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常盘大定Ctrl+D 收藏本站

黑暗时代来临前的印度文明

第26章 第四时代:佛教时代概况

从大约公元前300年月护王统一了印度北半部并成为转轮王,到450年左右婆罗门教以新的形态复兴,我们暂且将这七百五十年命名为“佛教时代”。该时代是印度佛教的黄金时代。佛教成为世界级宗教的所有基础都是在此期间建立起来的。佛教时代初期,阿育王将佛教奉为国教。阿育王是月护王的孙子,继承了祖先的伟业,除了统治已有的广大版图,还占领了很多新的领地,政绩斐然,留下了很多堪称“圣王”的功绩。在华氏城举行大会时,阿育王结集了三藏,并确立了三藏作为佛教圣典的地位,还将富有慈悲心的法敕刻在石柱或岩石表面昭告天下。通过这些法敕可以看出,阿育王和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二世、托勒密国王托勒密二世、马其顿国王安蒂哥鲁斯·哥纳塔斯、昔兰尼国王马加斯和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等都签订了条约,派遣弘法者前往这些国王统治的国家。这些法敕是确定阿育王生活年代的决定性的资料。一些观点认为,秦始皇时期出现在中国的外邦人室利房就是阿育王派来的弘法者。阿育王时期属于孔雀王朝。该王朝在阿育王驾崩后并没有持续下去。孔雀王朝之后,印度北部经历了巽伽王朝和甘婆王朝的短暂统治。随后,南方出现了百乘王朝。百乘王朝后来征服了北方的摩揭陀,并统一了整个中印。该王朝统治时间持续了四个世纪以上。百乘王朝虽然信奉佛教,但也崇敬婆罗门教。再后来,笈多王朝兴起并统一了北印,一直统治到450年左右。高僧法显游历五印的时间其实就在笈多王朝统治时期。笈多王朝虽然信奉婆罗门教,但也保护佛教徒。所以整个佛教时代都是处于佛教和婆罗门教并立的状态中,迫害佛教徒的事几乎未曾发生。

在佛教时代,印度西部边境不断遭到蛮族的蚕食。被塞族驱逐的大夏[1]的希腊人从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始,进入印度河流域,并建立了王国。他们将希腊文化输入印度。其中有一位叫“弥兰”的英杰因为曾和那先比丘间有过一次问答而留名于世。其后的一百年间,希腊人遭遇了各种劫难。虽然不知道后来如何,但一些观点认为,希腊人后来到了东印的奥里萨区域。月氏族继续追赶希腊人,希腊人后来进入西印,并在迦尸弥罗建立了国家。其中一位国王叫“迦腻色迦一世”。公元元年,他迅速扩张势力,将版图扩张到了印度东部的古吉拉特和阿格拉,以及北边的喀什噶尔和莎车。迦腻色迦一世是和阿育王齐名的英明帝王。他也信奉佛教,最有名的功绩就是举行了佛教经典的第四次集结。后来,柬埔寨等部族开始侵犯印度边境。随后,匈奴也加入到了侵犯印度边境的行列。匈奴民族是跟着水草迁移的蛮族。5世纪后半叶,他们侵略的步伐蔓延到西印。在这样的局势下,阿育王之后的朝代在西部边境一直不停地受到外国各族的侵袭,国家陷入了永无宁日的境地。不过,这些入侵部族在进入印度后,都立刻信奉了佛教,成了印度人民的一部分。

