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中国睿智与智慧

林语堂Ctrl+D 收藏本站

古代哲学家寓言

序言

所有的中国古代哲学家都讲过寓言,他们要么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故事,要么杜撰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庄子选篇中的寓言可以看出,寓言是公元前四世纪、前三世纪早期哲学家采用的典型习惯性表述方式,叙述者可以完全自由地杜撰孔子、老子、长吾子和黄帝的对话。这一部分,我收录了古代文本中一些最优秀、最流行的寓言。前两则寓言为庄子所讲,在这位哲学家前面的选文中没有收录。大部分寓言出自《列子》。对列子其人其事知之甚少,据称他生活在庄子(卒于公元前275年)或庄子之前的时代。他名下的书籍一般被认为写于更早的时期,但具有同样的道家观。韩非(韩非子)卒于公元前234年,是法家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带有道家影响的痕迹。刘向是汉朝著名的重要作家和编纂者,生活在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战国策》是一部著名的书籍,内有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三世纪)学者的妙语和策略。这部书充满睿智,充满战争时期周游列国,游说国王结盟或反结盟的学者所讲的深邃妙语。最后,我收录了伟大、和蔼、可爱的宋朝诗人苏东坡的一个寓言(“眇者不识日”)。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用这则寓言阐释一般人的相对论的概念。

古代哲学家寓言

林语堂英译

唾弃械者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愤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

[《庄子》]

无为谓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问无为谓道,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孤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

知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庄子》]

蕉鹿之讼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

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

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

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

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

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

[《列子》]

忘者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家毒之。谒史而卜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

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

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

[《列子》]

季梁之医

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请医。

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

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祐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

其子弗晓,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季梁曰:“众医也。亟屏之!”

俞氏曰:“女始则胎气不足,乳湩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医也。且食之!”

卢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医也,重贶遣之!”

俄而季梁之疾自瘳。

[《列子》]

诚实的商丘开

范氏474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举国服之;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目所偏视,晋国爵之;口所偏肥,晋国黜之。游其庭者侔于朝。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强弱相凌。虽伤破于前,不用介意。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成俗。

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经坰外,宿於田更商丘开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于饥寒,潜于牖北听之。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

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轩,缓步阔视。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黧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之。既而狎侮欺诒,摚柲挨抌,亡所不为。商丘开常无愠容,而诸客之技单,惫于嬉笑。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于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于地,肌骨无毁。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因复指河曲之淫隈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众昉同疑。子华昉令豫肉食衣帛之次。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有道而诞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敢问其道。”

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虽然,有一于此,试与之言之。曩子二客之宿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水火岂复可近哉?”

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

[《列子》]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475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列子》]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

攫金者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列子》]

似窃者

人有亡金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金也;颜色,窃金也;言语,窃金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金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金,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金者。

[《列子》]

削足适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齐桓公亡冠

齐桓公一日酒醉而亡冠,三日愧而弗见人。管仲曰:“此为王辱。何不行慨而去之?”王乃开仓放粮于贫者,三日不息。民乃颂王之德,曰:“王何不又亡冠?”

[《韩非子》]

舌存齿亡

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子弟者乎?”常枞曰:“子虽不问,吾将语之。”常枞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枞曰:“嘻,是已。”常枞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枞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邪?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刘向《说苑·敬慎》]

枭将东徙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刘向《说苑·谈丛》]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之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战国策》]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赵惠文王曰:“吾今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鹬曰:‘今日不再,明日不再,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战久则民必惫,吾恐强秦为渔者也。王深思。”赵惠王曰:“善。”乃弃战。

[《战国策》]

眇者不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道通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苏东坡《日喻》]

中国诗人家书

序言

我想,郑板桥(1693—1765)家书和《浮生六记》尽管没有把中国文化理想化,而是按照它在中国实际存在的样子加以描述,但它们却最能表现出中国人的天然性情和处于最佳状态的中国文化的典型精神。因为正是在家书中,人们才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性情表现出来。《浮生六记》表现了一对中国夫妻是怎样看待失败的,而这些家书则表现了一位中国学者是如何看待成功的。在民主生存的本质宽容和精神旁边,所有关于民主政府政治机器和政党机器的谈论都显得平淡无奇,无关紧要。我们讲到民主时,曾经特别强调政治,就好像国会议员制造了共和国,这个推测完全没有正当根据。很早以前,孔子和整个中华民族就摈弃了这种政治上的强调。我选取郑板桥家书,而没有选取曾国藩家书,是因为前者在数量上要少些,但两个人家书中表现出了同样的精神。曾国藩的家书可以写满两部千页大书。有趣的是,曾国藩这位当时最伟大的将才、最受尊崇的人,其家书曾极大影响了蒋介石的人,还常写家书询问女儿是否学会了做鞋,建议他的官员家属种青菜养家畜。

郑板桥在诗、书、画方面同样出色,这是罕见的成就。在这三方面,他形成了无与伦比的风格。儒家学者对他嗤之以鼻,这意味着他非常伟大。郑板桥完全是儒家思想,但他“非同寻常”。他的“非同寻常”有个故事可以作为例证,说他是怎样安排长女的婚姻大事的。郑板桥的女儿已经到了婚嫁年龄,但尚未有婚约。他非常敬重一位学者朋友,后者有个儿子。有一天,晚饭过后,郑板桥对女儿说:“跟我走,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他把女儿带到了那位朋友家里,对她说:“待在这儿,做一个好媳妇。”说完便转身走了。郑板桥的非同寻常,还在于他跟那些儒家佩克斯涅夫476式的伪君子不一样,他受不了对人民征收的苛税。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一年收成不好,他便恳求州官救济穷人,这激怒了州官。因此,他便告病假回乡。郑板桥的诗歌运用最朴实的语言,以对穷人和郁闷之人怀有极大的感情而见长。他的诗要是译得好的话,要比这些家书更能生动地展现出他的伟大心灵。他画的竹子和兰花特别著名。

在他为自己诗歌撰写的前言中,他说书中包含了他所有希望发表的东西。“要是在吾身后,有人以吾之名发表之,收录吾对友人之责和社交场合的废言,吾要变作鬼,敲碎他的脑壳。”

总共仅有十六封家书。我略去了第三、四、九、十一和十二封家书,还有第十三封家书的第二后记以及第十六封家书的第一部分,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不易理解他对中国作家和历史人物的批评观点。这些家书中最好的部分是他对待侍仆和穷邻居孩子的态度。这些是精神慈善的定论(尤见第十三、十四封家书)。

《板桥家书》

林语堂英译

一、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477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辄曰:“彼何人也,反在霄汉;我何人也,反在泥涂。天道不可凭,人事不可问!”嗟乎!不知此正所谓天道人事也。天道福善祸淫,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理也,庸何伤?天道循环倚伏,彼祖宗贫贱,今当富贵,尔祖宗富贵,今当贫贱,理也,又何伤?天道如此,人事即在其中矣。

愚兄为秀才时,检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若事事预留把柄,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

二、焦山读书寄四弟墨

僧人遍满天下,不是西域送来的。即吾中国之父兄子弟,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也。削去头发便是他,留起头发还是我。怒眉嗔目,叱为异端而深恶痛绝之,亦觉太过。佛自周昭王478时下生,迄于灭度,足迹未尝履中国土。后八百年而有汉明帝479,说谎说梦,惹出这场事来,佛实不闻不晓。今不责明帝,而齐声骂佛,佛何辜乎?况自昌黎辟佛以来,孔道大明,佛焰渐息,帝王卿相,一遵“六经”、“四子”之书,以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此时而犹言辟佛,亦如同嚼蜡而已。和尚是佛之罪人,杀盗淫妄,贪婪势利,无复明心见性之规。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无复守先待后之意。秀才骂和尚,和尚亦骂秀才。语云:“各人自扫阶前雪,莫管他家屋瓦霜。”老弟以为然否?偶有所触,书以寄汝,并示无方师一笑也。

五、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

郝家庄有墓田一块,价十二两,先君曾欲买置,因有无主孤坟一座,必须刨去。先君曰:“嗟乎!岂有掘人之冢以自立其冢者乎!”遂去之。但吾家不买,必有他人买者,此冢仍然不保。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买以葬吾夫妇。即留此孤坟,以为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孙,永永不废,岂非先君忠厚之义而又深之乎!夫堪舆家言,亦何足信。吾辈存心,须刻刻去浇存厚,虽有恶风水,必变为善地,此理断可信也。后世子孙,清明上冢,亦祭此墓,卮酒、只鸡、盂饭、纸钱百陌,著为例。

六、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至于缺厄欹危之处,亦往往得人之力。好骂人,尤好骂秀才。细细想来,秀才受病,只是推廓不开,他若推廓得开,又不是秀才了。且专骂秀才,亦是冤屈,而今世上哪个是推廓得开的?年老身孤,当慎口过。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东坡以此受病480,况板桥乎!老弟亦当时时劝我。

七、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得风水力,成进士481,作宦数年无恙。是众人之富贵福泽,我一人夺之也,于心安乎?不安乎?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执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骐驎小叔祖亦安在?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以相连续,此后便好来往。徐宗于、陆白义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征逐者也。犹忆谈文古庙中,破廊败叶飕飕,至二三鼓不去;或又骑石狮子脊背上,论兵起舞,纵言天下事。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凡人于文章学问,辄自谓己长,科名唾手而得,不知俱是徼幸。设我至今不第,又何处叫屈来?岂得以此骄倨朋友!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赒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愚兄更不必琐琐矣。

八、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

吾弟所卖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傍,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若得制钱五十千,便可买地一大段,他日结茅有在矣。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碎砖铺曲径一条,以达二门。其内茅屋二间,一间坐客,一间作房,贮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董茶具其中,为良朋好友、后生小子论文赋诗之所。其后住家,主屋三间,厨屋二间,奴子屋一间,共八间。俱用草苫,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482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

或曰: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十、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箩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483。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吾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我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挨人笑骂。

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

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

十三、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愉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缊而出。上帝亦心心之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唯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奈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书后又一纸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辗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頮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

十四、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殍乞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着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即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笑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十五、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

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曰: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十六、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余闲作为枯木竹石,不害也。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设以房、杜、姚、宋在前,韩、范、富、欧阳在后,484而以二子厕乎其间,吾不知其居何等而立何地矣!门馆才情,游客伎俩,只合剪树枝、造亭榭、辨古玩、斗茗茶,为扫除小吏作头目而已,何足数哉!何足数哉!愚兄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古人云:“诸葛君真名士。”名士二字,是诸葛才当受得起。近日写字作画,满街都是名士,岂不令诸葛怀羞,高人齿冷?

