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
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
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杂事 其三。清代。孙原湘。 留仙裙子石华裾,一种柔情玉有余。肯负平时酬芍药,祇宜生日近芙蕖。款宾亲设文犀箸,送远空思小犊车。休抱王郎天壤恨,琴心未必遇相如。
读曾茶山诗集。宋代。赵庚夫。 茶山八十二癯仙,千首新诗手自编。吟到瘴烟因避寇,贵登从橐只栖禅。新於月出初三夜,澹此汤煎第一泉。咄咄逼人门弟子,剑南已见祖灯传。
银山寺。明代。黄淳耀。 古寺山之隅,天然好画图。步随双白鸟,忽遇一僧雏。木落斋钟远,烟清雪屿孤。不知邓开士,倒立半空无。
读刘太真碑。宋代。朱翌。 衮衣华藻刻坚珉,下马来寻剥藓痕。断画岂如弦可续,阙文犹冀石能言。鬣村故址今仍在,螭首遗踪碎莫存。欲较智愚三十里,又飞丝鞚过前村。
回文一首。明代。张淮。 华浮月夜静飞神,妙出天工尽夺真。斜叶趁风摇翅蝶,艳姿嫌酒病心人。霞翻丽质晴烘日,露浥微香暖涴尘。家世古称应独魏,花飘未尽占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