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卷 卷七十九 丘劉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黄宗羲Ctrl+D 收藏本站

  丘劉諸儒學案 (全祖望補本)

  丘劉諸儒學案表

  丘?      史賓之

  (南軒、東萊同調。)

  劉光祖     游似    (子)汶

  (晦翁同調。) 周端朝(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樓鑰      孫枝(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附師王默、  史守之(別見《慈湖學案》。)

  李鴻漸、

  鄭鍔。)

  柴中行     饒魯(別為《雙峰學案》。)

  (並晦翁私淑。)湯千

  湯巾

  湯中(並為《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湯漢(別見《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崔與之     洪咨夔    程掌(別見《鶴山學案》。)

  (父世明。)

  (攻媿講友。)

  柴中守     羅晉君(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柴元裕     饒魯(別為《雙峰學案》。)

  (並南溪學侶。)湯漢(別見《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李伯玉

  林大中

  游仲鴻    (子)似(見上《後溪門人》。)

  趙鞏

  (並慶元之學。)

  丘劉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自淳熙至嘉定,疏附先後諸家者,有若丘忠定公、劉文節公、樓宣獻公之徒,雖不入諸先生之學派,然皆能用先聖之道,而柴獻肅公尤醇。述《丘劉諸學案》。(梓材案:是卷亦謝山所特立,第其稿存者無幾,多參史傳以足之。)

  ◆張呂同調

  忠定丘宗卿先生

  丘,字宗卿,江陰軍人。隆興元年進士,歷除國子博士。孝宗論虞允文舉自代者,允文首薦先生。賜對,遂言:「恢復須遵養十年,乃可北向。」時方祈請陵寢,先生言:「泛使無益。」孝宗怒,先生退待罪,孝宗察其忠,不譴也。遷太常博士,出知華亭縣,修復海堰。累遷至樞密院檢詳文字。王抃為樞密,先生不少下之。以迓客異議,抃訾先生不禮金使,予祠。起知鄂州,移江西轉運判官,提點浙東刑獄,進直徽猷閣、知平江府,陞龍圖閣,移帥紹興府,改兩浙轉運副使,以憂去。光宗即位,除太常少卿兼權工部侍郎,進戶部侍郎,擢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奏撤吳挺兵權,革世將之患。先生向主復讎,韓侂冑與議北伐,以圖功名。先生曰:「中原淪陷且百年,此必有夸誕貪進之人,攘臂以僥倖萬一,宜亟斥絕。」進敷文閣學士,改知建康府。將行,侂冑曰:「此事姑為遲之。」先生因贊曰:「翻然而改,誠社稷生靈之幸。」後侂冑移書,欲除先生內職,宣論兩淮。先生答以「不宜輕舉」。侂冑不悅。陞寶文閣學士、刑部尚書、江淮宣撫使。金人犯淮南,或勸先生棄廬、和州為守江計,先生曰:「棄淮則與敵共長江之險矣。吾當與淮南俱存亡。」益增兵為防。進端明殿學士、侍讀,尋拜簽書樞密院,督視江、淮軍馬。時移金書,先生謂彼指侂冑為元謀,宜蹔免係銜。侂冑大怒,罷知樞密。以資政殿學士知建康府,尋改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淮南運司招輯邊民二萬,揀為御前武定軍。既成軍伍,淮西賴其力。以病丐歸,拜同知樞密院。卒,諡忠定。先生儀狀魁傑,機神英悟。嘗慷慨謂人曰:「生無以報國,死願為猛將以滅敵。」切齒君父之仇,雖其忠義性然,而先後建議規切時勢,器識宏遠,非專恃血氣者比也。(參史傳。)

  (雲濠謹案:先生諡一作文定。《黃氏日鈔》《讀葉水心集》云:「丘文定之父仁,不忍校費,幾盡產。母臧氏,既寡,力貧教子孫。」燭湖、袁清容集亦俱作文定。)

