡诺普的第欧根尼,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代表人物。大约活跃于公元前四世纪。据传说,第欧根尼在中午打着一盏点着的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他就往谁的脸上照。他们问他何故这样,第欧根尼称,他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诚实的人。

[66]选自科尔曼·戈兹作词、瓦尔特·唐纳森作曲的《我们会在我的肯塔基老家欢度佳节》。

[67]现位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交界附近,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68]维纳斯堡(或称维纳斯之山),理查德·瓦格纳《唐豪瑟》一剧中的主要场景之一,在这个地方,唐豪瑟喜欢上了女神维纳斯,而将未婚妻伊丽莎白抛弃。西尔维娅渴望提金斯,同时鄙夷瓦伦汀,此曲十分符合她的心境。音乐剧中,唐豪瑟最终回到未婚妻身边。

[69]原文为法文。

[70]法国著名民歌,主题为庆祝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加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他在战争中大展神威。此歌是展示西尔维娅通晓音乐的又一用例。

[71]原文为拉丁文。

[72]希腊神话中好酒色、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

[73]指加里波利之战,是英法两国意欲攻占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而于一九一五年四月发动的战争,英法惨败。

[74]即薛西斯大帝,大流士一世之子和继承人,发动第二次希波战争,惨败,波斯帝国由此转衰。

[75]指提金斯。后文O.H.将军指奥哈拉将军。

[76]即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英国一所培养初级军官的重点院校,位于伦敦西部。它曾与美国西点军校、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77]伦敦首家百货公司。

[78]所指战役发生于布尔战争期间,是英国与南非布尔人建立的共和国之间的战争。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布尔战争,第一次布尔战争发生在一八八〇年至一八八一年,第二次布尔战争发生在一八九九年至一九〇二年。

[79]雷德弗斯·布勒将军,第二次布尔战争英军连连失利,便是由他指挥。

[80]第二次布尔战争中的斯托姆贝赫战役中威廉·加塔克中将有一百三十五人被杀,六百九十六人遭俘虏。

[81]第二次布尔战争中的一次战役,英军惨败。

[82]这是《亨利五世》中士兵迈克尔·维廉姆斯在第四幕中的台词。本段后两句台词,同出第四幕。

[83]摘自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代表作《致羞怯的情人》,中译采自《致羞怯的情人:四百年英语情诗名作选》,陈黎、张芬龄译。

[84]同出自马维尔《致羞怯的情人》。

[85]杜奥蒙是法国默兹省一个市镇,属凡尔登区默斯河畔沙尔尼县。迪奥蒙,经查无所得。

[86]原文为法文。

[87]指皇家东方肯特团。

[88]原文为法文。

[89]大地懒,又名大懒兽,是最大的地懒,见于更新世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已绝迹。

[90]原文为法文。

[91]托马斯·阿诺德(1795—1842),英国近代教育家。一八二八年起任拉格比公学校长,任职十四年。上任之时,学校在所有公学中地位极低,上任后确定公学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大量“基督教绅士”,使之占领整个基督教世界。

[92]拉格比学校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沃里克郡的拉格比市,是英国历史最悠久及最有名望的贵族学府之一,建于一五六七年。

[93]原文此处为“Parade”,意为“排场、炫耀、荣誉”,也有“阅兵式、队列、练兵”等义。本卷原书名Parade’s End也含有多重意义。

[94]法国西北部小山,靠近比利时。

[95]比利时法语区地名,靠近法国。

[96]比利时地名,靠近法国边境。

[97]比利时地名,靠近法国边境。

[98]指转移人的注意力,转移话题。

[99]原文为拉丁文,出自《次经·以斯拉三书》。

[100]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

[101]英国东北部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