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上

墨子Ctrl+D 收藏本站

【题解】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将天下大乱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极具理论深度。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以爱自己的心态去爱别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相爱”,“则天下治”。这篇文章层次清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墨子首先提出,要想治理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了解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如同医生要想给病人治好病,就需要先找准病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其次,他提出天下混乱的真正根源在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人自爱而不爱他人,必然亏人以自利,小至抢劫偷窃,大至诸侯互相攻伐,因利忘义,丧失原则底线。最后,墨子指出,补救的办法就是大家要“兼相爱”,这样就会天下太平,“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因此,治理天下根本是“兼爱”。

14.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1];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2],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注释】

[1] 焉:同“乃”(孙诒让说)。

[2] 攻:治疗。

【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自己的事业,必须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把天下治理好;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好天下。比如说医生治疗人的疾病,必须要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治好它;不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好疾病。治理混乱的人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必须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治理好;不知道混乱由什么引起,就不能治理好。

14.2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1]?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2];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3],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4]、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注释】

[1] 当:读为“尝”(孙诒让说)。

[2] 亏:损害。

[3] 其异室:“其”当为衍字(王念孙说)。

[4] 家:指大夫的封邑。

【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自己的事业,不能不考察混乱从何而起。尝试考察混乱从何而起?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臣子不孝顺君王和父亲,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儿子只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损害父亲而使自己得利;弟弟只爱自己而不爱兄长,所以损害兄长而使自己得利;臣下只爱自己而不爱君王,所以损害君王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之,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友爱,君王对臣下不慈爱,这也是天下人所谓的混乱。父亲只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而使自己得利;兄长只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使自己得利;君王只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全都源于人与人不相爱。即使是天下的盗贼也是如此:小偷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窃别人的家以使自家得利;强盗爱惜自身而不爱惜别人,所以抢劫别人以使自身得利。这是为什么呢?全都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至于大夫之间相互侵扰别人的封邑,诸侯之间相互攻占别人的国家,也是如此。大夫各自爱他们自己的封邑,而不爱别人的封邑,所以侵扰别人的封邑以使自己的封邑得利;诸侯各自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打别的国家以使自己的国家得利。天下混乱的根源,全在于此。考察这些因何而起?全都源于人和人不相爱。

14.3 若使天下兼相爱[1],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2]?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1] 兼相爱:谓全部相亲相爱。

[2] 恶:疑问代词,怎么。

【译文】

如果让天下人全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身,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看待自身,又怎么会做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子和臣下就像看待自身,又怎么会做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的事情就不会有。这样还会有盗贼吗?所以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谁还会去偷窃?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自己的身体,谁还会去伤害别人?所以盗贼就不会有。这样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扰封邑、诸侯之间相互攻打国家吗?看待别人的封邑就像自己的封邑,谁还会制造混乱?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去攻打它呢?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邑、诸侯相互攻打国家的事就不会有了。如果让天下的人全都彼此相爱,国家和国家之间不相互攻打,封邑和封邑之间不相互侵扰,没有盗贼,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顺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所以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自己的事业,怎么能不禁止相互厌恶而劝人相互爱护呢?所以天下彼此相爱就会得到治理,相互厌恶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

【评析】

“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根本精神是强调“爱无差等”,人与人之间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墨子的兼爱思想尽管更接近宗教的博爱精神,但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差等之爱”构成了严重的对立和冲突,因此也受到来自儒家的严厉批评和排斥。孟子的批评最有代表性、也最为激烈,他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批判的矛头直指墨子的“兼爱”思想,也从反面证明了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穿透力和相对于儒家仁爱思想的颠覆性。

墨子兼爱思想的颠覆性来自人人平等的精神理念,而其理论穿透力则来自其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儒家也讲仁爱,但那是一种基于血缘和等级差异的爱,由于儒家的这种仁爱思想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封建等级制度、当时的文化心理和伦理精神,因而得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可;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尽管具有更宽广无私的博爱精神,但这种理论的颠覆性和超前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因而也很难得到天下人的正面回应。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穿透力来自其独特的切入点,他是从人性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人性皆自私而寻求利己,如果不加节制,必然导致天下大乱;而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节制人性自私的方法,天下大乱的社会状态也就能够从根本上遏制住了。但是,从人性的自私的角度来看,“兼爱”的推行实在是困难至极,除了墨子及其弟子这样具有坚忍精神的人,普通人都很难达到这样一种至高境界。墨子找对了根源,但对人性弱点的顽强程度认识不足,因而其理论穿透力虽强,但在思想的普及和推广上却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从根本上说,墨子的“兼爱”思想与他“勇于振世救敝”(孙诒让《墨子间诂序》)的崇高追求是分不开的。墨子不但讲“兼爱”,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兼爱”,“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爱”在墨子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真诚地相信,只要大家都讲“兼爱”,一切社会弊病都可迎刃而解,一切都将如同桃花源一般美好。遗憾的是,直至今日,地球上仍是硝烟时起,战乱不断,这也使得墨子的“兼爱”思想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成为指引人类追寻安定与和平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