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塞外江南

茅盾Ctrl+D 收藏本站

    从图门站到延吉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车行二小时。我有四、五年不回家乡了,可是车行所见的"江南风光",使我错疑已在故乡。啊,多么美丽呀!绿油油的水田。拉犁的牛多么壮健!它们不像我们家乡的水牛,可是和华北、西北惯见的黄牛,好像也不一样。延边耕田少用马,多用牛。自治州五个县,二十万垧耕地共有牛约十三万头(一九六二年计划增加到十六万头),而马呢,不过一万五千匹。

    车行两小时,翻山越岭,但见两山之间的平地都是水田。延边现在有耕地二十万垧,其中水田是五万垧,也就是说,凡是可以改为水田的平川之地都已经改为水田了;以后的问题是引水上山,开辟梯田,这是延边农业四化计划中的二化:水利化,梯田化。其余二化是机械化和电气化。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总路线光明照耀之下,延边人民雄心勃勃地要在一九六二年基本上完成四化。到那时候,水田总数将为十四万四千垧,占全州耕地总面积70%,粮食(主要是大米)的产量将为五十三万三千吨。今年计划是三十四万吨,全区民食需用二十七万吨,那就有余了。

    但是现在山坡上并不空闲,到处都是亚麻、黄烟和正开着小白花的豌豆。相隔几丈,有果木树,其中大部分是著名的苹果梨。

    远处高山是森林,占全州面积82%强。森林里有宝贵的药材。首先是人参,还有黄耆、贝母。计划到一九六二年,要种植人参六十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二平方公尺,其他药材三千垧。森林里还有珍贵起毛的兽类,最著名的是貂,也在计划饲养,以广繁殖。养鹿已经开始了。这是农副业之一种。此外的农副业还有养蜂、养鱼、放养柞蚕。光是柞蚕,计划到一九六二年要放养一万把(柞蚕以"把"为计算单位,"把"者一把剪子一人一天所可能做到的工作量,每把约得茧二万余)。还有养蛤蟆,长久以来,这特种的蛤蟆驰名全国,蛤蟆油(即蛤蟆的内分泌腺,作块状)是珍贵的补品。

    山区的资源是异常丰富的。现在已知的地质材料岂不完全,然而,可以断言,黄金和乌金(煤)几乎到处都有。延边五个县都产煤,而且质量很好。油母页岩也几乎到处都有,含油量13.5%,取一小片用火柴引火,就会像蜡烛一样点燃起来。新办的炼油厂,今年生产五万吨,明年十万吨。此外,钼、锑、铅、锌、云母、水晶,都有发现,可还没探明白蕴藏有多少,新探得的一个大铜矿,据已知的蕴藏量,在国内是名列前茅,而且质量很好。

    这样丰富的资源,从前是货弃于地。延边的工业是在解放以后开始建立的。车子驶近延吉市,你就看见延吉江的南面,吐着浓烟的许多高烟囱。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水泥、肥料、造纸、针织、农具制造、橡胶、炼油等等工厂,今后都将以飞跃的发展来加速延边的工业化,计划在明年,地方工业品产值可以超过农业。大跃进后,七个国营和地方国营厂矿已经创造三百零八件新纪录,其中三件是突破国际水平的。这标志了技术革命的浪潮在延边已经开始高涨了。

    一九五六年秋季,延边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全区20%的青壮年已经脱离文盲状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初中毕业生共三万二千二百二十三名,高中毕业生气千一百十七名,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一千零十五名。延边大学在这五年内的毕业生是一千零九十九名。把这几项的数目字和全区的人口(八十万多)总数一比较,就显出延边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农村中的初中毕业生人数之多,是延边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东盛乡(离延吉市三十里,翻过帽儿山就到了),有一个著名的黎明(金时龙)高级农业合作社,就是这个社在今年五一宣布了民办农业大学的正式成立。这个业余的农业大学是全国同类的民办大学的第一所。现有学生五十一人(其中女生九人),都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经过三年至八年的劳动锻炼或基层工作锻炼的青年农民和乡干部。这第一批入学的学生都经过考试(政治、物理、化学、达尔文主义基础知识),他们现在所学的功课都是根据当地当时和未来发展的生产需要而订立的,共十一门。学生们每星期有两个半天上课,每天晚间两个小时的复习和讨论,因此,完全实现了学习和劳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东盛乡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就普及了小学教育,今年又普及了中等教育;全乡三千多青年中只有四名半文盲,60%的青年农民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大跃进中,全乡涌起了民办教育的干劲,新建的初中、高中七所,业余高小三十六所,业余初中十五所,业余高中十二所。把这些数目字和全乡人口(三千三百多户,人口的数字我忘记了,假定五口一户就是一万六千五百多口),一比较,就可以想见教育普及的情况。业余的农业大学现在只有五十一名学生,可是报名投考第二批的,已经有三、四百人。

