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脉法第一

【提要】

 本篇首先阐述了脉分阴阳: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先突出辨脉之纲。继而列举了阴结脉、阳结脉、促脉、结脉、动脉等诸多病脉之象及其所主之病,可谓以纲代目,纲举目张。并以寸口脉和趺阳脉相互参考比较,充分体现了脉以胃气为本及“握手必及足”的诊脉方法。改革了《难经》局限于只取寸口之法。如脉有胃气,则知脏气不衰,阴阳可调而主生;如脉无胃气,则知脏气已败,预后不良而主死。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语译】

 问:脉有阴脉和阳脉,是什么意思?答:脉见到大、浮、数、动、滑的,叫做阳脉。脉见到沉、涩、弱、弦、微的,叫做阴脉。凡是阴性病出现阳脉的主生,阳性病出现阴脉的主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1][《玉函》作“坚”,是。],音硬下同。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1]鞕(yìnɡ硬):坚硬。下同。

【语译】

 问:脉有阳结和阴结,根据什么区别它?答:脉浮而数,能食,大便秘结坚硬的,这是阳热实证,叫做阳结,到第十七日应当加剧。脉沉而迟,不能进食,身体沉重,大便反而秘结坚硬的,叫做阴结,到第十四日应当加剧。

问曰:病有洒淅[1]恶寒[2],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3]之,阳脉不足,阴往乘[4]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5],则血留不行,更[6]发热而躁烦[7]也。

注[1]洒淅(xiǎn xī显吸):如冷水浇到身上。

[2]恶(wù物)寒:畏寒,怕冷。

[3]从:随的意思。阳在上,阴在下,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以上就下,故叫从。

[4]乘:凌的意思。阳在上,阴在下,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以下凌上,故叫乘。

[5]烧针:即火针、温针。

[6]更:再、又。

[7]躁烦:躁扰心烦。

【语译】

 问:患病有如凉水浇身一样的怕冷,反而又发热的,是什么缘故?答:阴脉不足,阳气就会从其虚,阳脉不足,阴气就会去乘袭。问:什么是阳不足?答:如果寸口脉微,叫做阳不足,阴气上侵于阳,就会怕冷。问:什么是阴不足呢?答:尺脉弱,叫做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就会发热。阳脉寸部浮,阴脉尺部沉的,就是血虚,血虚就出现筋脉挛急。脉象沉的,表示营气微弱。脉浮,汗出像水珠流淌一样,表示卫气衰竭。营气微弱的人,用烧针治疗,就会出现营血留滞而不能循行,以致更加发热而烦躁不安。

脉蔼蔼[1]如车盖[2]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注[1]蔼蔼(ǎi矮):盛大的样子。此指脉浮盛大而有涌上之象。

[2]车盖:古代车上遮雨蔽日之篷,形状如伞,有柄。

【语译】

脉浮盛大如车盖一样摇荡的,名叫阳结脉。

脉累累[1]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注[1]累累:连续不绝的样子。

【语译】

 脉沉迟连绵不断好像摸着长竿一样,名叫阴结脉。

脉瞥瞥[1]如羹上肥[2]者,阳气微也。

注[1]瞥瞥(piē撇):虚浮的样子。

[2]羹上肥:肉汁上漂浮的脂沫。

【语译】

 脉象虚浮如同肉汤上漂起的油脂一样,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萦萦[1]如蜘蛛丝者,阳[当作“阴”。]气衰也。一云阴气。

注[1]萦萦(yínɡ营):纤细的样子。

【语译】

 脉象纤细如同蜘蛛丝一样的,是阴气衰竭的表现。

脉绵绵[1]如泻漆之绝[2]者,亡其血也。

注[1]绵绵:连绵柔软的样子。

[2]泻漆之绝:指脉来如泻漆时,漆汁流落前大而后细,连绵柔软,断而未断的样子。

【语译】

 脉绵软无力如泻漆断而未断的样子,这是失血的表现。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语译】

 脉搏缓慢,有时停一下再来的,叫做结脉。脉搏快数,有时停一下再来的,叫做促脉,脉促表示阳盛,脉结表示阴盛,这都是病脉。

阴阳相抟[1],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2]动摇者,名曰动[3]也。

注[1]抟:“抟”在原《伤寒论语译》中为“搏”,本次重刊据校注本而改,相关“考辨”参见校注本的“校注后记”。后文凡“搏”均改为“抟”,不再另注。抟:结合,聚集。

[2]厥厥:摇动有根而不移。

[3]动:即动脉,动脉与数脉相似,但数脉三部皆见,而动脉只见于一部。

【语译】

 阴气与阳气互相结合在一处,就产生动脉。寸脉动则出汗,尺脉动则发热。身冷恶寒的,这是三焦阳气受损不能达表。假如数脉只见于关部,而上下无头无尾,如同豆大,摇动好似有根的,这就是动脉的特征。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1]也。

注[1]缓:张隐庵注:“缓者,和缓舒徐,不数不动,不结不促,非不及四至之谓也。”

【语译】

 寸部脉浮大而柔和,尺部脉也浮大而柔和,尺脉与寸脉大小相同的,叫做缓脉。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1]也。

注[1]转索无常:指脉来如正在绞动的绳索旋转不定,紧急而有力。

【语译】

 脉浮而紧的,叫做弦脉。弦脉的样子,形状像弓弦,按下去不移动。紧脉的形状,如同转动的绳索而不能固定。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1],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2],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1]芤:脉浮取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叫做芤脉。