鲁迅醒世语

序言

讨论或评价一位1936年才去世的当代作家不容易,但谈论上帝更难。而对当今中国的左翼作家而言,鲁迅就是上帝。要是鲁迅的魂灵有知的话,他对这一地位是否感到高兴,对熟悉鲁迅高度复杂思想的人而言,这可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不管怎么说,他讲了这样一句警世语:“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成了傀儡了。”我想,用英语讨论一个中国上帝根本无甚害处,因为这位上帝不懂英语。在《中国的智慧》这本集子中收录鲁迅的一个短集,理由非常明显,因为他是中国文化中最辛辣的讽刺作家之一,连这么一篇短短的选文就可以表明现代中国的心态和气质。在鲁迅短小精悍的醒世语背后,可以一窥中国在反抗过去的斗争中透现出来的巨大精神和心理波澜。鲁迅代表着反抗文学,而这本身就是生命的迹象。

在下面的选文中,我没有抽取他对无产阶级文学和阶级斗争的直接论述,因为了解苏联思想的西方学生对此相当熟悉,因而我更为关注在他的生活警言方面。也不能忘记的是,他在读者身上产生的魅力是因为他的风格、辛辣的讥讽和偶尔的睿智。而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旗手,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论述、他不断的反抗呐喊以及他不折不扣的马克思文学功能观都被人迫切地、毫无批判地被尊奉为圣经。他的中国文化观似乎浅薄且不健康,尤其是在那场洞开了左翼人的视野,使其看到中国古代理想的内心力量的五年战争之后,更因如此;鲁迅把古书称为毒药,不让他们去碰,一个激进年轻的中国愿意接受他的话,必须把这些视为反抗时代的必要阶段。在它背后,人们看到一种令人心痛的悔恨精神,最好之处是,看到了一股毫无疑问的改革热情。毕竟,中国在接受现代世界过程时有点儿平和懒散。由于这个缘故,鲁迅把自己全部的恶毒话语都指向了那些保留中国民族遗产的人,因为正如在现实环境中看到的那样,正是这些人妨碍了改革之路。然而,战争和迁移内陆正在向年轻的中国灌输古代中国之事,其方式是“批评家”和“讽刺家”做不到的。因为中国的农民力量无疑正是儒家道德的力量。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我总是认为,他看到或想象自己面孔青肿、脚步踉跄时是最快乐的时候。正是他毫不妥协、富有挑战的战斗精神才如此使读者感受到他的魅力,因为公众总是热爱一个好战士。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时,曾看到一头猪正用背蹭一棵与爱情和浪漫有关联的大树,他便忍不住蹲下来要打那头猪。一位朋友问他为何如此,他也不解释。下面是他写作风格和个人精神的特点:“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使我的饮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的好世界上多留一点缺陷。……”

以下是鲁迅的典型风格:

“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上,歇一会儿,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来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料定他并不知道的。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他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他吃。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也咬它一口。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但我也并未遇到全是荆棘毫无可走的地方过,不知道是否世上本无所谓穷途,还是我幸而没有遇着。”

“鲁迅”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周树人。正是因为与其说他是“文人”,倒不如说他是战士,因而在读他的著述时,人们不断会嗅到血腥、炮火、汗水和眼泪。正如德国诗人海涅(1797-1856)一样,他的棺中应该放上一把剑,勿放笔。他的思想结构相当简单:所有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都是腐臭有毒的,卢卡斯基关于文学的所有说法都是完美的。他建议中国青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他把中国古书比作“毒草”或“砒霜”,说读这些书让他困乏。他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他提倡废除中文写作,相信“中国文法的欧化”,赞成模仿外国语法。他敦促年轻人崇拜达尔文和易卜生,而不是孔子和关羽,祭祀阿波罗,而不是瘟神。这些思想令人难以置信地幼稚,看不出来是东方或是西方的东西。这些思想受到非常严肃地对待,“左翼教授们”建议中国青年不要读中国古书,而他们自己却偷偷去读来提高自己的风格,就像知晓怎样对待砒霜的药师们,这是确凿的事实。这种自我欺骗今天正在上演。然而,中国需要一个像鲁迅这样的人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从四千年来的自负、懒散和积累下来的沉睡中唤醒起来。也许,中国仍需更多的鲁迅。但是倾听鲁迅并接受他的思想的年轻中国是这样的中国:不再自负,而是谦卑并渴望从西方学习。谦卑是智慧的肇始。

鲁迅醒世语

林语堂英译

1.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2.与名士交谈,最好是偶尔装做不懂的样子。你要是懂得太少,就会被人瞧不起;你要是懂得太多,就会遭人嫌;你要是偶尔地不懂,那就再好不过了。

3.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4.被我自己所讨厌的人们所讨厌的人,我有时会觉得他就是好人物。

5.耶稣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钻针眼要难得多,他得通过客西马尼485。如今,西方的富人崇拜耶稣,穷人得通过客西马尼。

6.资产阶级爱听丑闻,尤其是他们认识的人的丑闻。

7.称为神的和称为魔的战斗了,并非争夺天国,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所以无论谁胜,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

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所谓“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时日。

10.知晓很多话题的人容易浅薄,只知一个话题的人容易固执。

11.女人具有母亲的天性和孩童的天性,而没有妻子的天性。女人的妻子天性是她的母亲天性和孩童天性的结合。

12.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13.我原以为被判死刑或监禁的人是因为有罪,如今才知道他有罪是因为他遭人嫌。

14.我所憎恶的太多了,应该自己也得到憎恶,这才还有点像活在人间。

15.义和团运动时期,天津有一个恶棍,为人扛件行李总是索要两个铜板。即便行李很轻,他也要两个铜板。即便人家不想让他扛,他还是要两个铜板。这个恶棍的行为可恶,但他执着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要求女权亦是如此,要是有人说,“这过时了”。你会说,“我要女权”。要是有人说,“这不值得”。你还会说,“我要女权”。要是有人说,“别着急。等经济体制变了,一切都会好了”。你的回答还是,“我要女权”。

16.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17.中国人的对付鬼神,凶恶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类,老实一点的就要欺侮,例如对于土地或灶君。待皇帝也有类似的意思。

18.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般,使你随时能“碰”。愿与这些壁相碰而不觉得疼的人胜利。

19.我常常认为该把新法律用于新人,旧法律用于旧人。满族王朝的旧官们要是犯了法,我们该用板子打他们的屁股。

20.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

21.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22.那些懂旧文学的人偏爱一个办法。引进一个新思想,他们称之为“异端”,要竭尽全力消除之。这个新思想经过努力抗争,终于赢得一席之地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个思想跟孔夫子的教导一样”。他们反对一切舶来品,说这会“把中国人变成野蛮人”。然而,这些野蛮人成为中国的统治者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野蛮人”也是黄帝的子孙。

23.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人。

24.中国人上了台,确保别人对他毫无办法时……就成了独裁者,中庸对他们毫无用处。他们开始谈论“中庸”时,是知晓自己需要平庸。他们倒霉时,就开始说“命运”。就连做了奴才也很心满意足,发现自己与天地完全和谐。

25.谁说中国人不善于改变呢?每一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不过并非将自己变得合于新事物,乃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于自己而已。

26.中国一度反对佛教。然而,(宋)理学家开始谈论沉思冥想,和尚开始写诗,这时候,发现“三大教出自一源”的时机便成熟了。

27.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

28.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相传三皇五帝时的遗书),百宋千元(清代藏书家所藏宋版元版的古籍),天球河图(相传古雍州所产的美玉和相传伏羲时龙马从黄河负出的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29.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崇拜达尔文易卜生;与其牺牲与瘟将军五道神,还不如牺牲于Apollo。

30.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男人扮女人的最佳之处是台下的男人看到男人在扮女人,而台下的女人则看到女人被男人扮。

31.谈论和写作是失败者的标记。与邪恶势力斗争的人没有时间做这些,成功人士则沉默不语。

32.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33.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是不要衰老、腐败就好。

34.人的灵魂的最大判官同时也是它的辩护者。坐在审判席上的判官历数灵魂犯下的罪行,而辩护者则竭尽全力美化灵魂的优点。判官暴露灵魂的肮脏,辩护者显露肮脏中的美好。用这种办法,可以把人的灵魂深处揭示出来。

35.先前的文学,就像观看大火从地下喷出;当今的文学,作家自身被火烤了,自己肯定会深刻地感受到。他要是深刻感受到了,注定是要参加社会斗争的。

百句谚语

序言

下面收集的谚语选自于一本廉价的“流行”书。该书为一位无名氏所著,这位作者太没名气了,签名也不让人有什么神秘感。书中有游戏、谜语、笑话、怪诗和逸事。书名叫《一夕谈》,是一位“啧啧先生”所著,“呸呸先生”修订。从书中的证据来看,似乎写于十七世纪。

