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评析

朱用纯Ctrl+D 收藏本站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这其中,家训无疑是一朵奇葩。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范、家诫等,是长辈垂诫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及社会人际关系的言行准则。家训取材广泛,或剪辑经典,或采撷百家,或阐发前人教诲,或总结切身体验,熔铸成文朴义实的精炼语言,堪称治家从学、立身处世的指南。

  早期的家训著述,大多保存在一些子书、史传、文集之中,如周公的《戒伯禽》、管仲的《弟子职》、司马谈的《遗训》、诸葛亮的《诫子书》等。其特点是语言精粹,发人深省,但篇幅短小、内容较为简略。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首部家训专著,宋人陈振孙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直斋书录解题》)其教育对象,已从具体的人和事扩展为整个家族和子孙后代。此后,家训著作层出不穷,其著者如唐李世民的《帝范》、柳的《柳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世范》、明庞尚鹏的《庞氏家训》等,五彩缤纷,蔚为大观。

  明清是家训著述的繁盛时期,而朱用纯的《治家格言》便是这一时期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名作。虽然全篇只有五百多字,但由于选裁精当,意赅语浅,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流传甚广。

  《治家格言》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勤劳俭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勤俭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历史上,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传说;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也载有“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之语。朱用纯继承了先人的这一思想并有所发挥,文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其深刻隽永、通俗易记而脍炙人口,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等,也给人教益良多。

  二是正直朴实。诸如“居身务期质朴”,“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句,均属此类。诚实质朴,崇德尚义,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本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和睦安顺。古语云:“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正确地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对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作者指出:“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并进一步提出处理家庭关系的一些原则,如“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等等,反映了一种重亲情、轻钱财和严己宽人、与人为善的思想。

  四是读书明理。“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读书人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救济苍生,并非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要做官。但士子中的不少人却歪曲孔子的思想,将金榜题名、高官厚禄作为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惟一追求。朱用纯不赞同这种思想,他认为书固然是要读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就指明了学习的目的,将读书与做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是颇有见地的。

  《治家格言》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教育子孙,许多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一些提法,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等,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已格格不入。因此,注意汲取我国古代家训中积极向上的、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