    金时龙合作社是东盛乡八个合作社中最大的一个,它拥有全乡耕地的三分之一,人口的一半多,因此,现在已经出现了必须再合并(把其余的七个小社和金社合并)然后在人力和资金等调配方面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形势。据说这件事不久就可实现。那时候,这个最早成立、命名为"黎明"的高级合作社(金时龙是劳模,全国人大代表,黎明社的创办人,现社长),大概在全国又将考上第一;你想,土地九千多垧,人口一万五、六千,有那样多的学校,几乎没有文盲,青年的60%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这不突出么?还不是全国第一么?

    我因为时间不够,只在黎明社走马看花而已,可是,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你看,铁工厂正为新式农具、为技术革命而跃进,砖瓦厂正为改建社员的住宅而准备材料,卫生所、妇幼保健站多么整洁而且设备完全,供销合作社的书刊部分有四百多种的书籍。此外,还有群众图书室八个,田间读报组七十四个,社员订阅日报四、五种,三百多份,光是《红旗》,就订阅七十份(第三季度订阅《红旗》的,朝文版增至六十一份,汉文版增至二十七份),订阅其他刊物共五百多份。社员对我说:解放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他们连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都被剥夺,现在他们自己办学校,办业余大学,这真是天壤之别。这都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活生生的成绩。

    这个社的文艺活动,单看下面的数字,也可以想见它的活跃。全社有八个俱乐部(每个生产队一个),一个中心俱乐部,业余演员四百五十人。俱乐部分四组:创作,表演,体育,宣传。去冬今春,水利建设紧张时,每晚都有千多人在野外工作,文艺队也是每晚在工地表演。我在参观这个社的时候,看出它的"画廊报"十分精彩。"画廊报"在延边农村很普遍,每个合作社都有。这是贴在壁上的大幅宣传画,彩色,十几幅在一起,所以称为"画廊";这些画经常更换,配合中心任务,所以是"报"。黎明社的画廊报中有一幅大画,标题是"叫高山低头,令河水让路",一个巨人一手按住一个山头,另一手托开一个山头,两山之间河水滚滚而过,画得生动有力。农民的业余画家中,有不少天才。

    东盛乡黎明社的业余农业大学完全实现了学习和劳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上面已经说过的了;现在再来看正规的大、中、小学是怎样的。据我所见,劳动已经成为延边各级正规学校的正规课程了。

    例如延吉市第二中心小学,学生二千多,学生年龄七——十五岁,没有超龄儿童。主要劳动是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有土地三十亩,有皮革制作(利用碎皮制手提袋,十分美观)、制蝇拍、针织等等车间。三十亩土地,主要种植大豆、土豆、蓖麻、向日葵、冬瓜等等。劳动时间:三、四年级学生每周二小时,五、六年级学生每周四小时;一、二年级学生不参加上述各项劳动,但每周有一小时的街头清洁劳动。高年级学生每周还有一次到农村活动——参观和劳动。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劳动。这个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学会了园艺、畜产、木工、制糖果等几种生产技能。去冬今春,学生共拣粪八百二十五万公斤,栽树八百二十一棵,种油料作物一千五百片,拣废铁三千四百六十公斤,玻璃三千九百四十四公斤,打草袋一千八百八十三只,打绳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二公斤。劳动改造了人。一个经常偷东西的五年级学生现在完全变了,劳动很积极,当了制蝇拍车间的主任,加入了少先队。

    又如第二高中和第三高中,前者学生一千三百人,有实习土地八垧,农场八十多垧,还有铁工厂(制造简单农具);后者学生气百多,实习土地(校园)五垧半,农场一百垧荒地,已开垦四十垧,实习工厂正在建立。过去,学生每周劳动两小时,现在规定一周二十四节课四天完成,其余二天时间完全劳动。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劳动收入,都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全校经费的二分之一。