龙树与阿亚德瓦

通过研究这个时代的教派学派状况发现,一方面,阿育王出现后,佛教突然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国内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婆罗门教进入雌伏的状态,仅仅保留其原有势力。作为印度民族教派的婆罗门教不会在一朝一夕衰败下去,这一时期的婆罗门教只是没有太大的举动。再加上佛教也保持着非常温和的态度,所以两教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冲突。处于这种状况下的婆罗门教只是继承了以往的文学,而佛教文学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阿育王时期前后,分成了二十个派系的佛教的教徒完成了《六足论》。其后,迦旃延大学者又在西北印度创作了《发智论》,掀起了研究佛教的风潮。接下来,在迦腻色迦一世的保护下,《大毗婆娑论》也横空出世,开启了佛教教理发展的新时期。《大毗婆娑论》的完成可以说是媲美阿育王举行的三藏集结的大功绩。三藏最初是用巴利语写的,现在还保存在南方佛典中,其中的一部分也以汉译本的形式保存下来。但《大毗婆娑论》只有汉译本保存了下来,其原本早已去向不明。这实在叫人惋惜。当时,中印出现了大士马鸣。大士马鸣以天才般的文采在吟诗作赋方面给佛教增添了光彩。据说,他创作的戏曲让整个都城的男男女女都为之疯狂。再往后,南印出现了龙树、提婆两位大士。他们先后提出了空门实相论。这一新的旗帜插遍了整个西北印度——当然除了宣扬有门的教派——使佛教的面目焕然一新。这一时期佛教的文学和理论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谓的大乘经典,其主要内容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毫无疑问,当时大学者大学问家层出不穷,但他们的名字没有全部流传下来。其中的龙树大士以其过人的才智被后世奉为八宗的祖师,受人敬仰膜拜。之后出现鸠摩罗陀、诃梨跋摩等学者。他们虽然持保守思想,却也深受进步派的影响。就这样,和其他教派学派相比,佛教的发展总能保持领先水平。现在更是如百花齐放的盛春一样蓬勃发展,作为后世瑰宝的佛典的基础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1世纪,随着年代的推移,发展得越来越兴盛。著名的鸠摩罗什早在5世纪就已经将龙树和提婆的教义翻译成中文。根据佛教经典被译出的先后顺序,以及译者出生和游历的国家来推断佛教教义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具体路径和状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婆罗门教的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摩奴法典》。该法典既不属于吠陀时代,也不属于往世书时代,就是在佛教时代完成的。虽然《摩奴法典》的基础是以维护婆罗门地位和权利为主要着眼点的古老的《法经》,但《摩奴法典》声明自己是适用于印度全民族的法典。这也从反面论证了婆罗门万能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摩奴法典》在礼仪方面奉行古代流传下来的规则。通过《摩奴法典》还没有谈到像拜[2],以及还未提“三位一体”的说法来看,这些都是在往世书时代才产生的。也就是说,佛教时代是吠陀时代向往世书时代过渡的中间时代。所以说,《摩奴法典》是佛教时代思想风俗的典型代表。

第27章 第五时代:婆罗门教复兴时代概况

因为长篇巨作往世书的现存版本是在这个时代完成的,所以就称这个时代为往世书时代。往世书时代始于5世纪的超日王时期,终于马哈茂德[3]的入侵,经历了约五百五十年。

如前所述,印度西部边境一直受到外族的侵犯。诸王朝苦于没有应对之策。就在这时,中印的乌阇衍出现了一位英雄,即超日王。超日王一出兵就赶走了塞族,使印度独立。在他的治理下,印度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因为超日王鼓励重新振兴文学,所以婆罗门教复兴的势头势不可挡。超日王驾崩后的三百年是新梵学的黄金时代。现存梵文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超日王的王朝里有被称为“九宝”的九名大学者。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举世无双的诗人迦利陀沙、著名的辞书编纂者不朽狮子和近代天文学泰斗伐罗诃密希罗。超日王是雅利安人的救世主。当下仍有很多讴歌其功绩的神话故事。超日王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继超日王之后出现的明君是戒日王。他因为写了一首关于乘云菩萨的诗而闻名,也因为和高僧玄奘的关系,在佛教史上颇为著名。戒日王朝人才辈出,出现了檀丁、波那、苏般度和婆利睹梨诃利等众多学者。再往后,有名的人物是耶输跋摩王。出现在该王朝的小说家薄婆菩提是古代梵学史上最后一位有名的人。之后,印度进入黑暗时代,没有任何作品流传于世。

在往世书时代初期,名留千古的英杰无着和世亲两兄弟出现了。他们来自印度西北,后来到了中印,提出了著名的有门缘起论[4]——与龙树、提婆的空门缘起论[5]一样闻名于世。此后,有门和空门这两派成为印度佛教的两大门派。两派呈现出势均力敌的壮观态势,使佛教再次大放异彩。其后,在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举行的两派的辩论可谓盛况空前,甚至到了要是无法进入那烂陀寺参加辩论就无法称得上是一名佛教学者的程度。再后来,护法、陈那、戒贤等论师继承了有门的衣钵,清辩、智光等论师继承了空门的衣钵。此外,还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从事佛教研究,使印度佛教的研究呈现出了空前绝后的态势。佛教理论的发展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大概是因为婆罗门教的复兴,诱发了佛教的再一次发展,才使佛教在其衰败之前呈现出了最后一次盛况吧。当时在和外道的对论中,只要是有名的学者,都获得了胜利。然而,自阿育王时代以来,因为佛教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多年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就像之前婆罗门教进入恒河流域后逐渐呈现出衰败之势一样,到了这个时代,僧侣们创立了大教团。每一座寺院都占用大片土地。他们厌倦化缘,重视仪式,只进行形式上的跪拜祭祀,最终失去了精神的寄托。世间众生都如此。就在这时,婆罗门教吸收采纳了佛教的礼仪,用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复活了。随即,佛教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势头。虽然一部分的理论得到了发展,但从各个方面来看,佛教已经呈现出极其衰败的态势。高僧玄奘来到印度时,佛教在印度早就失去了法显来印度之时的盛况。各种荒废的遗迹随处可见。因为义净的攻学只在那烂陀寺范围内进行,所以无法了解当时社会的一般状况。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义净的攻学算是印度佛教释放出的最后一道光芒了。

