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峰志卷二

王夫之Ctrl+D 收藏本站

沿革

古莲花峰,其地潭也。数峰相逼,自山西北溷水于是曲流三百余里,至一宿河口入于湘潭。逼水初派,瀑为纾流。传萧梁时惠海尊者旉法于此,磬烟际举,五丈夫集焉。尊者已心亿之分别同异,不起于心。法已,五丈夫辞去,尊者讯之,具以龙告,且云:“闻师威仪,以何为供?”尊者曰:“以地大供。”良久,没去。有顷,雷电振簸,左绕潭,右林樾,籁响夜不停音,迟明视之,迤峰斥潭,平沙如夙洽洽者。居人、山衲俱诧异之。时梁武帝方隆佛教,天下翕然称之,故其说不中隐,以闻于朝,则惠海尊者鼻祖之自来也。或曰:惠海尊者为方广开山,盖海印双僧之流也。

寺以尊者故建,今寺后拜经台乃其址,始于天监二年岁癸未,历陈、隋、唐、宋、元,或革或沿。然此山以龙立,以法沿,由梁以前未显,实为潭始基之故出梁始。既历陈、隋、唐、宋、元,明兴,寺盖未绝。年湮久渐圮。嘉靖二年癸未,僧洁空德蕴、义天德仁修之,板屋铁瓦。洁空者,即偈所谓七十三年老洁空之禅悦也。

又历九十六年所,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火。僧少庵如峰、安然性柱再建。

又历甫九年,崇祯元年戊辰,火。己卯,督学使迁治郧中丞昆山王公永祚、澄川属僧凝然、性翰。壬午,学使梁溪高公世泰汇旃益命之。性翰出其衣钵、资粮,以隆武元年乙酉十一月十二日再造。与其役者,楚抚义兴、堵公胤锡、仲缄。衡阳王介之石子、管嗣裘冶伸、夏汝弼叔直、王夫之而农襄之也。

呜呼!山岂不以人哉?则朱张二夫子最矣。匪徒峰也,自唐元和韩子登南岳,望蓝岭挥涕焉,嗣宋三百年矣,非二夫子谁可与登岳者?况峰之岧峣一隅,多荒岁月者哉!又非尹子、湛子、刘子诸人之兴起于二百年后,则两夫子不传。二贤祠者,祠两夫子者也。湛子若水、尹子台、刘子阳初建,亡岁月。田与祠,尹子所捐也。

嘉会堂,湛子所命也,以命祠。

祠与寺废未兴,高公世泰问其址,乃立五楹,骈立,窈然幽邃。弘光元年夏,堵公胤锡隘之,作前宇,王介之、夏汝弼、王夫之实经营之。

始火,仪部曾凤仪舜卿迁祠主于集贤,礼也。《记》曰:“庙火,三日哭。”寄主于别宫,古之道也,不旷食。

祠成,奉主于故宫者,衡山知县董公我前受于、衡李朱公子觐永、李吴公晋锡。董以癸未殉节死。名祀煌煌,援贤益彰,非其人弗翔,董令协也。 

形胜

凡峰胜不系于峰者,弗缀;不倚于峰者,弗缀:小苗裔于峰者,弗缀。故云峰形之胜,自天台来,南迤径妙高,折入寺。寺径菁幽,泉鸣履下,洑出林间,耳不绝潺湲,日穷于苍翠,到恋响台下,乃复见妙高以北坟起蜿蜒,其一支也。

自观音峰来,西援径数小峰,入寺,有三巘壁立,若倚傍屏护之。错落口垂,矗为万叠,而山得不俭,此又其一支也。

自国清东来,径朝阳,上为潭,水绝潭而东,水气白,隔山不能壁立,湃腾未息。径数邱或林麓,或頳冈,峰之水又注焉。又绝,水桥争接之。入寺,则西峰援大坳以迄乎北,周匝若罗,画溪绣谷,咸在其中,此又其一支也。

自大小坳来,通天一栝,北下鸟道危崖,乃得泉石,青葱幽咽,宜游者之乐憩乎!此峰径之胜,莫妙于两坳。然自寺望之,仅见出道,不见胜处,其一支也。

凡入莲峰,观其簇立,叠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莲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两坳奔之,观音翼之,前旷后窈,知形之自来也。凡入莲峰,亭午见日狂,飚见风,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焉中开,知寺之自基也。凡入莲峰,山见幽,水见咽,林见未得之树,驯不畏人见猿鹿。人静道生,知两夫子之有乐于此也。山胜盖备矣。

谭子曰:“方广宜自为记。”夫自岳来者,目淫于能仁,心醉于福昌,渡北斗岭,登亲生坡,固知岳之不穷也。得方广而后餍焉,而且得不系之岳。岳之有方广,天地之有蜀也。蚕丛道尽,是有锦城。今割蜀而委之,是昔者小宜有五丁之辟也。然奇险幽异,观于蜀者浅天下。谭子曰:方广宜自为记,大辞也。

雨光初霁,林樾洗洁,若碧若萦,蜿其北峙者,湘乡之荆紫也。山不尽荆紫,荆紫最映。下为平田,中间数十里若一畦,此又一大支也。

古谚曰:“湘随峰转,望衡九面。”由衡阳下者,西见白百岣嵝,南见荆紫。由衡山下者,昭潭之间,高或见祝融,或见天柱,未有见莲花者。湘为岳镜,峰匿其英,殆山之隐逸者与?

峰雪最绝,晓云时口,弥望森白,人立其中,天与四映。春晴之夜,月檐闻响,萧瑟噌吰,困泉初细。虽非赏者,凄感肌魂,果不复信有人间世矣!