因而非常有必要先说几句这位啧啧先生的崇高德行。啧啧先生只是继承了民间文学智慧的传统,像本杰明·弗兰克林一样,自己创作了一些极棒的谚语。这些谚语的背后是老子的精妙和深邃,孔子的常识、韩非子的精明务实,杨朱强烈的愤世嫉俗,佛家和尚的超俗宽广和中国诗人的温柔快乐论,在精神上交织一起,代表着中国各个时代的智慧。这些谚语似乎让我们透过一位中国学者小屋的窗口一窥现实生活。因为中国早些时期的文学始于一种对道德寓意的惊人喜爱(见《左传》和《战国策》)。几百年来,每位学者都乐意把道德真理记下来,或者对之赋予全新的诠释,不管这一真理从前被人多么频繁地评注过。一种意义上,中国文学里撒满了谚语和道德格言。尤其从宋朝开始,相当多的作家开始有意识地撰写人性和人类生活的警句书籍和评述。这些警句受到佛教观念的深化和唐诗的锤炼,表现出了一种形式和表达上的独特雅致,带有诗文措辞的一切精妙。十六、十七世纪是所谓小品或随笔这种文体的黄金时代,陈继儒、屠隆、张潮等文人突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之作。我在《生活的艺术》中已经翻译了《张潮的警句》(约为原书的一半),现在的这些则更像谚语。

我选取的这百句谚语显然非常流行,许多是从我知晓的出处挑选出来的。但这些谚语也以另一种独特的意义流行。它们代表着在中国家庭里总是可以见到的对幅上的常见内容,类似于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人家里常常在客厅或卧室里悬挂《圣经》箴言的习俗。换言之,这些是中国人称其为佳句的俗语,他们打心眼里本能地赞同。有些已经用作了对幅,而且几乎所有这些谚语都可用作此类目的。几乎所有这些谚语都以对偶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在“唐诗”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其中,八行诗句的中间四行必须是两个对偶的形式。优美的诗行应该是流行的,因为像谚语一样,除了思想之外,每一行完美的诗句还应拥有旋律以及逼真的表述。

因此,在一本游戏、谜语和玩笑的廉价书里看到这样的崇高德行谚语,着实令人感到非常独特,但并非不可理解。如今,人们要是在《纽约世界电讯》年历上看到这样的谚语,会感到奇怪。但在《穷理查德年历》上看到这些内容,一点没必要感到吃惊。这就是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的区别,简朴智慧的世界与考证确凿、系统罗列、索引清楚、绝对正确的神圣事实的世界的区别。这些事实是我们今天的上帝,几乎是我们拥有的全部。

这些箴言中往往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意味,但这不算是一个过失。一位理想主义者变得不再拥有理想主义了,他对社会是一个危险。但玩世不恭者抛掉了玩世不恭,他就是地球上最善良的人之一。读了这些谚语,诸位可以更好地欣赏游戏、玩笑和谜语。

百句谚语

林语堂英译

1.轻易相识的男女是廉价的情人,容易结交的朋友不是终生朋友。

2.拥有心态平和而不极端,会加深平和的感觉;享受人生乐趣而不过火,会加大乐趣的滋味。

3.桑蚕作茧留在里面,它是在作茧自缚;蜘蛛织网待在外面,它获得身心自由。

4.聪明的人用眼睛说话,浅薄之人用耳朵听话。

5.忍小辱,免大辱;吃小亏,免大亏。交往交易,失必有得。

6.英雄有铁石心肠和冰冷面孔,美人有如花容貌和香甜笑容。同样为人,行为不同。

7.天才加上慢脾气,成就伟人物;指挥加上平和心,成就真智慧。

8.要是武士不摆军人的架势,学者无有学究的迂腐,名山隐士没有云雾的感觉,和尚不带香坛的味道,这个世界就完美之极了。

9.不要向狰狞沉默之人敞开胸膛,在饶舌傻瓜面前说话要当心。

10.不要对失败者大谈成功,成功不要忘记以前的失败。

11.避开小人,但不要与他为敌;接近君子,但不要对他唯唯诺诺。

12.对社会无用而摆出一副愤世嫉俗的面孔,此人怕见真英雄;无能而要坐高位,此人在平庸之友中才安全。

13.头脑成为身体奴隶的人就像笨重缓慢的牛马,身体牺牲给名望的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野鸡野鹅。

14.真正的英雄坚定自己的本性,控制自己的情感;模仿者炫耀自己的才能,动辄大发雷霆。

15.喜欢用文章骂人的人就像一个女巫婆,喜欢用文章阿谀奉承的人就像一个算卦人。

16.古人把自己的过失归罪于天,今人则归罪于地,这就是他们换祖宗坟地的缘故。

17.私家花园应有质朴的野味;它要是只是雍容华贵的耀眼,其俗气会把人憋死。

18.谁都难免阿谀奉承,因而奉承之术肯定不同;敲诈勒索之辈数不胜数,因而流言蜚语难以阻挡。

19.世界是一座大旅店,不要专找静谧的休憩之地。所有的人都是你的亲戚,因而期待他们带来的麻烦。

20.让爱持续很长时间最难,因而爱得炽烈之人最终被治愈了爱;人性是永恒的,因而遵循天性之人最终保有了本性。

21.病床之前方显健康之福,失去和平之时方显和谐家庭之福。

22.人都有缺钱的时候。认识不到贫苦的意义,也是富有之人和成功人士的过失。而且,穷人多英雄,应该做的事是睁大眼睛,敞开胸怀。

23.节俭是正直的辅助,忠诚使人拥有稳健的性格。

24.承受恐惧之人的侮辱,算不上真有耐心;承受不惧之人的侮辱,才算真正有耐心。

25.不会享受快乐时光的人,终究算不上幸运;谁能感受到至上快乐,就是真正有修养的学者。

26.看透名利财富,获得小休息;参透生生死死,获得大安息。

27.不在浪头上游水,风暴就打不到你的胸膛。

28.以成为喜,以败为苦,是环境的产物。这样的人如何成为自己的主宰?

29.愚蠢使人避免错误,悠闲给人许多特权。

30.灾难源于仇恨,好运来自善心。

31.像积累财富一样积累知识,像寻求官衔荣耀一样寻求道德善,像呵护妻儿一样爱护父母,像关心你自己的官职一样关心国家。

32.目光短浅之人心胸不会开阔,精神狭隘之人不可能轻松迈大步。

33.给我物品,损伤我的精神;给我名望,戕害我的生命。

34.不要因小小的争吵而对近亲冷淡,不要因最近的争执而忘记从前的善行。

35.心满意足地自负的时候,会讲不真实的话;极为生气发怒的时候,会讲出冒犯礼貌的话语。

36.行为坚定,性情从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7.上帝让我倒霉,我以慷慨之心面对之。上帝让我劳作,我以随和之心面对之。上帝给我考验和逆境,我以大道理解之。

38.富裕时不节俭,短缺时就后悔;少年不读书,老大徒伤悲;酒醉时胡说八道,酒醒时后悔莫及;健康时不知道休息,病在床头方觉悔。

39.喜欢传播秘密之人,不该把秘密告诉他;喜欢批评之人,不能把事交付他。

40.让大脑忙着成就事情,把心胸放开理解事情。

41.贫士若不能以钱财助人,偶尔用一两句忠言把人从愚昧状态中唤醒,或是使人摆脱麻烦,这也是一种美德。

42.真正有才能之人当面显示自己的才能,快乐之人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

43.谦卑是好事,然而过分谦卑近乎于不老实;沉默是美德,但不该有的沉默属于欺诈行为。

44.行恶而恐人知,此为恶中尚有善种;为善而急于为人所知,此乃善中仍有恶根。

45.不自尊之人会招来耻辱,不留意自身之人会导致灾难,不自满之人将会发展,不肯定自己正确之人会学到很多东西。

46.人不该错过生病的滋味,也不该错过贫困的体验。

47.听到虚假的流言蜚语就生气,此人会惹人说三道四;听到好话就欢天喜地,此人会引来阿谀奉承之辈。

48.有时想想生病的时候,人的世俗野心就小了些;有时想想死亡的事情,人的宗教情愫就会变丰富了些。

49.大危机或困难之时,可以看到人的境界;好运或灾难之时,可以看到人的心灵的伟大渺小;满意或生气之时,可以看到人的涵养程度;在接受或拒绝行动进程之时,可以看到人的判断力。

50.上帝要给人灾难时,要先给此人一点好运气,让他得意扬扬,看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对待之;上帝要给人恩赐时,要先给此人一点灾难,看他能否正确看待之。

51.才能通过个人力量而提高,性格通过意志而坚强。

52.吵闹之人缺乏平静的判断力,羞怯之人没有优越感,放纵欲望之人不会有慷慨行为,饶舌之人没有稳健的大脑,英勇无畏的人高雅不起来。

53.善于判断之人通过其所见纠正其所闻,不善于判断之人通过其所闻弄糟了其所见。

54.聪明之人常常担忧,忠实之人常常工作过头。

55.伪君子的哭泣使人相信他,女人和懦夫的哭泣使人对他们产生同情。

56.用容貌挑逗的女子不贞洁,用知识调情的学者不诚实。

57.小人谋划伤害君子,心肠凶残,精心谋划,行动坚定,因此君子在劫难逃。君子打算惩罚小人,心肠善良,计划不周,不走极端,因而他自己往往成为受害者。

58.积累财富者,物质富有,精神贫瘠;知足常乐者,物质贫瘠,精神富有。

59.富人的美德是给予,穷人的美德是不乞讨,位居高位之人的美德是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下人,位居低位的人的美德是能够参透生活。

60.只要双方悔过,没有解决不了的争吵;只要双方相互吸引,没有结不成的友谊;只要双方都发脾气,厄运在所难免。

61.大吹大擂的人不忠实,油嘴滑舌的人不老实。

62.骄傲的精神、骑士的精神和美丽的精神充满香气,即便它们的骨头已经腐烂;冷静超脱的话语、睿智的话语和魅力的话语很有分量,尽管它们的容器很小。

63.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写到快乐,使人跳舞;写到悲伤,使人哭泣;写到隐退,使人超脱;写到爱情,使人温柔;写到危险,使人发抖;写到制怒,使人谨慎;写到愤慨,使人把手放在剑上;写到激励行动,使人放下笔;写到高处,使人高耸入云;写到低处,使人滚落山崖。文学摇晃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头晕目眩,但这些跟添枝加叶毫无关系。

