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水

墨子Ctrl+D 收藏本站

【题解】

《备水》篇是墨子兵法中研究城池防御战的专题之一,重点介绍应对敌军引水灌城的措施。备水之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被动的挖堑壕、掘井泄水之法,其次是主动的驾船出击、冲决敌军堤防之法。两种方法交相并用,能够有效消除大水灌城的威胁。

46.1 城内堑外,周道广八步。备水谨度四旁高下。城地中徧下[1],令耳其内[2],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则瓦井中[3],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内水耳。

【注释】

[1] 徧:同“偏”。

[2] 耳:当为“巨”,通“渠”,这里指挖渠。

[3] 则瓦:用以测量水位高低的瓦片。则:同“测”。

【译文】

在城内的壕沟之外,周道宽八步。防备敌军掘水灌城,要谨慎地审度四周地势高低。城中地势低的地方,下令开渠挖沟;更低的地方,要开凿深井,以便向地下渗漏积水。在井壁上设有观测水位高低的瓦片。看到城外水深有一丈以上,就凿开城内的水渠。

46.2 并船以为十临,临三十人,人擅弩,计四有方[1],必善以船为轒辒[2]。二十船为一队,选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其二十人,人擅有方,剑甲鞮瞀[3],十人,人擅苗[4]。先养材士,为异舍食其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堤,城上为射机,疾佐之。

【注释】

[1] 计四:当为“什四”,即总人数的“十分之四”。方:锄头(岑仲勉说)。

[2] 轒辒:蒙着牛皮的冲车,这里指以船冲决敌军敌方。

[3] 剑甲:厚甲。鞮瞀:即“兜鍪”,先秦时指“甲”和“胄”,后世特指头盔。

[4] 苗:同“矛”(毕沅说)。

【译文】

将船两只相连为一临,共十临,每临三十人,每人都擅用弩箭,其中十分之四的然携带锄头。必须能巧妙地把这种船当冲车用。每二十只船编作一队,选勇士三十人共乘一条船,其中二十人操持锄头,铠甲头盔穿戴齐备,其余十人擅长使矛。这些勇武的战士需要提早培养,另备房屋供养他们的父母、妻儿,作为人质。观察到可以决堤发船时,派他们登上撞船,冲击并决开外堤,同时开动城上的弩机向敌人放箭,急忙配合。

【评析】

水攻并不是战场上常用的攻城战术,因为实行水攻需要的条件比较苛刻,首先必须满足水源地高于城市且水量充沛的要求,其次还要满足城市地势条件比较封闭、四周排水不畅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而古代城市的选址在风水方面一般都比较考究,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另外,引水围城战法属于无差别攻击,会累及所有无辜的平民百姓,攻城方还要冒巨大的道德舆论风险,所以,中国历史上引水围城的战例并不是很多。先秦时期较为有名的例子是公元前455年的晋阳之战,智伯联合韩氏和魏氏把赵氏围困在晋阳老巢,久攻不下,便引汾河之水漫灌晋阳。在坚持两年多之后,赵氏最后成功说服韩氏和魏氏两家反水,三家合谋灭了智伯,最终三分晋国,正式拉开战国时代的大幕。另一次著名的例子是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之水灌入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由此可见,一旦守卫的城池具备上述两种不利条件,水攻之法很难破局,墨子提出的应对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墨子提出的备水之法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城内低洼之地凿渠挖井,尽量把地面积水向地下渗漏。这种方法比较消极,只能解燃眉之急,属于辅助的部分。真正占主导作用的部分是组织“敢死队”,冒险突破敌人封锁线对围水的堤坝进行撞击,从而起到打破敌人战术图谋的目的。不得不说,“备水”之策已经走上垂死挣扎的节奏了。凡是能用水攻,说明围城一方在兵力上处于绝对优势,不然守城方也不会任由敌人引水灌城而无动于衷。事实上,从墨子的言谈话语之间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采用这种办法守城的绝望情绪:“先养材士,为异舍食其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堤。”养敢死队破敌还要以其家人为人质,然后在事有可为的情况下才决定出击,即便如此,结果成败仍未可知。战争就是如此残酷,所以墨子才会反复告诫禽滑釐,学习守城之法是要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的巨大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