  附錄

  葉水心祭先生文曰:「自古講學,祖性宗命,克己復禮,終始篤敬,惟公本原,我則素知,授之麈尾,張、呂同歸。」

  ◆晦翁同調

  文節劉後溪先生光祖

  劉光祖,字德修,簡州人。第進士,除劍南東川節度推官,辟潼川提刑司檢法。淳熙五年,召對,論恢復事,請以太祖用人為法。除太學正。召試正字,兼吳益王府教授,遷校書郎,除右正言、知果州。以趙忠定薦,召入。光宗即位,除軍器少監兼權侍左郎官,又兼禮部。時殿中侍御史闕,上方嚴其選,宰相留正舉先生,上曰:「久在朕心矣。」先生入謝,因論:「本朝士大夫學術議論,最為近古。咸平、景德以來,至于慶曆、嘉祐盛矣。不幸而壞于熙、豐之邪說,幸而元祐君子起而救之,末流大分,事故反覆。紹聖、元符之際,群凶得志,絕滅綱常,其論既勝,其勢既成,崇、觀而下,尚復何言。臣始至時,聞有譏貶道學之說,而實未睹朋黨之分。逮臣復來,其事果見。因惡道學,乃生朋黨,因生朋黨,乃罪忠諫。嗟乎,以忠諫為罪,其去紹聖幾何!」劾罷戶部尚書葉翥、中書舍人沈揆結近習,圖進用,言:「比年以來,前輩老成,零落殆盡。後生晚進,議論無所據依,學術無所宗主,正論益衰,士風不競。幸詔大臣,妙搜人物,必朝野所共屬,賢愚所同敬者一二十人,參錯立朝,國勢自壯。」出知夔州。時孝宗不豫,上不過宮,先生致書留公與忠定曰:「上未過宮,宰執不可歸安私第。」孝宗崩,又詒書忠定,勉以安國家、定社稷之事。寧宗即位,除侍御史,改司農少卿。入對,獻《謹始》五箴。進起居舍人,遷起居郎。朱子議卜孝宗山陵,予祠,先生言:「漢武帝于汲黯,唐太宗于魏徵,仁宗于唐介,皆蹔怒旋悔。熹明先聖之道,為今宿儒,又非三臣比。陛下初膺大寶,招徠耆儒,此初政之最善者。」再疏,不聽。劉德秀劾先生,出為湖南運判,不就,主管玉局觀。既而,忠定罷相,韓侂冑擅朝政,遂目士大夫為偽學,禁錮之。先生撰《涪州學記》,謂:「學之大者,明聖人之道以修其身,而世方以道為偽;小者治文章以達其志,而時方以文為病。好惡出于一時,是非定于萬世。」諫官張釜指為謗訕,比之楊惲,奪職,謫房州。久之,起知眉州,復職,將漕利路,以不習邊事辭。進直寶謨閣,主管沖佑觀。侂冑誅,召除右文殿修撰,以寶謨閣直學士知潼川府。請改正憲聖慈烈皇后諱日,從之。陞顯謨閣直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引年不許,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嘉定十五年卒,諡文節。忠定嘗稱先生論諫激烈似蘇軾,懇惻似范祖禹,世以為名言。所著《後溪集》十卷。(參史傳。)

  (雲濠謹案:真西山誌先生墓云:「其先句容人,居簡州。」又云:「公從族兄東溪先生伯熊學。其在房州,謫居無事,取東溪所傳《易》續之。蓋東溪傳止《睽》,公續之始《蹇》。」)

