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诰
《书》曰:民仪有十。夫《困学纪闻》卷二。
周公先谋于同姓,同姓从,谋于朋友,朋友从,然后谋于天下;天下从,然后加之蓍龟。是以君子圣人,谋义,不谋不义,故谋必成;卜义,不卜不义,故卜必吉;以义击不义,故战必胜。是以君子圣人,谋则吉,战则胜。《太平御览》四百五十人事部九十一○又《六艺流别》卷二十。
《金縢》:
案曰:叶梦得云:《伏生大传》,以天地四时为七政,以《金縢》作于周公殁后。武王杀纣《毛诗》《邶鄘卫谱正义》引此下有立武庚三字。而继公子禄父。《注》:继者,以武庚为商后也。使管叔、蔡叔监禄父。《注》:不及霍叔者,盖赦之也。武王死,成王幼,周公盛养成王。《注》:盛犹长也。使召公奭为傅。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通鉴前编》引为作之。管叔疑周公,《毛诗》《邶鄘卫谱》、《豳风破斧正义》、《左传》定四年《正义》并引此传。管、蔡流言,是管叔下当有察叔二字,《御览》无之,宜据《诗疏》增。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注》:元或疑焉。薄姑,齐地,非奄君名也。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毛诗》《左传正义》引此句作成王幼。周公见疑矣,此世之将乱也,《毛诗》《左传正义》引此句作百世之时也。请举事。《注》言周弱且不和,欲伐之而复政也。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周公以成王之命杀禄父,《太平御览》六百四十七刑法部十三;又《御览》《封建部》四、四夷部一、刑法部七;《毛诗》《邶鄘卫谱》、《豳风》《破斧齐谱》、《左传》定四年诸正义、《通鉴》前编成王二年。《释史》二十二。遂践奄。践之云者,谓杀其身,执其家,潴其官。《毛诗》《豳风》《破斧》正义:《经典释文》《成王政序》下:
案曰:曲阜孔氏《广林》本以遂践奄云云人《成王政篇》,恐非。
成王幼在襁褓,《毛诗》《斯干正义》引《书传》说成王之幼云:在襁褓。褓,小儿被也。案:曰在襁褓三字,当在上传成王幼之下。
周公致政封鲁,老于周,心不敢远。成王欲事文武之庙,公疾,曰:吾死必葬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及死,成王葬之毕,而云示天下不敢臣。故公封于鲁,身未尝居鲁。《路史后纪》十《高辛纪》下注○又《诗》《地理考五》引周公封于鲁,未尝居鲁也。案曰:《荀子》《儒效篇》: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杨亮《注》:周公所封畿内之国,亦名周。春秋周公黑肩,盖其后也。言周公自归其国也。此周公老于周之事。
三年之后,此句上当依《路史》所引,增周公致政封鲁六字。周公老于丰,心不敢远成王,而欲事文、武之庙。然后周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成王曰:周公生欲事宗庙,死欲聚骨于毕,毕者,文王之墓也。故周公薨,成王不葬于成周,而葬之于毕,示天下不敢臣也。所以明有功,尊有德,故忠孝之道 咸在成王、周公之间。故鲁郊成王,所以礼周公也。《通鉴》前编成王十一年○又《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五《丧大记》上《注》节引。
周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也。周公死,案曰:此下当依《儒林传注》,增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八字。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抜,国恐。案:曰:当依《汉书》《儒林传注》引作国人大恐。王与大夫开金縢之书,执书以泣曰:周公勤劳王家子幼,人弗及知。乃不葬于成周,而葬之于毕,示天下不敢臣。《汉书》梅福传《注》。
周公死,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王乃葬周公于毕,示不敢臣也。《汉书》儒林传《注》○又《后汉书》张奂传《注》雨作电。嘉禾,案曰:《汉艺文志》考证云:《大传序》又有《嘉禾掩诰》,今本阙。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叶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王。《尚书归禾序》正义。
