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鲁迅Ctrl+D 收藏本站

这一本书,是这样地编起来的——

一九三二年八月五日,我得到霁野,静农,丛芜〔2〕三个人署名的信,说漱园〔3〕于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病殁于北平同仁医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遗文,为他出一本纪念册,问我这里可还藏有他的信札没有。这真使我的心突然紧缩起来。因为,首先,我是希望着他能够全愈的,虽然明知道他大约未必会好;其次,是我虽然明知道他未必会好,却有时竟没有想到,也许将他的来信统统毁掉了,那些伏在枕上,一字字写出来的信。

我的习惯,对于平常的信,是随复随毁的,但其中如果有些议论,有些故事,也往往留起来。直到近三年,我才大烧毁了两次。

五年前,国民党清党的时候,我在广州,常听到因为捕甲,从甲这里看见乙的信,于是捕乙,又从乙家搜得丙的信,于是连丙也捕去了,都不知道下落。古时候有牵牵连连的“瓜蔓抄”〔4〕,我是知道的,但总以为这是古时候的事,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省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然而我还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待到一九三○年我签名于自由大同盟〔5〕,浙江省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等”〔6〕的时候,我在弃家出走之前,忽然心血来潮,将朋友给我的信都毁掉了。这并非为了消灭“谋为不轨”的痕迹,不过以为因通信而累及别人,是很无谓的,况且中国的衙门是谁都知道只要一碰着,就有多么的可怕。后来逃过了这一关,搬了寓,而信札又积起来,我又随随便便了,不料一九三一年一月,柔石〔7〕被捕,在他的衣袋里搜出有我名字的东西来,因此听说就在找我。自然罗,我只得又弃家出走,但这回是心血潮得更加明白,当然先将所有信札完全烧掉了。

因为有过这样的两回事,所以一得到北平的来信,我就担心,怕大约未必有,但还是翻箱倒箧的寻了一通,果然无踪无影。朋友的信一封也没有,我们自己的信倒寻出来了,这也并非对于自己的东西特别看作宝贝,倒是因为那时时间很有限,而自己的信至多也不过蔓在自身上,因此放下了的。此后这些信又在枪炮的交叉火线下〔8〕,躺了二三十天,也一点没有损失。其中虽然有些缺少,但恐怕是自己当时没有留心,早经遗失,并不是由于什么官灾兵燹的。

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遇到横祸,大家决不另眼相看,但若坐过牢监,到过战场,则即使他是一个万分平凡的人,人们也总看得特别一点。我们对于这些信,也正是这样。先前是一任他垫在箱子底下的,但现在一想起他曾经几乎要打官司,要遭炮火,就觉得他好像有些特别,有些可爱似的了。夏夜多蚊,不能静静的写字,就们便略照年月,将他编了起来,因地而分为三集,统名之曰《两地书》。

这是说:这一本书,在我们自己,一时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别人,却并不如此。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文辞呢,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9〕的居多。所讲的又不外乎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而最坏的是我们当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讲自己的事倒没有什么,但一遇到推测天下大事,就不免胡涂得很,所以凡有欢欣鼓舞之词,从现在看起来,大抵成了梦呓了。如果定要恭维这一本书的特色,那么,我想,恐怕是因为他的平凡罢。这样平凡的东西,别人大概是不会有,即有也未必存留的,而我们不然,这就只好谓之也是一种特色。

然而奇怪的是竟又会有一个书店愿意来印这一本书。要印,印去就是,这倒仍然可以随随便便,不过因此也就要和读者相见了,却使我又得加上两点声明在这里,以免误解。其一,是:我现在是左翼作家联盟〔10〕中之一人,看近来书籍的广告,大有凡作家一旦向左,则旧作也即飞升,连他孩子时代的啼哭也合于革命文学之概,不过我们的这书是不然的,其中并无革命气息。其二,常听得有人说,书信是最不掩饰,最显真面的文章,但我也并不,我无论给谁写信,最初,总是敷敷衍衍,口是心非的,即在这一本中,遇有较为紧要的地方,到后来也还是往往故意写得含胡些,因为我们所处,是在“当地长官”,邮局,校长……,都可以随意检查信件的国度里。但自然,明白的话,是也不少的。

还有一点,是信中的人名,我将有几个改掉了,用意有好有坏,并不相同。此无他,或则怕别人见于我们的信里,于他有些不便,或则单为自己,省得又是什么“听候开审”〔11〕之类的麻烦而已。

回想六七年来,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其间,含沙射影者都逐渐自己没入更黑暗的处所去了,而好意的朋友也已有两个不在人间,就是漱园和柔石。我们以这一本书为自己记念,并以感谢好意的朋友,并且留赠我们的孩子,给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相,其实大致是如此的。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六日,鲁迅。

==注释==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三年四月上海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同年底又经作者收入《南腔北调集》。

〔2〕霁野、静农、丛芜:即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1905—1978)。他们都是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

〔3〕漱园:即韦素园(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主要成员,翻译家。曾任《莽原》半月刊编辑。译有果戈理的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等。

〔4〕“瓜蔓抄”:《明史·景清传》:明代建文帝(朱允炆)的遗臣景清,企图谋刺明成祖(朱棣),事情败露,“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乡,转向攀染,谓之瓜蔓抄。”

〔5〕自由大同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支持和领导下的一个革命群众团体,一九三○年二月在上海成立。它的宗旨是争取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等自由,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鲁迅是这个团体的发起人之一。

〔6〕通辑“堕落文人鲁迅等”:鲁迅签名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一九三○年三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南京政府下达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等”的密令,鲁迅于三月十九日离寓暂避,至四月十九日回寓。

〔7〕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復,浙江宁海(今并入象山)人,作家。著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在上海被捕,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龙华。“有我名字的东西”,指鲁迅与北新书局签订合同的抄件。柔石被捕后,鲁迅于一月二十日携眷避居黄陆路花园庄旅馆,二月二十八日回寓。

〔8〕枪炮的交叉火线下: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争发生时,鲁迅的住所在临近战区的北四川路底,受到炮火的威胁。

〔9〕“文章病院”:当时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的一个专栏。它从书刊中选取在语法上有错误或文义上不合逻辑的文章,加以批改。后来编辑成册,以《文章病院》为书名,由开明书店出版。

〔10〕左翼作家联盟: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扬等。一九三○年三月在上海成立,一九三五年底自行解散。

〔11〕“听候开审”: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四日,顾颉刚自杭州发信给即将离广州去上海的鲁迅,说鲁迅在文字上侵犯了他,将到广东“提起诉讼,听候法律解决”,要鲁迅“暂勿离粤,以俟开审”。参看《三闲集·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