  論道學疏

  方今道學,伊洛為宗,實非程氏之私言,出于《大學》之紀載。《大學》之教,明明德為先,其間舉詩人之言,遂有道學之目。曰如切如磋者,道學也,然則臣所謂以居仁由義為道,以正心誠意為學者,又在于切磋之,琢磨之。今之道學,其得之有淺深,其行之有誠偽,得之深者固已合《大學》之明德矣,得之淺者又可不切磋而琢磨之,使之益深,而遽自矜以召禍,則無乃亦非歟﹖行之誠者足以為君子矣,行之偽者人將見其肺肝然,是固其師友之所不予也,而又何為乎﹖臣每因論學之間,必有至平之說,往往偽者色愧,淺者心服,又安敢一概輕議而痛疾之也﹖何況其率多善士!善人所至,人必喜稱,又以偽黨若俱擯斥,安得更有好人,必取凡才充塞朝路。陛下履位之初,端拱而治,凡所進退,率由人言,初無好惡之私,豈以偏黨為主﹖而一歲之內,斥逐紛紛,中間好人固亦不少,反以人臣之私意,微累天日之清明。方是時,大臣無所異同,給舍無所封駮,侍從無所論救,竊歎而已,委寄謂何,所以斯論益熾。今之君子,不明大道,自是太高,而責人太苛。自是太高,則實將不副;責人太苛,則眾忿且怨。雖然,以此窮居議道,猶之可也。朝廷之上,賢才並用,名利之途,智愚交馳,古今然也,而或者乃倡為薦士之舉,若區別而封域之。夫薦士非不善也,然而凡有所取,豈無所遺,凡有所揚,豈無所抑,品題既眾,則疑怨叢興,心雖主于至公,蹟已涉于朋黨,謗毀先喧于群口,進退豈必于一言,是以一時之虛名,而賈今日之實快私情,往往忠諫之言,指為沽名之舉,至于潔身而退,亦曰怨懟而然,欲激怒于至尊,必加之以訐訕,則事勢至此,循默成風,國家安賴!臣欲熄將來之禍,故不憚反覆以陳,伏幾聖心廓然,永為皇極之主,使是非由此而定,邪正由此而別,公論由此而明,私情由此而熄,道學之譏由此而消,朋黨之由此而泯,和平之福由此而集,國家之事由此而理,生靈之幸,社稷之福也。如其不然,使相激相勝,展轉報復,為禍無窮,臣實未知稅駕之所。

  ◆晦翁私淑

  宣獻樓攻媿先生鑰(附師王默、李鴻漸、鄭鍔。)

  樓鑰,字大防,(雲濠案:《行狀》,先生舊字啟伯。)鄞縣人。幼從鄉先生王嚏B李鴻漸為嚴師。既冠,三山鄭屯田鍔寓館鄉鄰,先生又師之。隆興元年,試南宮,考官胡忠簡銓稱之曰:「此翰苑長才也。」歷知溫州。屬縣樂清倡言方臘之變且復起,邑令捕數人歸于郡。先生隸其為首者,而驅其從出境,民言遂定。丞相周益公必大心善之。光宗嗣位,除考功郎兼禮部。吏銓多所壅底,先生盡革去之。改國子司業,擢起居郎兼中書舍人,繳奏無所回避。禁中或私請,上曰:「樓舍人朕亦憚之,不如且已。」《聖政》、《會要》書成,兼直學士院。光宗內禪詔書,先生所草也,有云:「雖喪紀自行于宮中,而禮文難示于天下。」薦紳傳誦之。遷給事中。朱子以論事忤韓侂冑,除職與郡。先生言:「鴻儒碩學,陛下閔其耆老,當此隆寒,立講不便,何如畀之內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復還講筵。」不報。趙忠定謂人曰:「樓公當今人物也,直恐臨事少剛決耳。」及見其持論堅正,歎曰:「吾于是大過所望矣。」出知婺州,移寧國府,罷,仍舊職。韓侂冑嘗副先生為館伴,以先生不附己,深嗛之。侂冑誅,詔起先生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時先生年過七十,精敏絕人,詞頭下,立進草,院吏驚詫。入朝,陛循舊班,帝視先生曰:「久不見此官矣。」進參知政事。位兩府者五年,累疏求去,除資政殿學士、知太平州,辭,進大學士,提舉萬壽觀。嘉定六年卒,年七十七,贈少師,諡宣獻。先生文辭精博,袁清容《延祐四明志》稱其于中原師友所傳,悉窮淵奧。永嘉王和叔亦嘗以經世之學授之。(雲濠案:《行狀》,先生官永嘉時,聞寺正薛公季宣深于兵略,屢請問焉。每言「儒不知兵,無以應猝,惟講之有素,則緩急可用」。)自號攻媿主人,著有《攻媿集》若干卷。(參史傳。雲濠案:《攻媿集》載于諸家書目者,或作百卷,或作八十五卷,蓋流傳既久,多所佚脫。《四庫書目》稱兩淮鹽政進本作一百二十卷,與《宋志》及陳直齋《書錄解題》卷帙相符,惟中多殘闕,並削《青詞》、《朱表》,重編為百十二卷。)

