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记

佚名Ctrl+D 收藏本站

吴海字朝宗,一字鲁客,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学问淹博,元末,隐居藤山,从事著述,不愿仕进。入明,亦不仕。

游鼓山记

福为八闽都会,上四郡皆山,地势局促,不能廓以舒;下皆滨海,风气疏荡,不能隩以周;惟是州处其中,不荡不局,得二者之宜。环州之山,惟东石鼓为最高,能兴云雨,盖州之望也。

岁乙巳九月十五日,郡人黄伯弘约予与广平程伯崇、建安徐宗度,自河口买舟,顺流而下,抵白云廨院。时日已西,过东际石桥,桥覆以亭,流水出其下,潺潺有声。沿麓稍登,涧鸣在左,荔阴团团,有大石可坐。近里许,有亭曰“乘云”,近亭有窍泉,行者掬以饮。又里许,到半山亭,亭后小豁,俯瞰山下,又里许,阁曰“圆通”,憩焉。阁外疎竹斜映,倚栏平睇,江流二道,如白虹游龙,萦带长洲,縻焉而东趋。渔歌互答,西山凝晖,碧翠异状。前登岺路,景射人背。转而右,见奇光玲珑,筛林若金色,点缀树上,如花婴条,如果有叶,华彩相映,瑰丽不可名状。玩之久而后去。

又转而上,皆幽林清树。半里许,夹道有小松,曰“松关”。日已下山,暝色将敛,促行,度屺,表曰“全闽第一峰”。下坂,皆平途,左为矮垣,迤逦达寺,已昏黑。访法上人,宿于超凡阁。

明日,经寺右,行蔬畦间,度松林二三百步,入丛篁中。径傍小竹,微露缀其上如珠,时滴人衣,觉清爽。出篁竹,皆微蹊。二里许,登小顶峰。峰直寺后,下视阛阓,若骑箕尾。西望郡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杂沓鳞次,丽谯浮屠,台门府寺,释老之宫,挥霍崇丽,斗出其间。州邑之雄,可称罕俪。旧时村墟野落化为瓦砾之场,而居者鲜矣。

由小顶而上,又里许近大顶,使僮仆行前伐灌莾,披荆棘,拟步而后可进,若是二百举武,少转而南,复造乎屴崱之巅。行者皆疲,人以意择石而坐,午食毕,乃拂石刻,观晦翁大字,读沈公议铭,摩挲徐鹿卿《请雨记》,记漫,久乃可辨。时晴空景明,万象呈露,幽奇怪异,不待搜剔,自来献状,使人翛然而尘虑消,淡然而情景融。极目西北诸峰,若数百里,攒者、鹜者、凌者、斗者、攘者、赴者、突者、簉者、特立独出者、龈齶列戟者。西南诸峰,若云矗波涌,若牛羊驱,若车马驰,近至数千里之内,皆周旋徘徊,顿伏妥帖,间之以溪壑,流之以江河。盖山自剑、邵来者至水西旗山而止,自汀、泉来者至水南方山而止,自建来者至是山而止。若夫建、剑、汀、邵之溪,合流至于洪塘,分为二江,南过石头,纳永福之溪与赖溪出西峡,北过新步,亦分为二,又合而至于长隑,乃与西峡江合,过石马下洞,受长乐港与夐港,出闽安镇而入于海。东南弥望,浩荡不可极,远至于琉球之国,近而梅花、南交诸岛,咸在五步之内。自永福、闽清、长乐,以至于福清之境,历历可见焉。

迥眺附城诸山,前者若迎,后者若随,左右环辅森列,若大将之治旅,尊严闲暇,部伍整肃,秩然不乱。南州诸山,若鸾翔鹤翥,坵垤礧礧,若子之在枰耳。沧溟无波,上下同色,轻飙徐来,绿皱千里,潮落渚出,平沙衍迤,苍鸢白鸟,共下齐起。日既暮,乃刊木为堂,束薪为门,荐席以莽,缀树张幄。寺僧持鸡黍来饷。亦共宿焉。中宵露零,月色如午,罡风忽起,阴壑雷动,出而视之,立不能定,五鼓愈甚,众相与促衿联立。东望扶桑,以候朝旭。奔星矢驰,四面相射,有玄云横亘在海面,高四五丈,不得视其初出之景。须臾,日上已高,山烟水霏,苍茫远近,隐显迭出,恍然如画图中,又一奇也。

露晞下山,至寺已近午,出寺左,游灵源洞,石磴垂梯,两崖崇墉,通以石梁,白云亭在其上,坐稍久,洞谷生风,时来袭人。起观蔡君谟书,有奇石立道侧,若甲卒,号“将军石”。于是履危栈,度石门,求晦翁题名、赵子直诗、抵天风海涛之亭极焉。孤撑巉岩,凭栏欲堕,川分谷擘,江面如沼,险绝清旷,遂兼得之。盘桓至日晡,诵杨志《行右篇》,还宿法上人禅房。

又明日,复登超凡阁,伯崇题诗阁上,观王氏赐神晏书,乃归。是游也,比之常观,盖不侔矣。

夫升培塿者隘一方,陟冈阜者薄百里。今乃纵目力于霄汉,纳溟渤于胸次,暝晦昼夜,收拾举尽,岂非所处者益高,则所见益远,所造益深,则所获益富?古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愚虽不及,窃冥会之矣。

嗟夫!山川万古,世变无穷,景物虽同,人心异感。是游岂徒登览之娱,有以散其忧愁拂郁之思,发其豪宕雄逸之气,重其治乱兴亡之感。而岘首之悲,牛山之念,仰止之慕,虽吾四人者,亦讵能尽同也?且是山,昔人莫不登之,近百年来人迹罕到。自余始登,命樵夫为导,亦不知其路,乃缘壑径上,颠踣者屡,而后得至其所。忽得旧路,循之而下,果达寺。盖宋时所辟,而僧除之。始绝顶皆短荆,无林木,今可张幄矣。始寺外多数百年古树,今但见新植矣。向余始登几三十年,重来二十余年,与伯弘来亦十五六年,今复得与诸君游此,而余发种种矣。因刻铭山石而记其详,约后游复纪之,较方来尚几游也。

——《闻过斋集》卷三

嘉庆五年(1800年)福州嘉业堂刊本

重游鼓山记

岁柔兆执徐,吴子客居董下,出门面鼓山,惟限一水,自初秋即约数人同登,既而七月中雨,八月中又雨,约重九,重九复雨。闰月雨不止,所与约诸人,咸以事违,然余意独勤,念过此则冬,气将厉,寒不能登矣。

十月十一日,风定无云,里中陈垣士周、彭琅德弥、吴泉孝升三人皆舍,遽相从。凌晨,渡江,自蓬隑入荔林,依山右行,暾旭宇霁,野花炫耀黄碧色,霜林叶如染,采山果可噉。涧中泉韻琮琤,鸟声啽哢,飞来近人若相娱,二里许至岐路,乃绝,壑横渡小石杠,过数人家,复有岐路,路当右,有少年坐石上,绐曰:“左”,乃左行,由屋后跻石蹬,崎岖险峻,近二里所达路,寄衣舄寺中。升数冈,则篁竹深密,不可寻路,有径趋山右,并崖而进,虽觉异,然意可得达,遂循之里许,值穷见水源而返,盖寺中引泉处也。退而披篁刊木,剪伐椔翳,登树而望,向高直上,攀缘蹭蹬三里许,然后榛莽之中,略有微蹊可辨。众共喜,进五六百步,果至峰顶,人不胜其劳,憩息良久。尊酌数行,然后徐起,徘徊瞻眺,意既适,则又乐而忘罢矣。访余曩年宿处,荒秽特甚,不可以前,下山日将暮,月已升东,不能复览洞中诸胜。出近南寺,得村氓引导,暝黑穿林中,历畲田,指示详悉,乃乘月度岺,上下缘麦陇中,取道抵灰隑,唤舟从西岸来济,及家将二鼓矣。

是游虽不能从容若畴昔然,然于世故沈困,憔悴无聊之中,得一日之暇,以纾忧释虑,将亦不易得耳,复忆十数年前,城中倪、林二子,屡尝欲登,以不得予偕而止者五六,遂终身不能登。今予屡登,而二子在泉不可作矣,因忽感念涕泗为零,二子倪则桂德芳,林则琦公伟也。

——《闻过斋集》卷四

陈智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福建统八郡而福郡为腹心,环城四面,岿然者皆山。惟石鼓崪嵂巍大为最,能藏蛟龙,兴云雨,盖邦中之望也。中有白云涌泉禅刹在焉。永乐壬辰,余奉命来按是邦,闻有兹山之胜,距城不及三舍,然职在咨诹纠绳,不暇登览,而心犹惓惓然。今岁甲午春正月三日,风日和煦,遂拉同寅李公伟,平旦连骑出城东际,所过村墟,农务方殷,田原整整,野水泠泠,白鹭飞而黄牛健。耕者各执犁锄,皆知力本,甚为之喜。已而帅GFDA1都指挥王公观,藩府左布政使麻公冕,右布政使邹公昱,参议辛公彦博、杨公鼎,宪府佥事杨公、张公、冯公闻之,策马皆来。日稍高,至山下,寺僧五六辈出迎,入廨宇,瀹茗焚香,颇有清致。出立万年峰下,仰视鸟道,崭绝凌云,苔藓径滑,马难于行。命篮舆徐步而止。由荔林度东际桥里许,有亭曰“乘云”,侧泉一泓,甘寒可掬饮。又里许,亭曰“半山”,境势豁然。由亭而上,仅数百武,亭曰“圆通”。遂偕下篮舆,少憩焉。亭外修篁数百竿,色玉可爱。俯睇江流二道,如组练、如白虹。

由亭左登岺,岺势益峭,却有丹葩翠盖,日射眩矅,玩之久而后去。又曲上一里许,曰“松关”,乔松夹道,俨若髯龙。天风时来,响音四起,如鹳鹤之唳,猩猿之啸。乃促仆御亟度,屺表曰“全闽第一峰”。遂下峻坂,路始坦夷。从石门至鼓山寺,迤逦达寺。主僧都纲了心,悉率缁流迓至堂,撞钟考鼓,声震潮音。乃肃衣冠,礼金仙、大雄,询兴圣、闽王二祠。登超凡阁,使人心神澄朗,万有俱空,宛如入祇园双树雨花之界。

日向午,由寺左旋入灵源洞,洞口狭小,中甚宏廓,遂陟白云亭,观喝水岩,至于涌泉。观陆公匾,盘桓佇立,摩挲崖石,阅古今名公钜卿诗记。日向西,循仄径,搴萝而上,至小顶峰,所登益高,所见益远。东则大海回接,琉球渺如一髪,烟涛雪浪,浩浩无垠。其间百怪千奇,不可殚极。西则郡城雉堞,丽谯公府,与夫琳宫梵宇,金碧辉映,阛阓数百,鳞次高下,参错于三神紫翠间。繁华佳丽,他郡罕俦。极目南北,则诸峰林立,如绮绣,如芙蓉,如虎踞龙蟠,如鸾翔凤舞,如牛马疾驱,如矛戟森列,如大将尊严,如忠臣蹇谔,如仙侣飘飖,使人豪宕雄逸,飘然有出尘想。

又由小顶而登大顶,而造屴崱,从者尽疲。余与诸君长歌起舞,举觞劝酬,爵无算,既醉,抵“天风海涛”极焉。则剥苔读碑,慷慨吊古,观晦庵朱先生遗墨,思其人,想其道学文章事业。是虽曾点童冠之风云,右军兰亭之修禊,其乐无以加也。

抑吾闻先正有言:君子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今圣皇奄有万国,海宇雍熙,诸公膺藩屏耳目之寄。又能殚厥心力,奉宣德意,俾八郡黎元沐休,嘉乐生业,天地无水旱凶荒之虞,比屋无扎瘥疫疠之患。时和岁丰,少长嬉遨,而吾辈遂得以优游暇豫,登高览胜,岂非所谓后天下之乐而乐者耶!且以写情状景,沨沨乎锵锵之音,又于诸君佳作见之,余特书此以为记云。时大明永乐十二年,岁在甲午首春三日。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武昌陈智书。

——乾隆《鼓山志 艺文》

游明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成化二年春正月,大行人安成阮君圯奉诏来闽,事竣。过宪台告别,谓予曰:“闻城东鼓山为闽中奇观,惜值雨,弗克以游耳。”余曰:“皇上覃恩,海宇人物,与春俱新,山游观民风,适共时矣。君能留一日,天必霁,余当同往。”明日丙寅,天果霁。于是宪副严陵郎君汝彬,四明钱君廷珍,云间浦君宗源,宪佥南昌刘君敬之,姚江朱君士宏暨余六人,各乘肩舆,从卒携具。辰出东门,过康山,息东岳庙,迟阮君至,乃行。

时风日晴明,人体和适,所过村落,桃李花红白相间错,香气拂袭人衣袂。绿秧盈畴,耕者鳞次,比屋弦诵声相闻。老稚欣欣然沿道而聚观。窃叹其地得气候之先,人务农事之早,而风俗之淳且熙也。

去城二十里,始至鼓山之麓,僧纲率僧五七辈迎入廨院。酒三行即起。由东际桥跻石磴,曲折而上,可一里,过乘云亭,又里许,至半山亭,舆夫息肩。复行半里有奇,寄圆通亭,又半里度屺并山腰,而转一里所,有深谷,其中豁如,白云涌泉寺在焉。主僧率其徒迎道左,入门,望大顶、小顶二峰,如屏障蔽其后。左右两山回合,清幽深邃,真圣境也。遂由山门登法堂,茶罢,玩不动轩,日卓午矣。

饭毕,由门左徒行入灵源洞。转东而北,几五十步,有桥跨石窦曰“蹴鼇”,上有亭曰“白云”,渡桥循涧而北三五步,观喝水岩。旧传寺僧神晏常诵经于此,恶涧水喧轰,喝之遂涸,盖诞妄不足信。傍岩而南,又折以东,可三十余步,一亭曰“涌泉”,出亭右石窦间,冬夏不竭,凿石甃小池贮之,清冷可掏,沿崖曲转而南,约四十步,有石砑立若门然,可通一人行,所谓“石门”也。

又转东而南,四十余步,一亭楣间揭“天风海涛”四字,疑即古之“水云亭”也。自入洞至是亭,崖石间,名人贤士之题志在在有之,若宋相李忠定公,晦翁朱夫子皆有记游岁月。亭北可登绝顶,而崖巇崄蓁塞,众惮于跻攀。阮君曰:“吾之来,正欲临绝顶,纵心目而访古迹也”。遂翼二卒以登。刘君继之,主僧暨十数卒鱼贯而上。予五人坐良久,徐步从故道,还涌泉寺以俟。

乃擘鸡豚,传觞数行,余不能饮,起而西顾,日将晡矣。饮毕还寺门,望二君方从小顶峰而下。予五人因以二君之姓,共论刘阮入桃源故事,联刘阮入桃源诗,一律甫成,而二君至,为诵之,共发一噱。阮君言:“自亭北以往,登临愈高,跻蹑愈艰,而纪游者益少。至大顶峰磐石上,游目四顾:东则巨海茫无际崖,琉球诸国隐约雾霭间。西则三山,州城百雉,烟火万家,重江如练带,环绕郛郭。南北则层峦叠嶂,蜿蜒起伏,若图画然。顶上旧有望州亭,废已久。惟石上刻“天风海涛”四字,乃晦翁遗墨,即今勒而揭之水云亭者。又刻有熙宁中丁福州竦,沈提刑绅辈所作《鼓山铭》,摩洗读之,其文甚古。相与据石而坐,抚今思昔,怅然者久之。由西南降至小顶峰,凭卒肩而下。念今日得以览山川之胜,民俗之美者,本以君赐。而岁月不可以无纪。”余诺之,复乘肩舆,还廨院。酒再行,日已暝。命卒秉火炬,烛路以归。

——乾隆《鼓山志 艺文》

唐珣字廷贵,江南华亭(今江苏松江)人,明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江南刑部郎中,外放福州知府,官至右都御史。

鼓山胜游记

成化癸卯岁正月三日,予与二守潮阳韦公济节,推绩溪冯公瑢,劝农于东郊,因邀运使婺源朱公稳、运同西蜀张公睿,运副保定田公昭,游于鼓山。前一日,阴云作雨,应候如秋冬。予慨三农之有望,患斯行之弗果。是晨,忽风自东南来,席卷云霾,旭日辉辉,出于天表,花气鸟声,川容谷态,与夫远山秀色转生清丽。彼造化者,若先意而待人也。遂登绝顶,遍观幽胜,感民物之熙和,乐太平之有象,春秋融液,心神怡旷。既而坐晦翁海涛之亭,诵希文岳阳之记,忆昌黎衡山之游,天趣冥合,畅然忘归,同游索予曰:“阴晴聚散,良会几何,斯一时之胜事。当记其略也。”于是乎书。

——乾隆《鼓山志 艺文》

林俊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予旷散任奇,所至名山水落足焉。鼓山尤为全闽胜处,约游而雨佇结,是山居然欠事。正德壬申,再以老病告归于闽,诸公辱补斯游之匮,总镇商公、分镇尚公主焉。

出东门,历青野,及山之麓,白云寺在焉。历东际桥,乘云亭、半山亭、圆通亭在焉。二公命酒,方伯陈公希白,宪长刘公时让,大参彭公师舜,佥宪叚公惟勤,都阃杨公忠夫与主席,予偕廷评谢君邦用,大参林君利瞻客焉。酒半,历白云亭、蹴鼇桥、喝水岩、涌泉亭,以及屴崱之椒,蟠岗复岺,古树如幄,宿暝烟而诉晴雨。山隐残碧,人语苍翠间,景随步异。及是目寄空明,俯大荒而临象外,诸山毕至,而水亦群会,若下属之承大镇,僻邑、断岛、绝海之夷荒荒然柔驯黑子之地,夫然后小鲁小天下之论不诬。是山雄据八闽,天造而地设之象类也。

选胜搜奇,仰观天风海涛之故刻,鼓山之铭,古今之题詠,二君因举临沧之废,结石而亭,致坚永也。于时,夕景仅辨人面,遂促游石门,历海涛亭,出灵源,赋诗而别。予惟节劳宣滞游观,君子之所不废,然山自宇宙来有也,贤达登览,湮没而无闻者多矣!白鹿,少室游之,衡山,昌黎游之,至晦翁之游,若有光于其始。是山,晦翁游之,吾辈又游之,将无有见继其终者乎?抑游,乃静者事,诸公借动为静,游不可常也。风壑云岑,川鱼林鸟,幸同诸公之一乐,而循省风俗,又幸累诸君之一忧,俊亦忍恝然耶?游之日,是岁三月十日,莆散民见素林俊记。

——乾隆《鼓山志 艺文》

冯时雍字子际,直隶交河(今河北交河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福建布政使。性方严,居官廉介,以忤权贵,致仕。

游鼓山记

稽诸鼓山之游,道多峻嶷,顶盘迤逦。嘉靖庚子春三月望日。草山沈子少泉,曾子思琴,王子将驰贺万寿,尤庵欲壮行色于鼓山,连雨如注,遂不果。阅初夏日,渠阳沈子、五山陈子自汀漳巡历归,走辈复假鼓山以慰贤劳。联镳出郭,雨蒙蒙作,至山麓即止。但见薄云笼日,阴翳渐开。遂易山履,披林莽,履石磴,猿牵而进,直至山颠。前瞻后眺,海涛接空,天风过耳,大江如带,此诚八闽第一奇观也。乃相与布席,连裾洗爵大酌,恍然若出尘界之表,酌既尽罍,兴犹未阑。

由是循故步,鱼贯而下至山腰,回首却顾,云气蒸滃,而绝顶已微。忽南山茫茫,宛如飘素,即细雨漂尘,葛衣才润。仰视之,则日方近午,至下院而天开景霁矣。遂倒尊尽口而归。

归次,沈子复向余曰:“是行也,倐忽变幻,瞬息晦明,时雨时晴,不妨登览,亦奇矣哉!子盍刻山以纪?”余敬诺,回即事命匠勒于喝水岩之阳,时同游者沈渠阳师贤,陈五山洙,李怡山镗,予则瀛南形山冯时雍也。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郭波字澄卿,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户部主事。

游鼓山记

鼓山在几席间,视武夷户庭何如也。予于武夷仅一再至,于鼓山则举睫兴叹焉。岂几席不若户庭亲哉!江山有待,机会匪常尔。嘉靖丁亥秋九月丙申,予始获为鼓山之游。先是乙酉冬,予谪居便省。明年春,图于茶焙,舅氏将奉我恪翁,偿兹欠事,寻侍药抱疚矣。

比营兆玄沙归,适从叔九竹,修厥考岁事于萧湾,萧湾、鼓山支麓也。道出利津,间登舟新港,随汐东下,至则陪行,事馂毕,循樵径而上。披蓁莾,蹑巉岏,倦辄据松根,掏石罅少休焉。九竹携酌悬钟岩下,命书“钟岩”二字,别去。予与双谿子,携二仆,武指东,比望山前,故十八家隐隐白云中,再东折,抵后乐亭下,即古松关,观郡守汪公文盛“高山仰止”大书;历观化亭,诵林司空俊《游山记》罢。偶逢僧揖入,悬岩修径,梧竹交嘉,夕阳在山,岩花如织,道傍数松各十余围,云五代时物。复数百步,有关曰“第一山关”。百步为鼓山寺。寺左有桥亭翼然,曰“灵源洞”,泉泠泠泻涧中,蒲鱼水鸟悠如也。数步许为门洞,开洼而东下为“喝水岩”,极深阻而涸。相传祖师说法,喝使返注,此不可晓。夹涧嶙峰峭壁,有“忘归石”三字,余多古题名,苔蚀剥多不可辨。循涧经石门,甚奇俊,有晦翁题识在焉。稍有涌泉甘冽,又东,凤尾亭,树宋人诗刻,书法可爱。初予未入寺,自洞门直抵兹穷处,凡为指点苍蔼间者,山前陈某也。