[2]革:浮而大,举之劲急有力,按之不足,状如皮革,外急中空,叫做革脉。

【语译】

 脉弦而大,弦而无力是阳气衰减,大而中空是芤脉,阳气衰减就会产生寒,芤脉主阴血虚,弦脉和芤脉并见,就是革脉,妇人出现这种脉就会患流产和漏血,男子出现这种脉就会亡血和失精。

问曰:病有战[1]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注[1]战:发抖。

【语译】

 问:疾病有先发生寒战而后出汗,因此使疾病得到痊愈的,是什么道理?答:脉见浮而紧,重按却出现中空的芤脉,这是正气本虚,所以才出现寒战而后出汗。病人正气本来就虚,因此出现了寒战,又因为脉浮是邪势趋于表,所以才能汗出而病愈。如果脉浮而数,重按有力而不是芤脉,这是病人正气不虚,如果自然痊愈的话,只是汗出表邪就会解除,将不出现寒战的现象。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语译】

 问:疾病有不发生寒战抖动而汗出以后痊愈的,这是什么道理?答:脉大有力而且浮数是抗邪有力,所以知道不发寒战抖动,只是汗出病就会痊愈。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1]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注[1]若:或。

【语译】

 问:疾病有不发生寒战抖动也不汗出而能自然痊愈的,这是什么道理?答:病人正虚邪衰而脉微,这是因为曾经发过汗,或因催吐、或用攻下,或亡失阴血,以致邪退体内津液亏乏,这只要阴阳自和而正气能恢复的,必然会自愈,所以就不会出现寒战也不会汗出而疾病可自愈。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1]。脉浮而解者,濈然[2]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1]解以夜半:病解的时间在半夜。半夜属子时,子时是阳气升发的时候。

[2]濈(jí吉)然:汗出和缓的样子。

【语译】

 问:患伤寒病已经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身体却凉爽而舒适的,这说明什么?答:这是疾病将要痊愈的表现,病解的时间是在半夜。脉浮而病解的,就会微微自汗出;脉数而病解的,必然食欲增进;脉微而病解的,必然大汗出。

问曰:脉病[1]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2]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1]脉病:诊察疾病。

[2]寸口、关上、尺中:指诊脉的三个部位。

【语译】

 问:诊察疾病而要想知道已愈还是未愈,根据什么来判断呢?答:寸口、关上、尺中三处脉的大小、浮沉、迟数相等,即使有寒热不能解除的症状,因为脉象已阴阳和平,所以病虽重也能痊愈。

师曰:立夏[1]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2],其人病身体若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3]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注[1]立夏:节气名,约当农历四月初旬。

[2]本位:弦洪毛石之脉分别在春夏秋冬出现,即是本位脉象。因其为四时所见的应时之脉,故又称“时脉”。

[3]濈濈:汗出和缓畅快的样子。

【语译】

 医师说:立夏见洪大脉,这是夏季本来的脉象,病人患身体疼痛沉重的,须要发汗。如果次日身体不疼痛不沉重的,就不必发汗。如能得到连绵不断自汗出的,次日就会病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夏见洪大脉,这是时令旺盛的脉象,所以才使病痊愈。四时之脉依此类推。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语译】

 问:凡病想要知道什么时候得的,什么时候才能痊愈呢?答:假如半夜得病,次日中午病可愈,中午得病的,半夜病就会愈。为什么这样说?中午得病半夜愈的,是因为阳性病得到阴气调和就会使病痊愈;半夜患病,次日中午病愈的,是因为阴性病得到阳气调和就会使病痊愈。

寸口[1]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注[1]寸口:此处泛指寸、关、尺三部脉而言,非独指寸脉。

【语译】

 寸口脉浮是病在表,脉沉是病在里,脉数是病在腑,脉迟是病在脏。假如见到迟脉,就是病在脏的反映。

趺阳脉[1]浮而涩,少阴脉[2]如经[3]者,其病在脾,法当[4]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5]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

注[1]趺阳脉:足背上的脉动处,属足阳明胃经所过,以候脾胃之气。

[2]少阴脉:足内踝后跟骨之间的动脉,属足少阴经所过,以候肾气,亦称太溪脉。

[3]如经:如常。

[4]法当:按理应当。

[5]才:仅仅。

【语译】

 趺阳脉浮而涩,而少阴太溪脉是正常的,其病在脾,按理应当见到下利。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脉浮大的,是气实血虚。现在是趺阳脉浮而涩,所以知道脾气不足,胃气是虚的。因为少阴脉弦而又只兼见浮脉的,这是调和的脉象,所以说它是正常的。如果太溪脉反见滑而数,因此,知道下焦有热就会有便脓。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1],当发其汗也。

注[1]烦疼:甚疼,剧疼。

【语译】

 寸口脉浮而紧,脉浮是有风邪,脉紧是有寒邪。风邪伤卫气,寒邪伤荣血,荣气与卫气皆病,骨节就会剧痛,应当发汗。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1],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2]。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3],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4],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5],则生恶疮也。