  攻媿文集

  《坤》「利牝馬之貞」,說者止謂取其順爾,曾不知聖人取象,皆曲有妙理。禽獸之牝者皆順,惟牝馬之性最貞,游牝率以一牡引十牝,雖雜以千百,苟非其偶,他牡犯之,則踶齧不可近。《坤》之卦雖主乎順,惟其能貞,乃成地道,故曰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也。妻道臣道,豈曰順而已哉。(《答楊敬仲論易》。)

  《書序》曰:「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讀者遂謂公作金縢之匱。殊不知序《書》者,蓋言《金縢》之篇為公而作也。古之卜筮,非若後世之輕易,《記》曰:「易抱龜南面,天子北面。」蓋聖人齋戒以求蓍龜,其求之天也,可易乎哉!此篇之說既不明,似覺文義間斷,又若非可以傳後世者,間有不通,先儒多略而不道。余熟復之,始得其意,而後辭意聯屬。所謂豐不餘一言,約不失一辭者,要當先正「金縢」二字。所謂金縢之匱者,其中實藏占書。自后稷之封于邰,分茅胙土,授之以龜,占書至嚴,子孫世守,非有大事不啟也。武王克商纔二年,而疾弗豫,召公、太公曰:「我其為王穆卜。」穆,敬也,二公欲卜之于天也。周公曰:「未可。不若以戚動我先王。」遂以告太王、王季、文王,卜三龜而皆吉。所謂啟籥見書者,正啟先世金縢之匱也。既觀占書,亦曰吉。公納冊于匱中,不欲人之見之,非聖人欲徼福于後也。罪人斯得之後,又為《鴟鴞》之詩以遺王,其意切矣。史臣書王亦未敢誚公。言雖不誚公,而不利孺子之讒,王之心猶未釋然也。雷電以風,禾偃木拔,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不知何為而啟此書也。以為不知,則天變于上,何為而啟此﹖以為知之,則亦不必啟此書也。蓋其時正以不知天之所以為變,故啟占書以卜天意。及得公代武王之說,至于執書以泣,王心始大悟,首曰「其勿穆卜」,蓋本欲卜而今不必卜也,始知天變之意,欲彰公之勤勞爾。出郊而迎,雨反風而歲大熟,而後一篇之義煥然。孔子定《書》,特存此篇,以見周公之制禮作樂以致太平,本于此也。新莽以平帝有疾,作策請命,願以身代,藏冊金縢。莽之讒詐,不足言。漢去古未遠,此說已不明,直以金縢之匱為周公所作,而況于後世乎!(《跋金縢圖》。)」

  歐陽公于「燕兄弟」之詩,發「不如友生」之義,高矣。此詩方以兄弟為急,而毛、鄭二氏失其本義。得公之言,詩意始明,而末章猶未甚詳。深哉,詩人之旨也!「儐爾籩豆,飲酒之飫」,特一時之適耳。使「兄弟既具」而無他,則和樂至于且孺,猶孺慕之孺,此真情也。妻子,人合也,苟能好合,猶如瑟琴。兄弟,天倫也,如其既翕而無間,則其樂至于且湛,猶湛酒之湛,其樂尤深矣。故又曰,如此則可以「宜爾室家,樂爾妻孥」,所謂人不間于昆弟之言而家肥矣。「是究是圖,亶其然乎」,而後篇終,兄弟之道,無餘蘊矣。(《跋周氏棣華編》。)