既就宿,方丈僧戒恭为具食。山高月小,万籁无声,不知浮寄何在。明日登绝顶,且行且舆,崎岖鸟道数里,至小顶峰,憩坐危石,却顾闽中,四山壁峙,双江东回,雨郭烟村,宛一小鲁,自是层崖堕石仅侧足,宿莽滑苔,猿攀而上,至大顶峰。白云四起,雨稍沾衣,众色沮。予冲寒独往,观天风海涛,荆酌石上,仰天长啸,霏微渐开,万景齐到,烟霞在下,宇宙一睫。其南,马头洶涌,拟诸灩滪。西则竹崎溪流,一望如练,回沿山下,趋于海门,茫无际涯。稍北,数岛屿,盖闽安镇,五虎门,梅花城。极东,一抹断烟,云小琉球,恐未信然!因相喟叹曰:“壮哉山川,予平生惯游,无若此者。”因书:“大观”二字。乃下,午抵寺,信手取“藏经”数本读之。登罗汉阁,观寺形胜。乃由故道归,经圆通阁,半山、乘云二亭。入廨院时,主僧已肃九竹,至自萧湾,迟予东际亭下矣。相劳苦甚。

盖凡游必经下院,则僧为修具。予从间道,若天而下,诚违自卑之训哉。遂登法堂,举觞尽欢而别,抵东城下,一鼓矣。

君子曰:“兹游也,以义起,以礼终,事相遭而不偶,景信美而非诱,奇而正哉。”抑予實有感焉。山川自昔,而贤豪游者何限。兹山卓绝海滨,以与泰山并高者固有在耳。吾徒其思所自树,毋使后人湮漫兹游哉。

——乾隆《鼓山志 艺文》

李元阳字仁甫,云南太和(今大理市)。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巡按福建,严惩贪官,礼文学,为民所爱,后官荆州府,年九十卒。

游鼓山记

嘉靖戊戍夏,林尚书小泉翁招予游鼓山。出福州城,天色鲜霁,东行十余里,阴霭渐至。至路萧爽。石色幽映,过龙桥至鼓山寺饭,饭罢,易竹舆登山,微雨径滑,磴道盘曲,前挽后推,蹒跚茅竹中。倐忽白云氵弥满,如风卷杨花,眩乱人目,舆人乍行乍止。有顷如行木棉堆里,轮囷澜翻,咫尺莫辨。度蹴鼇桥,经灵源洞,喝水岩诸处,耳畔但闻鸣泉声,更不见山之形状。予舆如乘云,闻舆人语,始知舆在人肩,雨蒙蒙下。呼盖来,则闻其应声而青盖出没云中,愈呼愈远,执盖者觅路不得故也。过石门栈,至水云亭,阴曀暂开,见晦翁书亭额,少歇,复登,磴道愈峻。里许为小顶峰,则见晴日丽空,草石不润,盖未尝经雨,乃知云雨只在下方,去地不远。翁至相慰劳,如久暌隔而忽邂逅者,为之一笑。乃联舆复登大顶峰,就亭燎衣,北观浴凤池,池傍石上有晦翁书“天风海涛”四字。时刚风棱棱,岚霭如洗,周旋览眺,已非人世。南望川原阡陌,蔚蔚漫漫,东北叠□重峦表见于夕阳之下。俯瞰小琉球,如一点青螺。翁举酒,藉草而坐观海,有顷,从者报云:“大琉球见”。予凝视久之,问曰:“何大琉球,亦如点螺?”翁曰:“所处高远则视下益小”,宜矣。予曰:“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兹游得之,常有此气象,何外物之足累乎?”遂至下院,饮酌而别。

——乾隆《鼓山志 艺文》

田汝成字叔禾,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与福州龚用卿同榜,由广西右参议迁福建提学副使。

游鼓山记

鼓山东去福州府二十里,为一都奇观。杪秋既望,玩月高斋,悠然发鸾鹤之想,鼓山登眺,景物更殊。亟以游具属家人,过龙桥至鼓山下,僧戒梅酌瑞泉,煮茶来献,泉带沙石气,以子姜指投之,味遂清冽。戒梅言:“此去顶峰可八九里,请易巾履往。”予从之,出院从东南行,蹬道盘曲,以索引肩舆而上,流泉瀑布,在在有之。行二里许,至通玄亭,俯瞰下院,已埋没云底。又三里许,过蹴鼇桥,灵源洞,洞傍石壁峭削,多古刻文字,苔藓班驳不可辨。稍北为喝水岩,岩傍有石龛,相传水旧穿石壁,有异僧人定龛中,厌其嘈聒,喝令右转。或且地脉迁移,衲子遂藉以神其术耳。

绕崖而东,有泉从龙口吐出,为涌泉窦,即喝水右转者也。再东,过石门栈磴数十级为白云亭,宋朱晦翁所建,额书犹存。亭临悬崖,下视海渚,淼淼苍苍,错杂烟树,琼河萦婉出槛下。若兰亭曲水,可泛羽觞也。举酒三觥,还息半院。半院者,以半山得名。僧静瑛酌涌泉煮茶,泉味甘冽,胜瑞泉远矣。

散步廊下,过游僧慧可,云自河南来,能谈伏牛、武当之胜也。语久之,觉其人稍窥禅旨,因诘之曰:“坐定,游方何异。”对曰:“安心遣累皆同。”予曰:“桑下三宿,恋心复起不灭,尔心累安从已?”对曰:“当坐遣坐,当行遣行,不见可欲,使心不营。”予曰:“法门下乘也,何不曰:当坐而坐,当行而行,毋逐于外,而驰其情,可欲在我,何遣何营?”谈己,诘其姓曰陈,名之曰灵也。遂携陈灵,出行数十步,则山愈峻,磴愈窄。萝薜罥巾,榛荆刺跖,舆者平胸,以母指爬挲而上,可里许为小顶峰,下视殿阁,巍然可抚也。又里许为大顶,旋览四隅,杳出尘世。东北万山重叠,海门缥缈,无复涯涘。南面山蹲川绕,阡陌坦漫,高者若缶,流者若练,飞鸟残云栩栩焉蝴蝶耳。因念宅心高明则俯视百物皆渺小若此也。峰北为浴凤池,池傍石坡,有“天风海涛”四字,亦晦翁书,刻时日。逮暮,紫霭翠岚,欻然开合。盖刚风披拂,变态不常。陈灵言:“秋霁时,可盼琉球云。”须臾,黑云起海岛,似有雨意,遂亟还,以索联舆,倒悬而下,至半院北,至昏矣。因念顷者矫足凌空,势欲飞去,使鹤可骑,云可舟,周流八极,顾不快哉。而不免淆滞人间,此达士所以怀羽化之想也。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陈省生平见《诗》。

游白云洞记

鼓山西北之白云洞,客每谈其胜且奇。甲辰二月初六日,约彭明府诸君,泛一叶往游焉。是夕,泊于廨院前之石桥,次晨,倩笋舆经黄石庙,历埔头渡圯桥,过碓房,行二百七十丈而抵玄真、积翠二庵。玄真乃许都阃之菟裘,积翠庵,上人碧天募缘建。自积翠行七百丈而抵白云洞。初由一天门经瀑布泉、龙脊道,道俱陡峻,扶曳而上。抵二天门,仅容短舆。经三天门,巨石倚壁,路穿其下,云竹王先生镌“白云洞天”四字;有石凸如舌,题“龙舌”二字。度小木栈,几曲折由云屏达洞,上覆平石,帡幪若广厦。横一十二丈,纵三丈,石痕下垂如瓦曹,中施棼桴扉槛,祀观音大士,左为净室,丈许,障以板。南眺会城,平远、乌石峙东西。饭毕,从洞后观海音洞,洞顶嶻嶭巑岏,宛然天造。傍小洞则有凿痕。阅毕,闻雷声隐隐,云从山峡飞而南,如擘絮飘扬,如突烟滃涌,如玉龙横跃,雨数点喷人面,予招同游亟下。须臾,抵积翠庵,则碧天设斋俟矣。迟回不忍去,惧雨来,遂驰归。道复经黄石庙,登而憩焉。历石阶百余级,里人谓香炉从兴化涵头飞来,旧庙三座极壮观,今圮其二矣。眺毕,宿廨院之老禅庵,客问:“洞果奇胜乎?”予谓:以予所睹记,若武夷之水帘洞,宽广逶迤,水从山头落,四时常若蜚雨喷雪。永阳之方广,穹窿窈窕,而四壁若藻绘云霞、蛟龙、仙佛、狮象之形,奇胜却似过之。惟是此洞高耸峭拔,纵目百里,天门巨石覆其巅,路从交加石罅穿出,龙脊一带鸟道,以铁椿贯石壁,累基叠级而升,云升度峡,郁郁纷纷,始肤寸,须臾,氵弥漫岩谷,此则水帘、方广之所无,亦不可谓非胜非奇也。予每念生居闽土,有境如是,不一登眺,几枉此生。故骋老惫之足力,偕三四之知己,一游焉。自初六以至初九,凡四日,归于乐,自解缆,以至登岸,凡得句若干,纪道里岁月云耳,诗云乎哉。

——乾隆《鼓山志 艺文》

王世懋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鼓山东障大海,其高蔽亏日月,盖福之镇山也。由东门行至鼓山寺,可三十里而近。由登山至半山寺,可五里而遥,由半山登绝顶,数如之。

始余为督学使者时,左伯陶公景熙,屡约为鼓山游,弗果。已量移左参政,万历丙戍春正月,来自莆中,右伯陈公王叔以政暇,倡为游,宪副钱公恭卿,徐公克贤,佥宪刘公质之暨余实怂恿之,阃帅卢、金、陈三君,因请具醑糒以从,卜月之十有七日昧爽往。右伯未起,余整冠而待,门者报臬三公行矣。顷之,右伯行,余踵而从,时天大淞雾,既行弥甚,田间几不辨咫尺,无论鼓山所在。行久之,霏微中忽有山家,知招提近矣。更前,缭垣颇峻,山僧出迎,寺傍出焉,门径幽窅,有泉如绿浆,石梁跨之。梵宇后为方丈,甚宏敞,三帅席而入,揖问臬三公所在,亟从之。僧寮花木颇深,三公迟余二人不至,方设象戏。余拉之出,就三帅饭,谋以软舆登山。须臾雾屏,日荒荒白矣。山径皆施石磴,诸软舆鱼丽而登,行里许,见巨石立道侧,篆刻游人名,纪年至正,盖元人笔也。

更一里,得一亭,舆人息焉,侧身回望,白云都在下界,群峰绵属,各拥青螺髻,方山一台,仅吐尺许,意象超忽,不似从人间行,兹山第一观也。山多石,而泉从半山堕,氵弥漫泻石间,作涓涓流,恨泉脉稍微,无庐山棲贤桥下声耳。更上,一巨石若端冕而立,不知何人大书其上曰:“高山仰止”。越巨石行,又二里许为废亭,石碑犹立蔓草中,稍折而南,入一隘门,卑仅容舆,而崖削立为磴数十级,而下划然中启,灵源洞在焉。灵源洞者,四面皆石壁,中裂一涧,深可二丈许,其端有若洞者,故以洞名。涧上为石梁甚钜,可席而坐,桥左筑小庵两楹于涧上,道者居之。三帅将以榼就庵而饮,湫不容膝,乃复出饮桥上。桥左右皆勒游人名字,多篆隶,古雅可爱,最前者宋嘉祐间知福州燕度偕其僚佐来游,字作蔡端明体。最后者为我明屠尚书侨,张尚书时彻时为藩臬同游,字殊不逮。最钜者涧下一石,高正得二丈镌一“寿”字,拓工方施纸就拓焉。

涧形势甚伟而酷恨无泉,《山志》云:“五代时,僧神晏诵经,恶水声喧,叱之遂西流,故又名喝水岩。”大为游人减兴,今安得复喝之来也。问泉所在,导者左折,循崖而南,凿为龙首,有泉吐焉。甃石为池,盎而不溢,伏流下堕草间,即寺前所见水源也。余爱其清驶,掏水而濯,徘徊间为右伯诸公促行。乃复从隘出,循大道而上,更历废亭,一山忽可见。短垣中数树桃花,人家历落,问之乃半山废寺僧寮也。寺枕大顶峰下,闻甚宏丽,为野火所焚。门之外,故罗汉泉,门址尚存。行数级,辄得一遗址,如是者三四历,而后为方丈。盖煨烬之后,山僧结茆而庐。三帅复倾榼其地,钱、徐二公锐欲陟山巅,而帅陈君复盛言,望海可穷罗源、连江境,亟登舆。山僧、舁夫俱有难色,盖自此上大顶峰,皆仰面行蒙茸间,无复石磴矣。至巅,多积石,其坳处碁累,似曾亭之,久为海风所败矣。亟问僧,晦翁先生所书“天风海涛”何在?乃刻一卧石上,书楷而遒,稍不似平日书。因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而誇诩胜事,使人欣然愿往,则以先生石间书,故士安可不自竖立?”陈公稍倦登降,坐石间,迟诸公不至,欲返,余固挽之小立,则诸舆冉冉至矣。因复与穷四面之胜,其南则方山削成平田,尽见伏而不敢称宾,南台、西峡二江分流忽合,脉络明甚。诸小浦纡回,俨若游螭,注于大江。西则南台石梁,虹卧江上,历历若有人度,福州城垣,枕山如带,芋原江右抱而来,无所不见。北指连冈,重叠漫衍,海波穿入其中,皆罗源、连江二县境是也。东望大海,两江北汇,是名马头。稍北而诸溪尽化为咸海矣。犹恨诸山包络其外,未究大观,惟正东日出处,旷望无际,若红雾数十里幂之。问僧,云:“是梅花所,所面大海。”又云:“红者是海中大沙。”然不能尽解也。余与钱公立谈久之,兴尽而返。下至半山,陈君息僧房,群公至,拉之出,浮数大白而行,日已西矣。

于是织云不兴,大江来荡,吾胸浩然生白,而独日所射处,闪闪作紫金光,亦一奇也。

入寺飨,三帅宴饮毕,而亟易舆行,日在崦嵫,十里螟色,城郭生烟。比入城,元宵灯火光照乘矣。

大都兹山以峻名,以登眺胜,灵源而外,奇丽无闻,而右伯及诸公犹以登顿为劳,眺览亡奇为恨。第吾辈日坐堂皇,理簿书,目境不四游,一旦以公暇,联镳登高山,望大海,循览名贤书迹,俯仰今昔,亦足舒其逸矣。何必更希奇丽为观耶!或曰:“登鼓山须秋气清,小琉球隐隐可望云。”以俟左伯景熙,归而语之。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陈文烛字玉叔,湖广沔阳(今湖北沔阳)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工古文歌诗,由汝南知府迁福建布政使,累官大理寺卿,年六十卒。

游鼓山记

万历甲申秋,余登福州城楼,东望大海,盖有鼓山云。昔人有言,八闽山海郡,盘山者势局而不能廓以舒,濒海者气荡而不能隩以周,不荡不局,州处其中,而环州惟鼓山为高,能兴云雨,盖一州之镇也。宋人赵汝愚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之句,朱紫阳先生,摘“天风海涛”四字,书于山之绝顶,其概闻天下久矣。

乙酉秋,余与左使陶景煕,约游不果。明年丙戌与参知王敬美约,宪副钱恭卿、徐克贤、佥宪刘质之,俱翩翩有游兴。阃司卢、金、陈三将军愿置酒以请,乃春正月十七日也。是日昧爽出城东门时,歊雾蓬渤,云蒸昏昧,杳杳深沉,对面莫辨人须眉。行二十里,闻鸡犬声,始知为山家,又十余里,始一僧迎于山门外,及坐方丈,花草菁葱,诸公出佛堂饭焉,各以软舆登山,径多石磴,以索引,鱼贯而上,行二里,旧有圆通亭,今废矣,仅存遗址,诸公稍稍息焉。俯视梵宇,已为白云覆之,傍立巨石,有宋、元人题字。泉自山窍出者,湛湛有声,有巨石端冕而立,上书:“高山仰止”四字。

又三里,过蹴鼇桥,桥傍石壁峭峭,多篆刻文字,藓苔斑驳不可读,下有“寿”字,高大二丈许,走灵源洞,四面俱石壁,中裂一涧,深二丈许,其端若有洞,故以洞名。洞前有庵奉佛,湫不能饮,诸公就桥上酌焉。酒数行,欢悰无厌,见石壁勒宋嘉祐间知福州燕度,明嘉靖间藩臬使屠侨,张时彻,俱携僚以游。稍北为喝水岩,岩傍有龛,相传水旧穿石壁,五代时有异僧入定龛中,厌其嘈聒,喝令右转,或地脉迁移,偶神其说耳。

绕崖而东,有泉从龙口出,为涌泉窦,即喝水右转者也。清驶可爱,诸公掬水濯焉,余促之行。从隘口复循上大道。旧有亭,今废矣,遗址尚存,诸公又稍息焉。有茅屋数处,盖山僧居,即半院故处,以半山得名。为野火所焚。其地尚宏丽,问华严台、妙峰阁、一多庵、痴半轩,无尽门、超凡阁徒名存耳,在煨烬间。行里许为小顶峰,又里许为大顶峰,观朱先生所书天风海涛,遒勁可爱,勒于卧石上,若神物护持者,白日朗洁,天风飒然而至,周览良久已。还半山时,白云红日闪闪作金紫光,入城元宵灯火,照乘数里。

次日,诸公谈昨游甚适,三将军言:秋天气清,可望小琉球,订重游之约,诸公无应之者。

秋九月十五日,余以防汛返自兴化,至城外二十里,望鼓山而问,曰:“去此,路俱平田,往易易耳。”遂命肩舆东指,时疏雨乱落,道傍木叶流泉,淜滂有声。及至寺,而山僧急迎,不知余之至也。山僧取烹茗以进,余就禅室稍息。已而雨霁,山僧随行,再过灵源洞,徘徊诸公飞觞处,水声山色,一一如旧,而黄花碧叶有增其奇者。洞中有无量寿佛,乃八分书,亦前人笔也,览毕过石门,桟磴数十级,再过半山寺趾。

时午饭罢,陟山顶,其诸峰罗列:如屋覆、如偃盖、如走丸、如累碁,莫可名状。山僧又言:“水自剑,邵来者,西至旗而止,自汀、泉来者,南至方山而止,自建来者至是山而止。若建、剑、汀、邵之溪,至于洪塘,播为二江,南过石头,至于新步,又播为西峡。合于长隑,过石马入于海,东望长乐、福清,北望罗源、连江之境,一一在目。”已而振衣,更上屴崱之巅,徘徊诸公观涛处,见东南岛中,隐隐如冈阜,如城郭,闪闪作烟云状,山僧指曰:“此琉球也”,春、夏、冬不见,风、雨、雾不见,今秋且晴乃见耶。隔十余里,忽有如黑豆数点者,山僧又言:“此海舶也”,俱不可晓,傍有蜃气,如楼台殿阁,余叹曰:“泱泱乎大观哉,问浴凤池,仅有石穴,在朱子字旁,惟天雨始有水耳。

时日将西,呼舆夫急行,甫至廨院中,山僧鸣暮钟矣。岂惟景与春异,即朝暮迥别哉,余就山堂卧焉。时时月当空,山影树声,堕几席间。

夫余癖在泉石,而兹山重游,足洗尘土之肠。因忆诸公皆一时之隽也,乃克贤入贺,质之入楚,敬美迁奉常,恭卿暂归湖州,余独留滞,结再来之缘,岂不幸哉!

十六日早行,至辰刻入会城,因纪之,以遗山僧,兼寄旧游诸君子。

——乾隆《鼓山志 艺文》

张蔚然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

游鼓山白云洞记

闽友陈惟秦、徐兴公,雅与予称烟霞交。兴公授予《鼓山志》,惟秦偕予游。按鼓山有石类鼓,为闽镇,雄甲诸山,能作云雨,谷中声蓬蓬若鼓。郭璞《迁城记》云:“右旗左鼓,全闽二绝。”山距榕城东南二十里,游者可舟可舆,白云廨院,其麓也。渡东际桥而上,长泉在左,仿佛瀑布。里许,得乘云亭故基,再里许,为半山亭,再里许,另径右适曰“笊篱壑”。山氓数家,负岩面江,艺茗为业,不减武陵之致。左圆通庵是登山孔道。庵故頺废,郡孝廉徐熥修葺之,游者得以驻足。访松关则已夭于斧斤,不论三围四围矣。可二里,经涌泉废寺之门,有桥,罗汉泉穿其下。过桥百武,入圭窦,则趾反就卑,累磴数十级,得畸区焉。山壁合围,崒嵂幽黝,四面峰石,片片夭石斥,如堵,如屏,遍勒古今题詠纪识,宋居什七,晦翁。君谟、子真其著者。宛坐一室,其左右图书与千秋名硕抵掌赓唱,亦大快事也。予所游佳山水,咏识镌刻之多,似无过此。矧闽饶名山,乏古迹,兹岂其最胜耶?