注[1]动脾:伤脾。

[2]气噫(ài爱)而除:气机因噫气而通畅。

[3]治:旺盛。

[4]杀谷:消化饮食。杀,消化的意思。

[5]数脉不时:数脉始终不退。

【语译】

 趺阳脉迟而缓,为胃气正常。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受伤,数是脾气受扰动,这不是脾脏本来的病象,而是由医生误用攻下之法造成的。荣卫内陷,趺阳脉由数先变微,脉反而只见浮象,病人必然有大便干燥,嗳气始觉舒畅。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本来数脉主伤脾气,现在先出现数脉后变微脉,所以知道脾气变弱,因而出现大便干燥,嗳气才感到舒畅。现在脉反而见浮象,数脉变成微脉,邪热独留不去,所以心中感到饥饿,但邪热不能消化食物,它只表现出发潮热和口渴,数脉应当变成迟缓脉,因为脉在病前病后的次数是正常的,病人也就知道饥饿而能食了,如果数脉经久不退,就要发生恶疮。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语译】

 医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这是被医生误治造成的。由于误用大发汗,又屡次的泻下,使病人津血亏耗,病人应当出现怕冷,而后发热,并且没有休止的时候,夏天炎热,却想多穿厚衣;冬季严寒,却想裸露身体。所以这样是因为阳气衰微就怕冷,阴气弱就发热,这是由于医生误用发汗法,使阳气衰微,又用大攻下法,使阴气衰弱。五月时节,阳气在表,胃中阳气虚冷,因为里阳不足,抵不住寒冷,所以想穿厚衣。十一月的时候,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因为在内的阴气虚弱,抵不住里热,所以想要裸露身体。又因尺部脉迟涩,所以知道是津血不足。

脉浮而大,心下[1]反鞕,有热,属藏[2]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3]者,不令溲[4]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1]心下:指胃脘部或上腹部。

[2]属藏:泛指病邪偏于里。

[3]属府:泛指病邪偏于表。

[4]溲:小便。

【语译】

 脉浮而大,心下部位反而硬满,是有热邪,而深入于里的,治疗当用攻下,不可发汗;热邪盛于表的,治疗时不可利小便,利小便则大便干燥。发汗透彻就会退热,汗出不彻则大便困难,便难而脉迟就不可攻下。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1],形体如烟熏,直视[2]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3]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4],柔汗[5]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6]遗失,狂言目反[7]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注[1]阳反独留:阳热之邪独留而不去。

[2]直视:眼睛呆滞转动不灵。

[3]习:振颤摇动不休的样子。

[4]环口黧(1í离)黑:指口的周围带黄黑色。黧,黑中带黄之色。

[5]柔汗:冷汗。

[6]溲便:小便、大便。

[7]目反:即戴眼,两目上吊。

【语译】

 脉浮而洪大,身上出汗如油,喘而不能休止,汤水不能下咽,身体不知痛痒,精神忽然安静而忽然又烦乱,这是生命将要断绝的表现。更不知哪一脏气先受到损害,如果汗出头发湿润,喘息不停的,这是肺气先绝。如果阳热独盛,身体有如烟熏之色,两目直视而摇头的,这是心气先绝。如果口唇青紫,四肢颤动振摇不休的,这是肝气先绝。如果口唇周围黑黄,出冷汗而发黄色的,这是脾气先绝。如果大小便自遗,狂言乱语和两目上吊呆滞凝视的,这是肾气先绝。又不知哪一脏的阴气先绝和阳气先绝,如果是阳气先绝,阴气后竭的,病人死后,身体必然呈青色;如果阴气先绝,阳气后竭的,病人死后,身体必然呈赤色,腋下是温的,心窝是热的。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1]。浮则无血[2],大则为寒,寒气相抟,则为肠鸣。医乃[3]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4]。音噎。下同。

注[1]大逆:大错,即误治。

[2]无血:血分无病。

[3]乃:却、反的意思。本条“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是“乃”与“反”并用。

[4](yē噎):同噎。是气逆而噎塞。

【语译】

 寸口脉浮大无力,医生反用泻下法治疗,这是很大的误治。因为浮是气病而血不病,大是中寒而阳气浮于外,内里寒气聚集,就产生肠鸣。医生却不知是里寒,反而叫病人饮冷水,以使病人大汗出,这时冷水遇到里寒之气,寒与冷相互搏激,病人就会出现气逆噎塞的证候。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抟,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1],此为医咎[2],责虚取实[3],守空[4]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5]也。

注[1]哕(yuě):呃逆。俗称打呃忒。

[2]咎:过失。

[3]责虚取实:用治实之法去治虚证。

[4]守空:营血属阴而称内守,守空即营血空虚。

[5]衄:出血。

【语译】

 趺阳脉浮,浮是胃阳虚于外,阳浮里虚相合,就会气噎不通,这就是胃气虚竭。如果脉滑就会呃逆更甚,这些都是医生的过错,是用治实之法去治虚证,荣血空虚而又去发汗以致迫血妄行。误治后脉浮,鼻中干燥的,必然出现鼻子出血。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语译】

 脉象浮数,应当发热和身上如洒冷水一样的恶寒。如果身体有疼痛之处,饮食和平常一样的,这是畜积有脓的表现。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1]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2]。迟为无阳[3]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1]战惕:振战发抖。周澂之说:“战惕,阳气跃跃欲出而力不能也。”

