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览冥

刘安Ctrl+D 收藏本站

本篇导读

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键的所在,若能好好观察,便能“至精感天,通达无极”,通天达地,感通万事万物,全性保真,返回天道,进而证明“无为”的学说。本卷亦通过观察大量“幽冥”的自然现象和人事,说明事物之间的“同气感应”关系。

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1],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平公癃病[2],晋国赤地[3]。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4],支体伤折,海水大出。夫瞽师、庶女[5],位贱尚葈[6],权轻飞羽[7],然而专精厉意[8],委务积神[9],上通九天,激厉至精。由此观之,上天之诛也,虽在圹虚幽闲[10],辽远隐匿,重袭石室[11],界障险阻,其无所逃之,亦明矣。

1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宫廷音乐师,《白雪》是他的音乐作品。

2 平公:晋国君主晋平公,公元前五五七至公元前五三二年在位。癃(lónɡ):严重的疾病。

3 赤地:因旱灾或虫害而草木不生,土地变得荒凉。

4 景公:齐国君主齐景公,公元前五四七至公元前四九○年在位。陨:崩坍倒下。

5 瞽(ɡǔ)师:音乐官员。

6 尚葈:葈耳,草本植物。

7 权轻飞羽:权力轻微得只能够令羽毛飞扬。

8 厉意:激励意志奋发。

9 委务:舍弃外界的事务。

10 圹(kuànɡ)虚:坟墓。

11 重袭:重叠。

译文

从前,晋国乐师师旷奏出《白雪》的乐章,神物玄鹤因而降临,狂风暴雨也突然而来。晋平公故此患上重病,晋国三年干旱,寸草不生。齐国可怜的寡妇含冤受辱,呼天喊地,雷电交击下,毁坏了齐景公的礼台,砸伤齐景公的肢体,海水冲上了陆地。那盲眼的乐师,低贱的民妇,他们的地位比尚葈还要卑贱,权力比飞舞的羽毛更轻,但是当他们集中精力,磨砺意志,抛弃干扰,聚精会神,便可向上贯通九天,激动最深层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当上天要严厉惩罚人时,即使他们身处墓地幽冥的地方,隐匿于遥远之处,或躲在层层叠叠的石室内,有坚固的险要阻塞,他们也无法逃避惩罚,这是明显的道理。

赏析与点评

佛教的因果论传入中国以前,人们就相信神灵会知道民间的疾苦,并做出因果循环的报应,就好像此处所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庶女被诬告杀害家姑,于是冤叫惊天,天便以雷电交击回应她的冤案,令官员三思,这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思想,也对人类作恶具有阻吓的作用。

夫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1],何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胁陵[2],勇武一人,为三军雄。彼直求名耳[3],而能自要者尚犹若此,又况夫宫天地,怀万物,而友造化[4],含至和,直偶于人形[5],观九钻一[6],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1 宗:大道的根本正途。

2 陵:同“凌”。

3 直:简单直率。

4 友造化:与大自然造化融合,成为朋友。

5 偶:通“寓”,寄托。

6 观九钻一:即钻一而知九,据少知多。

译文

如人能整全人性,保存真心,不亏耗身躯,当遇到紧急的危难,他的精神仍可保持清静,通达于天地。如果从来没有离开大道的根本,还有什么事不可能成功呀!把死与生看成同一地域的人,是不能威胁凌辱的,一个勇武的人,可以领导军队成为雄师。他们这样只不过为了求取名声,要求功名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胸中藏着天地,心怀万物,与造化为友,精神含养和气畅顺,只把人的形骸当成寄托,观察少许就能掌握无限,知道自己所不知的事物,而纯真的心性没有死亡的人呢!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1],已而陈辞通意,抚心发声,孟尝君为之增欷歍唈[2],流涕狼戾不可止[3]。精神形于内,而外谕哀于人心[4],此不传之道[5]。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必为人笑。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6],而詹何之骛鱼于大渊之中[7],此皆得清净之道,太浩之和也[8]。夫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知不能论,辩不能解。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蚕咡丝而商弦绝[9],或感之也[10]。画随灰而月运阙,鲸鱼死而彗星出,或动之也。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君臣乖心,则背谲见于天[11]。神气相应,征矣。