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穗,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抑天下共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太平御览》八百三十九百谷部三○又《初学记》二十七草部。又《记纂渊海》卷四引并无末九字。《记纂》作异畞同穗。《初学记》穗并作穗。
拔而贡之。尚书归禾序正义:
案曰《尚书正义》引成王之时云云,又引《下传》云拔而贡之,其文不备。今卢本《大传》有越裳氏,上有拔而贡之文王之庙八字。《记纂渊海》卷四引孙氏瑞应图曰:周时嘉禾,三本同穗,贯桑而生,其穗盈箱。生于唐叔之国,以献。周公曰:此嘉禾也,太和气之所生焉,此文王之德。乃献文王之庙。据此,则《大传》当有拔而贡之文王之庙之语,而《书》疏仅存上四字,余无所征,因录《瑞应图》之文以备考。《记纂渊海》又引《大传》,嘉禾茎长五尺,三十五穗。恐非《大传》文,不录。
交阯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注》:质亦贽也。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耇,曰: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称先王之神致以荐于宗庙。周德既衰,于是稍绝。《太平御览》七百八十五四夷部六。○又《御览》天部九。《后汉书》《马融传》《注》。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事类赋》三。成王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注郑元曰:欲其转相晓也。文选应吉甫《华林园集诗注》
案曰:《御览》引但云重译。文选,应吉甫《诗注》引作重三译,王元长《文注》引作重九译。周公辞不受,曰:正朔不施,则君子不臣也。《通典》七十四,宾礼一。正朔所不加,君子所不臣。《白虎通》卷三王者不臣篇:
周公谓越裳之译曰:德泽不加焉,则君子不享其质;政令不施焉,则君子不臣《毛诗》《臣工正义》。案:《诗疏》引此较《御览》多泽字、令字,惟《白虎通》、《通典》引《政令》作正朔,当是传本各异。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注》:暴,雨也。《御览》十天部十案曰:《御览》天部一本引作天之无烈风,东西南北来也。下六字当是注文误入传案:又曰:刘勰《文心雕龙》云:尚书《大传》,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作列风淫雨。列淫义当而不奇,别淮理违而新异,乃谓《大传》字作别淮考。《御览》先引《尚书》说曰:淮雨。《注》,淮,暴雨之名也。下又引《尚书大传》曰: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注》:暴雨也。两书两注各不同,则《尚书》说非《伏氏大传》,而《大传》作澍,不作淮明矣。《御览》《四夷部六》又引作注字,此写误也。《艺文类聚》《天部》引作烈风迅雨,亦非。而烈字诸书不异,郑君亦无注,则《大传》作烈,不作别,又明矣。恐彦和适见误本《大传》,执以为说,未可据也。《尚书》《舜典正义》、《毛诗》《蓼萧序》、《周颂谱正义》并引作烈风淫雨,则唐人因彦和之语,改从《帝王世纪》,并易澍为淫耳。《毛诗》《周颂谱正义》引越裳作越常,裳、常古通,疑《大传》旧本如此。《康诰》:
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书》曰: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此之谓也。《毛诗》《周颂谱正义》○又《礼记》《明堂位正义》《尚》、《书》《康诰正义》《文选圣主得贤臣颂》《注》并节引。
《书》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俊德。《困学纪闻》卷二。天之命文王,非吨吨然有声音也。文王在位而天下大服,施政而物皆听,命则行,禁则止,动摇而不逆天之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通鉴外纪》卷二○又《毛诗》《文王序正义》引文王受命至末云《尚书》《周传》,又《尚书》《戡黎正义》,又《通鉴前编》《纣十七祀》引文王受命至伐崇○又《文选》褚渊碑文注、《毛诗》《绵皇矣二雅谱正义》、《左传》襄三十一年《正义》、《礼记》《文王世子正义》并节引畎从《皇矣正义》作《礼记正义》,邘作鬼方,误。《注》:畎夷,混夷也。《诗》云:混夷駾矣。四年伐之。南仲一行,并平二寇。《毛诗》《采薇序》《正义》:
案曰:《毛诗》《皇矣正义》云:混夷,《书传》作畎夷,盖畎、混声相近,或作犬夷,则畎字之省也。《二雅谱正义》引作昆夷,《礼记》《文王世子正义》引作鬼方,并误。案又曰:《通鉴前编》:纣十有八祀,西伯伐邘。《注》引徐广曰:邘城在野王县西北。《大传》作于。然则《大传》邘字作于也。《史记集解》引徐广说,下云音于。是《史记》本作邗,不作𨝍。诸家引并作𨝍,非。