[2]差(chāi拆)迟:差同瘥。瘥即病愈。此指病愈时间延迟。

[3]无阳:无即少,此指正气虚弱。

【语译】

 脉浮而迟,颜面潮红而有身体颤抖和心里发冷的,到六七日应当汗出而愈,如果不汗出反而发热的,愈期就会推迟。因为迟脉是里阳虚弱而不能作汗,邪郁肌表不能外透而身体必然瘙痒。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1]中于上焦,浊邪[2]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3]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4],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5],内外不通。上焦炥音佛下同。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6]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7]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8]乙骨切。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9],脾气孤弱,五液[10]注下。下焦不盍,一作阖。清便[11]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12],命将难全。

注[1]清邪:雾露之邪。

[2]浊邪:水湿之邪。

[3]内栗:内心感到寒冷发抖。

[4]逆冷:发凉。

[5]溷(hùn混):混浊不分的意思。

[6]食龂(shí yín蚀龈):即齿龈糜烂。食,通蚀。龂,通龈。

[7]厥:此指乃、就。

[8]声嗢(wà袜):出声不利。

[9]厥:此指尽、竭。

[10]五液:指五脏之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11]清便:解大便。

[12]齐筑湫(qiū秋)痛:寒气壅聚而致脐腹疼痛如捣。“齐”同“脐”。“筑”,杵捣的意思。“湫”,壅聚的意思。

【语译】

 寸口阴脉阳脉皆紧的,依法应当是雾露清邪侵害上焦,水湿浊邪侵害下焦。清邪侵害上焦,名叫“洁”;浊邪侵害下焦,名叫“浑”。阴经受外邪,必然心中感觉怕冷发抖。因为表气虚弱,里气不能固守,以致使外邪乘虚侵害三阴经。阳经感受外邪,必然发热头痛,项颈部拘紧牵强,腰痛胫酸,即所谓阳经感受了雾露之气。所以才叫“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内盛就会心中怕冷,足膝厥冷,大小便失禁。邪因表气微虚而侵入,使里气急迫,以致三焦之气混乱,内外壅塞不通。上焦之气郁结,脏气相熏,就会齿龈溃烂。中焦失调,胃气上逆,脾气不运,胃生浊气,则荣卫失于通畅,气血就会凝涩不流。如果卫气能先得到畅达的,小便必然赤黄,卫气与邪热聚集于经络,因有热邪驱使,游于经络之内,行于脏腑之间,经过邪热的熏蒸,就要发生痈脓。如果荣阴先得到畅通的,卫气在外的功能就会减弱,内部失去护卫,邪气就容易侵入,里气抗拒外邪而产生喷嚏,声音混浊难出而咽部堵塞。由于外受寒邪和内邪逆气相互搏结,因而积热壅滞,凝血瘀结为热所逼迫,而大便下血形如猪肝。假使阴阳之气都竭尽,脾气衰败,使五脏津液尽流于下,下焦失去合闭功能,津液耗损而使大便下坠,大便次数频繁而又困难,并且脐腹部拘急绞痛,这时生命将难以保全了。

脉阴阳俱紧[1]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1]脉阴阳俱紧:历代医家对此阴阳在不同条文处有不同解释:一是指脉的部位,尺为阴,寸为阳,即寸关尺三部皆紧;二是指按脉的浮沉,沉取为阴,浮取为阳,此即指浮取沉取皆紧。紧指脉来的形状如同绳索,紧张而有力。本条脉阴阳俱紧当作浮沉解。

【语译】

 脉阴阳皆紧的,并用口进行呼吸,以致口唇干燥,身体蜷卧而足部厥冷,鼻塞流涕,舌苔白腻水滑,如此寒热难明就不要乱治。等到七日以后,病人出现轻度发热,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将愈的表现;或到了八日以上,反而出现邪盛大发热的,这是难治的病证。如果出现怕冷的,必然气逆想要呕吐;腹内有寒而疼痛的,必然要腹泻。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金匮玉函经》作“人”,可从。]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1],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2]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伤寒论条辨》作“睑”,是。]内际黄[3]者,此欲解也。

注[1]晚发:后发。

[2]手足三部脉:指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脉。

[3]目重脸内际黄:两眼胞微肿,但两眼睑内眦部位呈亮黄色。

【语译】

 脉阴阳皆紧,发展到上吐下泻,唯独脉紧不解;如果紧脉已除而里气就会安和,这是病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迟,到了六七天,不想进食,这是后来发生的病证,是由于水气停滞的缘故,属于未愈;如果饮食正常,也是病将要痊愈的表现。病经六七日,手足三部脉都有,心中大烦而口噤不能言语,病人躁扰不安的,这是病要解除的表现。如果脉象调和正常,病人心中大烦,两眼胞微肿,但两眼睑内眦部呈现出亮黄色的,这是疾病将要痊愈的现象。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淅恶寒也。

【语译】

 脉象浮而数,浮是表受风,数是阳虚,风是热邪所生,虚是寒邪外束,阳虚受风邪,就出现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怕冷。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抟,其脉数疾,卫气失度[1]。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1]卫气失度:卫气循行失常。

【语译】

 脉象浮而滑,浮为病在阳,滑为邪气实,阳分外热与内里实邪相合,脉象就要更加数急,卫气循行因而失去常度。浮滑脉兼见数疾脉,出现发热汗出的,这是不治之证。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语译】