1 雍门子:战国时代的古琴师,因为住在齐国的雍门,故称为雍门子。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田文,承袭了父亲田婴的封邑薛(在今山东滕州南部),称为薛公,门下有食客数千,战国四公子之一。

2 欷(xī):抽动的呜咽声。歍唈(wū yì):悲哀或愤恨而泣,气结而抽动噎呜。,通“呜”。

3 狼戾(lì):即狼藉,手足杂乱,不知所措。

4 谕:向外表露。

5 不传之道:本指不能用形式传授当中的道理和技巧,这里指以悲惨的精神感动他人的内心,是不能模仿学习的。

6 蒲且子:楚国人,以箭术闻名。

7 詹何:战国时代楚国人,善于钓鱼。骛(wù)鱼:使鱼儿游来上钓。

8 太浩:天地大自然,太虚浩瀚。

9 咡(èr)丝:指蚕吐丝。咡,口旁,两颊,口耳之间。

10 感:感应,受外界影响而产生感情、变化。

11 背谲(jué):反常怪异。

译文

从前,雍门子凭哭泣的歌声感动孟尝君而获其接见,然后向他陈述自己哀怨的故事,抚摸着心胸,唱出悲凄的声调,孟尝君因而呜咽抽泣,涕泪交流,不能停止。人的精神凝聚于内,通过歌声向外流露哀伤,感动他人,这不是能够传授的技术。假如平庸的艺人不懂得他演绎人物的内心情怀,只是效法他的容貌和外形,必定会被其他人讥笑。故此蒲且子能够从百仞高空中射中飞鸟,而詹何能够让深渊的鱼类游上来上钓,这些都因他们掌握了清净的道理,懂得运用微妙、浩瀚的和谐现象。物类之间互相感应,非常玄妙微密,智者都不能详细论述清楚,善辩的人也不能解释明白。故此东风吹来,美酒会膨胀流出,蚕吐丝的时候,商调琴弦易于断绝,或许是感应的原因。用芦苇灰在月光之下画圆形而缺去一边,月晕也会出现残缺,鲸鱼在岸边死亡,彗星便会出现,或许有互动的情况。圣人执政在位时,心怀道德,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无须多言,恩惠便自然施泽万民百姓。君主和臣子之间互相背离乖曲,太阳旁边就会出现异常。精神与气互相感应,会出现一些征兆。

赏析与点评

《淮南鸿烈》认为在大道宇宙中,事物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这种关系是“玄妙深微”的。事物联结在一个整体网络之内,反复来回的因果影响便会构成多姿多彩的世界。因此圣人不妄动,不种恶因。

夫道者,无私就也[1],无私去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譬如隋侯之珠[2],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得失之度,深微窈冥[3],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

1 就:亲近,靠近。

2 隋侯之珠:相传隋国君主救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口衔巨大明珠送给隋君,以报救命之恩。

3 窈冥:幽暗深邃的样子。

译文

大道,不会偏私地亲近和迁就任何人,也不会偏私地离去或疏远人。能够实行大道的人有剩余的能力,愚拙的人永远才能不足;顺着大道的人有利,违逆大道的人有凶险。例如隋侯的明珠、和氏的玉璧,得到它们便会富贵,失去它们则会贫穷。得失之间的差距程度,十分微妙幽深,不能用智慧论述,也不能靠辩才说明。

夫燧之取火于日[1],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故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为能有之。故峣山崩[2],而薄落之水涸[3],区冶生而淳钩之剑成;纣为无道,左强在侧[4];太公竝世[5],故武王之功立。由是观之,利害之路,祸福之门,不可求而得也。