山围中擘一枯涧,横跨巨梁,梁畔小庵二楹,政凭涧,涧壁勒一丈“寿”字,盈二丈,亦传属晦翁笔,是曰“灵源洞”,洞以涧枯故,则又名“喝水岩”,岩以五代时开山神晏故,则又名“国师岩”。相传晏安禅涧窦中,厌水声之嘈,试用临济法,乃西枯东溢,王敬美惜之,谓安得复喝之来。予姑无论枯涧是晏喝否?第此际自胜,宁必藉水,即声即空,何西何东,喝去喝来,病一般耳。觅所谓东溢处,则循崖百武,有石龙喷泉,注方池,伏流不溢。又东,有两石,陡插若门,是曰石门。穷于圮亭之址而返。复从洞出之废寺,向揭涌泉,今呼半院,乃王审知创供神晏者。问所闻超凡阁,华岩台、妙峰楼、一多庵、痴坐轩、憨睡室、无尽门悉毁于樵火,仅存败屋数椽,老衲棲焉。顾甃基甚丽,应费金钱无算。大都滛秽篡殺之国,率佞佛以自解,如萧梁于宝志,石赵于佛图澄,姚秦于鸠摩罗什,天后于国安、神秀,比比而是。又上三里,登小顶峰,则西榕城,南南台,西峡两江合为马头,如指掌。

又里许,登大顶峰,是为屴崱之巅,四顾无障,而后北万山,东大海,靡所不览。旧传缥缈中青黛一点,是小琉球云。爰观晦翁所书“天风海涛”四大字,即赵子直诗:“天风直送海涛来”晦翁赏而题屴崱之巅者也。

予登以万历癸卯七月四日,盖立秋三日矣。淡云掩曝,微风送凉,山皎海明,踌蹰满志。俄而白云东西扑凑,觌面无睹,冲云飞渡,如真仙行大空中。少顷雨GFDB3GFDB3,风揭揭,谷中渐蓬蓬若鼓矣。子谓惟秦曰:“不忆兴公语乎?登鼓山不可不至白云洞,将遂已乎?白云使者,风伯雨师,其导我耶?”升笋舆,执盖而往,意忘疲顿,肌飕肺沁,兴弥勃跃。从夷坪北折,四至得浴凤池,池可十亩,泉汇不涸,匪纳他川,盖天池也。昔见五色异雀群浴于此,故名。草庵潇潇青芜,白鸟悠然湛徹,高山得之,亦属殊境。越数冈,约五六里,骤临危径,如履狮额之端,蹑象鼻之上,頫盻无际,风茆撼摇,雨苔增滑,几不能下。

舍车而徒,寸寸遭迥,如是里许,山峰倏变,惟秦欢呼曰:“洞至矣。”先至海音洞,洞若斗窝,亦堪避雨,右一洞,谬袭水帘号,无足观者。由海响折而降,始为白云洞,洞深仅丈余,横逾五丈。禅室数楹,石天为盖,雨丝纷垂,不到窗棂,燎衣啜粥,拟止宿矣,俄而白云东西扑散,刹那霁朗。山川草木如经新沐,四野青黄,绮彩万变。榕城烟火弥逼眉睫,踞高临深,恍坐十二楼中,观花锦世界。予突发苏门之啸,乘兴凌绝壁而下,怪径前迷,步辄疑阻,俯仰道塞。第见雄峦削嶂,铁色千仞,亦有长泉,仿佛瀑布。沿泉筑矶,缘壁铲坎,或施卷石,或撑小栈,鸟坂羊肠,曷喻崄巇。讵独动朱公之哭,抑亦兴阮氏之悲。予与惟秦猿接举趾,摩壁攀藤,凡历天门者三。天门、天然之门也,嵬石蔽覆,内通一线,几断复生,转愕转喜,如是十里,而宿于白云之下院,曰:“积翠窝”,窝距城亦二十里而近。诘旦,偕惟秦还。

盖鼓山盘亘修邈,笊篱壑以南,莫究其际,划于马头江,而北际即积翠窝。张子曰:“余读鼓山诸游记,远则吴海,近则王敬美差佳,海张幄屴崱之巅,以候扶桑之旭,洵豪于游者。敬美谓“灵源而外,奇丽无闻。”自是信史。予犹惜其未窥凤池,而白云洞才开于万历丙戍间,几与灵源伯仲。顾灵源可一览尽,而此则怪绝逶蛇,不穷之趣,翻疑稍稍过之,则敬美所不及觏也。善哉乎!兴公有言:“登鼓山不可不至白云洞。然白云洞之奇,不在洞而在径。”良然。

——乾隆《鼓山志 艺文》

蒋奕芳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往岁游鼓山不果,为客所嘲。乃草《游山解》以答客,欲以不游游之。客曰:“必若所云,是欲为宗生卧也。然跬步之近,尚不能至,何况岱舆员峤,远在大海。紫空红映,远在玉清。更欲执化裙而流览,其将能乎?”余无以应。

今岁,乃与林公荣、张集虚期以重九前同往。至期,而公荣自新宁来,余喜甚。遂使长年舣船于路通桥,招集虚以行。乘潮击汰,望大小峰,云气变幻不一,遥举酒酧之,飘飘有凌云之想。夜半野烧俱发,光映舟中。顷之,闻下院钟声,如知达彼岸矣。

平明,觅笋舆,从东际登山,日未亭午,已至灵源洞。僧碧空延余入室。啜山茗,旋观喝水岩。转而西,有龙首吐水,掏而饮之,味甚清冽。相传僧神晏诵经,厌水声喧豗,喝使西流。余谓:“不然,大德有云:叫唤喧烦,无非寂定。故溪声潺湲,比之广长舌,使神晏而悟禅寂,必不作此伎俩也。”少进,历国师岩,石门,云亭诸胜。摸昔人石刻,半为苍苔斑剥,可读者十得五六。荣谓余,诸勒铭者,欲寄于山以存也。乃山又不足恃,亦可悲矣!余谓:“人生宇宙,何所非寄。叔子为名,因之沉碑,景公为身,因之流涕,以俗观之,相去有间,以道观之,其未达均耳。”

苍头持酒至,余与公荣辈,据地痛饮已。复杖策,陟大小顶峰,峰巅平如掌。搔首四望,目极千里。惟东西诸峰,万叠彩翠如芙蓉,最为奇绝。东望大海,诸山障之,不能极瞩扶桑,稍可恨耳!余詠“天风海涛”句,金风飒爽袭人,仙仙欲去,俯视城郭,若在舄下。因念五岳作镇中原,视兹山仅当培塿,而所见既已若此。假令居大罗玄都中,下视尘界,又当何似?彼稯稯棫棫,以飞尘为舆,蝇须为馆,蛟脑为膄,真可发一笑也。

日方晚,浩歌而下,宿于精舍,僧设伊蒲,相欵甚肃。次早,复偕集虚辈,为白云之游,抵积翠庵,息足少许。正思攀萝而上,有从洞来者谈:天门险绝,几欲出涕。余以登大顶,故力足颇谻,闻之气索。惟公荣兴甚发,集虚力怂恿之。余谓:集虚公故乏济胜之具,而易视天门,将欲效韩退之华山故事耶?乐不可极,且留此奇观,与鼓山重订佳约耳。集虚笑而止,还坐青雀中,沽村酿数斗,相与痛饮。久之,起而四顾,新月如眉,澄江如练,暮云如障,远山如画,渔灯数点,熠熠蒹葭中,亦一奇也。集虚谓余曰:“子乡者未游兹山,以为未始不游。今日游矣,且得未始游乎哉。”余曰:“譆!善游者恶乎游,恶乎不游,不游而游,不必见境,游而不游,不必着境。宇内名胜,所在不乏,以游露奇,亦以游蒙垢,故非名人魁士,磨崖勒石,不足以发舒山灵之气。然游人继之,不胜绎骚。至使兰若化为邮亭,山僧化为麋鹿,而向时灵踪胜迹,渐化而为氛杂之区,此无异故,则游之者未离乎着也,故知游之指者,可以与语游矣。”万历戊申年九月七日记。

——乾隆《鼓山志 艺文》

吴奇逢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

游鼓山记

登鼓山者,不佞吴奇逢暨陈尧典、徐熥、郑元烈。余性癖山水,如太史公足迹遍龙门,碣石、崆峒、涿鹿之间,文章雄视百代。总之,得于吞吐山川为多。

壬午秋,偕二客为鼓山之游,至山下,大风雨作,遂借舟归,盖至是又二年矣。而陈生辈复谋行,乃舣舟于江,溯流而下,达于彼岸。于是舍舟步,寺中翼而亭,横而桥,潺潺而瀑,岩岩而石,苍苍郁郁,而草而木,行歌坐啸,扰扰尘缘,十空八九矣。

晚偃卧其间,寐不能睦,久之,明月出山巅,隐隐于万松间窥人。余起立庭中,仰视山月,固与寻常月不同哉。其明日,携诸客,纳履曳杖,逶迤而行,数步而息,息而复行,遂至灵源洞。洞于山为最奇,岩曰喝水,相传有神僧喝水之迹,峭壁如削,溪深百尺而无泉,其境之旷者、朗者、幽者、邃者、奥者、廓者、夷者、峻者,目不暇接,神不及游,余不知十洲三岛更何似也。昔人盖题“忘归”于石,悬崖之下有蓬室,可方丈,余谓当有幽人栖其间,乃奔蓁莽,履危嵲而下觅之,时盖唯郑生能从焉。至则石床丹灶,依依然在,而幽人不可迹矣。

复缘岩而登,与客至半院,半院经祝融之后,仅存故址,荒凉不可问,而山僧颇能爱客,客遂留。晚与二三生宿灵源洞,万籁俱寂

又明日晨起,始跻大顶,四望如一。大海在其东南,长江环而为带,群山嵷巃,皆俯其侧,云气腾腾在下,骋目游思,悲欣半之。于是振衣长啸,岩谷皆鸣,不知宇宙间不足容一狂生也,是时天风四至,凛凛不可久留,遂相与抵山下,客各留墨寺壁,余乃援笔记之。若其山川灵异之迹,则当有载巨笔以传之者,非余所能记,余之游万历甲申四月十八日记。

——乾隆《鼓山志 艺文》

张宗道福建福清人,明万历中诸生。徐火勃的诗友。

游鼓山记

出东郊,诸峰环绕,望之屹然而独尊者,鼓山也。山去城三十里而遥,诣山麓时,日崦嵫矣。乃扣田父问僧舍,而僧已飞锡入城。童子俛然出迎,引至堂之东偏,止余宿焉。供伊蒲之馔,焚都梁之香,鸣鼓撞钟,铿尔余音。余乃詠少陵:“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之句,尘想顿空。

旦日裹粮,由东际亭而上,南折五六里,曰:“茶园”。鸡鸣于云,犬吠于落,园依草而辟,广可数亩,茶之胜可第虎邱,天池,而其泉又不减中冷也。由园而东折,可五里路,高下凸崎不可跻,忽平冈纡旷,旋折而下石磴二十余级,是为灵源洞。洞倚两岩而辟,小如斗,僧碧空居之。洞下临绝涧,无水声,水流至洞前不下,旋复西往,潜流可里许,出石壁间龙头下,归于涧。相传五代僧神晏所喝者即此。

缘西岩而行,危磴仅尺许,左临深涧不测,右仰绝壁,岿然刺天。壁多先贤题镌,模糊不可读。惟朱紫阳夫子石刻,笔势宏远苍劲,视之不啻高山之仰云。

环石门而入,曰:“凤尾亭”,山之形如凤,故名。亭废有碑,突然一平邱可方丈,近伏五虎,远瞰三山,奇险不可名状,徘徊俯仰,使人忘归,信哉!洞之前壁镌“凤池山”大字。(按:浴凤池在香炉峰之傍,而俗指为西山之顶者,误矣。)

由洞而东上,可半里,曰“涌泉寺“,寺既毁,坏垣残碣,依稀在焉。荒草蒙茸,飞禽来去,盖不胜消歇之感。山僧仅建一庵,聊落不可与语。遂披蓁莽,陟危石,逶迤四五里,至小顶峰。下视双江如练。诸浦如带。突者为坯、为塿,苍者为云、为树,隐者、伏者,微茫而显晦者,为城、为郭、为海、为峤。又再数十折,路愈险小,石棱蔓草蓊翳,极力而登,纡徐至大顶峰。恍若脱尘氛而引胶葛,乘云气而排阊阖,二曜摩肩,四极效职,海市蜃楼,漾漾溟溟。荡云沃日,浮光曜金,则向之所谓如练、如带者,突者、苍者,隐者、伏者,微茫而显晦者,又不足尽此也。于是憩盘石,摩旧刻,冥心息踵,天地为空。

既而夕阳在西,云英海气,倏然变幻,万籁争号,调调刁刁,又非向之景光时也。乃寻归路,下巉岩,越藂棘,明星在天,凉月挂松。复抵喝水岩,盖三宿不能去云。

兹游也,高旷称屴崱为最。奇绝则莫若灵源洞,幽可居,奇可挹,流可潄,石可枕,而僧可语也。余自东际二十里去平头,无从容挟葛陂之杖,倏然独往,探虎豹,觅虬龙,山精水魅,燐火悲风,无怛容,无倦色。低回瞻眺,慷慨兴怀,揽结山川之胜,斯游其不虚哉!

嗟夫山灵长在,游客几更。昔贤壁上文章,半为尘土所蚀。而泡沫之躯,且化为此间之云气矣。境遇何常,唯意所造。今日游而乐,是余之遭也,亦兹山之遭也,于是手记。

——乾隆《鼓山志 艺文》。

林世吉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夫表晋安而号雄钜者,非屴崱哉?纪灵真箓,应瑞星躔,拓地轴以南蟠,障狂澜而东峙,于霞蔽日,耸万仞之高标,削玉堆琼,作七闽之重镇,诚参霍童、武夷而挺秀,侔天门、日观以称尊者也。不佞志切探奇,久寄赏心于鹫岺,具怀济胜,每图骋目子鹏霄。兹偶以使事过家,幸多清睱,遂谋一往。

于时序属三秋,候当九月,风惊海雁,拂紫塞以筝喧,霜醉江枫,炫金堤而锦烂。况喜松霖新霁,气朗瑶穹,榆旭高悬,烟消丹徼。于是拉莲侣,戒篮舆,同望东发,才出城闉,而千峰之岚翠已霏霏扑眉睫矣。

越二十里,抵山下兰若,径道纡衍,松楸蓊荟,前度一石梁,曰“龙桥”,相传唐时有龙现,故名。桥下石泉粼粼,色碧绿如玉。两袈裟导入方丈,馔以伊蒲,醉以醍醐,晚遂托宿焉。昧爽出寺门,东折五十武,一亭巍然,俯跨绝涧,匾曰“通霄”,即取大顶路也。亭侧古榕两株,团团如盖,广荫三十亩。树多鼯鼠,五七成群,声啧啧掷叶间。每日光下澈,影布漂石,筛金荡翠,掩映如画。因坐亭上,低徊留之不能去。已乃鱼贯盘旋而上,仰攀藤葛,竞蹑巑岏,或穿鬼谷以婆娑,或历筠丘而踯躅。才及翠微,俯视梵宇,白云已覆之矣。

又里许,遇石门,抵半岩,即所谓半院也。岩壑谽谺,泉石幽邃,绿筠红叶,翳谷蒙崖,别是一人间世。就蹴鼇桥少憩,觉俗虑都蠲而尘襟尽滌矣。桥上可列十胡床,傍多篆刻,藓斑驳不可读。左为灵源洞,石壁四削,中裂一涧如洞。然僧又言:“傍原有宝刹一座,极钜丽,嘉靖间,烬于野烧。”抚龙宫之故址,访雁塔之遗踪,蔓草荒烟,萧然满目,悒惋者久之。复北折,为喝水岩,即前神僧恶瀑涛澎湃,喝之而使逆流处。泉从龙口淙淙喷出,受以石池,味甘冽,不减庐山康王谷第一泉。予跏趺盘石,令小沙弥挹半木瓢酌焉,觉齿颊冷冷,弗啻嚼西王母嵰山甜雪,而凉沁心骨矣。予曰:“闻奇处尚在绝顶,古人所谓:昏黑应须到上头者。诸君更能从不佞振衣乎?”以路岖嵚,咸有惧色。不佞哂之,乃独蹑蜡履,翼以双童,同僧贤深贾勇登焉。挹空翠于层峦,扪飞萝于复磴,历羊肠之骫骳,顿鹤辔于山椒,但见天风飘飘,万里吹衣,恍若挟飞琼,携弄玉,遨翔于九垓之上者。徐乃扬袂鸟背,盱衡霞表,见万里凝青,眇如卷石,沧溟澹绿,耿若杯醪。且也白云溟蒙,乱沾巾舄,银河错落,例列星晨,嗟乎异哉,斯称一大奇观矣!顶广,可坐三百人,其平如砥,其圆如鼓,此其所以名石鼓乎?傍为浴凤池,仅一泓,如牛蹄涔中物,莹徹可鉴,虽旱不涸,中有鱼两角四足,时出没焉。噫!岂其蛟螭蟠而待云雨者耶?令小苍头连举大白浮之,逸兴遄发,划然长啸,岩谷响应,风霞乱坠,第不知孙登在苏门作鸾凤音时,亦有此异否?

须臾,磬发苏屠,鹤归松坞,而万籁声逄逄起,廖廓间,觉神悚毛竦,凛乎难留矣。乃振回策于云阿,恋奇踪于天路,逶迤归寺,而金乌已落落下虞渊矣!余兴未阑,复登柰苑后小阁,倚栏西睇,见夕霞轮菌,彩翠五色,宛如天台赤城标,又大叫咤以为奇。两袈裟复延至方丈,时应具盘槅相啖,兕觥屡覆,玉山遽颓,才投绳床,而即栩栩化蝴蝶矣。

夜半酒醒,起见紫雾笼霄,明月在几,益觉两腋气勃勃然,遂奋笔吮墨,勒成短疏,附以四韵,漫题岩壁,以贻山僧,敢曰开武库于词场,树长城于艺苑哉!异日倘有怀铅提椠,而问方言者,聊藉以资捃摭,博卢胡云尔。

岁在龙飞,上章摄提格元月,而同游者,陈时应名凤鸣,潘源卿名漳,贤深本寺住持,两袈裟朝恩、朝贤也,而为记者闽中层城山人林世吉天迪甫也。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陈宏已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石鼓山出城东三十里,其绝顶去地又十五里而遥。都人率惮不游,却游不宿。余居南江之山差近,盖水而东也,故游者多从舟便。

万历庚寅九月七日,社友谢在杭同钱塘胡德长过余芦中矶,约以九日登绝顶,余跃然报可,独徐孝廉惟和,以旦日期陈汝大登于山辞。次日中,在杭乃与德长,徐惟起策欵叚累累来,入余花阴中饭。饭已,趣买舟治具,而王玉生亦追至,薄暮相与登舟,发白龙江,出万寿桥,停竹林下良久。月隐隐出屴崱峰,江光如镜,亟呼数十大白浮之。胡生雅善吴歌,歌安仁《秋兴赋》,声入水,水云尽兴,余恐惊白龙眠,止之。因各刻烛为韵,烛跋,报已抵山下,开蓬望屴崱,如在天上然,其翠色往往欲压。余舟寻泊港口待潮宿,在杭诗未就,枕畔若寒蝉吟,时时蹴余,报所得句,余悉啽呓中赏之。五鼓潮生,进舟山前大松树下。山色微曙,长年急令妇起,作食已,玉生,惟起,在杭前导,胡生与余后,轻重诸从者所齐衣粮酒脯,至寺,则玉生已先登矣。

在杭觅笋舆四,始出东际亭就舆,缘石磴上,可百步,入山渐深,山泉氵弥漫,石面作数百匹练,越里许,至半山亭,舍舆而徒,道周怪石人立,如舞,如蹲,不暇应接,至茶亭少息。渴无饮,客以藕汁代茗。时望山下,白云低翔,离合鸟背,已似隔数界矣。复舆二里许,至灵源洞前石桥,令诸从者先入洞,报月公客至状。自是咸去巾袍,易裘褐,恐绝顶寒甚也,乃余独单衣不为栗。由石桥左折,经半山寺,寺固富丽甲闽寺,嘉靖初,火,今惟余茆茨数椽,苾刍一二口色如菜,无可访者。遂陟石址,入乱山中,山自此巉嶫难前。舆夫数步一息,又属玉生自灵源洞中来,无舆,余乃弃舆与玉生鼓勇先往,足如飞,客咸壮陈山人有济胜具,不减许掾云。过猫缒石,小坐,下视无诸城,真直一腰带耳。

昨所云万寿桥者,虽长百仞,三十九门,余指在杭度之,“此卿家屐齿非耶?”须臾,客皆至,下舆行,过故亭迹,亭故铁瓦,废于风。又上数百武,则大顶峰巍然微突如铜鼓形,高绝南纪万山,四周皆作蚁封状。南台,马凟诸江襟带相错,帆影没灭,芋原以西,沙白如雪。北则罗、连二邑,大可弹丸。从东缺处望海,青气际天,岛屿点点,传以为琉球、日本,莫辨非是也。

玉生、惟起觅舆先下,余三人背石笋坐,嗒然忘其为人间。起寻朱先生“天风海涛”字,得之草中,摩挲不能去。移时,臂相接如猿,下及半山寺,回睇绝顶,云气郁蒸,始惊身自云中来矣。

寺下有花如菊,色紫可爱,客皆簪一枝于眉。随入灵源洞,降石梯百级,月公令弟子肃客荐茗,汁甘甚,盖灵源泉也。泉旧流桥下,五代僧神晏者诵经于此,恶其喧豗,叱之他徙,故名为“喝水岩”。岩有石室,比为宝珠和尚创庵所毁,兼灭奇石之半,不能无恨焉。余石壁仞立,多宋、元及近代名人篆刻,涧中有穴如甕,内方半版,曾有畸人隐其中,惟起旧时犹及见之,今为榛莽塞矣。磵草荒秽甚,玉生欲芟去,囊芙蓉,辛夷诸子种石间,伺花时来游,余佳其言。酒至,倚石壁饮,醉卧庵中禅床,诸客不予觉,潜沿涧旁路,登凤尾亭去。胡生写扇头,诧余,余因强玉生与俱,穿石门,踞盘石,反不复之凤尾也者。