64.在所有美好的东西中,只有学习是不带邪恶的美好东西;热爱山水是不带邪恶的美好东西;欣赏月亮、微风、花儿和竹子是不带邪恶的美好东西;坐得笔直,沉默不语,是不带邪恶的美好东西。

65.美酒消愁,最好是在微醉的时候;心情放松地吟诗,最好的诗行则不请自来。

66.居住山中有四条规则:树木不排行,岩石不归类,住房不豪华,人心不雕琢。

67.应该看水中花影、月下竹影和门屏后的美人影子。

68.悠闲不能强调效果。追求奇装异服、异国食物以及日常器皿的质量,这是追求悠闲的不洁和腐败之虫。

69.待在山里是一件美事,但最轻微的超脱把它变成了集市;欣赏古画是高雅的嗜好,但最轻微的占有欲把人变成了商贾;美酒诗歌提供了快乐机会,但最轻微的失去自由把它们变成了地狱;慷慨热情是一种宽宏大量的习惯,但周围要满是庸人,则又像陷入了苦海。

70.要是有人收藏了上万珍本书,用珍贵的锦缎捆扎,用罕见的香熏使其充满芳香,而他本人住在苇席遮挡的土房子里,纸糊的窗子土泥墙,一辈子穿着简朴的棉衣,那可以说这人是世上罕见之人。

71.把对个人的憎恶隐藏在酒杯里,把对人类的同情隐藏在诗歌中。

72.在我们的浮生之中,太阳和月亮就像子弹一样呼啸穿梭而过;只有睡眠担得起我们寿命的延长。各种事务像厚厚的灰尘一样四处飘荡,侵蚀着我们的生命;只有睡眠才可解决燃眉之急。每天从早到晚的大鱼大肉,使我们的食欲全无;只有睡眠提供了短暂斋戒的机会。纷争和冲突打搅了我们的和平;只有睡眠才为我们恢复了短暂的黄金时代。至于在睡眠中看到新奇的东西,譬如到外国旅游,没有双腿也能走路,没有翅膀也能飞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仙境。

73.走访名山就像读珍本书一样,要是累了,一次就走几步,心情好的时候走几百英里。不要按照行程表,而是在赏心悦目的地方停留。

74.雪后去看李子花,下霜时去赏菊花,下雨时来照料兰花,风中倾听竹叶摇动,这些是质朴之人的悠闲之乐,对学者们也是最具意义的时刻。

75.茶泡好了,香炉散发出了幽香,友人来访,真是一种快乐;鸟儿啁啾,花瓣飘落,即使独居的灵魂也会感到满足。

76.手捧书,燃着香,此刻尘世俗务都已履行。窗外,花瓣坠落,月亮爬上了松树梢,突然寺庙钟声响起。推开窗子,看到银河,此景胜于白昼。

77.房子不独处,思想不会走远;面孔没有悲哀的神色,思绪不会很深。

78.关上房门,生活闲散,一年到头与散发着霉味的书籍相处;偶遇老友,高谈阔论,一直聊到深夜。

79.他们说醉汉身上有魔鬼,诗人身上有鬼魂;我想这些人完全掌握了自己,神灵移动时,他们给它们完全的自由。

80.春天,乘坐一叶小舟,顺着小溪漂流,即使最俗的人也会感到自由解放;一个人雨夜喝着酒,倾听着外面的雨声,即使最顽强的心灵也会感动。

81.我们该把宇宙的微风和闪亮的月光抛向何处?抛在酒杯和诗袋里。我们该怎样摆脱不断变化的情感?关上房门,高枕无忧。

82.有时,飘着零星小雨,栽竹子;关上大门,悠闲地照料花儿;拿起笔来,悠闲地寻找从前文章的错误;汲取春天的水,泡几坛应季茶。

83.零星小雨中,悠闲地翻开一本书;迎着微风,独自演奏弦乐。

84.只观花开花败,休论他人好坏。

85.路上红尘,河里白沫,绕着南城飘动;万花中皎洁的月光,松树中清淡的微风,别忘了在北房里好好小憩一番。

86.住在山里比住在城里有八大好处:无严格的传统,无陌生来访者,无酒肉烂醉,无争财之斗,无须考虑人心的奸诈,无是非的争争吵吵,无人催着索要文稿,没有对官方的流言蜚语。

87.雨停了,空气清新,事务很少,心绪安静,倾听邻居的笛声追着清淡的白云和渺茫的小雨,余音缭绕,每个音符似乎都停留下来渗透到你的灵魂之中。

88.野天鹅在空中鸣叫,山云触到了塔顶,千山招呼着雨儿,躺在沙发上午睡,梦里也有吟诗。

89.宁可被世人嘲笑,也不能被造物主愚弄;宁可被君子打搅,也不与小人为伍。

90.我们要是真能赋予自己财富和贫困,那么上帝就控制不了;我们的幸福和失望要是看别人怎么说,那么制造流言蜚语的人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91.贫困并不是耻辱。耻辱在于没有雄心的贫困;卑微的地位并不是蔑视的原因。蔑视属于位居卑微地位而无能力之人;年老并不是遗憾的原因,遗憾人老了,白活一生。死亡并非悲伤的原因,悲伤一个人去世了,而对世界没什么贡献。

92.只要我有两条腿,只要我有一双眼,无论走到何处,我都是山川风雨的主人。

93.无论何时做事,都要让朋友没有遗憾,让敌人没有快乐。

94.一种本领使人有谋生手段,能力太多使人成为奴隶。

95.诗歌带来精神的愉悦,美酒带来灵魂的愉悦。如果因写诗而妒忌名望,因喝酒而陷入醉醺醺的聚会,这两者怎会取悦精神或灵魂?

96.嘴里不要谈论随心所欲的看法,眼角上不要挂着悲伤,这是人的仙境;在该栽花植竹的地方栽花植竹,养鱼与家禽以嗜己好,这是住在山里的经济学。

97.观赏美人就像观赏美丽的云彩一样,人的世俗情感就会淡些;倾听笛子的歌声就像倾听流水的声音,那有什么害处呢?

98.金钱有时候可以挡住麻烦,金钱太多则会滋生麻烦。

99.愚蠢的儿子败不了家,败家的是聪明的儿子。

100.英雄可能愿意失去世界,但不愿意失去自己的爱妾和骏马。

主要参考书目

1.《尚书译注》,李民,王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0

2.《孟子解读》,王其俊著,泰山出版社,济南,2004

3.《墨子校释》,王焕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1984

4.《中庸》,徐超今译,何百华英译,《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编,济南,1992

5.《诗经全译注》,樊树云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2003

6.《孟姜女万里寻夫集》,路工编,上海出版公司,上海,1955

7.《浮生六记》,(清)沈复著,俞平伯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北京

8.《林语堂文选》,张明高、范桥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0

9.《列子译注》,王力波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2003

10.《中国古代十大志怪小说赏析》,叶桂刚、王贵元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北京,1992

11.《郑板桥家书评点》,陈书良、周柳燕评点,岳麓书社,长沙,2004

[1]温德尔·威尔基(Wendell Lewis Wilkie,1892-1944),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1940),曾任纽约市联邦与南方公司律师(1929-1933)、总经理(1933-194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鼓吹战后国际合作,著有《天下一家》。

[2]怀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一译“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与B.Russell合著《数学原理》,移居美国后曾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1924-1936),著有《科学与现代世界》《过程与实在》等。

[3]汉尼拔(前247—前183或前182),迦太基统帅,率大军远征意大利(前218),从而发动第二次布匿战争,曾三次重创罗马军队,终因缺乏后援而撤离意大利(前203),后多次被罗马军击败,服毒自杀。

[4]沃森(1879—1958,一译“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著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异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等。

[5]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英国汉学家、汉语和日语翻译家,译作有《汉诗170首》《日本诗歌》、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等,还著有《中国画研究引论》《敦煌民歌及故事集》等。

[6]玄:该字等同于“神秘的”和“神秘主义”。道教也叫做玄教,即“神秘宗教”。

[7]“妙”也可译为“essence(精髓)”,意为“奇妙”、“终极”、“逻辑上不可知”、“以太”或“神秘真理”。

[8]从政不尚贤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9]“虚心”在中文里意为“开放的心胸”或“谦卑”,是有修养的君子的标志。在《道德经》中,“虚”与“实”分别用来指“谦卑”和“骄傲”。

[10]“为”在本书中通常用来指“干涉”。“无为”实际上意为“不干涉”,与“放任主义”一词对应。

[11]冲:“虚”、“适度”、“无形”、“充满空间”。另译“chung”,“道为空器”。

[12]自然主义学说,圣人通常达至天地的公正和冷漠无情。

[13]中:人的原始本性。“守中”是道家重要的信条。

[14]谷犹如橐龠,是道家“虚”的一种象征。

[15]阴的法则,消极、接受、静止。

[16]用天地之法则,“不勤”而成就。

[17]通过转化而赋予他者生命。

[18]在老子学说中,“盈”——“实”或“溢至边缘”——的思想与骄傲连在一起,被认为是“虚”或“谦卑”的对立面,因为成功中蕴涵着溃败的种子。

[19]整章都押韵。

[20]重要的道教用语。

[21]婴儿为天真之象征,在《庄子》里也常见到这一意象。有时使用“初生牛犊”的意象。

[22]阴是接受、被动、静止的。

[23]本节全部押韵。

[24]字面意义,意为“使人警觉”。

[25]这儿“腹”指的是内在自我,无意识、本能;“目”指的是外部自我或感欲世界。

[26]阐释为“生死”。庄子的文本证实了这一阐释。

[27]字面意思为“身体”。

[28]耶稣会学者认为这三个字的发音跟希伯来词语“Jahve”的发音有着有趣的巧合。

[29]“纪”一字意为“传统的主体”、“体系”,也作“纪律”解。

[30]另一古文本,“统治者”。

[31]敦:厚实如坚实的家具,与人最初的朴素联系在一起,反义词为“薄”,与狡猾、过于修辞和世故联系在一起。

[32]“朴”是道家重要的概念,指人的不加修凿、不加装饰和自然的善和诚实。一般用来指心灵和生活的简朴与朴素。

[33]混,即为“混浊”,“容易混合”,因而“随和”、“不特别”。道家智慧:大智若愚。

[34]自我满足,自骄。

[35]虚:空,无。但在实际使用时,这种“空”正是“谦卑”之意。“谦卑”和“宁静”都是重要的道家思想。

[36]常:恒常,生衰之法则,对立之必要变化,可以阐释为“自然之普遍法则”或“人的内在法则”,性命之常,二者本质上相似。

[37]全:可能的译文是“cosmopolitan”,即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38]天:上天或自然。这儿的“天”和下行的道显然是用作形容词,因此译为“乃”。“实”通常译为“自然”或“自然的”。

