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
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
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宋代。李薰。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李薰,生平不详。按其诗称王钦若、吕大防等人已故,又有诗作于“丙寅岁”,即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则当为高宗时人。今录诗六首。 ...
李薰。 李薰,生平不详。按其诗称王钦若、吕大防等人已故,又有诗作于“丙寅岁”,即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则当为高宗时人。今录诗六首。
赠谢榷部龙友。清代。陈恭尹。 曾于三楚识文雄,健笔翩翩大国风。衡岳万峰来纸上,洞庭千里入胸中。含香粉署高天近,奉使星槎绝域通。野老白头环堵内,干旌遥出粤城东。
哀苗山。。洪繻。 昔年兵气冲扶桑,为虺、为蛇海上狂。军中惟有哥舒翰,城下竟无张睢阳!岛夷猖獗不可制,一撮苗山能抵当。台湾破碎已三载,至今人说徐、吴、姜。徐君勇敢推善战,儒巾结束变戎装。腰下长携三尺刃,手中能擎百子鎗。冲锋独队遏强敌,出没山林成战场。姜君勇悍亦异常,一时驱虏如驱羊。吴君统率同一气,义旗一竖神扬扬。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又况援师不足恃,岂能只手除欃枪!如火如荼敌军至,六月、七月人惶惶。苗栗山头台安海,西有舟鲛东有狼。为猿、为鹤不可知,数君名在家已亡。存没死生疑传疑,生死于君两不妨。生为国士死国殇,望风凭吊歌一章!
壬申春社前一日晚步欣欣园。宋代。陈文蔚。 何秘游园问主人,只寻花柳闹中春。都无拣择行随意,不费思量句有神。是处林园明紫翠,晚晴楼阁倚嶙峋,村村鸡酒相招唤,安得便为同社邻。
见牧牛人隔江吹笛。宋代。梅尧臣。 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骻。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潇。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由吴淞航海入登州洋次季融韵青蒸通押。清代。曾广钧。 高樯电火簇繁星,百斛烟云夹桂舲。二陆同时皆入洛,四愁高咏欲存邢。岱山晓雪迷长剑,威海寒云照莫镫。一自故园天末远,更无笺叶报缭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