夜矣,夜谈忘归石桥上,云冷露繁,客皆就枕,余独对岩僧趺坐,至月黑不寐。诘朝,从者告粮尽,始归,诸客请先出,余以足茧,留待舆。复就月公证无生法,亭午方下山,赴寺僧饮。胡生、玉生各图石门,大顶诸胜于壁。

日稍西,始出鼓岐,觅舟次,适樵风吹船便,月出,抵余舍。延饮竹中,各倾囊中所得诗,以酒酧之,至旦而别。在杭复订余游石竺九鲤,三千八百坎并武夷山云。

陈宏已曰:“余游石鼓凡七:一偕陈秀才汝翔、汝光,值风雨不竟游,一与陈左司马游,未登绝顶而反,一复陪詹司寇登绝顶矣,又未宿灵源洞,其后旅陟旅降,未有如兹游之乐,直穷其秘也。岂山灵而熟余,故呈奇乃尔,不则太解事,不肯为贵游得,然哉!然哉!是黄山人往为余言之也。

胡生名时骥,玉生名昆仲,徐生名火勃,谢生名肇淛,游凡五日,得诗若干首。

——乾隆《鼓山志 艺文》

吴兆衮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明万历间诸生。

游鼓山记

鼓山为福郡巨镇,距城三十里,游者踵相蹑,余乏济胜具,每恨未及一眺。今年秋八月社友林云夫谓:“登石鼓须气清景明,乃可远瞩,今其时也。”余报可,于是暨其兄砥夫,弟国夫,谋诸友人陈希曾、林用光,以十二日裹粮出郭,行不数里,田间暑气如灼,乃间道往,憩于田家,而日已中矣。

呼僮作午炊,未几雨骤至,四望山川若施玄帷。薄暮,雨稍息,乃抵龙桥,桥下泉水泠然,晚山青翠欲滴。由山门入廨院,香气氤氲。入殿,礼佛毕,循长廊二十武为法堂。堂后为方丈,壁间墨迹错落如乱鸦。叩禅扉,问比邱僧不在,惟余沙弥出肃客。是夕宿方丈,竟夕闻松涛天际来,钟声若联若断。明早起视山色尚涳蒙欲雨。早炊后,云气渐收,曦光渐露,乃由东际亭,逶迤而上,日光益晶荧,照瀑布,岩白于银,解衣坐眺,眺而复行,历半山亭、圆通庵。又里许,闻木鱼声隐隐从山坳中来,知去灵源不远。寻其声至,从石磴下数十级,得石梁横绝涧,涧水涸然,即所传神晏禅师喝之去者,故又称喝水岩。前督学王公敬美谓:“灵源第一奇观,惜无潺湲声,少减其趣,今安得复喝之来?”信然。涧傍结小庵二楹,俯视涧中,四周削壁如堵,篆刻殆遍,半蚀苍藓,不可读。路傍为忘归石、国师岩、将军石,种种屹立,不睱应接。稍折而左,有僧建一室。从山缺处,远瞰江流,风帆烟树,尽在目中。傍为龙头泉,日夜注不休,清冷可掬,问其源,云:“即所喝之水逆流于此。”因思果如敬美所言,则亦寻常流耳,又安得如此灵异也?

稍上缘崖行,有石中分,两峙,谓之“石门”。其余或踞、或伏,皆有镌识,不数武,为凤尾亭故址,有愚斋诗刻。览毕,复从故道,缘石磴而上,右行数百武,见风旛摇曳树罅禾黍中,石址宛然!断碣卧草,甃基狼藉,即古之涌泉寺,毁于野火者也。彼竖旛者,特灰烬之后,稍置茅茨灯传如线者耳。

追忆曩者,黄金布地,龙象蹴踏,今且鞠为茂草,何况人世之朱甍碧瓦,不转在荆棘中也?歔欷良久,复抵灵源洞,岚光既冥,山月未吐,张灯浮白,声达岩谷。酒酣,月笼青霭,如隔琉璃屏。余与二三君起行桥上,俄而阴曀尽敛,灿然明镜从树间射地,白光如雪。徘徊啸咏,因诵徐惟和孝廉松际窥人之句,已复偕往龙头泉,闻水声嘈嘈,如松风聒耳。凭阑纵目,则月映波光,烟笼平楚,真一幅摩诘图也。山深籁静,金风瑟瑟,掠人神骨俱竦,如各就寝。

晓起,从山僧觅大顶径,乃从凤尾亭往,路寝滑,山寝峻,卉木寝稀,仰面行可里许,气色忡然。又里许,喘且不能接矣。匍匐蹭蹬,凡数憩而后陟其巅。南视澄若练者,白龙、马渎诸江也,竒欠若屣者万寿桥也,近西围若腰带则无诸城垣也。其东淼无涯际,若镕金,若漾壁者为巨海,而其中微茫点缀,又若弹丸黑子,则琉球诸岛也。还向视北来诸山,若莲花九峰之属,礧礧相拥,总之如螺髻耳。方逡巡观晦翁“天风海涛”字,而云从足下生,蓬蓬如絮,无何,鸿蒙四塞,咫尺莫辨。所云若练、若屣、若带者皆已浑乎不可复观矣。始讶吾辈身已入云中,心寒股栗,不堪久立,乃谋为白云之行。希曾以足茧别先归,诸君竟往,田径甚狭,草长于人,数里许为凤池,池当山之洼,有幽人结屋習静于此,亟往憩焉。幽人出揖客,为道白云嵲屼良苦状,众咋舌相视。复强起行数百武,而路且穷。趁樵者所指点,陡回悬崖间,双眸凝视鼻端,不敢他瞩,视稍远,则眩而仆矣。攀枝拊崖,相牵而下,若饮涧之猿。

又数百武,得一洞,小如圹,额曰“海音”,傍有穴窅然,莫知所止,或传以为远通于海云。石林阴翳,都无赤日气。一再转,为白云洞,洞门内扄,剥啄无有应者,竟阑入焉。山僧既出,茶灶冷然,一石穹窿上覆,下结茅屋数楹,祀观音大士,禅火黯如。石罅间水涓涓,作玉乳色。俯视双江虹卧,三山鼎峙,以至千樯攒澳,万井浮烟,与大顶所见,目境又别。此中窈窕郁葱,似隔人世数界,何物老衲卓锡于此,侭足了一生矣。呼酒饮数行以出,鱼丽下山径,数步一曲,凡几折。忽当前有石磋砑塞路,若更无措步处,至则愕然,有窍可通,出入伛偻行,其中跫然有声,不知五丁何年所劈?而山欺空若此,如是者三,谓之“三天门”云。

历既尽,稍稍迤逦,而茂林修竹,瑛带白云,为积翠庵,褰裳过浅溜,簌簌履箨中。入则庵门半掩,簷阿皆绿,风吹红蓼,如数辈靓妆美人,婆娑树下。时日在崦嵫,诸君游趣既阑,归心颇急。余谓此室净如洗。筦簟皆凉,且今夕为中秋之十四,有此山月,不一夕留,不大负此清光哉?砥夫以事竟归,余与云夫伯仲并用光留焉。既而月已冉冉东上,犹蔽高丛,乍侵屋角,乃持短檠入僧寮,刻烛为韵,烛跋,韵稍就,起视月色寝寝下廊庑矣。

于是启楗出庵,则树影淋漓满身,风递泉声,似奏琴韵。四顾青山皆作玉芙蓉,参差现镜中。回视院宇又如璇题银户已,恍在水晶宫里行也。盘桓久,露湿单绞衣,不寒而栗,始楗扉就寝。质明盥栉后,各书所得句,互相弹射,随倒尊罍,轰饮毕,指郡城而归。回睇屴崱高峰,邈然天际,灵源、白云诸胜,皆已杳若梦境矣。

游凡四日,得诗若干首。吴兆衮曰:“夫游亦难言矣,何地无山,何山无胜,其得长无事以啸傲其间者有几?即余所连袂而出者六人,已参差不齐若是,乃知天下事多类此,何必役役焉。以有尽之身,虚掷檐乌于壒尘间也。顾鼓山之游夥矣,记鼓山之游者亦夥,山阅人而不改,人阅山而递换,人之不能与山竞久矣,但人虽不能与山竞,山必因人言而后重,今言出于廓落之吴生,其足重也夫,其不足重也夫,吾以问之山灵。万历阉茂仲秋望后记。

——乾隆《鼓山志 艺文》

洪若皋字虞隣,浙江临海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官福建按察使司佥事。

游鼓山记

福建名山武夷第一,鼓山次之,霍童又次之。武夷在建宁,余不能一至其他,徒有望三十六峰,作手板拄颊想耳。霍童虽属辖内,其中幽崖邃壑,当山海交讧日,恐林谷口酋然有声,昨复苏门山中长啸也。惟鼓山离福州颇近,岁乙已,余代庖榕城,辄约学使陆群君咸一,阃司刘君暗修往游,不果。

八月,余卸臬篆事,乃与孝廉陈子一隅,吴子天学,出东门二十里,至山下,有寺名下寺。寺僧煮瑞泉茶饮余,味极清洌。乃省从者。易两人肩舆出寺,从东南行。磴道盘曲,四山瀑布交流,声如雷轰。日光倒射,错闪如散珠然。行二里许,旧有亭名通玄,今圮。俯暾下寺,已埋没云底。又三里许,过蹴鼇桥,有灵源洞,石壁峻峭,多刻前人题识,字迹如鸟篆,苔藓斑驳不可辨。稍北为喝水岩,相传石龛中,有异僧入定,厌其嘈聒,喝水右转,故名。绕崖而东,有涌泉窦,泉从岩隙出,恍疑银河落自九天。再东,过石门栈,磴数十级为云亭,朱晦庵所建者,额书犹存。亭临悬崖,一望淼淼苍苍,海天错杂,烟波迷离,泉流滉漾楹下。余与陈、吴二子,席茵而坐,还憩半寺。半寺者,以半山得名。住持寂可,清修僧也,自幼出家,得《华严经》,开卷恍然心契。由是日夜精进,博究群宗,与余言理事精粗,心无滞碍,自非夙根静悟,不能肆口,所谈皆成密谛也。汲涌泉水煮茶,味远胜瑞泉。

茶毕,一苾刍引路出。行数十步,山愈峻,磴愈窄。萝薜榛荆蔽两腋,舆者膝平心孔间,爬挲而上。可里许,为小顶峰,又里许,为大顶峰。自山麓至此,约八九里,而萦回攀跻,不啻几数十里。登峰顶,凭虚四眺,杳出尘世。东北万山重叠,海门缥缈,无复涯涘。南面平川环绕,阡陌坦漫,高者若出,流者若练。大海中,远望一山如空青,微出海面。陈吴二子指吾而言曰:“乃琉球国也。俗谓:望见,则三日中必有怒风。”苾刍又言:“其下有水极深,碧色,东流而不返,上有浮莎,错织水面,或海上风暴作,渔船漂泊至此,舵不容转。人为其所获,则以藤串其足,令耕作山间云。”须臾黑云起海岛,风雨将作,遂亟返,以索联舆倒悬而下。至半寺,天已将暮,别陈、吴二子入城,谯鼓冬冬矣。遂秉烛呼童,洗砚而书焉。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四帙五册

杭州古籍书店本

潘耒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闽中之山夹江而趋,至江之将入海也而止于是会城出焉。山之循江左而来者,尽于鼓山;循江右而来者尽于旗山,东西雄峙如会城之龙虎,如左右臂焉。旗山在隔江四五十里外,荒不可游。鼓山林峦秀美,寺院幽洁,多名贤题詠,遂为闽之望山。

乙亥夏,余客榕城,林庶常碧山及余门人翁吏部樵仙辈,知余之嗜游也,请为鼓山主人,阻于连雨。既过蒲节,刻日戒行。碧山以尊人寿诞,弗克往,樵仙病目,弗能从,惟翁岸甫,力介忠,陈希次,张明瞻偕行,时仲夏十四日也。

清晨,出水部门,穿稻畦中行,可卄里,至山麓,饭于白云廨院。院门古榕数株。交柯垂荫,可以蔽日。园多橄榄、荔枝、龙眼之树,甚清旷。徜徉久之,遂上山。山径皆石磴,可肩舆行。夹道多长松茂林,暑气不入。

五里许至涌泉寺。寺在山半,故龙潭也,唐末,神晏国师安禅于此,遂立道场。数兴数废。明末,洞宗永觉禅师,重建法幢,大振宗风,遂为八闽首刹。殿宇宏丽,像设庄严,僧众数千指。主之者为霖和尚,永觉法嗣也,年八十余,而有婴儿之色。道眼圆明,践履笃实,踞狮子座四十年,不肯轻嘱一人,末法中砥柱也。

寺门之东为喝水岩,石壁巉削,一一作劈斧皱,绝涧千尺,有桥跨之,为灵源洞。又东为涌泉亭,有泉至龙头吐出,清洌甘美。下有国师岩,云是晏师趺坐处。又东,二巨石崭然对峙,人行其间,为石门。又东为凤尾坡,自坡至喝水数百步,皆循悬崖行。下临绝壑,奇石笏立万挺,宋、元名贤题刻殆遍,剔藓观之,累日不能竟。岺外名区,恨乏古迹,此为最富矣。

暮宿列祖堂,凉爽如秋,与方丈老人坐谈久之,方就枕。翌日,议游白云洞,登屴崱峰,诸君昔日已至者不复去,惟岸甫同行。从寺后西北行,度小顶峰,峰阴有泉,凿石为笕,引流二三里达于僧厨、其清可以潄。又北为凤池,在诸峰中央,地势甚高。忽有清池数亩,长松美箭,杂植其傍,僧庐数椽甚幽寂,拓之可成精舍,一佳境也。岩际有石如鼓,僧云:“鼓山以此得名”。恐未必然。又西度连冈,乍高乍下,路崎岖,舍舆而步,折入深谷中,石壁苍黝,作积铁色。有海音洞,洞甚狭而深不可穷。又下为白云洞,石屋天然,佛龛庖湢皆在焉。有泉自石罅出,泓然如玉。下至山麓,有小径,甚峻险,凿石为梯,穴石而度,名三天门,洞中云气常满,好事者以榼盛归,放之滃然,故曰白云。鼓山故善出云,城中见山顶有云一缕,须叟覆山,则雨立至,即晴明常见白云满谷。余晨发寺门,至洞八九里间,初见下方一片空明如积水,以为江也。已而辨其为云,渐渐破碎如新弹木棉。微露青翠数堆,则城郭村墟在焉,犹开阖不定。至洞则氛雾尽消,俯视省城,南台,如凭楼窗瞰园圃,了了可辨。得天眼通者,视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殆如此矣。

还过凤池,啜粥而行。遂上屴崱峰,亦名大顶,是鼓山最高处。峻绝无路,披荆棘行三四里,乃至其巅。天风蓬蓬,四望无际。北则万山连绵,龙腾潮涌;西则双江如带,城郭如环,村落如黛;南则方山,虎头,千峰拱抱;东则大海茫洋,一碧万里。长乐、连江、福清诸县近在足下,梅花、万安诸卫所亦约略辨之。黑点微茫,不知是何洲岛,相传为大小琉球,则闽人侈言之。山顶有石刻“天风海涛”四字,是朱晦翁书,遒逸有晋、唐人风格,与晦翁他书不类,贤者固不可测。其他题名数通,不甚了了。临眺久之,拾级而下。从山南直抵寺,不复由故道,道益险峻不可舆。幸山高忘暑,不觉其疲,至寺,日方中耳。

解衣稍休,为霖老人出所著《华严论疏纂要》相示,和会清凉长者二家,举要删繁,《华严》宗旨了然廓彻。从来宗门痛埽文字,然禅是佛心,教是佛语,有何差别?近日禅门多瞒盱亻龙侗之病,正须以教典印之。老人既成此书,复有事于《法华》,三乘五教,一以贯之。永明,觉范而下,罕见其人矣。寻至藏殿,观舍利及佛牙,复至喝水岩,追涼竟曰。适当月白之夕,布萨诵戒,威仪严整,规条肃然,诸君咸生敬心,谓:“今日儒门未有此也”。

明晨,出寺门,步松阴中里许,至舍利窟,有吸江兰若在焉。竹树茂密,庭院清幽,主僧落落有雅致。推窗一览,则江平不流,练明镜净,风帆徐来,遥山滴翠,宛然一幅潇湘景也。山中尚有天镜岩、积翠庵、千佛庵诸处未到,既至白云,登绝顶,则一山之胜概略尽。天暑人众,不能久留,遂从廨院归。

嗟乎!自有兹山,古今来游者何限,皆泯泯无闻,即题名勒石者四百余人,亦若存若亡,惟蔡君谟,李伯纪,赵汝愚、朱晦翁,真西山诸公炳若日星,使人摩挲遗迹不忍去,岂非金石不足恃以久存,而道德文章为可贵耶!诸君并有隽才,翱翔云路,其益勉自树立,务为其不朽者;而余拙钝,无用于时,将死心学道,一笠一瓢,依名山古刹以终老,人生不为名将相,则为佛祖,斯亦大丈夫之事乎!书以识之。

——《遂初堂文集》卷五

咸丰二年(1852年)刊本

徐釚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鼓山在福州府东南三十里,屹立海滨,郭璞《迁城记》云:“左旗右鼓,全闽二绝。”以其形类鼓得名,崒嵂巍大,能藏蛟龙,兴云雨。天朗气清登其巅,大小琉球隐隐望见,闽中之巨镇也。

辛未六月六日庚申,余与陈孝廉紫岩,蓝处士公漪约同游,夜雨,翼日辛酉,晓起,紫岩已觅肩舆侯门矣。余亟盥洗早饭,偕出东门,云蓬蓬起,涨满川谷。行数里,遇公漪策蹇在前,遥望鼓山,翠嶂插天。二十里,至下廨,乍雨乍晴,从者衣服沾湿。小沙弥出迓,供伊蒲馔。食讫,易竹兜,行过东际桥,涧水潺潺,里许,上乘云岺,山益峻,松栝参天,磴道纡折,石面镵“青山绿树,东障鹏霄”八大字,隶书,径三尺。五六里,至茶亭,坐槛上,望双江如带,城郭参差,近伏五虎,远瞰三山,奇险不可名状。东即峡门,出海大洋也。俄而白云蓊然从足下起,远近氵弥漫,置身云海中,须臾,大雨倾注,听松涛声与涧泉声相乱,心寒股栗。雨稍止,又度一岺,闻鹧鸪声。岺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益奇伟。转折几数十百级,至涌泉寺山门,雨复大至。坐良久,过罗汉桥,蹑级上天王殿。寺僧肃客入白云堂,整衣登大殿礼佛。折而西,进方丈,谒为霖和尚,须发如霜,依然深山一古衲也。茶话毕,出游寺中藏经阁,观石塔中所贮舍利,粥鼓沈沈,梵众约三百余人。

是夜宿白云堂,雷雨。八日壬戍,著屐戴笠,出寺门,即闻瀑布声,如鼓洪涛。折而左,从石磴下数十级,为灵源洞,大书“喝水岩”三字。于左得一石梁横绝涧,所谓蹴鼇桥也。时涧水从山巅落下,怒涛喷激,轰隐若雷,有倾倒三峡之势。十步外,飞珠溅沫,浸湿衣袂,毛骨皆栗。水由石桥流万壑中,如白龙夭矫奔注,瞬息殊态。坐观良久,心神稍定,方能仰视石壁,见宋、元人镌刻,虽苔侵藓剥,而遒劲苍古,翳以老籐虬干,纷拏蒙密,恍疑藏虯伏蟒,蟠结不去。稍东,从山缺处远瞰江流,风帆烟树,历历在目。更循石门盘旋而上,危如栈道,间不容趾。数折至水云亭故址,突然一邱,方可丈许,延揽益旷。徘徊久之,欲登屴崱峰,观朱晦庵所书“天风海涛”,以山水冲激,无路攀跻,遂振策归寺。

九日癸亥,天渐开朗,再游喝水岩,过昨日所观瀑布,势稍缓,寻源至洞口,犹睹万斛珍珠,喷薄如故。憩涌泉亭,云气空蒙,若断若联,如蒙败絮。倏而白云氵弥布,微露远山翠黛一痕,又似修蛾横抹,相对叫绝。公漪携茶铛酒具,命童子挈榼至,余偕紫岩拾松子,汲龙头泉,烹武夷茶小啜,两腋风生。更涤器,坐蒲团细酌,襟怀酣适,竟欲忘归。适僧厨亦携饭至,食毕。余与紫岩逍游桥上,闻公漪在十仞下绝壑中呼啸,与泉声相应。余即扶杖拨蒙茸,由石磴蜿蜒而下,水深没胫,跣足涉乱流以济。仰睇岩壁,如龙象狮子,吞逐搏噬。注视久,公漪已冥坐国师岩,余趋至,岩广寻丈,内列石床一,岩外经桥下所受诸水从灌莽中流去,似潜蛟数十,腾跃咫尺。寒气逼人,不能久立。遂循磴而上,复浮数十白,云气渐收,曦光微露,岩际飞瀑,益觉晶莹,薄暮方还。时堂中正点佛灯,忽有白云一片飞至,仆辈疑为瘴气,然实非也。