子夏曰:昔者三王悫然欲错刑遂罚,《注》:错,处也。遂,行也。平心而应之,和然后行之。然且曰:吾意者以不平虑之乎?吾意者以不和平之乎?如此者三,然后行之,此之谓慎罚。《太平御览》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
酒诰
天子有事,诸侯皆侍。尊卑之义。《注》:事谓祭祀。《仪礼》《特牲馈食》疏引《书传》《康诰》云○曲阜孔广林云:仪礼疏康当为酒之误。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终日,大宗已侍于宾奠,然后燕私。案曰:仪礼特牲疏云:大宗已侍于宾。奠者,或有作餕,或有作馂,皆误以奠为正也。《注》:谓卿大夫以下宗室,大宗子之家也。《礼志》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大宗,继祢为小宗。宾,僚友助祭者。燕私者何也?祭已而与族人饮也。《仪礼经传通解》卷五《五宗传》第七引《传》及《注》。又《仪礼》特牲郑《注》、《毛诗》《湛露正义》、尚书酒诰正义并引《传》,《仪礼特牲疏》亦引《传》及《注》。
宗子燕族人于堂,宗妇燕族人于房,序之以昭穆。《仪礼》丧服不杖章疏。
不醉而出,是不亲也。《注》:出犹去也。醉而不出,是媟宗也。出而不止,是不忠也。《注》:忠,厚。亲而甚敬,忠而不倦。若是,则兄弟之道备。备者成也,成者成于宗室也。故曰:饮而醉者,宗室之意也。德将无醉,族人之意也。是故祀礼有让,德施有复,义之至也。注复,反也。《仪礼经传通解》卷五五宗第七引《传》《注》,连上宗室有事至族人饮也为一条。
古者圣帝之治天下也,五十以下非蒸社不敢游饮,在六十以上游饮也。《大戴礼》四曾子立事篇卢注:
王曰:封,惟曰若圭璧《困学纪闻》卷二《汉艺文志》考证一案曰:王伯厚以此传八字为尚书之逸文。考今文与古文章句多寡异同,非止一二。《酒诰》篇有王曰封,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之语,《大传》所引,疑或此处之异文,未必为逸句也。梓材。
案曰:金履祥《尚书表注》:案《大传》今文当有周公曰,而无封字。又云:梓材伏生,今文作周公教伯禽之。《书》《通鉴》前编成土七年载梓材云:按伏生今文当作周公曰,而无封字。又云:按《梓材》之书,伏生,《大传》以为周公命伯禽之书。又云:梓材之事,伏生误以为周公命伯禽之书。《大传》所说乔梓之事,固非梓材之本意,然以为周公命伯禽之书,则篇首当有周公曰之语,无王曰封之语矣。
伯禽与康叔见周公,三见而三笞之。康叔有骇色,谓伯禽曰:有商子者,贤人也,与子见之。乃见商子而问焉。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焉,名乔。二三子往观之,见乔实高高然而上。反以告商子。商子曰:乔者,父道也。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梓。二三子复往观焉,见梓实晋晋然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三子明日见周公,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劳而食之,曰:尔安见君子乎?《世说新语注》卷七排调。
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见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二子有骇色,乃问于商子曰:吾二子见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名桥,南山之阴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观焉?于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观之,见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注》晋肃貌此注惟见《艺文类聚》。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二子明日复见,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而劳之曰:汝安见君子乎?二子以实告。公曰:君子哉,商子也!文选王文宪《集》序《注》○又左太冲《招隐诗》。谢灵运《经湖中瞻眺诗》《注》引。相与观乎南山之阳。又长笛。《赋注》引观乎南山之阴。又《艺文类聚》八十九节引晋而俯句作晋然实而俯,拂其首而劳之作拂其首,劳而食之。它书引实而俯,无晋然二字。又《锦绣万花谷》前集卷十六、《记纂渊海》卷九十、《六艺流别》、《绎史》二十一并节引《六艺流别》南山之阴作北山之阴,非。