 患伤寒而出现咳逆上气,脉象散漫而无根的是死证,这是因为病人形体已经损坏的缘故。

平脉法第二

【提要】

 本篇重点论述了平人之脉,四时平脉,阴阳相等之平脉等。“平脉”也有标准脉之义,故篇中也阐述了多种病脉,如四时太过与不及之脉,脏腑阴阳乘侮之脉,百病错杂之脉等。

《辨脉篇》以阴阳为辨脉之纲,本篇则以五行生克理论来分析疾病纵横顺逆及生死预后之诊法,两篇合观,脉法可谓齐备。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1],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2]。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3]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4]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纪,传与贤人。

注[1]经常:规律的意思。

[2]衡铨:衡量轻重的器具。这里指正常的法度。

[3]漏刻:古代计算时间的仪器,一昼夜为一百刻,合今二十四小时。

[4]消息:即进退斟酌。“消”,消减;“息”,增长。

【语译】

 问:脉有三个部位,阴阳互相影响,荣卫血气,在人体内部,借肺的呼吸,循环于周身上下,借气息的流布,使津液畅通。脉象随四时而变动,效法它的形象,春脉弦而秋脉浮,冬脉沉而夏脉洪。需结合面色来观察脉象,脉有大小的不同,在很短的时间内,它的变化是不定的。尺脉和寸脉也不等,或短或长,浮沉错乱,或有或无。人患病则脉象也随之改变,或快或慢,或沉或浮,使人心意迷惑,治疗时就会不得要领。希望详加叙述,以使人明白。老师回答说:你所问的都是医学中的根本问题。脉有三部,尺脉寸脉和关脉,荣卫气血的运行,不能失去正常的度数。肾脉沉而心脉洪,肺脉浮而肝脉弦,这是各脏自身的正常脉象,是不能有丝毫差错的。呼吸的出入和阴阳的升降,与漏刻之数相应,漏水降到一百刻时,脉气就循环一周,并应当又会于寸口,人体的虚实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有疾病的变化,阴气和阳气就会发生变动。如受风邪就会见脉浮虚,感受寒邪时脉就见牢坚,脉象沉潜的是滀水,患有支饮脉就弦急,动脉表示疼痛,数脉表示烦热,假使脉证不符,应查明变化的原因。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病变也就不一样。脉象太过是有病,不及也是有病。邪气伤人不是空无所见的,追究根源那必然有邪气的表现,审查病在表在里,分辨三焦所害。知道病之所在,再细心推断,可预测脏腑的病情,就会有独到而高超的见解。下面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传给那些立志于医学事业的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1]也。初持脉,来疾去迟[2],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3],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1]头:源头。脉随气之出入而行,故有“呼吸者,脉之头也”的说法。

[2]来疾去迟:呼气为来为出,疾为有余而实。

[3]来迟去疾:吸气为去为入,迟为不足而虚。

【语译】

 老师说:呼吸是脉动之先。初按脉时,脉来的快而去的慢,这是呼气时快而吸气时慢,这叫做内虚外实。初按脉时,脉来的慢而去的快,这是呼气时慢而吸气时脉快,这叫做内实外虚。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1],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注[1]卒痛:突然疼痛。

【语译】

 问:高明的医者通过望诊就知道病情,中等的医生须询问才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须按脉才知道病情,希望知道其中的道理。老师回答说:病家来人请医生时说,病人苦于发热,身体疼痛,但能安卧自如。医生来诊他的脉,脉象是沉而迟的,知道他的病已经好了。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是表有病,脉象应当浮大,现在脉象反而沉迟,所以知道此病已痊愈。假使病人说其腹部突然疼痛,坐着时又很安静,医生来诊他的脉,脉象是浮而大的,知道他的病已痊愈。根据什么知道呢?如果腹内有病,脉应当沉细,现在脉浮大,所以知道病会痊愈。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1],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2]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3],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4]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1]向壁卧:面墙而卧。

[2]处言:断言。

[3]盻(xì细)视:怒目而视。

[4]诈病:假病以欺骗人。

【语译】

 老师说:病家来人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烦躁很厉害。次日医师来到,病人向壁静卧,这是热邪已退。假使脉象仍未平和,也可以断言病已痊愈。假使病人面向着墙壁静卧,听说医生来到,并不惊慌也不起来,只是怒目而视,或者多次想说什么而又吞吐支吾地不说,诊脉时,口里不断吞咽唾沫,这是装病。假使脉象正常,不妨故意诊断说:此病很严重,必须服用大吐大下药,并且还需要针灸数百处之多病才能痊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1]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2]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3]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注[1]言迟:言语迟钝。

[2]坐:古人坐的状态是两膝着地,臀部着于足跟上。

[3]脚:古代脚字指小腿。

【语译】

 医生诊脉时,病人打呵欠的,是没有病的表现。诊脉时病人呻吟的,是有病的表现。言语迟钝的,属于风病。摇头说话的,是里有疼痛。行动缓慢的,是肌表拘紧不舒。坐而俯伏的,是气短。坐时要伸出一只腿的,是腰痛。里有实邪而用手保护胸腹部,如同怀揣鸡蛋一样的小心,是心胃部疼痛。

师曰:伏气[1]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2]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3],今复欲下利。