十日甲子,舆夫已至,饭后,别为霖和尚,出山门。由松径行五六里,寻舍利窟,即吸江兰若也。精庐数楹,古梅虬松,森列左右阶砌,秋海棠与珍珠兰相间盛开,色香无比。僧导余辈至一小阁,竹床棐几,明净幽洁,开窗倚槛看大小洋船出没烟际,皆从海上来也。余恋恋不忍去,舆从刺促行。由茶园陟观化亭,回望香炉、钵孟诸峰,拱立若相送状。飞泉数十道,亦从山上逐客奔流,至下廨方止。再坐东际桥,又饮数杯,与山灵言别。

是游也,凡四日,闻鼓山之奇以高胜,登鼓山者须于晴空景明,万象呈露,方可旷望东溟,一观沧海日出。山自建邵来者至水西旗山止;自汀、泉来者至水南方山止。若夫延、建、汀、邵之溪,合流至洪塘,分为二江,由闽安镇出海,东南弥望,浩荡不可极,是皆鼓山一览之所能尽也。余游值连雨,未能跻其巅,然灵源洞为鼓山第一幽胜处,五代时,开山神僧晏居此。相传晏安禅涧窦中,厌水声喧嘈,喝之使去,涧道遂枯。王敬美惜之,谓:“安得复喝之来。”

余是游,正当水溢奔流,飞瀑不減庐山、棲霞、康王谷,所得又最奇也。至山之顶尚有凤池、白云洞诸处。以雨阻,俱未及游。紫岩,名定国,公漪,名涟,皆闽人。余得诗凡二十四首,两君皆有属和,并书此,以纪来游之岁月。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五册

杭州古籍书店本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钦赐进士,授内阁中书。

游鼓山记

予于鼓山三至矣,皆秋冬时,山容敛而涧水枯。于明媚之象无睹也。又时年少,于山水有登涉之兴。未尝有胶结之情,所得缘分终浅薄耳。十余年来,更尝世故,厌逐尘嚣,益思于崖深磵阻之乡,逃形匿影,以全其天,牵于家累,不能遽自远引。旦晚且束装北行,然欲营菟裘,何尝一饭不在泉石间也。

岁之辛卯午月,霪雨弥旬,山浮谷涨,乐安成君景召游闽将归。弭棹于江不得发。时主予年友凤谿家。凤谿以为与待晴城市,不如观涨于山中,登莫如石鼓宜矣。亟招予,舆出东郊。时平畴秀苗,缛绿如毳,东峰诸岩,雨后泉泻,远望如雪初消,屴崱峰则在烟霭中,乍卷乍舒,如隔幔窥游人之屐。迤逦二十余里,至下院,松阴积翠,苍茜郁盘,而树杪百重泉奔流直下,夹涧皆悬瀑,引人入胜。及寺作供,趋灵源洞,望午潮方上,洪江无际,若身在瀛岛中。喝水岩向苦无涓流者,兹则奔鲸怒龙,腾跃吼激,与两崖峭壁,斗健争奇,真希有之观,向固屡游而不庶几遇焉者也。

瀹泉煮茗。徙倚徘徊,日日灰归寮,而顶峰复为云埋,知夜必雨。漏半,果簷滴沥有声,与山上松涛,相为响答。拥被与凤谿谈身世事,万感交集。凤谿有悼亡戚,久不忘,予慰解之。然身之迷途,正无暇自遣也。晨起,顶礼梵王,饭于恒涛和上方丈,遽别归,和上欲留不可。自省既不能与山为缘,即半日清闲福非易受,愿迟十年后归依,折脚铛边作粥饭僧也。

因取道舍利窟,时云海初涌,自远而近,自下而高,顷刻身在微茫中,大地山河,万象消灭。不意冥观中,竟有浑融气象,于是肩舆直下。夹道泉声相送,至山门,与景召坐而言别,云霞卷而赫曦张,境界又一变矣。

是行也,以游山则非其时,以送别则非其地,以匆匆行役之身,而假一日之游适,亦非其志。然景因雨后得奇,侣因志合得胜,至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虽信宿匆匆,然所得于山者,固已不侔于前矣!

少陵云:“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人生百年如远行客,惟山林岁月,庶几息几者受之,他时收拾残骸,栖身空界,杖履往来,不在东林,即在北寺,试与凤谿盟,不知谁先着归鞭也?

——《朴学斋集》卷七

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

朱士琇(1715~1780年)字瞻,福建建宁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官山东夏津县。

游鼓山记

山在福州城东四十里,取道水陆皆可至。山之胜有:屴崱峰、喝水岩、舍利窟等处。山中寺殿雄丽,容僧五百余人。其先主僧精法,为满州大吏所礼,四方施者日至,故鼓山为福州名寺,往来游僧多假为名。

雍正乙卯,余试福州,以不合格,黜于贡院,因从二客住游,时八月十一日也。屴崱峰险未游,游者:喝水岩、舍利窟。喝水岩一名国师岩,传唐有僧为国师,坐岩说法,恶岩下水声,喝之,水遂隐不见云。前岩临涧,涸无水,涧壁勒大书:“寿”字,衡纵皆丈许,不知何人所书也?左升降石磴数十,至观音亭为中岩。亭傍石凿龙首,水出龙口琮然鸣,云:即前岩涧下水,辟师喝,因涌亭中,后人饰之。

后岩俯瞰乌龙江,江出履下,如委白帨在地,甚可喜。左有乱石数堆,即登屴崱峰道也。三岩凡三亭,皆相蔽大石不得见。岩中草树清美,当秋虫鸟声,颇异人世。由山寺至岩,左转一里而近,僧为导。舍利窟藏舍利。背岩穿松,行三里许,入石门二重,有犬出吠。主窟僧名院监,导僧常院监窟中,述在省大吏,就窟视舍利者甚众。窟室广轮三亩余,周室多怪石老松,余与二客婆娑松石间,意欣然乐之,从僧求视舍利不可得。夜归寺,索笔为,凡宿鼓山视再夕,徒步往,返则舟。

——《梅崖居士文集》卷六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本

李拔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鼓山在福州东二十里,与旗山相对峙,倚天临海,登眺者便之。自晋宋以来,名贤硕儒,莫不遨游其间,流连题詠,络绎纷轮,不可胜纪,志乘所载备矣。余生平最喜登临,遇高山辄动仰止之思,所在多屐齿迹。

乾隆已卯,自楚中来守福宁郡,闻鼓山甚高,思一登陟,以穷域外之观。往来倐忽,弗克自遂。其明年,调任福州,岩壑在望,翘足可至,而政务倥偬,刻无宁晷,欲行而复止者数四。盖上达若斯之难也!

今年四月,循例劝农,昧爽出水关,适在鼓山下。劳农既毕。因戒仆夫,便道至山足,稍憩亭下。望之山殊高,从者逡巡,余曰:“万仞云程始发端耳。”石磴GFDD8迤,肩舆扶拽而上,约三四里,有一亭。会城周遭百余里,历历可睹,从者曰:“此半山亭也,可暂息肩。”余视其上犹峻,未可以半途废也。

叱驶而上,至更衣亭,地稍平坦,有衲子数十来迎,中有解事者与俱指引,纵观寺宇,佛像、斋厨、经堂,又往观灵源洞、喝水岩、白云洞、水云亭诸胜。怪石林立,古字争奇,应接不暇,悉如前人所称述。余顾衲子:“观止乎?”衲子曰:“未也,此上尚有屴崱峰,远视海外,无所不见,但悬岩峭壁,道崎岖,不堪乘舆,奈何!”余乃舍车而徒,与衲子摄衣而上,行二里,道并逼窄,从者皆莫能从。余益殚力,上至顶峰,朱子所题:“天风海涛”处,俯视众山,如殽、如核、如弹丸,数千里悉在腕下。远望东南,大海空阔无际,徘徊四顾,飘然有遗世独立之意,喟然叹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人之凭也不尊,则其视下也不远。不观沧海,不知邱壑之微也,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小也。吾今而乃悟为学之道矣”。因题“登峰造极”四字,刻之岩端,题山足曰:“云程发仞”。山半曰:“毋息半途”,并作仰止亭于上,以志自勉之意云。

嗟乎!登鼓山者众矣!朱紫阳,蔡君谟数公而外,其他姓字虽存,湮没无闻者,不可胜数,求其与此山俱存者绝少,此羊祜所以有岘山之泣也,夫登山而不思追踪乎前哲,亦与未登山等,追踪前哲而不得前哲所以独至之故,亦与未登山等。道若大路,不学面墙,哲愚之分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难易之势也。学山不至于山,学海终至于海,进止之明效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不见易而迁,不见难而阻,此贤圣之所以独造其极,而后人莫与京也。明乎哲愚难易之故,殚乎进止始终之间,以力追乎前哲,即塔然闭户,与之小鲁,小天下可矣,又何为登此山绝顶,始堪俯视一切云尔哉!日既夕,归而记之,并勒于石,以示后之登此山者。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陈庚焕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嘉庆己卯,秋试报罢,中表姪林子祖瑜招余游鼓山,肩舆出水部门,行二十余里,抵白云廨院。由东际桥沿山麓,登渐高而所见渐远。黄云被平野,如幅笺铺地。江水萦浦溆,走稻田间,脉络相灌输,如符篆,如草书,波磔萦拂,可以意得。村落间,群山伏地不起,如人卧竹簟上,直俯瞰其背。行数里,历三亭而上,水石益幽。舆中念前贤游是山,从此登降者,历历可数,肃然起敬。

度松关,修途螺旋,迤逦达寺。山门内外,砌石益整治。左萦山,右缭短垣,中铺纵石一线以取正,石独白于两旁横石。盘纡松间如修蛇走入。疎钟一声,时落云际,使人翛然神清,最为入山佳处。

是夕,宿白云堂,明日为重九,度客且沓至,乃徙东际楼。楼俯寺之巽隅。寺宏丽而楼幽以旷,最宜临眺。前俯菜圃,圃外放生池,方数亩,烟水渺然。池外三亭,参差水际,为游人观鱼处。土山前环,山缺处,江光野色,露一抹于林杪。入夜无月,而林塘幽寂,如披水墨画。

又明日,祖瑜弟祖鸾,偕所亲陈君松年、鹤年、芝年,林君声扬继至,谈宴甚洽。诸君联榻楼之东间。祖瑜与余移西间,对床夜话。盖祖瑜欲借游事,偕余作数日长谈,意实不在游。而诸君英英妙年,亦皆不以老朽厌弃我,余何以得此于诸君哉!

自至寺日,一再入灵源洞,时憩龙头泉间。数度石门,登水云亭,徘徊李忠定公,子朱子磨崖之下。其他当石门、水云之间,境峻而忽夷,多盘石可列坐。下眺双江分合,经纬可指,于登眺亦最佳,盖即古临沧亭址也。还憩灵源,诸君更脱屣,下枯涧中,偏蒐岩穴。群入晏公石室,登其石床而返。余与祖瑜无济胜具,但坐蹴鼇桥上,瞠视之不能从也。

游凡六日,天多阴,望大顶,云气未净,僧谓不可登。归途绕道访积翠庵,遇雨亦未及上。既归覆阅诸游记,而昨游所触,昔人未及收者,时往来心目间,逾岁乃追记之。古记所已详,则不复赘。灵源题刻,崖巅偏满,多昔贤遗墨。近好事者以朱遍填之,望之如火,高下鳞次,了了可诵,亦快事也,因并书焉。

——《惕园初稿》卷三

咸丰元年(1851年)刊本

鼓山大顶观自述

嘉庆乙卯重阳,余游鼓山六日而返,以大顶云气未净,不敢登。后闻魏君杲言:是岁中秋后,尝登大顶看日,夜四鼓,偕游客十数辈,挟炬鱼贯上,一僧前导,将及顶,觉月行甚驶,奔星矢驰而西。及顶,刚风刮人不得立,众以衣蒙首而坐。久之,一线赤起东际,俄而环海宇皆洞赤,众方注目东方,以伺日出,赤处忽尽隐,而日如半月浮海面,仅露三之一,俯而窥,色烂然如黄金,未几,旋没不见。良久,复一日浮出,则色白如月,大亦如之,其旋转迅疾如风轮,寻复隐去。久之,日轮复全见,海水荡潏,日旋转如初,天色澄鲜,蔚蓝如洗,际天处平划一界,其下色空蒙而微黝,日隐跃其中。魏君疑空蒙处当是海水,而日乍浮乍沉于水际然。其实,日本丽天,方五夜从东转而未出,为地面水土蒙气映取,其影而先见,非日实从海出也。俄而所谓日轮者仍没,迟迟又久,日乃出,大如栲,栲色仍白,尚无芒刺,倏忽涌起,出蒙气上已丈许。久之,芒渐生,渐烁人目,不复可正视矣。海中诸岛映日,次第毕见,五虎门五螺离立,门以内,江水色白,门以外,海水色微黝,如界画然。既旦,觅“天风海涛”四字,得诸卧石上,字径尺许,旁署晦翁,字差小而微漫,熟视乃见。自小顶达大顶,路虽峻而榛莽悉除,无复荟翳,异于古游记所言。魏君云:按古来言日出者人人殊。汉应邵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宋邵伯温云:“有客登岳顶,伺日出,久之,星斗渐稀,东望如平地,天际已明,其下则暗。又久之,星斗尽不见,其下尚暗。初意日自明处出,又久之,自大暗中,日轮涌出,正红色,腾起数十丈,半至明处,则半有光,全至明处则全有光。其下亦尚暗。”明王世贞《游记》云:“将五鼓,杖策日观。顷之,东方色微辨,顾余及从者,衣皆赤,已而石室及诸碑碣尽赤,乃见一线赤从黯雨对中起,顾山后犹昏然。鸡盖三喔也。又久之,日轮徐上,群山城郭始尽见。”于慎行《记》云:“五鼓从日观东望,赤霞半天,光色媚丽,间以碧绿,熠燿五色,直射衣袂。顷之,平地拥出赤盘,状如莲花,荡漾波面,煜炜不可名状,以为日耶?已又有赤盘,大倍于先所见,侧立其上,若两长绳左右汲挽,食顷乃定。则日也。盖先所见如莲花者,乃海中日影耳。”文翔凤《记》则云:“五夜陟日观,明星甫上,初见下界,有重星,盖星之映海波者,久之,失下星,又久之,红光渐驶,霞亘天际,则亭榭并衣俱生光,而山后尚黑。又良久,日乃自暗中生,其陟若艰难者。久之乃上,峰头已白,俯视山下,初辨色,而西望则尚漫漫。”近闻翁文曾言:尝登海屿山寺高处看日,丁夜未尽。红发海上,久而红渐退,海中一抹如纯朱,既乃见若火珠浮海面,而露其半,初见若仰,再见若覆,滉漾久之,日乃徐升,如人弄丸,摩荡而上,色纯朱,渐上渐成金色,上既高,则焕烂如黄金芒出,不可视矣。”是数说者与魏君所见皆异。意者鼓山海屿,去海咫尺,蒙影所映视泰山所见尤悉也。至翁丈,魏君所见亦不一者,盖海滨蒙气盛,隔气映影,其出没浓淡之变幻,因宜不尽同欤?

——《惕园初稿》卷八

郭篯龄生平见《诗》。

游鼓山记

游于山者其性情与山不相契,虽喜山,山亦不以其游为喜。翁子时农,字莘夫,时彦,字小溪,伯仲也。其为人,莘夫恬静,小溪磊落皆与山伯仲,喜游山,惟山亦喜其游也。余体素弱,于山能居而不能游,一丘一壑而已。视翁子之千岩万壑,瞠乎后矣。

二月十八日,翁子策以鼓山之游,余挈廖甥绍绩从之。连日阴雨,晨稍霁,行抵麓。自麓至寺,所经之乘云亭,合珪亭、圆通庵、更衣亭皆流览纵眺,以领其胜。所处愈高,则向之高者卑矣,所见愈广,则向之大者小矣。是特其山之面也,其奇已如是。入寺饭,游喝水岩。岩,山之腑也,石,历历者其脏矣,其胜不可名状,宋、元、明、近人刻诗,题名殆满,篆、隶、真、行、草悉备,是山腹笥,可谓富矣。谋刻题名,以继古人,求片石之隙者不可得。于是分行循览以求之,至蹴鳌桥东,一石卧而仰,大刻鄱阳洪革书:“寿如广成子,住崆峒千二百年;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余谓刻名山,不当著謏语。莘夫曰:“是非謏,殆为子而设,郭字,子寿字,悉在山灵预之于数百年前矣,洪革其所假乎也。”小溪曰:“自下而上,如《易》之有三爻,是殆谓子之《易》。”余谢不敏,而心异之。余始冠,字祖武,而系出汾阳王令公,吾祖也,其谥为忠武。崆峒,山也,广成,无爵,故特于令公书爵,以明其为民与,余入山后,号山民,相合甚巧,是亦奇矣。

循岩而上,上为水云亭,出于岩矣,石散不复聚可刻,而无与于岩。境甚奇,山足颓如云,远山叠如云。田畴交错,绮丽如云,与水相接为一,俨若云之为章于汉,是盖由腑而出,其晬盎于面背,如是亭祀朱文公,文公固晬盎者,祀于是固宜,而如余者乃刻其姓氏于腑,山灵于是乎过,余于是乎愧矣。

复下,至涌泉亭,右为龙泉泉,泉侧,岩之题名者相接不绝,实自是始。石镌“才翁”二字甚巨,径二尺许,山灵盖惓惓于莘夫之诗,小溪之词也。目以才,系其姓,书以篆,言其无愧古人,出一家无高下轩轾,故其评以合不以分,因假乎于苏舜元,使之去其姓,记其游之岁月者,别为楷,是固大书而特笔也。于此山石刻最古,刻于岩者皆以继是处。余于岩,于莘夫,小溪,瞠乎后,惟余亦谓诚瞠乎后。山于余相需之殷如是,山受诬亦甚久,不得不为之辨。

世传,神晏喝水使东,故岩名喝水,所谓东者即龙头泉也。泉甚微,束以龙,口甚隘,然仅溜如簷瀑,放之涧,无足观,且必不能甚喧以取厌,微则不能兼注。通于此者,必涸于彼。神晏盖即以是之通,致彼之涸以喝愚,王氏利其信,奉石甚奇,刻甚多,岩甚异,皆足以甲天下,固不必附释氏以传,而释氏反藉之以博檀施,使是山受诬,千岁不白,是不可以不辨,以答其相需之殷也。莘夫,小溪和之,山亦嘿然心许,因返寺濡笔记之,夜雨达旦,遂归。时戊辰二月也。

——《吉雨山房文集》卷二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印本

郭柏苍生平见《诗》。

六游鼓山记

庚子正月癸丑,郭子自乌石盥沐,时石鼓在浮云中,而湿衣者已蒙蒙如雨,赵子新、吴子伯敬屡东望而屡转屣。弥陀僧慎修曰:“浮云可以阻游兴,微雨可以限屐齿耶?君辈去岁五游石鼓,皆晴明,缘悭于雨矣。”且行抵山麓,泉声澎澎,霁色澄澄,郭子曰:“是足以悦心目,涤胸襟,资吟啸矣。”转入松际,冈峦之出没,钟磬之浮沈,相继于寺而不绝。忻然乘大小顶,俯长江,瞰大海。吴子咏苏子由“远山如伏羔”句,郭子曰:“是善状登高者,灵源般若山之小壑,人争睹之,何不此之乐也?天下惟勇往者可与造道,而不囿于凡近。向在乌石不知有石鼓,至石鼓不知有灵源、般若,矧大小顶,长江、大海乎?惜缘悭于雨,使屐齿不得奏功。”慎修曰:“欲出喜晴,既至喜雨,心之进退宁有极乎?欲雨旋晴,晴易则雨,亦易天之变化,宁可穷乎?”坐定,浮云如絮入白云堂,而湿衣者又蒙蒙然。郭子曰:“浮云不足以阻游兴,微雨可以限屐齿耶?”以余力游灵源洞,般若溪,慎修绘《春雨携僧游般若溪图》,乃归。

——《葭柎草堂集》卷上

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本

按:庚子当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三游白云洞记

洞以险胜,由埔头憩积翠庵,历三天门,转迤而至,往返逾十里。春多雨,夏秋日烈,冬则羸于衣裳,游者惮焉。

道光乙巳春仲,李子希文、季弟柏芗,姪式昌嘱为前导,入一天门,经龙脊道,其石滑泽如瓜皮,上削而旁剡,以手代足。下俯绝涧,行者若着屐登霜桥、雪岺,稍一疎虞,骨辄破碎,至三天门,隘甚,众皆侧度,肥者苦矣。幸有小径,许客子绕行也。喘息间,见巨石突兀空际,僧曰:“洞迩矣。”踏石磴七百余级,磴尽而坪,坪尽而洞,二石如重唇,广七丈,深三之一,就嵌处设槛扉,香火特深邃焉。洞前累石为台,溪光山影,海鸟汀云,不可辨识,惟大桥如缕仆地,七城直一团小烟树耳。导僧呼洞僧为菩萨,予丁酉来游,见其拥二巨蟒宿,如抚婴儿。今貌愈古,眉交于睫,方以草茎绽衲,见客不理;但拾生薪煮茶,薪香郁郁,从石罅出,茶熟,味之甘冽,倍于寺,盖吼雷湫也。夫草茎易绝,湿薪无焰,僧若不厌其劳,惟道气胜,故能受苦况,此其所以为修身之学欤?