1 燧(suì):古代取火的工具,即木燧。

2 峣(yáo)山:古代雍州内,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方的关隘山脉,汉高祖破秦兵于此。又称为“蓝田关”。

3 薄落:即泾河,关中八川之一。源自甘肃省平凉西南的六盘山东麓,流入陕西省注入渭河,是渭河水系中的最大支流。

4 左强:纣王左右的谀臣奸佞。

5 竝(bìnɡ):同“并”。

译文

用木燧聚焦阳光能取火,磁石能够吸引铁器,蟹能防止油漆凝固,葵花会向日,即使聪明也不能明白。故此耳目的观察,不能够分辨事物的道理;心理意识的论述,不能够定出是与非。因此以聪明才智来管治的人,难以维持掌管国家,唯有通达宇宙,持守自然大道感应的人,才能够达到治国之目的。故此峣山崩塌,薄落河的流水干涸,区冶在生,淳钩利剑便铸成;纣王昏庸无道,因为佞臣左强在他身边;姜太公和周武王一起出生,所以武王的功业告成。由此可见,利与害的道路,灾祸幸福的大门,不是祈求或强求便能获得的。

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1],远之则迩[2],近之则远,不得其道,若观鯈鱼[3]。故圣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万化而无伤。其得之乃失之;其失之非乃得之也。今夫调弦者,叩宫宫应,弹角角动,此同声相和者也[4]。夫有改调一弦,其于五音无所比,鼓之而二十五弦皆应,此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形也。故通于太和者,惛若纯醉而甘卧以游其中[5],而不知其所由至也。

1 韦之与革:韦,经过加工的柔皮。革,去清皮毛的兽皮。韦比革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本质的改变也较革多。这里以革喻道,以韦喻德。

2 迩(ěr):邻近。

3 鯈(yóu):细小的鱼,因为细小而难以捕捉。这里比喻为道,指道虽然近在人们的身边,但得道是很困难的。

4 同声:音律相同的声调。

5 惛:或作“昏”,迷糊不清。纯醉:酩酊大醉。

译文

道与德的区别,好像革皮和韦皮一样,当你觉得道很遥远时,它却与你十分近;当你觉得它很亲近时,它却相距甚远。不能够得到其中的道理规律,好像观赏水中的小鱼,能见却捕捉不到。故此道的圣明好像一面镜,不会送走或迎来,但它会真正反映形象而毫无隐藏,所以万物的变化都不会伤害圣道。自以为得道,实际是失道;失去道的人,其实未必没有得道。弹奏弦乐的音乐师,叩动大宫,则少宫应和发声;弹动大角,则少角相应发声,此是同声相和的音律道理。如果更改一条弦线的调子,这样五音就无法互相应和比对,鼓瑟的时候,二十五弦都有应和,声音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主音部分的内涵已经改变了。故此贯通知晓宇宙的人,昏昏迷迷好像酩酊大醉,酣睡倒卧,在大道之中遨游,而不知自己从何而来。

赏析与点评

道,是宇宙正常轨道的标准;德,是人们相应于道的行为,这就像音乐的“同声相和”。此段所述的“甘卧以游其中”可称为“乐道无待”,即做事不去等待任何结果的来临,只顺着生命而缓缓前行的状态。

逮至当今之时[1],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2],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3]。夫圣人者,不能生时[4],时至而弗失也。辅佐有能,黜谗佞之端[5],息巧辩之说,除刻削之法[6],去烦苛之事,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消知能,修太常,隳肢体[7],绌聪明,大通混冥,解意释神,漠然若无魂魄,使万物各复归其根,则是所修伏牺氏之迹,而反五帝之道也。