[39]儒家重要学说,通常译为“仁慈”和“正义”。

[40]《庄子》第十章《胠箧》完全发展了第十八章和十九章的思想。

[41]素:不加装饰,不加熏陶,天生品质,简朴本我。原意为“朴素丝绸背景”,与“重叠彩画”相对应。因而,这句话意为“揭示”、“实现”素。

[4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概括了务实的道家教义。

[43]“阿”为不赞同的发音。

[44]吸乳婴儿之意象,象征着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

[45]德为道的显现。是道活跃的一面,道德准则。韦利译为“power”。

[46]显现的形式。

[47]绝对者,倏忽即逝的属性都归属之。

[48]“明”有两个意思,“明亮”和“明辨”。

[49]另一中文谚语“一生让地,不失半亩;一生让道,不落一步”。

[50]急速行进,努力奋斗,雄心勃勃。

[51]自然,字面意思为“自我如此”,“自我形式”,“本身即为如此”。

[52]字面意思是“重”,以地为法。中文里,“重”或“厚”意为“诚实”、“慷慨”,与稳靠的运气与忍耐力联系在一起。而“薄”和“轻”意为“轻浮”或“刻薄”,与不稳靠的运气相关。

[53]双关语,包含“重”这个字。

[54]四处奔走。

[55]圣人根据其才使用之。

[56]袭:使用侵略、夜攻、渗透等迂回办法进入或得到。这种思想是狡猾地利用自然法规的知识来获取最佳结果。参见庄子对之的完全阐发,尤见“文惠君之庖丁”的寓言。见第三章。

[57]资:原材料、资源,帮助,可以从中汲取益处的东西,比如一堂课。

[58]见第六章。谷或沟壑是雌性原则、接受者、被动者的象征。

[59]道德。

[60]朴:一块未经锛制的木材,是未经破坏的自然的象征。

[61]字面意思为“吹出”、“吹进”。我遵循韦利的译法,其译文把意义完全表达了出来。

[62]中文“军事”一字由两部分组成:“停止”和“武器”。中国反战主义者把它解释为反对武器,而它还意味着使用武力阻止敌人。

[63]这几句为韦利所译,无须再作改善。

[64]另可解读为“精良武器”。兵既可意为“士兵”,也可作“武器”解。

[65]这些是仪式安排。左是吉兆的象征,创造者;右是凶兆的象征,破坏者。

[66]另外一种同样好的解读为“no boasting(不吹嘘)”,“and who boasts of victory(吹嘘胜利者)”。

[67]《周礼》的五大礼仪之一。“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读起来似乎是评注给误插入了文中。证据是结论性的:(1)“偏将军”和“上将军”是整部书中唯一的年代误植,因为这些词语直到汉代以后才出现。(2)王弼所作的评注中没有本节,因此这一定是抄录者误写入了文本之中。参见第六十九章。对照《孟子》类似内容,“哀者治矣。”

[68]“名”暗示物的区分以及丧失道的最初状态。

[69]真正被比喻为江海或欲在江海之中寻求憩息的河流。

[70]字面意为“会合”。

[71]天地之象征。本章包含三字押韵行。

[72]《德经》是汉文帝统治时期(前179—前157)为《道德经》第二编所起的书名。

[73]礼:儒家社会秩序和管理的学说,其特征为礼仪。也作“殷勤、礼貌”解。

[74]文本中另一常见的替代词解读方式:“Truly, the highest prestige requires no praise.(故至誉无誉。)”除了强制性的替代词外,这一解读在上下文中没什么意义。

[75]这种精神的影响遍及各处,与自身形成障碍的肤浅活动构成对照。《庄子》(第三章)对“无有”等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

[76]因为它根据具体情况而呈现流体状。

[77]凭借道的影响。

[78]通过让人干这干那的方式。

[79]心:字面意为“心脏”。“思维”和“情感”均可由此词定义。

[80]根据《韩非子》,四肢和九窍。另外一种正统的解读是“十分之三”,但这意义不大。

[81]字面意为“不死”。

[82]从吾自身内部。该意义可能在下章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章节划分并非最初的。

[83]字面意为“厚”、“重”。

[84]“ill-omen”意为“不祥”,英译有误。

[85]心:字面意为“头脑”或“心灵”。

[86]一切都淹没在“一”中。

[87]正:正常、正直、正义;奇:反常、欺骗、吃惊。

[88]奇:“以奇用兵”中同一字,暗含有不赞同,认为以此法治国不妥。

[89]化:因德的影响而被触及、转化和“开化”。这是对“无为”的最佳解释。

[90]使用法律、法规“惩戒来消除腐败”。

[91]俭。

[92]不要管它,否则鱼会因不停翻动而变煳。

[93]取:拿下、征服、获胜。

[94]参见第六章。

[95]慈:温柔的爱(与母亲联系在一起)。

[96]俭:字面意义为“节俭”,“节省”。参见第五十九章。

[97]参见第三十一章和六十九章。

[98]主客:字面意为“主人与客人”。可以理解为通常省去了“当……时”:“吾不敢为主者,则为客。”

[99]或觉得处于这种状态,即谦卑的主观状态。这与老子的隐匿哲学完全吻合,老子的这一哲学是世上最早的此类思想。对照第四十五章“大辩若讷”等。

[100]可能指的是第六十七章的三宝。

[101]憎恨屠杀之人。参见第三十一章。俞樾的校本解读为“让者胜矣”。

[102]第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和七十五章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似。

[103]威:军事力量或权威。有时也与“神怒”联系在一起。另一种解释:“人不畏神,则神怒至。”但这种解释与上下文内容不太吻合。参见下面两章关于惩罚的无效,尤见第七十四章第一句。

[104]现已成为一句中文谚语“善有善终,恶有恶报”。

[105]注意此处与第七十三章前几句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106]强,意为“坚硬”、“强壮”和“桀骜不驯”。

[107]正如嫩枝和树干。

[108]契约中低等的标志。

[109]王弼的评注为“司失”(for pointing out faults)。

[110]许多古本中出现的一句古代引文。

[111]字面意义为“死亡”。

[112]以活了八百岁而闻名。

[113]公元前1783年。

[114]哲学家,其生平不为人知。《列子》一书被认为是后来的编纂集。参见“古代哲学家寓言”部分。

[115]大风。

[116]公元前2357年。

[117]圣王。

[118]诡辩家,庄子之友,常与之辩论。

[119]灵魂的颤抖(天籁)被比喻成森林的抖动(地籁)。

[120]字面意为“真正的主宰”。

[121]“是非”意指一般的道德判断和心理区分。“对”与“错”、“真”与“假”、“是”与“非”、“肯定”与“否定”,还有“证实”与“谴责”、“肯定”与“否认”。

[122]在庄子的时代,墨子的追随者是儒家强有力的对手。参见《墨子》选篇。

[123]可以从下一行弄明白这两句的意思。“如果把不同类别置于一体,那么类别的差异就不复存在。”

[124]成亏,字面意义为“全部”和“不足”。“全部”指的是未加破坏的道的统一体。在下文中,“成”用来指“成功”。评注者阐释为乐的“全部”只存在于寂静,一敲响一个音符,其他音符都处于暂时停止状态。辩论亦是如此:辩论时,我们强调事物的某些方面而切断了真理。

[125]参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26]参见《道德经》第五章。

[127]参见《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128]字面意义为“天宫”。

[129]庄子的名,“子”等同于“先生”。

[130]《庄子》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万物都处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之中,是“一”的不同方面。