  附錄

  中教官選,調溫州教授,範物以躬,出入冠帶惟謹。日與學者周旋,講明為學之要,務在篤實,毋溺浮華。學者日益歸心,爭執經席下。里居賢士大夫稱美一辭,相與定交。公亦虛心叩擊,甚于飢渴。于是學問之源委,治道之綱目,制度之沿革,靡不研究,胸中之蘊日富。秩滿,諸公餞送之。公請益焉,或告之曰:「前輩有云:『拆破藩籬即大家。』君之藩籬,不憂不拆,直恐過甚耳。」公正色曰:「某于無利害事則拆,有利害事則否。」聞者悚服。

  修淳熙法,議者欲降太學釋奠為中祀與右學等,公曰:「乘輿臨幸,于先聖則拜,武成惟肅揖,厥禮異矣,祀可均敵乎﹖」遂得無變。

  遷宗正丞,對延和殿,言:「天下之大患,每起于細微,漢之黨錮,始于南北二部之謠,唐之朋黨,始于二三士大夫不得志之徒。今朝廷清明,豈復有此!然端倪已見,不敢不言。夫道者,天下之所通行;學者,士君子之所當務。秦、漢而下,此道不明,論說相夸,去本逾遠。國家累聖傳授,丕闡大原,名儒間出,究極微旨,然後語道者不涉于異端,為學者不至于無用。陛下得執中之傳,體克己之仁,嚴謹獨之戒,篤正心誠意之學,躬行此道于上,而士大夫諱言于下,凡端謹好修,談論經理者,例指之為偽學,不謂聖世乃有此風。《詩》曰:『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士大夫自相傾軋,為害最大,惟人主能用中,然後可以消弭。」謂:「宜明詔中外,咸推無競之心,勿徇偏曲之見,精白一意,以仰承人主之休德。」

  會雷雪交作于仲春之月,應詔條陳闕政,言:「疏遠之臣,惟願陛下之憂勤;親密之臣,惟願陛下之逸樂。憂勤則幽枉必達,下情得通,而膏澤及民矣。逸樂則伺候顏色,干求恩澤,而私意得行矣。陛下自雷雪之變,憂形玉色,宵旰興歎,度數日間,干請必希。以是推之,聖心憂勤,恩倖自遠。誠能日謹一日,宸襟泰然,淵靜鑑明,其視燕遊之惑,豈不相千萬哉!」又曰:「今朝行不聞直聲,而或以多言見黜,士氣消沮,無敢論事,豈國家之福哉!臣願陛下開忠直之路,窒宣諭之門,遇災而懼,不諱盡言,力行消弭之道。」遷起居郎,直前奏事,言:「進德可以養生,養生可以進德。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氣不可過盛,亦不可過弱,惟得其中,則養生之要,心廣體胖,神氣舒暢,雖有陰陽之寇,豈能為吾害哉!」

  公夙昔誦顧愷之之言曰:「命有定分,非智力所移,惟應恭己守道,信天任運。而闇者不達,妄意僥倖,徒傷雅道,無關得喪。」每以此語為持循之要,掖垣瑣闥,風節凜然,所養者固矣。洎為執政,不忘斯言,終身途轍,有一無二,遵乎正道而已。行險詭遇,而他歧是適,公所不為也。

