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娇生惯养的儿童

蒙台梭利Ctrl+D 收藏本站

这类富家孩子不会被花园中的小径、美丽的花朵和高雅的环境所吸引。他们对那些令贫穷儿童着迷的物体并不感兴趣,也不会选择那些本应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物品。因此他们的教师感到迷茫和气馁。

富家子弟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另一类儿童。人们很可能会认为,教育他们要比教育我们第一所学校中的贫穷儿童和墨西哥地震后幸存下来的孤儿容易得多。但这些富家子弟究竟是如何“皈依”的呢?富家的孩子正如他们的家庭一样,被社会所提供的奢侈包围,他似乎乐于享受特权。但是,只要引用欧洲和美国教师的经验就足以说明问题。这些教师与我谈了他们最初的感受,并描述了这些富家子弟在抵制我们的教育观念时所带来的困难。

这类的富家孩子不会被花园中的小径、美丽的花朵和高雅的环境所吸引。他们对那些令贫穷儿童着迷的物体并不感兴趣,也不会选择那些本应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物品。因此,他们的教师感到迷茫和气馁。

如果是贫穷的儿童,通常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拿那些提供给他们的物品。但如果他们是富有的儿童,由于他们已经玩腻了那些精致的玩具,就不会立即对提供给他们的刺激做出反应。一位美国教师,G小姐,从华盛顿写给我的信中说:“这些儿童相互从对方的手里抢东西,如果我试图拿某样东西给一个人看时,其他人就会丢掉手中已有的东西,吵吵嚷嚷地围住我。当我讲解完一种物品时,他们全都会为它而争起来。这些儿童对各种各样的感官材料并不真正感兴趣。他们从一个物品到另一个物品,对任何东西都毫不留恋。一个儿童根本没办法呆在同一个地方,给他的每一样东西,他甚至连摸都很少摸就扔在一边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儿童的运动是无目的的,他们满屋乱跑,毫不在乎这样做会带来的损害。他们碰撞桌子,掀翻椅子,踩在给他们提供的物品上。有时候,他们会在某个地方开始工作,然后就跑开了,拿起另一件物品,但接着没有任何理由又把它扔掉。”

D小姐从巴黎写信给我:“我必须承认我的经验十分令人沮丧。这些儿童最多能在一项工作上集中几分钟的精力。他们没有自发性,不能持久。他们经常就像一群羊一样,相互跟来跟去。当一个儿童拿起一件物品时,其余的人也要这样东西。有时他们甚至在地板上打滚,弄翻椅子。”

下面简短的描述来自罗马的一所招收富家子弟的学校:“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纪律。这些儿童在工作时乱搞一通,并拒绝接受指导。”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以上的情况都有了好转。

华盛顿的G小姐又写信来讲她的经验:“几天以后,这团由旋转微粒组成的星云(不守纪律的儿童)开始有了确定的形状。这情形看起来就像这些儿童在自己指导自己。他们开始对起初不屑一顾并认为傻乎乎的物品产生了兴趣。由于这种兴趣的影响,他们开始独立行动。一个儿童如果被一件物品所吸引,他就不会对其他的东西分心。这些儿童便开始寻找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东西。”

“当一个儿童最终找到了能自然而然唤起他强烈兴趣的东西时,我们的情形就像赢得了一场战役。有时候,这种热情会突然产生,并没有一点征兆。我曾经试图用学校里几乎所有的物品,去激发一个儿童的兴趣,但却没能引起一点儿兴趣和火花。但偶然一次,我给他看两种不同的颜色。他立刻伸出了手,似乎他一直在焦急等待它们。在一堂课的时间里,他就认识了5种颜色。在以后的几天里,他拿起了所有过去瞧不起的物品,逐渐地他开始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

“有一个儿童,最初只能持续很短时间的注意力,但当他对一件他摆弄的最复杂的叫做“长度”的物品感兴趣之后,就摆脱了这种紊乱的状态。整整一个星期,他不断地玩这个东西,并学会了如何数数和做简单的加法。然后,他又开始玩一些较简单的材料,开始对这个教育体系里的所有物品都感兴趣。”

“儿童一旦发现某种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摆脱那种不稳定性,并学会聚精会神。”还是这位华盛顿的教师,唤起儿童的个性做了如下的描述:“有一对姐妹,一个3岁,另一个5岁,这个3岁的女孩没有自己的个性。她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模仿她的姐姐。如果姐姐有一支蓝色的铅笔,妹妹就会不高兴,直到她也有一支蓝铅笔为止。如果姐姐吃黄油面包,妹妹就除了黄油面包之外,什么都不吃,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形。这个女孩对学校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她只会跟着她的姐姐到处走,模仿她姐姐所做的每一件事。然而有一天,她突然对一些红色的立方体感兴趣了。她搭起了一座城堡,并多次重复这项练习,完全忘掉了她姐姐。这使她的姐姐感到十分迷惑,便她问:‘为什么我在填圆圈的时候你却在搭城堡?’就在那一天,这个小女孩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并开始发展,而不再是姐姐的翻版了。”