[131]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132]字面意为“被认为是上天的儿子”。

[133]诗歌第一部分见《论语》。

[134]本章讲述的全是畸形——强调人的内部与外部对照的文学手法。

[135]著名历史人物,《论语》中的模范大臣。

[136]惠子常常谈论像物体的“坚”与“白”这类属件的本质。

[137]上述这些历史人物或半历史人物都是因反抗邪恶的世界或只是不愿意从政而失去了性命的善人,他们要么投水自戕,要么饿体而死,要么装疯卖傻。

[138]对人生的一般灵活态度。

[139]传说中的皇帝,据说他发现了阴阳变化的原则。

[140]人头兽身。

[141]河神。

[142]山神。

[143]半神话传说中的统治者,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7年。

[144]半神话传说中的统治者。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就在尧帝之前。

[145]人面鸟身的水神。

[146]商朝的一位君王,公元前1324年—公元前1266年。

[147]名剑。

[148]孔子之名。

[149]黄钟大吕是标准的调音器。

[150]曾参和史,孔子的门生。

[151]杨朱和墨子(墨翟)。

[152]从本句开始,本章这部分的风格和用词有明显变化。

[153]因其不愿服侍于新王朝。

[154]孙阳,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19年。

[155]神话传说中的统治者。

[156]公元前481年。

[157]此处年代有误,因为庄子只活到田氏家族的第九代。后来的文牍一定至少漏掉了“12”这个数字。这一证据并不足以像有些“文本批评家”所谓的那样破坏了整章。

[158]此处参照了一个故事。鲁国和赵国都向楚王献酒。一位侍从使计谋偷换了酒瓶,结果赵国被怪罪献上的是坏酒,邯郸因而被围。

[159]参见《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160]参见《道德经》第十九章。

[161]参见《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162]玄同:参见《道德经》第一章。

[163]他们都是传说中的古代统治者。

[164]对照《道德经》第八十章。

[165]参见《道德经》第十三章。

[166]老子,聃是老子的字(李聃或李耳)。“老”意为“古老”,“李”为其姓氏。

[167]夏、商、周(前2205—前222)三朝的缔造者。

[168]攻击的标志。

[169]字面意为“天”。

[170]阴、阳、风、雨、光、暗。

[171]鸿蒙在此被称为“天”。

[172]本章进一步发展“齐物论”一章的思想,包含有相对论的重要哲学概念。

[173]尾闾:传说中海底或海端的水洞。

[174]传说中三王之前的统治者。

[175]字面意为“级别或差的齐平”。

[176]此处一直到本段结束,大部分段落都押韵。

[177]夔:神话传说中的独脚兽。

[178]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句口号。

[179](诡辩派)新墨派家,生于庄子之后。这一部分一定是后者的门生添加的,接下来关于庄子的三个故事中很容易看出这一点。

[180]赵国首都。

[181]《尚书》又名《书经》,也可以单称做《书》。古人往往把《诗》《书》并称,指的就是《诗经》和《尚书》。他们在引用《尚书》的时候,通常只说“《书》曰”或“《书》云”,但现在已不诵行,《书经》的名称是由于后人把《尚书》列入儒家经典之内而来。

[182]参见《新闻史》等。

[183]关于伏生所找到的《尚书》的篇数,过去有二十九篇、二十八篇两说,争执颇多。但自从发现东汉末年石经《书序》残文以后,就确定伏生所发现的是二十八篇而不是二十九篇了。

[184]漆书是用漆写在竹简或缣帛上的书。

[185]字百诗,别号潜丘,著《古文尚书疏证》。

[186]见《古文尚书考》。

[187]见《尚书今古文注疏》。

[188]指自基督使徒以来经由历代主教的神权递传。

[189]尽管该典籍与民主无大关系,但本身作为最古老的中文写作却非常有趣。尧帝于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256年在位。尧典本身可能是几世纪后写下来的。

[190]这表明尧典并非写于尧的时代,而是此后更晚些时候,可能是公元前第二个千僖年间。据说,中国文字是由黄帝的宰相仓颉发明,这是传说中汉字的传统。最近出土的甲骨文追溯到约公元前两千年,表明已经呈现出高度的发展。

[191]帝意为“皇帝”或“统治者”。

[192]舜帝为尧的继位者,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255—前2206年。

[193]古文《尚书》在此分开,接下来是“舜典”的题名,而今文《尚书》则把整篇视为尧典。此处省去了公元497年增加的一个二十八字伪造段落。

[194]牧:字面意为“(人民的)牧羊人”。

[195]四人姓名:(可能是)猪、虎、熊和罴。

[196]长角兽。

[197]纳言:严格意义为“接受报告”。最早指统治者和人民之间沟通的官员,在以后的朝代里有不同的称呼。

[198]参见序言。

[199]这个“禹”指伟大的禹帝,他继承了舜王位,是夏朝缔造者。

[200]阎若璩试图证明整个古文《尚书》都是伪造,此处他引用《左传》的一篇类似文章,以此表明伪造的出处。同样的证据可用来证明古文《尚书》是真实的,因为《左传》明确地引用《尚书》。这是典型的阎和惠栋推理法。这篇中几乎所有文章都可追溯到古文《尚书》(《左传》《易经》《老子》《墨子》《荀子》《论语》等)中的类似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尚书》的引文。

[201]舜跟他的前任尧一样,并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王国中最有才干之人。继位制始于大禹之子。

[202]从商鞅书中引用的类似文章。

[203]《王充》中的类似文章。

[204]《左传》中的《尚书》(《夏书》)引文原文。

[205]参见《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四章。同样的思想在《荀子》、(一般说来)《易经》和《左传》中使用类似词语表述,因此老子不可能是最后的出处。老子本人也引用古语。

[206]《荀子》中的类似文章。

[207]《论语》中引文出自《尚书》。

[208]今文《尚书》集子里也有这种理智有趣的思想。

[209]另一种解释为三十天。

[210]《易经》中有类似句子。

[211]舜的邪恶父亲。类似故事的更多细节见《孟子》。

[212]用来证明古文《尚书》伪造的一个推理不好的例子。我此处引用的这个例子,惠栋和阎都不耐烦地问,要是苗被“平定”了,那为何还有后来的另一场征伐。常识可以看出,被平定的土著人定期不断反抗的情形绝非非同寻常。这类论证证明不出什么来。

[213]在本“书”中,“帝”或“统治者”指的是舜。

[214]舜帝手下的司相。

[215]像这样的思想在《尚书》中极为常见,激发了孟子的“仁政”论。孟子对《尚书》的引用程度,不妨可以说《尚书》是他民主思想的源头。他引用的文章通常在古文《尚书》中才可以见到,今文《尚书》中没有。

[216]理雅各的译文通常遵循郑康成等唐宋评注家。这些汉代评注家以及文本本身认为这种儒家阐释毫无道理。

[217]该句英译非常糟糕,且不准确。应译为“Heaven hears and sees through(the ears and eyes)of our people.Heaven expresses its disapproval through the expressed disapproval of our people”。比较孟子引用《泰誓》的几乎类似表述。

[218]根据古文《尚书》,文献在此结束。但今文《尚书》把它与另一文献放在了一起,本卷没有重现这一部分。

[219]太康帝在位期为公元前2188年—公元前2160年,他的五位兄弟起来反抗他。“批评家”从道德观出发不赞同兄弟残杀的思想,用它作为这篇“伪造”理论的论据。

[220]黄河。

[221]他们的祖父。

[222]魏超(204—273)《国语》评注的引语存于《夏书》之中,表明魏知晓这个文本。在接下来的世纪里,梅赜突然“伪造”之前就已存在,且为人所知。

[223]《淮南子》(约前178—前122)曰:“民之于国犹如城基之于城墙。”

[224]《左传》和《国语》中的引文。

[225]《战国策》中禹的言论故事。

[226]“陶唐”为尧统治的名号。

[227]阎若璩说这些歌中“押韵不够”,这一指控完全不公平。

[228]汤王(前1783—前1754在位),商朝缔造者,此时他刚刚推翻桀(夏朝最后一位王)的统治,回到京城。在本诰中,第一次发现寻求诸王和人民的支持是著名的“天命论”。“天命”即为统治者接受上天之命,为了人民的利益统治他们。反抗的权利与对国君的忠诚这一学说相互矛盾,早期曾使儒派困惑不解,这一理论即为答案。孟子对之作了充分的发挥。

[229]韩非子引用孔子的言论。

[230]《左传》和《国语》中有类似的话语。

[231]孟子曰,统治者滥用权力,他就是天下公贼。把“下民”译为“inferior people”,为明显误译。

[232]《论语》《国语》《墨子》和《尚书》中援引的引文。汤诰(今文《尚书》)中没有见到这句话。这种情况,阎若璩认为汤没有讲这句话,但它仍可能是记载在佚失的文本,不在目前的伪造本里。

[233]伊尹被嗣王的行为激怒,隐居到乡下以示抗议。嗣王悔过,前去见他。

[234]该句是《史记》中对该文献的引文。

[235]孟子讲的原话,《礼记》中对该文献的引文。

[236]中国历史的整个精神表明,只有在明智的谋士和舆论的约束之下,皇帝才不至于滥用权力。没有哪个中国人想到过使用法律的约束(宪法),那跟道德约束截然不同。因此,民主机器的发展从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政治思想的方式已经在《尚书》中得以确立。

[237]《左传》对《尚书》的援引。

[238]神的常用词“上帝”。

[239]《礼记》中类似段落。

[240]《尚书》其他地方和《诗经》的颂诗里重复了这句话,因为“指派”译为“命”。这种思想是,统治者很容易因滥用职权而失去统治的权力。

[241]“受天明命”应译作“received the clear mandate of Heaven”。

[242]《论语》中有类似的话语。

[243]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学者之间存在极大不同之处,(五或七个神龛)被拿出来作为王肃伪造该书的证据。

[244]武丁(前1324—前1266),商朝第二十位君王。

[245]傅说:商朝最好的宰相之一,也被冠以诗人美名。

[246]被孟子引用。

[247]墨子也表述了类似的思想,但措辞不同。

[248]英译应为“It is”。

[249]后来,这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信条。

[250]后来成为道家的重要思想,参见《道德经》。

[251]亦见于《左传》。现已成为成语。孙中山倡导行动,把它颠倒了过来。

[252]参见《说命上》国王所作的类似有趣类比。这句不是从引文来,似乎表明了其真实性。

[253]关于教育的著名谚语,在《列子》关于教育的章节亦可看到。

[254]孟子在另一上下文中使用的词语,表示众人面前的耻辱。

[255]伊尹(见上文)的字。“专”做“monopolize”解。

[256]公元前1122年,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周朝(前1122—前256)建立的那年。八百位王国或部落的首领联合起来推翻了邪恶的纣——商朝最后一位王。

[257]比较庄子的文章《大宗师》,其中四位朋友的交谈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258]“家长制”理论的起源。在《尚书》里也有表述,但本书没有收录。

[259]纣的另一个名字,即其异体词。

[260]孟子引用时,使用几乎完全一样的话语。

[261]《管子》引用。

[262]《国语》引用两次,《左传》引用一次。本译文不够好。字面意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或“天从人志”。