  榜書齋以「攻媿」,曰:「人患不知其過。知之而不能改,是無勇也。自號為攻媿主人,小有過差,不敢自恕,期至于無媿之可攻。」銘諸座右曰:「逆境進德,順境誤人。」

  獻肅柴南溪先生中行

  柴中行,字與之,餘干人。以儒學顯。紹熙元年進士,授撫州軍事推官。權臣韓侂冑禁道學,運司移檄,令自言非偽學,先生奮筆曰:「自幼習讀程氏《易傳》,如以為偽,不願考校。」士論壯之。調江州學教授,廣西轉運司辟為幹官,帥將薦之,使其客嘗先生,先生正色曰:「身為人師,而稱人為恩主、恩帥,心竊恥之。毋汙我!」遷太學博士,謂太學風化,首童子科。覆試冑子,有挾勢者,先生言于長,守法無秋毫私。遷太常主簿,轉軍器監丞。出知光州,治行為淮右最。遷西京轉運使兼提刑。改直秘閣、知襄陽兼京西帥,仍領漕事。江陵戎司移屯襄州,兵政久弛,先生考覆軍實。遷江東轉運司判官,旋改湖南提刑,貪吏豪家,一繩以法。入為吏部郎官,多所啟沃,遇事持正,不為勢屈。擢宗正少卿,疏請收攬大權。又言:「臣下納說,非觀望則希合,非回緩則畏避,而面折廷諍之風,未之多見,此任事大臣之責也。」調祕書監、崇政殿說書,極論「往年以道學為偽學者,欲加遠竄,杜絕言語,使忠義士箝口結舌,天下之氣豈堪沮壞如此」!又論內治外患,辨君子小人,「願明詔大臣,絕私意,布公道」。進祕閣修撰、知贛州軍事。踰年,請老以歸,與弟中守、中立講學南溪之上。時從遊若東澗湯伯紀、雙峰饒伯輿等數百人,因稱之曰南溪先生。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主管南京鴻慶宮。卒,贈通議大夫、寶章閣待制,諡曰獻肅。所著有《易繫集傳》、《書集傳》、《詩講義》、《論語童蒙說》。(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之諡,謝山《序錄》作獻肅。及言三湯源流,又稱柴憲敏云。三湯之學,並出于憲敏,固朱學也。)

  ◆攻媿講友

  清獻崔菊坡先生與之(父世明。)

  崔與之,字正之,增城人。父世明,博學,精于醫。先生少卓犖有奇節,不遠數千里遊太學。紹熙中進士,廣之士由太學取科第自先生始。累知成都府、本路安撫使。時安丙握蜀重兵久,每忌蜀帥之自東南來者,至是獨推誠相與。丙卒,詔盡護四蜀之師,開誠布公,兼用吳、蜀之士,拊循將士,人心悅服。蜀知名士若家大酉、游似、李性傳、李心傳、度正之徒皆薦達之。召為禮部尚書,又除參知政事,進右丞相,皆辭不就。卒,追封南海郡公,諡清獻。先生歷仕四十七年,清風高節,屹然師表,未嘗沾一彈墨。嘗書座右銘曰「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財貨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其卒也,遺戒不得作佛事。(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與攻媿友善,號菊坡。見王氏《困學紀聞》。真文忠公自箴「量未若南海之寬」。原注又案,魏鶴山《簡州三賢祠記》云:「成都之天慶觀、仙遊閣,故有張忠定公繪像。嘉定十三年,南海崔公與之來守成都,劉文節公一見異之,語人曰:『是宜配忠定與趙清獻公。』崔公之門人洪咨夔等,乃即忠定之次,圖趙、崔二公而並祠焉。」據此,則先生之諡宜與趙公同矣。)

  ◆南溪學侶

  柴蒙堂先生中守

  柴中守,號蒙堂,南溪之弟。進賢羅晉君早從之學。(參《劉後村集》。)

  (梓材謹案:《劉寶山厚南行狀》以蒙堂為中行之號,蓋誤。)

  柴強恕先生元裕

  柴元裕,字益之,餘干人。通五經,尤長於《易》,以窮理盡性為本。四方從學者眾,湯伯紀漢、饒伯輿魯、李純甫伯玉皆其門人。所著《春秋》、《尚書》、《論語解》,《易繫辭》、《中庸》、《大學說》,《宋名臣傳題》。所居齋曰「強恕」,門人稱曰強恕先生。(參《饒州府志》。)