案曰:《太平御览》五百十八、《宗亲》十八引《周书》、《说苑》《建本篇》,皆与此文略同。
伯禽封于鲁,周公曰:於乎!吾与女族伦。吾文王之为子也,武王之为弟也,今王之为叔父也。吾于天下,岂卑贱也?岂乏士也?所执质而见者十二,委质而相见者三十,其未执质之士百,我欲尽智得情者千人,而吾仅得三人焉。案:千一本作十。以正吾身,以定天下,是以敬其见者,则隐者出矣。谨诸,乃以鲁而骄人,可哉?尸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去贵而为贱,去富而为贫,面目黧黑而不失其所,是以文不灭而章不败也。慎诸!女乃以鲁国而骄,岂可哉?《通鉴》前编成王元年○又《外纪》用此文。案曰:此篇卢氏本入《洛诰》,盖以为王命周公后之传也。今以类入梓材。
注贽者,所执以至也。君子见于所尊敬,必执贽以将其厚意也。十人,公卿之中也。三十人,群大夫之中也。百人,群士之中也。《荀子》《尧问篇》杨亮《注》引郑《注》云:
案曰《荀子注》引郑《注》作十人,则《前编》引《传》作十二,误。
是其好自用也,以敛益之也。《荀子》《尧问篇》注:
曲阜孔广林曰:杨亮注《荀子》《尧问篇》彼其好自用句云,《大传》作是其好自用也云云,而《通鉴》前编所。载无之。盖前编止取后文,未经全载,当以《荀子》文参考。
附《荀子》《尧问篇》。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女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呜乎!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以,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召诰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六曰:乙未,曲阜孔广林曰:六日上当有脱文。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注》:太保,召公,先周公视洛邑也。《太平御览》二百六职官部四。《洛诰》:
《书》曰:乃女其悉自学功,悉,尽也。学,效也。《传》曰:当其效功也。于卜洛邑,营成周,改正朔,立宗庙,序祭祀,易牺牲,制礼乐,一统天下,合和四海,二句又见《文选》求自试表注。而致诸侯,皆莫不依绅端冕以奉祭祀者。《注》:绅,大带也。其下莫不自悉以奉其上者,莫不自悉以奉其祭祀者,此之谓也。尽其天下诸侯之志,而效天下诸侯之功也。
庙者,貌也,以其貌言之也。二句又见《艺文类聚》三十八礼部上。宫室中度,衣服中制,牺牲中辟。《注》:辟,法也。杀者中死,割者中理。搙弁者为文,《注》:搙弁或为振,非。当言拚帚。爨竃者有容,斀杙者有数。注杙者,繋牲者也。太庙之中,缤乎其犹模绣也。《注》言文章之可观也。模,所㭬文章之范。天下诸侯之悉来,进受命于周,而退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注》八州,州二百一十国,畿内九十三国。此周所因于殷九州诸侯之数,天下诸侯以下,又见《周礼》《大司徒疏》、《礼记》《王制正义》并引作《浴诰传》,又见《通鉴》《地理通释》一、诗考补遗。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注》:玉音金声,言宏杀之调也。二句又见文选《西都赋》、《咏怀诗》箜篌引《七启》、《四子讲德论》等注。然后周公与升歌而弦文、武:《注》:与诸侯升歌文王、武王之德。又以琴瑟播之。诸侯在庙中者,急然渊其志,和其情。《注》:急。读曰播。播然,变动貌。案曰:《注》播,当为憣字之误。愀然若复见文、武之身。然后曰:嗟子乎!此盖吾先君文、武之风也夫!注子,成王也。案曰:王侍郎《伯申经义述闻》云:嗟子,犹嗟咨。《注》释子为成王,非其义也。及执俎抗鼎、执刀执匕者,负𪪞而歌,愤于其情,发于中而乐节文。注卑贱者尚然,而况尊贵者乎?故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也。是故《周书》自《大誓》就《召诰》而盛于《洛诰》也。故其书曰:扬文武之德烈,奉对天命,和恒万邦,四方民是以见之也。孔子曰:吾于《洛诰》,见周公之德光明于上下,勤施四方,旁作穆穆,至于海表,莫敢不来服,莫敢不来享。以勤文王之鲜光,以扬武王之大训,而天下大治。故曰圣之与圣也,犹规之相周,矩之相袭也。《注》圣言太祖。《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九《祭义》全引《传》《注》○末三句又见文选《皇太子释奠诗》注。祭者,察也,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一注。