[263]《左传》和《诗经》中有类似话语。

[264]夏朝最后一位王,他同样淫荡。这是在提醒商朝人民,他们的第一位统治者也起来反抗暴君。

[265]《左传》和《论语》引用。

[266]《论语》和《墨子》引用。

[267]这一最重要的陈述为孟子所引。人民是上天的代表,人民的声音是上天的声音。因此公众舆论的重要性是任何真正统治的基础。参见《中国新闻舆论史》(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68]实际上是第二个黎明。

[269]见《孟子》(第四卷下,第三章第一节)。

[270]《左传》中引用的一句谚语。

[271]这是《尚书》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最常被人引用的。还有另外一个今文《尚书》,与之完全不同。根据同样确凿的出处,不同的论述说这个文献最初是在今文《尚书》中,也说后来在汉武帝(前140—前87)时期发现,也说公元前73年一位女子在老子的家里发现。(当然存在许多文本,但一定得摈弃焚书坑儒这种奇思乱想。)今文《尚书》已由孙星衍(1753—1818)重新恢复,但质量仍很拙劣,使得对这个文献里所有重要的引用无法解释。正因如此,此处收纳包含著名引文的古文《尚书》。

[272]公元前1121年或1120年。

[273]指诏公和聃公。

[274]周公,武王兄弟,孔子认为他确立了周朝的政治体制和礼仪音乐的一般形式。孔子说他经常梦见周公,这意味着孔子梦想重新恢复在他那个时代已经衰败的社会秩序。

[275]王的祖先。

[276]周公要求替兄去死。

[277]字面意为“某某”,代表武王的名字。

[278]郑王,其叔公被怀疑打算攫取王位。

[279]见《诗经》同样名称的诗(本书中“古代诗歌”部分)。

[280]这个文本包括有对“天命”以及其如何从一人之手转到另一人之手的最清晰的表述。“天命论”有许多参阅,对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书经》(东方圣书,第三卷)《周书》的第14、16、18章,也是理雅各翻译的。

[281]周朝第二个君王成王(前1115—前1079),武王之子。

[282]召公。

[283]新都洛(靠近现在洛阳)非常接近被征服的殷(或商)人的地区。

[284]或商。

[285]天命的改变成为朝代变迁的约定俗成的解释。现代汉语中,“革命”一词意为“改变命令”。

[286]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通过道德范例为政思想的来源。

[287]注意到存在怀有敌意的被征服国家,看到周朝是怎样统治和团结中国几乎长达九百年,因而能够在整个中国打上其文化的烙印,这会非常有趣。

[288]这是《尚书》的最后一部文献,把该书带到了公元前628年。

[289]译为“love”(爱)和“justice”(正义)可能更好。上面是理雅各的译文,在《庄子》里,翟理思译为“charity”(慈善)和“duty”(责任)。

[290]英译应为“meat”(肉),而不应为“flesh”(人肉)。

[291]收成不好的年岁。

[292]孔子的字。

[293]《诗经》。

[294]产:财产,与下文段落同。

[295]实际为“亩”,现代的“亩”是英译“acre”(英亩)的六分之一。

[296] tsei应做“贼”解。

[297]商朝最后一位王。

[298]“陷入深水之中”,即困境。

[299]更简洁些:“有恻隐之心”。以下同。

[300]更简洁些:“恻隐之治”。

[301]基于孟子“人性善”的思想。

[302]应译为“He who has not a heart of mercy is not a man;who has not a sense of shame is not a man;who has not a sense of courtesy and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is not a man;who is without a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s not a man”。下面一段也应作类似替换。

[303]实为“伤害”。

[304]孟子的原话比英译更简短,接下来两段同样替换下来会更为明确。

[305]道:真正的教义。

[306]古代共有土地制,把一块地分成九方,中间一块是公田。

[307]应译为“In the confines of the city(where land can not be divided into nine squares)to levy a title calculated by the tax-payers”。

[308]为了祭祀。

[309]实为“亩”,即“acre”(英亩)的六分之一。

[310]更精确清楚的英译为:“When the right teachings prevail, the moral inferior serve the moral superior, and the mental inferior serve the mental superior, When the right teachings do not prevail, the small serve the big and the weak serve the strong”。

[311]指暴君纣,而非周朝。

[312]全文“赢”的替代词,读起来更顺口。

[313]孟子原话比英译更简短。字面意为“为了土地而战,死者遍及乡野;为了城市而战,死者遍及城市,这是土地吞食人肉”。

[314]更简单为“The best fighters should receive the supreme punishment”。

[315]“普通人”。

[316]“土”。

[317]“要做大事,必先不做某些事。”

[318]孩童(纯真)之心。

[319]“丈夫为妻子指靠养活之人。”

[320]读者若想看到孟子这一重要部分的更清楚的英译,应参阅《孔子的智慧》(现代图书馆)第十一章的新译文。

[321]柳条篮。

[322]假定仁义学说与人性不符,而是迫使人性成型的外部教义,而“祸仁义”。

[323]孟子谨慎地坚持认为人性与兽性不同。

[324]义,即对同胞的责任,是社会生活形成的,而仁则是天生的。但孟子坚持认为二者都是天生的,包括去做正确的事(义)的仁。

[325]尊长是主观的(天生的)。

[326]“吾(自然)爱我同类。”

[327]“若允其本性,则为善。”

[328]应译为“The heart of mercy is in all men;the sense of shame is in all men;the sense of courtey and respect is in all men;the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s in all men”。

[329]或译为“are of the same species”。

[330]更精确翻译:“The sages are those who discover what is common to our hearts”。

[331]译为“love and justice”更好。

[332]字面意为“发出啧啧声”。

[333]官薪。

[334]中文“心”有“心脏”和“思想”之意。此处指最初的善心。

[335]“儿童之放心”。

[336]本段应译为“Now in our constitution there is a higher and a lower nature, and a smaller and a greater self,0ne should not develop the lower nature at the expense of the higher, or develop the smaller self at the expense of the greater self.He who attends to his smaller self becomes a small man, and he who attends to his greater self becomes a great man”。

[337]失去。

[338]应译为“deformed”。

[339]“然饮食之人忘其大人,可谓口腹岂养其身。”

[340]“养大我者为大人,养小我者为小人。”

[341]“心的功能是思考。人思考的时候,保持心;不思考的时候,则失去其心。”

[342]“修其大我者,小我自然而来。”

[343]整节非常重要。参见本人翻译的《孔子的智慧》(现代图书馆)第十一章。

[344]“人们通常认为的高位或极大荣耀并不是真正的荣耀,因为赵孟(晋国一个权贵家族)推崇的东西,赵孟也能使其不荣耀。”

[345]“人披上声誉的衣钵,便不喜欢刺绣的长袍。”

[346]“善战胜恶,犹如水战胜火一样。”

[347]“如今行仁义之人,就像那些拿一杯水去扑灭一满车柴薪的人一样,火不熄灭,则说‘水不能胜火’。这是帮助那些不相信仁义之人。”

[348]田间杂草。

[349]“因此,上天欲使某人成就大事业,必将先烦扰其心志,劳动其筋骨,饿乏其身体,断乏其所有,使其欲行事而不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他的雄心壮志,坚强他的性格,增加他原先没有的才干。”

[350]“如果国内没有老臣忠良,国外没有天敌外患,那这个国家必亡无疑。”

[351]此处,林语堂应该指的是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卫国人。本名公孙鞅,人称卫鞅,后封于商邑,因称商鞅。公元前361年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行变法,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作了较大改革。执政十九年,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孝公死,被车裂。现存《商君书》(又称《商君》或《商子》)二十四篇。书中叙述了商鞅变法的主张,提出发展耕织、奖励军功的农战政策。

[352]梅贻宝先生把“尚同”译为“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uperior”,我个人认为不太有道理。参见下页的注释①。

[353]应译为“It can be done only by exalting the common, unified standard of right in government”。

[354]应译为“is based on unification of the standard of right”。

[355]参见本页注释①。

[356]参见上页的注释②。

[357]应译为“The emperor wi11 again gather a11 the standards of right of the world and unify them with(the will of)Heaven”。参见天志上。

[358]“仁”分别译为“benevolence”(仁慈)、“charity”(慈善)、“love”(仁爱)和“kindness”(友善)。“仁人”哲学意为儒家的“真人”,一般用法为“好、善之人”。在本篇译文中,“magnanimous”一词指“仁”。

[359]“兼爱”共分三部分,这是中部的一半,有重复。墨子从古代历史的实例出发,论证自己的观点,回应了对“兼爱”的“不实用”等批评。“兼爱”的思想与“天志”紧密相连,在墨子的整部著述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

[360]英译此处似乎丢掉了一个从句,比较下文中表达同样思想的句子。这儿正确文本为“Because others are caused to suffer more;when others are caused to suffer more, it is more inhumane and criminal”。

[361]外城。

[362]一亩等于六分之一英亩。

[363]阖闾之子(约公元前490年)。

[364]吴国国都,现在的苏州。

[365]指国家的祖先神灵。

[366]此处文本所用词为“撽遂”。其确切意义不定。

[367]墨子的众多门徒之一。

[368]参见本人《孔子的智慧》(现代图书馆)一书的长篇序言。

[369]巴特利特(John Bartlett,1820—1905),美国出版家和编辑,以编撰出版《常用妙语辞典》及《莎士比亚戏剧诗歌语词索引大全》而闻名。

[370]此处这个例子表明,古本译者具有极大责任以及揣摩文本的空间。中文原文只有两个字“耳顺”。

[371]字面只有五个字“无可无不可”。孟子后来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评述,认为孔子是一位非常灵活之人,他根据具体情况做事。必要的话,他可以为官,也可以不为官。与文中提到的其他逸民相比。孔子性格中有一种积极的冲动以及哲学意义上的与世无争。