茶毕,风寒,冥冥欲雨,急左旋,由海音洞入寺,此迩来新辟径也。视埔头略远,而稍夷,然行人亦接臂作猿狖状。人影在重涧中,涧石黝黑如墨,可以取火。举步旋转,三尺之外不辨趋向,前有负米给僧而坠岩者,首纳于腹。予戒同游曰:“至险之地,须以心平气和处之。古人终其身于忧患,而跬步不失。”吾侪于履道坦坦中,偶尔提防亦足以警心目。吾故曰:“洞以险胜。”彼游石鼓者畏登屴崱,登屴崱者畏寻白云,不到白云,不知山骨,而猥以灵源、般若傲人,亦已浅矣。

——《葭柎草堂集》卷上

按:乙巳当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陈模字子范,一字勒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清光绪时入福建船政水师学校肄业,后入芜湖海关佣书,与林森、陈其美友善,旋加入同盟会,又调往上海关。民国初,会中人多显达,模佣书如故,并加入南社。二次革命,讨袁军兴,模为陈其美制炸弹,欲刺郑汝成,适侦骑在门,模方掩蔽,弹适发,模被炸死。林森葬其遗骨于杭州孤山之岁寒岩,孙中山书“舍身为群”题其墓云。

重游鼓山记

去闽垣五十里,有山曰鼓山,镇马江之中枢,为城东之屏障。山石荦确,野径纡回,寺观穹窿,松楸疏散。五里一亭,十里一阁,名流觞詠,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

客岁,余买棹旋里,尘装甫卸,即雇笋舆,向东而行,直穷其胜。时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画,笑靥迎人,似欲点头问我别来无恙也。才过五里亭,苍林荟蔚,香草缤纷,数树桃花,娇憨可掬。回忆十年前,老梅数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寺僧易种以桃,千红斗艳,几疑武陵源尚在人间也。然余性爱梅,不爱桃,转瞬数年,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日午,入涌泉寺,随山僧啖蔬饭,既饱,摩娑四壁,旧题漫灭,不可复得。忆少时与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啸,击碎唾壶,意气豪迈,不可一世。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欧州,欲得再与把臂,付之梦想而已。

兹山终古不改,得于十年后,使余重游旧地,人缘虽悭,名山之福犹获再享,亦幸事也。是夜辗转不寐,和尚云印极道绝顶胜景,邀余出游,允之。夜半首途,阴雾迷漫,咫尺莫辨。攀危岩,披茸草,蹀躞于磊砢中,约十余里,至朱晦翁所题“天风海涛”处,有亭翼然,颜曰:“观日”。惜为时太晚,日驭已徘徊于空际矣。俯视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云奔逃,疾如飞鸟。宿霭作雨,忽阴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近岩松涛怒吼,气象萧森,拉杂尘心,到此悉寂。下方缕缕炊烟,时已傍午。乘兴而下,抵喝水岩。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但彼辈无风雅者,殊觉可厌耳。

次早,得邮书,促赴芜湖,匆匆行迈,山灵有知,当为扼腕。倘天假之缘,数年后,得与石生再来一游,想亦山灵所深许。然使天或靳余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见,即再见,或不能携手重游旧地,因在意料中也。譬如半山亭之梅,悉变为桃,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后,不有他树为之代庖乎?余之能否再游兹山,亦犹之梅与桃也。嗟呼!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舟次无聊,挥毫记之,亦聊以志感云。

《陈烈士勒生遗集》卷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南京印本

郁达夫(1896~1945年)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著有小说《沉沦》等,散文主要游记,文笔优美。抗日战争时,在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后在苏门答腊,为日军所害。

游鼓山记

(一)

周亮工的《闽小记》,我到此刻为止,也还不曾读过;但正托人搜访,不知他所记的究竟是什么,以我所见到的闽中册籍,以及近人诗文集子看来,则福州附廓的最大名山,似乎是去东门一二十里地远的鼓山。闽都地势,三面环山,中流一水,形状绝像是一把后有靠背,左右有扶手的太师椅子。若把前面的照山,也取在内,则这把椅子,又像前面有一横档,给一二岁的小孩坐着玩的高椅了。两条扶手的脊岭西面一条,是从延平东下,直到闽侯结脉的旗山;这山隔着江水,当夕阳照得通明,你站上省城高处,障手向西望去,原也看得浓紫氤氲;可是究竟路隔得远了一点,可望而不可即,去游的人,自然不多。东面的一条扶手本由闽侯北面的莲花山分脉而来,一支直驱省城,落北而为屏山,就成了上面有一座镇海楼镇着的省城座峰;一支分而东下,高至二千七八百尺,直达海滨,离城最远处,也不过五六十里,就是到过福州的人,无不去登,没有到过福州的人。也无不闻名的鼓山了,鼓山自北而东而南,绵亘数十里,襟闽江而带东海,且又去城尺五,城里的人,朝夕偶一抬头,在无论甚么地方,都看得见这座头上老有云封,腰间白樯点点的磈奇屏障。所以到福州不久,就有友人,陪我上山去玩,玩之不足,第二次并且还去宿了一宵。

鼓山的成分,当然也和别的海边高山一样,不外乎是些岩石泥沙树木泉水之属;可是它的特异处,却又奇怪得很,似乎有一位同神话走出来的艺术巨人,把这大石块、大泥沙、以及树木泉流,都按照了多样合致的原理,细心堆叠起来的样子。

坐汽车而出东城,三十分就可以到鼓山脚下的白云廨门口:过闽山第一亭,涉利见桥,拾级盘旋而上,穿过几个亭子,就到半山亭了;说是半山,实在只是到山腰涌泉寺的道路的一半,到最高峰的屴崱——俗称卓顶——大约总还有四分之三的路程。走过半山亭后,路也渐平,地也渐高,回眸四望,已经看得见闽江的一线横流,城里的人家春树,与夫马尾口外,海面上的浩荡的烟岚。路旁山下,有一座伟大的新坟深藏在小山怀里。是前主席杨树庄的永眠之地;过更衣亭、放生池后,涌泉寺的头山门牌坊,就远远在望了,这就是五代时闽王所创建的闽中第一名刹,有时候也叫作鼓山白云峰涌泉院的选佛大道场。

涌泉寺的建筑布置,原也同其他的佛丛林一样有头山门,二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大殿、藏经楼、方丈室、僧寮客舍、戒堂、香积厨等等,但与别的大寺院不同的,却有三个地方。第一是大殿右手厢房上的那一株龙爪松;据说未有寺之先,就有了这一株树,那么这棵老树精,应该是五代以前的遗物了,这当然是只好姑妄听之的一种神话,可是松枝盘曲,苍翠盖十余丈周围,月白风清之夜,有没有白鹤飞来,我可不能保,总之,以躯干来论它的年纪,大约总许有二三百岁的样子。第二,里面的一尊韦驮菩萨,系跷起了一只脚,坐在那里的,关于这镇坐韦驮的传说,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现在只能含混的重述一下,作未曾到过鼓山的人的笑谈,因为和尚讲给我听的话,实际上我也听不到十分之二三,究竟对不对,还须去问老住鼓山的人才行。

从前,一直在从前,记不清是哪一朝哪一年了,福建省闹了水荒呢也不知道旱荒,有一位素有根器的小法师,在这涌泉寺里出了家,年龄当然还只有十一二岁光景。在这一个食指众多的大寺院里,小和尚当然是要给人家虐待奚落、受欺侮的。荒年之后,寺院里的斋米完了,本来就待这小和尚不好的各年长师兄们,因为心里着了急,自然更要虐待虐待这小师弟,以出出他们的气。有一天雨风雷鸣的晚上,小和尚于吞声饮泣之余,双目合上,已经矇眬睡着了,忽而一道红光,照射斗室,在他的面前,却出现了那位金身执杵的韦驮神,他微笑着,对小和尚说,“被虐待是有福的,你明天起来,告诉那些虐待你的众僧侣吧,叫他们下山去接收谷米去;明天几时几刻,是有一个人会送上几千几百担的米来的。”第二天天明,小和尚醒了,将这一个梦告诉了大家,大家只加添了些对他的揶揄,哪里能够相信?但到了时候,小和尚真的绝叫着下山去了,年纪大一点的众僧侣也当作玩耍似的嘲弄着他而跟下了山。但是呀!前面起的灰尘,不是运米来的车子么?到得山下,果然是那位城里的最大米商人送米来施舍了。一见小和尚合掌在候,他就下车来拜,嘴里还喃喃的说:“活菩萨、活菩萨,南无阿弥陀佛,救了我的命,还救了我的财。”原来这一位大米商,因鉴于饥馑的袭来,特去海外贩了数万斛的米,由海船运回到福建来的,但昨天晚上,将要进口的时候,忽而狂风大雨,几几乎把海船要全部的掀翻,他在舱里跪下去热心祈祷,只希望老天爷救救他的老命,过了一会,霹霹雳一声,榄杆上出现了两盏红灯,红灯下更出现了那一位金身执杵的韦驮大天君。怒目而视,高声而叱,他对米商人说:“你这一个剥削穷民,私贩外米的奸商,今天本应该绝命的:但念你祈祷的诚心,姑且饶你,明朝某时某刻,你要把这几船米的全部,送到鼓山寺去,山下有一位小法师合掌在等的,是某某菩萨的化身,你把米全部交给他吧!”说完不见了韦驮。也不见了风云雷雨,青天一抹,西边还出现一规残夜明时的月亮。

众僧侣欢天喜地,各把米搬上了山,而小和尚走回殿来,正想向韦驮神顶礼的时候,却看见菩萨的额上,流满了辛苦的汗,袍甲上也洒满了雨滴与浪花,于是小和尚就跪下去说:“菩萨,你太辛苦了,你且坐下去歇息吧!”本来是立着的韦驮神。就突然地跷起了脚,坐下去休息了。

涌泉寺的第三特异之处,真的值得一说的,却是寺里宝藏着的一部经典。这一部经文,前两年日本曾有一位专门研究佛经的学者,来住寺影印,据说在寺里寄住工作了两整年,方才完工,现在正在东京整理。若这影印本整理完后,发表出来,佛学史上,将要因此而起一个惊天动地的波浪,因为这一部经,是天上天下,独一无二的宝藏,就是在梵文国的印度,也早已绝迹了的缘故。此外还有一部血写的金刚经,和几叶菩提叶画成的藏佛,以及一瓶舍利子,这也算是这涌泉寺的寺宝,但比起那一部绝无仅有的佛典来,却谈不上了。我本是一个无缘的众生,对佛学全没有研究,所以到了寺里,只喜欢看那些由和尚尼姑合拜的万佛胜会,寺门内新在建筑的回龙阁,以及大雄宝殿外面广庭里的那两枝由海军制造厂奉献的铁铸灯台之类,经典终于不曾去拜观。可是庙貌的庄严伟大,山中空气的幽静神奇,真是别一境界,别一所天地;凡在深山大寺如广东的鼎湖山,浙江的天目山,天台山等处所感到的一种绝尘超世,缥缈凌云之感,在这里都感得到,名刹的成名,当然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一九三六年三月在福州

(二)

《福建通志》的山经里,说鼓山延袤有数十里长,所以鼓山的山景,决不至只有几处;而游览的人,也决不是一个人在山上住几天就逛得了。不过涌泉寺全山的一个中心,若以涌泉寺为出发点而谈鼓山,则东面离寺只有里把路远的灵源洞、喝水岩,以及更上一层的朱子读书台,却像是女子脸上的脂粉花饰,当能说是一山的精华荟萃的地方。

到灵源洞的山路,是要从回龙阁的后面经过,延山腰一条石砌小道,曲折而向东去的。路的一面就是靠小顶峰的一面,是铁壁似的石崖,在这一排石崖里,当然还有些花草树木,丛生在那里,倒覆下来成了一条甬道。另一面是一落千丈的山下绝壑了;但因为在这绝壑里,也有千年老的树木生长在那里,这些树顶有时候高得和路一样平,有时还要高出路面一二丈长,所以人在这一条路上走路,倒还不觉得会发什么寒栗,彷佛即使掉了下去,也有树顶树枝,会把你接受了去,支住你的身体似的。不过一种清幽,清閟的感觉,却自然而然在这些大树,绝壁、深壑里蒸发出来,在威胁着你,使你不敢高声说一句话。

山径尽处,是一扇小小的门;穿门东望出去,只是一片渺渺茫茫的天与海,几默树梢,或一角山岩,随你看的人所立的角度方位的变移,或有会显现一下,随即隐去,到了这狭狭的门外,山路就没有了,没有路怎么办呢?你且莫急,小门外的百丈谷中,就是灵源洞底了;平路虽则没有,绝高绝狭的下坡石级,自然是有的。下了这一条深深的石级,回头来一看高处,又是何等耐人寻味的一幅风景!石级的狭路,看过去象是一条蛇的肚皮,回环曲屈,夹盘在绿的树,赭黑色的岩石的中间,在这层层阴暗的石树高头,把眼睛再抬高几分,就是光明浩荡的一线长天了。你说是这景致,还不够人寻味么?

下了石级,我们已经到了灵源洞底了,虽说是洞,但实际却不过是一间天然的石屋。平坦的底,周围有五六丈方广,当然是一块整块的崖石。而在这底的周围、中部,以及莫明其妙的角落里,都有很深的绝涧,包围在那里。下石级处,就是一条数丈深的石涧,不过在这石涧上面,却又架着一块自然的石桥,站在石桥上,朝西面桥下石壁一看,就看得见朱夫子写而刻石的那一个绝大的“寿”字,起码总要比我们人高两倍,宽一倍的那一个“寿”字。

洞的最宽广处,上面并没有盖,所以只是一区三面有绝壁,前面是深坑的深窝。崖石、崖石、再是崖石;方的、圆的、大的、小的,象一个人的、象一块屏风的、象不知甚么的,重重叠叠、整整斜斜;最新式的立体建筑师,叠不到这样的适如其所。《挑滑车》的舞台布景画,也画不到这样的伟大;总而言之,这一区的天地,只好说是神工鬼斧来造成的,此外就没有什么话讲了。可是刻在这许许多多石头上的古代人的字和诗,那当然是人的斧凿;自宋以后直到现在,千把年的工夫,还没把所有的石壁刻遍;不过挤却也挤得很,挤到了我不愿意一块一块地去细看它们的地步。

洞的北面靠山处,有一间三开的小楼造在那里;扶梯楼板,有点坏了,所以没有走上去。小楼外的右边,有一块高大的崖石立着,上面刻的是“喝水崖”的三个大字,故事又来了,我得再来重述一遍古人脑里所出来的小说。

《三山志》里说:“建中四年,龙见于山之灵源洞;从事裴胄曰,神物所播,宜建寺以镇之。后有僧曰灵峤,诛茅为台,诵《华严经》,龙不为害,因号曰华严台,亦以名其寺。”照这纪事看来,寺原还是古洞,而洞却以龙灵,所谓华严台,华严寺,也就在这洞的东边,不过“喝水崖”的三字,究竟是不是因这里出了龙,把水喝干了,于是就有此名的?抑或同一般人之所说,喝水之喝,是棒喝之喝,盖因五代时神僧国师晏,诵经于此,恶水声喧轰,叱之,西涧乃涸,并流于东涧,后人尊敬国师,因有此名?我想这个名目的由来,很有可以商量的余地。现在大家都只晓得坚持后一说,说是经国师晏一喝,这儿的洞里的水就没有了,并流到东涧,但我想既要造一个故事出来,何不造得更离奇一点,使像安徒生的童话?一喝而水涸,也未免太简单了吧?

经过这灵源洞后,再爬将上去,果然是一个台,和一个寺;而这寺的大殿里,果然有一条水,日夜在流,寺僧并且还利用了这水,造了一个小小的水车,以绳的一端,钓上水车,一端钓上钟杵,制成了一个终年不息的自然撞钟的机械。而这一条水的水质,又带灰白色的而极浓厚,像虎跑、惠山诸泉,一碗水里,有百来个铜子好摆,水只会得涨高,决不会溢出。

在这寺门前的华严台——也不知是不是——上,向西南了望开去,已经可以看来见群峰的俯伏,与江流的缭绕了,但走过石门,再升上一段,到了山头突出的朱子读书台去一看,眼界更要宽大,视野更要辽阔。我以为在鼓山上的眺望之处,当以此为第一。原因是在它的并不象屴崱峰的那么高峻,去去很容易,而所欲望见的田野河流山峰城市,却都以在这里看得明明白白。我的第二次上鼓山,是于黄昏前去,翌日早晨下来的;下山之先也攀上了这一处朱夫子读书的地方。同游的人,催我下山,催了好几次,我还有点儿依依难舍,不忍马上离去此二丈见方的一块高台。坐上了山轿,也还回头转望了好几次,望得望不见了,才嗡嗡念着,念出了这么的几句山歌:

夜宿涌泉云雾窟,朝登朱子读书台。

怪他活泼源头水,一喝千年竟不回。

实在也真奇怪,灵源洞喝水崖前后左右的那些高深的绝涧里,竟一点儿流水也没有,我去的两次,并且还都是在大雨之后,经过不久的时候哩。

鼓山的最高峰名屴崱峰,卓顶峰,状如覆釜,时有云遮;是看日出,看琉球海岛的胜地我不曾去。大顶峰北下,是浴凤池;据说樵者常见五色雀群,饮浴于此。池之南有石门砑立;应真台、祖师崖、涌泉窦、甘露松、白猿峡、香炉峰,都在石门之右。浴凤池右下,走过数峰,达海音洞,洞口宽大,有好几张席子好铺;其中深不可测,时闻海音,所以有此名称。白云洞在海音洞下,由黄坑而登,只有一里多的山路,险巇峻峭,巨石如棋散置路上。听老游的人来说,鼓山洞窟,当以白云洞为第一;但这些地方,我都还不曾亲到,所以夸大的话也不敢说;迟早总想再去一趟的,现在暂且搁在一旁吧。此外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狮子峰、钵盂峰……峰……崖之类,名目虽则众多,但由老于游山者看来,大约总是大同小异的东西,写也写不得许多,记鼓山的文字想在此终结了。

按:本文(一)为《闽游滴沥之二》、(二)为《闽游滴沥之三》的一部分,原文略有删节,题目亦编者所加。

何敏先字茗仙,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福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县教育局任职,苦学喜游,走遍全省各县。不幸早年逝世。

八游鼓山印象记

福州市鼓山景色不但是福建省十二名胜中首屈一指,即在全国许多胜迹中,也可算是负有相当盛名。兹就我个人十载以来八度登山、遨游所得的印象,与参考旧志及近代作家们所写关于她的游记,加以分门别类,作个有系统的介绍,使今后游石鼓者虽无山僧引导,亦能按图索骥,得个粗线条的轮廓而归。

悠久的历史

考鼓山建寺的历史,相当悠久。其先白云峰下原为一潭,毒龙居之,每兴风雨,损人禾稼。唐建中四年(783年)龙现于山之灵源洞,从事裴胄请僧灵峤诛茅为屋,诵《华严经》于潭旁,龙来听经,久之,自行他徙,因奏建寺,号曰“华严台”。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填其潭为寺,并往雪峰邀请僧神晏主持,号“国师馆”。其后,宋真宗赐额“鼓山白云峰涌泉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为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火,僧遂迁居廨院。万历间,僧月江等营静室以居。天启七年(1627年),僧道瑞、宏晓任兴造之事。请博山无异大和尚住持之。清顺治初,僧元贤重修,如是兴而复废,废而复兴,凡有几度,及历年来时加修葺,故迄今寺貌结构,仍能保持当日的庄严堂皇。

登山的前奏

廨院上山到涌泉寺行程约长十里,并历经七亭及二千五百零五级的石阶(按:陈文涛说三千八百九十五磴),好在石阶都是宽阔平铺,且数级一坦途,里许一小亭,屈曲蜿蜒,状如羊肠。夹道茂松翠柏,涧壑潺潺流泉,实在在引人入胜,虽迈步登山,亦不为劳。抗战前,省会公安局于廨院设有鼓山管理员,将附近各乡村原有的竹舆(俗呼兜,可供营业用者),选择六十乘,舆夫一百二十名,预备夫六十二名,专供游客挑行李及添雇抬舆之用,而舆之制造极简单,仿如桥式,上覆活动白色布蓬罩,以蔽风日,并编定号数及舆夫服装标识,使游者益增便利舒适,所需代价仅一二元。在抗战期中,抬舆价上山非百元不可,下山还较便宜一半,健行者还是缓步登山为妙(按:解放后,汽车由公路可直通寺门,无须步行,而下列七亭,亦成为陈迹,但七亭沿途俱系名胜、碑刻所在,不容阙载,故仍存录,藉可看出鼓山今昔的变化)。

松篁十里间

到了廨院,最先映入我们眼帘,就是路旁“闽山第一坊”。她系宋僧德融建的,初名“通霄”,后以朱晦翁书“闽山第一”四字揭眉,遂改今名。过此五十武,经利见桥,有“瑞泉”与“祝圣万年碑亭”在对面白墙边,中横长方形石碑一块,上刻“祝圣万年亭”五字。从这里左转,即“白云廨院”,该院乃用以安行僧、办道粮及云水宾客之往来,为涌泉寺之化城,与寺同时建。其中大殿多古佛,后面系法堂。对门“南园”内有“普贤殿”,中多杂树。院左十武,流水一弯,上架以石,名“东际桥”,亭名“东际亭”。登阶六级为平地,走十步,上三十三级,又是平地,如是十步三级,八步三十八级,一百六十六步四级,八步三级,八步十级,共九十九级,始抵第一亭。

(一)第一亭——仰止亭,即观音亭。山下到此计登九十九级,亭的建筑极平凡,四面皆空。此时山上岩上的石刻,亦从此开始呈现于吾人眼。傍于道右,有一片硕大平铺的岩壁,镌上不少名人题字。首先为清福州知府李拔书“声满天地”及前私立三山中学校长周靖书“去私救国”。再登上四十六级间,沿途乃有不知为何人所书的“东障鹏霄”、“云程发端”等字。过此,为前闽侯县政府当民十九(1930年)那年,为保护“名山禅林”的布告,全文简短数十言,刻在石上。接着就是萧梦馥书的“青山绿林”。走过这一段石级,道左有“洗心台”,台为岩石,形如人心,下面水声潺潺。附近阶旁有条石椅,供人一憩。从这里起,在亭与亭之间,每相距不远,都有同样石椅设备。再缓步而登一百六十六级,便至一石屋,即为第二亭(沿途石刻共计十处)。