祭之为言察也,察者至也,至者人事至也。人事至然后祭。祭者,荐也,荐之为言在也,在也者,在其道也。注《礼志》曰: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耆。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𫣊然必有见乎其位,周旋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之谓至礼。《志》曰: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飨,思终身不忘。是之谓在其道。《太平御览》五百二十四礼仪部三引《尚书》《大传》《周传》全。又《仪礼经传通解》《续祭义》全引《传》《注》○。又《艺文类聚》礼部上。
夏后氏迎于庙庭,殷人迎于堂,周人迎于户。《公羊传》隐二年。《疏》:
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太平御览》百五十七州郡部三。又《礼记杂记》《正义》节引《传》《注》云:《洛诰传》○。又《艺文类聚》八州郡部、《初学记》州郡部。《广韵长安志》卷二节引○。又《玉海》二十《地理户口》引此注云:《洛诰》。
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以上不朋。《注》。或云。黄帝法。《玉海》二十、地理户口。
八家为邻。三邻为闾。三闾为里。五里为邑。《华严经》第六十七音义卷下末有此虞夏之制也六字,盖《音义》之文。○案:曰:此朋字作闾,疑误。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隋书》《李德林传》,又《通鉴外纪》卷三○,又《尚书》《康诰正义》、毛诗邶鄘卫谱、《豳风谱》、《王城谱》、《周颂谱》、《清庙序》等正义、《周礼序官疏》、《礼记》《明堂位正义》、《通鉴前编》成王五年、《通志》、《诗》《地理考》并分引。
二年克殷。《注》:诛管蔡及禄父等也。《毛诗》《邶鄘卫谱》正义。多士:
古者百里之国,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三里之宫,七十里之国,二十里之遂,九里之郊,三里之城,一里之宫,五十里之国,九里之遂,三里之郊,一里之城,以城为宫、遂、郊之门,执禁以讥异服,讥异言注𢆯或疑焉。《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谓天子城也。今大国九里,则与天子同。《春秋传》曰: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以此推说,小国大都之城方百步,中都之城六十步,小都之城三十二步三分之一,非也。然则大国七里之城,次国五里之城,小国三里之城,焉为近可也。或者天子实十二里之城,诸侯大国九里,次国七里,小国五里。《仪礼》《经传通解》《王制》之己《集传》、《集注》三十三全引《传》,《注》,《传》末十三字或误入《注》,非。又《礼书》二十四引《传》至以城为宫止,引《注》至末中有脱文。又《礼记》《王制正义》节引云:《伏生多士传》文○又《毛诗》《文王有声正义》、《周礼》《典命疏》、《左传》隐元年《正义》并节引《传》《注》。《周礼》《疏》引作《无逸传》,误。又见《通典》五十三。
天子之堂广九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五分内以一为高。东房、西房、北堂各三雉。以上又见《礼记》《明堂位正义》引作《多士传》。公侯七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五分内,以一为高,东房、西房、北堂各二雉。伯、子、男五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五分内,以一为高,东房、西房、北堂各一雉。士三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五分内,以一为高,有室无房堂。自首至此,又见《仪礼》《释宫》注。《注》:广,荣间相去也。雉长三丈。内堂,东西序之内也。高,穹高也。今士礼有房,此云无房堂也。其桷,天子斲其材而砻之,加密石焉。二句又见《毛诗》《𮤲宫正义》、《礼记》本脱其材而砻加密石焉八字,今补。大夫达棱,士首本,庶人到加。《注》:砻,砺之也。密石,砥之也。棱,菱也。天子贲庸,《注》:贲,大也。墙谓之庸。大墙,正直之墙。天子贲庸至此传《注》又见《初学记》二十四居处部,《太平御览》百八十七居处部十五节引《注》末句并作大墙正直也。诸侯疏杼,《注》:疏犹衰也。杼亦墙也。言衰杀其上下,不得正直。大夫有石材。《注》:柱下礩也。《御览》百八十八居处部十六引注,柱上多石材二字,应补。庶人有石承,注当柱下而已,不外出为饰也。《御览》居处部十六引注,当上多石承二字,应补。自首天子之堂至末传注,《礼书》《四十三全》引。又《朱子文集》亦引《多士传》。