注[1]伏气:潜伏于体内的病邪,当时不发病,经过相当时间才发病。

[2]喉痹:咽喉闭塞疼痛之证。

[3]尔:如此。

【语译】

 老师说:伏气这种病,要借助意识来推测,如本月之内,将要有伏气发病。假如以前有邪气内伏,应当在脉上发现。如果脉象微弱,应当喉中疼痛好似受伤,但不是喉痹证。病人说确实咽中疼痛。虽然如此,现在又将要产生腹泻。

问曰:人恐怖[1]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2]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1]恐怖:恐惧害怕。

[2]累累:此指细小无力的样子。

【语译】

 问:人恐惧害怕时,他的脉象是什么样子?老师说:脉形如按在丝缕上那样细小无力,他的面色苍白而无血色。

问曰:人不饮[1],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注[1]人不饮: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津液不足,是广义概念,非只指“不饮水”。

【语译】

 问:人体内津液不足,他的脉象属哪一类?老师说:脉自然是涩象,而且唇口干燥。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1]白乍赤。

注[1]乍:忽然之间。

【语译】

 问:人羞愧时,他的脉象如何?老师说:脉见浮象而面色忽而白忽而红地变化不定。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1]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菽者,小豆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2]一云按投。者,肾气也;若见损脉[3]来至,为难治。肾为脾所胜,脾胜不应时。

注[1]菽:豆类的总称。

[2]脉再举头:脉跳一呼二至,一吸二至,称再举头。《医宗金鉴》云:“再举头者,谓一呼再举头,一吸再举头,合为四至也”。

[3]损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为损。

【语译】

 问:《难经》这书上说脉有三颗豆重和六颗豆重的,说的是什么?老师说:诊脉的人以指按脉,像有三颗豆重量的,是肺的脉,像有六颗豆重的,是心脉;如有九颗豆重的,是脾脉;如十二颗豆重的,是肝脉;重按至骨才有脉的,是肾脉。假使腹泻,寸关尺都按不到脉,然而在尺中有时能够按到细小的脉,其脉跳一呼二至,一吸二至的,是肾气未竭的表现;如果脉跳出现一呼一至和一吸一至的损脉,那就是肾气衰败而难以治疗了。

问曰:脉有相乘[1],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注[1]乘:此指克伐的意思。

【语译】

 问:脉有相互克伐的表现,有纵克有横克,有逆克有顺克,说的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水克火,金克木,叫做纵;火克水,木克金,叫做横;水克金,火克木,叫做逆;金克水,木克火,叫做顺。

问曰:脉有残贼[1],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1]残贼:伤害。残,伤的意思。贼,害的意思。此指邪气伤人所出现的脉。

【语译】

 问:有邪气残害人体的脉象,说的是什么?老师说:脉象见弦、紧、浮、滑、沉、涩,有这六种脉象出现就叫脉有残贼,可使诸经脉发病。

问曰:脉有灾怪[1],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2]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注[1]灾怪:出于意料之外的变化。此指用药与脉证相符,反而出现意外的变化。

[2]比还:等到回来。

【语译】

 问:脉有灾怪,是什么意思?医生说:假使人患病,见太阳病脉象,而且与太阳病症状相符合,因而给他服治太阳病的汤药,等到回来已服完汤药,如吃顿饭的时间,病人就大吐,或者下利,腹中疼痛。医生说:我初来时不见此证,现在发生了想不到的变化,这就叫灾怪。又问:是什么原因会引起这样的吐利呢?答:或许从前服过其他的药,现在才发生作用,所以会出现灾怪。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1]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注[1]濡(ruǎn软):通“软”。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卷七:“凡脉言濡,皆读软。”

【语译】

 问:东方肝脉,它的形状是什么样?老师说:肝属木,名叫厥阴,它的脉象微弦濡弱而长,这是肝的平脉。肝病出现濡弱脉的,就将痊愈。假使脉象出现纯弦的,就是死证。根据什么会知道呢?因为它的脉象如同弓弦那样直,这是肝病很严重,所以知道会死。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1],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复[2],病在表也。上微头小[3]者,则汗出。下微本大[4]者,则为关格[5]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注[1]来微去大,故名反:即来时微而去时大。心脉属火性,应来盛去衰为平,来微去大,是反其火旺,所以叫“反”。

[2]头小本大,故名复:成无己云:“头小本大者,即前小后大也,小为正气,大为邪气,则邪气先在里,今复还于表,故名曰复”。

[3]上微头小:“上微”指脉浮而微,“头小”指前来之脉则小。

[4]下微本大:“下微”指脉沉而微,“本大”指已去之脉为大。

[5]关格:“关”,闭也,为小便不利;“格”,拒也,为食不得入。

【语译】

 问:南方心脉,它的形状像什么?老师说:心属火,名叫少阴,它的脉洪大而长,这是心的平脉。如果心病见到洪大脉的,就容易痊愈。假使脉来时微去时大,这是反常现象,为病在里。脉来时小而去时大,叫做复,为病在表。浮取微而来时小,就要出汗。沉取微而去时大,就出现关格不通,不能小便;头部不出汗的,可以治疗,有汗的会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1]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注[1]毛浮:脉象如毛一样轻浮而见于皮上。

【语译】

 西方肺脉,它的形状像什么?老师说:肺属金,名叫太阴,它的脉象如同羽毛一样轻浮。肺病见到这种脉象,或者见到迟缓的脉象,都容易被治愈。如见到数脉的,病就要加剧。根据什么知道的呢?数脉,是南方火象,火来灼金,照理应当出现痈肿,为难治的病证。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1],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注[1]二月肝用事:二月属春,万物升发,肝木得令与之相应,故二月肝气应旺而主事。