(二)第二亭——俗称头亭。第一亭到此,计登三百六十七级,山下到此,共四百六十六级。亭内空无所有,前后辟两门,以通上下往来。左右有围墙围着,壁间嵌前闽侯县长欧阳英书“听涛观瀑亭”五字。越过此亭,登上二百七十一级至第三亭(沿途石刻只有一处)。

(三)第三亭——即乘云亭。第二亭到此,计登二百七十一级,山下到此,共七百三十七级。该亭俗呼“水亭”,初名“梯云”,后因亭旁有泉曰“灵泉”,故又名“灵泉亭”。亭中题有“愿登觉岸”四字,附近有宛平县弟子那福书“七佛师”。又上一百四十九级间,沿途石刻有“空色相”、“现五蕴光明”、“大慈悲度一切苦厄”、“卓尔”、“乘云”(王用文书)、“高坚在望”、“维行”(平潭陈魁梧书)等字。抵此又有条石椅,再登三百四十五级,这段中途石刻,计有“南无阿弥陀佛”、“仰涛”、“尚远”、“天风吹梦”、“风怒涛飞”(不知何人所书,笔力雄劲有神)、“小鼓”(高鹤楼书)、“南无阿弥陀佛”、“半山”(表示走到此处,才抵半山。),转瞬间即抵第四亭,沿途石刻共十六处。

(四)第四亭——半山亭,第三亭到此,计登四百九十四级,山下到此共一千二百三十一级。该亭所以名“半山”,盖以亭在岺之半,故名,又称“合珪亭”,因有两石如合珪,故名。亭中有匾题“神皋奥区”及石佛塔一座。僧人在此设茶桌,卖糕饼,以招待游客。亭前空地陈列石桌、石椅。由该亭再连登三百四十七级后,道旁又有一条石椅,续登至八十三级时,先望“能通仙苑”石刻。路之右边有杨树庄墓碑亭,它为一现代化水泥钢骨建的凉亭,雕梁画栋,颇为华丽。杨乃民国十七八年(1928~1929年)间福建省政府主席,死后葬此山上。其墓园即在亭之附近里许,墓碑系青石所琢,手工颇精,字乃汪精卫所题,后人以汪为卖国汉奸,将他名字毁坏,并画个乌龟以见弃之。又九十级过桃岩洞及五谷祠,即至第五亭,沿途并无石刻。

(五)第五亭——茶亭,第四亭到此,计登五百二十级,山下到此,共一千七百五十一级。游客到此,无不感觉足疲力竭,李拔在亭旁所书“欲罢不能”四字,命意殊深。亭的建筑规模,可算七亭之最,并有庵及佛像,陈设甚佳。堂上有达摩祖师壁书,据云:为一台湾美术家的杰作,全幅仅用毛笔蘸墨,绘于白色壁间,寥寥不及几十笔,十分传神。附近有舍利窟,亦名“茶园”,在香炉峰前。自山腰分径而入,别为一区,倚岩架屋,居民二十余家。传闽王创寺时,谪罪人于此,使之种茶,以供香积,即世所称之“鼓山半岩茶”。茶色香,风味佳,推为闽中第一。从茶园上去,沿途左右,石刻更多,几令人目不暇接。计所登三百三十级间,有“善哉”、“宜勉力”、“做好人,行好事,读好书,说好话”、“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云路”、“望奎楼”、一笔“寿”字,活跃如神龙飞舞,曾为人用墨拓去,当作中堂悬挂。“开窍星”、“蓬莱在望”、“莫作心头过不去之事”、“无量寿”、“南无阿弥陀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威音王佛”、“高山仰止”、“何修到”、“宝筏度人”、“南无无量寿佛”、“立念回天”、“作如是观”(南城渭卿胡印)、“毋息半途”、“天地正气”、“求真理”、“宏法利生”、“行良心”、“佛”(这个佛字写得非常笔化)、“河山冠冕”、“阿弥陀佛”、“慧日辉煌”等三十一处。看到这里,石阶亦告一段落。同时左边更现出一条小径,乃通往十八洞。正面缓步行一百零九步,杨树庄墓即可看到。又一百二十步,升上十级,走八十八步,再登十四级,有望云居士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用口衔着笔书“静神养气”四字。再上二十级,先见古佛塔两座继到第六亭,沿途石刻共三十二处。

(六)第六亭——更衣亭(又名观化亭),这里距山门只有一里,传闽王审知上鼓山访异僧时,曾更衣于此。亭中有清杨庆琛对联:“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寺衣”。附近有“五贤祠”。过此亭,又是坦荡石道,使人气爽,且沿途九十步间,石刻特多;如一笔“虎”、“白云沧海”、“道心坚固”、“云程”、“忘机”、“是胜因地”、“灵山岐岺”、“足以名志”、“今古名山”、“人海飞鸿”(下面另附诗一首)、“皆大欢喜”、“福城东胜”、“我无人相”(附诗一首)、“五蕴皆空”、“一壑风树”、“霖雨苍生”、“为善最乐”、“悟境”、“心”、“佛”、“提倡国货”、“忠孝廉节”(后学林可相敬录宋忠臣文信国公书,每字径约数尺,极为雄壮,有魄力)由此登上二百级有“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云磴松涛”、“草堂愿如”(附诗一首)、“心路须平”、“南无阿弥陀佛”、“宛如极乐”、“三民主义万岁”、“亦到涌泉”。至此登一百三十级后,即为一段斜坡。同时右边通往放生园,左通佛窟(乃一壁立巨岩,中刻经文)。正面再行四十步,下五十级,乃巨松夹道,苍翠欲滴的“万松湾”,国民政府蒋介石主席当民国十二年(1923年)莅榕游石鼓时,所题“其介如石”四字,即在此途中的左边岩上,因字体不大,很容易忽略。附近更有卢兴邦书“行仁义事”,及不知名所书“以进大同”等。该寺前代和尚塔数座(即海会塔)即造于此,最后为“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知足常乐”等处,沿途题字,欣赏至此,全部告终,统计共九十处。其中以第六亭至第七亭这段途中最多(共三十六处),第二亭至第三亭这段途中最少仅一处。再徘徊八十六武,即至山门的第一个牌坊,前额曰:“石头路滑”,后额曰“又恁么去”,过七十步,趁迎面那列短垣绕入,垣上壁间嵌一黑碑石,横书“入佛境界”。经香炉峰边(此峰在钵头峰东,为寺的前案,俗呼“阿弥陀佛”山),左转二十步,抵第七亭。

(七)第七亭——驻锡亭,即最后一个亭。第六亭到此,计登三百八十级(其中最后五十级系向下走,盖地势至此,又低落下去),及二百九十二步(分三段),山下到此,总计二千五百零五级。向此亭直穿下去,系通往灵源洞。亭右左壁,有福州名画家李霞画的佛一帧,颇活跃神妙。亭左正面,乃鼓山山门,门额之上直书“无尽山门”(此乃山门旧址,古额为无尽门),左右石柱对联的佳句写着“通霄路远尘氛尽;无尽门开法界宽”。又左右所悬木板联句,是“石点头,虎甘受戒;鼓晨钟,龙来听经”。门左右大石柱刻着“振刷精神功参妙谛;光明磊落法证菩提。”(此联系前福建省高等检察厅厅长邱在元题,又左右前柱刻着“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另一付木板对联写着“门纳海天宽,披残碧汉,浮云万里空中参富贵;钟敲山月落,唤醒黄粱,大梦一番见后薄公侯。”(宁化名书家伊秉绶之子宗陶所题)句法雕琢极精,读之有味。跨入山门,后面左右两柱对联:(1)“弘菩提之愿;开入圣之门。”(台湾李盛福题),(2)“石鼓浮海岛;灵泉涌寰宇。”(台湾女信士林朝姑题)对面墙边有石龛,中竖石刻“南无阿弥陀佛”,两边小柱对联刻“顶上月光高屴崱;指头甘露沛锦江。”从此龛前,循曲径行一百三十武,至第二个牌坊,前额曰“万福来朝”,后额曰“回头是岸”。楼之右边即迥龙阁,过此牌坊又是一弯,走百余武为第三个牌坊,前额写“海天砥柱”(前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书),后额写“佛圣门庭”,拾级登两石阶,过十数武,为罗汉泉(相传有僧来此,以手指地,而泉水忽上涌,故名。寺之称涌泉,典故即出于此),泉口四方形,旁有石牌,刻着“罗汉泉”,径约一尺,迎面即庞大的广场(这个广场系用雪白的石条砌成斜度,别饶风趣)与巍峨壮观的涌泉寺。

痛心一回事

当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福州二次沦陷期中,附近鼓麓双峰等乡的不肖乡民,乘火打劫,成群结队任意砍伐森林当燃料,贩售于市(时福州柴价每斤高至五百元),以致自廨院至半山止,这一路上千百年的参天古松悉被腰斩,与市区乌石山前师范学校海天阁前号称“十八学士”之古松,惨遭同一厄运,殊为惋惜。

放生园旧话

新放生园情况,兹补述于下:旧园原在寺左,十几年前,虚云和尚特于罗汉台前新建一所,颇具规模,其中猪、牛、羊、鸡、鸭不下数百只,下有陈宝琛题联及跋。又在松篁十里间,那条蜿蜒而上的石路,相传其中有一段神话。据云:涌泉寺与西禅寺乃福州两大禅林,唯涌泉建寺后,盛极一时,而西禅反逐渐冷落,有狡僧思以风水术破之,乃伪与涌泉寺方丈结好,并称当寺大道应砌石为途,以便出入,又告以砌石方式,中间须用一整形长方石块,旁衬入杂石头,如是迤逦延有数里(即今从廨院起身,所步的石路),涌泉寺方丈一时不觉,乃从其计,及寺僧死亡,财物损耗甚大,乃悟西禅寺方丈所告之铺石路形,乃一蛇甲形状,盖取“蛇窜燕巢”之意,乃急于离寺数武地,植入“南无阿弥陀佛”(即今无尽山门后面)石碑截断之,取闽谚“打蛇打七寸”之意,以期此蛇不能作祟,西禅之计遂破,故西禅盛况就永不如涌泉。

迥龙阁今昔

走进山门的曲径途中,即可望见恍如宫殿式的迥龙阁,此阁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不戒于火,全座被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陈培锟等募数万元巨款,请福州工程师林天民绘图设计而重建,故极为富丽堂皇。又该阁系清代妙莲和尚所建,前为“澄心亭”,俗称“鱼池亭”,后改为古老式的迥龙阁。现改建三层楼,四面明窗净几,远胜于前。阁旁有陈氏自建别墅岁寒寮,规模虽较小,亦颇可观。

放生池观鱼

池在寺之东,迥龙阁之前,凿自宋代,水源出于寺后,作方形,周围四十余丈,深四尺,水澄清,所收养人家放生的鱼,无虑千百,大者数尺,小者数寸,不时可见。它们重重匝匝,游来游去,好像僧人早晚齐集大殿,雁行礼佛之状,亦有螺髻有丝,轮转不停,观者叹赏之余,多向前开小摊的僧人,购特制光饼饵之,于是鱼儿成群结队,首尾相继,跳跃争食。斯时情景实不让杭州西湖“玉泉观鱼”专美于前。传宋绍兴间,寺僧多病,僧宗演乃开此池,池成而众僧病皆愈。

寺南胜迹

寺门至廨院沿途所经胜迹,已如上述。兹总录其新旧的如下:罗汉泉、海天砥柱门、放生池、迥龙阁、岁寒寮、万福来朝门、无尽山门、驻锡亭、望江亭、香炉峰、石头路滑门、石门亭、万松弯、松关亭、衣钵塔、吸江兰若、钵盂峰、罗汉堂、新放生园、化身窟、更衣亭、纱帽牌、佛窟、海会塔、深翠塔庵、五谷祠、舍利窟、新槐庵、东峰、圆通庵、卓锡峰、平楚庵、鼓崎岗、萧湾岺、蓬崎岺、桃岩洞、桃岩精舍、五贤祠、乘云岺、灵泉、合珪石、合珪亭、乘云亭、听涛观瀑亭、洗心台、仰止亭、狮眠岗、半月岗、牛眠岗、黄石公庙、子房溪、东际桥、遂楼、南园、白云廨院、普渡塔院、利见桥,闽山第一坊,祝圣万年亭、瑞泉、龙桥等六十一处(其中有的已荒废)。

走进涌泉寺

寺门口两旁有联,写着“面对香炉,不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又“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缓步入寺,即“天王殿”,亦称“弥勒殿”,又称“牟尼殿”,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建,历经灾毁修建,中有一尊贴金弥勒佛,盘趺而坐,身子胖胖,满面堆笑,两旁为土塑四大天王,状貌魁梧奇伟,高约丈余,脚踏小鬼,面目狰狞可怕,两者之中有一副对联:“四大皆空,除非般若门墙,更无坐处;六根已净,但论魁梧奇相,犹是安观。”弥勒龛后,为韦陀像,亦甚宏伟。这几尊菩萨,龛前都有特制玻璃窗,装璜讲究,非其他寺观可比。凡禅林必供弥勒,后必有站立的韦陀一尊,唯涌泉寺所奉的韦陀,乃坐定的,与众不同。

东西钟鼓楼

分列天王殿后东西庑的钟鼓楼,乃崇祯六年(1633年)郡人林弘衍建,右边钟楼那个钟,为清康熙间僧为霖募铸,以精铜白金参制,高约二丈许,钟外周围铸全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负责撞钟的和尚,每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零八遍后,手拉粗绳,上面的木槌即向钟敲击,而传出洪亮清越的“康……”一声,遍闻全寺,那时任何人思虑都为之澄清。

大雄宝殿上

天王殿后正面庭中,有池一口,跨池为桥,曰“石卷桥”,桥之两旁,有铁灯杆两根,高五丈有奇,系马尾船政局所造。其上“大雄宝殿”乃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建。但屡毁屡修,才存今日这样新耳目。殿门口联云:“屴崱巍巍千古秀,灵源湛湛万年清。”其余尚有两联,从略。殿内正面释迦,弥陀,药王三佛,均高约四五丈。佛后有粤制铁佛三尊,高约七八寸,又三佛左右供有十八罗汉。不但金光辉煌,雕刻也很精刻。至于佛前排列许多香案中,以那个福州大商家所供献大可两人合抱的铜制香炉,与炉旁左右站着一对孩儿的烛台,最为名贵。同时该殿为早晚寺僧课佛之地,数百个蒲团分列两旁,井井有条。从两旁拾级登十数阶,到殿后“圆通宝殿”(又称法堂),亦梁开平二年(908年)建,内供铁佛三尊,佛的后面供白玉观音一尊,为暹罗(今泰国)所贡。

藏经殿巡礼

大殿下右边为藏经殿,系明崇祯九年(1636年)郡人曹学佺建。藏经很多,计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御赐藏经四橱,乾隆七年(1742年),又赐藏经七千二百四十卷,共分装六大橱,其中最珍贵的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端阳比丘华能刺臂血,由信士王谷楷书《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经》全部,又乙亥(1875年)仲冬,定慧大师刺血,克定书《佛说四十二音经》及菩提叶上绘罗汉的《贝叶经》。此外,还有一个佛龛,中有释迦如来灵牙,乃福州林得山居士,于燕京寺中得来。牙纵六寸,广五寸有奇,重七十八两,其大龈如金,齿如玉,坚好香洁。又舍利宝塔中,有玻璃瓶如酒精灯,内贮数十个“舍利子”,供人参观。在此处曾住有一百零三岁老僧——养贤大师。原籍湖南凤凰县,早岁曾在台湾服过兵役,对台湾沦陷历史尚能记忆,其卧室陈列亦相当雅洁,但此老僧已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间逝世。

方丈堂附近

方丈室即古“频伸斋”,在法堂右,内列仪仗,为清妙莲和尚进京领经,谒慈禧太后奉旨还山所赐。堂前有铁树两株,传一为王审知手植,一为僧神晏手植。从前该寺方丈为古月师,他圆寂后,由达本继任,近达本也圆寂,请鸡爪山德清和尚为方丈。他道行颇深,在寺内佛学院每日说法一次。此堂前面为禅堂,乃僧家坐禅之所,黄帐下垂,别有天地。禅堂外为“且本堂”,此系供僧住宿。堂前有古松如盖,传为神晏手植,名“罗汉松”。堂前为戒堂,亦称“戒月寮”,以供每年浴佛节各地寺院前来受戒者小住。更前为梵王堂(即梵王寮),后改为禅堂,以居行僧。又此堂前为“华严堂”,传寺内昔有“华严岩”,为僧灵峤诵《华严经》驱龙处,该堂即其旧址也。

寺内诸景

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伽蓝殿、闽王祠、钟鼓楼、地藏殿、祖堂、斋堂、香积厨、沩雪寮、白云堂、星聚堂、大悲楼、净业堂、明月楼、东际楼、藏经殿、祖师堂、寿昌堂、宝积仓、方丈堂、禅堂、戒堂、梵行堂、华严堂、佛学院、佛教医院、经楼、如意楼、老人堂、巡山楼、宝月堂、学习楼、水亭、兴圣国师塔,永觉禅师塔。

食宿可勿愁

谈到食宿,此间都很方便,只怕没有钱,如寺内右边白云堂,专供官绅憩息,陈列颇佳。堂左为星聚堂,又左为大悲楼、净业堂、明月楼、东际楼,以上各处床榻俱备,帐被皆有,电灯、电话应有尽有。抗战前僧厨素菜有数元、十余元不等,普通三餐约在数角左右。我们的膳食都由香积厨包办,该厨规模甚大,凡六间,且铜铁两巨鼎,径大数围,深及丈,木盖的开闭,系用绳拉吊。又他们自制的甕菜(即俗呼糟菜),味极香,富贵之客游罢下山,寺僧多持此菜及岩茶相馈。此外,山中私人别墅也有好几座,如陈宝琛的听水斋、陈培锟的岁寒寮、林寿国的遂楼等。至于寺旁的“光霁”、“振声”两楼,乃新建的洋房,与火后重修的迥龙阁,多供团体旅行住宿,惜内部空无所有,须自带卧具。

受戒的洗礼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届时有受戒之举,各地寺院新收僧尼,多上山受此洗礼,故年年游客必多,但最近该寺当局为避免观众拥挤,早于初三、初四夜提前举行,致使游客败兴而返。兹将受戒实况介绍如下:每个新来的僧尼先将发剃光,跪在佛像前,由执行者把一种特制的香和艾,在他的额头燃以火。此时,被受戒者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口中频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减轻痛苦。至于所烧孔数,由六孔、九孔至十二孔,因这样可使头上留几个白点,永远不会再生发,为僧尼唯一标识。据云:烧三孔者可在本山吃饭,烧六孔者可在全省内禅寺吃饭,至烧十二孔者可在全世界禅院吃饭。

和尚的教育

寺内设立佛学院,为僧众研究佛学的地方,僧徒来此受戒,就算为该寺的和尚,不过先要受几个月的训练。院内设教务、训育主任各一人,掌理一切,并建教室一间,传授衣钵。同时早晚还有礼拜念经和一切仪式,课程分讲经、坐禅、养心、国文等。训练三年,期满毕业,便到各岩洞里修养,或是到各院堂自行修道,俾成正果,现改为佛教医院。

寺东的游程

关于寺东胜迹,共计二十四处,兹录如下:驻锡桥、灵源洞、弥勒院、雊雒墓、蹴鼇桥、艮止亭、喝水岩、国师岩、忘归石、将军石、仙迹石、鸡头石、龙头泉、观音亭、龙泉亭、白猿峡、石门、临沧亭、水云亭、甘露松、石帆书屋、听水斋、般若庵、天镜岩。

灵源洞探幽

此洞去寺百余武,为大顶峰的左支。岩窦嵌怪,从迥龙阁迤逦而登,树木阴翳,至额书“灵源深处”的穹门,下重叠石磴六十级,豁然开朗。四面岩壁,怪石纵横,石刻如麻,古木参天,清幽为一山最。中裂一洞,跨以石桥(即蹴鼇桥),俯瞰深可三丈,有似于洞,故名。李拔题联云:“地出灵源润海表;天生石鼓镇闽中”。洞之桥下,有朱熹书“寿”字,附近上下岩石,皆为宋、元诸诗人、名士的遗墨,因年代久远,苔藓半蚀,致难辨识。东壁为“忘归石”,乃蔡襄所书,径三尺。洞侧有峙立状若甲士的“将军石”,石下有四个指痕迹,称“仙迹石”。又洞中有鸡头石,一峰独耸,旁垂如俛啄状。洞侧有雊雒墓,题曰:“八哥灵鸟之墓”。

蹴鳌桥神话

此桥乃跨灵源洞上,建于唐时。传唐黄朴五世祖太和,少好导引术,年三十,弃家入鼓山,妻子求之弗得。至大顺初,忽坐此桥之上,人馈以食不吃。璞游山偶见之,问其家世,始知为自己的五世祖,乃悲泣请他还家,不听。翌日,璞再率家人往谒,竟不复见。