1 当今:指汉代初年。

2 拱揖(yī):行礼,拱手作揖。指麾(huī):指挥。

3 天德:上天道德的标准意旨。

4 生时:生于有运气的时间之中。

5 黜:贬退官职。

6 刻削:刻薄而严酷。

7 隳(huī):损毁。

译文

直至现今的时代,君主在最高位上,用道德治理国家,以仁义为辅助,身边的群臣献出他们的智慧,广大的民众感怀君主的恩德,君主从容拱手指挥,天下和顺归服,春夏秋冬四季都依时奉献朝贡的物品和尽其职责,天下混合为大一统,子孙代代相传,这是五帝顺从上天道德的做法。圣人,是不能创造时运的,他只是在时运到来时不致错失而已。辅佐有贤能的人,罢贬奸臣以阻止歪风邪道的开始,平息巧言诡辩,废除刻薄严酷的法律,裁去繁杂的琐事,摒弃流言秽语的传播,堵塞结党营私的网络门路,消除取巧机智,遵循最高的礼法制度,禁绝贪念,放弃小聪明,通于混沌的境界,解放个人意识,放松精神,虚虚渺渺的如同没有魂魄,使万物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本上。这是踏上以往伏羲氏的道路,是返回五帝所遵循的大道。

赏析与点评

领袖不能有虚伪的品行,他们必须站在道德的高地“迎天德”,成为大众的模范,用仁义施政,济民匡世,把天地的大德实现于人间。

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1],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2]。《周书》曰:『掩雉不得[3],更顺其风。』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4],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5],殚尽太半[6],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7],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夫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不过三月必死。所以然者何也?皆狂生而无其本者也。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潦水不泄,瀇漾极望[8],旬月不雨则涸而枯泽,受瀷而无源者[9]。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10],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11],寄汲不若凿井[12]。

1 伏戏:即伏羲氏。

2 喋(zá dié):鱼类或水鸟争食的样子,喻意贪心多取。

3 掩:捕捉。

4 挬(bó):拨。

5 艾:通“刈”,砍杀,割去。

6 殚(dān):尽。

7 忻(xīn):同“欣”。

8 瀇(wǎnɡ)漾:同“汪洋”。

9 瀷(yì):水流积聚的样子。

10 姮(hénɡ)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相传她偷食长生不死的仙丹,然后飞升月宫。后人为避汉文帝讳,才改“姮”为“嫦”。

11 乞火:求他人给予火种。

12 寄汲:请求他家赐予井水。

译文

伏羲、女娲没有设立法令制度,却以最高尚的道德榜样遗留于后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达到虚静无为而纯净统一的境界,不用不停地讲述烦琐的事件。《尚书·周书》说:“捕捉不到郊外的野鸡,便要改变跟踪的方向。”现今好像申不韦、韩非子、商鞅等人的管治方法,破坏生长和拔除根源,荒废和抛弃本性,而不查究管治发生问题的原因,以及为何到了这地步;然后雕凿五种刑罚规条在石上,以求克制和减少罪案,这其实违背了道德的根本,只是在尖锥和刀子的末端争斗而已,杀害无辜的百姓,刮尽他们一半财产,很开心地自以为治理得当,这就像抱着柴薪去灭火,凿开水桶去取水。其实井边植物生出的嫩枝,禁不起汲水瓦罐的碰撞,河渠长出植物的枝条,妨碍行船,令船舶不能航行,这些植物不超过三个月,必定死亡。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杂乱生长而没有根本。河道经过很多曲折才流入大海而不会停绝,是因为得到高耸的昆仑山输送水源。大雨形成的积水不会流走,广阔浩瀚,一望无际,但十个月左右不下雨,仍然会干枯,因为它积聚水源却没有源头。譬如后羿向王母请求不死的仙药,嫦娥偷走服食后升天飞向月宫,后羿无奈惆怅,不能再得到仙药,因何原因呢?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炼成不死仙药。故此,向别人借火,不如自己懂得用燧生火,寄望别人让你在井中取水,不如自己凿一口井。

赏析与点评

西王母赐予人不死仙药的故事,在汉代非常流行,她是最早的赐药神仙之一。此外,此段认为“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认为应自己生火及凿井,求人不如求己,这样更能享受全力以赴的过程和最终成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