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邹第五十三

桓宽Ctrl+D 收藏本站

【题解】

本篇大夫引邹衍“大九州”之说,为政府拓土开疆的政策进行辩护,并证明贤良文学眼界之狭陋。而文学则“守畦亩之虑,间巷之固”,以为“知大义”“不如守小计”,并以秦“欲并万国,而亡其三十六郡”来反驳。

大夫曰:邹子疾晚世之儒墨(1)。不知天地之弘(2),昭旷之道(3),将一曲而欲道九折(4),守一隅而欲知万方(5),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6),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7),以喻王公(8),先列中国名山通谷(9),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10),名曰赤县神州(11),而分为九州(12)。绝陵陆不通(13),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14)。此所谓八极,而天地际焉(15)。《禹贡》亦著山川高下原隰(16),而不知大道之径(17)。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18),牧胡而朝万国(19)。诸生守畦亩之虑(20),闾巷之固(21),未知天下之义也。

【注释】

(1)邹子:即邹衍(“邹”亦作“驺”),战国时齐临淄人。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拂也)席。如燕,昭王拥彗(帚也)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作《主运》。见《史记·孟荀列传》。晚世:近代。

(2)弘:广大的意思。

(3)昭旷:明显空阔。

(4)一曲:一段曲折。比喻知识浅薄。九折:迂回曲折。比喻深奥的道理。

(5)守一隅:坚持一偏之见。隅,角落。

(6)准平:指测量水平的仪器。

(7)推:推论,阐发。大圣终始之运:即邹衍所著书名。《史记·孟荀列传》:“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史记·封禅书》也说他著有《终始五德之运》,今皆不传。

(8)喻:晓喻,开导。

(9)先列,原作列士,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0)“十”下原脱“一”字,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1)赤县神州:古代中国的代称。

(12)“州”原作“川”,今据张敦仁说校改。华氏本,撄宁斋钞本及《困学纪闻》十引正作“州”。

(13)绝:隔绝。

(14)瀛海:就是海。

(15)地,原作下,今从张敦仁据《吏记》校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这里作动词用。

(16)禹贡:《尚书》篇名,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17)大道:指通往九州的道路。径:途径。

(18)方:指航行。

(19)牧胡:以匈奴地为牧场,指征服匈奴。

(20)畦(q0)亩:田亩,这里指田地。虑:思虑,谋划。

(21)固:固陋,执一不通。

【译文】

大夫说:邹衍憎恨近代儒墨之徒,认为他们不知道天地的广阔,不明白深远的道理,有一点儿肤浅的知识就想论述深奥的道理,坚持一偏之见反而想知道四面八方的情况,好像没有水平仪而想知道高低,没有圆规、曲尺而想知道方和圆一样。于是邹衍推论出“五德终始”说,以便开导诸侯王公。他先排列了中国的名山大谷,一直到海外。所谓中国,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名叫赤县神州,而且中国分成九个州。天下凡是山陵陆地不能通达了,就是一州,外边有大海围绕着。这就是我们说的八方极远的地方,天地交界的地方。《禹贡》也记载了山川高低高原沼泽,但不知道往大九州的途径。所以秦始皇想到达大九州去,派人航行海洋,并且要征服匈奴,让千万个国家都来朝拜。你们儒生只知道几亩地的事,死守着几家几户的短见,不知道天下的大道理啊。

文学曰:尧使禹为司空(1),平水土,随山刊木(2),定高下而序九州。邹衍非圣人,作怪误,荧惑六国之君以纳其说(3)。此《春秋》所谓“匹夫荧惑诸侯”者也(4)。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5)?”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故无补于用者,君子不为;无益于治者,君子不由(6)。三王信经道(7),而德光于四海(8);战国信嘉言(9),而破亡如丘山(10)。昔秦始皇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11),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不如守小计也。

【注释】

(1)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土木水利工程。尧使禹为司空,见《尚书·舜典》及《史记·夏本纪》。

(2)《汉书·地理志上》:“随山■木。”师古曰:“‘■’古‘刊’字也。..言禹随山之形状,而刊斫其木以为表记。”

(3)“荧”字原无,《史记·索隐》、《正义》都有,今据补订。《庄子·齐物论·释文》:“荧,疑惑也。”

(4)《公羊传·定公十年》何休注:“孔子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诛。’于是诛侏儒,首足异处。”又见《史记·孔子世家》。

(5)这是《论语·先进篇》文。

(6)不由:不用。

(7)经道,正统的道德。

(8)光,读为广。

(9)嘉言:好听的话。

(10)而破亡如丘山:原作“破亡而泥山”,义不可通。“而字据上句例,当在句首,因传抄误植,又脱去“如”字,“丘山”为本书习用语,“丘”与“尼”字俗书“■”形相近,因误为“■”,继又误为“泥”也。“泥山”无义。

(11)《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译文】

文学说:尧用禹做司空,平治水土,随行山之形状,砍木为标志,确定地形高低,把中国划分为九个州。邹衍不是圣人,用奇谈怪论迷惑六国的国君来采纳他的学说。这正是《春秋》上所说的“小人迷惑诸侯”的那种人。孔子说:“不能侍奉活人,怎么能侍奉鬼神呢?”近的都不通达,哪里还能知道什么大海的事?所以,无益于用的事,君子是不做的;无益于治的事,君子是不用的。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信仰正统的道德,因此他们的恩德广布四海;战国时期的君主相信好听的话,结果国破家亡像丘山倒塌一样。从前秦始皇已经吞并天下,还想吞并万国,结果把自己的三十六郡也丢了;他想到大海以外去,结果失掉了自己的州县。如此知道大义,真不如固守小计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