《衡岳志》曰:“莲花峰。方广导居其下,四水萦绕,山如莲瓣。” 

名迹

嘉会堂 两夫子同三山林用中唱和迹也。(后毁,今建)

天下名山 宋徽宗御书,降于方广,立坊。(后毁)

古镬 寺有千僧镬。(今毁)

娑罗泉 寺后,传有娑罗树覆其上。

洗衲石 石平向,泉水逸其上,薄流清驶,如可洗濯,即惠海尊者洗濯处也。太守海南李焘斗野镌其上。

补衲台 寺右,惠海尊者补衲处,一石鼎立,林樾幽集。一曰啸台。

啸台 补衲之别。粤人张博读书其上,岳和声镌之。

恋响台 谭友夏元春以易啸台也。

车辙亭 寺右,相传百八阿罗议运粮于此,憩力分餐,以为灵迹。

岳游碑记 竞陵谭友夏元春撰,朱菊水司马时分帅郧子,命衡倅陈允问镌之。树阴泉上,乃谭子所自择处。记见后卷。貌云响水,诚一时之绝构也。

古马迹桥 平田流水,上此即岳矣。张南轩记云登马迹桥即此。

飞来钟 相传飞来。凡寺多托之。此钟鸣异常钟,知非人间金火物,信寺宝也。

卓锡泉 高禅飞锡地,或双僧之流卓杖于此。

灵源阁 誉禅师所居,以馆洪觉范。宋以上名刹也。

甘露灭斋 灵源阁之别,觉范有铭,见《禅宿志》。其去甘露灭者,万法未起,本无甘露,而何有灭?万法既起,乃知甘露,于是费灭。传谓范少罹忧患,隐衡岳,乃立此斋,则其早年未离文字而得魔,固非禅觉之夙达也。

潭字 黑沙潭三字,大径三尺。苍藓剥白,游者或见之。

峰字 妙高峰。寺右。镌县岸上。

涌几 王夫之镌。诗叙曰:“大坳而下,平桥丛石间觉有异。已忽两石临水,下石承上石,旁壁顶覆,可度可登。予命人为级,穿折于肩肘之间,搀度裂处,顾其逼郁,尚以翔移为苦。造形以来,悠悠者谁望而目之?则经此者,又可知矣。举酒酹石,貌以涌几。今往后来,游览相积,风雨苔藓之所不忌,则此石其传也已。时崇祯甲申阳月望后:

旷古登应少,问之石不知。此山初得主,于岳觉增奇。叶动鸣泉处,桥寒亭午时。有来增胜概,切莫突西施。” 

附丽

南石廪峰 在岳西南,其上方阔十丈,形如仓廪,有二户,一开一阖。《湘中记》云:“开则岁丰,阖则岁俭。”上有承天寺、玉清宫故址、风穴、雷泓、鬼栽石、诵经坛、陈真人炼丹台。传有胡浮先生者,盖得道士,尝乘白鹿游之。峰下白羊坪。寺之址也。

西白云峰 在石水源上,有石灰庵,出五松树下,闻水田声,即衡阳矣。

东北天堂峰 火岭头、炼泥填,皆其地也。又为潜圣峰。

潜圣峰 在岳右。昔高僧希迁游南岳,寻方广惠海尊者,了无踪迹,一日见精舍号方广,遇尊者,诘之,留一宿去。

妙高峰 寺后。左潜圣,右妙高,其中平坦,即五龙拥沙成地之迹。

天台峰 寺西,天台智者拜楞严处也。有拜经台遗迹,

西北狮子峰 下山矣,峙若蹲猊,鼻目巉刻,然柿蒂峰亦名狮子,王子游此下,易其名曰旋帽。自峰下视之,若累发,光髹宛然,小头岭、石梯子、段宿岭,皆寺地也。

南桐油岭 有西明寺,林泉旷异,下可安步。

明月峰 有承天、楚日二寺遗址,与寺对。逾之,即小嵩山。

排子岭 明月峰后,莲峰之支裔,垂结于此。

黄沙潭 黑沙潭 白沙潭 从莲花峰下注水右绕,三潭系之。旧传梁海尊者送五龙王各居其所。沙以色分,黄沙最上,黑沙最胜。林官瀑,寒风射人,森森不可久。即虎迹黄叶,四时皆有、两潭倾注,惊湍泛日,诚绝观也。至白沙稍夷下,即马迹桥。

溪波岩 寺西朝阳寺下,山穴郛开,中容一亩,有僧结室于此。相传虎猿经,岩留啸而去,不敢久睨。出寺西北去,即望见之。

黑山 寺西,渡两涧,过双江口,绝壁如立,山菁幽特甚。自马迹桥来者,二十里外,四望苍黄,郁蓝悬浸,如在顶际。向背数四,乃见山植枫粟桃梓,大者合抱。世庙时,郡建雍王府第曾命官采,下至一宿河口,至不继,乃辍。今两傍微径,夹三潭而下,传即本道也。近稍凋谢矣。而夏风瑟响,冬雪琼峙,犹为巨胜。中有小静室数十,或立或圮不常。

铁牛庵 黑山下古刹也。迩年有慈严师卓锡于此,曾翻藏方广。会火,将及师处。安坐不动,曰:“吾将脱。”此火竞风回,师以无恙。乙酉,乃寂去。庵存。

大小坳 万木千章,幽泉曲涧,下有老营,竹树菁蒙,以抵能仁。

亲生坡 “亲生”语出佛典。下坡渡桥,两林荫山,非亭午不见日。有野庵,火毁矣。址存。

莲峰志卷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