  (梓材謹案:《萬姓通譜》以先生為元祐,殆以字近而■。又案:《袁蒙齋集》稱強恕、南溪、蒙堂曰「三柴」。南溪名中行,蒙堂名中守,則強恕必南溪傳所謂中立者矣,元裕蓋其改名爾。)慶元之學

  正惠林先生大中

  林大中,字和叔,永康人。入太學,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知金溪縣。郡督輸賦急,先生請寬其期,不聽,納告敕,投劾而歸。已而主太常寺簿。光宗受禪,除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奏言:「進退人才,當觀其趣向之大體,不當責其行事之小節。趣向果正,雖小節可責,不失為君子;趣向不正,雖小節可喜,不失為小人。」又論:「今日之事,莫大于讎恥之未復。此事未就,則此念不可忘。此念存于心,于以來天下之才,作天下之氣,倡天下之義。此義既明,則事之條目可得而言,治功可得而成矣。」陳賈以靜江守臣入奏,先生極論其「庸回亡識,嘗表裏王淮,創為道學之目,陰廢正人。儻許入奏,必再留中,善類聞之,紛然引去,非所以靖國。」命遂寢。守侍御史兼侍講。知潭州趙善俊得旨奏事,先生上疏劾善俊,而言宗室汝愚之賢當召。上用其言,召汝愚而出善俊與郡。既以言不行,求去,改吏部侍郎,辭不拜,乃除直寶謨閣。初,占星者謂朱晦庵曰:「某星示變,正人當之,其在林和叔邪﹖」至是,晦庵貽書朝士曰:「聞林和叔入臺,無一事不中的,去國一節,風義凜然,當于古人中求之。」尋命知寧國府,又移贛州。寧宗即位,召還,試中書舍人,遷給事中,尋兼侍講。知閣門事韓侂冑來謁,先生接之,無他語,陰請內交,先生笑而卻之,侂冑怨由此始。改吏部侍郎,不拜,以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丐祠,得請。給事中許及之繳駮,遂削職。罷歸,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喪關其心。及侂冑誅,即召見,試吏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卒,諡正惠。先生清修寡欲,退然如不勝衣,及其遇事而發,凜乎不可犯。自少力學,趣向不凡。所著有奏議、外制、文集三十卷。(參《史傳》。)

  忠公游先生仲鴻

  游仲鴻,字子正,南充人。淳熙初進士,知中江縣。制置使京鏜等薦之,召赴闕,宰相趙忠定甚重之。時光宗以疾,久不朝重華宮,先生遺忠定書,陳宗社計。及孝宗登遐,遂贊定大策,後知嘉定,有政績。卒,諡曰忠。(參《姓譜》。)

  修撰趙西林先生鞏

  趙鞏,字子固,錢塘人。乾道八年進士,官祕閣修撰,知揚州。嘗奉使金,金主問《皇帝清問下民賦》非所作乎﹖歎服其文學。從遊者甚眾,號西林先生。慶元禁偽學,入黨籍。(參《咸淳臨安志》。)

  ◆宗卿門人

  通奉史先生賓之

  史賓之,鄞縣人,忠定之孫,而忠宣之子也。朝議大夫、直敷文閣、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少事丘文定公。以政事稱,亦為郡太守。贈通奉大夫。(參《清容居士集》。)

  ◆後溪門人

  丞相游克齋先生似

  游似,字景仁,南充人。嘉定十四年進士,累官吏部尚書,入侍經幄。帝問貞觀治效何速如是,對曰:「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或謂霸圖速而王道遲,不知一日歸仁,期月已可,王道曷嘗不速!」淳祐中,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自南充伯進爵國公。卒,贈少師。子汶。

  (雲濠謹案:先生號克齊。見劉後村《看詳薛氏孔子集評進狀》。)