[372]详细内容见《孔子的智慧》第二章第四节。

[373]孔子及其门生最常谈到的话题是“仁”。参见下文第六节。因此,这里有明显的错误,除非其意为孔子不愿意承认他的门生钦佩的许多人可以叫做“仁人”。

[374]二者均为不公平。

[375]在现代中国,人们认为这些神在上天面前替人说情。

[376]孔子力图恢复周朝的道德和政治制度。周公即为周朝道德统治者和政治制度缔造者的象征。

[377]指粗重而无装饰的木车。

[378]正统的解释是,子路学孔子教义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并没有精通之。我倾向于认为孔子意指子路只在外厅演奏,而不在内室,因而毕竟并非不可谅解。

[379]《礼记》第三十二章给出了更详尽的引文。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孔子的一些妙语佳句包含在《论语》之中而无上下文的情况。上述格言本身非常像法国文论家圣伯夫的言论,通过考察孔子性格上的瑕疵,似乎表明更为真实的孔子性格的概念。

[380]像这样的句子可以表明,把中文的“仁”译为“kindness”、“benevolence”、“a kind person"或“a benevolent person”是多么的不充分。

[381]因此,在儒家学说中存在四类人,孟子对此进行了清晰的辨别和全面的评论。孟子认为,奉行中庸之人为理想的人才。其次,因为这种理想人才不可得,他愿意面对杰出但古怪之人。孟子把此类人描述为“具有理想主义的豪爽奔放本性,总是说‘古人!古人!’而自身的行为却自由放纵,不隐藏过失”。

[382]“中”意为“中心的”,“庸”意为“恒常的”。整个思想表达了一个准则概念。第二、三、四、五、六节有可能最初是独立的书,后来跟其他节(第一、七、八、九、十节)合并在一起。这两部分的风格迥然相异,这也说明了从第一节的中和(central harmony)到第二节的中庸(Golden Mean)的突兀变化。

[383]这段是孔子原本的一部分,但从内容上更像评注。

[384]本节一定是从其他“古代文献”而来。孔子与哀公有许多谈话。

[385]辜把这些译为“intelligence, moral character and courage”。

[386]从本节开头,这一部分可以在《孟子》四卷上中看到。完整的谈话也可以在《孔子家语》中看到,没有紧接下来的那节。

[387]中文本中,本段自为“一章”。本段和接下来的两段全部为本人翻译,跟辜的译文不一样。

[388]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实现诚身与外在世界和谐——“诚”与“和”之间的关联。

[389]下面两段是从“二十八章”合并而来。否则,“三重”(位、德和史证)就无法理解了。

[390]写于公元前718年,是中国人对于“已失世界”的艺术表达。也许,其“目的是表明放荡淫乱关系的不贞行为”。

[391]写于公元前826年。中国女子应冲破永远守寡状态,这与贞洁的最佳理想不符。

[392]写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酒歌。

[393]写于公元前680年。“小序言”:“男子赞颂拙妻。”

[394]写于公元前718年,出自魏国王宫的后宫。

[395]写于公元前826年。作者抱怨一次失约的幽会。

[396]摘自《中国诗歌——英语韵文》,伯纳德·夸里奇,伦敦,1898。

[397]讽刺宣公和他的王后的婚姻,后者本来是与其子有着婚约的。

[398]写于公元前769年。

[399]理雅各博士的侄子把该诗译成了苏格兰英语。

[400]讽刺一位女王公开的厚颜无耻。

[401]最出色、最直接的讽刺诗之一。我冒昧换下了每节结尾的两行译文。理雅各博士改译了此处。

[402]诗人打算离开他的国家魏国。

[403]写于公元前1113年,武王的兄弟周公所作。武王去世,他的小儿子继位。他的两位兄弟谋反。周公帮助他与叛乱者作战三年。周公这首诗把试图破坏王国的反叛者比做猫头鹰。

[404]《诗序》:“春籍田而祈社稷。”这首颂诗描述的是春天国王举行亲犁仪式,在祭坛上祭祀社(土地神)和稷(五谷之神),祈祷富足丰年。

[405]这首诗对宗庙里的祭祀和节日仪式及其与农事关系进行了诗意描述。

[406]屈原已被王宫放逐了九年。这时,他非常绝望,恐魂离体,性命将终。诗歌《大招》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人呼吁灵魂不要离开他。

[407]竖琴。

[408]禹、汤王和文王,古代三大公正的统治者。

[409]表明江流和船只的速度。

[410]更为表面的意思是:飘动的白云明晓游者的思绪,落日就像分别的朋友那样必须下山了。

[411]不知不觉。

[412]学者阶层。

[413]此处运用了道家语言,几乎不可译,即“forgetting the cycle or wheel of life”(忘记人世间的轮回)。

[414]来回走动。

[415]实指青海(Blue Waters)湾。

[416]女主人公在述情。

[417]暗指一位情人与心上人在桥下幽会,大水将至而他的心上人未来。他不愿离开约会地点而被大水吞没(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人,以直爽著称。古籍记载,此人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来,他却苦等。水涨也不走,终于淹死)。又暗指一位女子在一处望夫归,最终她化成了石头。

[418]山中小道。

[419]“体格健全的人死于山崩之后,才架起了木板路。”(三峡的悬崖峭壁上架设了木板路,是进入四川的入口。这情景令人想起了缅甸之路。)

[420]不要高举着金杯,对着明月白白等待。

[421]秦始皇之父,长城建造者。

[422]秦朝统治者之业。

[423] Mêng Tzu即为Mengtse(孟子)。

[424]到坟墓。

[425]显然为过时现象,一般中文读者可理解。

[426]绣有翠鸟羽毛。

[427]夫妻分离的象征。

[428]婚姻幸福的象征。

[429]海王。

[430]磕头。

[431]地上的神灵。

[432]暗指书生为新娘画眉。

[433]通常译为成双成对在水里嬉戏的鸳鸯(mandarin ducks),象征着幸福婚姻。

[434]两棵树枝节交织,也是情人结合的象征。

[435]长城的东段,位于天津东北部地区,长城在此接海。

[436]银河。

[437]为埋在地下的死者焚烧的纸钱。

[438]神:天上的神灵;鬼:地上的神灵。

[439]据《后汉书》卷四十八本传:“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恰闻。”

[440]里斯·戴维斯,《佛的诞生故事》(上),13、44。

[441]应劭的家乡,位于现在的河南。

[44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443]马里恩·罗尔夫·考克斯,《灰姑娘——三百四十五种变体》(伦敦,民间故事社团,1893)。

[444]书名为Nouvelles Rècreations et lojeux Devis。

[445]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446]此故事应发生在大约公元690年。

[447]即闻夫人,失踪之人的妻子。中文作品中以妻子娘家姓称呼之。

[448]曹娥是位姑娘,她去寻找溺水的父亲,自己也溺水身亡。据说,五天后发现她的尸体,跟父亲的尸体紧紧连在一起。这个故事被很好地保存在一块著名的石碑上,如今这个石刻被推崇为书法经典。

[449]经过三级考试的学者,要连续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

[450]满族人,从满族名字可以看出。

[451]上文提到的亲戚朋友。

[452]赵飞燕(?—前1年),汉成帝皇后。能歌善舞,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而亡。

[453]据说,汉王朝是借助于火势而兴起的。

[454]严格意义讲,负责皇室的家具、帷帘织物及服装的人。

[455]金子也可指的是银子。

[456]成帝之死与汉史王妃传记中的记载相符。

[457]参见本页注释①。

[458]一年之中,牛郎织女这对天上情人在七月七日过银河相见。

[459]作者是画家,一度曾以绘画为生。他的一些绘画至今尚存。

[460]中文里,“芸”意为“香草”。

[461]“三”指“数字三”。在地方上,“娘”和“太太”的用法不同,但一般而言,“娘”指大家庭中的已婚年轻女子,而“太太”则是小家庭的女主人。

[462]江阴位于长江南岸。

[463]因王羲之之文而闻名。

[464]或译为“Little Gold Hill”,以靖江的金山命名。

[465]此为这位宋朝学者所待之处,现已建寺庙纪念他。

[466]这是江西和广东边界的山岭。

[467]梅将军,他是汉朝初年广东的第一位中国殖民者。

[468]芸当时尚在人世。故事的叙述并不是像读者认为的那样按章回的时间顺序展开。

[469]作者的名。

[470]这是从杜牧诗中化用的两句。

[471]酒令,鼓响时,桂花枝从一人手中传递给另一个人。鼓声停下来时,花枝落在谁手中,谁就喝酒。

[472]这座山以及下文提到的山都位于苏州不远处。

[473]中国楹对可以在门厅、过廊和寺庙中到处看到。楹对中一条幅的每个字都得跟另一条幅对应位置的字具有相同的词性和相反的语调,除了介词之外。这种对应可以在下面的译文中看到。

[474]晋国非常有权势的家族。战国时期,富有阶层已经兴起,许多富有家族中食养许多学者、剑客和武士。有的家族养了多达三千这样的“食客”,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影响,有时可影响战争的成功和王国的命运。

[475]中文里“气”意为“苍穹、空气、呼吸、气体以及任何无形的精神力量”。此处译为“gas”更好些,但道家认为宇宙是由一种精神力量形成的。“气”是特别有用的一个字,架构了物质和非物质的桥梁,比如我们在光理论中看到的概念。

[476]源出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Martin Chuzzlewit中的伪善人物。

[477]现已成为谚语:“王侯将相岂有种乎!”

[478]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时间有问题。

[479]公元58年—公元75年,此间第一批佛教和尚来到中国。

[480]苏东坡总忍不住要嘲笑当时掌权的王安石,因而被放逐到南方。

[481]成功通过国家考试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但可比博士受推崇多了。

[482]郑板桥的家乡在福建东部的兴化,靠近海岸。

[483]郑板桥此处颠倒了中国传统的分类,即士、农、工、商。

[484]前四人是唐朝著名的好宰相,后四位是宋朝著名的宰相。

[485]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花园,《圣经》中耶稣蒙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