国师岩来历

岩在灵源洞西涧底,东壁深广各十余尺,僧神晏曾以神力涸其涧水后,移居于此,尝掇石而食,至今指痕犹存。相传神晏道行高深,一日,闽王王审知上山游玩,抵岩下,见他破衲不完,而神清气足,眉宇慈祥,知为非凡,乃向前致礼,僧如不见不闻,王私计:“吾以南面称王,全闽寸土皆吾所有,何物老僧,傲慢若是!”转念之间,老僧似有所觉,突然飞锡卓立石岩之顶,人坐其上。王复思:“践土之义安在?”霹雳一震,杖临空而悬,僧安坐其端如故,王见其神异,乃合掌敬礼,僧徐徐而下,挽王而笑曰:“兹山与王有缘,合当创建丛林,阐扬佛法。以故衲子面壁空山,专候车骑,敢请大发信心,尽量布金,为开山第一檀越。”王问:“需地丈尺?”僧曰:“但乞一袈婆足矣。”王许之,僧遂出图中水田,披不盈一握,就地平展,续续不完,僧遥指曰:“可矣。”于是四十里山地,皆属图之范围。王益信佛法无边,乃鸠工庀材,寺貌悉依僧之图本,赐名“涌泉”,封僧为国师,并以名其岩。今洞底石壁,刻有“国师岩”三字,径二尺,传为陈襄所书。

听水斋船轩

从灵源洞下四十九阶,即可望见对面岩壁间,刻一神光祖师像,趺坐蒲团,手捧经卷,神采栩栩如生。上题“顽石点头”,闻系画家李霞所绘。附近岩壁更有“横息尘劳”,“是曰缘”,与陈肇英所书“千里乘龙”。从此上四十八级,为清遗老陈宝琛建的船轩。轩又名船屋,颜曰“听水斋”,上有楼,祀净名庵乩仙。福州人龚易图、叶大庄暇曰曾扶乩于此。石柱有陈宝琛书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楼下有石隙,数年前可喷水丈余高,今已坏矣。

观音阁龙泉

观音阁里的龙头泉,泉水喷自石壁中,相传即喝水岩西涧之水,被神晏国师一喝,而逆流于此。涧水势甚凶猛,滚流如泻,朝夕不息。引以石龙,注于石池,池水弗溢。伏流而下,出于前涧。僧人于池中装一轮转机,绳牵于钟上的钟,机受泉冲激而转动,于是机转钟鸣,颇有趣味。泉水味甜可煮茗,满盛以杯,水则高浮杯面,游客至此必一试为乐。传说阁的观音签甚灵应,故香火颇盛。过此阁数十阶即“白猿峡”,闻昔有白猿居之。峡左右有二石嵯峨,对峙如门,即所谓“石门”。门的左右古人名人题诗甚多。

瞻仰朱子祠

过石门不远,到朱子祠(即水云亭,又名凤尾亭),祠壁有朱子画像,勒于黑色石碑。亭下有甘露松,传为神晏手植。根蟠石壁上,夭矫如虬龙,因恒有甘露降其上,故名。过此,为石帆书屋(已废)、般若庵、天镜岩(岩中有洞深八丈,广二丈,上通一窍,其圆如镜,天光下透,故名,明崇祯时,僧知谛始辟楼倚涧而居)等胜迹。

寺西的游程

寺西多岩、洞、庵、阁,最著者为十八洞。一路尚见平坦,徒步亦不为劳。关于寺西胜迹,共计二十九处,兹录如下:狮子峰、达摩洞、古望州亭、石灶、无诤居、仙猿岩、八仙岩、福泉庵、刘海台、金蟾洞、蟠桃林、葛仙岩、曼倩居、伏虎洞、灵岩洞、降龙洞、玉笋峰、太乙洞、木公庵、卸甲岩、翠峰阁、三会塔、定空洞、莲花亭、北斗亭、紫竹林、华岩洞、华藏海、福尔庵。

达摩十八景

达摩洞在小顶峰右支,形若狮子踞地的狮子峰之上,四面峰峦降伏,涧流环绕。洞广五丈余,深二丈余,前有石壁,高一丈二尺许,阔二丈余。古人以石壁在面前,故取达摩面壁之义,现壁间有清盐商魏杰题“面壁”两大字,洞中有灵泉一壑,甘露可饮,大旱弗竭。洞外附近有岩石一片直立,上刻十八景之名,及七言诗十八首。十八景为:①达摩面壁;②南极升天;③仙猿守峡;④老鹤乘云;⑤仙人巨迹;⑥福寿全图;⑦蟠桃满坞;⑧玉笋成林;⑨蚁艇渡潮;⑩渔灯普照;(注11狮子戏球;(注12金蟾出洞;(注13伏虎驮经;(注14神龙听法;(注15铠甲卸岩;(注16慈航架壑;(注17八仙岩洞;(注18千佛梵宫。以上十八景,均相距不远,可以畅游。有的是夜景,须留宿该洞,须及时观赏,才有意思。洞右“仙猿岩”高五丈余,似猿坐而听讲。洞左为“八仙岩”,列嶂重叠,耸秀如画,洞口石壁镌“八仙岩”三字。近岩前后有千佛庵、福泉庵、刘海台、金蟾洞、蟠桃林、葛仙岩、曼倩居诸胜。洞后有宋时建的“望州亭”,今已废。石灶传系灵峤初入山时,炊饭于此。洞前有石池、仅容斗水,盛夏不竭。下有灵峤岩。岩侧一巨石,如独木冲天,高约十余丈。岩下为“降龙洞”,祀有开山灵峤禅师法像。洞广五丈余,深三丈余,远吞山光,平挹江濑。洞附近有古梅万株,环抱如屏,花开时,红红白白,如际晚霞,如漫天雪,香闻数里。立洞口,俯视田畴,曲折回旋,成“福”、“禄”、“寿”、“喜”四字,秧穗平分,点画不苟。洞口有石船、帆棹俱全,魏杰题“慈航”二字。渡石船,有“龙首岩”,上有灵泉滴之,大旱不涸,注以石龙,流于洞侧。左有“伏虎洞”,前一巨石,如虎皈依。又有玉笋峰、太乙洞、木公庵、卸甲石、翠峰阁、定空洞、莲花洞、北斗岩、紫竹亭、华岩洞、华藏海、福尔庵、三会塔等,以上诸景,或以景胜,或以形名。

寺北的游程

寺北胜景最著者。推屴崱峰与白云洞,唯路径较崎岖,昔人多畏难而止。最近自曾汀藩先生亲自督造一条“鼓通路”,从寺起经大顶峰口、越凤池山、绕白云小顶峰(有两岐路达白云洞),循柯坪下岺,渡溪桥,复上岺,至鼓岺之梁厝窟止,长约十华里。沿途铺石,建小亭,岐路处竖立界碑为引,旁栽乌栢五千株,从此寺北之游,始无跋涉之苦。关于寺北胜迹,共计四十四处,兹录如下:屴崱峰、天风海涛亭、海天一览亭、白云峰、忘归岩、缒猫石、调象庵、凤池山、浴凤池、石鼓岩、观音掌、塔石、云卧庵、佛手岩、风动石、栖船岩、槨石、海音洞、佛头岩、腾云寮、青龙寮、梅花寮、白云洞、吼雷湫、印月潭、金刚石、云屏岩、三天门、吽佛岺、龙脊道、天梯、元真庵、说法台、龙舌岩、观瀑台、化龙桥、凡圣庵、通天洞、挹翠台、东山岩、卧潭桥、积翠庵、胡忠节墓、烈潭亭。

攀登屴崱峰

循寺后曲折向北行,约数百武,有池围以石,山岩诸水汇于此,盖即寺之蓄水池。凡寺内所用之自来水,悉于此引流,设管通之。过此,行约五里,至白云小顶峰,有石如鼓,径二丈,据云:鼓山即因此得名。再行约里许,地有窦泉涌出,称神泉,大旱祷雨辄降,而《请雨记》与《鼓山铭》则镌岩上。旁有忘归石、缒猫石,更上,石愈峭峻,约二里,至屴崱峰。峰为鼓山绝顶峰之别名,一名大顶峰,海拔二千九百英尺,约高十余里,状如覆釜。山顶常为云气所笼罩,必须天气晴明,登临其上,始可举目远眺。夜半登绝顶峰,可看日出,唯须逢极好天气,才能如愿。峰前有“海天一览亭”乃宋淳熙间僧元嗣建,初名水云,后朱熹据赵汝愚诗句,改为“天风海涛”,并书此四字刻石。不久以前,林秉周曾重修之。现亭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为风所毁。此外,明代汪文盛在其附近亦题有“青天白日”四字。此峰从下望,虽颇尖税,但既登其上,则宽旷平地,周围有一里多。又闻其旁,从前有神泉喷于石壁中,可以愈病。清代遇有大旱,官方常祈雨于此。

凤池与海音

大顶峰北七八里,有“凤池山”(距寺十余里),三面皆山,南辟为门,中平衍百余亩。山上有池,广十亩,不纳他流,而大旱弗涸。回岸修竹千竿,花木幽雅,茅舍数椽,往来僧道多居于此。相传:唐末有樵者见五色雀群浴于此,故名浴凤池。附近更有两石,对结如髻,称“双髻石”,有石如掌,上刻“观音掌”三字,有石如塔,名“塔石”。有古庵曰“云卧庵”,现已废。庵的遗址,有佛手岩、风动石、栖船岩及槨石诸胜。又从凤池,右历数峰,可到海音洞,洞口可列四席,中深不可测。传有道人居此,时闻海涛之音,以为通于海,故名。洞前隆起如佛头,岩之左右有腾云寮、梅花寮。

白云洞中游

白云洞离寺十余里,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僧悟宗所辟。如由黄坑而来者,沿途可见石壁嵯岈,中开如门者三,仅容侧身,如三天门。过吽佛岺,仰视危岩如削壁,俯视长涧若深渊,石径逼狭,几难容踵,即龙脊道。天梯自一天门历石磴七百二十级,至一坪,又百步,始至洞。洞势崄嶻峻峭,巨石棋布。有时洞中白云漫布,咫尺莫辨,须到山色开霁,始能四望俱澈,而福州市区灯火也近在眉睫。

岩壁划开深丈许,广逾五丈,倚岩为屋,石天如盖,长有十二丈。相传入洞深处,可至连江县,但从未有人尝试。洞前有水悬注,声如雷吼,名“吼雷湫”,有潭澄清,名“印月潭”。潭上有“金刚石”,潭前有“云屏岩”,岩石稍坦者为“说法台”(台旁为潭,即谶所谓三潭、九井之一)。又从金刚石上数百级,有龙舌岩、化龙桥。桥旁有观瀑台,瀑布如线,溅散入桥下。再下有凡圣庵,为里人曾尊彝募建。再下为积翠庵,附近一门通天洞、挹翠台、东山岩、卧潭桥诸胜。洞下有明忠臣胡忠节(梦泰)墓,与烈潭亭。亭在庵下的溪潭旁,据林尧所作该亭碑记云:“当民十九年四月廿三日,烈妇何春香,浙之明西里人,五岁为董知县养女,笄年归埔头乡陈姓。逾年,夫瘵而死,妇倾奁为殓。既为营葬,过此潭,爱其洁,不忍去。及夫将葬,遂投潭中殉焉。”现潭边尚有曾汀藩先生题“烈妇陈董氏殉节处”,一忠一节,前后辉映,尤为名山生色不少。同时,游程至此,可全部结束。

——《鼓山导游》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十七日

福州《中央日报》副刊

按:本文因记载游程较有系统,且系实地采访,故予转录。编者对原文有删节,题目亦编者所加。

丙公生平不详。

游鼓山记

1979年11月23日晨7时45分登车出发,先赴福州雕刻厂参观象牙、黄杨木以及寿山石的雕刻工艺品,在厂停留约一小时,九时登车到鼓山游览。

鼓山是福州的著名胜地,位于城东三十里地,志书述其形势及得名之由说:

“(鼓山)延袤数十里,郡之镇山也,山之南麓屹峙江滨,为戍守要地,顶有巨石如鼓,因名。其最高者为大顶峰,一名屴崱峰,正东可望海中,又有小顶峰,与大顶峰相去二里,其余峰顶岩洞之属称名胜者,不可胜纪。”(《读史方舆纪要》)

登大顶峰上,可俯瞰万山,远眺大海诸岛,气势雄伟,山上有朱熹手书“天风海涛”刻石,有名于时。

过去游鼓山,由于交通不便,自山下至山顶全靠拾级而登,现有了公路,汽车可以直达鼓山涌泉寺门前。

我们乘坐的旅游车,盘旋绕山而行,不久就到了涌泉寺头山门的广场上,四围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柏青松,苍翠幽森,显示了这所名刹古寺绝俗超尘的非凡气象。

头山门是高大牌坊,油漆一新,中间题了“石鼓名山”的门额,我们在这里得到鼓山管理处负责人员的接待,通过二山门,被引带到大会客厅进茶,稍作休息,同时由管理处的普雨法师介绍本寺的历史,以及历年修缮的情形。

据介绍:涌泉寺的历史由唐末开始,五代闽王王审知建庙,曾经历过火烧两次,最后于明崇桢十六年(1643年)重建,自清初至清末陆续修建,始有今天的规模。

建国后,1955年修成上山公路,1971年又作了一次大修建,原定经费30万元,新建部分实报实销,用款竟达200万元,故此寺修缮一新,喝水岩、涌泉寺左前方又修环山公路,建桥造路,方便游人。

普雨法师系河北省人,建国前就南来涌泉寺,建国后,寺中出家人,凭个人志愿大多还俗,余下的也都由国家安排,拿工资,普雨法师也是其中的一位,听他们所作的介绍,仔细详尽,加上正宗北京话,语音清晰,声音宏亮,娓娓道来。很能引人入胜。

先参观天王殿介绍毕,普雨法师带我们参观,随行随作解说:

先参观天王殿,接着是唐宋二泉,千佛塔、大雄宝殿、法堂等处。

第一,天王殿,殿阶下左右竖立两支铁铸的灯杆,仿佛是大轮或码头上的起重设备,看上去很不调和,问起来才知道这又与清末的洋务有关,原来这是马尾海军造船厂,用西法铸造奉献给佛寺的,科学与宗教竟能如此相济而不相忤,确是奇事。

游天王殿,栋宇宏深,正中供弥勒佛,两旁侍立四大天王高大的立像,都有一丈多高,雕塑精美,气象森严。据说:这是清光绪年间所塑制的。

入第二进,参观大雄宝殿,殿前广庭有唐宋二泉,宋泉称“罗汉泉”,唐泉是唐代名僧灵峤于建中四年(783年)所开辟的,为寺中最古的古泉。

殿阶两旁,各立高塔一座,最初我们以为它们是用砖石所筑成的,后来才看清楚,是用陶土烧制的。两塔均九层,七米高,每层还有烧制极为精致的小佛像,总共有一千零三十八个,故又名“千佛陶塔”。每层塔座上,又悬挂小铜铃八个,九层共七十二个,据说这两座稀世之物,建成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距今近九百年。

大雄宝殿正门门额是康熙帝的御笔,题:“涌泉寺”三字。走进大殿,殿宇巍峨,宏敞壮丽,飞金涌碧,绚丽华好,这是近年大事修缮的成绩!

殿中正座供释迦佛,东座是影光佛,西座弥勒,后二者代表过去界和未来界,殿两侧供十八罗汉。

佛像雕塑,造型全采唐代风格,衣饰作汉民族形式。法相庄严,起人敬心。

大雄宝殿两侧是鼓钟二楼,楼高三层,各悬钟鼓,以警晨昏。

我们被带到钟楼上,参观康熙时铸造的,重约二吨重的大钟,钟身上遍铸《金刚经》文,共六千字,铸过程极为复杂,每经行文都先以木条创模,再浇铸文字。若非匠工的高度技巧,决不能铸造得如此精美。

讲解的普雨法师拿起叩钟的木棒,叩了几下钟,钟声清越,久久在我们耳际回荡。他还让我们试一试,我于是双臂平持木棒,也对钟上叩了三下,可是钟音不强,那因为我的手不得劲儿,用不上力的缘故。

殿后是藏经殿,殿的正座,供了白玉雕琢的卧佛,它们形体洁白,线条柔和,雕刻是十分精美。

殿正中屋顶悬额上题《御颁藏经》四字。殿中现存《华严纂经》全部的木板,二千四百二十五块,均保存完好。

涌泉寺过去以所藏珍贵佛经著称于世,著名的有将经文写在菩提叶上的贝叶经,还有一部血写的《金刚经》。这天参观时,法师展视了一部血写卷给我们拜观。……现在殿内仍藏有明清各代经书四万册。

过去寺中还存有一瓶舍利子,称作镇寺之宝,匆忙中竟也忘记问起了。

走出藏经殿,后面便是法堂,这是旧日传法受戒之所。现在它已改作寺中古文物保藏处,平时不对外开放,此日却特别招待我们参观。

原堂日中的题匾,仍旧悬在堂中屋顶,正中题的是:“莲界重辉”右边题的是:“法界尊严”左边题的是:“宝洛庄严”。

殿顶天花板是五彩雕绘,绘了善才童子五十参的故事。

随后我们经方丈堂步入一个小庭院,那里有三株(两雌一雄)千年以上的古铁树,树心壮大,高有八九尺,世人每形容事之难成为“铁树开花”但这三株铁树却年年开花!参观时浅白色的花正在开着,看来貌不惊人,不知竟何以享此盛名。

我们参观殿宇完毕后,在回明月楼途中,经过香积厨——寺中大厨房,房宇高大,房内可以煮千人饭食的大铁锅就有几个,在右手边的大灶头下,有一块近人叶恭绰书写的碑刻,竟拿来修成灶壁。

中午,我们在明月楼用膳,管理处以斋宴款待。涌泉寺的素席斋菜,过去是颇为有名的,制料不外豆类,豆腐、笋、蘑菇、栗、果之类,但制成的素菜却多种多样,品式都能别出心栽,创出专名而各具风味,现将当日午饭的菜谱全抄录于下,以供读者异日赴涌泉寺用素食时的参考。

鼓山管理处素食菜谱

首度:六大盘:

加喱炒虾仁、白汁如意笋、炸桔烈枇杷,重卤脍花生、油烧小春卷,炸溜金枣丸

三大件:

白梅银针翅,脍花川发菜。虫寸甫酿肚,

二度:六小盘:

生炒素排骨,干烧麻苏仔、奶油萝葡珠、南煎金钱菰、酿芥菜胆心、干炸苏包蛎,

三大件:

高汤豆腐丸、当归烧鸡腿、五丝炸线面,

尾度:豆沙八果飰、即位龙眼汤

这份菜单是用打字机印在粉红的笺纸上,古香古色,大方典雅,每个宾客前摆了一张,以便食者所进的素菜为何名,我保留了一张,作为纪念。

灵源洞与喝水岩

……寺东墙外有植物园,其温室所养植的仙人掌,仙人球就有上千种。出东门行约一里许,便是灵源洞。沿路道侧石壁上陆续出现了宋以来各代名人题刻。有的署名,署年时,有的则没有。像“灵源洞”三字,下有“咸丰”辛酉中的纪年。“上善若水”下有“古越顾凤熊题”的署名。“凤池山”后题“道光辛卯岁”。“灵泉法雨”下面就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遍观石刻之中,出于好古的心理,笔者特别注意那些年代较早的石刻。这里面应当(一记)是北宋时代的三题刻,最早的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丙戍的四题名石刻。

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漠,庆历丙戍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其次是仁宗嘉祐六年(1016年)辛丑的六人题名石刻:

官方子容,观察椎宦赵瑾,节度推官赵咨,节度推官通判钱昉,权签判宋球东,憩灵源洞。知福州燕题。同宾僚游鼓山,登大顶峰,嘉祐辛日岁七月十八日。

再次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已未的三人题名石刻

莘老、德孺、景述、元丰已未

岁季秋戊子日同游。

莘老、刘挚的号,德孺,范纯粹乃范仲淹的第四子,景述则不知为何人。在去喝水岩的道上,还有北宋蔡襄(字君谟)的字刻“忘归石”。从此稍北而行,就到了喝水岩。喝水岩是游鼓山必到之处,因为故事传说动人,尤为招引游人。据说五代后梁开平中(907~909年)圣僧国师神晏在此诵经。由于讨厌泉水声的的喧轰,在他一声有力的喝止下,于是山泉的流水为之改道,涧水也因之干涸,因有此名。

还另有一说法,清代曾官福州道的洪若皋(字虞鄰、浙江临海人,顺治乙未进士,著有《南沙文集》)的《游鼓山记》说:

灵源洞稍北为喝水岩,相传石龛中有异僧入定,厌其嘈聒,喝水右转,故名。

总之,喝水岩的故事传说如此之奇,我所到达喝水岩的地方,只见幽暗峭壁间题刻殆遍,岩下深涧,落叶填塞,确是不见有水。

灵源洞下,经石级到达一条深约丈许的石涧,涧上有天然的石桥,立桥上朝西面桥下石壁望去,就看了朱熹手写石刻的一个巨大“寿”字,高二丈四尺,宽约一丈。

灵源洞北靠山处,有一座小楼三楹,楼上列有茶桌,椅凳。女招待员烹以名茶,遂小坐休息。

下楼沿石级而行,又见一所殿堂,有女招待员用小水车汲水烹茶出售,有十多游人在盛了泉水的碗面上观察泉水的水质。

在殿外的平台上,见游人仍络绎向高处而去,看看表已接近四时半了,此时山上风劲。我则全身汗水湿透,感到有些寒意,于是赶忙下山,沿寺外大石板路到寺前的停车场,坐在旅游车上等待大队归来。

坐在旅游车上,望着车外四周的苍松古柏,嶙峋山石,巍然的山门牌坊,想着如此“石鼓名山”,不知异日有没有重临的机会,为之怅然者久之。

——《福建游记》1980年香港上海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