D小姐讲述了一个4岁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只要拿着一杯水就会把水洒出来,即使水杯里只有一半水也不行,所以她正在极力地设法不把水洒出来。但是,在她成功地完成了另一项她感兴趣的练习之后,她开始能不费力地拿几杯水,并能专心致志地给正在画水彩画的同学送水,而且一滴水也不洒出来。

还有一位美国教师给我们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她学校里有一个小女孩,还不会讲话,只能发出模糊的声音。

她的父母十分着急,把她带去看医生,以检查她的智力是否迟钝。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对固体镶嵌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把那些木制的圆柱体从洞孔里取出来,再把它们放进去。在她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遍又一遍地这样做之后,她跑到教师面前说:“你来看!”

D小姐又给我们来信说:“圣诞节过后,这个班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秩序好像是自己建立起来的,我并没有插手做任何事情。这些儿童似乎完全被他们的工作吸引了,再也不像从前那么漫无目的地做事。他们主动地走到柜子旁,取出以前他们感到厌烦的那些物品。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工作的氛围。这些儿童过去只凭一时冲动去选择物品,现在他们表现出对一种内在训练的需要。他们把精力集中在一些艰难的任务上,并在克服困难时体验到一种真正的愉快。这些宝贵的努力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成了自己的主人。”

D小姐对于这样一个例子印象极深刻。有个4岁半的小孩,想象力异常丰富、活跃。每给他一件物品时,他不是去观察它的形态,而是立即把它想成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人。他不停地说话,根本无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件物品上。由于他的思想游移不定,就导致了他行动笨拙,他甚至不会扣纽扣。但是,有某种奇迹突然降在他身上,我对他的变化惊讶不已。他开始一项一项地做练习并因此而安静下来。

在我们有一个固定和明确的方法之前,那些办学的教师已经无数次地重复这样的经验了,而她们的经验基本相同。所有明智并热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和他们深感幸福的孩子,在生活中虽然比较少,但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与困难。也许物质上的宽裕会带来精神上的贫瘠。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基督的话能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扎根:“赐福给那些精神贫乏的人!……赐福给那些悲伤的人!”

但是所有受到召唤的人,只有克服他们的困难才能真正得到这个赐福。因而“皈依”的现象属于童年。问题是,“皈依”通常出于同一个原因,并且是一种迅速的、有时几乎是瞬间即逝的变化。我所能举出来的所有儿童皈依的例子,都是因为儿童开始专注于一项有趣的工作。各种各样的皈依都是这样产生的。神经质的儿童变得平静了,有压抑感的儿童重新获得了活力,所有的人通过这种有秩序的工作都在不断前进,并且还通过这一途径把内心的潜能发挥出来进而得到了提高。

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具有一种爆发式的特点,并将预示着儿童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这些成绩比作儿童长出了第一颗牙齿或跨出了第一步。这样,其他的牙齿将紧随着第一颗牙齿的出现而出现,在跨出了第一步之后,儿童将开始走路。

我们的学校已经在世界各地普及,这表明了儿童皈依的普遍性。儿童变得不那么孩子气,并且具备了一些其他的特点。在培育儿童中所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可能会成为他精神生活出轨的根源。

正常化

在儿童皈依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就是使儿童回到正常的状态中去。实际上,正常的儿童由于心智早熟,已经学会了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以及宁可有秩序地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当我们用这种眼光去看儿童时,就应该把“皈依”称为“正常化”,这样称呼会更确切些。人的真正本性隐藏在他自身当中。当他还是个胎儿时,就被赋予了这种本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本性并允许它发展。

但是这种解释与儿童皈依的现象并不矛盾,即使是一个成人或许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皈依,但是这种转变非常困难。因此,不能把它简单地看做是人类本性的一次回归。

儿童正常的心理特点可以较容易地发展成熟,到那时所有不正常的特点都消失了,正如恢复了健康以后,所有的病兆也不复存在了一样。

如果我们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儿童的话,那我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正常化也会自发地展现。虽然人们没能认识或帮助儿童的正常化,但这种正常化原则仍充满活力地出现,仍能越过障碍使它的要求得到满足。

甚至可以这样说,这种使儿童正常化的力量教给了我们宽容的道理。这种力量就像基督的声音,不只7次“甚至是70次”教导我们要宽容。尽管成人压抑儿童,但儿童从他本性的深处不断地原谅成人,并努力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儿童正与不断地压抑他正常发展的力量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