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咏梅棠。宋代。吴芾。 古人花谱名浮实,独有海棠真第一。我家千树足奇花,晚得此花尤杰出。每逢春色鼎来时,争逞新妆媚晴日。浑如酒晕入香腮,宛似胭脂施玉质。雨后妖娆倍有情,天然富贵曾无匹。夜深烛下更端相,睡起还疑春思郁。老来百事尽疏慵,颇喜与花时款密。岂知牢落向江城,骤尔乖离心若失。试从僻陋强搜寻,偶得一株天所乞。纖枝虽瘦不禁春,亦有花光相照拂。一时游子睹争先,共叹凡花难跂及。愈令倦客忆故园,不觉泪沾衫袖湿。
王令招游虞山。明代。王世贞。 鸣驺向城市,缓带复郊坰。海色遥吞白,天光自与青。汝无惭地主,吾敢应山灵。便欲依岩卧,停杯问摘星。
滦京杂咏一百首 其五十四。元代。杨允孚。 澹墨轻黄浅画眉,小绒绦子翠罗衣。君王又幸西宫去,齐向花阴斗草归。
庭树联句枝字为韵。宋代。黄庶。 婆娑庭中树,老大千年枝。百弓蔽赫日,四座生凉颸。影怪疑龙蛇,声和认埙篪。未被斧斤赏,敢辞尘埃欺。轮囷壮士叹,冷淡童子嗤。盘根得地固,挺材本天资。枌榆谩百尺,杞柳徒一围。节坚费刻画,莫讶绳墨迟。枝狂跃蛟虬,瘿怪蹲熊罴。有时相摩击,往往霹雳飞。筛月碎玉散,障日翠幄垂。腹空懒龙卧,实少饥禽悲。败叶童仆憎,清阴儿女嬉。堂萱小人态,阶药老婢姿。春禽似竽笙,夏蜩若羹糜。提孩不出户,知时如耆龟。得成孤高状,敢忘毫末时。身遭藤萝蔽,心与松柏期。晨烟拂杪起,落日侵梢齐。老蠹病其中,啄木为良医。公输不在世,志士空嗟咨。止知楩柟高,苦厌樗栎卑。大屋必欲构,老匠宁终遗。栋梁如采收,散材安足知。