  (梓材謹案:先生傳本在《鶴山學案》,為鶴山門人,然攷先生乃慶元黨案忠公仲鴻之子。鶴山序忠公《鑑虛集》,言:「守潼川,獲交公之子似,除館舍之。」似先生特館于鶴山,未必在弟子之列。又案:先生序鶴山《師友雅言》云:「尚憶嘉定十有四載,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聞諸友讀《易》,攷舊說,切磋究之。」又云:「余因及往歲侍後溪先生。先生謂劉侍郎招美,勸閱注疏,以為不先此而立諭,恐徒高明而不實。公深然之。」據此,則先生本後溪門人,而于鶴山特其學侶,故于序尾亦未自稱門人也。)

  忠文周先生端朝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攻媿門人

  監嶽孫先生枝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朝奉史先生守之別見《慈湖學案》。

  ◆南溪門人

  文元饒雙峰先生魯別為《雙峰學案》。

  通直湯存齋先生千

  郡守湯晦靜先生巾

  侍郎湯息庵先生中並為《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文清湯東澗先生漢(別見《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菊坡門人

  忠文洪平齋先生咨夔

  洪咨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二年進士,授如主簿,尋試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樓攻媿賞識之。授南外宗學教授,以言去。應博學宏詞科,直院夏莊舉自代。崔清獻與之帥淮東,辟置幕府。後通判成都府。清獻為制置使,首檄先生自近,辭曰:「今當開誠心,布公道,合西南人物以濟國事,乃一未有聞而先及門生、故吏,是示人私也。」卒不受,惟以通判職事往來效忠,蜀人高之。還,為祕書郎,遷金部員外郎。會詔求直言,慨然曰:「吾可以盡言悟主矣。」其父見其疏,曰:「吾能喫茄子飯,汝無憂。」史彌遠讀至「濟王之死,非陛下本心」,大恚,擲于地。轉考功員外郎。轉對,言李全必為國患。于是臺諫交論,鑴二秩。讀書故山,七年而彌遠死,帝親政五日,即以禮部員外郎召。入見,乞養英明之氣,及論君子小人之分。帝問今日急務,對以「進君子而退小人,開誠心而布公道」。且言「在陛下一念堅凝」。翌日,與王實齋遂並拜監察御史。先生感激知遇,疏言:「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改元端平,時登進諸儒,以廣講讀、說書之選。先生言聖學之實,所當講明而推行者有六:一,親睦本支;二,正始閨門;三,警肅侍御;四,審正邪用舍;五,儲養文武之才;六,憂根本,無生事邊功。擢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尋兼權吏部侍郎,與真文忠德秀同知貢舉。歷進刑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卒。特贈兩官,諡忠文。其遺文有《兩漢詔令鈔》、《春秋說》、外內制、奏議、詩文行于世。(參史傳。)

  (梓材謹案:《魏鶴山集》洪氏《天目山房記》蓋為先生而作。)

  ◆蒙堂門人

  羅先生晉君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強恕門人

  文元饒雙峰先生魯別為《雙峰學案》。

  文清湯東澗先生漢別見《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尚書李斛峰先生伯玉

  李伯玉,字純甫,餘干人。端平二年,進士第二,授觀察推官。召試館職,歷詆貴戚大臣,直聲暴起。改校書郎,歷官至權禮部尚書兼侍讀。賈似道專國柄,度宗以先生舊學,進之臥內,相對泣下,欲用以參大政,似道忌之,尋病卒。所著有《斛峰集》。(參史傳。)

  ◆游氏家學

  丞相游克齋先生似見上《後溪門人》。

  ◆克齋家學後溪再傳。

  提刑游先生汶

  游汶,字魯望,丞相似之子。蜀亂後,寓居德清。累官江東、江西提刑。賈似道當國,罷官家居。入元,有薦為福建總管者,不就,書其布袍之背曰:「前宋遺民,無寒暑衣之。」

  ◆洪氏門人菊坡再傳。

  教授程先生掌別見《鶴山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