【语译】

 问:二月出现毛浮的脉象,根据什么说到了秋天病人就要死呢?老师说:在二月的季节里,脉象应当濡弱,反而见到毛浮的脉象,因此知道到秋天病人会死。二月是肝脏当令的季节,肝属木,脉象应当濡弱,反而见到毛浮的脉象,这是肺的本脉。肺属金,金来克木,所以知道病人到秋天要死亡。其他内脏的脉象都以此而类推。

师曰:脉肥人责[1]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1]责:求。此指追究反常的原因。

【语译】

 师说:给肥胖人诊脉要追究脉浮的原因,给瘦人诊脉要追问脉沉的原因。因为肥胖的人脉应当沉,现在反而浮,瘦人的脉应当浮,现在反而沉,所以要追求它产生的原因。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1]也。

注[1]月节克之:指月令节气和疾病相克的时期。

【语译】

 老师说:寸脉下行不到关,是阳绝;尺脉上行不到关,是阴绝,这都是不治之证,预知必死。如果估计他的死期,可根据月令节气和疾病相克的道理来推断。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1],以无王气[2],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3],虽困无苦。

注[1]行尸:看起来没病,实际上已属能行走的死人。

[2]王气:脏腑的生气。“王”通“旺”。

[3]谷神:水谷的精微之气。

【语译】

 老师说:脉象有病而人不觉得有病,这叫做行尸,因为脏腑已无生长的旺气,容易突然眩晕跌倒,不省人事的,不能尽其天年就会死亡。有人觉得有病而脉象无病,这叫做内虚,因为缺乏谷气,虽然为疾病所困,但还没有危险。

问曰:翕奄沉[1],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2]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注[1]翕奄(xī yǎn吸淹)沉:翕,聚合;奄,忽然。脉大而盛又忽而沉,即来盛去衰之意,又称滑脉。

[2]紧之浮:浮而有力。“紧”,指脉有力。“之”通“而”。

【语译】

 问:脉体浮动而忽然下沉的,叫做滑脉,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沉属纯少阴,脉浮动属正阳阳明,阴阳两相协调,所以使脉象滑利,关脉和尺脉平衡。阳明的胃脉微沉,饮食尚可,少阴的肾脉微滑,此滑脉是紧而浮的,这是少阴邪实的现象,病人大腿内侧必然出汗,阴部也潮湿。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1]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1]坐:因为。

【语译】

 问:曾被人问难,紧脉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师答:假使大汗出,或大吐,是因为肺内感受了寒邪,所以使脉紧。假如咳嗽,是因为渴饮冷水,所以使脉紧。假使腹泻,是因为脾胃虚寒,所以使脉紧。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1]。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曰章[2]。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抟,名曰纲[3]。纲者,身筋急,脉强直故也。卫气弱,名曰4]。者,心中气动迫怯。荣气弱,名曰卑[5]。卑者,心中常自羞愧。卑相抟,名曰损[6]。损者,五脏六腑俱乏气虚惙故也。卫气和,名曰缓[7]。缓者,四肢不能自收。荣气和,名曰迟[8]。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缓迟相抟,名曰沉[9]。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注[1]高:高大。

[2]章:章同彰,即彰著,有余。

[3]纲:同刚,强盛。

[4]惵:恐怯。

[5]卑:污下。

[6]损:减少。

[7]缓:舒。

[8]迟:徐。

[9]沉:沉实不虚浮。

【语译】

 寸口卫气盛叫高。荣气盛叫章。高章相合叫纲。卫气弱叫惵。荣气弱叫卑。惵与卑相合叫损。卫气和叫缓。荣气和叫迟。迟和缓相合,名叫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1],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注[1]商:五音之一,其声清越,属金,合之于肺。

【语译】

 寸口脉和缓而舒迟,脉象和缓是阳气生长,其人皮色鲜亮,颜色光润,声音强劲而清晰,毛发柔长。脉象舒迟是阴血盛,骨髓生长,血脉充盈,肌肉紧张柔润而结实。阴阳调和,荣卫周流畅行,刚柔相济,这样可以称做强健。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1]还自伤,以手把刃[2],坐作[3]疮也。

注[1]痛:病的意思。

[2]以手把刃:用手握刀刃。

[3]作:产生。

【语译】

 趺阳脉滑而紧,滑是胃气实,紧是脾气盛,以胃实击脾强,病痛是由于自己伤害自己,好比用手握刀刃一样,因而造成创伤。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语译】

 寸口脉浮而大,浮是正虚,大是邪实,浮大脉见于尺部为“关”,见于寸部为“格”;关为小便不利,格为呕吐上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语译】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呕吐上逆,水谷不化,脉涩则饮食不能入口,这也称为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1],大为气强[2],风气相抟,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注[1]风虚:即虚风,因虚感受风邪。[2]气强:即邪气强。

【语译】

 脉浮而大,浮是卫虚受风,大是邪气强盛,风邪与卫气相合,皮肤必发隐疹,身体发痒。身痒,叫做泄风,时间久了可使皮肤溃烂而成“疠风”。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语译】