案曰:《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内。张晏《注》:二内,二房也。《论衡》《别通篇》: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为内,贫人之宅,亦以一丈为内。此与《大传》说内之义甚明。王伯申侍郎经义述闻曰:《诗》《唐风》《山有枢篇》:子有廷内。《大雅》《抑篇》:洒扫廷内。廷谓中廷,内谓堂与室也。《周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夏小正传》曰:燕操泥而就家八人内。此皆兼堂室而言之者也。尚书大传:
天子堂广九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二分其内,以一为高。《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内。《史记》《封禅书》有芝生殿房内中。续外戚世家:女亡匿内中床下。《论衡》以一丈之地为内。《吉验篇》曰:光武帝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此皆专指室而言之者也。案:又曰:《礼记》《礼器》郑《注》:宫室之饰,士首本,大夫达棱,诸侯斲而砻之,天子加密石焉。《正义》引《礼纬》合。文嘉云:大夫达棱,谓斲为四棱,以达两端。士首本者,士斲去木之首本,令细,与尾头相应。《尚书》《大传》所言天子斲其材而砻之云云,本之《国语》、《晋语》,又与《礼纬》合也。然郑君注《大传》,以菱训棱,与孔异义。案:《大传》庶人到加,到古倒字,加当为茄。《尔雅》:荷,芙蕖,其茎茄,其本蔤文选。《西京赋》曰: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鲁灵光殿赋》曰:圆渊方井,反植荷蕖。《景福殿赋》曰:茄蔤倒植,吐被芙蕖。《魏都赋》曰:绮井列疏以悬蒂,华莲垂葩而倒披。李善引薛综《西京赋》《旧注》曰:以其茎倒植于藻井,其华下向倒披。又引《风俗通》曰: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象也。《淮南子本经训》:木巧之饰,菱杼紧抱。高诱《注》:菱杼,采实。紧,戾也。抱,转也。皆壮采相衔貌也。案:抱当为軳。《广雅》:轸軳,转戾也。《淮南子》又曰:橑檐榱题,雕𤥨刻镂。乔枝菱阿,夫容芰荷。五采争胜,流漫陆离。高诱《注》。阿。曲屋。夫容,藕华也。芰,菱角交萏也。荷。夫蕖也。据此达菱倒茄为一类。皆宫室之饰。殿作天井。以象东井。菱茄水中之物。所以示厌火。天子宫殿施于藻井。大夫以下。惟施于桷而已。庶人无垂葩之饰也。《书传》《注》义自可通。○又案:《汉书》《扬雄传》反离骚《注》,师古曰:茄亦荷字,见张揖《古今字》。诂
毋逸
案曰:《困学纪闻》卷二云:高宗亮。《阴大传》作梁暗。
书曰:高宗梁暗,三年不言。何谓梁暗也?《传》曰:高宗居倚庐,三年不言,百官总已以听于蒙宰,而莫之违,此之谓梁暗。子张曰:何谓也?孔子曰:古者君薨,王世子听于蒙宰,三年,不敢服先王之服,履先王之位而听焉。以民臣之义,则不可一日无君矣。不可一日无君,犹不可一日无天也。以孝子之隐乎?则孝子三年弗居矣。《注》,隐,痛也。字或为殷。故曰义者彼也,隐者此也。远彼而近此,则孝子之道备矣。《仪礼经传通解》《续十五丧礼义引传》。又卷《五丧大记》上引《注》。案曰:《晋书》《二十礼志》杜预等议丧服云:至周公旦,乃称殷之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其《传》曰:谅,信也。暗,默也。预所引书字作谅暗,则古文尚书也。所引《传》解谅暗,与《大传》异,则古文家说也。《论语》作谅阴,《集解》引孔安国《注》,与预正同。今伪孔《书》《传》乃与之合,岂伪孔袭用古文家说与?《礼记》作谅暗,郑《注》以为凶庐,从《大传》义。
高宗有亲丧,居庐三年,然未尝言国事,而天下无背叛之心者,何也?及其为太子之时,尽以知天下人民之所好恶,是以虽不言国事也,知天下无背叛之心。《太平御览》百四十六皇亲部十二。
掩诰
案曰:《困学纪闻》云,《大传》之序有掩诰。曲阜孔广林曰:案百篇无《掩诰》,疑掩即奄也。成王既
践奄,作《成王政》,《掩诰》其即成王政与?寿祺案:孔君此说甚善,然竟以《毛诗》《破斧正义》所引《大传》遂践奄云云入此篇,恐非。今不从,而以遂践奄以下之文入《金縢传》杀公子禄父下,较合。《周传》:
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注》:《礼志》曰:小学在公官之左,大学在郊。使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故入小学知父子之道、长幼之序,入大学知君臣之义、上下之位。小师取小学之贤者登之大学,大师取大学之贤者登之天子,天子以为左右。《注》:天子当为太子。《礼志》曰:周公居摄,践祚而治。亢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使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所以善成王也。《太平御览》百四十八皇亲部十二○又《礼书》四十八、四十九。《御览》六百十三学部七。《大戴礼》保传《注》、《礼记》《王制正义》节引《尚书》《周传》,各小异。
案曰:《礼记》《王制正义》引《尚书》《周传》云: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十五入小学,二十入大学。是《周传》有此文也。《大戴礼》《保传》《注》引《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此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谓诸子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卢辨此注分引书传而疏通之,最为明晰。其书传后一条十五入小学云云,《礼记》《王制正义》亦引。以为书传略,《说文》则与《周传》两篇分见审矣。《大戴》注引公卿之太子云云,《御览》《学部》七、《仪礼经传通解》、《学制》所引并同,而《王制正义》与《御览》《皇亲部》两引又各异。今从《御览》《皇亲部》,而他书异同,附识于此。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故入小学,知父子之道,长幼之序;入大学,知君臣之义,上下之位。故为君则君,为臣则臣,为父则父,为子则子。《仪礼经传通解》卷九学制第十六引多末十六字。
多方,
古者十税一,多于十税一,谓之大桀小桀;少于十税一,谓之大貊小貊。王者十一而税,而颂声作矣。故《书》曰:越维有胥赋,小大多政。《困学纪闻》卷二○又文选报孙会宗书注引王者什一而税。
《冏命案》曰:《汉艺文志》《考证一》大传《冋命》为冏命鲜誓
案曰:《史记》《鲁世家》作《𦙝誓》,《索隐》云:《大传》作《鲜誓》。《困学纪闻》卷二云:《费誓》,《说文》作柴,《史记》作𦙝,《大传》作鲜。
擭捕兽机槛。《经典释文》、《礼记》《中庸音义》。甫刑。案曰:《汉艺文志》考证一《大传》以《吕刑》为《甫刑》。
有虞氏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屦,下刑墨𢄐,以居州里,而民耻之。案曰:《路史后纪》十一《陶唐纪》《注》引《唐传》又云:《甫刑传》以三刑为有虞氏者,非。案曰:《荀子》《正论篇》曰: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杨亮《注》或曰:墨黥当为墨𢄐,但以墨巾蒙其顶而已。慅婴注当为澡缨,谓澡濯其布为缨。《礼记》曰:缌冠澡缨。澡或读为草,慎子作草缨也。共艾毕《注》共未详,或衍字耳。艾,苍白色。毕与𫖒同,绂也,所以蔽前。君以朱,大夫素,士爵韦,令罪人服之,故以苍白色为𫖒也。菲对屦《注》对当为䋽。䋽,枲也。慎子作䋽,对或作蒯。杀,赭衣而不纯。《注》纯音准。杀,所介反。治古如是。是不然。《路史后纪》十二注引《慎子》曰,有虞氏之诛也,以画跪当黥,以草缨当劓,以履䋽当刖,以艾毕当宫,布衣无领以当大辟,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罗氏曰,画跪一作𢄐巾。履䋽一作菲履。艾毕,𫖒也。草缨,荀作慅。黥,墨刑也,与《甫刑传》之说不同。布衣无领,即,赭衣不纯。《路史后纪》、《陶唐纪》谓而民耻之,《唐传》作而反于礼,《甫刑传》以三刑为有虞氏者,非。又引《慎子》,与《甫刑传》之说不同,是《甫刑传》有有虞氏三刑之文甚明。且末句《唐传》作而反于礼,则《甫刑传》作而民耻之又明矣。今据补入。《甫刑传》:
子张曰:尧舜之王,一人不刑而天下治。何则?教诚而爱深也。以上又见《路史后纪》十一《陶唐纪》,子张作子贡曰,下有《传》云二字。今一夫而被此五刑。子龙子曰:未可谓能为书。《注》:二人俱罪。甫侯之说刑也。被此五刑,喻犯数罪也。孔子曰:不然也。五刑有此教。《注》:教,然耳。犯数罪,犹以上一罪刑之。《太平御览》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又《御览》八十《皇王部》五引首二句。
案曰:《荀子》《议兵篇》: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此《传》云一人不刑而天下治,即《虞夏传》所谓唐虞象刑而民不犯之意也。古者中刑用钻凿,《御览》七百六十四器物部九。夏刑三千条,《唐律疏义》卷一、《玉海律令》引长孙无忌《唐律疏》。
夏后氏不杀不刑,死罪,罚二千馔。《史记》《平准书》《索隐》。禹之君民也,罚弗及强而天下治。一馔六两。《注》:所出金铁也。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用财少尔。《路史后纪》十三《夏后氏纪》引《甫刑传》。