    延边大学是首先创议把学生参加劳动作为正式课程的。该校的农学院基本上就是半工半读,农学院有农场二十多垧,果木园二百多垧。到田间教书,教员非有实际知识不可。教员种试验田,勤杂工完全取消,牛羊猪都是学生、教员喂养。农学院已经达到自给自足。

    延大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医学院不在一处)分八个系,学生气百多人。走近这个学院,立刻就看到学生们劳动的果实了;围绕校舍的校园很大,到处都种了菜蔬和果树。这是实习工场以外的劳动教育。

    学生家庭成分:中心小学80%的学生是干部子弟,20%是农民子弟;第二高中98%以上的学生是工农子弟。第三高中85%以上是工农子弟;延大学生95%是工农子弟。中心小学是在延吉市内的,所以学生多为干部子弟。从这里也反映出延边的小学教育早已普及到农村了。

    延边艺术学校是一九五七年新建的,现在(指今年三月)只有三十六名男女学生,分音乐、舞蹈、美术三个系(美术系只成立了几个月),我看了学生们的音乐舞蹈表演,印象很深。在民族的优秀歌舞传统中生长起来的这些青年学生看来是有才能的,而且肯下功夫学习。舞蹈的主要课程是民族舞,也教国内兄弟民族的民间舞蹈和芭蕾舞基本训练。朝鲜舞已经跳得相当熟练。芭蕾舞基本训练呢,如果想到他们学的时间不过半年,也就觉得他们目前的水平是难能可贵的。吃亏的是体力差些。十几岁的五、六个女孩子表演了十多分钟,都有点气喘了。

    这个青年的艺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群众文艺活动的骨干分子,舞蹈系的学生都要学编导。这个艺术学校下半年将招新生五十多名。

    教学之外,艺术学校还办了两种训练班。一是文化馆、俱乐部的文艺骨干参加的"群众业余文艺训练班",又一是"儿童业余文艺训练班",参加者是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后者已经教出了可以上台表演的七、八岁的小艺术家(钢琴和小提琴)。有一次盛大的晚会,业余表演者的节目就有儿童的,也有老大爷和老大娘的。

    延边歌舞团有歌剧和民间歌舞两个队,共九十多人,水平都很高。民间歌舞的有些节目,我在别处尚未见过,例如《丈夫离去的那天》。这是一个古典舞,男女两组,婀娜和刚健对称,充满了乐观气氛。故事大意是:丈夫们要出征了,妻子们在溪边取水送行,丈夫们表示了英勇杀敌的信心,妻子们在惜别而乐观的情绪中遥望丈夫们大踏步走了去的远影。我很喜欢这个舞。从内容到形式,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歌剧团演出了大型歌剧《孔菊和潘姞》,看过这个戏的,特别是看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立歌剧院演出这个戏的人,一定会耽心延边的这个几十人的歌剧队(除了乐队,民间歌舞队和歌剧队合计也不过六、七十人,而民间歌舞队中有些演员还不能参加歌剧演出,因此实际人数是很少的),而且演出的舞台在宽、高、深三方面又都不合标准,如何能演好这个大型歌剧。可是他们演得很好。没有什么秘诀,除了演员们的艺术造诣,还靠有克服困难的干劲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他们没有专职的舞台工作人员,搭布景、摆道具,都是演员们大家动手;不少演员在演出时身兼数角,刚扮演过这个角色的,下场换了服装又上来演另一个角色了。没有后台,演员们挤在台下的一小块地方化装。我看了在那样窄而浅的舞台上,搭出那样富丽堂皇的布景,就不能不赞美舞台美术设计者的本领。总而言之,这个剧团,真正做到了多快好省!

    我访问过这个歌舞团的团部。园子很大,房子不多,满园子种了蔬菜,这是团员们劳动的成果。他们还把园子里多年没有得到培修的大批果木树培修起来。不久的将来,这些果木树就会报答他们的辛勤的劳动。他们是艺术家,同时又是农业劳动者,我猜想他们将来还会办小工厂呢!

    因为地理位置偏了一点,不但外国来的歌舞、剧团很少到延边演出,就是国内的歌舞、剧团的巡回演出,也不到那里。延边歌舞团的团员们迫切希望看到别人的表演,以资观摩,以广见闻。我认为这种愿望是合理的。有关方面,应当考虑他们的这种愿望,设法给予部分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