 寸口脉弱而迟,弱是卫气不足,迟是荣中有寒。荣是血,血受寒邪则发热,卫是阳气,阳气微则心中感到饥饿,虽然饥饿而因气虚胀满,而不能进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语译】

 趺阳脉大而紧的,应当出现腹泻,是难治之证。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语译】

 寸口脉弱而缓,弱是阳气不足,缓是胃气有余,噫气而吞酸,饮食入胃后而不能向下消化,这是气机阻塞于膈上的缘故。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语译】

 趺阳脉紧而浮,浮属气虚,紧属寒邪,气虚则为腹胀,有寒邪则绞痛,气虚与寒邪相合,就会出现肠鸣而转气,转则气动,使胸膈中壅滞之气下行。少阴脉摸不到时,则外阴虚肿。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1],荣卫不能相将[2],三焦无所仰[3]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4];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5]。

注[1]不逮:不足。

[2]相将:相扶持,相协调。

[3]仰:依赖,依靠。

[4]酢(cù醋)吞:吞酸。“酢”为醋的本字。

[5]遗溲:小便失禁。

【语译】

 寸口脉微而涩,微是卫气衰而不行,涩是荣气弱而不足,荣卫不能互相协调,三焦就失去依靠,身体就麻痹不仁,荣气不足,则身体剧痛言语困难。卫气不足的,就会恶寒和呵欠频作。三焦之气不能各司其职,上焦之气失职的,就会噫气而吞酸;中焦之气失职的,就不能消化和进食;下焦之气失职的,就会出现小便失禁。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语译】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里实,数能消化谷食,趺阳脉见紧的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语译】

 寸口脉微而涩,微是卫气衰弱,涩是荣气不足。卫气衰弱,则面色萎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如树根,卫像枝叶,荣卫俱衰微,则树根枝叶都会枯竭而要出现形寒发抖,咳嗽气喘,痰唾腥臭、口吐涎沫的证候。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1],浮芤相抟,宗气[2]微衰,四属断绝。四属者,谓皮、肉、脂、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注[1]肌肉甲错:皮肤皲裂粗燥而生硬屑。

[2]宗气:水谷精微,上聚胸中,以贯心脉之气。“宗气”是营卫之气的根本。

【语译】

 趺阳脉浮而芤,浮是卫气虚衰,芤是荣气损伤,身体消瘦、肌肤枯燥甲错,浮和芤相合,宗气衰弱,皮肉脂髓都失去营养。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语译】

 寸口脉微而缓,微是卫气不固密,卫气不固密则使皮肤腠理空虚;缓是胃气有余,胃气有余就容易消化水谷。水谷入胃,脉道才能运行,水谷精微入于经脉,荣血才能形成,荣血虽盛而卫气不足则皮肤必疏松,三焦也失去正常功能,将有血崩的证候出现。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抟,则为短气。

【语译】

 趺阳脉微而紧,紧是里寒,微是气虚,微与紧相合,则表现为呼吸气短。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语译】

 少阴脉弱而涩,弱则会出现心中微烦,涩则会出现手足逆冷。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1],身冷肤硬。

注[1]脾不上下:指脾气衰败,不能消化水谷,升清降浊。

【语译】

 趺阳脉按之不出,这是脾胃的功能失于升降运化,所以会出现身体发冷而肌肤发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1],当刺期门[2]、巨阙[3]。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下荣玉jing,故宗筋聚缩之也。

注[1]尸厥:身体厥冷,形无所知,如同死人。

[2]期门:穴位名,在胸肋骨第二肋端。

[3]巨阙:穴位名,在腹正中线脐上部。

【语译】

 少阴脉摸不到,是肾气微弱,精血不足,就会出现逆气上奔,上入胸膈,宗气聚而不行,血结于心下,阳气下陷,热下趋于阴部和大腿部,与阴气相鼓动,使身体失去知觉,这就是尸厥,应当刺期门、巨阙二穴。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语译】

 寸口脉微,尺部脉紧,病人虚损而多汗,可知这是阴邪尚在,阳气将要衰竭的表现。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1]者,则为厥,郁冒[2]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3]。

注[1]乘寒:被寒邪所伤。

[2]郁冒:郁闷昏蒙眩晕。“郁”,郁闷不舒。“冒”,如物蒙首。

[3]战而栗也:身发寒战而心里发冷。

【语译】

 寸口出现微脉时是亡阳,出现濡脉时是亡血,出现弱脉时是发热,出现紧脉时是有寒。这些诸不足被寒邪所侵害,就成尸厥,将会出现郁闷眩晕而失去知觉的证候,这是因为胃气素虚而不能消化水谷,使脾气滞涩不通于上下,所以出现口紧急而不能言语,并有寒战和心里发冷的证候。

问曰:濡弱[1]何以反适[2]十一头[3]?师曰:五脏六腑相乘[4],故令十一。

注[1]濡弱:此指脉象柔和,为有胃气的脉象。

[2]适:出现。

[3]十一头:指五脏六腑的脉象。

[4]相乘:相加。

【语译】

 问:濡弱之脉为什么反而能出现十一种变化?老师答:五脏六腑相加,因此可出现十一种濡弱脉。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语译】

 问:根据什么知道病邪侵腑,根据什么知道病邪侵脏?老师说:凡见浮数等阳脉,就是病邪侵入于腑,凡见迟涩等阴脉,就是病邪侵于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