虽然婆罗门教的复兴要源于超日王的保护和奖励,但如前所述,婆罗门教成功复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吸收采纳了佛教的礼仪。人们一般都只会提及婆罗门教对佛教的影响,却几乎不提佛教对婆罗门教的影响。这就是人们目光短浅的表现。佛教一开始就没有承认吠陀的权威地位。往世书时代复兴的婆罗门教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表面上继续尊重吠陀,实际上阳奉阴违。当时的婆罗门教并不是吠陀式的,实际上膜拜的是吠陀之外的诸神——主要有梵天、毗纽奴天、尸婆天。此外,吠陀及其他圣典里还有无数无名无实的神。为了对抗佛教,婆罗门教将一般民众也都吸纳进来,并让他们成为骨干。这是婆罗门教成功的一大举措。所以,拥有这一特征的婆罗门教被称为“印度教”,以此来区别于佛教出现前的吠陀教。换言之,佛教出现前的婆罗门教和佛教出现之后的婆罗门教有着天壤之别,不仅是在宗教方面,在天文、数学、法律、哲学等方面也都和最初的以吠陀为基础,为了仪式的顺利进行而发展起来的相关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是完全不依靠吠陀而独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也很难再被分类到吠陀文化中。以上这些就是佛教对婆罗门教的影响。

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成功复兴。已经濒于衰败的佛教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之对抗。再加上在哲学方面,前有大学问家鸠摩罗——声论的集大成者对佛教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抨击,后有大学者商羯罗——吠檀多派的集大成者对佛教进行了体无完肤的痛击。最终,印度的佛教只能苟延残喘。越来越多的佛教徒开始向中国传道。在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佛教又碰上了伊斯兰教的扩张。就这样,佛教几乎覆灭。后来的耆那教中还保留着佛教最后一丝痕迹。从阿育王开始,到5世纪的佛教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但其后的东西几乎找不到任何踪迹。与此相反,印度教的寺院从6世纪开始逐渐增加,到伊斯兰教徒扩张为止都被保存了下来。由此也能观察到佛教和印度教之间的此消彼长。简而言之,伊斯兰教的扩张不仅给了佛教,也给了婆罗门教乃至印度文明最后的一击。

往世书时代从450年左右开始,到800年为止,一共经历了三百多年。再往后两百年,印度可以说完全进入了黑暗时代。所以,印度的古文明也好,古国民也好,在1000年时就完全从历史上消失了。应该将此后的印度文明当作和古印度文明迥然不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文明来看待。

所谓黑暗时代,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时代没有出现任何君王,没有出现任何天才级别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建筑、工艺方面也没有留下任何传世之作。北印的历史陷入了一片死寂,没有留下任何能够考察到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黑暗时代可以说是印度向近代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两百年里,印度古文明和古国民全部销声匿迹,近代的印度文明和国民正在静静地孕育和成长。所以,一旦这两百年的暗夜被打破,迎接近代的曙光初现,被称为“新一代的拉其普特”的各路诸侯立刻就出现了。这些诸侯割据了北印的各个区域,建立起了各自的王朝,并用虔诚之心信奉印度教。他们自称是太阳王朝和月亮王朝的后裔,并以纯正的刹帝利自居,在所到之处建起了寺庙,以此来保护僧侣。近代的僧权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弊端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显现的。在伊斯兰教统治的七百年间,印度教钻了国民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这一空隙,大肆扩张僧侣的权力,最终因为权力过度膨胀导致种种弊端出现。腐败至极、充斥着迷信的近代印度教可以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

注解:

[1] 大夏是位于中亚的古国,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译者注

[2] 在寺庙里供奉祭拜神像,早期的印度宗教是不祭拜神像的。——译者注

[3] 马哈茂德(971—1030),伽色尼王朝君主。——译者注

[4] 即有宗,主张诸法为“有”的宗派。——译者注

[5] 即空宗,主张一切皆“空”,般若皆“空”的宗派。——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