案:曰馔,他本作鐉,非。惟震泽王氏《史记》本不误。案:又曰:郑《注》:三百七十五斤,适合千馔六千两之数。《今文经》云:大辟疑赦,其罚千率。《史记索隐》引《大传》死罪罚二千馔,二字当衍。
决关梁,逾城郭而略盗者,其刑髌;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轨盗攘伤人者,《注》:攘,窃也。其刑劓;非事而事之,《注》:令原作今,误,今改。所不当为也。以上注见《御览》《刑法部》十四。出入不以道义而诵不详之辞者,其刑墨;降、叛、寇、贼、劫、略、夺、攘、矫虔者,其刑死。《周礼》《司刑注》〇又《太平御览》百四十八《刑法部》十四引至其刑墨止。详作祥㚥轨,盗。攘作奸凶攘。伤。○案:曰:其刑髌,诸书引作膑,惟《华严经》《第七十三音义》卷下引《传》首三句作髌,《音义》云:字从骨,今依改。○又《尚书》《吕刑正义》、《毛诗》《召旻正义》、《北堂书钞》并节引。
孔子曰:古之刑者省之,今之刑者䌓之,其教,古者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也。今也反是,无礼而齐之以刑,是以䌓也。《书》曰:伯夷降典礼,折民以刑。谓有礼然后有刑也。又曰:兹殷罚有伦。今也反是,诸侯不同听。《注》:听,议狱也。每君异法,听无有伦,是故知法难也。《御览》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又《孔子集语》卷下引至是以䌓也止。
案曰:孔丛用此文。诸侯不同听,听作德,其义长。疑注听议狱也四字,当在《传》文听无有伦之下。
子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胜,由无礼也。中国之教,内外有别,男女不同椸架,不同巾栉,其刑重而胜,由有礼也。语曰:夏后氏不杀不刑,罚有罪而民不轻犯。《孔子集语》卷下。
子曰:今之听民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民者,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杀,君与臣会焉。《孔子集语》卷下。
案:曰:孔丛用此文。《汉书》《刑法志》引孔子曰今之听狱者四句,不言《大传》:
子曰:古之听民者,察贫穷,哀孤独,矜寡,宥老幼不肖无告,有过必赦,小过勿增,大罪勿累。《注》:延罪无辜曰累。注见《御览》刑法部一,又刑法部十八。老弱不受刑,有过不受罚。是故老而受刑谓之悖,弱而受刑谓之暴。不赦有过谓之贼,率过以小谓之枳。《孔子集语》卷下。又《御览》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引有过至谓之贼。○案:曰孔丛用此文。故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与其增以有罪,宁失过以有赦。《御览》六百五十二刑法部十八。
听讼之术,大略有三:治必宽,宽之术归于察,察之术归于义。《注》:祭犹审也。是故听而不宽是乱也,宽而不察是慢也。古之听讼者,言不越辞,辞不越情。是故听民之术,怒必思兼,思意小,罪勿兼。《注》:怒,责也。责囚之罪必思意。兼谓思其辞,思其义。思义,罪小,可求以出之罪也。《御览》六百三十九刑法部五○案曰:孔丛用此文辞不越情下有情不越义一句。子曰:听讼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也。《孔子集语》卷下○案曰:孔丛用此文。
《书》曰:哀矜哲狱。《困学纪闻》卷二。
狱货非可宝也,然后宝之者,未能行其法者也。贪人之宝,受人之财,未有不受命以矫其上者也。亲下以矫其上者,未有能成其功者也。《御览》六百四十一刑法部七。
子夏曰:昔者三王悫然欲错刑遂罚,《注》:错,处也。遂,行也。平心而应之和,然后行之。然且曰:吾意者以不平虑之乎?吾意者以不和平之乎?如此者三,然后行之。此之谓慎罚。《御览》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
孔子如卫,人谓曰:公甫不能听讼。《注》:公甫,鲁大夫。子曰:非公甫之不能听狱也。《注》:答而反之。公甫之听狱也,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民近礼矣。《御览》六百三十九刑法部五非字作。不知从《孔子集语》卷下引改。《集语》无公甫之听狱也六字。
君子之于人也,有其语也,无不听者,皇于听狱乎?《注》:皇犹况也。必尽其辞矣。听狱者或从其情,或从其辞。案曰:孔丛用此文。
大夫有污猪之宫,杀君之地,虽有美菜,有义之士弗食。艺文类聚八十二草部下御览九百七十六菜部一
《尚书大传》卷四 受业嘉应吴兰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